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托遗响于悲风

托遗响于悲风

托遗响于悲风范文第1篇

春去秋来,花开花谢,时光的年轮在沧桑的历史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落日的余晖在寂静的天空中划下了浓丽的色彩,深夜的溪风在冰冷的湖面上奏响了悲壮的乐章。

杨柳岸,易水畔,那伙人哼唱着离别之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悲壮之歌响彻天地。湛蓝蓝的易水边秋风萧瑟,纵然知道是一条不归路, 但历史已赋予的了他报国的使命,为了不辱使命,他断然将生死置之度外。离别在即,众人唯有以泪相送,高渐离开始奏琴,悲壮的音符染红了易水。这是一首悲壮之歌,是一首充满仇恨和有杀生成仁般精神的伟人之歌。图片

乌江旁,你那怒吼的霸王之声,让硝烟的战场,顿时更加凄凉,当天空最后的一抹余晖洒向血流成河的战场,长戈直插楚军将士的胸膛,尸体遍布于江畔,那鲜红的血液浸透了乌江的土壤。你用英雄的歌喉与虞姬共同唱出了那首悲壮之歌。当长戈落下之际,一切的厮杀声都停止了,万物都变得异常的寂静,你以几乎完美的悲壮之歌,结束了你辉煌且洒脱的乐章。图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那夜,风波亭下,大雪纷飞,你用不妥协的方式来到了断头台上。你仰天大笑,笑朝廷的软弱无能,笑奸佞的苟且偷生,笑金贼的奸诈狡猾。想当年,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如今,却要丧命于同僚之手,何其悲啊!想必你内心定有无数个不甘吧,但你背后的“精忠报国”在那个时代就注定了最后悲惨的下场,你没有办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漫无边际的历史天空留下了一首属于你的歌,一首寄托了遗憾与愁苦的悲壮之歌,一首影藏了你杀敌与锄奸的悲壮之歌,一首蕴含了忠君与报国的悲壮之歌。图片

时光荏苒,岁月更替,历史的天空终会回荡,那首悲壮之歌,时光的隧道也会传递着那首悲壮之歌,那是一首歌,一首属于英雄的赞歌。

托遗响于悲风范文第2篇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的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其实,遗憾,也是一种美,它的美,浅浅地镶嵌在时间的夹缝,醒目却不突兀,似乎它的存在是那样的理所当然。遗憾是一种美,可以不惊世骇俗,却也刻骨铭心。

《石头记》一笔绝唱。它引人入胜,举世无双,闪耀着炫目的文学光辉,可,天有不测风云,谁会料到精美绝伦的《石头记》尚未完篇,它的作者——曹雪芹却不幸驾鹤西去呢?作者的逝世,同时造就了后世的《石头记》——《红楼梦》永远谜一样的故事。这个始料未及的遗憾,让无数“红迷”对《红楼梦》既无可奈何,又如痴如醉,让千千万万后世的人们为之争论不休。是遗憾成全了《红楼梦》的美,这种美,不可复制,甚至,比完美更美一些。。。。。。

他,少年才俊,诗情洋溢,她,饱读诗书,秀外慧中,他们是如此的般配,他们是绝代双骄啊!两情正是最浓时,他和她如愿成了结发夫妻,他是最幸福的男人,而她是最幸福的女人。但是!但是!世事总是不尽人意,母亲,是第一个出来破坏美满的人。她棒打鸳鸯,全然无视两人的两情相悦,狠狠地把两人早已合为一体的灵魂撕为两半,从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份爱,成了一桩痛史、哀史。

这段凄美的爱情,定格在了沈园。这座默默留存于尘世的园林,奏响了千年的悲歌,那歌唱出了多少个陆游与唐婉长相厮守的日日夜夜啊!沈园悲歌之所以为沈园悲歌,是两人绵延了千年的遗憾,爱恨情仇的交织,也许,正是这令人黯然神伤的遗憾成全了陆唐两人真挚的爱恋吧!这遗憾,让人们更懂陆游与唐婉,也让当今的人们,更疼惜这份脆弱与凄美了!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遗憾,是一种美,哀而不伤,平凡却又深刻……

托遗响于悲风范文第3篇

摘 要: 秦观是北宋词坛一位多情敏感的词人,一生创作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感伤的词风。首先,这与他不幸的身世和悲惨的政治遭遇是分不开的。其次,特殊的“艳情”经历和对《花间》遗韵的继承和创新,成为了他伤感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凄美伤感的雅词就成了后代士大夫所欣赏和仿效的对象。从而确立了宋代婉约词乃至后代婉约词的基本审美形态,被誉为词坛正宗。取得了词史上突出的地位。

关键词: 秦观伤感的风格艳情 《花间》遗韵

Abstract: When north Su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rase,bringing about the high peak that a poem turn because Sushi’S emergence.Be Oin Guan of Su Shi’S door four one of the bachelor’S degrees,although is Su Shi’S good friend。in the phrase it writes the aspect,But did not follow the Su its”take poem as the phrase”expands the creative trial.but still stay around《HUA JIAN》the tradition of the phrase in.In the phrase inside permit the aspect,see from the surface,although with《HUA JIAN》the phrase tradition contain close by place,however i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spect,have the special and sad style of oneself, pursue the essence of a kind of more pure phrase

