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释词语意思

解释词语意思

解释词语意思

解释词语意思范文第1篇

1、回头看,泛指看,例如:左顾右盼;2、照管,注意,例如:顾虑、顾念、顾全;3、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例如:顾客、惠顾;4、拜访,例如:三顾茅庐;5、文言连词,但、但看的意思,例如:“兵不在多,顾用之何如耳”;6、文言连词,反而、却的意思,例如:“足反居上,首顾居下”;7、姓氏。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解释词语意思范文第2篇

【错误类型一】不辨古今

具体表现: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典题引路】2010年高考湖北卷第10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鄙”在现代汉语中,有“卑鄙”之意,但“鄙”在古代汉语中,绝没有“卑鄙”之意,而只有“浅陋”之意,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所以,A项就犯了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浅陋”。

【错误类型二】弄错通假

具体表现: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或按原字去解释,或将它作另外的字解释,都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典题引路】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该句中的“趣”是“促”的通假字,意思是催促、督促的意思,如“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等。B项就是因为不懂得它是“促”的通假字,而仍按“趋”去解释,因而造成了理解的错误。

【错误类型三】不明活用

具体表现: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履苍莽中 履:鞋子

该句中的“履”是词类活用,属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行走”,成语中“如履薄冰”的“履”字就是这种意思。而D项在解释“履”时,不明白这一词类活用现象,仍按“履”的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导致了解释的错误。

【错误类型四】不分单双

具体表现: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果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该句中的“过称”是两个单音词“过”和“称”的连用,应该分别解释为“过分”和“称赞”,如果考生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过称”,从而觉得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而误选该选项,就掉进命题者设置的陷阱里了。

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解答高考文言实词题,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结合2012年各地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供借鉴:

【解题方法一】课本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选用名篇名章,多背文章有利于发现陌生文段与课本的内在联系。在高考中,其实有很多实词是课本里学过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语言环境罢了,只要能及时联系,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4题,A选项“值母病笃”中的“笃”字,它解释为“严重”,我们就可以联想到《陈情表》中的“刘母日笃”,李密正是说他的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可见将“笃”解释成“严重”是正确的;B选项“向者,通判监修”中的“向”,我们又可以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寻向所至”,所以它将“向”解释成“先前”也是正确的。排除这两个选项后,我们做对题的机率会大增。又如2012高考湖北卷第9题,C选项“唯当就蚁封耳”中的“就”,我们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应该是“靠近”的意思,而它却解释成“留下”,很显然解释不通,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一题的正确答案。

【解题方法二】成语对照法

现在运用的成语,还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春”。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B选项“与王素党结避祸”中的“党”字,就可对照成语“结党营私”中的“党”字,二者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勾结”的意思;再如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A选项将“闻君义甚高,愿假榻”中的“假”解释为“借用”,可以对照成语“久假不归”;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9题,A选项将“不觉懔然,心神俱肃”中的“肃”解释为“恭敬”,可以对照成语“肃然起敬”;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4题,C选项将“就院易一员往漕闱”中的“易”解释为“更换”,可以对照成语“改弦易张”等,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2012年高考全国辽宁卷第4题,D选项将“何乃横得重名”中的“横”字解释成“强行”,却是错误的,这里的“横”字,其实和成语“飞来横祸”中的“横”字意思一样,都是“意外”的意思,据此我们便可轻松选出正确答案。

【解题方法三】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形旁表义为我们破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帮助。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文中的“贽”并不常见,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字形做一些推断。“贽”由“执”和“贝”两部分组成,那它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呢?如果是形声字,他就是“贝”形“执”声,和钱财、礼物等有关,而该选项将其解释成“拿着礼物求见”,又似乎和“执&rd quo;也有关,那它有可能便是会意字。结合语境,我们发现这种推断还是很有道理的。由此便可初步判断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解题方法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典题引路1】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 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A选项的“越理”和“犯分”就是并列结构,“越”和“犯”都是“越过”、“超出”的意思,那么“分”和“理”的意思也会相近,解释成“本分”是合适的。B选项“谲佞残妒”四个字都是并列结构,都是人性中恶的部分,“谲”现在可以组词“诡谲”,将它解释成“诡诈”也是正确的。

