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猎天春天在这里

猎天春天在这里

猎天春天在这里

猎天春天在这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视研究;纪录片;人物形象;艺术分析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作品,曾荣获“亚广联”电视纪录片大奖和第九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视节特别纪录片奖。该片着重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完成了主人公孟金福人物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老一辈鄂伦春人对山林生活的眷恋、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鄂伦春人由过去游猎生活到如今定居生活的心路变化,反映了现代文明进程中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受到的冲击,同时揭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

一、萨满孟金福与猎人孟金福:

回归的心灵与挣扎的心灵

孟金福是鄂伦春最后的萨满,是兴安岭山林中的“神”。“萨满”是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来成为萨满教巫师的通称。鄂伦春人信仰的萨满教是原始的自然宗教,这种宗教认为万物是有灵的。

孟金福就是一位这样能“通神”的萨满,而且是鄂伦春族里仅存的最后的萨满,选择孟金福作主人公来创作一部纪录片,无疑具有人类学意义。但孟金福作为萨满履行其职责只是在片子的后半部有所表现,萨满孟金福为去世的老人主持丧葬仪式,这时的孟金福是尽职尽责的萨满,他完全进入了“角色”,并沉浸在“角色”中,他的心灵得到回归。除此之外,孟金福作为萨满没有机会尽职。因为时展了,已经没有人去找萨满治病,他也没有可能教新萨满,更没有什么祭神仪式让他来主持。片中更多的是展现作为猎人的孟金福的狩猎生活,反映现代化背景下的普通鄂伦春人的生活景况。

鄂伦春人原来过的是游猎生活,居无定所,20世纪50年代初期,政府为鄂伦春人集中盖房子,建立了民族村屯,把鄂伦春人陆续接下山,使他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即使在定居前,男性萨满也是要打猎的,女性萨满也要做皮活儿、进行采集等劳动。鄂伦春人由于从前信仰萨满教,有自然崇拜习俗,认为世间万物是有灵性的,作为萨满“活标本”的盂金福更不例外。鄂伦春人认为“白那恰”(山神)统辖着崇山峻岭及山林中的动植物,因此要供奉这位山神。纪录片开头就是主人公孟金福在一棵粗大、古老的落叶松树旁,在距根部一米左右处用斧子砍削树皮,在露出白茬的树上,用木炭条画一个人的脸型,这个图像就是“白那恰”,然后孟金福对着这一神像叩拜。它让我们感到神秘、玄妙,促使我们要走到猎人的近前,走进猎人的心灵深处去探究。

按照习俗,“白那恰”要用红布遮盖,猎人要给“白那恰”敬烟、敬酒、叩头。猎人们纵马奔向莽林中去狩猎,孟金福打中一头野猪。猎人要用打到的第一只猎物的血涂在“白那恰”的嘴唇上,因猎物是山神赐予的,孟金福和同伴随即虔诚地为山神涂抹上了红嘴唇,并祭拜道:请山神再带给我好运。然而,他们并没有那么幸运,连日来都是无功而返。孟金福和他的狩猎同伴又来到老松树下,向山神“白那恰”齐齐跪拜,并为山神敬香烟。再次出围,片中出现了山神像的特写。孟金福举枪瞄准,却无猎物可射击,树木越来越稀,动物越来越少,山神渐渐远去。他坐在一株倒木上,凝神思索,表现出孟金福的内心的无奈、落寞、困惑,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挣扎。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要放下心爱的猎枪,告别那个终日以山林为家的日子,是很痛苦的选择。但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该停止射杀越来越少的野生动物,当然,一直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也要做出这一选择。他在静谧、美丽的河面上。划着新桦皮船,下网捕鱼,起网时,只得到一条鱼。老人的内心不能平静,他很茫然。我们仿佛听到他在倾诉和诘问:这是怎么搞的?怎么就和从前不一样了呢?

