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单身聚会

单身聚会

单身聚会

单身聚会范文第1篇

根据国家公安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有关内容,商场(市场)、宾馆(饭店)、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为公众聚集场所。由于公共聚集场所所具有的环境复杂、人员密集、流动量大等特点,消防安全管理难度极大,现实中存在很多负面因素。

1.1 消防行政执法力量明显不足长期以来,我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一直由消防主管机关“单枪匹马”完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公共聚集场所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而消防公安机关的数量和规模却没有相应增长,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规模上的不对称。由于消防公安机关力量有限,消防监督检查工作难以覆盖全部管理目标,部分公众聚集场所游离于管理范围之外,造成漏管和失控现象。同时,庞大的工作量使得消防监督检查执法人员疲于奔走,身心极度疲劳,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工作效率不高。

1.2 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公众聚集场所多为服务产业企业单位,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常常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消防安全。通常表现为消防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主要存在于文字之上,成为应付消防检查的手段,没有真正发挥应有作用;消防防范措施流于形式,得过且过;消防设施、设备老化、故障、没有正确使用等。同时,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人流量大、设施多样,结构复杂的特点也使得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困难,比如因为管线暗敷,维护空间狭小等都使得维护管理难度加大,成本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公众聚集场所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意愿。1.3 消防安全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管理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的持续深化,部分行政管理机构撤销合并,剩余行政执法部门的权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消防安全管理领域,消防公安机关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缺乏和其它行政执法部门很好的配合。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受管理的企事业单位日趋多元化,消防管理复杂程度不断上升,单单依靠消防公安机关的力量难以保证消防管理和防火监督工作效率。

2 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

2.1 严格依法履行消防监督检查职责,重点做好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工作针对当前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种种消防隐患,消防机关要采取有预见性的措施,做好宏观控制,通过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制度,做好公共场所工程消防安全审查工作,从工程设计、施工、原材料防火等级等方面从源头消除火灾隐患,把好工程消防安全关。严格按照《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做好公众聚集场所的抽检工作。在抽检过程中要严格做好记录,保证一切行为可追溯,对于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定行为坚决依法处置,通过对部分单位的检查处理达到强化整个行业乃至社会消防安全状况的目的。

2.2 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针对当前行政体制改革、执法部门权责交叉减少,工商、文化等部门不在负责宾馆、商场、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条件审查,消防监管机构持续精简的情况,消防公安部门要把消防管理工作的重心由准入审批调整到日常监管上来,进一步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同时,由地方政府组织召开消防安全管理联系会议,形成由消防公安机关牵头,质监、卫生、工商、税收、文化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消防安全联合执法体系。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利用各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力从各自分管领域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的依法进行规范与约束。建立消防信息共享机制,对于消防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单位,除消防公安机关外,其它工商、文化等部门也要通过配套法律法规加以处理,从而形成管理合力,以保障公共消防安全工作效率。

2.3 强化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企业自身安全管理职能公众聚集场所是其自身消防安全责任主体,只有公众聚集场所充分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认真严格依法履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切实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才能真正保障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要改变公众聚集场所重视经济效益轻视消防安全的旧有意识,使其真正依法履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首先要强化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意识,可以通过政府、行业、公安消防部门的正确引导、重大火灾消防事故案例的经验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把消防安全意识灌输到企业经营者脑中。企业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了,自然就会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安全责任制,将安全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每个员工都成为构成消防安全责任主体的一份子,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法律规定的消防安全职责,从而形成企业全员消防的合力。

单身聚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问题;对策

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为了减少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经常组织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事故仍时有发生。如何预防和减少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隐患,已经成为摆在消防监督管理人员和社会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存在问题

做为一名基层消防监督人员,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当前我国消防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提高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管理水平和抗御火灾的能力。通过近年来的火灾案例和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认为当前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部分消防监督人员业务能力不强,法制意识淡薄

目前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从事消防监督工作的人员都是武警现役警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相关规定,警官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从优秀士兵中选拔;二是普通中学生入军队院校学习毕业后分配;三是从普通高等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这三种途径造成部分消防监督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他们达到一定服役年限必须退出现役,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特别是一些人从事消防监督工作时间很短,消防监督业务水平偏低,不知道自身在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法制意识差[1]。

