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敖语录

李敖语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敖语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敖语录范文第1篇

1、谈恋爱是以自欺始,欺人终;搞政治是以欺人始,以自欺终。

2、世界上最讨人厌的一种活就是失败者的理由。

3、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用。

4、我用类似登徒子的玩世态度,洒脱地处理了爱情的乱丝。我相信,爱情本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应该只占一个比例而已,它不是全部,也不该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扯到它。一旦扯到,除了快乐,( 村上春树)没有别的,也不该有别的。只在快乐上有远近深浅,绝不在痛苦上有死去活来,这才是最该有的‘智者之爱'

5、我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是我无法找到像这样精彩的人做我的朋友,二是无法坐到台下去听的精彩演说。

6、射程以外的铠甲,是最好的铠甲。

7、停在苍蝇拍上的苍蝇,处境最安全。

8、人生第一快乐是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人生第二快乐是做到别人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

李敖语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鲁迅 李敖 杂文文风 分析比较

李敖的杂文在吸收和融汇前代杂文作家尤其是鲁迅杂文的方面是下过功夫的,并且能够呼应时代潮流,以开阔的眼界、傲然的骨气、凌冽的风格直面现实,为人民代言,为历史“立此存照”,敢于抨击统治者的昏聩,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的双重人格,这些都是鲁迅杂文风格的集成和发展。杂文战斗性就是其“力量”的生动反映。但鲁迅和李敖的力量又有所区别。

李敖是一个想说就说、特立独行和放荡不羁的文人。他说鲁迅可议、可检讨、可批判之处太多了,而说鲁迅的文章很别扭,文字很可疑,文风不好,有两点原因:“第一,它是从中国的旧文学出来,就是所谓包小脚,小脚揭开了,可是那骨头里面,还是碎掉了,所以揭开了以后呢,还是有那种旧文学的底子,一些白话文有的时候不能够脱胎换骨;另外一个原因是日本人的文法、日本人的文字影响了鲁迅,这两个原因使鲁迅写出来一种很别扭的白话文。”[1]李敖认为:“鲁迅的文章写得实在不够好。”他说:“如果是伟大的文学家,就不应该写出来这么多奇奇怪怪的鲁迅式的中文,尤其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2]对于这一说法,我们不敢苟同。

一、狷狂与沉稳

凡是认真看过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鲁迅的语言是自成一体,别具特色。李敖说:“这种风格我无法解释它,我只能推断说,他是接受了那种发杂反复的日本文法、日本语文结构的影响,再加上这种生吞活剥出来的中国的文言文的结构,两个里面混出来的鲁迅的文体。”[3]李敖这样分析鲁迅文章的语言风格,表面上似乎有几分道理,其实他并不真正懂得鲁迅的文法。

鲁迅的文字,因为产生于白话文刚提倡的时代,所以自然会有些生硬,这一点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来对鲁迅进行苛求,而事实上正是鲁迅他们这一群新文化运动的勇士竭力提倡白话文,才会有今天行云流水的美丽文字。鲁迅的文风,应该说是有时代烙印的。鲁迅出生在19世纪初,科举仍然是读书人正统的出路,青年鲁迅也不例外,他曾经苦学过一阵八股文。研究鲁迅的学者曾经说:“他那样肃杀的文风,我一度以为是他个性索然,后来方明: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甚至可以说,是那样的时代需要那样的文风,他正是用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4]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伟大的文学丰碑。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独特到别人难以模仿的程度。没有扎实的知识做底子,就算是模仿,也只能是鹦鹉学舌,得其表而难入其里。我认为,鲁迅的文章,犀利辛辣,深层厚重,张力到点,辩证到位,激愤中不乏调侃,嬉笑中不乏凝重。仅从语言形式来看,鲁式文法最大的特征,就是“橘子的结构”给人一种沉实稳重、张弛有度、内敛之感。而这种沉实稳重正是李敖所缺乏的。鲁迅是骂人的高手,但不会裸地去叫骂。有时候,被骂的人往往被骂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回过神来,知道自己被骂。像“有本事你娶几个漂亮的女人给我看看啊”、“够胆你了衣服让我瞧瞧呀”、“就是像你这样的畜生啦”、“你才是混蛋呢”这种李敖认为最正投的中文骂法,太直截了当,没有半点美感,无异于泼妇骂街,鲁迅是断然不会用的。伟大的文学家这样骂,就不够伟大了。这样一骂,不够文明不说,而且也失去了鲁式文法的特征,骂人的力度更是一落千丈。

二、投枪和匕首

李敖和鲁迅都以一个不饶恕的斗士面目面对现实社会和民族传统,都有丰富的历史知识,都采用了“诙谐”的语言将传统纳入叙事的游戏中。诙谐可以是热情的参入、介入的现实,可以带有攻击性。中外文化史都证明着一个基本的事实,当人民的声音被压制着的时候,人民就不得不通过幽默和讽刺来表达自己。李敖看来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的尖刻也丝毫不逊于鲁迅,他也常将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掌故、新闻和现实人物并置杂列,借此颠覆官方的正统文化。李敖的文章亦具有一点诙谐的风格,但这种诙谐风格并不能严格地称为“诙谐风格”。