鄂伦春人也崇拜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及风、雨、雷、电,地上的山石、河流、动植物。孟金福和他的老伴在“斜仁柱”(又称撮罗子,用桦树杆、桦树皮、兽皮搭建的住所,定居前鄂伦春人就住在“斜仁柱”里)里支吊锅、煮肉。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他向火神乞求平安、福气。火神鄂伦春语称“透欧博如坎”,鄂伦春人认为火是自然界一大神灵。火对于原始狩猎生产时代的人们是弥足珍贵的,有了火,才能度过寒冷长夜,才能将肉煮熟。正月十五晚上,盂金福老人对着一轮冷月唱歌祈福,这是在祭拜月亮神,月亮鄂伦春语称为“别亚”,月亮神在鄂伦春语称“别亚博如坎”。他向月亮神叩拜,祈祷月亮神赐予他们猎物。在做这些祭拜时,孟金福是虔诚的,说明他还是被万物有灵论统治着,他是一个固守传统的老猎人。

片中再度出现山神像时,老松树已被砍伐,山神头像也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其实这时孟金福的心也与被砍伐的树毫无二致,他的心在破碎、在滴血。转眼又是一个冬天来到了,老人带上已快长大的儿子骑马驰骋在厚厚的雪原上,来到已模糊不清的山神像前叩拜,乞求山神保佑、赐福,他唱起萨满歌。通过人物心理刻画,我们感受到作为萨满和猎人的孟金福内心的失落与痛苦,同时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也提示我们:要珍惜森林,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日常生活中见性情,揭示人物的心理

孟金福终究是个人,他有寻常猎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鄂乡,孟金福和老母亲、孩子高兴地合影,享受着现代文明,表现了他对新事物不排斥的心态。他用锋利的匕首刮胡子,他要让自己年轻起来,觉得这样才与美丽的夏天相匹配。当然这一细节也蕴涵着老人的怀旧心理,因定居前在山里就是这样刮胡子的。随着布谷鸟的鸣叫,春天来了,孟金福脱下狍皮大哈(狍子皮缝制的袍子),卸去一个冬天的烦恼,开始了一个富于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他划着桦皮船,沿河搜寻猎物,并在夜晚“蹲碱场”,等着猎物来喝水时伏击,他在河边支起枪架,静静守候,但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他和老伴以及其他猎民一道制作新的桦皮船,片中展现了造船的全过程,顺便为观众介绍了桦树皮文化。孟金福和老伴逗弄野鸭雏的细节,很好地表现了两位老人的快乐心情和未泯的童心及爱心。他和老伴凿冰取水,用火烤饼,用倒背双臂及捶背的方法治腹痛等,既反映了鄂伦春人的生活习俗,又表现了这对鄂伦春老夫妻的生活情趣。

孟金福说:“山上舒服,在家里不行,三天两头就感冒。”这语言纯朴、实在,透过这平实的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孟金福内心的矛盾,喜欢定居却又向往山林生活,鄂伦春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到了山林里就如同鱼儿得水,传统在孟金福老人心里根深蒂固,很难割舍,表现了他爱山爱树的心情和怀恋游猎生活的固执心理。孟金福一家和郭宝林一家带着行装、猎枪、猎狗,乘坐桦皮船再次进山了。我们看到郭的女儿也逗弄着野鸭雏,那样天真无邪。她跟着孟金福学吹桦皮哨,只是觉得好玩而已。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更渴望现代生活。

需金福在猎马的马尾巴上系上红布带,这也是鄂伦春族的传统习俗,保佑猎马平安,表现了孟金福爱惜马匹的心理。鄂伦春猎人爱马是出名的,鄂伦春族在清代时有“使马部”和“使鹿部”两部分,使鹿即骑驯鹿狩猎,后来“使鹿部”也逐渐改骑猎马狩猎。猎马在鄂伦春人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视优秀的猎马为珍宝。鄂伦春马是经过鄂伦春猎人长期的培育、驯养、调教,形成独特的品种和特殊的禀性,鄂伦春马一般个体较小,但驮运能力强,速度快,尤其擅长在塔头甸子(沼泽地)里飞奔,它不怕枪声,可以用野生动物的血、肉充饥。马与猎狗、猎枪一样,是和鄂伦春猎人须臾不可分的,鄂伦春人与马有着特殊情感,因此有人称鄂伦春人为“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马被称为“山林之舟”。

