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捕蛇者说翻译

捕蛇者说翻译

捕蛇者说翻译

捕蛇者说翻译范文第1篇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则何如(《为学》)

(二)作代词,相当于“他(她、它)”“这”。

“之”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宾(介+之)的格式,但具体指代的内容,略有不同。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另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或“你”。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三)作助词,具体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览物之情(《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四)作句末语气词,凑足或调整音节,无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之”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捕蛇者说翻译范文第2篇

“而”的含义有:

一、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

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承接关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示假设关系,如“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捕蛇者说翻译范文第3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文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会解释重点词语。对初中1册到6册文言文课文的学习,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文: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画线部分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同意。

画线部分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比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侯可传》)

句中的“可”“晨”“驰”“发”“椟”“出”“券”“归”“主”须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例题透视

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题时先要弄懂文句的大意,明白其结构上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然后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要特别注意:“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劳累”。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经受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劳累。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200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岳阳楼记》,考查点涉及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的语气等。解题时要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突破考查点:“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南”;“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译为“多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

答案:虽然如此,那么(这儿)往北可通巫峡,往南可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都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失分会诊

从平时的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来看,翻译文言文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画线部分误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

2.误译文言虚词。

例: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冯道传》)

误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因为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因”,介词,表凭借,意为“通过”。

应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误用现代词语。

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阳城传》)

误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工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应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4.不辨感情色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皇甫谧传》)

误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贬义词。

应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5.误译原句语气。

例: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画线部分误译为:你难道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吗?

根据上文“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下文应该是推测的语气,这里译为反问语气是错误的。

应译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辞。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画线部分误译为:一旦山陵倒塌,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应译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驾了,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专项训练

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④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答案:

①温习旧知识就能够领悟到新的知识,(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②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它,(发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克服它。

③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也就死掉了。

④宾客们无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袖露臂,两腿打颤,差点儿要抢先逃命!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答案:①西洋人擅长枪炮而不善于武术短打。

②情愿为此去买鞍马,从这以后(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

③顺着潭向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①是非若所知也。

②若之何去夫猫也?

答案:①这不是你所知道的。②为什么要把它赶走呢?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公事迹》)

①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答案:①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②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捕蛇者说翻译范文第4篇

一、直译的方法

翻译跟断句一样,先要细读原文,综合运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处理词义,弄懂句意,理清层次,领会段意,了解写法,掌握原文的全貌,还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路线。直译时可采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

(1)“对”,对照。即翻译句子时,对照文言句子,逐字逐句,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

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后汉书•李膺传》)

对照原文,可译为:社会就要大乱了,天下英雄没有超过曹操的。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送温处士序》)

可译为:伯乐一经过冀州的原野,那里的马群就空了。

(2)“换”,替换。是指那些古今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在翻译时,要把古代汉语替换成现代汉语。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促织》)

例句中的“而”“翁”“汝”应分别替换成“你”“爹”“你”。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例句中的“目”应替换成“眼”。

(3)“留”,保留。指文言文中,有些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基本词,如山、水、飞、游、小、长等,以及古代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官职名、朝代名、器物名、年号、度量衡单位、数量词等,翻译时可以保留,不用翻译。如: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

“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七、六”是数词,“年、月”是基本词,“齐安、临汝、德兴”是地名,“迈”是人名,“饶”是州名,“尉”是官职名。可以保留,不用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华山”均为山名,译时可保留。

(4)“删”,删去。主要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代替,如果勉强翻译,反而会使句子显得别扭或累赘,这就应当删去。如发语助词“夫”,凑足音节或起提宾作用的“之”“是”等等。如: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识马,安能空其群耶?(《送温处士序》)

“夫”为发语助词,翻译时应删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之”只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应删去。

(5)“补”,补充。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省略部分,在翻译时补充上省略的成分,会把意思理解得更完整。注意:补出的省略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译时在第二、三、四分句前应分别补出省略的主语“异蛇” “异蛇”“草木”。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时在“再”、“三”后应补出谓语动词“鼓”。

(6)“调”,调整。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比较,在句式上有许多特点,比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词组后置等,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依照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它们调整过来。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可调整成“古之人不欺余也”的形式。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

可调整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的形式。

以上介绍的文言文直译的方法,可用一句话来巧记:

