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捕蛇者说译文

捕蛇者说译文

捕蛇者说译文范文第1篇

捕蛇者说节选阅读答案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殚其地之出()

③犯寒暑( )④又安敢毒耶()

2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文:

2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参考答案:

21.①使活下去 ②用完 ③冒着 ④怨恨每个0.5分,本小题共2分

22.D(2分)

捕蛇者说译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 注释 教学

一、“好自相扶将”再析

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并序》有一句:“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课本注释:“(好自相扶将)好好服侍老人家。扶将,这里是服侍的意思。”由此注可知:中学课本解释为兰芝劝小姑要好好侍奉婆婆。那么,“好自”“勤心”句语意重复吗?否。“勤心”句着眼点在于兰芝先拜别婆婆,后于小姑话别,提出个人希望,希望小姑精心奉养婆婆;“好自”句的着眼点则是强调说,过去我(兰芝)服侍婆婆,如今被休而去,服侍婆婆只好转由小姑独自承担了。因此,“好自”句与前句侧重点不同。其次,“好自”句中的“自”字,犹“独”,副词。如果把“自”字解释为“各自”,那么上下句的文意便相悖了。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好自”句中的“相”字,既不应解释为“互相”、“递相”,也不能解释为指代性副词,指代某一人称。须知,“相将”本为一个词,犹“相与”、“相共”之义。孟浩然《春情》诗:“己厌交欢怜枕席,相将游戏绕池台。”令狐楚《春游曲》:“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是其例。(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上册,第339页“相将”条。)本句由于押韵(“床”、“长”、“将”、“忘”为韵脚),所以将“扶”字嵌入“相将”一词中。“相扶将”义为“相与搀扶着”。《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正是此用法。“好自”句所解释的“服侍”,是用的引申义。

二、《捕蛇者说》中的“向”字解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柳宗元《捕蛇者说》有一句:“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前一句课本译注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此句翻译尚可,注释欠妥。

上述句子被许多语法书、参考书引用,而对“向”字的解释不尽相同。一般有两种注释。

第一种,把“向”字解释为假设连词,作“假使”、“如果”讲。例如《中学文言实词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第489页)《古汉语虚词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第418页)《中学文言文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85页)《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266页)等等。

第二种,把“向”字解释为时间名词,作“先前”、“往昔”讲。例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编第一册,第350页)《古文观止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第749页)《辞源》《辞海》等等。

为什么会解释分歧呢?

其一,“向”字多音多义字。“向”、“乡”(x)、“弧比字读作xiàng ,古音基本一样,所以用作虚词基本一样。今天,“弧弊忠鸭蚧为“向”,“乡”字也不再读作第四声。”向”字作名词,象形,指窗户,如“塞向户”(《诗经・七月》)。”向“字作时间词,当”从前“、”刚才“、”过去“讲,如”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庄子・山木》)”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论语・颜渊》)“恢寿民,今为殇子矣。”(《吕氏春秋・察今》)。“向”字虚化作为假设连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下册卷九云:“尝,犹若也,假设之词也。”又说:字或作“向”。“‘尚’从‘向’声,‘尚’与‘尝’通(‘尝’,繁体作‘^’,从’尚‘声,故’向‘亦与’尝‘通。”)并引《史记・陈涉世家赞》:“尝试使山东之国,……”而《贾子・过秦》上篇”尝试使“作”试使“来证明”尝“、”试“、”向“都训”若“。因此可以说:向,假设连词,当做”假若“、”假使“解。今查《柳河东集》卷十六(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95页),这个”向“字原作”弧白郑现在简化为”向“。”向“或”弧霸谔拼就有了”假设“的意思。它往往与”不“、”非“、”无“等否定词连用。如高适《涟上题樊氏水亭》):”向不逢此君,孤舟已言旋。“,权德舆《丰城剑池驿感题》:”龙剑昔未发,泥沙隔晦藏;向非张茂先,就辨斗牛光。“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也用过这样的”向“字:”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鉴于上述,”向”字与下句“则”字相呼应,构成一个假设关系复句。

其二,“久”字应解作“老早”,已将“从前”的意思包括进去了。

捕蛇者说译文范文第3篇

“而”的含义有:

一、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

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承接关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示假设关系,如“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捕蛇者说译文范文第4篇

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对于学习文言文困难较大,如读音、字义、句式等方面理解存在差异,尤其是顺通文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感觉到吃力,但只要教者注意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积累一些基础知识,就会逐渐度过这个难关。从教多年,现将我的一些教法浅谈如下:

一、对文言文翻译时有些词语“保留”。(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或古今相同的词“保留”下来)例如: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做巴陵郡太守。“庆历”宋仁宗年号,“滕子京”是地名,这些专用名词在翻译时可以保留。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灵异了。“山”、“水”、“高”、“深”古今意义相同,所以翻译时可以保留,不用另行翻译。