片中通过孟金福生活起居、生产劳动的场景和情节来描绘,表现了孟金福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喜怒哀乐,他也尽享天伦之乐,他也随意平和。这时,孟金福是一个朴实、慈祥、善良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鄂伦春老者。

三、观照人物内心,阐释深刻意蕴

片中的山神像是一个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精神象征。鄂伦春人崇拜大自然,信奉原始宗教,本片细腻地展示老萨满孟金福的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和谐统一,主创人员通过孟金福一家老少之间的思想冲突,折射出他们从传统山林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孟金福处在历史交叉点和时代转型期,他义是萨满惟一的“活标本”,因此他在片中既是一个具体的人(即表现对象),又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最后的山神,赋予了本片中的美学品格。通过孟金福我们较为全面、形象、直观地了解了较多的鄂伦春习俗,如狩猎习俗、宗教习俗、饮食习俗、丧葬习俗等,但这些都是表象的。通过对孟金福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特别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我们较为深刻、理性、细致地认识了孟金福的人生哲学、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孟金福敦厚善良、平和而又固执、虔诚而又骁勇,人物形象丰满可信。因此,观赏这部片子,我们被唯美的画面迷醉的同时,会被片中的实实在在的人物形象所感动,会被片中蕴涵的深层次思考所震撼,而这种强烈的思想震撼力则是通过表现孟金福的心灵世界带给我们的,这是该片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猎天春天在这里范文第2篇

王春变鸟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名叫王春。他呀,什么都好,就是不喜欢学习。有一天,他放学回家,坐在窗户边,看着一群可爱的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王春心想:如果我也是一只小鸟,永远不用学习,无忧无虑地在天上飞来飞去,那该多好啊!第二天,王春到同学家玩。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位身上披满金色羽毛的老人。老人对王春说:“小朋友,你可以告诉我你的愿望是什么吗?”“我的愿望就是变为一只小鸟,可以自由自在地天上飞来飞去,多好呀!”王春毫不犹豫地说。“那好,我就满足你的要求吧!”说完后,老人便从身上拔出一根金色的羽毛,对他说:“如果你要变成鸟的话就把它戴在头上,就能变成小鸟。如果你后悔了,就把它从头上拿下来。”王春高兴地接过羽毛,把它插在头上。慢慢地,慢慢地他变成了一只小鸟。他十分高兴,在林子里飞来飞去。过一会儿,王春觉得肚子饿了,想回家去吃点米饭。他飞到家中,去吃东西,啄着饭菜。这时被妈妈看见了。妈妈以为小鸟又来偷吃米饭,就连骂带哄地赶了出去。王春的肚子饿极了,想去捉虫子,但又不会捉。就躺下睡觉了。他想:当一只小鸟真难呀!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突然从远处传来“砰砰”两声,鸟儿们慌忙地飞了出去,王春问其中的一只鸟:“这是怎么回事呀?”“唉,你快飞吧,猎人要来了!”说完,它梗飞走了。只听“砰砰”两声,猎人追了过来。王春饿了二天,再也飞不起来了,他昏倒在猎人的手上。猎人把他救醒了,王春叽叽喳喳地叫了一阵,向猎人鞠了一个躬,便飞走了。王春偷偷地拔下那根金羽毛,他又恢复了人形,又回到了家里。每当回想到变成小鸟的经历,心里就感到十分害怕,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象我变成的小鸟一样,连虫子也捉不到。

猎天春天在这里范文第3篇

日复一日,秋天很快地过去了,呼呼的北风刮起来了。一天,小溪流唱完歌对鸟儿说:“鸟儿,很对不起,冬天这么快就到了,我得离开你了。但是,你别伤心,明年我还会回来的。”小鸟听后很伤心:“小溪流,我会在这里等你回来,一直等,你明年春天可一定要回来,不见不散。”

鸟儿和小溪流分别之后,她天天来这里等。北风中,她瑟瑟发抖;下雪了,她也如期而至。

大树爷爷劝它:“小鸟,春天还没到,不用天天来。”

