首页 > 文章中心 > 谢申克的救赎

谢申克的救赎

谢申克的救赎范文第1篇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可以在你面对失意,处于低谷时安慰心灵,给予自信,再次向前出发的励志影片。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肖申克的救赎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心得1奥斯卡获奖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肖申克明明是监狱,主角明明叫安迪·杜方,那为什么不叫《安迪的救赎》?

因为安迪救赎的不仅是他自己,而是肖申克监狱中的大部分人和大部分环境:安迪改变了监狱的图书馆,帮助许多囚犯考上了高校;安迪为囚犯播放了德国女高音的天籁之音,令他们感受到片刻的自由与希望;安迪走后,他在监狱中的传奇以及他的逃狱成为了朋友们茶余饭后最喜爱说的奇闻。除此以外,安迪改变最大的是瑞德,瑞德从开始说“希望很危险,许多人会为之疯狂。”到片末“希望真是一件好东西。”安迪,在为自己的自由救赎的同时也救赎了瑞德的那颗凋敝的心,所以影片最后,好友俩在湛蓝的大海边相拥,让人感到热泪盈眶,因为比想象中多了一份救赎,因为比完满更完美。在救赎自己的同时,其他人真的没有一点影响吗?安迪和瑞德说:“no!”救赎自己,何尝又不是救赎别人。

希望是指南针,它带安迪到达了美丽的圣娜达卢:安迪用20年的时间挖出了瑞德所说的“用62019年也挖不出的隧道”,爬过了瑞德无法想象的奇臭无比的下水道;希望是船,它带安迪和瑞德两位老友一同到达了美丽的圣娜达卢,瑞德那颗凋敝的心绽放出了光明与快乐。从一开始,安迪就找到了自己的圣娜达卢,所以他选择骗过所有人,装作喜欢石头和国际象棋,其实是为了扔掉挖出的石头;装作与狱警为伍帮忙洗黑钱,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寻找机会;买手槌为了雕刻国际象棋,其实是为了日后的自由。所以,找到了人生的圣娜达卢,下定决心为之努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

有比在黑暗与孤独中堵上生命去挖一条“62019年都挖不出”的隧道更可怕的吗?有比在恐惧中爬过一条500码——相当于5个足球场距离的下水道更难忍受的吗?可是只有在经历了黑暗与污秽,你才能到达一个干净、光明的世界。

找的人生的指南针,到达心中的圣娜达卢!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心得2用一把小小的鹤嘴锄偷挖通道最终逃出肖申克监狱,成功越狱后,他以证据使洗黑钱典狱长山姆·诺顿畏罪自杀,并用与其合作时捏造出的不存在之人的身份生活,还给了狱中好友瑞德在假释出狱后的生活保障。

这部电影深受好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剧情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并不乏味。主人公安迪是一位敢于与命运抗争,他不被挫折打败,机智聪明、勇于行动、乐观善良、善于察言观色,成功在肖申克这所残酷的监狱中将自己救赎出。

事实上,很多事情的发生都应该熄灭了安迪的希望,让他感到肖申克监狱根本不可能还他清白或是允许他逃脱,--比如刚入狱的无名胖子因大声哭喊遭狱警毒打致死,“姐妹花”对他的殴打,老头布鲁克斯因无法习惯处于新生活而自杀,汤米了解真相、愿为安迪证明清白却被典狱长指使人射杀了他--,可是安迪并没有绝望,他仍实行着自己周密的计划,不可思议地逃离了肖申克监狱,并过上了向往的、无人能触及的生活。

安迪越狱后爬出下水道在雷雨中得意地张开双臂仰天大笑的那个画面,使我看到了自由、希望、自我、狂野、不羁、嘲笑。只需爬过这么一段肮脏的路,即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他沐浴着这雷雨,感谢来自自己的馈赠,这一刻,肖申克的枷锁再控制不了他,它能够使那些曾凌驾于他之上的人都受到制裁。但这美好,当然并不如此轻易就能够得到,他需要付出的,是他人所不能忍受的。别人都不相信能够做到的、更不愿意去做的,他做到了。

人生便是这样,不幸也许就会降落到你的头上,来击溃你一切的信念,想得到你所想要的,必然要遭受磨难。只有动用你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够将你自己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心得3青春,是一个美妙的词汇,它代表了人生中最为美丽的一段时光;

青春,是一个深刻的词汇,它诠释着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自由、希望、友谊。

于闲暇时刻读完这篇著作,虽然已过数日,但它带给我的感动却久久未能平复。

故事的主人公安迪多弗瑞,以前是个西装革履、事业有成,前途一片光明的银行家,自从他被冤指控杀了自己的妻子后,就被判无期徒刑而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实际上并没有杀人犯罪的他从此变得一无所有,他的前途与未来就这样被毁于一旦,看似永远无法翻身。

监狱的生活虽不至于使人无法生存,但也足以使人身心俱乏。狱警凶残地对待囚犯,并用肮脏龌龊的语言辱骂他们,就感觉狱警与囚犯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与狗。狱警们始终见风使舵,压迫欺负那些无力反抗的囚犯。囚犯并非无力反抗,而是他们体制性的放弃反抗在刚刚进入这种肉体和精神被束缚的体制时,他们曾经像一切刚刚进入肖申克监狱时的菜鸟一样,愤世嫉俗,试图反抗,但他们逐渐发现反抗等于徒劳时,就从对体制的反抗逐渐变为对体制的严重依赖。