【典题引路2】2012年高考天津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貌袭之,道艺两失 袭:承袭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的结构相似,而两句的谓语意思却是相反的。“貌”是“表面上”,而实际上“道”和“艺”两者都丢失了,那“袭”解释成“承袭”也就顺理成章了。

【解题方法五】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典题引路1】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这个句子是省略了主语“阴兴”的,“履”作动词,行走的意思,是谓语,“涂泥”是名词,是宾语,而“躬”应该是修饰“履”的,是状语,它应该是副词,联系到“躬”作副词的义项,即“亲自”,代进去正好解释得通。它解释成“弯腰”,是把它当成了动词,这在语法上是说不通的,所以可判断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典题引路2】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履苍莽中 履:鞋子

这个句子也省略了主语“予与三二友”,谓语是“履”,宾语是“苍莽”,可见这个“履”字和上面“躬履涂泥”中的“履”都是动词行走的意思,将它解释成“鞋子”是错误的。

【解题方法六】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断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天津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从语境“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可以看出:作者想收集记述一瓢先生作为名医的事迹,但后人寄来的墓志却只字不提“医”,反而提到“和陈文恭公讲学”,这让作者很是意外,根据语境,“意”的意思绝不是“猜测”,而是“料想”,这是作者没有意料到的事。因而可以判断这题的正确答案就是A选项。

解释词语意思范文第3篇

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有删节。“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关于课文出处的注释,可以使学生学到版本知识,读书要选择最佳版本;同时还为课外阅读作者其他作品提供查找线索。对有关词语(如“社”)的注释可使学生增长百科知识。其中关于是否有所删改的说明,最有利用价值。凡修改处,或原文逻辑上不合事理,或语法上成分不搭配,或修辞上有失准确、连贯、得体,或标点运用有误。下面是编辑对原文的修改([]号内是原文,其后是改文)。

①万水奔腾,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像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长江三峡》)

②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采来]分泌的[花精]王浆来供养它。(《荔枝蜜》)

例①中第4小句只可承前,不可接后,所以应该把它前面的句号改为逗号,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改后,语义清楚,语脉分明。例②原文是行外人语,不符合科学道理。这些都没有逃过编辑的眼睛,并且作了恰当的修改。教学时,将改文与原文比较,或由学生揣摩领悟修改的原因,或由教师讲析其中的道理,或将原文交学生修改,正如鲁迅所说的,学生会从正反两方面学到“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的道理,促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

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有较重的识字任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要掌握3500字。高中尚未规定明确目标,可依据北京语言学院的统计,认识4547个字。生字注释,既为学生自学课文提供方便,又为识字教学提出了教学内容和目标。它提示师生,凡注音的字都是新增字,就是学这篇课文的识字目标,依次识记,不断巩固,就可以掌握数量可观的汉字。

不过,对这些生字在教学上不应该一视同仁,而应该依据使用频率和使用广度区分每个字的教学程度。不作区分,就不是科学的有现代意识的教学。因为课本中的生字有常用、较常用和生僻之分,如果把精力用在认识生僻字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字反而不认识,学生毕业后就不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交际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应该将生字教学程度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运用”,即听音知形、义,见形知音、义,说写时能正确运用。二级为“再认再现”,初中要能再认再现课本中使用频率略高的非常用字,高中要能再认再现4547字以外的字。三级为“初步识记”,即课堂上留有印象,但以后不作巩固练习,更不考试。如《故乡》一课注释了以下生字:“晦、猹、獾、汛、髀、愕、、瑟、睥惘、黛、(五)行、吓hè”,教学程度目标分别是:

运用:晦、汛、愕、、瑟、黛、行、吓

再现:睥惘、獾、髀

识记:猹、

确定生字的教学程度目标,不能单凭个人识字用字经验,主要依据国家语委文字处的《常用字表》、《通用字表》及北京语言学院的4547个字的字表。

这里的词语,指一般词汇,不包括专有名词。词语注释是课文注释的主体。充分利用,可以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练习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一)利用注释掌握丰富的词汇

如果说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文字,那么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就侧重语言。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词汇,无论对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还是认识能力,都有重大的意义。

课本的词语注释,多数是解释词语的语义。词语的语义基本跟它的词典义相同(不同的是课本只注释多义词在课文里体现出来的一个义项,而词典注释全部义项)。如果是单义词,掌握了课本注释的义项,就掌握了词语的意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的意思,教师应该熟悉并进而教育学生掌握课本词语释义的体例。比较重要的释义体式有三种:

1.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按被释词语的语素或词的顺序一一对释。如:

[奇观]罕见的美好景象。·········(《老山界》)

[向午]将近中午······(《社戏》)“奇观”先释“奇”为“罕见”,再释“观”为“美好的景象”。“向午”先释“向”为“将近”,再释“午”为“中午”。懂得释义的这个规则,便无须死记硬背,抓住关键字“观、向”,词义就不难解释。

2.用反义词或有关词语的否定式,或肯定与否定结合式,来解释词语的意思。

[颓唐]精神不振作。(《背影》)

[淡如烟云]形容对名利冷淡,不热心。(《钓胜于鱼》)对于难以用同义词解释的词语多采用这种方式释义。这种释义体式可以说是从反面释义,所谓正面不通走反面。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好的思维训练。

3.有些形容词、动词要指出适用范围。

[矍铄]形容老年人···精神健旺的样子。(《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跻身]指身分上升到某种地位。(《大自然警号长鸣》)

以上都是单义词。汉语多义词丰富,学生只有把握多义词的全部义项———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才算掌握了这个词。可是,课文的词语释义只注释多义词在该文中的一个义项,不能象词典那样注释全部义项,又怎样利用课文注释掌握多义词呢?这首先要求教师熟悉初高中全部语文教材的词语注释,清楚了解哪篇课文注过哪个义项,全套教材遗漏了哪个义项。其次,善于运用比较方法。教材全有的搜集一处;没有的补上,与已有的语例搜集一处,进行比较教学。

(二)练习解释词语临时义的能力

词语有着固有的稳定的意义,否则人们无法进行语言交际。但语言运用,贵在新颖与创造。作家根据词语间意思上的某种联系,在该用甲词语的地方偏偏用乙词语,这样乙词语就临时带有甲词语的意思,而且附加某种感情色彩。

于是乙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偏离了它的固有的稳定的词典义,而出现了临时的灵活的意思。

①晚上瞎摸乱闯,跌到深谷里就把我这材料队长“报销”了。(《夜走灵官峡》)

②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威尼斯》)例①“报销”本是财务上勾帐的意思,这里用来指“摔死”,附加上幽默情味。例②“酽”本指汁液浓,如“酽茶”,这里却指“海水绿得浓”,增添了形象性,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解释词语意思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117-02

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不仅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而且是中考必考内容。那么,文言实词的意义究竟该如何把握?是否有章法可循?笔者认为,在文言实词的备考和复习工作中,语文教师除了平时要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还需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和技巧,如联想迁移法、识别通假法等,掌握这些推断技巧对文言文阅读与应试大有裨益。

一、联想迁移法

中考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虽然选文在课外,但考查的词语往往在课内学过,只要学生对课文中已学过的同样或类似的词语加以联想,通过相互比照,辨析迁移,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例1】(2013年崇左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孤往者尝为邺令 尝:________

【例2】(2014年南宁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及瓜皮落地 及: ________

【例3】(2015年梧州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是皆秦之罪也 是: ________