鲁迅和李敖的杂文应该同属于精英文化范畴,如果从官方的角度出发,他们也应该归为具有民间性的文化,尤其在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里,杂糅了许多民间俗文化,比如女娲的故事、精卫填海的故事,在《无常》、《社戏》、《阿Q正传》中,绍兴民间戏的运用都渗透着纯粹的民间内涵。正是这些民间内涵和官方的正投文化形成了冲突,也使得作者个体充满了一种自由狂欢的体势,这自由狂欢的体势以不可阻挡的姿态与正统的官方意识形态形成对峙,构成了内在张力,而鲁迅似乎正是从这些狂欢的乡村场景中吸收了本源精神,正是这种深层次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受,使得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均有了“诙谐文化”的内涵,也使得人真正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气势,在他的诙谐语言中明显渗透着个体孤独感和悲剧氛围。但李敖的杂文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意识深度,它的诙谐还停留在一种表面的语言工具认识论上,他只是将骂人、奇闻怪事作为一种增加谩骂力度的手段,并没有很深厚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深度,因此他的诙谐或许只能称得上巴赫金所说的一种讽刺体文章,“一种讽刺性作家只知道否定的诙谐,而自己置于嘲笑的现象之外,以自身与之对立,这就破坏了从诙谐方面看待世界的角度的整体性,可笑的(否定的)的东西成了局部的现象”。“李敖的文章即是这样,他不能从世界的整体,从历史的深度去看待问题,他对太无奈的认识,对中国人的批判都带着一种极端片面的认识,因此他的诙谐语言就成了一种是真的夸张,他的语言太直白,近乎大街上的叫骂,失去了诙谐固有的内在品质,使得其文本呈现出一种戏剧色彩”。[5]

真正的“诙谐风格”应该涵盖以下两方面:一是具有悲剧性;二是要有隐喻性。鲁迅《阿Q正传》里就有这样一个场景:阿Q唱:“手执钢鞭将你打……”围观的群众大喊:“好!”在这样的狂欢场景中,不乏诙谐风趣,但其内在已经渗透出无法排遣的悲剧色彩,在这笑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个体的悲剧命运。李敖的杂文却并不存在这样的一种“诙谐”,有的只是谩骂和侮辱。鲁迅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真正的战斗需要历史理性,需要深度,真正的诙谐包涵着很深的人生体验。因此具有诙谐风格的作家,像鲁迅,就精心地选择题材,他绝不会泛滥地寻找骂人材料,尽管鲁迅也和梁实秋等人展开面对面的笔战,但是在其中鲁迅倾注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和体验,因此他的笔战也就超越了笔战本身。许多历史题材、民间轶事、典章制度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新排列,但是优秀的作家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安排这些事物,在这些词汇的背后,他们将自我意识传达出来,即通过一种隐喻的象征形式将事物的真实面目表现出来。因此这种诙谐风格就包含了事物的双重甚至多重景观。如在《秋夜》中那样,鲁迅不是将诙谐建立在一个固定的形式上,而是将其建立在一个象征的平台上。李敖的杂文缺少了这样的深意,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文章骂倒对手,他也承认自己的文章别无深意,或许有时李敖仅仅是满足于一种感官上的愉快,只是为了单纯的文字炫耀。

三、结语

李敖的文章缺少重建意识,虽然他在传统中成长,但他没有什么根基,他对历史传统的激烈批判结果是形成了,使人不仅对民族历史的过去产生绝望,而且对它的将来也毫无信心。他的诸如对中国“国民性”,以及政治制度和文化秩序的批判并没有超越鲁迅和胡适。在《由说起》、《长袍心理学》中,他只是复制并夸张了鲁迅等人的历史意识。梁启超、鲁迅等人提出:“国民性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国由传统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国民身上自然遗留了许多传统的痕迹。”因此对国民性的批判是鲁迅等人诉求现代性的体现。李敖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台湾转型过渡到现代性社会,李敖对“国民性”的再次批判显然缺少理性。李敖对现代传媒和信息技术的运作流程非常熟悉,他知道大众的趣味,经常制造耸人听闻的言论。只要稍稍有人赞他两句,他立马就和那个人成为好朋友,而一旦有人骂了他几句,他必是对之加以报复,就连与他离婚的老婆胡茵梦女士他也不饶恕。或许李敖称得上是真正的骂人斗士,他无畏专制政体数度入狱,但是他却算不得一个思想家。

总之,鲁迅与李敖是中国杂文史两个不同时代的路标,一个指向独立富强,民族觉醒;一个指向民主自由,清明政治。身处逆世,他们不约而同选择杂文为共同的武器,一个高屋建瓴,站在民族视野的最高处,为我们剔除一个古老民族身上的脓疮;一个身体力行,梦想在海岛上回到那浪漫的古典的道德世界。鲁迅和李敖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总记录者。鲁迅的文章被误读多年,而李敖的文章也不曾为所谓的正统文学界所承认。通过对两人杂文文风的分析比较,我们能跟真切地体会到这两位杂文史上巨人的息息相通。

参考文献:

[1][2][3]李敖有话说.凤凰卫视,2005-8-4、5.

