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体验为话题的作文

以体验为话题的作文

以体验为话题的作文

以体验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中学;话题;写作;教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生普遍害怕书面表达。一提到书面表达,学生都有一种害怕心理。另外,高中英语教师对书面表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很多高中英语教师认为书面表达对于中国的学生毫无用武之地,平时,只重视语法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书面表达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构建有效课堂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所谓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原来教师只研究书本知识走向研究课堂“教与学”的过程。这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更加需要研究如何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探索高中英语书面表达的有效教学必然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丰富有效课堂下的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方式。

二、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

利用学校精品课研究的契机,本文作者转变传统的写作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提出“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即贯穿一个开放话题或主题这一条主线,分解、细化核心话题的若干子项目,旨在围绕各种话题设计不同的写作任务,在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写作教学与话题情景的创设、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发现、体验、探究、归纳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在教学中逐步整理、归纳出相关话题的写作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的结构

立体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话题文章的基础上,归纳作文的形式及规则,并通过话题式语言实践活动内化写作内容,以达到立体式写作教学的目的。

(二)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的指导原则

1.根据学生特点与课程提前做好接合。教师在选择适当任务时,应该考虑到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

2.建立一个共享的目标。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能考虑到每个学生并与之进行协商讨论,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与投入。

3.积极诊断学生的需求和判断力(理解力)。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洞察力,对学生有一定的敏感性(例如能意识到学生的背景知识和错误的想法),这样才能确定学生是否在取得进步。

4.提供适当得体的帮助。这个原则可以包括:提示或激励、提问、展示模范、讲述或讨论,教师根据需要运用这些不同的方法策略并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研究方法与步骤

1.实验说明

本研究是对比实验研究,实验时间为2012年3月至5月。实验对象为北京市八一中学高中三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人数皆为40人,两个班的英语水平及英语写作水平基本相当。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班的写作教学课时相同,均由同一教师授课,只是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比班就用平时的写作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指导;实验班在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的指导下,对其写作进行系统的训练指导。本实验主要验证以下两方面的假设:

(1)在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比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2)与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相比,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实验步骤

(1)实验前测后测

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都进行了一次英语写作测试,教师做好成绩记录。两个班的写作测试同时进行,时间为30分钟,测试的写作题目也相同。进行实验前测目的一是为了对比两个班的英语写作水平是否在同一程度上,二是为了与实验后测做对比。在学期末也就是实验后,教师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英语写作后测,与实验前测安排相同。两次实验测试都没有学生缺席。实验前后测主要是为了对比不同写作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变化。

(2)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

本实验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实验班的40名学生,问卷有两份。第一份问卷是关于学生的写作态度的,属于单项选择的结构化问卷,分别用于实验前后。主要是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的写作态度的变化,即经过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指导后,学生的写作兴趣、信心等是否有所改变。

第二份问卷是关于实验后学生对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的反馈情况,包括学生对这种模式的看法以及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等。

3.教学模式指导过程

在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交流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为学生搭建平台,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基于“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即话题引入、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本论文作者结合这五个环节以及教学实际,设计出以下的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1)划分学习小组

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名同学。值得注意的是,分组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性格特征和英语学习水平差异等因素,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活动。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这样每名同学都有担任组长的机会,能极大地调动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供相关话题英语写作技巧和策略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主要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练习。对于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在学期开始,先拿出一至两节课的时间集中讲解并进行一定的练习。然后在每次的写作课上,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讲解或复习写作的基础知识及相关技巧方法。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也要注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此方面的知识。

例如,有关英语写作技巧和策略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步是审题。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弄清所要写的文章的体裁、格式、人称、时态,然后确定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并围绕中心思想进行材料组织。

第二步是进行构思。审题立意结束后,就要简单写出提纲,建构作文的骨架。文章布局要注意安排好段落层次,铺设好过渡,处理好开头和结尾。

第三步是根据提纲扩展成文。即提醒学生注意段落、句子之间的连贯性,用好连接词;学会使用过渡词等。

第四步是写作的策略指导

一是要注意文章的准确性。准确性是指写出的句子要语法正确,包括用词、和时态等,要准确、地道地表达。学生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句型和习惯表达,避免中式英语。