Key words: Qin Guan sad gorgeous feeling 《HUA JIAN》Lingering charm

一、 个人经历是其词风的主要成因

虽然是豪放派大家苏轼的得意门生,但秦观词风却截然不同。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悲喜人情,也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孤寂哀愁。其词作中尽现婉约愁苦凄厉之情。细追其成因大致有二:其一,秦观的一生不得意,对他的词影响颇大。他的政治境遇造就其身世之感,他的思想素养影响了自身性格、感情,使其迁谪之词充满了衷情苦思的悲情风格。其二,秦观个人“艳情”经历使他寄迹青楼,颇为用情,故而在词中留下了不少伤心语。

秦观在政治上的遭遇造就了他悲惨的身世,进而影响到他词的创作。敏锐多感的秦观却经受不了贬谪的挫折,受到深重的伤害。这使他在词的写作方面,超越了自身早年的以柔婉为主的风格,而经由凄婉转为凄厉,创作出了一种在意境方面更具有深度的作品。写出“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的哀痛疾呼之词。由“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到“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之词是其词作风格转变的真实写照。

另外,秦观还“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1]P1652。其《八六子》等词作就是借恋人别后的苦苦相思,凝聚了自己一生潦倒、仕途坎坷之悲,整个作品已然清冷凄寂,格调越发沉痛苍凉。

秦观是苏门“苏门四学士”中最晚的进士。其多愁善感的个性,加之与青楼女子的艳情,使得他的词作颇多狎妓。因此,在他的手里,词仍是“艳科”,今存之《淮海词》,十之八九是写艳情的。而其成功又不在单纯的艳情,他是把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则其词的“婉约”是“深”而不“腻”,若我们把他放到宋词发展史中去考察就可以看到,五代南唐词变花间词的鄙俗为闲雅,已经初步表露出对“韵胜”的要求,昭示了士大夫的审美趣味,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而秦观所处时代所面对的词坛现实,所要解决的词学难题是怎样既写慢词又保持小令的韵胜。而真正解决了慢词韵胜问题的是秦观,所以清人江顺诒说:“秦少游得尊前、花间遗韵,却能自出清新”。确立了宋代婉约词乃至后代婉约词的基本审美形态:凄美之韵,从而被誉为词坛正宗。秦观属于逆溯之回流式的词人。秦观在当时之未曾追随苏轼的拓展,在作词取景上虽不如苏轼之词高远,却更多的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多了一层对词之原有的本质重新加以认定的意义。秦观的词作实属一种回流,然而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回流,而是继承了《花问》的遗韵,创新了“词”之本质。秦观之词不是诗人之词。而是词人之词。在他的词里常常是那种最为柔婉的,最幽微的感受。不必有什么寄托和理想。就是一种很敏锐的感觉。这尤其在他早期的词作中所表现的纤柔婉约之风格,使人被其锐敏多感之“词心”所感动。

二、反映在词作中的感伤风格

秦观的词作擅长借景抒情。在他流放郴州期间所写的《踏莎行》尤为著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体现了他对误入仕途、卷进的无穷悔恨。秦观去世后,苏轼特别将此词作书于扇上,并题识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2]P98他的词色彩轻倩,大多以爱情的讴歌感动人心。宋人魏庆之说:“少游小词奇丽。”周济说:“少游意在储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其词《浣溪纱》: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真是时女初花,妩媚风流!这样倩丽的色彩与沉重的身世之感如何统一在词中呢?周济在评价他的词中说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例如赠妓词《满庭芳》中的词句“销魂。当此际”语受到苏轼讥评,谓其“学柳七作词”但又盛赞其词,“取其首句,呼之为‘山抹微云’君”。整首词写艳情,用市井语直接抒发,正是苏轼所说的“学柳七作词”,描景则语言高华,完全是士大夫之吐属,而坎坷的遭遇,落拓的身世又不自觉地附丽在景语之上不是有意寄托,而是无可强求的万不得已的词心之自然流露。两种语言分写情景,情浅景深,情俗景雅,以少游之长才,将两种写法和谐地糅合在一起,使得词作呈现出内外两层情感:外浅而内深,其词心在身世之感触,所以冯煦说:“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总之,秦观个人经历使得他的词作具有婉约凄美之风格,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他的词作传递出广大文人志士共同的悲哀,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但是从宋韵的人生内涵来看,秦观是一个生命自由的追求者。他的词表现对生命活力不能舒展的忧郁,表现出在强大外力面前的无可奈何。在羁旅行役中,他似乎失落了自己的归属感,他所不断吟唱的实际是对人生归属、对自由家园的深沉而无奈的呼唤。这便是秦观词美的人生内涵。因而,秦观词是现实,为文人提供了仿效的榜样。他吸取了张先词的小令作法,同时大量继承了柳永慢词的铺叙,变成了“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成功地贴近了普通士大夫的生活和情感,为慢词的韵美找到了实现的途径。他所创造的凄美雅词也成了后代士大夫所欣赏和仿效的对象。在词体演进的发展过程中,秦观之词在选景时,更多的是在柳永以赋法入词的基础上精研和锤炼,使得慢词的创作日趋成熟。孙兢《竹坡老人词序》云:“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己。”[1]P1643因此其词句较柳永高雅,又不似周邦彦那般晦涩,得到了广大欣赏者的普遍喜爱,取得了词史上突出的地位。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中文系)