而安迪却不同,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狱警诺顿洗钱,为囚徒们争取着不多的权益和精神空间,比如当安迪头一次利用理财特长为海利做事时,所要求的只是让海利请难友们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着看着瑞德和赫伍他们喝。别人都不懂安迪为什么这样做,但瑞德明白那一刻安迪让他自己和别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安迪确实向往自由,这种自由,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所以他才不顾狱长的恐吓,为监狱所有的人,播放意大利歌曲。那首歌曲就如同自由的阳光散在了每一个被拘禁人的心里,飘荡在肖申克监狱的上空。人们为这种声音所陶醉,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意义。但它代表了每一个向往自由的心它飞越肖申克监狱,奔向远方。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心得4除了安迪,从监狱里其他角色的身上我也感触良多。

监狱图书馆管理员老布,是一个使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他从少年时代就进入了监狱,在监狱中度过了50年,他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为了呆在监狱,甚至想通过伤害狱友的方式。

在获得身体上的自由之后,他发现对于这个世界,他已经无法适应了,他甚至多次想回到监狱之中,最后在挣扎中自缢了。他的经历令人唏嘘不已,但是却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思考。监狱这个地方,不仅在生理上对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而且在精神上对人进行束缚。而形成这把无形枷锁的要素就是长期的隔离和体制化束缚。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不单单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不同的人。而监狱这个地方,体制化的束缚使得一大众犯人,尤其是无期徒刑的犯人与外界长期失去了联系,失去了与外界的沟通,久而久之,监狱就变成了归宿,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里,更重要的是他对自由的那种渴望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消磨殆尽了,正如瑞德说的“如果你也在监狱里举办了入狱40周年庆,也许你也会有和老布一样的想法”。

在瑞德出狱之后,他也深深体会到老布当年的那种心情,如果不是因为还有答应安迪的事情未完成,估计也会走上老布的道路。其实在我们的现实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有些犯人出狱后短期内重新作案,原因很简单,他们已经不适应外面的世界,而是想要回到监狱去,其实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老布在临死前写下遗书,说“当局已经不再在意我了”,这其实也说明了对于那些长期关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为他们的过错已经付出了代价,等到他们出狱之后,他们也许没有了亲人,朋友,甚至被唾弃,得不到认可,过着更加悲惨的生活,而监狱反而使得他们有归属感,人一旦没有了归属,没有了他人的认可,那么他就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心得5首先还是要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小说的背景是上个世纪30年代,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杀而被错判为无期徒刑,在肖申克监狱,饱受了各种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但是,安迪并没有向命运低头,经过20多年的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从500码的污水管道中爬了出来,获得了新生。

在看书之前,我看了作者斯蒂芬·金的简介,没想到他是一个恐怖小说作者,我就在想书中营造的氛围,应该会比电影中黑暗很多,不过和看完电影一样,我的心灵依然受到了震撼,肖申克的恐怖之处也许也只有像斯蒂芬·金这样的恐怖小说家才能表现出来,从来没有一间监狱能让我们这样害怕。作者笔下的肖申克就是一个泯灭人性的场所,监狱里的暗无天日让里边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不管是谁,在他刚进入肖申克的时候,都不会把自己和这座监狱扯上关系,可是,一年,两年,三年…… 在不知不觉中,它磨去了人的棱角,磨灭了曾经的梦想,让你从恐惧慢慢变成依赖,正如德瑞所说,“起先你也许厌恶它,后来也许会喜欢它,再后来你也许会离不开它,这就叫体制化。”听着有一种心酸,也有一种无奈。

谢申克的救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刺激1995》;刺激;希望;自由;正能量

《刺激1995》于1994年在美国上映,一跃成为影视界的黑马,并在1995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获得7项提名,同年也得到金球奖、土星奖、演员工会奖等提名。虽然,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中并没有打败《阿甘正传》一举夺魁,但在影片问世的20个年头里,受到屡屡好评、耐人寻味,可见影片中人物塑造、情节设置、音乐韵律、主题呈现堪称经典。该部电影由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改编。影片中讲述1947年男主人公大银行家安迪因为杀妻和她的情人而被冤入狱。从他进入鲨堡监狱到他逃出这个人间地狱,总共20年,杜弗伦・安迪用20年的监狱生活来救赎自己、救赎他人、救赎希望、救赎自由、救赎正能量以及本不属于他该承担的责任。他在监狱中建立图书馆,建立一段长久的友谊;以忍耐与不妥协,适应监狱生活,守护那颗自由的心;以宽恕,原谅妻子的不忠与忏悔自己;以希望,救赎自己离开监狱,追求自由与光明的生活。

一、《刺激1995》之主题――希望

《刺激1995》中主题之一便是希望,它贯穿于影片始末,渗透在每一个场景当中。它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有时像一位刚出浴的美人,清澈纯洁,时而静如处子,时而婀娜起舞;有时像一缕柔软的阳光,温暖舒适;有时像清晨的一颗露珠,晶莹剔透。而这种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