1.2 消防技术标准不完善,无法有效监管

目前在公众聚集场所消防行政许可和日常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都需要依据相关的消防技术标准,但由于我国消防技术标准的制定起步较晚,未经长期的实践验证,缺乏消防基础科学研究支持,我国现行的消防技术标准规范往往都是“亡羊补牢”式,缺乏预见性,消防技术标准存在缺陷[2]。特别是与公众聚集场所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要求散见于多种标准中,造成不仅刚从事消防监督工作的人员不能很好掌握,就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消防监督工作人员也不能完全掌握,从而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管。

1.3 消防从业人员素质差,发生火灾不能有效处理

《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120号)仅规定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的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需要取得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对员工需提供岗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记录,但对员工岗前培训的机构、内容和标准都未要求,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单位自己组织对员工进行消防培训,而从许多火灾案例看,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火灾的原因大多是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员工消防意识不强, 心理素质不过硬,缺乏对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管理,不重视消防管理工作或违章操作造成的[3]。

1.4 公众聚集场所数量多,消防监管乏力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投资取向的引导,公众聚集场所数量大量增加,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由于受现役体制限制,人员编制少,很难对这些公众聚集场所进行有效监督,造成公众聚集场所取得消防行政许可后,再次进行改建、扩建和内部装修时都得不到有效监督,新产生的火灾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同时由于监督检查任务繁重, 一定程度上使公安消防部门疲于应付, 导致监督检查不彻底不细致的工作现状时有发生, 使一些火灾隐患得不到彻底的清除。

1.5 违法违章行为处罚力度小,法律法规不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对公众聚集场所在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消防设施和器材维护管理方面规定了停止使用、罚款等行政处罚,而在日常消防管理制度和措施等落实方面仅是对违反规定的单位,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也仅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警告处罚。目前公众聚集场所大多为私人企业,上述行政处分和警告的行政处罚措施根本达不到对他们督促的作用。

2 提出的对策

做为一名长期从事基层消防监督工作的人员,在这里我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对今后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2.1 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和备案工作

公安部新出台的《关于建立建设工程消防质量终身负责制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对依法实施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行政审批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结果负终身责任。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公众聚集场所不留下先天火灾隐患。

2.2 完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模式

新施行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119号)对需要进行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的公众聚集场所范围进行了限定,除此之外仅需要建设单位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消防设计、竣工验收消防备案,然后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随机进行抽查。这样就造成如果备案的建设工程未被抽查到,就会失去消防监督,造成遗留火灾隐患。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中又强调,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时,还要依法对进行竣工验收消防备案但没有进行备案抽查的公众聚集场所进行检查,这等于又重新进行一次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而一旦公众聚集场所已经遗留下先天火灾隐患,此时整改难度会更大,不仅没有给建设单位提高便利,反而制造了困难。因此必须完善现行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一方面可对公众聚集场所取消面积限定,全部进行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另一方面可借鉴国外做法,建立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由第三方中介组织进行办理制度,明确中介组织的资质、技术人员构成、工作程序以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问题,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只去抽查中介机构审核和验收过的消防设计文件或建设工程,对中介组织的审核、验收情况进行消防监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可能造成对公众聚集场所失控漏管。

2.3 加强对装饰装修设计、施工单位的消防资质审查

目前公众聚集场所由于装饰装修使用易燃可燃材料引起的火灾较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相继出台许多措施进行管理,但是,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设计和施工单位的监管,因为建设单位相较于设计、施工单位来说对易燃可燃材料的危害性了解得不多,而设计、施工单位却不同,特别是施工单位往往都想节省施工成本,偷工减料。因此必须会同住建部门从设计和施工单位资质、技术人员构成、材料选择、进场检验和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去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设计、施工单位在装饰装修工程中的法律责任。

2.4 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电气设计防火审核、验收的管理

电气设备、设施和线路故障是引起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工作中要求对消防电源及配电等进行严格把关,但是对电气防火审核、验收的标准规定散见于《建设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等多个标准规范中,没有对电气防火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规范,因此今后必须加强对电气防火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编制专门的电气防火设计规范,提高电气防火的设计水平,加强对电气防火的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工作。

