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上双人舞

爱上双人舞

爱上双人舞范文第1篇

这部舞剧主题礼赞民族和谐相处,极具异域文化色彩:沙漠、黄河、群山(贺兰山)、羊群、羊皮筏子、红枸杞、茶碗(盖碗儿茶)、伊斯兰瓶子(汤瓶)等,将文化符号发挥到极致,非常有看头。 观看演出后用一个字形容最恰当了――“美”!

一、剧情美、音乐美

舞剧,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舞剧是舞蹈的最高表现形式。

《月上贺兰》演绎了一个爱情故事:一支来自西域波斯的穆斯林商队,在丝绸之路上历经沙暴袭击、遭遇匪徒抢劫,最终在贺兰山下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的帮助下,战胜各种困难,完成了东渡黄河到达长安的商旅使命。而来自波斯的青年纳苏与贺兰山下的汉族姑娘海真也相互爱慕,产生了跨越民族界限的美丽爱情。传奇的爱情故事,为《月上贺兰》架起了绝美的剧情七彩桥。爱情是音乐艺术永恒的主题,她让音乐演变成不老的神话,《月上贺兰》的爱情故事不但演绎了不离不弃的执着,还演绎了跨越民族界限的爱情的神奇力量。

舞剧音乐是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思想内容、发展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及性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不但担任舞蹈的器乐伴奏,而且音乐本身具有揭示剧情和刻画角色内心感情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正如人们曾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月上贺兰》中张千一担纲音乐创作,他堪称是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第一人。剧中张千一用大量中东音乐素材与中国民乐穿插、糅合,根据不同的戏剧情境、人物性格发展,不拘一格地进行创作,使《月上贺兰》的音乐特别奔放且富于变化。《月上贺兰》的音乐风格,雄浑与激昂、高亢与低回、遒劲与婉转、欢畅与幽咽,构成了一部壮丽的交响乐。

运用异域音乐文化跟本土音乐文化结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这不是张千一的首创。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有一首歌曲《东边升起月亮》,就是运用中国民歌《茉莉花》的主旋律创作而成的。而难得的是,张千一把中东音乐素材与中国民乐的穿插、糅合做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特别是驼队的主旋律贯穿全剧始终,它经过不同节奏、不同乐器的变奏和处理,取得了具有震撼力的音乐效果。那行进的骆驼,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音乐,都飘荡在观众的心中。

大幕拉开,一声邦克(Bang 波斯语音译,意为“召唤”),令人魂悸而魄动。接着,伴着手鼓的带有中亚风情的管弦乐的音乐,从大漠和山的那边飘来,把一支远行的穆斯林商队送到舞台上……沙漠、远山、天边的驼队,在神奇的音乐中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幅流动中亚风情画。

这种西域风格民族韵味的音乐为《月上贺兰》增添了神奇的魅力。

二、舞蹈美、服装美

在《月上贺兰》中,无论是独舞、双人舞还是群舞,都表达得很到位。

第一幕中,穆斯林商人举步维艰的行走在崇山峻岭中,哈桑老人在远处的高山上高举着照路的风雨灯,手里扶着一个类似权杖的长杖,那长杖是商队的权利的象征,谁拿上长杖,商队听从谁的指挥。近处是拖着骆驼行走的穆斯林商人,他们延伸到远山,用“之”字形的队形和两拍一步的行走动作,完美得把音乐、背景、情境、人物、舞蹈结合在一起了。简单的舞步演绎得那么动人,可见演员进入“戏里”了。纳苏(男主角)的独舞具有回族舞蹈、西北各少数民族舞蹈、阿拉伯舞蹈元素,最难的是技巧性的单膝腿转,一下子转了几十圈,并且是越转越快。那如旋风一般的旋转,把观众带到了“热情的沙漠”里。当钠苏的独舞结束时,观众席上掌声如流。第一幕里充满了阳刚之气,群舞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且与纳苏的独舞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给人以舞蹈美与戏剧美的双重享受。