猎天春天在这里范文第4篇

别林斯基说过:“《猎人笔记》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是阿,《猎人笔记》给我们所带来的感受真是非同凡响,它让我们这些现代人看清了世界,看清了人。我们定会将从中懂得获益终生且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我们定会成为更优秀的人!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在春天容易别离,在春天,幸福的人也容易被吸引到远方去。

——题记

在遥远的最北方,有一片土地它的名字叫做俄罗斯帝国。它矗立在西伯利亚的冷风中,就像一座高耸的大理石宫殿,它的顶层住着掌握整个国家命脉的沙皇,他的思想里囚禁着封建,他的目光中渗透着孤傲,他在至高无上中享受着帝王的荣膺,他在高处不胜寒之中叱咤风云。贵族们臣服在沙皇脚下,他们有着不明白多少俄里的土地,有着不计其数的农奴,他们在高处挥霍着税金,买下整个俄国的阳光来充满温暖自己的国度。在宫殿的最底层关押着不知自由为何物的农奴,地下室匍匐着终年不退的暗影,那里到处是发霉的味道。他们个个骨如柴,在短暂的生命里饱受苦难、饥饿、贫穷。能有一块自己的土地是这些人一辈子最大的梦想,他们像蝼蚁一样的生活,蜗居在社会的底层,鞭笞,疾病,死亡,是农奴们狭小空间里最常见的,他们渴望幸福,期望度过沙皇的严冬,但是很多人在冬天没来之前就凄凉的死去了。

“我”背起猎枪,乘着马车,经过旧时没落贵族的宅邸、果园,看到大路旁贫瘠的土地上有几个农民在努力的耕作,偶偶看到地主家的仆役牵着猎犬跟在主人后面出去打猎。“我”来到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住的小村落,天已是薄暮,天色渐渐暗下来,北边的冬天向来很漫长,它的白昼如白驹过隙一般,又恍如沙俄统治下的农奴的崎岖命运、艰辛生活。这正是打猎的好时机,山中有很多鸟禽,这时去必能满载而归。与“我”一同去打猎的是这儿地主家的仆役,他向“我”述说他们的生活,他的主人,他喜欢打猎的种种原因。这是“我”身为一个猎人的简单叙述。

从凯撒大帝的辉煌中引来“沙”字,在不可一世的中央集权中诞生出“皇”,于是便有了“沙皇”这一延续几百年的封建制度,有了等级,有了贵贱,有了幸运与不幸。着名的彼得大帝以其空前的远见大刀阔斧的对俄国的政治、军事进行改革,他将原先处于完全封闭状态、落后的俄国打造成了一个地跨欧亚,海陆军事强大的俄罗斯帝国。为了见证他伟大的功绩他亲手打造一座城市--圣彼得堡。他的改革大潮几乎涉及各个方面,挑战传统,平息政变,将一个“老人国”转成一个随时代进步的强大帝国,但他从未对农奴制进行改革,而是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赋税,使农民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想象一下人连主人的爱犬都不如的世界,那里满是饥饿生了病只能等待死亡,卑微的生活,暗无天日环境。真期望冬天赶快过去,在春天每个人都会幸福。

他们都说“我”疯了,因为“我”四处游荡,常因为被人嫌弃而被关进一个黑房子内遭人毒打,“我”常常没东西吃又要向主人家交税,有一日“我”经过一片菜园地,又累又饿,于是拔起园中的白菜生吃起来,“我”还有一条又老又瘦的猎犬“我”从来不喂它,它却总跟着“我”从未离开过,“我”常常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打猎,每个月向主人交上必须量的猎物。运气好时能够将打来的猎物卖掉,换一些酒喝,买一些火药,“我”经常喝得烂醉,回到“我”那个看似快要倒塌的房子,“我”妻子很怕“我”但总是对“我”很好,“我”老是吆喝她,她很穷但总是将她身上所有的钱给“我”卖酒吃。她经常饿肚子,人显得苍老,面黄饥的样貌。这是一以一个奴隶的口吻说的。他是一个自由民该有多好,因为不是,所以在他们的命运里没有任何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吃饱的权利,存活的权利。又或许说,他们根本不晓得何谓权利。