影片中安迪说过这样一句话,“Dont forget that there are…places…in the world that are not made up of stone, there is something…inside…that they can not get to…that is hope (不要忘了,在这个地方,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他们触及不到,那就是希望)”。安迪在禁闭释放后对朋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他在禁闭期间并不孤独,因为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优美旋律,更是因为心中的希望。这种叫做希望的东西守护着他的心,仰望着他一直追求的光明。同时,它又不仅仅表达了希望,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就是凭借着这种信念,安迪逃离鲨堡监狱,摆脱“洗钱”的勾当。希望支撑着他20年的监狱生活,在遭遇了“三姐妹”的虐待,监狱长的利用后,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反而通过救赎自己,救赎他人,重新寻得光明。不论怎样的处境,他都坚强走下去,即使再难。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这句话堪称经典。从“出生”到“死亡”应该是人一辈子的两个端,在这两个端的中间会遇见或发生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在这其中我们唯独能把握的便是“态度”,也就是安迪所说的“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不难看出他选择在这坚不可摧的高墙深院中积极的生存态度。影片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方面将他与其他监狱人物作对比,最鲜明的一个人物便是在鲨堡监狱生活50年的老布,他失去了一颗守护希望的心,完全被这里“体制化”,以至于离开监狱后,他仍旧想重新回去,希望在那里慢慢死去。影片利用两人对是否拥有守护希望的心,来呈现忙着生或忙着死的不同命运。看了《刺激1995》,开始知道不仅在相对自由的生存环境中要“忙”,在监禁自由的地方更应该忙起来,激活自己的思想与身体,用希望的钥匙打开制度束缚的枷锁。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了“生”而忙碌,为了“生”而走下去。

对于“生”与“死”这个话题,早在战国时期教育家孟子曾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也就是说人要时刻存有忧患意识去忙着“生”,而在安乐中则会慢慢消沉、灭亡。其实,透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安迪何尝不是守护着希望,在忧患中思考着、谋划着救赎自己重获自由。而监狱中的其他人则每天习惯于这里为他们安排的“生活”,渐渐“安乐”此生。1994年是笔者立志成为艺术家的第一年,那颗希望的种子埋在泥土里自由生长,20年笔者也从以艺术为生到为艺术而生,感谢《刺激1995》给笔者的力量和希望,让笔者破土而出,找到生命的方向!

二、《刺激1995》之正能量、自由

《悲惨世界》中曾写道:“光明涤荡污垢,光明廓清黑暗。”[2]正能量作为人类发展的启明星,在《刺激1995》中不断闪现。

(一)屋顶上的自由

安迪在进入鲨堡监狱后,不论影片背景音乐,还是场景陈设布置都显得十分阴沉,也折射出主人公沉闷的心情。而就在1949年的春天,音乐开始变得轻快,修整屋顶的美差落在了瑞德和他的朋友们身上,用瑞德的话来说,这是烦闷监狱生活中的别样假期。在修整屋顶过程中,安迪听到狱警的财产问题,于是凭借自己的勇敢和对经济问题的了解,为朋友们赢得了冰镇啤酒和惬意的阳光,此时的安迪靠在墙角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短暂自由与光明。

此时影片画面投映出温暖色调,每个人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瑞德的旁白中说道:“我们坐着喝着啤酒,阳光洒在肩头,觉得是个自由人,感觉就像在装修自己家的屋顶,我们就像造物主。”简单的一句话,在阳光明媚的上午,显得格外的动听。笔者看到画面中犯人透过人性流露出的笑容,便想起了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3]当一个独立的人,可以放弃生命与爱情时,他生存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自由,那份自由是生活的奢侈品,更是光明彼岸的呼唤。

(二)艺术中的自由

《费加罗的婚礼》应该是每位看过《刺激1995》的人最记忆犹新的场景。监狱中的“体制化”使人们麻木,而当歌声响起时,有一种鲜活的力量浮现在画面上。“我到今天也没有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着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种如此美的,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比在这个灰暗地方的任何人的梦想都要高远,像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我们灰色的鸟笼,让这些围墙消失了,在那一刻,每个在肖申克的落伍者,感到了自由。”旁白中的自由,正是安迪在音乐中看到的希望与光明。他通过播放美妙的音乐,来救赎自己与狱友们沉睡的灵魂,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这短暂的光明。

(三)真相下的自由

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监狱“迎新”的场景,第一次是杜弗伦・安迪伴着消沉的音乐入狱,画面完全是冷色调,让人有一种寒流掠境的感觉。第二次则是1965年汤米入狱的场景,阳光明媚,音乐轻快,伴随着汤米活泼开朗的性格,暗示着安迪短暂的自由即将来临。而这种自由就是刺激内心希望的正能量。

真相大白,使安迪的情绪非常激动,同时他也得知自己是无罪的,真的是遭到律师设计而冤枉入狱。这个鲨堡监狱每个人入狱的玩笑理由,其实一直暗示着主人公的无罪。但光明来得太突然,往往去得也急促。这就是对20世纪中期,美国黑暗监狱的本质剖析。