二是要注意文章的条理性。指文章结构的布局要合理。

三是要注意文章的流畅性。指导学生根据整篇文章的思想需求,有效采用不同的连接手段,从而使文章层次清楚、行文连贯。要求学生在书面表达中,注意过渡语的使用。例如:

时间关系:when,while,as,before,then,soon after,soon,later,first……

转折、让步关系:however,but,yet,though,although,instead of,in spite of……

(3)创设情境,引出写作主题和话题。

许多教育家们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对写作题目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教师在课上围绕写作话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4)运用“头脑风暴”,进行协作交流。

给学生创设相关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以后,学生已经开始进入写作的情境当中来。这时,教师根据写作话题,向学生提问相关问题或给出所需练习的话题,让学生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交流。这种头脑风暴的交流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积极氛围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学生独立探索,进入初稿的写作。

教师引导学生将写作提纲修改好后,就开始进入学生独立写作的阶段。由于之前教师的协助以及帮助学生搭建的知识平台,学生开始进入到写作时也容易多了。

(6)建立评价方式

学生初稿完成后就进入作文的评价阶段。作文的评价方式主要为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

4.实验结果分析

本实验对学生英语作文的前后测试分别是在学期开始和学期结束时进行的。收集的数据主要是使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的。

(1)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验前作文测试成绩

班级作文平均成绩标准差实验班11.405.030对比班11.605.210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作文平均成绩分别为11.4和11.6,相差很少。这说明两个班的英语作文能力整体上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两个班英语作文成绩的标准差分别为5.030和5.210,也几乎是相等的,由此可知两个班学生作文成绩的内部离散度也大致相同。

(2)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表2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实验后作文测试成绩

班级作文平均成绩标准差实验班14.424.166对比班12.065.241从表2中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作文教学以后,实验班的平均分比对比班的平均分多了2.4分。对满分为20的作文来说,这个差距是比较明显的。由此可知,实验班在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指导下,其英语作文成绩的提高幅度要远大于对照班。两个班后侧的标准差分别为4.146和5.241,两个班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是不一样的,实验班的离散程度明显比对照班的小。

(3)实验班和对比班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

a.对比班两次作文测试成绩的各分数段人数分布

表3对比班前后测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

对比班测试

平均分0-6分7-11分12-15分>15分前测11.6716125后测12.06614146表3显示了对比班前后测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分布。从中可看出,对比班的前后测成绩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变化不大。后测成绩中,7-11这个分数段减少了2人,12-15这个分数段增加了2人,其它分数段人数没有变化。

b.实验班两次作文测试成绩的各分数段人数分布

表4实验班前后测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

对比班测试

平均分0-6分7-11分12-15分>15分前测11.4614164后测14.4228237表4显示的是实验班前后测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分布。从这个表中,可看出,实验前后实验班的学生成绩分布状况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0-10分数段的人数只有2人,说明英语作文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这也再一次说明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通过小组讨论和同伴交流等方式能使差生吸取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提高他们自己的学习水平。7-11这个分数段的学生明显减少,但12-15这个分数段的学生明显增多,>15的分数段也增加了3人,可知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有了较明显的提升。

综合上面几个表格可知,实验结束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而对比班的成绩变化不明显。实验班后测的标准差变小,可知实验班的学生在总体成绩提高的前提下,尤其是学习相对较差的同学,其成绩提高幅度较大,从而使整个班级内部成绩的离散程度变小,学生成绩分布较为均匀。总之,这些实验结果验证了实验前的假设,即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4)调查分析

本实验的问卷设计是针对实验班学生的。问卷主要探讨学生的英语写作态度及学生对“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指导的写作教学模式的看法。

问卷内容问卷结果你认为这种写作教学是否能激发你的写作动机?67%你认为这种写作教学一定程度上是否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83%你认为这种写作教学模式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效?72%英语写作课上你是否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77%你是否喜欢同伴互评的作文评价方式?63%你是否会根据教师和同伴的批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90%在将来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你是否希望老师继续采用这种模式?93%从实验后学生对这种写作教学模式的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能认可,认为它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对英语写作有了一个更好的认识,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并形成了一定的写作方法。