参考文献:

托遗响于悲风范文第4篇

《桃花扇》是一部以南明王朝的兴亡为内容的历史悲剧。故事写明末书生侯方域来南京应江南乡试,落第不归,寓居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复社,后经画家杨龙友的介绍,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萌发了爱情。方域题诗扇赠香君。订婚之日,阉党文人阮大铖闻讯出重金置办妆套,托杨龙友送给香君,意在拉拢。香君义形于色,拒不让方域接收阮大铖的馈赠。阮大铖为此记恨,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时,诬陷方域内通左军。为避害,方域只身逃离南京投奔扬州督师史可法,为之参赞军务。崇祯皇帝在北京自缢后,奸臣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昏王奸臣不理朝政,征歌逐舞,迫害复社文人。马、阮等人逼迫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诗扇。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桃花图,遂有桃花扇。马、阮于赏心亭置酒赏雪,香君乘机骂筵以泄愤恨,险丧非命。方域回到南京,被阮大铖抓捕入狱。清兵南下,昏君奸臣出逃,侯方域才得以出狱。后来,他逃到栖霞山避难时,与香君相遇于白云庵。有情人未成眷属,双双出家入道。

作品影响

《桃花扇》有传奇剧本之称。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后裔,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此时清廷大规模镇压汉族人民反抗的局势虽有所缓和,但民族对立和民族仇恨仍很严重。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对明清易代的“舆图换稿”所带来的痛苦和悲伤,很难在短期内从心灵深处抹去。孔尚任于清康熙三十八年(时年五十二岁)撰写的《桃花扇》,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离合之情,写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其思想性是以前的儿女风情戏所少有的。经考证,作品中除“桃花扇”是艺术创造中的拟写,其创作中的大量抒写都注重历史的再现,主要人物和情节都几乎是史实呈现,这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无疑是需要勇气的。

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后经欧阳予倩先生的不断改编,分别有京剧版本、话剧版本和电影版本的完美演绎,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1963年电影版《桃花扇》,由著名演员冯春屯醯し镏餮荩是中国电影史上难得的精品佳作。

杂家解读

桃花扇底风

《桃花扇》这部书,被我生生看成了两本。

其一,南明秘史。其二,烈女传奇。

南明秘史:孔尚任是个学者,《桃花扇》是部历史小说。其中一干角色,皆有史可考;一部剧情,皆有本可依。《桃花扇》注释少且短,大多是解释典故和阐明史实。

烈女传奇:《桃花扇》讲的不是二人如何相守,而是何以相离。

《桃花扇》四十出,只有三出是实实在在讲述这两人的。之后被迫分离,从第十二出相辞,至三十九出才重逢。若说是“坚贞不渝”的爱情,坚贞无疑是有的,爱情却未必多。倒是看众生一番坎坷,一番重聚,侯李二人也不过是历史浪涛中颠沛流离的魂灵,应的是“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戏码,却是“思君不见君”的哀愁。

――Hydrochoerus

匡扶正道惩创人心

《桃花扇》中具有很浓重的怀旧情绪。

政治荒唐,君主昏庸,辅臣弄权,镇将骄横,百姓饱受兵燹之苦,南明之亡是必然的。所以人们读一读《桃花扇》并非没有好处,如《桃花扇・小引》中所说,“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就是要激起人们明辨是非善恶之心,匡扶正道。

――无闲斋

“遗民情绪”感伤作品

孔尚任的《桃花扇》,可算是明清戏曲发展中唯一攀上高峰的历史剧。《桃花扇》颂扬了史可法、左良玉、黄得功忠于故国先君的忠臣,批判了刘良佐、刘泽清、田雄等投降清朝的叛臣,“流露了明末遗民的感慨与哀思”。孔尚任从困顿经历和宦海沉浮中,逐渐孳生了“遗民情绪”,其所撰《桃花扇》属于时代大动荡、大变迁之际的感伤作品。

――薛若琳

团扇那堪亡国恨

乱世从来是催生爱情的时代,也是葬送爱情的时代。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够摧毁一个人的内心与信仰。“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这每一句,无疑都是掷地有声的质问,让人从爱情的中惊醒,生出一种国破家亡的深沉悲凉。

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是一种大情感,是人在通过对与自己有相同文化传统和情感的一个群体的认知达到对自我的认知,并通过对这个群体的肯定寻求对自我的肯定。所以当这一信仰破灭的时候,其中的人也会遗失对自我的认知,形成人格中难以填补的巨大缺口。所以当这种大感情失去依存无法寄托的时候,男女之间的小感情自然也没有了维系。

托遗响于悲风范文第5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赤壁赋》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相关期刊更多

科技文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