李敖语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经》 词语 构成

词是表达概念的,是语言最基本的运用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的涌现,就会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现。新词或者另造,或者在旧词的基础上派生而成。古汉语词汇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一、双音节词的形成与发展概述

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是由同义词临时组合而来的。最初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固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这从两方面可以说明:一是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互换位置。例如“颠”和“倒”是同义词,在上古一般单用,但又可以互相组合。《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下文凡属引用《诗经》里的篇章时,均省略《诗经》)中既有“倒之颠之,自公令之”“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又有“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后两句“颠”和“倒”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句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颠”和“倒”组合得更紧密些。同时我们还看到,宋欧阳修《送荥阳魏主簿》诗:“子足未及阈,我衣惊倒颠。”这说明这两个同义词组合时,各自的独立性还很强,没有组成新的单一的词,还是有自由组合的情况。第二,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例如“家室”很早就成为复音词,《周南・桃夭》二章:“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毛传》:“家室,犹室家也。”但孔颖达《正义》:“《左传》曰:‘男有室,女有家。’室家,谓夫妇也。”朱熹《集传》:“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那么今天,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应当把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

王力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多由文言单音词发展而来,其发展途径有三:加、换、附。第一种情况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第二种情况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第三种情况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二、《诗经》词汇特点简述

《诗经》词汇,以单音词占多,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占多。但古之单音词与今之双音词,并不是互不相关的两个系统,往往是拿一个老的核心词再加以一个近义词(或区别词)而构成的。以《周南》为例:

古单音词:河 洲 求 乐 汉 广 泳

今双音词:黄河 沙洲 追求 欢乐 汉水 宽广 游泳

《诗经》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诗经》记录的基本词汇,有很多一直延用到今天。如“天地日月星山川江河风雨草木”“人身手足口耳面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赤青黄绿蓝黑白”“美丑吉凶远近新旧贫富”“撷采伤悲喜乐哭泣有无生死”“淑女窈窕切磋琢磨饮食”“上下左右东西南北朝夕春夏秋冬”“虎豹狐狸鼠牛羊鱼雁鹿鹊鸡”“桃李桑梓杨柳麻黍麦稻粱”“钟鼓琴瑟衣服舟车”“父母兄弟子孙姊妹儿童伯叔”“邂逅、翱翔、逍遥、绸缪、颠倒、婆娑、语言、辗转、漂摇”。

三、《诗经》新词构成方式

《诗经》创造了成千上万个新的词语,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能力。在笔者看来,这些新词的构成有凝固、紧缩、组合、倒叙、仿造、概括等多种方式。

1.凝固。同一诗句中相近的两个字在长期应用中逐渐凝固成复音词,表示某一特定的意义。

有的原是联合词组。《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朱熹《集传》:“琴五弦或七弦,瑟二十五弦,皆丝属,乐之小者也。”“琴瑟”凝固为词,后比喻夫妇间感情和谐。宋苏轼《答求亲启》:“许敦兄弟之好,永结琴瑟之欢。”这样的复音词有很多,“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齐风・东方未明》)中的“颠倒”一词;“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中的“邂逅”一词;“河上乎逍遥”(《郑风・清人》)中的“逍遥”一词。

有的原是偏正词组。《周南・关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郑笺》:“卧而不周曰辗。”朱熹《集传》:“辗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者辗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辗转”凝固为词,意指翻来覆去的样子。

有的原是动宾词组。《大雅・桑柔》:“惟彼忍心,是顾是复。”朱熹《集传》:“忍,残忍也。”“忍心”凝固为词,意指“狠心,昧着良心”。清李渔《奈何天・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赋役久逋,奉催征者,忍心不顾。”

有的原是谓语词组。《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毛传》:“不能如鸟奋翼而飞去。”“奋飞”凝固为词,意指振翅飞翔,比喻人奋发有为。唐韩愈《赠崔立之评事》:“东、马、严、徐已奋飞,枚皋即召穷且忍。”

有的原是普通名词后借用为专有名词,如“小康”。《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郑笺》:“康,安也。今周民罢劳矣,王几可以小安之乎?” 唐白居易《老病相仍以诗自解》:“昨因风发甘长往,今遇阳和又小康。”“小康”今指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求达到的目标。《t望》1985年第37期:“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第一步,规定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这类词语由于使用的普遍性,现在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难,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它的出处,将更加有利于我们正确地应用它。

2.紧缩。同一诗句里的字并不相连接,后世紧缩成一个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有的词义、词性与原单音词相同,有的不同。