(四)重见天日的自由

最震撼的一幕,也是影片音乐旋律最高昂的一部分。安迪爬过五百码肮脏的污水管道,重见光明,张开臂膀接受着暴风雨的洗礼,拥抱着自由。这与20年前安迪初次走进监狱,望着高墙深院坚不可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到这里并没有响起象征着结局的音乐,而是通过瑞德的旁白阐述了“主的审判迅速降临”[4]的场景,这也预示着安迪的自由将不再短暂。

(五)大洋彼岸的自由

阳光、沙滩、海岸、一叶扁舟、一位故友正缓缓走来。这一场景是影片最温馨的一幕。安迪的希望指引他走向光明,虽然过程很艰辛,但在20年的监狱生活中,他救赎了自己的灵魂,也救赎了他人的灵魂。影片中曾说:“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也许安迪就应该是“圣者”,他不仅自救,更在监狱里给许多人希望与帮助。他坚守希望做到了佛家的“渡人”,儒家的“圣者”。更在希望中寻找到了真正的光明。

三、救赎希望指引光明

鲁迅在《记谈话》中写道:“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5]“希望”与“光明”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希望是光明能够持续的保证,而光明则是希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希望与光明之间有一条无形的线,那便是时间。时间会鉴定守护的希望是否有资格踏进光明。

《刺激1995》中,安迪用20年的时间,怀揣希望终于等到了光明。在影片中多次暗示光明终将会到来,场景之一监狱长以查房的名义对安迪进行考察试探,当监狱长问及他最喜欢《圣经》中的哪一段文字时,安迪的回答是“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的跟着生命的光”[4]。这种光就是20年来黑暗中希望指引的光明,不论安迪给予他的朋友屋顶上短暂的阳光,还是为监狱中的人们建立起图书馆;不论是为囚犯考取高中文凭,还是为监狱中的人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重温自由,均是对《圣经》中这句话的践行。场景之二图书馆重建,书目分类时一位囚犯拿着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询问安迪时,他严肃中带着一丝幽默地说“讲的是越狱,比较适合你”。话语虽简单,却暗示着安迪最后的自我救赎选择了越狱,这也是他救赎希望,追求光明的惟一途径。

“1776年,美国民族在《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中就提出了‘…that all men are cerated equal,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6]在造物主赋予的所有权利中,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让人作为存在的主体不仅仅是为了活着,更是与灵魂对话、与爱对话的生活。《刺激1995》通过监狱对人们身体束缚到灵魂的束缚,来揭示希望的重要性,光明、自由的重要性。该部影片可以真正地走进我们内心,洗礼我们的灵魂,给那些迷失方向的人以最好的指引,并且时刻提醒我们,生活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于真正的生活,就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在这种简单的选择中不如守护我们内心的希望,指引我们到达光明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万丽华,蓝旭.中华经典藏书: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法]雨果.悲惨世界[M]李丹,方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3] 裴多菲.裴多菲文集[M].兴万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 基督教.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