一 对 耳 环,一 溜 一 闪,不 掉。

这句形象、生动的语句,运用谐音,巧妙地将文言文直译的六种基本翻译方法包含其中。句中的“对”对应“对”字,即对照;“环”对应“换”字,即替换;“溜”对应“留”字,即保留;“闪”对应“删”字,即删去;“不”对应“补”字,即补充;“掉”对应“调”字,又“调”字常用有“diào 、tiáo”两个读音,故可理解为“调整”之“调”。具体如下图所示:

一 对 耳 环,一 溜 一 闪, 不 掉。

对 换留 删 补调

对照替换 保留删去补充 调整

二、意译的方法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需要用意译而不宜用直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有修辞的地方

1.比喻

例如:(1)“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句中“秋毫”若直译为“秋天里野兽的毫毛”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最细小的东西”,才能明确。(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司马迁《屈原列传》),句中的“瑾”和“瑜”就不能直译为“美玉”,而应取其比喻义“高尚的节操”。

2.借代

例如:(1)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司马光《赤壁之战》)残:残暴。秽:污秽,比喻恶势力。除残去秽,即清除社会上的残暴、腐朽势力。此处的残秽指代曹操。(2)沛公不胜杓,不能辞。(司马迁《鸿门宴》)“杓”是盛酒器,这里代酒。

3.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委婉地说出来,即所谓婉曲的修辞。

例如:(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句中的“日薄西山”是喻指祖母刘氏寿命将尽,用的是委婉说法。在翻译时可意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河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句中“山陵崩”是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语。整句可意译为:一旦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3)“ 舒祺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之。”(《触龙说赵太后》),“填沟壑”即填尸于沟壑,指死。多用作婉辞。

4.用典故的地方

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例如:(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一句中就运用了两个典故: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能,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王勃此处是借这两个典故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中有个典故,说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它,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同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此处作者是借廉颇的遭遇说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无比痛苦心情。

5.“互文”现象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实际应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即“木兰到各处的集市备办各种战具”。

(二)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庙号、年号等专有名词虽可不译,但是各个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翻译时也应该引起注意

例如:(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一些专用术语。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降级使用,贬官。(2)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如《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后代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三)有些句子,为了增强语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直译显得太呆板。

捕蛇者说翻译范文第5篇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一直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见,文言教学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从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来看,文言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也体现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对于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大多数人一致认为诵读培养语感很重要。笔者认为文言需多读固然重要,教学方法同样很重要。学习任何一种新的语言,因为我们缺少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读培养语感是必要的。然而目前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更别提愿意去读了。再者,学生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望而生畏。

对于初中生来说,我们语文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文言文学得轻松,如何更快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笔者同样认为,与其苦口婆心地逐篇疏通串讲,还不如适当地对文言文一些常见语言表达习惯作一些归纳,举一反三,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本文试就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作一个考察,力求找出一些语言表达上的规律,期待能为中学文言知识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做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除外),而古汉语中,名词用作状语是常见现象,也有认为是词类活用现象。本文打算对格式为“名词(主语)+名词(状语)+谓语动词”中的状语名词同谓语动词存在多种语义修饰关系做一个较全面探究。尽可能从教材例句中归纳并结合课外例句补充。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特征,可用现代汉语“像……似的(那样)”结构来翻译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翻译: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户)的前面。

②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翻译:小猪像人似的站立着啼叫。

③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翻译:嫂像蛇爬行似的前行。

④天下/云会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翻译:天下人民像云似的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响应号召,背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随着。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翻译:溪水两岸的形式像狗的牙齿似的参差交错。

⑥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翻译:(他们)像狐狸鸣叫似的大喊:“楚国要兴盛,陈胜要称王”。

⑦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同上)。

翻译: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以上例句中加点名词在句中均充当状语,都可以用现代汉语“像……似的”结构来对应翻译。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懂得名词作状语的用法,还可以通过给句子划分句法停顿来帮助理解。比如以上例句我们应该在主语名词后划停顿,状语名词修饰谓语中心词,句①的主语在文中只能理解为一只狼,所以“其一”后要停顿,“犬”是名词作状语用来修饰狼的动作的。有时候,句子主语承前省略,初学者容易把充当状语的名词误认为主语,以致会感到语意不通,如句⑥⑦。其实,这些例句中作状语的名词的作用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形象地描绘主语的某一动作或行为。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寓意某一身份,某一资格,可用现代汉语“当作……来(对待)”来翻译