三、研究结论

1.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1)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这种模式指导下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的动态的、渐进的学习平台,把复杂的写作任务进行分解而不是把一个写作题目直接扔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逐渐深入。教师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写作问题情境当中,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分解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与同伴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就写作主题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遇到的学习问题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慢慢解决。这样一种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学习氛围,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减少他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提高其写作兴趣。从有关学生写作态度问卷的数据分析中,也可知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2)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话题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同伴和老师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开动脑筋,从而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学生真正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潜力得到发挥,写作能力当然也会得到提高。从实验得到结果也能看出这一点,实验结束后,相比较于对比班,实验班学生的英语作文能运用更多复杂的句子,句式结构也多种多样。

(3)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师生角色。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传输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其主动作用,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参与进来,并促进自身主体意识的形成,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值得提倡的。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写作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正是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主客体关系变成同为主体关系。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转变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

(4)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教学效果。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作文的批改是很重要的一环,而且这一环节都是教师自己执行的,教学任务重,作文批改量相当大。而在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的评价过程中,评价方式多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先由同伴批改,最后再上交由老师作总结性评价。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反馈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能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启迪,完成他们个人原先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也能提高其自信心。因此这种写作教学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研究的局限性及启示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方法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本研究也不例外。例如,这种英语写作教学鼓励学生与同伴的交流,所以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应用较多。这种学习方法如果组织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与同伴闲谈,说一些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应注意对课堂的调控,引导学生讨论有关写作内容的话题。另外,以话题为中心的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如果教师不能合理的创设情境,把握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创新,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问题会不断促进教师继续努力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华芳.大学英语写作现状及教学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S1).

[2]沈创织.改进英语写作教学之我见[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谢文玉.英语写作教学之我见[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Emig,J.The Composing Processes of Twelfth Graders Urbana,IL: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1971.作者简介

李海英,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高中英语教研组长,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导师,海淀区高中英语兼职教研员,海淀区高三命题组组长。

她治学严谨、风格独特。她在教学中积极创新,多次获得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她勤于探索、乐于研究。作为海淀区英语兼职教研员,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并在市、区级新课程培训中担任培训教师。

以体验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本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46-01

一、对话式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生成“新主体”――即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对话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境界,在文、师、生的对话中,彼此互相融合,互相理解,丰富了语言的感受和表达,提高了人生的境界,最终走向各自主体性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设计“对话式阅读”教学与过程,能较好地体现对话式语文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造良好的氛围,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细看现在,展望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3)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包括:①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本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②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试找出几处,品味其梦幻般的意境。③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文中写的传说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④师生与作品的对话。如: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能否调整一下顺序?

可见,对话式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沉浮,进入作者的世界,体验作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与作者进行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

二、体验式语文教学

体验是指由心理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

新课标指出,现行课程功能的弊端是:以知识为本,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培养。要改变旧课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进行体验式教学,在此列举两种体验式教学的途经:

(一)在活动中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一些读书社,经常开展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组织一些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等;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如佳作展览、书评、影评、专题讨论研究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开对话,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教材,还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间的理解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二)在生活中体验,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我们要敢于打破封闭、狭小的语文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课堂,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入社会,让学生自主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创设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情境。做到看电视、看报、听广播、阅读新产品说明书时用语文;与人相处、日常交谈用语文;出黑板报、演讲比赛用语文。实现语文生活化,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体验乐趣,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探究式语文教学

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

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教师也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在创设一定课堂氛围的情境下再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和创新精神都得到开发和发展。

四、个性化语文教学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鲜活的生命。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个盲区,注重知识能力,忽视对人的关照,特别是同学生情感上的沟通。要培养:“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善于合作沟通的复合型现代人”,必须实现教材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反映在学科教学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教学特点,又要有人文关怀,不断提高学生作为人的综合素质,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发展能力,传播文化,培育思想。

参考文献

[1]胡中方.生命的对话――关于语文教学本质的思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5).