2.5 提高消防行政审批人员责任意识,严格行政许可

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向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此项工作作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一项行政许可,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实施进行。消防行政审批人员必须提高责任意识,特别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各级领导必须以身做责,加强消防行政审批的严肃性,做到 “谁审批、谁负责”。审批过程中出现、、等违法行为在关部门要严肃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2.6 完善公众聚集场所行政许可有关配套规章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要发放《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以下简称《合格证》),只有当公众聚集场所进行改建、扩建和室内装修,或改变场所使用性质时需要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者备案抽查,或者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撤销、注销行政许可手续的情形,否则《合格证》长期有效。这就造成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发放完《合格证》后对公众聚集场所监管乏力,而许多火灾的发生,都是由于公众聚集场所擅自改建、扩建、室内装修或改变使用性质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行政许可配套规章进行修改、完善。公众聚集场所为了有利于经营,经常会进行改建、扩建和室内装修,消防安全条件经常会改变,可对《合格证》设定一定时间的有效期,不仅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证法》的规定,而且有利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时掌握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条件,决定变更或延续行政许可,加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保证场所消防安全条件。

2.7 建立严格的消防从业人员准入制度

目前公众聚集场所的电工、焊工需要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需要取得《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资格证书》,而其余消防从业人员大多由保安兼任,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消防常识不熟悉和消防业务不熟练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现有消防培训管理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消防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会同工商、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研究制定消防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办法,要求具有一定的数量标准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等消防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相关培训或执业资格考试,作为设立公众聚集场所前置条件,成为办理场所开业使用前消防安全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要明确发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对消防从业人员进行取消从业资格、终身禁入行业等严厉处罚措施,加强消防从业人员的监管。

2.8 明确单位消防管理主体责任,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化工作,要大力贯彻国家《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按 “单位全面负责”的要求,公众聚集场所必须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的责任,进行自我管理。而目前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往往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大包大揽”,严重消弱了场所的消防管理主体地位,因此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研究切实可行的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管理模式,发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部门依法监管”的职能作用,同时还可以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将是否投保火灾公众责任险纳入公众聚集场所使用开业前检查的一项必备条件,根据场所是否存在消防违法行为以及中介机构出具的年度消防安全评价报告,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场所的消防安全状况进行保险费率的调整,督促场所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加强消防管理工作,并推行全方位防火责任制,把防火责任制落实到法定代表人,明确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的防火第一责任人,充分调动场所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明确自身的消防管理主体地位,提高公众聚集场所抗御火灾的能力。

3 总结

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一直是困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社会有关部门和单位自身的难题,而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希望本人的上述看法能为当前的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廉钰.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几点思考[J].消防安全与技术,2005,24(02):238-240.

单身聚会范文第3篇

2015十足是电影的小年,无论是对于好莱坞还是世界电影来说都是如此,只不过,小年并不是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而或许只是在说,没有足够多让人惊喜的“意外”出现。稳重温吞的传记片、大场面的科幻片、轻巧自然的爱情片,大多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套路,但是旧瓶总能酿出新酒,更何况旧瓶酿出的新酒往往更多一份韵味,《聚焦》正是这样的代表。

作为又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聚焦》以《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报道小组收集证据,调查报告波士顿地区一系列神父儿童案件的过程为故事主线――典型的新闻自由对抗社会权威的故事路数。

乍看上去,《聚焦》不是那种让中国观众一眼看上去会被吸引的类型,这并不仅是因为这个讲述媒体揭露社会阴暗的故事在国人看来几乎就是美国版的《焦点访谈》,同时也是因为影片所讲述的神父儿童的案件及其对于整个教会制度的反思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看来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距离感。

但是观影过程中我们的感受却恰恰相反,即便不甚了解美国的教会体系,我们也会理解调查小组面临的重重压力;即使并不是教徒,我们也可以体会那些纯真的儿童被尊敬的神父伤害后会留下怎样的疤痕;即使并不从事记者或者编辑的媒体工作,我们也能看到主人公在追查真相下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这些正是《聚焦》的精彩之处,它来自具体的现实,却传达出普世的情感。

在用影像再次揭露当年的丑闻、展现新闻背后默默工作的英雄之外,《聚焦》几乎同时成为了社会敏感题材电影的新范本。这部饱满沉稳,不露锋芒却力透纸背的影片成为奥斯卡的热门影片之一毫不奇怪。无论结果如何,《聚焦》都已经和它的“前辈”《总统班底》一样,成为对于新闻自由和媒体力量的最好阐释。