结构上有联合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陆德明《释文》:“敖,本亦作遨。”《毛传》:“敖,游也。”马瑞辰《通释》:“《尔雅》:‘敖,意舒也。’凡人乐则意舒,是知敖有乐意。”“敖游”紧缩成词,意为“游乐”。《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闻一多《风诗类钞》:“切、磋、琢,都是磨光的意思。”“切磋”与“琢磨”均紧缩成词,“切磋”表示加工骨器,“琢磨”表示加工玉器。如清汪懋麟《唐官屯阻雨舟中寄怀》诗:“惜阴在分寸,攻石须切磋。

有偏正式。《召男・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后悔”紧缩为词,意指事后懊悔。《史记・张仪列传》:“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邶风・绿衣》:“兮兮,凄其以风。”《毛传》:“凄,寒风也。”孔颖达《正义》:“凄,寒凉之名也。”“凄风”紧缩为词,表示寒风。如唐柳宗元《笼鹰词》:“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有支配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瓦,纺锤,古代妇女纺织所用,后因称生女曰“弄瓦”;“载弄之璋”意指所生男子成长后为王侯,执圭璧,后因称生男为“弄璋”。

3.组合。就是不同诗句中的字组合成复音词。绝大多数是联合式。

有不同两句中的两个字组合成词的。自古以来以“飞燕”入诗的名句不胜其数,最早应见于《邶风・燕燕》:“燕燕,差池其羽。”如南朝江淹《杂体诗・效李陵》:“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唐李白《清平调》词:“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如宋曾巩《南湖行》之二:“蒲芽荇蔓自相依,踯躅夭桃开满枝。”《大雅・A民》:“天生A民,有物有则。”取意为“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规则”,组合成“天则”一词,谓天地间凡事物皆有其法则、规律。如唐杨炯《浑天赋》:“俯察人事,仰观天则。”

有不同章中的两个字组合成词的。《邶风・终风》二章:“终风且霾,惠然肯来。”三章:“终风且耍不日有恕!薄睹传》:“霾,雨土也。阴而风曰恕! 宋张载《正蒙・参两》:“(阴阳)和而散,则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则为戾气、琐病!薄琐病弊楹铣纱剩指天气阴晦、昏暗。如宋苏辙《遗老斋绝句》之九:“昔我过嵩麓,云移见诸o;重游未有日,想象琐仓小!

4.倒序。《诗经》中已有某个词,颠倒它的词素,就构成新词。意思大抵与原词近似。

《大雅・生民》:“后稷肇祀,庶无罪悔。”《郑笺》:“无有罪过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下》:“家大人曰:‘悔与罪义相近。’”倒序为“悔罪”,意为悔恨自己的罪过。唐欧阳詹《南涧寺上方石像诗》:“可以礼足而悔罪,寄影以安乐。”《邶风・谷风》:“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倒序为“新婚燕(宴)尔”,陆德明《释文》:“宴尔,本又作燕。”如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以谓凡对明月与听霖雨,必须用此悲感,方可领略,则适当良友乍逢及新婚宴尔之人,必不信矣。

5.仿造。仿照《诗经》原词的结构,改变其中的某一词素以造成新词。

如“笑敖”谓戏谑不敬。《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毛传》:“谑浪笑敖,戏谑也。”仿造“笑傲”一词,指戏谑不敬。如宋苏辙《次韵孙户曹朴柳湖》:“犹有曲湖容笑傲,谁言与物苦参差。”《邶风・燕燕》:“瞻泪弗及,泣涕如雨。”眼泪像雨一样,形容极度悲伤,仿造“泪如雨下”“泣下如雨”。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十一娘困述病源,封泣下如雨。”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眼__看着他人去了,自己不能奋飞,万箭攒心,不觉泪如雨下。”

6.概括。概括诗意,并在《诗经》原有的意义上生出比喻义,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成语。

《国风・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概括为成语“鸠占鹊巢”,意指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后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或占据别人的位置。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又刘景南尝僦一寓,迁入之夕,大为狐扰。景南诃之曰:‘我自出钱租宅,汝何得鸠占鹊巢?’”《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如清程麟《此中人语・死秃》:“上海冯观察处书记某,与寺院某僧相善,投桃报李,不啻忘形。”《大雅・荡之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孔颖达《正义》:“既能明晓善恶,且又是非辨知,以此明哲择安去危,而保全其身,不有祸败。”概括为“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后多指生怕有损于自己,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唐白居易《杜佑致仕制》:“尽悴事君,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宋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之三:“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概括出成语“未雨绸缪”。后以“未雨绸缪”喻事先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

四、结语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但它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教”的范围。包含于大量各具特色、富含韵味的词汇,是《诗经》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故孔子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的广泛传播,增强了某些词语的活力,丰富了词汇的文化内涵。据不完全统计,《诗经》衍生出了上千个新的复音词和500多条成语。这些新的复音词和成语,有多种多样的构成方式。它们的使用适用范围有宽有窄,有的至今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鲜活地保留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诗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可以说是经久不息。