[5] 鲁迅.华盖集续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谢申克的救赎范文第3篇

2.打开老年人遗产问题的心结戚玮,崔丽娟

3.老年人立遗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陈建华,杨庆艳

4.案例分析——龚如心遗产纠纷案史宏平,于霄

5.老年法庭涉老继承案件研究报告刘文娟

6.延续,以逝者之名西方的遗嘱故事让我们想起了什么于霄

7.中国外贸:应对海外欠账林华

8.局长和携款潜逃的情妇赣剑

9.信息动态

10.副主任花样繁多敛财忙宁剑

11.百分之一贪欲放倒副厅官刘梦月

12.传媒的科学底线及其意义冯波

13.臭烘烘的液体证据阿碧

14.两条不同的贫困线丁寅

15."贪官死刑"不宜废除杨涛

16.由"洗脚盆"说资本的疯狂江曾培

17.检察风云缅甸陆龟"放生"与硬护茅家梁

18.反腐奇人的廉政党课徐炯权

19.解密京城第一烂尾楼丁一鹤

20.挪用公款上演"爱情买卖"小宁

21.印度:举报者的命运梁玉琼

22.立志改变日本法律的外国人于晓明

23.从优秀学生到恐怖组织头目李有观

24.投保人为何反赔保险公司杨维松

25.下岗老公能不能当"啃妻族"莫特

26.丈夫入狱服刑妻子行善赎罪五年救助20多个孩子打工妹用善良感动京城谢伟时

27.十二个人的生死抉择检察官与艺术家对话剧《十二个人》的双重解读曹小航

28."非法集资第一案"主角海外逃亡记生子

29.不要滥用刑事司法公权力庄建伟

30.我看新闻人"被"成为新闻吕怡然

31.对"记者调查门"的法律思考杨可中

32.慎待虚拟世界的真实心态学诵

33.215号坦克: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传奇何立波

34.或在沉默中爆发,或在叫骂中徐行《寻找法律的印迹》中的法国革命和英国渐进于霄

35.不能只有"延迟退休"而无利益补偿白用夏

36.延迟退休暂不宜"一刀切"子在渊

37.退休年龄延迟与否,何以如此牵动人们的神经?沃地寒士赵化鲁

38.鲁迅先生与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恩泉

39.古代邮驿及其法律陈孔坛

40.名人信札正在走出深闺朱浩云

41.战国神鸟铜壶检察风云石凡

42.如何避免家电消费陷阱亦墨

2.全国反渎展进行时卢劲杉

3.一位检查官的反渎职追问杨书文

4.艰辛探索与创新发展的历程——全国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工作回眸杨书文

5.破冰:各地反渎职侵权工作高招扫描卢劲杉

6.津门高官落马金孵

7.政协副主席的"贪腐四宝"王绍智

8.恶性环保事件牵出腐败局长甄毅

9.改制前的敛财算盘阿萍

10.社会立法:让城市更美,生活更好章友德

11.野生动物法医阿碧

12.蛛丝马迹并未超脱反腐常识几又

13.豪华小学何以触痛公众敏感神经王小异

14.给"反腐勇士"的一封信洪巧俊,陈培娜

15.不学季札潇洒"挂剑"茅家梁

16.上海检察助推"廉洁诚信承诺"靳伟华

17.血书举报贩肾团伙北方HtTp://

18.高考状元的沉沦玉美蓉

19."受害人"忏悔,"犯"无罪俊歌

20.检察风云亚洲劳工的海外血泪闻一歌

21.日本振兴银行弊案彭永清

22.虚拟世界中的真实纠纷杨克元,苏琳琳

23.推回自己的车也是盗窃吗沈冰,延波

24.谢望原:我坚持刑法学研究的独立性肖崇俊

25.与"车轮腐败"较真礼彬

26.方舟子遇袭呼唤媒体内省刘海明

27.方舟子打假遇袭让有关部门尴尬魏文彪

28.暴力信仰蔓延比方舟子遇袭更可怕叶雷

29.用同理心改变冷漠的心态启程

30.港督麦理浩鲜为人知的内地行东山涛

31.廉政先锋深陷""泥潭并非黑色幽默的《国色》朱曦

32.监管部门帮企业糊弄民众,站错了队毕诗成

33.金浩茶油事件拷问"社会稳定"的正当性实践

34.权力自肥是食品公司安全的蛀虫王传涛

35.制砚大师陈端友华慈祥

36.有关汉唐香炉高阿申

37.如何应对装修陷阱亦墨

1.证监会整肃咨询"黑嘴"检察风云张梦

2."民间股神"的诈骗K线图靳伟华

3.媒体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曹小航

4.老百姓要警觉诱惑,拒绝"洗脑"一位善办金融犯罪案检察官的体会与提醒陆幸生

5.高铁改变中国经济版图候雪静,齐中熙

6.检方解密:重庆涉黑赌王刘信勇三水,见轩

7.肢解情妇:谢再兴的末路金孵

8.和"玉"结缘的交通局长晨光,赵振

9.做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廉政教育陈小萍

10.科学解救人质阿碧

11."安乐死"未尝不可讨论立法杨文浩

12.谁来制止报复记者的冲动刘义昆

13.想起何县令拉纤陈鲁民

14.贪官算的只是概率账丁寅

15.世博安保中的惠民服务普轩,杨柳

16.把健康送进世博园普陀公安分局联手医院送健康到园区普轩,杨柳

17.检察风云申城医保第一案金昕

18.致命的九秒钟董晓菊

19.前男友乔装护士杀新郎刘一伟

20.它山之石各有奇招李有观

21.美国怎样守卫6000英里国境线BorderCotrol

22."克隆"个老公把婚离莫特

谢申克的救赎范文第4篇

两年,不长不短。舍不得,是这个时候心里最为反复的情感。对部门的感情有多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于在学习部的回忆,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高一年对所举办活动的的夯实(hang阴平)学习以及积累,二是高二年成功竞选部长后的作为。高一年误打误撞的进入了学习部,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小伙伴,在这一个学期之内,本着理想、责任、勤奋、创新的部训,和他们共同走过诵读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一年里,或多或少的为后来的一年积累了工作经验,后来,高二年的老一届退休了,我站在演讲台上自信的告诉所有人,我要竞选学习部部长,接下来,我便光荣上任。

九月是洋溢芬芳的月份。新的一批学习部成员在陆续几天的纳新中来到学习部,最终,以七名高一成员和五名高二成员所组成的学习部就这样定格在这个九月。那时谁也无法想象,如今的学习部正被这群梦想新秀构建得愈加完美。

我是一名初来乍到的部长,在起初探索管理部门这条小道上,有时会“碰壁”,但是幸亏我有一群高二的好助手,在多个方面都为学习部的明天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我深知,只有热情洋溢的管理者才能使部门一马平川,我开始变得乐观,看淡得失,我用自己的行为感染每一个部员。保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因为无论你昨晚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早上醒来这个城市依旧车水马龙。杨红樱老师说“快乐是一种能力”,所以当你面对学生会偶尔繁杂的事务时,有这样一种能力是很不错的。后来接二连三的活动落到学习部的头上,我和部员们认真对待每项任务,没有尝试过的人是永远不会知道成功完成任务的喜悦是多么的可感。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提到“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人总是要做点什么的”。所以你说现在一个个正意气风发,不好好在学生会干出点业绩,以后后悔给谁看?!