在俄罗斯帝国那块广袤的土地上,寒风好冷,拿破伦的大军停在莫斯科的门前,宣告了征俄的失败,成了拿破伦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导火线。何况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最底层农民,冬天快过去吧,必须有许多可怜的人在暗暗祈祷着,寒风继续腐蚀着可怜的人们的最后的温度,阳光去哪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民族的记忆凝聚在列宁回国时刻,历史的画面定格在冬宫攻陷瞬间,沙俄的时代结束了,农奴的时代结束了,社会主义开始了。春天到了,幸福的人走向远方,寻觅历史的足迹,看看外面的世界。尘封很久的农奴的世界打开了,他们的世界再次看到了阳光,贵族的“遮阳伞”被革命的气流冲破了,阳光从顶楼洒下,封建的阴影撤回他的大军回到历史当中。

正如人们所期望的,他们度过了冬天,在春天容易离别,告别过去,在春天,幸福的人也容易被吸引到远方去,抑如永恒的长度,完美未来的力度,将有限的生命拉长、变宽,使其更具深度,延续到更遥远的地方--未来。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屠格涅夫用他的“神笔”将风景描绘的极其优美,人物生动形象。这本书深深吸引我的原因首先是作者对大自然风光的精彩描述。本书中作者那生动、形象的描述激起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暑假生活的完美回忆。每每读到诸如“我坐在一片白桦林里,秋天的天气有点怪,一会儿阳光普照,一会儿又下起了小雨,天空中时而飘满白云,一忽儿又都散得干干净净,蓝蓝的天空显得纯洁、平静而温柔……”这样的句段时,都会有一种想放声朗读的欲望,的确能够陶冶性情。

书中的人物也是生动形象,书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地主如:蛮横地抢占他人土地的地主;折磨庄稼人和家仆的科莫夫;设立庄园“办事处”,透过一批爪牙进行管理的女地主洛斯尼亚科娃等。透过对这些地主乖僻行为和习性的描述,使读者联想到,在他们主宰下的黑暗王国里,广大的农民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本书二十五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善良的农民,有受欺凌的农奴,落魄的小地主和冷酷无情的贵族地主,地主们身上穿着绫罗绸缎,农奴们则要每一天穿着整洁的“制服”为的是给主人争面子。地主们衣食无忧,而农奴们则要起早贪黑为挣得面包干活。地主们的餐桌上都是山珍海味,而农奴们则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有到过节才能讨到馅饼。地主们常为一点小事打骂农奴,而农奴们只能吞声吐气……表达了作者对农奴制的痛恨和批判、并指出是农奴制使广大的农民陷入悲惨的生活境地。作者对农民和农奴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对那些高傲而自私的贵族地主给予无情的嘲讽和鞭挞。

法国作家德·沃盖说:屠格涅夫的才华“正好表现于持续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义的领域……而整个说来却漂浮在理想的领域。”法国作家莫洛亚更干脆地称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为“诗意的现实主义”。我想,用这个词来评价《猎人笔记》的创作风格也是恰如其分的吧。

读《猎人笔记》有感《猎人笔记》给我们所带来的感受真是非同凡响,它让我们这些现代人看清了世界,看清了人。我们定会将从中懂得获益终生且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我们定会成为更优秀的人!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叫做《猎人笔记》的课外读物,使我受益匪浅。

《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成名作,在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本书是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他从头到尾写的都是他所认识、印象较深的人,而不是自己。屠格涅夫刻画了地主、总管、农奴、农家孩子、磨坊老板娘、县城医生、贵族知识分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比如:霍尔和卡里内奇就是农奴的典型。一个勤劳自信,一个热情浪漫,前者接近社会,后者接近自然。无论怎样,他们都是可爱的,在他们身上让人看到了农奴制下俄罗斯的期望。