以体验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话题 任务 习得 体验式教学

一、引言

中国人学外语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外语学习当作学习语言本身,甚至只是为应付考试。外语学习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Language acquisition(学会语言)与Language learning(学习语言)是两个层面的效果,能够灵活应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才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目前,体验学习和体验教学强调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英语教学界得到了一些认同和应用,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就是根据体验学习的本质特征,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师生“体验”英语教学互动的乐趣。本文探讨了笔者在实施体验式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的“话题任务互动式”授课模式,使学生和老师互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与身边的人讨论语篇理解、以身边的事讲英语,通过各种话题推动英语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二、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依据

Tomlinson(1998)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领悟过程”(conscious process)。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一种是“显性”的学习,学习者知道自己何时何处在学什么。所学的东西是看得见的知识,如关于语言系统的知识。另一种大量的语言学习则是“隐性”的接触和刺激,学习者没有意识到自己何时何处在学什么,所学的东西是逐渐积累的,如语言是如何运用的,要靠学习者自己去体验、归纳和感悟。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们对知识的接受往往是通过自己的体验,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外语学习是一个认知陌生世界、感受语言环境和驱动交际行为的过程。因此,外语学习最需要在认知、感受和行动过程中让学习者经历多种“刺激”,产生有效的“体验”,才能有所“反应”。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伽达默尔,1994)。

体验式英语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话题任务互动式”授课模式

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功能。教师除了组织课堂教学,更要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教师要在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控制自己的语言数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其学习过程须经历“体验――归纳――内省――应用”,因此,通过课堂内外丰富的学习活动可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和发展语言的应用能力。John Dewey主张的“做中学”(leaning by doing)概括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来源的共同特征:话题、体验、习得。

如在使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的教学中,以往教师讲授的只是对文章的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而要吸收语言材料、理解作者的意图与立场,实现对篇章的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就要使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去“交流信息”,在语篇中理会意识。Skeha(1998:18)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因此,通过设计话题,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可使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将新输入的知识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相结合,合理地使用语言,生成他们所能接受的、融入生活活动的“活”的学习内容,最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任务型教学理论、小组活动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等理论,教师设计的话题任务必须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有充分的信息资料输入。提倡“学为中心、能力为本”的理念,以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语言输入的同时加强语言的输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语言知识系统,使话题具有相关性、趣味性,体现主体性、参与性、创新性,引导学生由近及远地接触和体验大学生活、体验社会、体验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体验自然、体验科技等各个方面的英语。

以《大学体验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Men and Women Prejudice”为例,教师设计的话题是:1.Talk about yuour parents’ roles in your family.2. I’ll be a working or non-working father/mother in the future./I prefer my would-be wife or husband to work or stay at home.Why?由于构成任务的输入材料来自教材,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用刚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真实交际,学习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第四单元所含的信息,了解语篇的含义和作者写作意图,实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设计了如下任务:1.List the four-year courses designed for your major.Do you receive excellent preparation for your future career?Why or why not?2.Find a job. According to a job wanted ad and give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qualification for it.

“仅仅掌握好外语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尚不能保证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外语教学培养的核心,而有关异域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关系的知识则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梁镛,1999)。教师应从《大学体验英语》中渗透出的国际文化知识,结合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通过话题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使其文化知识得以扩充和延伸,增加文化积累,增强跨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敏感度,为他们今后可能进行的交际扫清文化知识欠缺引起的障碍。例如根据第二单元“Culture”课文B的主题,理解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不仅牵涉到语言,而且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笔者结合学校所在地南宁每年秋季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让每组学生分别“介绍东盟10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中的一国和在商务活动中要注意的事宜”。该活动有意识地突出文化教学,尽可能完整地建立起对另一种文化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并把这种理解变成经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创设的任务生活化、社会化,就会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尤其是把刚学到的语言材料运用到活动中,可激发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潜能,提高其参与热情,有助于其英语思维的形成,培养其善于观察、思考、想象和大胆设想的习惯。