探索真相是新闻工作者的“日常”

影片的故事开始于2001年《波士顿环球报》迎来了新的主编马蒂・巴伦(Martin Baron,列维・施瑞博尔 饰),新官上任,马蒂就建议“聚焦”小组重新开始调查此前已经报道过的神父儿童的案子,因为在外表冷静沉稳的马蒂看来,“这个案件还没有结束”。于是,“聚焦”小组的四位记者就开始重新扫去这件尘封案件的灰尘,重新开始调查这起案件背后的更深真相。

结果当然是惊人的,涉案神父从几个到几十个,民间的受害人团体,法庭解封的重要证据,“大家都知道却秘而不宣的真相”,来自宗教界朋友的劝阻,直到最后那篇举世震惊的报道最终发出,《聚焦》在这个过程当中无疑展示着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坚韧力量。

对于标榜“自由”的美国社会来说,舆论的自由自然是重要的一环,你可以报道政府的丑闻,你可以批评官场的腐败,你可以指责公众人物的失态,但是挑战教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聚焦”四人组挑战的不仅是一个两个作奸犯科的神父,而是包庇维护这些有污点的神父的整个教会制度。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当年的报道刊登之后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响,也不难理解影片在整个过程当中所采用的冷静朴实的手法所带来的耳目一新的表现力。

《聚焦》是常见的正反善恶对抗的叙事套路,但是却是不常见的不刻意渲染紧张感和冲突对立关系的作品。影片中没有挖掘真相要经历的冒险历程,没有被教会威胁和打击,没有反派人物的暗中破坏,甚至都没有太多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情感转变。影片只是克制简单、平实地展示着这帮记者们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用舆论之力和权势抗衡。与其说在故事当中对抗的双方是正义与邪恶,还不如说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坚持与随波逐流的放任。

《聚焦》成了对于记者职业和新闻责任的一次礼赞――现实或许就是如此,没有冲锋陷阵的壮烈和戏剧化,而只有琐碎的细小工作,但是对于追寻真相的新闻界而言,正是在这样一步步的琐事当中,累集起了改变现状的力量。

“灯亮之后,每个人多少都会面对些责难”

《聚焦》在展现新闻自由的勇气和韧性的同时也并没有神化这些总会有所疏忽的凡人。随着调查的推进,“聚焦”小组发现当年之所以将这个报道草草结束,没有继续追查,最大的责任人不是别人,而正是他们自己。各方面的资料、进一步的证据,甚至更多涉案神父的名单,都曾寄到报社,但是却被轻易忽视,无人理会。

在全片绷紧的神经刚刚松懈下来的时候,导演冷不防地再让观众们惊出一身冷汗。是的,还没有结束,不仅仅是那个主教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反而讽刺般地被调回到更高级别的教堂,世界范围内还有更多类似的事情还在发生;同时还是因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和人性的懈怠之间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片结尾处随着报道刊登,从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电话在与之前那些材料被忽视的对比中,成为振奋人心的力量。

反过来看,“聚焦”为什么要执着地扑在这个早已结案的调查上,难道正如罗比那位给神父辩护过的律师朋友所说的,只是新主编为了给自己增添一点知名度而将“聚焦”当做工具,然后就拍屁股走人?这确实是个问题,对于“聚焦”小组里在波士顿土生土长的几个人来说,挑战当地教会带来的后遗症或许远在他们预料之外,追寻真理的勇者往往会落得众叛亲离。影片并没有交待报道刊登之后几个人生活有什么具体的变化。但是组员之一萨莎的祖母是虔诚的教徒,影片在结尾惊魂一瞥地展现了她一边阅读报纸一边满眼落寞的画面,萨莎守在一边,却无能为力。

真理和情感的冲突是如此可怕,如此让人身不由己。即使这样,他们也要去做,哪怕开罪朋友,伤害亲人,他们仍然要去做,其中的理由早在一开始就已经由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马蒂说了出来:“报道这样的新闻,才是我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如此简单和直接,调查真相并公之于众,这似乎正是一个记者的无需选择的本能。影片并未振臂高呼地喊出这样的口号,却明明白白展示出这样的价值判断。多年之后,《聚焦》或许会出现在高校新闻专业的课堂上,只因它已经在尽可能的意义上教科书般阐释着“何为记者”以及“如何做记者”的命题。