本书也有许多精彩片段,比如:《孤狼》的高潮情节――孤狼放走偷树贼。孤狼其实是一个强壮能干、铁面无私的护林员,用原文的话来说,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他这样尽心尽职的人了,连一把枯树枝都甭想拿走,你如果拿走了一点儿林中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候,即使是半夜,他也是神兵天降般突然出此刻你的面前,而你休想反抗,因为他力大无比,又像魔鬼一样的灵活……毫无办法拉拢他,美酒金钱也不管用,任何诱惑都无可奈何,却让人们觉得他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但是结局令人出乎意料:护林员弗马最终同情心战胜了职责心,冒着被地主发现的危险,放走了贫苦的偷树贼。这个故事表现了护林员弗马是一个无私而有同情心。本书精彩片段还有《酒馆赛歌》中的酒馆赛歌情节,七月的景色――《白净草场》……

《猎人笔记》之所以受全球人民的喜爱与欢迎,因为本作品里有许多我们去借鉴与欣赏的艺术特色和佳句,还有含着作者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这部小说许栩栩如生、写得淋漓尽致。

作品里有许多生动而传神的人物描述;用了超多的语言描述来侧面烘托一个人的性格与性情;利用景情交融的方法,用大自然景色来渲染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些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用在写作上定会有感染力,使文章更生动、更精彩。

小说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用侧面描述与反衬修辞来抒发感情。作品批判了社会上层穷奢极欲的生活,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对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命运多舛的人们给予了无尽的怜悯和同情,生动的描述了人民对完美生活的追向和向往,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

猎天春天在这里范文第5篇

珲春在中国版图上差不多是鸡嘴的位置,能“一眼望三国”,东北虎没有国籍,所以它们不管国界一说跨境游荡,夹在中、俄、朝交界的狭窄地带生活。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它们先后从大、小兴安岭绝迹,现在,珲春也只剩下5~7只。

藏虎于林

珲春又下雪了,苍绿色的长白山南麓已进入冬季。

“这里冬暖夏凉,该冷的时候一点都不冷,才零下一二十度”,在老家延吉的老肖看来,这似乎是个宜人的温度。粗大的红松和一些阔叶树撑起积雪,林下的暗棕色土壤被一层落叶一层雪埋着,“老虎、黑熊、狍子、金钱豹,林子里什么野兽没有?”

在冬季有蹄类考察期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珲春项目人员进入了深山,“马鹿、野猪等有蹄类正是东北虎的主要猎物”。2003~2004年,吉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几家单位为了测定东北虎、豹捕食动物的数量和密度,展开一项调查,发现珲春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猪、狍子各1000多只,梅花鹿、马鹿各几百只。“这里绝对有老虎出没,并且以前非常多。”珲春的老百姓很肯定。

这个约1000平方公里的部级自然保护区里住着1.5万人,以汉族、朝鲜族为主,也有满族、回族。老肖23年前来到珲春,从事边防工作。他早知道山里有老虎,但“配了枪,不怕”,“巡山都巡傻了。”除了本职工作保家卫国之外,凡是在山头遇见有陷阱、栅栏、夹子的,老肖都会弄干净。“这二十几年,有两三次是村民慌慌张张地跑过来,说撞见了老虎,传言就更数不清了。”不过老肖至今也没亲眼见过一次虎,连隔着老远望见皮毛的机会都不曾有。

山神威害

在珲春的记忆里,却不是这样,老虎在东北,“诸山皆有之”。早年间,老虎曾被以渔猎为生的珲春先民奉为“山神爷”,再好的猎手也会怀着敬畏之心躲开。作为回报,虎也不冒犯人类,森林里的和谐延续了许多年。

“直到1940年,还有超过200只的东北虎。”唐继荣记得,他是中科院动物所的博士,现在加入了WCS。20世纪50年代,在人定胜天的口号下,珲春人开始毁林开荒、猎采野生动植物,诞生了一批一批打虎英雄。同时,还挖空心思从老虎身上抠钱,唐继荣说:“实际上,至今老虎仍然被视为浑身是‘宝’。比如,虎皮是名贵的大衣,尽管目前很少有人敢穿着虎皮大衣出门;人人都觉得老虎各个部位均可制药,包括胡须、虎尿,甚至是虎类。”