在沙漠绿洲中体现穆斯林宗教特征的阿拉伯女子群舞,为舞剧增添浓厚的宗教色彩。一群美丽的伊斯兰女子,头顶汤瓶,身着舞裙,舞裙的颜色是红色主色调,配有金色的流苏、金色的腕饰、黑色的外衬裙。服装富丽堂皇,又具有异域的特色,服装美和舞蹈美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这一段群舞表现了西域客商的信仰和沐浴习俗。在舞蹈中,壮观地表现了西域客商的祈祷场面。

在第二幕中,表现了贺兰山下,黄河岸边的宁夏川,那里水草丰美、阡陌纵横。正在海滩上放牧的海真姑娘(女主角),被眼前出现的一群衣衫褴褛,相貌奇特的陌生人吓了一跳。海真的独舞美得让人眩目。坐在前排的观众席上,一直以为海真姑娘独舞的时候,舞台上的草地是布景,等到后来才知道,那竟然是演员穿着小草的衣服在地上摆造型。当小草从地上坐起来时,我大吃一惊,虽然离舞台如此近,如果“小草们”不坐起来,还真以为是草地上风吹草动呢。“小草们”的动作是用手臂的抖动来表现被风吹动的小草形象。

在这一幕里,四只可爱的小羊也很美:活泼的舞步、洁白的羊毛、弯弯的羊角。服饰的美不仅表现在主要人物上,连配角的服饰也很完美。小草演员的服装如同真正的小草一样嫩绿、柔韧,小白羊的服装更是惟妙惟肖。

第二幕里汉家姑娘的婀娜多姿与第一幕中西域姑娘的群舞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队形变化上大横排的舞蹈队形都占得比重很大。不同的是:西域的女子群舞圆圈形队形很多,表现的风情是神秘、迷蒙,道具是西域汤瓶;汉族的群舞中“品”字队形和方块队形比重大,表现的是喜悦和欢快,道具是一个个装满红红枸杞的簸萁。那翻飞的簸萁是丰收的象征,那舞蹈中簸簸萁是劳动,也是艺术。红红的枸杞是劳动的成果,也是热情的象征。在这里,枸杞丰收舞蹈和西域男子的独舞交替出现,为后面的爱情埋下了伏笔。

第三幕里,商队乘着羊皮筏子在黄河的急流险滩之间沉浮穿梭,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扣人心弦,将舞剧推向高潮,表现了这个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所显示出的力量之美。这一幕的双人舞很多:有一对青年恋爱的双人舞。有父女俩游戏的双人舞,有一对恋人分别时伤别离的双人舞。

双人舞最美、最享受的就是父女游戏的舞蹈:那个衣袂飘飘的“仙女”一般的海真姑娘,来到白老汉面前就成了一位憨憨的小女孩,跺脚、撒娇、耍赖,使尽了小女儿的所有伎俩。从一个飘逸的舞者到一个淘气撒娇的小女儿姿态,海真的变化可真大。

那个用太极拳舞蹈元素塑造的白老汉,转眼间也沦陷到儿女情长的网络里。于是女儿对白老汉又是捶肩,又是威胁地翻白眼,白老汉满心的欢喜却又装出来不情愿地背起女儿。

那背上的女孩仿佛走回了童年,一会儿指东一会儿指西把个白老汉折腾的气喘吁吁。假如真能时光倒流,我想,时光就该停留在那一刻,让苍天作证,让青山相伴,让父女的真情就这么流淌着。

那尽显小女儿姿态的海真,轻轻地为白老汉捋胡子吧,那飘飞的胡子里也含着爱女心切的情意。以舞带情、用真情来表演舞蹈该是舞蹈美的最高境界了吧?