我的成长是离不开学习部的成长历程的。一个部门的核心灵魂是部长,每个阶段的自我反省是我管理部门的一大法宝,不定向的改革创新使学习部日益光鲜,诚如部训所指出的“创新”,后来学习部多次得到的“金牌部门”荣誉称号便是这些措施的最佳证明,这是后话。

对于学生会,大多数人内心里都会有一道界限。说来说去,大多都是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冲突,我们用孔子的中庸思想来看,其实只要掌握好了这个度,也是并无大碍的。

谢申克的救赎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马丁,路德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也有自己的社会救助伦理思想。本文通过分析他对贫困救助的界定、救助的目的和动力的来源等论述,指出其贫困救助主旨是为他“因信称义”这一神学根本服务的,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路德的救助伦理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丁·路德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宗教改革家,西方学术界关于路德研究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国内对路德研究的学者多集中其神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对其伦理思想则长期忽视。路德的伦理思想是其宗教改革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近现代世界的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年前,国内有学者对其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他世俗职业神圣论、商业和高利贷与经济改革方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并认为他的经济伦理思想是适时之论。。近年有学者就其婚姻家庭伦理进行了探析,从其个人婚姻和家庭生活与其论述评析了他的婚姻观与家庭观,并称其主张解除了神职人员的婚姻信仰障碍。。路德也有自己的社会救助伦理思想,但遍览国内外对路德的研究,对其贫困救助伦理思想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这里笔者主要从他对贫困救助的界定、救助的目的和动力的来源等来评述他的救助伦理思想。学术

    16世纪的德意志四分五裂,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它是落后的。落后的根源在于教皇、主教和贵族对德意志民众的剥削与压迫。新兴的德意志资产阶级不满于这种状况,其代言人马丁·路德应时而生。马丁·路德在1517年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德国反对旧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序幕。在这场运动中,除了对教会的罪恶予以痛斥之外,路德对穷人的现状也表示了关注。过去,国内外学者认为资产阶级新教是漠视穷人的。事实上,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重视对穷人进行救济,对穷人并非无动于衷。

    首先路德以上帝之义要求人们行真义和救助穷人。在《论贸易与重利盘剥》一文中,他说:“上帝的戒命—他的旨意是要人借给或送给穷人,而不是要行虚假伪善的捐赠。”对重视繁琐宗教仪式的教会,他批评道:“有一百个圣坛和晚祷,却没有一个人肯为穷人备一席饭,更谈不上将粮食供给一家人。”对于救助穷人的行为,他宣称,“将大量的款项照上帝的吩咐应用,好叫基督徒向穷人所行的善,比所有一切教会的木石更为光耀”,并说,“这样做将博得上帝的宠爱、称赞和荣誉,那是多么好啊!”对不实施高利贷的商人,他除给予高度的赞扬外,在《九十五条论纲》第42条中,还建议他们救济穷人,“基督徒须知,周济穷人,贷于贫者,都比购买赎罪券好”。对于赎罪券的购买,他给予了严厉批评。在第45条中,他指责道:“基督徒须知,遇见贫者扬长而去,却把钱花在赎罪券上,这种人购买的不是教宗的赦免,而是上帝的愤怒。”由上可见,路德是比较重视救济穷人的。

    中世纪教会是倡导“贫富互依”理论和“贫穷神圣”思想的,这里穷人被视为上帝的“孩子”,乞讨者被认为是伪装的“天使”。教会里甚至出现了以乞讨为乐、云游四方的托钵僧运动。在爱森纳赫圣乔治教会学校读书时,因为家道中衰,家庭经济拮据,为生活所迫,路德也曾挨家挨户乞讨。因此他对乞讨本身并不排斥。但路德对社会上存在的好逸恶劳且公开乞讨是反对的,对教会托钵僧的乞讨更是愤恨。在《为所有信条辩护》一文中,他说:“基督教世界流行乞讨是一种羞耻和罪孽。更可恶的是,本应以传道和施行圣礼为业的神甫们也操此业。另外,教宗竟然建立了募缘会士团,作为基督徒的一个阶层。……基督徒在我们中间公开行乞,应使我们在上帝和人的眼中感到羞愧。我们要预先急人之所急,接济穷人,使他们没有必要行乞。”可以说,痛恨托钵僧也是他反对旧教会的一个主要原因。学术

    路德主张社会不应该有乞丐,并要消除它。在《论贸易与重利盘剥》一文中,他曾说:“我认为在新约时代的基督教会中,不应该比在旧约时代的犹太人中有更多的乞丐。如果宗教和俗世的统治者,除掉所有乞丐的布袋,他们就算尽了职责。”如何消除乞讨?他主张采取法律手段与慈善相结合的方法。在1520年《致德意志基督贵族书》中,他宣称:“在基督徒中间不应该有行乞的事,只要我们有勇气和决心,就不难以法律来规定每个城市应该救济本地的穷人,不准有外来的乞丐,不管他们名叫什么,朝圣者也好,或乞食修道士也好。每一个城市都能供给本地穷人,若城市太小,附近村庄的人民也应该捐款协助,因为他们总得使许多假装乞食修道士的浪人和恶棍食饱。这种办法也可以确定谁穷谁不穷。”怎样开展工作?他建议:“每一地应委一个管理员。他应熟悉穷人,并将他们的需要向市参议会或神甫报告。如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也可以照办。”委派管理员这样也可将恶丐与无劳动能力乞丐分清,前者可不给予救济。马丁·路德所提出消除乞丐的这些方法后来为一些政府、社会规划家和城市采纳,16,17世纪在西欧因此掀起了一场救助穷人的热潮。