纸媒时代的克制挽歌

《聚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部古典的影片,这种观感一部分来自影片平静的叙事风格,一部分来自不追求戏剧化的节奏,但是更多的,或许来自这个故事本身饱含的,对于传统纸媒的怀缅之情。这种感情一方面体现在对于报社日常工作的展现和表达上,在整个调查过程当中,“聚焦”小组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采访当事人、收集资料、筛查新闻,影片不厌其烦地展示着这个重复单调的过程,大量剪成小块保存的剪报,堆积如山的文件,成本的笔记,一遍遍的电话联系,让人几乎怀疑这样的工作离真正的案件核心还有多远。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是调查小组发现了地区神父的任职名录,从中发现有过行为的神父都被教会以各种借口调离了原来的教区,而到新的教区任职的细节。面对卷帙浩繁的资料,要从中找出那些有过违法行为的神父,无异于大海捞针。

影片的主人公们采取了最原始的办法,从名录当中筛选出频繁调职的神父,再反过来求证核实。这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势单力薄的四名组员和隐藏在几大本人名目录中的违法神父之间的无形较量正是经由这些平淡无奇的乏味资料来视觉化呈现的。在这里,传统媒体,或者更准确地说,纸媒的形式力量显然远超越了现代化的媒体形式。

对于资料的倚重或许在当代的新媒体行业当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远不如我们在《聚焦》所展示的庞大资料库当中看到的那样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震撼,我们既可以看到现代化的美国报界对于过往资料的仔细保存和归纳程度,也可以感受到影片中的几个主人公纯粹的媒体人精神。影片对如今已被视为夕阳行业的传统媒体的敬意和缅怀,并没有转化成示弱者的扭捏感慨,而是在展现它的力量、勇气和坚韧。

这场毫不卑微的缅怀,不仅投射在利用白纸黑字揭露强权的故事本身上,也同时投射在在这场斗争当中身体力行的每个参与者身上。“聚焦”小组当中最为出彩的人物或许是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迈克,这个热血冲动却干劲十足的记者始终背着一个硕大的公文包,穿行在法庭、受害者和资料库之间,生活简单到几乎空白。

主人公纯粹的热情带有强烈的怀旧意味,这种人物多少会让我们联想起《编舟记》中相似的职业精神。或许不同正在于,《编舟记》所采用的日式温暖笔触,感慨的是独坐寒窗的辞书编辑那份清苦和坚韧,而《聚焦》在调查小组的成员们身上挖掘的,是平凡枯燥的日常工作之下隐藏的无限激情。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聚焦》,我们会发现影片在惊世骇俗的故事本身和简单朴素的风格所试图展现的职业精神之间所实现的微妙平衡是多么难得。即使我们早已知道这个故事来自真实事件,早已知道一切罪恶最终都会昭告天下,但是当涉案神父从报道中的个案,到受害者团体统计中的13个,到民间研究者预估的90个,直到“聚焦”小组最终确定名单时电脑荧屏上显示的87个,我们依旧会感到震惊。可以说《聚焦》完成了对于传统媒体的最高礼赞:它远离喧嚣,远离人们的关注中心,远离时髦和潮流,但是它始终做着它本质的工作――监督和拷问这世界。

《聚焦》幕后制作起底

《聚焦》导演汤姆・麦卡锡在此前也曾导演过几部影片,但是大多数轻松诙谐的小格局喜剧作品。在选中《波士顿环球报》的这一系列报道作为改编对象之后,麦卡锡则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仅为了使影片展现出温和冷静的风格,和编剧乔希・辛格合作改出了无数版草稿,还回顾和重历了“聚焦”小组当年所查阅过大量资料。

影片结尾处调查小组突然发现自己曾经遗漏的爆料信息,正是麦卡锡在翻阅以往剪报的过程发现的。他将这个细节加入到影片当中,而“聚焦”小组负责人罗比的自责成为提升影片主题的一大亮点。

单身聚会范文第4篇

与单女士有同样顾虑的还有很多人。前不久炒得沸沸扬扬的“双酚A奶瓶”事件让不少年轻的妈妈心生忐忑,塑料奶瓶还敢给孩子用吗?一直用太空杯喝水的人,也打算换个杯子了。

塑料水杯、餐具、饮料瓶子……我们几乎天天和它们打交道。可你对它们的安全性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它们身上有一个“身份代号”吗?