这些加点词在课文中出现过,在解答以上几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以往所学,迁移运用,得到正确的解释。【例1】考查了“尝”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课文《岳阳楼记》),这里的“尝”是“曾经”的意思,由此迁移到【例1】中,句意通畅,所以【例1】中“尝”则理解为“曾经”之意;由【例2】中的“及”,可联想到“及郡下,诣太守”“及下船”(分别出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都是“等到、到了”的意思;由【例3】中的“是”,也可联想到“是日更定矣”(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湖心亭看雪》),都是代词,“这”的意思。

二、识别通假法

所谓“通假”,是指因为某种情况,古代书写者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的现象。当遇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的意义。

【例4】(2013年柳州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 斯:这

B.可以调素琴 调:调整

C.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私:对……偏心

D.但当速反葱肆耳 反:通“返”,返回

【例5】(2014年百色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宫妇布右莫不私王

C.项为之强 以弱为强者

D.盖一癞蛤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6】(2015年来宾市语文中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不f 说:说话

B.请广于君 广:扩充

C.以头抢地耳 抢:撞

D.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以上几道例题涉及通假,【例4】D项中的“反”,是音同通假字,即声母韵母相同,通“返”,意思是“返回”,D项的解释是正确的,故不选D项;【例5】C项第一个“强”,是音近通假字,即韵母相同,通“僵”,译为“僵硬”,第二个“强”,译为“强大”,两者意思不同,故不选C项;【例6】A项中的“说”,是形似通假字,通“悦”,“高兴”的意思,并不是“说话”的意思,A项的解释是不正确的,故答案选A项。这几道题目中,学生只有学会识别通假字,进行分析与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三、词类活用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性,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名词;这三种词还可活用为使动、意动用法等。如果文言实词按照其本义、引申义、通假字都无法解释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词类活用入手。

【例7】(2015年桂林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弗之怠(懈怠,放松)

B.同舍生皆被绮绣(穿,现写作“披”)

C.腰白玉之环(腰上系着)

D.非天质之卑(卑鄙)

【例8】(2015年崇左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猿则百叫无绝

B.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C.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D.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例9】(2015年贺州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饿其体肤 饿:饥饿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D.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以上几例考察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例7】C项中的“腰”,名词活用为动词,“腰上系着”的意思, C项的解释是正确的,故不选C项;【例8】D项中的两个“奔”,动词活用为名词,都译为“飞奔的马”, 两者的意思相同,故答案选D项;【例9】B项中的“饿”,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饥饿”,B项的解释不正确,故答案选B项。讲解这类题目时,教师应注意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一语法知识点,通过实际训练,让学生加深对此知识点的认识,做到举一反三。

四、语境推断法

文言实词含义丰富,大部分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例10】(2012年南宁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尝为江南转运使 为:________

【例11】(2013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后特征为洛阳令 征:征召

B.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激

C.上自劳军 劳:慰问,犒劳

D.将军约 约:规定

【例12】(2014年贵港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四面边声连角起 边声:________

这几道题目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够推知其正确的意义。【例10】“尝为江南转运使”出自《张齐贤明察》。该文第一句是“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这里的“转运使”,是官职名称,主管水路运输。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学生便能推断出“为”是“担任”的意思。【例11】“使宣叩头谢主”出自《强项令》,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我们得知:皇帝让董宣磕头向公主谢罪,并不是感激公主。所以此处的“谢”应理解为“谢罪”“认错”,而不是“感激”。故答案选B项。【例12】“四面边声连角起”出自《渔家傲・秋思》一词。该词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是指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教师让学生联系这个限定的语境,可引导学生推断出“边声”是指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五、语法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倒装句除外)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句子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在解答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13】(2013年钦州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元用素强记

B.广故数言欲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车六七百乘 虽乘奔御风(《三峡》)

D.凡三千余言 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

【例14】(2014年柳州市语文中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爱)

B.时时而间进 (间:偶尔)