三、难分难舍真情美

在第三幕里,白老汉得知女儿爱上了西域青年纳苏心里十分为难。因为穆斯林商人总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不同的信仰和习俗,让这对青年的爱情很难有圆满的结果。哈桑老人作为商队的头领,也反对儿子跟海真姑娘相恋,他带领商队启程上路,想用离别来隔断这一对青年的恋情。这对男女青年互相交换爱情信物:一支精美的西域汤瓶;一块黑黑的贺兰石。分别时,海真与纳苏的两段双人舞美妙绝伦、美轮美奂。这两段双人舞看得人热泪盈眶,禁不住同情俩人。每一次的亮相总能看到演员脸上的泪水和痛苦的神态。每一次的托举和旋转都有不同的内涵,这里的托举和旋转有芭蕾舞的舞蹈元素。开始的托举是依依惜别,后来是分别的眷恋,再后来是“此情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从脸上的表情到心中的不舍,都表现得让人心酸难耐。

女主角的脸上始终泪水涟涟,男主角的眉宇间闪出的是痛苦和无奈,这里的双人舞,人物的分寸感很好。

第四幕里,海真在梦中思恋着自己的恋人,而商队在归途中遭遇劫匪,哈苏老人老人在弥留之际把商队交给了儿子纳苏,这时海真只身在大漠中追上了商队,要跟纳苏远走天涯。哈桑老人被感动了,他允诺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建议儿子带商队到贺兰山下建立新家园,商队为哈苏老人举行了隆重的穆斯林葬礼。

穆斯林葬礼的群舞中,舞蹈的技巧和葬礼的肃穆浑然天成,丝毫不见人为的痕迹。这时候湛蓝的沙漠天幕中,繁星闪烁,沙漠中的商队白衫白帽白披风,庄严得如同天上的广寒宫。忽然间,所有的人伸出双手向苍穹,骤然间背景灯光变幻成玫红色,人们跪在地上低头默哀。看不到默哀者的脸庞,但我看到他们微微颤动的双肩。我明白:演员不是在表演,而是真正入戏了,那抖动的双肩就泄露了他们压抑着的悲伤。果然当演员们慢慢抬起脸庞的时候,我看到了满脸的泪痕划过一张张悲伤的面孔。尤其是第一排的左数第四个演员,把悲伤演绎到了极致。

忽然间,纳苏的手里挥舞出长长的白练,那是圣洁的象征。那圣洁的白练拉着哈桑上路,与他同行的人越来越多。

尾声中,场景切换到贺兰山下,西域商队的后代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着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这时的舞蹈再现了第一幕和第二幕的舞蹈片段。不同的是:当年的舞者由年轻的姑娘、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老爷爷,从那熟悉的舞步中,又见当年的婀娜多姿;从那步履姗姗中,记录了岁月流逝的轨迹。老爷爷为老婆婆捶一捶背,老婆婆为老爷爷递上一杯茶,这是多么温馨而又感人的场景。

舞剧《月上贺兰》用绝美的舞蹈和音乐,表现了美轮美奂的爱情故事。在故事的展开中,异域音乐糅合在本土音乐的特色里,让本土音乐有了异域音乐的神秘,让异域音乐结合了本土音乐的生命力。这种音乐的融合就像男女主角的爱情一样,在贺兰山下、黄河岸边生根发芽繁衍后代。

爱上双人舞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家族;金钱杆;民俗舞蹈;艺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57-01

“金钱杆”,又名霸王鞭、打洋钱、赶山鞭、打钱杆、打花棍、在民间又叫做“莲花闹”,是贵州江口地区民间保护和传承下来的一门自成体系、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民俗特色和独立舞蹈表现形式,也是欢迎客人的重头节目。金钱杆演时拥有“一旦一丑”“双旦双丑”“多旦多丑”竞舞的土家族特技表演(舞蹈),堪称“中国南方二人转”。江口当地土家群众制作的金钱杆长80厘米左右,用紫竹配上古铜币制成,两头削凿穿孔,横扯,顺挂着两串小钱,形成交叉的十字架,以便舞蹈时拍打,互相冲击,产生出多种声响,与唱歌的节拍韵脚合拍,杆的两端还系着红绳飘带,随舞姿飞扬,别有风趣。本文将从多方面分析金钱杆的艺术形态。

一、表演形式

金钱杆作为江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暨漫长历史岁月中逐步演绎的智慧和文化结晶,是一门自成体系、广为流传于江口地区且形成了具有完整民俗内容和独立特殊形式的民族民间舞蹈。早期金钱杆,自形式上是一项独立的舞蹈艺术,为花灯表演内容之一。发展过程中经民间艺人整理创新,逐步脱离花灯表演,发展到“单人动作”、“双人动作”、“多人合动”数百种。