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级特点、学生语言水平的制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深挖教材,使设计的任务话题多样化、富有创造力和操作性,以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其学习和主动使用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及综合能力。

Pica指出,小组活动能有效地帮助课堂内的交际,比起教师为主的固定不变的课堂活动,小组活动能使学生在更广的社会和人际功能范围内使用语言(Pica,1994:77)。将学生分组在课堂内外开展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化学习,也是为在其后在课堂上展示活动成果做准备。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小组各成员有机会去证实自己对话题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可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可,所以在其后课堂上展示活动成果时,各个学生才有勇气面对其他学生的不同观点,陈述他/她对话题的理解,不至于出现毫无准备而导致的内心惊慌。当然,经过了小组讨论,个人的观点很有可能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了。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是自主学习,也是发现学习,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个性化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和个性化的学习者。组员合作开展活动使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课堂上展示活动“成果”的形式不限,可采用“角色扮演、对话、辩论、个人发言”等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强调学习的意义交流,使交流的愿望和需要变成学习语言形式的动力,任务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联系、以教材为基础,内容和方法要尽量真实,以学习需要和现实交际活动为参照,学习应该和课外的现实世界相联系,使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创设的情境与其休戚相关。小组活动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在不断地接受语境的刺激和反复接触中掌握、理解和接受语言信息,可以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拓宽视野、提高英语精读课的教学质量,促进语言习得。

四、结语

应该注意到,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会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体验式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事先做好预测,课后要与学生交谈,了解话题、小组活动的长处和不足;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潜能,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在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不能随意地“一刀切”。活动后要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评估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活动。

语言不仅仅是一门外语课程,而且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体验式教学实践在教师成长、学生学习中得以体现。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与语言相关方面的丰富知识,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创新,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的话题体现知识性、趣味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既轻松应对考试,又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话题还应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如果两者脱节就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障碍。在内容的选取方面应侧重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生活,营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带着感情和情绪学习,他们会学得更快、更多、更好。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者,教学中应强调输出为主,通过“任务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来“发现”语言使用原则并应用到实际交流中,进入乐学不疲的良性循环。否则,即便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设计活动的话题,小组合作学习也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影响参与的热情,活动形同虚设,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Pica.Research on negotiation:What does it review abou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onditions, processes and outcomes. Language Learning,1994:77.

[2]Skehan,Peter.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

以体验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跟踪阅读当前文学批评有七八年时间了,其结果可能就是《当代批评的众神肖像》(2012)及其“姊妹篇”《当代批评的本土话语审视》(未出)。为了解决迷茫而写作,是我当时最清楚的一个写作动机,这一点在“后记”中提及。但直接动因不能成就一本书,深入进去,才觉得这是一个艰巨而枯燥的差事。你必须先放下你的个人性,论评对象的客观性才有机会凸显。凸显客观性就是对批评思想的有效凝聚,个案的话语意义才有可能突出出来。突出它们并把它们放回到晚近三十年来的整体批评格局中去,这是我的本意。即是说通过这样的微观观照,曲折地回应人们对“批评如何不能”之类的浮泛指责。事实也证明,到目前为止,多数指责也还停留在上帝式的独语层面。反过来看,这也恰好说明指责者并不真懂晚近些年来中国批评的真正状况:药方开了一大堆,对不对症,能否治病,他们并不关心。漠视批评本身,但又按耐不住骂骂咧咧的坏脾气,这是极其糟糕的一种学风。这一层面,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论”或者“文学知识分子论”是这部个案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对批评家主体的深入体悟,或者审视,批评问题就不会从根本改变;不凝聚当前个案批评话语,不注视有价值的个体性批评经验,文学批评研究的命题就是一个伪命题。