那些年里,神兽反成了害兽。后来东北虎被定为了保护对象,“可能沾了邻国俄罗斯老虎保护的光……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虎在吉林延边黄泥河还是被当成害兽。”唐继荣说道。

啸声近了

WCS在中国的虎保护,要从1999年参与组织野生东北虎数量调查算起。1998~1999年,WCS俄罗斯远东项目和中国项目的科学家,对黑、吉两省野生东北虎和远东豹进行数量调查,当时结论是:东北虎和远东豹的野生种群在中国已近乎绝迹,但适宜的栖息环境依然存在,东北虎的跨国境交流也为种群恢复提供了可能。很快,2001年12月,东北虎在中国珲春有了一块保护区。

一个冬天之后,这块新开辟的东北虎家园正常运转,45个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开始为满足东北虎的生存条件而劳碌奔波,“2002那一年,国家林业局批了514万的国债,省财政厅又一次性补助120万,用这些钱,我们建了春化、马滴达和敬信三家保护站,购置了一些常规的巡护、科研监测和宣教设备。”陈建新说,他是野生资源保护处的副处长,除去本职工作,还要陪着领导、媒体山上山下逛以及卖力地讲解。

俄国质疑

这一厢保护豪情万丈,俄罗斯专家却在非公开场合放出话说,“中国其实一只西伯利亚虎(东北虎)都没有,现在检测到的那些,是从俄罗斯过去的‘游荡虎’。”保护区名存实亡。但这只是个声音,没有证据,也便没人真把这话当一回事,管理局当然更不屑。“从2001年到2009年7月,东北虎活动信息,我们监测到了204次,活动的照片拍到了5次,还多次发现了雌虎带幼虎活动的踪迹。”陈建新认定实实在在的监测数据。

“第5次拍到老虎的相机是我设定的,”唐继荣自豪地说,“这些年,WCS先后捐给了保护区远红外照相机、GPS卫星定位仪等科研设备”。从照片上来看,东北虎的眼睛在一大团黑暗当中像是两点光源,因为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拍摄到,毛发完全放松。“只有这种远红外照相机才能成功拍摄到夜晚出动的东北虎”,红外相机可以感受前面的热量变化,当有生物经过,就触发启动开关,捕捉下最自然的状态。

中俄竞护

其实比红外照片和踪迹更有效的监测手段,早被用在了俄罗斯,“WCS给超过70只东北虎戴上了无线电颈圈,实时监控”。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还不是那边的老虎足够多。“实话实说,俄罗斯的东北虎保护确实辉煌啊!”唐继荣感叹,“1940~2005年之间,他们把东北虎由20~30只恢复到了400~500只,同一时期,我们的老虎却从500只掉到不足20只。”

“那边的虎保护也一直是WCS在搞,”唐继荣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手段,“先要有大面积的栖息地”,老虎需要的地盘很大,一天能走很远,24小时就能走上30公里。“但我们珲春保护区却很狭窄,东侧是中俄边境,西侧靠近公路,北部从边境到主要公路沿线最窄只有6公里,南部只有1.2公里;而东北虎活动的半径一般需要12公里。”保护区的核心区面积500平方公里,缓冲区400平方公里,实验区170平方公里左右。“这还没刨除中间夹杂的大量村落、道路、农场和牧场。”

“俄罗斯在1947年就开始实施一项虎保护和禁止捕猎虎的法律,建立了保护网络,禁止砍伐红松和蒙古栎,进行可持续打猎。除了每年在16个关键区域进行调查来评估老虎种群现状外,还组织‘虎巡逻队’的监察员执法。”这些已经被珲春学去了不少。

起步虽晚,珲春保护区却也出现了好的端倪。陈建新兴奋地重复一个事实,“东北虎活动范围逐渐由保护区内向外扩展,老虎出现频率提高”。2001年,老虎还只是在保护区东北部中俄交界处出现一两次,2009年不仅多达20次,还现身在了保护区之外的西北部林区。

这像是个筑巢引凤的故事。“所有人都盼着,俄罗斯的野生东北虎能越过珲春这个‘滩头阵地’,逐渐扩散到这边来,恢复整个种群。”唐继荣说,守护好这条绿色通道,它们不会不回来。

虎进人退?