1、二人对打(一旦一丑)。常作花灯表演节目,系“金钱杆”舞蹈主要表现形式。因旧社会有“女不出闺”礼俗,旦角一般由男人装扮。在服饰上,穿百褶裙,多为绿裙彤衣,衣短裙长且裙系上衣内;在头饰上,多为“素面”粉妆,无特殊脸谱。丑角则穿汉服对襟衣,镶白色云边,衣袖长于手背,青兰色裤,腰间系带,裤脚口较大,有时不插烟斗,鼻梁中画一“凸”形白斑,多为简单小花脸谱,抑或于眼眸四周画白色眼圈,或加黑色花纹,亦有在嘴周围画一红圈,手法多样,务求滑稽。表演时,旦角或卖弄风情;或含情脉脉;丑角则竭力、极尽丑态。俨如“中国南方二人转”(东北)。一旦一丑的最初表演,常常动作比较单一,舞者用金钱杆,或斜或正、时左时右、忽上忽下地敲打自己的脚裸、背腰、肩膀、后臀四肢和地面等处,女人偶尔也爬上男人肩膀俗称“骑马马”,以示动作变化。

2、两对对舞(双旦二丑)。由巴姑娘或中老年女性直接参与表演,双旦双丑的舞蹈表演动作更富多样性,质朴健康、丰富多彩。比及一旦一丑,基本改变了旦角由男性假扮的状况。

3、多人齐舞(多旦多丑)。由8人或8人以上男女对舞,少则6人,多则数十人乃至上百上千人。该种表演注入一定儿女私情、爱慕故事(男女爱情)情节,内容、动作最显复杂,系一种“舞台舞蹈表演”和“广场大众”现代金钱杆表演的主要形式。

二、表演动作

江口金钱杆,表演动作程式独特。进入“莲花闹”(花灯)表演内容后,多出现于春节元宵,一般不受时令限制。然当其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独立舞蹈形式存在了,当为乞食谋生手段抑或民间艺术面目表演时,其内容、形式更显自由随意。

双人动作有:鸾凤和鸣、滚龙缠腰、杆逗情郎、龙凤呈祥、莲花并蒂(情投意合)、金丝缠球、狮子戏球、古树盘根、大鹏展翅、挨背调情、压胯敲膀、雪花盖顶等等。单人动作有:回甩杆、反击膀、压转杆、直拍杆、抬敲腿、拍击腰、翻拍抖、跳杆舞、抛拍转、敲肩膀、直碰转、撞腰拍、蹲敲地、跃击脚、重敲臂、重甩拍等等。多人动作有:叉腰原地转抖杆、堆积如山排抖杆、翘脚敲腿弯掌拍、跪地拜抖扛杆走、曲手转跑拍抖杆、齐排蹲敲地抖杆、翘脚蹲腿对翻杆、蹲地转拍跳敲杆、侧身跪地比拍杆等等。

三、表演内容

金钱杆舞蹈内容上,动作和唱词一般都表现土家男女爱情、百姓生产生活,富含“求财、祈福、送寿、迎新、庆节”诸多成份,偶尔亦随环境需求与时间变化,不断幻化动作、唱词,以求“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表现男女爱情内容的金钱杆富含“儿女爱慕”情感内涵,“金钱杆”表演重要主打内容。如“正月荷包绣起头,妹绣荷包哥来留;哥哥爱把钱杆耍,妹子尽在花灯羞!”“月月都有鲜花开,我和情妹去逛街;情妹喜欢哪一朵,哥哥摘来帮你戴”……系列唱腔,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真诚爱慕之情。

表现求财祈福的金钱杆深蕴“福禄寿喜”文化内涵,“金钱杆”表演重要内容之一。《开财门》系江口金钱杆“求财”类唱词突显之最:“一路顺风来得赢,特给主家开财门;当方土地快引路,屋檐童子听分明。”“左拜招财金童子,右拜进宝银郎君;长生土地多保佑,瑞庆夫人掌内情;姐妹双双参拜你,出入平安保主人;而今财门已打开,日进金来夜进银!”……等等唱词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