    善施是基督教的七德行之一。对穷困者,路德是主张给予施舍的。对于施舍,他未将其列为补赎礼,认为它是基督的规定性。他这样说道:“就行为的本质而言,补赎的三大部分(禁食、祷告、施舍)便不属于补赎礼,因为这些均为基督所命。”这里,“基督徒通过禁食而服务自我,通过祷告而服侍上帝,通过施舍而服务邻人。他借禁食战胜肉欲,生活清纯而自律;借祷告克服生活的傲慢,生活神圣而虔敬;借施舍摆脱目欲,公义地活于尘世。”可见他主张对穷人施舍,这样可帮助邻人,摆脱目欲,赢得公义。这也说明施舍是基督徒的义务,但他未提出施舍的区别对待理论。

    在基督教会里,救助是善功得救和神恩救赎的途径。人们往往为自己得救与救赎在形式上救助穷人,但心理距离仍很大。因此,路德主张对穷人的救助应当是真心的,要努力接近穷人。在《日用灵粮》中,他就这样说道:“你若给食物于饥饿的人,给水于口渴的人,给衣服于赤身露体的人,又去看望病人,你却不让饥饿的、口渴的、无衣穿的、有病的人来见你,与你来往,你所行的善事就毫无意义。你如若不让人与你来往,就等于说你不喜欢帮助人成为上帝的儿女。”这里路德要求人们真诚救助他人,真心接纳穷人。其目的是缩短日渐疏远的人际距离。

    宽恕是基督徒所应有的品质,路德在社会救助上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仅主张对普通的穷人进行救济,也认为对处于穷困境况的仇者也可帮助。在1520年《论行善》的讲道词中,他讲:“你的仇敌需要你的帮助的时候,你若不去帮助,你就等于偷窃他的产业,因为帮助他乃是你的本分。”在论救助的动机时,路德指出:“基督徒向人发怜悯之心的时候不可为求自己的益处,但要出于至诚,出于完全的爱心,而毫无附带的条件。无论是对待朋友或对待敌人都要一律平等,无分远近厚薄。”学术

    作为救助活动的动机,在基督教的教义里,它来自仁爱。路德的救助思想保持了仁爱的动力,但这种爱是来自信。因为,“从信里面就流出喜乐、愿意与白白的心来,乐意服事他的邻居,不计报恩与负恩,不计毁誉,不计得失。因为人服事人,不是叫人负报答的责任,他不分朋友仇敌,他不望他们感谢或不感谢;他乃是出于甘心乐意、极其慷慨的心舍他自己,舍他的一切,但不计他所舍的有无酬谢。”不过,路德不否认救助行为爱的动机。在救助中,爱的目的在于别人,因为,“信是用来对上帝,爱是用来对别人,即我们的邻舍,照我们从上帝所白白领受的去爱他、服务他。这样便有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最需要的,是必须由一条路去完成,而不能由第二条路去完成的;另一件事是有选择余地的,不是必须的……我们在这两件事上都要以爱待邻舍,正如上帝以爱待我们一样;爱必须走直路,不偏左右”。同时,“因为信没有爱是不够的,信没有爱,就根本不成其为信,而是一种虚假的信,正如镜子里面的面貌不是真面貌,而是面貌的反照”。看来,在救助行动中,路德对信与爱是同样重视的。

    在路德救助动机上,信与爱哪样最重要呢?还是信。在1518年5月的《海德堡辩论》中,路德对义与行善的关系给予了解释。他说:“并非义人不行善,而是他所行的不能使他称义,而是他的义使他能以行善。因为恩典和信心是在没有善行的情况下灌输进人我们的心,善行便随之而来。”进行互助的动力主要在爱心,但其根源在信。首先,路德认为爱心是信的结果。他说,“人有了信心就有圣灵在他里面,使他发生爱心,能成全律法”。对于爱心的意义,他则指出:“爱心虽不使人称义,但可给称义的人作个证明,就是说,可以证明人有信心。”在《海德堡辩论》中,他还这样说:“因为借着信,基督在我们里面活着,所以他就经常推动去行善;我们能以行善,是因对基督所成就的怀着活泼的信心,因他成就了上帝借着我们的信给予我们的命令。”这里信不但是重要的,而且爱从信来。

救助的善工在路德的心里是个人应该不断做的,非偶一为之之事。他说:“你如若看出,不论你做什么事,你在上帝面前算不得什么,这就是凭据的了。你所做的工虽说都是善事,且是照上帝的旨意而行的,你在面前仍算不得什么。像这样的谦卑,不但不以自己的善工为满足,良心反倒时常感觉不安,这才能蒙上帝的悦纳。”路德这一主张是要求人们行善工不要满足,社会关爱也会因此而更多。