如此一来,谁能成为个案的问题,就构成了我检索晚近三十多年来文学批评经验的首要问题。现在的18章18个批评家其实是从25个批评家中遴选而出的,他们的批评思想、批评话语意识,最终凝聚于我认为的消费主义语境中的“思想批判”这个大体方向。也就是他们并不是封闭在文学理论惯例、“去政治化”、“纯文学”等流行话语框架内的书写,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起源于当今文学经验、事实,但绝不囿于既有文学经验和事实的视野的书写,使我自然而然地把论述的触角延伸到了消费社会人文知识分子何为的大问题。通过对“大问题”的观照、清理,最后再回到文学批评的本位,进一步论证言说今天文学有效性的问题。因此,这本书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逻辑框架:人文知识分子论是背景、垫底,文学批评思想和话语沉淀程度被最终凸显。

凝聚当今文学批评经验、思想,其实是给自己的批评活动寻找问题史—— 一个人、一代人,在“接着说”的基础上,都应该有自己的问题需要重点解决。这一角度看,这本书也可以视为是我用众多批评家探索成果浇我心中块垒的“问题之书”、“商榷之书”,以期引起我们这代人(“70后”前后)如何看待文学,以至于由此如何书写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共同体”问题的注意。否则,从语境因袭来说(事实也是如此),这代人不是被“一体化”时代的强大吸力所收编,就是滑溜溜地、服服帖帖地臣服于消费主义所打造的现实秩序逻辑而不得清醒。找不到自我,何来批评?自我主体性视角缺席,何以提供时代的思想证词?

二、省思“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就是重申批评的有效性

在当前,文学批评不单是文学之事,它往往关涉到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诸多学科领域。因此,立足于消费时代的历史语境,西方现代(包括后现代)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一些著名学者如福柯、吉登斯、泰勒、伊格尔顿、鲍德里亚、鲍曼、波兹曼、麦克卢汉等,他们的学说及思想就成了我研究的背景性存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社会现状和流行文化现象,以及文学创作的普遍性问题,便构成了我内在于文学批评并透视批评家行为的重要参数。总之,我以为,认知我们自己的时代,认知我们所置身的社会现实,需要一些概念,也需要一些理论,当然,概念、理论和个人经验的有机汇合,是理想的视界。这是一个文盲与一个读书人同生存在一个时空,却有不同焦虑的根本原因,这是批评个案研究的另一深层原因。

第一,我对如今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持有深深的保留意见;第二,我对批评回到“文学理论”或“文学自身”也表示警惕。如此,文学理论之外学科的理论、不分族裔身份的理论家著作,也就构成了我建构并打量中国本土批评家的一个基本视野。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把当下经验主题化,把域外同时空的理论眼光与本土的进行检验性结合,产生积极冲突,再把它们理论化。就是说,这是在“中西转换”、“古今转换”之后,对批评实践到底怎样的一种检视,在“消费社会”这个具体语境,凝聚批评的微观经验,注视批评家的个体感知性体验,这是批评话语在“当前”中的生成路径,也是我做有价值的个案研究的深一层意思。当然,“本土批评话语”审视是另一部书的内容,这部书主要还是以“话语意识自觉”为首位的个体批评思想的聚焦,为的是留下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批评,在众多路径上“接着说”而来的主要理论经验。在我而言,探照他者也即是释解我的困惑。

所以,我为什么对第一个问题持保留意见,对第二个问题也表示警觉呢?原因就在于,这两个方面的“知识”作为当前批评话语的直接经验也好,作为生成当前批评话语的当然理论来源也罢,它们一定程度上都是“四平八稳”的惯例。恪守这个惯例并不标志着你的批评,就一定是为着“我们”时代的文学及其文学现实而生的。“我们”时代的文学批评,已经经过“全球化”的心灵粗糙处理过,也已经经过消费主义思维、政治经济逻辑重新组装过。要问“我们”时代文学批评的说服力和有效性,就必然得有亲自下水、体验水之冷暖的身体性感知经历,而不是闭着自己的门造自己的车,抟塑些从学术到学术、从话语到话语、从知识到知识的所谓“化”来的“二手资料”。