说法:PP保鲜盒可在微波炉中加热

关于单女士买的餐盒,专家指出:合格的餐盒应没有异味,手感光滑。有“塑料味”的餐盒肯定是质量不合格的,经微波炉加热会释放出有毒成分,建议单女士不要再使用。

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微波炉餐盒时,看一下盒底的三角形里的数字,它是塑料制品的“身份代号”,说明使用的材质。

如果是5,说明是PP材料,这种材质在加工过程中助剂使用较少,本身比较稳定,安全性比较高,可以在微波炉里加热。

调查:多数消费者搞不清“代号”

说到塑料制品的“身份代号”,里面大有学问。据国家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工程师王望舒介绍,瓶底的数字及代码是塑料制品标志的一部分,分别指该塑料瓶本身主要材料的代号和缩略语,在GB/T16288―2008中规定了140种塑料材料的代号和缩略语,常见塑料材料有7种,分别用数字1~7标注。

果汁、矿泉水等饮料瓶的材质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代号是1,食品级的PET瓶不能耐高温,需在低温使用,一般在70摄氏度以下使用是安全的。PET瓶不能重复使用。

化妆品包装瓶、塑料袋的材质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代号是2,可耐110℃高温,标明食品用的塑料袋可用来盛装食品。

雨衣、建材、塑料膜、塑料盒等材质是聚氯乙烯(PVC),代号是3,这种材料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保鲜膜的材质是低密度聚乙烯(LDPE),代号是4,这种材质耐热性不强,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不宜裹保鲜膜。

微波炉餐盒的材质是聚丙烯(PP),代号为5,是唯一能用微波炉加热的材料,能耐130℃高温,透明度差。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以5号制造,盒盖却以6号PS制造,PS不耐高温,所以加热前要先把盖子取下。

单身聚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赛艇运动;目标;管理;团体凝聚力

1 赛艇运动

水上运动项目之一。是由坐在艇上的一个或几个桨手运用其肌肉力量,以桨和桨架作为简单和械杆划水,使小艇背向桨手前进的一项划船运动。赛艇运动的起源被认为是18世界欧洲的简易划船赛,而正规比赛是1829年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间的校际赛艇比赛开始的。这项传统的划船比赛,每年都在天然的泰晤士河上举行,迄今已延续了将近170年。

世界赛艇锦标赛男女共24项,世界青年赛艇锦标赛男女共14项,奥运会赛艇比赛男女14项。正规比赛均在2000米标准航道上进行。比赛开始时,各艇排在起点线后取齐。发令后,各艇尽快划向终点,以艇首到达终点的先后判艇比赛胜负。在天然水域比赛,往往受天气影响,甚至前后两组比赛时气候不同。因此赛艇比赛的成绩仅作参考,至今没有世界纪录。

赛艇竞赛运动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一,比赛分轻量级和公开级;运动员有男子和女子之分;赛艇从人数上一般又可以分为单人、双人、四人、八人;从桨数上可以分为一人划一只桨的单桨和一人划两只桨的双桨,还可以分为有舵手和无舵手。其桨柄固定在船艇上,运动员坐在舟艇上背向艇的前进方向,通过桨的简单杠杆作用来推动舟艇前进的运动,划桨时运动员同时坐在带有滑轨的坐凳上运动。男、女单人艇轻量级运动员体重分别不得超过72.5kg和59kg。多人艇运动员的平均体重分别不得超过70kg和57kg(其中每个运动员的最大体重分别不得超过72.5kg和59kg)。男女舵手的最轻体重分别不得少于55kg和50kg;体重不足时,应增加相应的加重物(最多不得超过10kg)。

赛艇是一项很有锻炼价值的全身运动。经常从事赛艇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内脏器官机能,发展全身肌肉和各种身体素质,改善神经过程的节奏感和平衡能力。