    旧教会鼓动人们去救助在于“善功得救”,结果教廷兜售免罪符。因此,在路德的心里,使人们进行救助的动机不再是“善功得救”,而在于“信”。在1520年《基督徒的自由》一文中,他对善行与信做了明确的辨析,其目的是要求人们行真善,而非有目的的善。“因为一个因信分别为圣了的基督徒也是如此,他行善,但善事不得使他更圣化,更是基督徒;因为那只是信的功夫,一个人若不先成为信徒,成为基督徒,他一切所行的就全然不算得什么,就只是恶,是可咒诅的罪”。在这里,“因为行为不能使人成为信徒,照样也不能使人成为义。但这既使人成为信徒,成为义,信也行出善事来。这样行为既不能使什么人称义,人就必须先成为义,然后才可以行善。只有信,因着上帝借基督在他的道里面所有纯粹的恩典,才配才够使人称义得救了”。路德还强调说:“凡要行善的,不要先行,要先信;信能使人善。因为除信之外没有什么可使人善,除了不信之外,也没有什么可使人恶。”可以说,路德以因信得救取代了善功得救。学术

    但路德在这里是否就要人们放弃救助等善功呢?不。更使人所知的是,路德仍鼓励人们进行善行活动。他曾讲道:“我们并不弃绝善行;我们反倒爱惜善行,并多多教导人。我们不因善行本身的缘故定善行的罪;乃是因所加的这个靠行为称义的不敬虔与误解的观念的缘故定行为的罪,因为这是以行为只在外表上装善,实际上并不是善的。”可见,路德的救助善行不是有世俗自利的目的,表面为善,而要发自心底。要来自心底善的动机,当得依靠上帝之教。

    对出于一定自私目的进行救助的行为,路德进行了批评。他说:“但我劝你,你若愿意祷告,禁食,或在教会立什么慈善机关,就须留意,不可为得什么今生或永远的好处行这些事。因为你若这样行,就是伤害你的信;唯有信可使你得万事。你要甘心情愿白白地施舍,叫别人可因所施舍的得益处,因你与你的仁慈可以快乐度日。这样,你就是真善,是真正的基督徒。”并说:“单因信才可以白白地得蒙赦罪,而且既借信得了圣灵,我们的心就更新了,并有了新的情意,这样,才能行出善事来。……因为,没有圣灵,人的能力就充满了恶念,软弱无能,不能在上帝面前行善。”归根结蒂,路德救助的目的为人们信奉上帝、热爱上帝。由此我们可见路德救助思想的神学性。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路德的“信”理论是难于理解的。对救助伦理思想,这里路德还大量借用《圣经》来表达和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这也与他唯《圣经》为尊的主张相暗合。为此他还将《圣经》译成德文。对于人们救助的原因,路德以《圣经·约翰福音》话语为其依据。他认为不进行救助是违背了约翰的教导,“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他也借用《圣经·排力比书》中“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之训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专以我们一切的工作谋别人的幸福,因为每一个人在信里既有如此的丰富,他一切别的工作,他的全部生活都只是一种盈余,可以本着他自动的慈悲心肠,拿来服事帮助他的邻居。”借着使徒在《圣经·以弗所书》吩咐我们以手作工养活自己的同时“分给那缺少的人”的训词,他提出救助的建议:“借着身体的健康舒适,我们能作工赚钱,积蓄,借此可帮助好缺乏中的,如此,强壮的肢体可以服事软弱的肢体,叫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各人的重担互相担当,因此成全基督的律法。”这里救助行为就能成全上帝律法。

    对待乞丐,他也利用《圣经·旧约》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讲道:“上帝还严厉吩咐我们,不许让别人讨饭。他在《申命记》十五章中说:‘在你们中间不可有乞丐和穷人。’上帝若在旧约里有这样的命令,我们基督徒更应该不仅不让人穷苦或做乞丐,还应该遵守第一级的命令。让任何人以暴力拿去我们所有的。”即饥饿者抢劫不可治罪,但不要四处乞讨了。

    作为奥古斯丁教团神学家,路德也利用《圣经》之经文以上帝的口吻对人们进行劝导。1526年他就以《马太福音》25:40讲道:“在每一个穷苦可怜的人身上我都要与你亲近,因为他们需要你的帮助,需要你的教导。我就住在他们中间。不管你帮助他们多少,你就等于帮助了我。你甚至只给人一杯凉水喝,也不会不得报答。你一定要得到千倍的报答。这并非由于你自己的功劳,乃由于我的应许。”这里路德以报答之词呼吁人们主动救助穷人。

    对于施舍行动,路德利用《马太福音》6:2认为施舍必须暗中进行,既诚实施舍,不可外现:“一个诚实施舍的人没有求人报答的心。他只希望合乎上帝的旨意,只求上帝得荣耀。”对于人们的施舍行动,他讲道:“你当白白施舍,不管人知道或不知道,不管人称赞或不称赞你都一样施舍,人或说你好或说你坏。你所应得的是什么,是上帝的事,不是你的事。”在路德的心中,帮助穷人是个人之事,是自己与上帝之事。而外现自己救助行动乃是昭彰自己,这是不可取的。学术

相关期刊更多

解放军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广西林业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