如:

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翻译:今天才知道君王是把我当作狗马一样养着。

②彼秦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翻译:秦国把他的人民当作俘虏一样来使用。

③高后儿子畜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翻译:高太后把他当作儿子一样来养着。

④两人交欢而兄事禹(《史记酷吏列传》)。

翻译:两个人结交朋友并像对待兄长一样来对待大禹。

⑤民母之子皆奴畜之(《汉书卫青传》)。

翻译:嫡母的儿子们都把他当做奴仆看待。

⑥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翻译:范中行人都以普通人的待遇来对待我,我所以也用普通人的待遇来回报他们。

这类状语名词是从主语表示的人的态度方面来修饰某种动作或行为的。与其他例句不同的是,句①中的“君之犬马畜伋”是缺乏独立性的句子形式,也符合“名词(主语)+名词(状语)+谓语动词”格式,整体充当句子的宾语成分。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一定的文言句式表达,教师归纳出一些常见的文言句法格式显得很有必要。当然,想要真正读懂文言文,光掌握一些常见的句式表达还不够,由于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文言的一些较特殊的语言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生做适当的补充。

三、表示行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②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每韵为一格,木格贮之(《活板》)。

③篛篷覆之/石青糁之(《核舟记》)。

④妇手拍儿声(《口技》)。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⑥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单独修饰谓语动词的现象虽然比较常见,初学者可能以为这是介词“以”的省略。但也有用介词引出的情况,构成介宾结构充当状语。如:

⑦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⑧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⑨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见,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在现代汉语中,表工具性的状语一般是由“介词+名词”构成,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并位于其前面。由于历史原因,文言文到现代汉语在语言表达习惯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进行一个比较分析,找出古今语言上的异同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文言文的一些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和自信。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进展

如:

①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

②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促织》)/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

③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论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④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芙蕖》)/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

句①中的“夜”,是表“时段”的,这一种跟现代汉语一样。句②③中的“岁”“日”,是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相当于现代汉语“每年”“每天”或“年年”“天天”(古汉语,“年”的意思,常用“岁”表示。)句④中的“日”,是表示某种情况在逐渐发展变化,相当于现代汉语“一天天”、“一天一天”,有“逐渐”“渐渐”的意思。

五、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一般可用“在/从……(地方)”来翻译

如: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什么依靠似的。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③上古穴居而野处(《易经·系辞下传》)。

翻译:上古时代,人们在山洞里居住,在野外生活。

④乃病免家居(《史记·陆贾列传》)。

翻译:于是推病离职,在家里闲住。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

翻译:(狼)打算从隧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六、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东”“向南”“向西”“向北”

如: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辨斗》)。

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捧)璧而西入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同上)。

以上笔者讨论的是文言文中谓语动词前名词作状语的情况,这也是古汉语中使用较频繁的一种语言现象。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某些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双音词或固定词组里,往往还保留着这种用法。如:

表示方式、特征的,如“蜂拥”“龟缩”“狼吞虎咽”“星罗棋布”“冰清玉洁”等。

表示对待方式的,如“珍藏”“奴役”“臣服”“敌视”等。

表示所用工具的,如“炮击”“枪击”“拳打脚踢”“车载斗量”等。

表示时间、进展的,如“日进斗金”“日积月累”“日新月异”等。

表示处所的,如“郊游”“家访”“道听途说”“风餐露宿”等。

表示趋向范围的,如“前进”“后退”“东倒西歪”“南征北战”“上蹿下跳”等。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能会有许多要说的。但为了提高中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我们老师切实要做的也许更是值得要想的。古汉语发展到现在,与现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内在又有一脉相承的东西。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了解的,并且能在教学中适当的传授给学生。要解决目前文言文教学中的困难,需要师生们一起努力,改革现在的教学方法,加深对文言表达的认识,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从而学好中国博大精深的古文。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王忠文.文言特殊句式例析[J].中学教与学,2000,(11).

[4]韩起银.由熟语看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J].语文教学通讯,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