有身体性感知加入,至少可以避免从“国学热”中转来的那种“寂静主义”,也可以警惕从“传统文化热”中拎出来的披着厚厚的民粹主义铠甲的“理想主义”。在我看来,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既不是“寂静主义”,也不是“理想主义”,是批评主体对当下政治经济的话语现实,进行更高一层次“文学性”聚焦、审视的当下性感知过程。这既是我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我们这代人在学术上究竟该如何论述我们的价值思考,该如何讲述我们时代的个体处境,该如何参与历史进程并反思这种现实秩序的问题。我们前面有启蒙思想、现代性思想资源,我们身后、甚至于弥漫于周身的有后现代性、娱乐至死主义者。那么,我们该如何转化前者,如何处理后者,也就是我们该如何在文学这个各种意识际会的平台上,突出我们自己对社会、现实,乃至历史的独立判断,并讲出我们的那个判断,一定程度上就是我们给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结果。相信我这样说文学批评,内在于当今现实秩序的人,是有所共识的。因为,我们都乐意过快乐的、幸福的和安静的内在性生活,但是我们的这些追求并不是“自在地”存在着的,它需要我们的争取。这是我把文学批评视为这种争取,并反过来严正透视它的核心原因。

三、凝聚感知性个体话语,是批评的自觉意识

说来话长,简而言之,是在“伪命题”中建立真命题。为什么呢?你所选择的并不见得就是所谓文学批评界公认的。因为,当某些批评家被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推到读者面前时,你可能正在躲避这种东西。原因很简单,一些被集体性关注的对象,其实多半是各种意识形态力量交织蛊惑的现象,这肯定是远离感知性个体体验的;而经过感知性个体良好体验沉淀的,又必然不全是显赫的、喧闹的问题。不要把问题异化成现象,必然要求眼光再往上走一走。于是,你便面对了一个恼人的东西,你要内在于“众声喧哗”的批评界,但还需对所谓批评界保持一定警觉。整体性批评格局与个体性批评便形成了。前者是个体性批评的视野,后者内在于前者而又突出于前者。写作过程自然比这样的抽象说法更难。这也是似乎每个个案都是“从头开始”,但结果又基本处在整个批评网络中的原因。坚持“一元论”与“多元论”、“历时性”与“共时性”,都必须慎用“比较法”。另外,如何突出“个体性感知”话语,本身就包含着汰除与筛选。包括对重复研究的筛选,和对重复理论的汰除,剩下来的是既可主题化的批评话语经验,又能突出于同一层面的可谓之为经过“沉淀”了一时段文学基本特征的个体-普遍性理论观念。

直接的一个结果便是,文学史家和以文学史家的思维进行的文学批评文本及学者,不在我的考察之内。为什么呢?我发现,文学史研究,不管是对现代文学还是对当代文学研究,他们不得不启用一个文学理论书写惯例体式——在主导性政治意识形态下“客观地”、“历史性地”评价作家和作品。这种思维对一个国家文学的整体性评价没有问题,但很难放进个体感知性的反思成果;另外,文学史研究所训练的思维,当面对新出现的文学创作现象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个体进行剪裁处理,总容易把新经验与老经验进行“我们”与“他们”的划界,达到“他们”只有怎么样,才能符合“我们”式的规范目的。这样下来,“他们”中内含的对“他们”时代的反抗性思想不是被书写了,而是被消解了。文学史研究思维在“全面”、“总体”上长于文学批评,但文学批评在“片面的突出”上,在发现一个时代尖锐的有价值的声音上,无疑更接近于捕捉新思想的出现并呈现这新思想的特点。故洪子诚、陈思和、王晓明、董之林、丁帆、程光炜等文学史家只能暂时缺如。而进入考察范围的所谓文学批评家,比如刘再复、雷达、王德威、南帆、耿占春、陈晓明、戴锦华、王彬彬、李敬泽、李建军、郜元宝等人,个别人可能注重捕捉文学思潮的先声外,大多数其实都很注意对一个时段文学创作总体趋向的矫正和纠偏,而这种矫正和纠偏又多是以个体感知结果,即知识分子的良知判断,而不是以意识形态惯性来实现。这正是继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等经典理论界定之后,我所界定的文学批评家的概念,即在自我视角直接启用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不是转述文学惯例、发展文学惯例的专业技术专家。