C.数烛邹已毕 (数:数量)

D.寡人闻命矣 (闻命:接受教导)

解答这几道题目时,教师均可引导学生分析加点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由此判定其意义。【例13】中,A项两个“素”是副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译为“向来”“历来”,意思相同。B项第一个“亡”是动词,译为“逃亡”,第二个“亡”是副词,通“无”,译为“没有”,意思不同。C项第一个“乘”是量词,译为“辆”,第二个“乘”是动词,译为“骑”,意思不同。D项第一个“余”是形容词,用在名词前,作定语,译为“多”,第二个“余”是代词,用在句首,作主语,译为“我”,意思不同。故答案选A项。【例14】中,A项“私”是动词,译为“偏爱”,解释正确。B项“间”用于动词“进”前,是副词,译为“偶尔”,解释正确。C项“数”是动词,译为“述说、列举”,解释不正确。故答案选C项。

六、修辞推断法

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义有变化,在理解词义时,还要引导学生考虑到修辞的因素。

【例15】(2011年桂林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呷浪之鳞( )

【例16】(2012年桂林市语文中考题)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臣本布衣( )

【例15】【例16】中的“鳞”“布衣”本义分别是“鱼鳞”“麻布衣服”,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分别代指“鱼”和“平民百姓”,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便能准确把握出题意图,得出正确答案。

七、文学常识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历史典故、地理知识、风俗文化、典章制度、官职纪时等。

【例17】(2011年北海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______

【例18】(2011年梧州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相持四旬 旬:________

古代的“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例17】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古河名)的南面。“”指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如“河阳”是指黄河的北面;【例18】中的“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时间单位,十天为一旬。中国古代使用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概念。

解释词语意思范文第5篇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本文探讨采取对比的方法用于对外汉语词汇释义。文中所谈的词汇对比,不仅包括汉语与学生母语的词汇对比,还包括近义词对比、反义词对比。对外汉语词汇释义应善于在这三种词汇对比方法中解释词义。

关键词 :词汇释义:近义词对比:反义词对比: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5) 08- 0233- 02

把对比分析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来,始于40年代美国的弗赖斯,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是以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述和仔细对比为基础。”Whorf、Lado等语言学家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极大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汉外对比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预测汉语学习的难点与重点。本文打算把对比的方法用于对外汉语词汇释义。

本文所谈的词汇对比,不仅包括汉语与学生母语的词汇对比,还包括近义词对比、反义词对比。对外汉语词汇释义应善于在这三种词汇对比方法中解释词义。

一、在近义词对比中解释词义

汉语有大量的近义词,这是汉语丰富成熟的表现,但同时也给汉语教学带来难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越往后学越会碰到更多的近义词,外国学生经常问的问题是:“老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为此,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掌握近义词辨析一般思路,大致从三个方面去思考——

(一)词语的基本义,即理性意义的细微差别

1词义的侧重点。例如创造”和制造”,虽然都是造”,但创造”出来的是以前没有过的,“制造”出来的是都是已有的。

2语义的轻重。例如失望”与绝望”。

3词义范围的大小。例如生命”可指人、动植物及其他事物(艺术生命):性命”只指人的生命。

4词义的具体和抽象。例如:书”是具体名词,“书籍”是抽象名词

(二)词语的色彩意义的细微差别

1感情色彩。主观态度有褒贬,例如后果”和“成果”。

2语体色彩。例如虽然”和别看”:医生/大夫”。

(三)词语的句法功能的细微差别

1词性。例如偶尔”是副词,只作状语:“偶然”是形容词,可以作状、定、补语。“大概”兼副词、形容词和名词:大约”只是副词。

2搭配对象。例如旅行”是不及物动词:“游览”是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发扬”与风格、作风”搭配,“发挥”与作用、优势”搭配。