表现生产生活是“金钱杆”表演额重要内容,体现“家和事兴”传统观念。譬如《劝酒》中有劝兄弟、劝父母、劝歌嫂、劝夫妻的内容:“手板手背都是肉,女娃男崽一个样。”“同在一根藤上结,莫因小事忘大义,家庭团结水溶血……”等等字句,体现了“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生活观念。而《12月小唱》中“杀虫除草又薅秧,五谷丰登有希望”、“农户人家忙春耕,不违农时最当紧”诸字句描绘的又是百姓的农业生产。所有这些,均共同反映了江口金钱杆艺术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表现福禄寿喜,最突出的有《开财门》,如“一路顺风来得快,特给主家开财门。表现男女爱情,如“月月都有鲜花开,我和情妹去逛街。情妹喜欢哪一朵,哥哥摘来帮你戴”等句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表现生产生活,如《十二月小唱》中有“农户人家忙春耕,不违农时最当紧”,“杀虫除草又薅秧,五谷丰登有希望”,“男儿女儿都一样,手板手背都是肉”,等句,都共同反映了金钱杆艺术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小结

江口金钱杆与荆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研究我国荆楚文化流向的重要引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西南地区多民族的生产生活特征,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随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不断碰撞,原本已显得相当脆弱的金钱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逐渐衰微,为数不多的金钱杆老艺人相继离世,金钱杆传统技艺濒于消亡。因而,我们更应该珍视、传承这一民族舞蹈文化,我们也可以以金钱杆为舞蹈创作的素材,让之传承。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爱上双人舞范文第3篇

说《妈勒访天边》的新鲜并不是说它的故事和情节构成的奇异、玄妙,“星星 还是那个星星”,一个非常古老又悠远的壮族民间传说,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寒冷和阴暗封锁了壮人的家乡,美丽的少女带着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走遍天涯海 角寻找太阳。勒——儿子(壮语),承继母亲的遗志,继续向天边走去.走向太阳升 起的地方……

人说,21世纪将是艺术创作听独化的时代,个性化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体现,将创造各具风采的艺术特性,汇成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而《妈勒访天边》的舞蹈编导组合却是颇有超前意味的“未来组合”,总编导丁伟在其创作作品中现代思维、现代意识、现代技法颇多体现,但毕竟出身民族舞世家的“书香门第”,而主要编导杨云涛、王玫、王迪等似乎都是出自南国名门,确是实力派的现代舞者,女主演朱蕾则是香港舞团美籍舞员。生物学倡导,远亲植被是优化遗传基因的科学定律,而艺术组合的包容是否能使古典、民间、现代、芭蕾熔为一炉又发展出新,的确引人关注又令人油生疑窦。

舞剧《妈勒访天边》从题材确定到剧本创作,直到舞台的排练演出,历时两年,创作上尝试广泛邀请国内一流艺术家与本团创作力量强强合作,力争出精品,出佳作,改善南宁多年艺术创作滞后状态,促进和提高南宁市的艺术水平,为广西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在作品立意和主题开掘上,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创新,在原有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入浓墨重彩的妈勒母子深情和勒与藤妹的爱情主线,使勒在追求光明的同时找到了真挚的情爱,最后战胜自我,顽强奔向太阳升地的地方。这一主题的提升,博大地表现了壮族人民前仆后继、永不停启的不竭追求和顽强奋进的民族精神。

人说,二十一世纪是和平、民主和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新纪元,《妈》剧主题开掘上在民族不竭追求的精神伟力中,不断融入人类生存状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和绿色主旨,具有可贵的二十一世纪的前瞻性和前导意识;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深的文化底蕴。