我是反对政治经济话语的大白话,和消费主义话语的义无反顾的,就是说,我更倾向于欣赏有“私人知识”的批评家。意义在于,首先,我认为他们,当然还有很多未能作为个案的批评家,出示了他们在这个时代文学现实中的感知性思想,也是一种或几种知识分子声音的表达,用其中一位批评家的话说,就是把他们的“私人知识”公共化了。其次,他们已经有的批评实践,整体性地改变了批评方向,特别是在话语方式上,为今后批评积淀了理论的和经验的丰厚资源——批评话语恐怕需要进一步向个体“感知性体验”方向迈进,而不再是“大白话讲大道理”的模式。因为,“大白话讲大道理”并不适合如今的人心世界和文心世界。这是“内在性”过程中,批评必须先“内在性”的一个简单道理。

四、积极“影响”的断档,“我来说”并不充分

据读过拙著的朋友反映,我好像有意在剥离“影响”。这一点我得申明,我的研究,首先也要剥离影响,这是我必须先检讨的。也由此可见,剥离影响是个普遍性问题。但话说回来,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理论影响的批评家,可信吗?可靠吗?“十七年”时期的“工具论”倒是没有太多的文学或其他学科理论的影响,但是那时候的文学批评却受另一个东西的影响——政治话语、政治季候。所以,我说的剥离影响后方显批评本相的说法,只指离开既有理论就无话可说的批评家;也特指没有既定理论蓝本就不知怎样阅读的更低一个层次的批评者。在他们那里,你看不到他们自己的感知,也看不到他们自己的人生,更感受不到公共意识声音之外的任何意义。如果把剥离影响无限放大,我们面对的只可能是批评的死胡同一条。

当然,莎士比亚之后的理论批评家基本都首先是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包括作家),英国因有这个传统,而给世界文坛输送了不少大批评家;法国“五月风暴”之后的哲学思想家,把改变现实秩序的无望转向了改变话语秩序,福柯、巴特、波德里亚等都既是相互参照,又既是相互结构、解构,话语研究成了某种学术目的的隐喻。如此等等,都是影响的积极作用。中国当代呢?谁都想“我来说”,谁都唯有鲁迅话语资源是求,空白地带越多,批评的断层——相同命题的不能深入,恐怕越发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影响”不充分的另一表征。另外,比如北岛的诗歌话语可谓改变了一代人言说自我、言说现实的方式,那时候的诗评家几乎集体地书写和论述,因此也突出了某一种强势话语必须需要解构的历史必然性,而“到语言为止”的日常生活诗歌话语,之所以近十来年来一直处在亢奋状态,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突出的批评家对之进行彻底的清理,都隶属于大同小异的价值范畴。当耿占春突然以“失去象征的世界”进行整体性清理之时,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所拥抱的日常生活诗歌话语,只有来一次象征体系的检验,才能使无意义的日常生活诗歌包括日常生活本身,重新焕发意义的感召魅力,而这个感召魅力的建构,需要的不只是诗歌的书写努力,还需要在社会学视野中重新检讨我们的意义缺失问题。耿占春的言说,我以为足以使给日常生活诗歌赋予诗学合法性解释的众多泛价值论,进行一次整体性调整。“接着说”在这里显然比“我来说”更为重要。

这一角度说,批评既不是骂人,更不是贴金,而是一种思想状态的历史性存在。当我们回过头再去打量时,批评家已经做出的,其实早在“历史”中了。所以,我自谑地称小书为,通过“未完成的批评家”的研究,达到对“共同体”及“共同体文学批评”认知的目的。下一站批评的有效性究竟该怎样言说,只要批评家还在共同体中,这一站的“共同体文学批评”就会成为当然的“遗产”。

以体验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作文一直是令我校师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我校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于是我校针对这个问题,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认真组织语文组全体教师认真开展实验,并在临沂市兰山区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将近六年的辛勤实验。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①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②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③不限篇幅和篇数;④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砉鄄炖斫夂徒馐退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象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象,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提供想象条件,鼓励大胆幻想。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