赛艇和皮划艇一起约在1930年前后传入亚洲和中国。1959年全国第一届全运会,就有了8个项目的赛艇比赛。80年代开始,我国赛艇运动水平迅速地提高,特别是女子项目在世上已有一定竞争力。1984年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女子四人单桨有舵手艇获第八名。在1988年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上,我国女子四人单桨有舵手艇挫败欧美诸强,夺取奥运银牌;女子八人艇获铜牌。同年,我国女子轻量级四人单桨无舵手艇,在世界锦标赛上,为中国为亚洲摘取第一枚世界金牌。国际赛艇界为中国赛艇的飞跃式提高而震惊,这说明亚洲人已开始冲破欧美对赛艇运动的垄断。1990年我国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亚运会赛艇比赛中,我国健儿再展雄风囊括14个项目的全部金牌。此后在世界锦标赛上又多次获得金牌和在奥运会上夺得银牌。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国家赛艇运动的实际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真正能与世界水平相抗衡的项目只有几项,又集中在女子项目,而男子项目仅能算赛艇运动的第三世界。

2 团体凝聚力概述

2.1 卡伦的凝聚力理论简述

卡伦(Canon, 1982)等人将凝聚力定义为:“在追求群体目标的过程中,反映一个群体团结在一起,保持整体倾向的动力过程。”将凝聚力描述为一个动态过程,而不认为凝聚力是静态过程。

团体凝聚力又可以分为2个方面:

a.任务凝聚力,它是指团体成员为达到特定的任务而在一起工作所做出的努力程度,它是与完成团体目标和成绩目标相联系的。

b.社交凝聚力,它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彼此喜欢喝彼此愉悦地交往的程度,它涉及友谊、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等影响因素。

该理论构成了分析赛艇多人艇运动团队凝聚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2.2 赛艇多人艇团体凝聚力测量方法

用于测量赛艇多人艇运动团体凝聚力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和社会测量法。

2.2.1 问卷法

问卷法分为直接和间接的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法是通过问卷调查队员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团队承担责任和义务,团体凝聚力指数对运动员的吸引力程度,以此来评估该团体的凝聚力水平。间接测量法是指试图通过问卷要求运动员回答一些关于对同伴看法的一类问题,譬如对队友的欣赏程度,喜好程度等等。在直接测量法中,研究者编制了一些用于测量体育运动中团体凝聚力的工具:体育运动凝聚力问卷(SCQ)、团队凝聚力问卷(TCQ)、体育运动凝聚力问卷(SCI)、团体环境问卷(GEQ)和团队心理问卷(TPQ)。

2.2.2 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主要是通过面谈等方式获得有关“谁对你有吸引力或者你拒绝接收谁”之类问题的答案,然后描述出社会关系图,以此来揭示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及吸引力程度。它可以测评社会凝聚力的水平,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赛艇八人艇团队中,张某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人,而郑某又被团队孤立,好几个人不喜欢他。这样团队凝聚力水平就变低,作为教练员就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团队凝聚力水平,使得团队凝聚力水平成为运动成绩的提高的有效因素。

3 赛艇多人艇运动团体凝聚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赛艇运动队的任务和目标。有关运动团队凝聚力的研究说明,团体任务与目标对群体凝聚力的强度和方向都有重要影响。对团队凝聚力来说,团体规模和合约责任对运动员本身产生对团队的吸引力,与队友形成好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团体规模大,人数多,就使得团队成员之间接触的机会变少,任务目标不一致,意见产生分歧,导致团体凝聚力下降。研究表明,在多人艇团体凝聚力水平测量上,结果发现,在任务凝聚力方面,2人组最强,八人组最差;在社会凝聚力方便,4人组最强,其次是8人组,2人组最差。合约责任则是要求运动员按照合约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促使运动员明确自己在运动队中担负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使得队员之间产生信任感和默契感,并且对团体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就可以提高团体凝聚力的水平。

赛艇多人艇运动一般都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该目标和任务有来自领导以及教练员所下达的任务,另外是团队给自己所树立的目标,以及运动员个人目标。如果这几类目标能够很好的结合统一在一起,同时赛艇队员对团体目标的认同程度高,运动员个人目标和团体目标的一致性程度高,整个赛艇运动队伍团队凝聚力就强。

3.2 个人因素

3.2.1 团体成员特征的相似性

当团体成员在个性、社会背景、奋斗目标,人格和兴趣等方而相似时,团队凝聚力将提高。如果队员们最大的兴趣和奋斗目标都集中如果提高运动队成绩和增强运动队团队效应,运动队的凝聚力也越高。如果队员之间个性和背景因素差别很大,就会促成小团体的形成,这样团体凝聚力水平就会降低,这样就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