参考文献: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向熹.诗经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14.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李敖语录范文第4篇

走过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学堂;告别采菊东篱下的世外桃源,文化的触角伸入到现代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沉甸甸的不仅仅是学者的书包,而是文化给与世人的馈赠。

华人在世界文化的殿堂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将笔墨纸砚更有机地溶入于全球文化之中。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他们都是古老的中国文明与世界沟通的纽带。龙的传人们在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文化的中任意遨游,他们正影响着这个世界。

(中国)余秋雨――文化行者

相关领域:人文研究

个人语录:

“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杀。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进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成就殊荣: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撰写《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和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10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4本。他的作品《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洲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他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世纪影响:

他始终是一个风云人物,余秋雨三个字也始终是热门的关键词。在中国当代文化界,还没有一个人像余秋雨那样获得过如此毁誉参半的评价。但是他凭着在文化的造诣,他成为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中国)朱大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相关领域:文学批评

个人语录:

“我注定要成为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成就殊荣:

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2001年,朱大可回国定居,但他心灵上回归“故里”,却是在1999年。那一年,他的文学批评集《聒噪的时代》出版,这被文化圈内普遍视为朱大可“复出”文坛的标志事件。重返中国文坛不久,朱大可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文学“离婚”。“我跟文学离婚已无可挽回。”――朱大町的这个声音,几乎传遍了文化圈。在最新的《守望者的文化月历》中,一些人看到如今的朱大可,视野已经从文学领域,转向更为宽泛的文化批评领域。

世纪影响:

朱大可在百般表达着他对当代文学的厌倦的同时,文字却又难掩他心中对文学的爱与痛。作为“文化守望者”,朱大可试图对中国文化做出“正确性”判断,以个人之力抵抗溃退文化大潮。

(中国)王小慧――光影定格者

相关领域:摄影艺术

个人语录:

“假如上帝只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这两样东西是日记本和照相机’。”

成就殊荣:

1998年,入选由著名的跨国出版社PRESTEL编撰的《150年摄影大师作品集》,是入选该作品集60位摄影家中唯一一位中国人。1990年开始,在德国家等世界各国举办“光与反光”、“本质之光”、“感性的花和抽象人体”、“红孩儿”、“从眼睛到眼睛”、“花之灵”,“花之性” “花之惑”、“女人”等摄影展览,并在中国举办“Looking and Thinking'’等多次德国摄影家作品展览。

世纪影响:

以过人的天赋、不知疲倦的精力以及女性特有的敏感,旅德艺术家王小慧游刃有余于多种艺术样式的创造过程之中。“习惯在人们看腻地方按下快门”,尤其是由上海学林出版社推出的回忆录《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展示一个华人摄影家的独特视觉,并有效传播了华夏文化。

(中国香港)杨澜――文化产业布道者

相关领域:传媒、慈善文化

个人语录:

“文化的外延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本身能看到的东西,就像我们弘扬中国文化,不是非让外国人头中国的山水画。文化是看不到的思维方式,东方的思维方式是内敛和含蓄的,所以更需要鼓励创新和想象力。”

成就殊荣:

杨澜似乎是成功的形象代言人,是被媒体和大众定义好了的角色符号。正大综艺的斗年造就了杨澜,盛名之下的她放下“金话筒”出国留学震惊了很多人,最后一期节目中“难忘那朵兰花”的话语说出了不知多少人的心声。13年的电视新闻报道及访谈节目主持方面经验让这位智慧女人更有魅力,其《杨澜访谈录》深受世界华语观众欢迎。

她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导演了纪录片《2000年那一班》,在哥伦比亚电视网黄金档向全美播出,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

三次大的转折,让杨澜更清晰自己未来的道路。世纪之初,杨澜将阳光文化业务方向定为建立一个以历史和人物传记为主题节目的巨大资料库。并一心投入到传媒与慈善中去,以自己的全力去支持和帮助需要帮助的国人。

世纪影响:

杨澜敢于以文化为卖点,并真正靠文化赚取利润,如此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的理念让文化有着更新的诠释。杨澜似乎不满足于被简单定义为一个成功者,她更愿意让大众接受她是一个幸福的人。杨澜也为她所具有的、或者是她所表现出米的传统美德而更为大众欣赏,无疑是我们社会对女性合理想象的完美代表。

(中国台湾)李敖――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领域:政治文化

个人语录:

“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我的故乡,所以这一点请大家特别注意,我回去不是那种带着乡愁,或是回到故乡的感觉,我想这一点大家可以看出来我和别人绝对不同。”

成就殊荣:

李放有着中国传统文人择善固执的秉性。50多年,始终坚持毫不动摇的国家统一意识,赢得了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全球华人的尊敬。

李敖的文笔自成一家, 自喻百年来中国人写白话文之翘楚。著作等身,以评论性文章最为脍炙人口,《胡适评传》和《蒋介

石研究集》为其代表作。李敖在很早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大陆型学者”。西方传媒更誉之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世纪影响:

李敖可以用手中的笔,尤其在“神州文化之旅”用他的“薄薄的两片嘴唇”,沟通海峡,拉近两岸同胞心的距离。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观察视角给人们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在两岸引起新的风潮。李敖的生活可称得上文坛40年,政坛40载。

(美国)张曼君――教育奇葩

领域:文化教育

个人语录:暂无

成就殊荣: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张曼君与华裔社区领导人共同创立了华裔教师家长协会,帮助新移民学生家长克服各种困难。她一向以敢言著称,为华裔学生争取了许多平等权益。张曼君与墨裔联合会以及31个社团组织了轰动一时的南加州多元族裔联盟,设立解决族裔纠纷的课程,此课程被阿罕布拉学区马凯博高中确定为正式选修课程,成为全美此类课程的典范。为表彰她促进族裔和谐的贡献,洛杉矶族裔和谐委员会授予她“安德森族裔和平奖”。自1996年起,张曼君荣登美国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

世纪影响:

被誉为教育界“奇葩”的张曼君,是备受美国主流和华人社区关注的布什内阁主管全国双语教育的最高官员,她的人生奋斗和成功经历,堪称美籍华人第一代新移民的楷模。百年大计,重在教育。她将全部的心血注入到帮助年轻人成长,促进族裔和谐上。幼时的“通才”在步入世界名人录后,也预示着华人在世界上又跨出了一大步。

(美国)麦礼谦――首部华人创业史作者

相关领域:历史研究

个人语录:暂无

成就殊荣:

1925年,祖籍广东省南海县的麦礼谦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庭,父母亲是做成衣的工人。受命运的驱使,麦礼谦加入了“美国华人历史学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华人历史研究工作者,后任该会会长。他又曾先后到旧金山州立大学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讲授美国华人历史课程。1980年,他参与主持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大型展览“甘苦沧桑两百年”的设计工作。1985年他把这个展览的有关文字资料翻译成文后,于次年移师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展出,为国人了解美国华人生活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资料和证据。

迄今为止,他所收集的有关华人历史的剪报已达五个档案柜之多,有关美国华人历史的著作(包括与人合著)已达十多本,其中花费5年时间完成的35万余字的《从华侨到华人》,更是一部美国华人史的经典力作。

世纪影响:

麦礼谦以一部美国华人创业史,将华人参与开发建设美国两个多世纪的业绩载入史册。这部历史性的收藏,从此让后世都能了解华人对世界的建设贡献,也势必能再现和扩大华人在世界史上的影响。

(美国)黄炯恺――白宫学者

相关领域:政治文化

个人语录:

“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两大趋势:全球化和亚洲崛起。美国必须学会分享舞台。决策人员必须有一些海外经验。”

成就殊荣:

白宫了2006―2007年14个“白宫学者”名单,名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中国名字一黄炯恺。

黄炯恺在加州比佛利山长大,喜欢跑马拉松,因为各方面表现杰出,曾被《今日美国报》选为“全美最佳高中生”。牛津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美国开始给弗吉尼亚州科技部部长当副手。两年后,州长华纳指派当时28岁的黄炯恺出任科技部长,使他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州政府部长。执掌科技部长的大印后,他应邀到斯坦福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作访问学者。黄炯恺获将与另外13个“白宫学者”一起作为特别助理,与白宫最高层政府官员共事。

世纪影响:

“白宫学者”,一个令人羡慕的位置。黄炯恺将中国的名字写入美国的历史,同时也在影响美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代表了华人在政治文化上,成为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

(美国)吴志强――美报界华裔最强人

相关领域:新闻传播

个人语录:

“在新闻界,没有‘天是重复”

成就殊荣:

吴志强父母于上世纪50年代由香港移居美国,他现任《纽约每日新闻》头版总编辑,成为该报的第三把交椅。《纽约每日新闻》副发行人邓恩看中吴志强敏锐的新闻触觉、果断的能力和旺盛的精力及创意,遂聘请他出任总编辑要职,更把他视为未来接班人。吴志强称,主管一份报纸就是担当新闻筛选决策人,果断是致胜的因素,做错决策比不做决策好。

世纪影响:

吴志强作为第一个华裔名字出现在美国媒体管理层中,迄今为止也是华裔在美国报界管理层中担任的最高职务。这一切表明华人的声音正向世界“传播”。

(法国)程抱一――东西方文化摆渡人

成就殊荣:

程抱一原名程纪贤:法兰西学院院士。1948年,他随父亲来到法国,就读巴黎匕大并获博士学位,后应聘任巴黎三大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文长篇小说《天一言》获“法兰西文学院法语文学大奖”。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授予他荣誉骑士勋章,表彰他杰出的文学成就。

世纪影响:

作为―名思想家、作家、诗人、翻译家、美学家和教授,程抱一在异国他乡55年的旅居生涯中,致力于有机地融合东西方文化。法国汉学家鲁瓦曾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说:“英国诗人及作家吉普林说过,东方和西方永远也不能相遇。他大错特错了。您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驳倒了他的论断。”法兰西文学院院长则称赞他“用法国文化的精华丰富厂中国文化,又以中国文化的深邃丰富了法国文化”。

(中国)李振盛――世界摄影品牌实践者

相关领域:摄影艺术

个人语录:

“当时我只是意识到,必须将这个动乱的时代记录下来。我并不知道我做的事情是为了革命,还是为了我自己,或为了将来。我只知道必须用相机作为记录工具。尽可能多留一些历史瞬间的痕迹,以防止人类记忆的失落。”

成就殊荣:

2003年6月,由法国文化部主办的题为《李振盛:一位中国摄影家在中》环球摄影展览在巴黎首展3个月,创下参观人数的历史记录。随后需耗时15年左右在世界各国巡展,目前欧美观众数已近?0万人,仅伦敦、巴塞罗那两地均超过10万人参观。影展及画册采用的作品,均选自李振盛从1963年任《黑龙江日报》记者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调到北京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任教之前20年间所拍摄的十万张珍贵历史图片,讲述李振盛从“四清”到“”运动十多年亲历的曲折故事及其心路历程。近年来,李振盛教授先后应邀在哈佛、普林斯顿、纽约、伦敦、柏林大学等十多所国际名校举办学术演讲会。

李敖语录范文第5篇

2002年底,她从美国回京创业。在北京,她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她连续搬了4次家。在北京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投诉100多次,平均3天一次。投诉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物业、养狗、公车、口臭等许许多多不文明现象和不文明行为。并且建立了记录详细的投诉档案,被有些人戏称为“投诉狂人”。

那么,就让我们追随着她一次又一次搬家的足迹,对她那100多次的投诉去追根寻源,去探询她不同凡响的人生。

4 次搬家,均对物业不满

百次投诉,均为促进管理

她1965年出生于美国的纽约市,生长在台湾和美国两地。受的是父亲李敖式的传统家庭教育和西方式的学校教育。但对家的理解,东西方却有许多相像和相近的地方。她在北京每月花1800美金的费用租下的房子,实际上是临时性的住所,可她却不这么看。她一丝不苟地经营着这个自己赖以栖身的安乐窝。她要求自己的住所舒适、方便、温馨,对周围的环境、物业提供的服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诸方面,有着一丝不苟的要求。让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是花这么多费用租下的别墅周围环境嘈杂。她投诉到别墅区的物业公司,物业觉得她的投诉很有道理,便给她投诉的那几家住户善意地发出了告知函。没想到这一下子可捅了马蜂窝。那几家住户不但不接受物业善意的忠告,反而把怨气撒在了她的身上。李文没有和邻居们理论是非曲直,转而投诉物业公司,投诉他们在管理上不作为,希望他们对业主加强管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嘈杂一日日依旧,她一筹莫展,只好搬家走人。

李文搬到了北京月租金最贵的公寓,月租金3000美元,合人民币2万5千多元。花这么高的月租金,应该租到满意的住所了吧!其实不然。刚刚住了一个月,她又发现了70多个问题。饭菜特别难吃、邮件收不到、保安不够专业、热水不够热、总机接线员不懂礼貌、个别住户养狗、公共场所有人吸烟、电梯里太闷……从她第一次投诉物业的那天起,她就建立了详尽的投诉档案。现在已经有厚厚的一叠了。尽管她的投诉屡屡遭到冷遇,她仍乐此不疲。这次她的投诉是总经理亲自答复她的,答复的内容与上一次差不多,她只有再次搬家走人。

一年之内,她居然乔迁新居4次。最后一次,她把家安在了位于顺义区的一家别墅小区,这里的月租金不算太贵。尽管她对这里物业的服务也不是很满意,但她并不急于搬家了。4次搬家和100多次的投诉,已经弄得她精疲力尽,她已经没有那么大精力再屡屡搬家了。既然高额的月租金买不来高质量的服务,不如用省下来的钱改造、美化自己的家园。她花了两万多元,在自己原来杂草丛生的院落里种上了草坪,光买进做假山的两块石头,她就花费了一万多元。经过她对自己别墅小院的美化和整理,她的小院里充满了勃勃生机。

说起她自己这100多次投诉,她坦露了自己的心扉:“我毕竟是李敖的女儿,我的血液里有爸爸的血统,看到不顺眼的事就会站出来。因为我的根在中国。”

童年:在缺乏母爱的日子里

婚姻:在痛苦之中获得成熟

李文的童年时代是值得同情的。

1963年,李敖与台湾大学的校花王尚勤谈起了恋爱,不久两个年轻人就同居了。

1964年9月22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王尚勤生下了李文。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她实在忙不过来,总不能一边带孩子一边读书吧!便把孩子送回了台湾的外婆家,使这个小姑娘从小就过上了远离父母的生活。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李敖另有所爱。当时已经回到台湾的王尚勤心里十分难过,再一次离开台湾,远去美国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李敖毕竟是一个对女儿负责的父亲,他把女儿从外婆家接回来,先是寄养在几个姑姑家,最后送到了奶奶身边。至此,小李文飘来荡去的生活才结束。