3造句能力。例如虽都是副词,但万万”多用于否定句,而千万”就没有此限。

4构词能力和构形能力。例如重要”可与性”组成重要性”,而主要”不能。“高兴”可以重叠为“高高兴兴”:高兴高兴”:愉快”不能。

还需要强调一点,郭志良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同义辨析对象的范围不仅大于同义词典词义辨析对象的范围,也大于汉语教学(指对中国学生的语文教学)词义辨析对象的范围。”孟祥英、赵新、李英、张博也都认为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对象范围应该扩大。中国人认为并不是近义词的,诸如赶忙/赶着/赶去”、“继续/一直”、“这年/今年”、“合适/适合”、“报/报纸”可不可以/能不能”、“一点/-下”、“和/而且”等等,在外国人看来都是近义词。如果两个词有某种相同的构词成分,或者词义诱发某种联想,都有可能诱发外国人形成所谓汉语近义词”。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善于在近义词的对比辨析中解释词义。首先,教师在备课前依据教学经验预测本课生词与以前学过的哪个词语会构成外国人思维中的汉语近义词”。然后再考虑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怎样才能浅显易懂、简单实用地解释两个近义词的差异:词义辨析不必面面俱到,需抓住主要矛盾,简明扼要、触及关键地解释词义。教师的近义词对比解释能使外国学生在当堂课就会造句辨别使用,一般说,就基本达到教学目的了。

二、在反义词对比中解释词义

“在反义词对比中解释词义”指的是用已学的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来解释生词的词义。例如?活”就是没死”;“斜”就是不正”;“完整”就是没有残缺”;“缺席”就是没出席”等等,这样解释简单清楚,外国学生容易接受。

但必须强调一点,用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的办法仅限于两个意义上完全排斥的绝对反义词,有中间状态的相对反义词不可以这样来解释。例如大”不能解释为就是不小”,因为有不大不小的中间状态;“冷”不能解释为就是不“热”,因为有不冷不热的温和状态:苦”不能解释为就是不“甜”,因为有不苦不甜的其他状态。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一些对举的熟语以强化词语的相反相对。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做使人落后。“勤劳使人致富,懒惰让人贫穷。”生当做人杰,死宜为鬼雄。”等等。由于这些熟语琅琅上口、印象鲜明,外国学生很容易在反义词的对举对比中明白词语的意义。

有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中与和它构成反义的词语不同。例如骄傲”在某些语境中,它的反义词是“谦虚”,而在另外一些语境中,它的反义词是“自卑”。可以利用它的各种反义关系来分别义项,注释出它的意义。“骄傲”就是不“谦虚”而是自高自大:另一个语境义。“骄傲”就是不“自卑”而是自豪。因此,利用反义词可确定多义词的不同义项,有利于外国学生掌握汉语的一词多义。

三、在汉语与学生母语的词汇对比中解释词义

戴浩一认为:“每一个语言有不同的概念化。”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概念结构因不同民族语言而不同,例如颜色词汉语分七段而英语分六段,就是概念结构、思维方式民族特殊性的表现。概念结构、思维方式的民族差异导致词汇系统的差异,除了科技术语、事物名称等少数单义词外,两种语言里很少有意义、色彩等都完全等同的词。例如雪”与snow’就不完全对应,因为英语的“snow’还有动词下雪的意思,而汉语雪”只有名词的意思。正因为绝大多数词汇语义、语用都不完全对应,生词学习用直接翻译法是不可取的,必须在汉语与学生母语的词汇差异对比中解释生词的意义。

例如,美国学生造出我家的小狗很胖”的病句,原因就在于英语中没有与汉语肥”对应的词,只有一个既适用于人也适用于动物的通用词fat”:而汉语通常不会用肥”来形容人,也不会用胖”来形容动物。

又如,英国学生造出我和玛丽,和约翰,和露西都是英国人”的病句,原因就在于很显然是把和”跟它的英语对应词and”等同起来了,汉语的和”在连接多个并列成分时一般只放在最后两个词语中间。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地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世界经济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哲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