艺术贵在独特和创新,《妈》剧创作上着意寻找多元基因的契合,主人公表现语言中的传统舞汇与现代语素的交融成为创作动机与发展中难以驾驭的突破点,也成为《妈》剧主题语言十分突出的个性和特色。人说,双人舞是舞剧艺术的审美支撑,舞剧艺术中双人舞达到的高标,甚至往往成为舞剧成败的关键。《妈》剧编导在双人舞的创编上的思考与实践同样是一次艰难而又富有创新意味的创造性成果,双人舞的语言基础和组接方法并不是既有芭蕾双人舞的“移植”和“嫁接”,而是紧依人物情态和戏剧情节的脉络引线延伸和延展语汇,形成既完成戏剧情景旨归又独具个性的双人舞段,如一暮中幼小的勒与母亲的双人舞,二幕中成年的勒与病魔缠身母亲的双人舞,三幕中勒与藤妹初会时的爱恋双人舞,四幕中更有一场莲花水池中美伦美奂的至爱双人舞,情至深时,勒为藤妹额头绘太阳时,猛省母亲的嘱托和家乡的期盼,割断温情,重新踏上漫漫长路……。一段极富审美价值又富戏剧延展价值的双人舞给人留下至深印象,五幕双人舞是勒在风雨搏击中与被洪水漫卷的藤妹相逢的一段情感最为炽烈,动作幅度最大的双人舞,情爱化作了力量,他们相互搀扶着走向天边。五段双人舞从语言编织上尚未达至理想的高峰.但已是各具个性,难能可贵。

爱上双人舞范文第4篇

    (一)情节结构

    该剧采用双线结构,一是“勒”(壮语,儿子的意思)个人的成长历程,二是妈勒为壮民族寻找太阳,寻找光明,以前者带动后者。前者既是主题的一部分,又是载体;后者则是舞剧所要表现的最高主题。将最高主题融入主人公个体的成长历程中,将一个崇高的主题具体化、生活化.而非概念化、图解式,这正是对包括舞蹈在内的众多艺术的一个基本要求,但要真正达到这一要求,却似乎并非一个易事。

    双线结构使整个舞剧内涵更为丰富,使剧情更为饱满。更富有感染力。作品以身怀六甲的年轻母亲离开阴暗寒冷的家乡去远方寻找太阳为开端,为全剧奠定了庄重而崇高的基调,同时也暗示了后面剧情发展的艰巨性。“勒”出生了后,对民族的崇高之爱通过母爰传给了儿子,而“勒”对母亲的有衍生了对民族的爱,对母亲的爱升华为更高境界民族之爱,母爱成为联系“勒”与民族情感的纽带。这样的剧情处理更符合生活逻辑。使主题有了更为坚实的现实基础、剧中母爱的体现采用了特写的细节处理:面对猛虎的袭击,母亲并非一味地将儿子掩护在身后,而是将他推到身前,让他勇敢面对威胁,去战胜它。这是一个感人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情节。母亲去世后,“勒”继续艰辛跋涉。但他毕竟年少,他有正常人都有情感欲求。他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剧情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他的爱情与婚姻。这一部分看似游离于寻访太阳的主题之外,却是人性自然与必然的体现,是 “艺术源于生活”这一原则的体现。但剧情并非一味地低俗发展。当主人公沉浸于自我的幸福婚姻中时,藤妹额头印染的太阳使他幡然醒悟,由此“勒’的个人成长进入新阶段。毅然舍弃个人小我的幸福,继续艰苦地跋涉以实现母亲的遗愿——为民族寻找光明与幸福。至此个人情感上升为民族情感,主题得到升华。这样的情节处理不但使主题显得真实可信,也更突出了主题的崇高性,使“勒”这一舞台形象血肉丰满,真切感人,同时又增加了情节的起伏跌宕感,避免了平铺直叙。

    除情节设置的成功外,道具及舞蹈主题动作的运用也能较好地服务于主题。并起到关联前后情节的作用。母亲是拄着拐杖开始她的寻访太阳之路的;母亲去世后,这根拐杖传到儿子手中,儿子依靠它继续摸索前进,这根拐杖也因此有了非同一般的内涵。在以后的情节发展过程中,这根拐杖时隐时现:当“勒”暂时忘却了母亲传给他的使命,而被甜美的爱情所陶醉时,这根拐杖也从他的手中遗落;而当他幡然醒悟时,他首先抓起的是这根被弃置一边的拐杖。舞台气氛也由轻松陶醉陡然进入严肃庄重。这一道具成为一种象征,象征母爱的民族的使命,深化了主题,丰富了舞剧内容。呼应了前后情节,使结构更加紧凑。