目前就我国一些专业多人艇队伍的成员情况来看,队员都有着比较相似的运动背景,文化水平也基本接近,奋斗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是队员的态度、观念和动机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结合赛艇运动本身的特点,运动员的性格和情绪也存在着差异,这些都直接影响团队凝聚力的水平,从而影响运动员训练比赛成绩。

3.2.2 团体成员角色认同感

每一个成员对自己所在运动群体中的作用角色的明确程度会影响群体凝聚力。个体承担一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即为角色行为。如果成员对其角色的作用认识明确,发挥作用的效果就好。实践表明,运动队的凝聚力越大,角色行为越明确,各成员就越能接受角色,就能更好地执行角色任务。如果队员不认同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那么在训练和比赛中就会出现整体团队凝聚力受影响,从而影响训练比赛成绩的取得。

多人艇团队要发挥功能,获得更高的团队凝聚力水平,就必须使得其中运动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接纳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充分了解自己在训练比赛中所担任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以此来提高团队凝聚力水平,提高训练比赛成绩。

3.2.3 满意感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许多研究都表明满意感有助于运动队凝聚力的发展。运动队凝聚力、成绩和满意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循环关系。个人对团体活动人物和团体成员间人际关系的满意感增强了运动队的凝聚力,凝聚力增强可以提高运动成绩,运动成绩的获得又增强了满意感。LeUnes&Nation认为成绩、满意感与运动队凝聚力关系存在以下两种模式:

在多人艇的训练比赛中,教练员应该关注那些能够影响队员满意感的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队员的满意度,增强队员的团体凝聚力,以此来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3.3 运动队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3.3.1 运动项目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可以划分为共动和互动项目。共动项目很少需要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归属感不强。互动项目需要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归属感高。多人艇运动是队员彼此以来程度适中,这就决定了其凝聚力的水平。队员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以及队员对队伍的归属感决定了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3.3.2 运动队的稳定性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运动队的团体目标和团体状况是影响运动队团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团体目标明确有利于提高运动运动员对角色的接纳程度。明确的团体目标包括两个因素:1、目标的挑战性 2、目标的现实性和可测量性。

运动队的团体状况直接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发展,多人艇运动要求有比较稳定的配艇状况,这样获胜的几率就比成员不稳定的艇高。这样运动队的凝聚力越强,队员也不愿意离开运动队。

运动队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包括上面两个方面,稳定性越强的队伍,其团体凝聚力就越强,这样队伍获胜的几率就越大。

3.4 领导行为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运动队中的教练对团队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常教练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管理方式对队员起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团队的凝聚力。

教练要注意自身素质提高,同时也要合理利用自己的管理行为来塑造。教练员可以较为容易的深入了解每位队员的基木情况,同时利用自己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来影响队员,设置目标(团体目标、个人目标),以获得更高水平的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的提高直接影响运动成绩。

4 结论与建议

赛艇多人艇运动是体能型为主导的项目,既要求运动员具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作为一个集体项目,又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有较高的团体凝聚力水平,增强团队凝聚力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制定明确的团队目标和任务

明确、具体、针对性、可执行的目标和任务是形成赛艇多人艇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把团队目标和队员个人目标之间关系很好结合是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使得每位运动员都熟悉和了解自己在队伍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培养运动员的“主人翁”意识。

4.2 改善团队的人际关系

采用各种方法来建立教练与队员、与其他人员之间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来提高团队凝聚力.要围绕核心队员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教练员要及时阻止和更正队员之间的小团体的产生,使其不影响团队任务目标的实现。

4.3 提高领导和教练员的管理团队水平

教练员应该努力提高各个方而的水平,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管理队伍。对队员的表现要进行积极的评价,从而提高任务凝聚力的实现水平。另外,领导者和教练员要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相容性。

4.4 保持相对稳定的阵容

教练员应该熟悉掌握每个队员的情况,根据队员的个性、背景、兴趣爱好等等来配艇;一旦配艇完成,就必须保持队员在一定的时间里相对稳定,增加他们的默契感,使团队更有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忠秋.运动群体凝聚力主要表现特征与培养力式探讨[J].体育科学,1996,16,(3): 68- 72.

相关期刊更多

中外鞋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名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商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商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