现在,如果东北虎真的回来,只会发现珲春土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许多套子,有的猎套是专为老虎准备的,有的目标则

是那些野猪和马鹿。“村民也有觉悟了,知道东北虎不能打,像过去套子成灾的情况不多见了,”老肖说。可尽管东北在20世纪80年代后就实施禁猎,村民仍留恋狩猎生活,赶上收成不好就多下一些套子,打回野猪、狍子来解个馋。普通起雨物用的钢丝绳弯成一个圈,就是套杀野生动物的工具。

问题是那些猎套不能保证不会伤及虎,而且一旦野猪、孢子太少,食物链断裂,东北虎就得忍饥挨饿。“一头野生成年东北虎一年大约需要3.5吨食物,捕食60头左右草食性野生动物才能满足生存需要。”在珲春,人虎矛盾一直就存在。

每当雪后,第一串脚印往往是猎狗留下的,林子里也处处能听见狗叫。“有牧场的地方,是没有猎套的。因为下猎套偷猎的人与牧场主的冲突实在很大。但是,他们仍然可以用‘打狗围’的方式偷猎”,唐继荣说,林区密布的林蛙承包场都饲养了大量的狗,“只用来看家护院,哪儿要这么多?”

问题老虎

预备给老虎的保护区,从来都不缺少人。伐木、放牧、采野菜、采松子、采蘑菇、看守林蛙、种植人参,“每个季节都有人,到处都有人在活动”。因此,老虎吃人、伤人的消息流传出来在所难免,那些悲惨事件也比虎保护本身更容易被媒体关注。

“我们管那些老虎叫‘问题虎’,”唐继荣像在说孩子,“老虎被人误伤,于是充满仇恨,潜入村落主动攻击人和牛、羊牲畜,老百姓心里恨,就想偷偷把虎杀掉。”特别到冬天,食物变少,老虎常常溜达出核心区,在周围的社区惹事,“单从法律讲,保护区尤其是核心区,是根本不该、也不允许放牧这种活动来干扰老虎的。对东北虎,这算一种入侵。”

老百姓特别委屈,一些养殖户天天担惊受怕地出去寻牛,后来实在经不住“太操心”,把牛一股脑卖了清净。到2007年,36户受东北虎侵害的农民拿到了第一批补偿金,最多的有7820元。“听说往后保护区一直按标准赔偿。这样最好,等退休了我就在山岗放牛,光挣赔偿款完了。”老肖笑嘻嘻地打趣。

老虎进入村庄,就意味着危险,对村民,对牛,对狗,对它们自己。“没有办法,人和老虎的活动范围是重叠的,再说,作为物种都有生存权”,唐继荣沉下脸,“但要知道,在东北有几千万人,野生东北虎却只有约20只。”

拯救明星

在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截至2007年12月)中搜索,以虎(东北虎、华南虎)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有7家,外界承认还有老虎的只剩下珲春一个。“但是,珲春老虎正面临基因隔离的危险,栖息地慢慢变得岛屿化了,阻碍虎的基因交流,近亲繁殖将使种群衰退”,唐继荣怕东北虎会“功能性灭绝”,和华南虎一样。必须把俄罗斯那边的兄弟请过来,除了珲春的努力,WCS也设了东北虎跨国境保护项目,“中俄两国联手,建立生态走廊”。

陈建新感觉保护区压力挺大,2008年末,林业局已经为保护局开支和管理支付了1213万元,各项补贴、捐款加起来有350万,“但一直没得到政府的稳定扶持。”而且,没能实现一区一法,导致保护局没有执法权和处罚权,“效果本可以更好的”。

“老虎处在食物链顶端,保护好它,相当于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唐继荣分析,而这个“明星”的说法,还有一层从文化侧面带动保护的意思,在珲春,打着老虎旗号的生态夏令营、社区调查、法规培训班、文艺演出从没有断过。

相关期刊更多

武侠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模型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体育局

经贸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