    主题舞蹈语言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勒”在艰难的跋涉中精疲力竭而倒地时,在母爱及崇高使命的催促下,在坚强意志的支配下,他伸出一只手,顽强地将一条腿向前拉直,作继续奔跑跨越状。给观众以生命不息追寻不止之感。这一主题语言的多次出现.突出了人物形象,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凸现主题及关联情节上都起到了与道具相同的作用。

    (二)舞台设计

    这部舞剧在布景上亦有独到之处,摒弃了开场前以普通幕布遮挡舞台的套子,而是创造性地采用广西宁明花山崖画作为剧幕。选取的是一幅反映壮族先民群舞的大型崖画,舞姿为整齐的“蛙跳”型。独特的剧幕“蛙跳”型。独特的剧幕设计从一开始就为舞剧营造出了一种厚重悠远的历史感。剧中群舞又复活了这一古老的舞蹈造型,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从民族文化的源头去寻找素材,从中揭示民族文化的根性和特质,这是舞蹈艺术赢得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发扬光大舞蹈艺术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中国舞蹈走向世界的必然出路。

    在空间设计上,剧中的舞台被分为前景、中景和后景。前景为站立在舞台幕布外两侧的合唱团。合唱团身着古装,宛如雕塑一般,力舞剧增添了深沉凝重和历史感。前景虽以静为主,但并非一味地静,而是配合剧情,在“勒”出生时及沉醉于爱情时,为剧情所感而动,以烘托气氛,中景为舞剧的主体空间。后景为模拟的长形巨石平台,既可象征寻访太阳这一路的艰辛,又可以在上面以虚景凸现人舞的心理情感活动,为塑造人舞形象服务,还可以演绎实景。前、中、后景的舞台设计,充分利用了舞台空间,布景饱满而又富有层次感,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三)表演及其他

爱上双人舞范文第5篇

传统的芭蕾舞技巧是一个严格的体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绷直的追求,包括脚的五种基本位置,三种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和划圆圈等动作,还有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将其按特定的结构手法编排、组合,就能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

《天鹅湖》第二幕: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爱情,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悲剧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乐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在他的舞剧中,音乐是和作品内容与舞台动作紧密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柴可夫斯基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通过交响性的展开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加深了作品的戏剧性。他在《天鹅湖》中,以富于浪漫色彩的抒情笔触,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刻画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以磅礴的戏剧力量描绘了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因此,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至今还是芭蕾音乐的典范作品。《天鹅湖》取材于神话故事,描述被妖人洛特巴尔特用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德相爱。最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魔法,奥杰塔得以恢复为人身。

全剧分四幕,包含二十九个分曲。其中第二幕描写齐格弗里德和奥杰塔在天鹅湖滨的相遇和相爱,由五个分曲组成。第一分曲的基本主题是天鹅主题,它在全剧中贯穿发展,起着主导动机的作用。凄恻动人的旋律,由双簧管在竖琴伴奏下吹出,然后移转到圆号上;最后,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隔开两个八度强烈地齐奏,并渐渐消失。乐队演奏这个分曲时,舞台上是一片苍茫的夜色,一群天鹅浮游在湖上,领头的一只戴着花冠。