在李文童年模模糊糊的记忆里,奶奶每个星期都要带着她去看望爸爸一次。长大以后,她才知道原来那个地方是监狱。爸爸因为写文章抨击时政而坐牢了。

尽管不能扑进爸爸的怀抱,尽管不能和爸爸一起回家,可爸爸写给她的每一封信,还是挺生动有趣的。爸爸的信中总是有那么多美丽的故事,爸爸真是一位讲故事的专家。他的肚子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故事呢?在爸爸寄来的每一封信里,总会有那么几张美丽的画片。每次接到爸爸的来信,她都会感到一阵兴奋,一连能兴奋好几天。这给她寂寞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多少欢乐呀!1976年,蹲了6年大狱的李敖终于获释,他自由了。当时已经12岁的小李文感到特别兴奋,因为她能和会讲故事的爸爸生活在一起了。可惜,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性格倔强的小李文和父亲新结识的女友合不来,两个人经常吵架。一次李文正在外边玩,父亲的女朋友强迫她回家去。李文的犟劲儿又上来了,她打碎了电梯里的镜子,用镜子的碎片割破了自己的手。李敖觉得这个“美国小公民”尽惹麻烦,决定重新把她送回到美国去,托给在美国的一位亲戚照管她。让她在加州上学,父亲每个学期付给那个亲戚一万美元。当年李文14岁,从此她便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

受过伤的心灵仍在求索

流过泪的婚姻不言放弃

李文离开了台湾这个家,离开了父亲的管束,离开了经常和自己吵架的父亲的女友,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远在台湾家里的李敖怎么也没想到,在美国的女儿竟在高中阶段就谈起了恋爱。读高中时,李文竟与在台湾读书时就认识的一位高年级男生巧遇了。他乡遇故知,两人有道不尽的故乡情。两个在异国他乡巧遇的年轻人,免不了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感觉,不知不觉中,两个年轻人相爱了。他们爱得轰轰烈烈,爱得死去活来。父亲扬言要与她断绝父女关系,可这对她已经起不到一丝一毫的作用。

两个人决定要结婚,他们到拉斯维加斯办理了结婚手续,因为只有在这里,未成年男女不用经父亲或其他监护人签字,就能办理结婚手续。得知女儿已经办了结婚登记这一消息,李敖真的动了肝火,断绝了女儿的经济来源,再也不理她了。

一下子断了经济来源,一切都要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她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可自己已经走出了这一步,后悔又有什么用呢?婚后不久,她就怀孕了。随着女儿的出生,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两个年轻人身上。

李文在艰难的生活中开始成熟,她已经感觉到自己这一步的确是走错了。爸爸的忠告、劝阻,以至于他的大发雷霆都是对的,都是为了自己好,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自己从恋爱走到结婚这一步,真的是太不理智了。可当她真的明白了这一切时,已经太晚了。自己毕竟才17岁,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自己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她陷入了苦苦的思考之中。

当女儿半岁时,她决定要回到学校去,自己还年轻,今后要走的路还是要从读书开始。恋爱从轰轰烈烈之中开始,婚姻在无声无息中谢幕。她草草结束了这场本不该发生的婚姻。又重新走进了校园,重新捧起了书本。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读书、学习上,一举读完了大学,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随着读书的深入,短暂婚姻带给她心灵深处的阴影逐渐散去。

当李文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她第一个想到的,是把这个消息尽快告诉奶奶。这已经是2001年5月了,她怀揣论文急匆匆赶回台湾家中时,奶奶的病已经很重了。老人已经说不出话来,当她得知孙女成了李家第一个博士时,还是欣慰地笑了。

父亲也原谅了她的过去,对于那段令父亲伤心和愤怒的往事,仿佛没发生过一样。

李文回忆早恋的原因时,说了一段很令人深思,也很令人回味的话,“我过早地结婚,是想通过结婚这种方式,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太渴望有家的温馨了。让我感到愧疚的,是我过早地离开了女儿,不能陪伴在她的身旁,不能用母爱陪伴她一起成长。就像当年我的母亲,同样过早地离开了我。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失去了母爱,我和我的女儿,有着很相似的经历,都同样缺少母爱。我和我的母亲,同样在年龄不大时就生了女儿,又都没能陪伴在女儿身旁。”

李文的第二次恋情发生在1995年,她当时正在旧金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同校一位马来西亚的小伙子,闯进了她的情感世界。对于他们的相恋,小伙子的父亲坚决反对。他以断绝小伙子的经济来源相威胁,拆散了这对恋人。恋爱、婚姻、家庭,这些令李文向往的幸福,竟然再次与她擦肩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