第二分曲是一个舞蹈场面。开头一段音乐由弦乐器奏出,王子和他的朋友本诺穿着猎装登场。当强烈的乐队全奏和尖锐的木管乐器旋律交替出现时,王子看见天鹅,想举弓射击,天鹅急忙躲藏起来。天鹅公主用一个猫跳,从舞台后部的斜坡上落地,所谓猫跳就是蜷腿侧跳的动作。接着是一段情节舞。所谓情节舞,是用舞蹈和哑剧来表现感情和戏剧情节的芭蕾场面。双簧管吹出一个抒情曲调,天鹅公主责问王子为什么要射击她。然后,音乐变为快板,天鹅公主向王子倾诉:她是一个公主,名叫奥杰塔。她和她的同伴都中了邪恶的魔法师洛特巴尔特的妖术,白天变成天鹅,到了夜里才恢复为人身洛特巴尔特化装成一只猫头鹰。时刻监视着她们。这段音乐,是奥杰塔的独白。当天鹅公主向王子叙述她的身世时,洛特巴尔特随着强烈的乐队全奏和管乐器的和强,出现在他们面前,威胁着王子。王子举起弓来准备射击,但为天鹅公主所阻,她安慰着惊惶失措的王子,并向他吐露了爱情。第二分曲没有结束,就紧接着第三分曲。

第三分曲是另一个舞蹈场面。舞台上出现天鹅的行列,奥杰塔的同伴们登场。她们发现王子,围拢来保护奥杰塔。奥杰塔告诉她们:"他是善良的,你们走吧。"伴随着奥杰塔这个舞蹈动作的,是双簧管的独奏。王子扔掉弓,向奥杰塔表白爱情,并告诉她说,他想杀死洛特巴尔特,使她获得自由。公主凄然告诉他说,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一个准备为她而死的人,发誓始终不渝地爱她。才能破除妖术,使洛特巴尔将毁灭。王子欣然起誓,并要求奥杰塔参加第二天晚上的舞会,届时他将选她为新娘。但她说,她要到午夜才能摆脱妖术去参加舞会,而那时舞会已经结束了。她还警告王子,洛特巴尔特会用奸计破坏他的誓言。奥杰塔请她的同伴们跳舞娱乐王子。这时,刚才听到的双簧管主题,改由长笛独奏。这段慢舞,是奥杰塔在王子的支持和同伴们的拱卫下表演的。

下面一个分曲是天鹅之舞,是由六首舞曲接回旋曲的原则构成的,第一首天鹅舞曲再现了两次,整个分曲形成A-B-A-C-D-A的结构,最后是奔放活跃的尾声。天鹅舞曲是由全体舞蹈演员表演的圆舞曲,音乐清新欢畅,婉转流利,用单主题的三段式写成。天鹅之舞的第二曲是奥杰塔的独舞。小提琴和长笛先后奏出脉脉含情的旋律。第二段速度转快,很快进入高潮。全曲用二段式写成。天鹅之舞的第三曲是稍稍缩短了的天鹅舞曲,即第一曲的再现。

第四曲是四只小天鹅跳的舞曲,音乐轻松活泼,四只小天鹅整齐一致的舞姿,包含"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的动作。所谓"击脚跳",就是跳起后双脚互击数次。所谓"轻步行进",就是前脚跟碰着后脚尖的行过动作。这些动作以及头部的转动,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天鹅的形象。天鹅之舞的第五曲是奥杰塔和王子的情节舞。这是个三段式的抒情场面,开头的引子是竖琴的华彩段;第一段是竖琴伴奏下的小提琴独奏;中段交替着木管乐器的快速走句,和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器拨弦伴奏下展开主题的旋律;再现部由独奏大提琴和独奏小提琴互相呼应,并同时结合成为二重奏。这段双人舞的音乐,用了二重唱的写法,它原来就是柴可夫斯基早期歌剧《女水神》中的一首爱情二重唱,作曲家把它借用到《天鹅湖》中来了。天鹅之舞的第六曲是总体舞。音乐是圆舞曲的第二次再现,然后是欢快活跃的尾声,奥杰塔在她舞伴的支持下,做出单足趾尖旋转和迎风展翅等优美的舞姿,结束了丰富多彩的天鹅之舞。

天鹅的舞蹈停了下来,因为现在已经迫近奥杰塔和她的同伴们要变为天鹅的时刻,邪恶的洛特巴尔特又出现了。第二幕的终场音乐,再现了第二幕开头由双簧管独奏的天鹅主题。王子向亲爱的奥杰塔告辞。奥杰塔在洛特巴尔特的威胁下慢慢离开了王子的怀抱。当曙光初现时,一群天鹅静静地飞过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