二、对于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应予以“调整”。

文言文中常出现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互文现义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跟我一样喜爱莲的人还有谁呢?这句为倒装句,宾语“莲”借助“之”放在动词“爱”之前,翻译时要把“莲”调整到“爱”之后。“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用尉官的头作祭品,介词结构“以尉首”放在动词“祭”后作补语,“以”相当于“用”,翻译时将“以尉首”调整到“祭”之前

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过: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句翻译时应把宾语“何陋”调整到“有”之后。

3、“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的时候,到处狂喊乱叫,四处骚扰破坏。这句话应用了互文,并不是说“悍吏”只在东西“叫嚣”、南北“隳突”,而是说他们到处“叫嚣”、“隳突”。翻译时应调整次序,把两句连在一起翻译。

4、“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您可怜我,使我活下去吗?这句话中的“生之”即“使之生”翻译时应调整顺序,译为“使我活下去”。

5、“与同人饮楼上”(《山市》)――和朋友在楼上饮酒。“楼上”前省略了介词“于”,译时要补上介词结构。

三、对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翻译时要进行“替换”。

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虚数词等,在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里的与之相应的词来替换。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这句中的单音词“亲”、“远”翻译时应换成现代汉语与之相应的双音词“亲近”、“疏远”。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走出门与伙伴相聚,伙伴们全都吃惊忙乱。这句话中的“火”是通假字,翻译时应换成本字“伙”。“舟首尾长八分有奇”(《核舟记》)――船从头到尾约八分多一点。“有”通“又”,用在整数或零数之间计算数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不也愉快吗?“说”通“悦”,愉快。翻译时应分别换成“又”和“悦”。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这句中的“妻子”古今意义不同,是两个词,应译为“妻子儿女”。

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代说的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读“wǘ”今常用于“罪恶”、“厌恶”等义。本句属古今异义。

四、对文言文中的有些部分翻译要“删减”。

文言文中的偏义复合词,同义连用的实词或一些虚词在翻译时要相应地删除。例如: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亮光。这句中的“仿佛”和“若”意义相同,翻译时取一即可。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要靠勇气。这句中的“夫”是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可删去。

五、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或根据文言文用法不必用的成分在翻译时应增补出来。例如:

1、“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此句为省略主语,翻译时应补充出来。

2、“放之山下”(《黔之驴》)――(就)把它放(在)山下了。动词“放之”后省略介词“于”。翻译时应补充出来就可以了。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自己到过南海的事告诉了富和尚。这句中介词“以”后面省略了代语宾语“之”,“之”代穷和尚到过南海这件事,翻译时应补充出来。

捕蛇者说译文范文第5篇

蛇的祖先跟恐龙的祖先同约于二亿年前的三叠纪后期出现。早在古希腊典籍《箴言》中就赞叹蛇“无足会跑”的神妙。《金字塔文》这部古埃及文献也让蛇自我赞颂:“万物万汇之性情皆禀自我逶迤盘虬,天书之恢恢今古均由我执笔记录”。古埃及神话将蛇称作智慧化身,说眼镜蛇神艾约集中了所罗门的智慧,为君主的保护神。在古埃及君主皇冠上,镶有以黄金珠玉制成的眼镜蛇,以象征神圣皇权。在古欧洲,蛇还是健康吉祥的化身。古罗马画家画的健康女神吉吉娅,她身边都有蛇,她还以杯盛食喂蛇。蛇富滋补,蛇毒疗疾。蛇成为吉吉娅的徽记。

印第安人信奉称“克沙奎特尔”的上帝,它是一条长翅膀的毒蛇。喀麦隆有部族,凡贵客入门便将盘为圆环的活蛇套其脖上。西非罗尼克族姑娘喜将小蛇作耳坠。马达加斯加人对爬入家宅的蛇虔诚恭敬,认为是祖先显灵归来。赤道非洲一些地方,若有人杀死蟒蛇,就将被土著人活活烧死。蛇的象征意义与生命概念密切相关。在阿拉伯语里,蛇是el-hayyah,生命是el-hayat,从而有蛇是生命本源的意义。

中国的蛇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古人的观念里,造物主女娲创造人,也创造万物。是开天辟地的神 ,三国时期徐整的《五运历年纪》中就说“之君,龙首蛇身”。汉初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就有人首蛇身的女娲神像。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龙,就是由蛇加以神圣化之后而形成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时,就有蛇图腾崇拜标识,在夏启传世画幅中,两耳各伸一条蛇都正吐芯。后来,又以蛇图腾为本体,给它装上了鳄嘴、鹿角、鹰爪、鱼鳞、蜈蚣尾等饰件。这样,赤条条的蛇就变成了锦鳞电目、鳄嘴虬髯、鹿角鹰爪,舒卷自如、升天入地、吞云吐雾的结构复杂的神龙。

中华各民族多有崇蛇习俗。委蛇是传说中的泽神,《庄子·达生》中对它有生动描绘。说见委蛇者可成霸业。民间有许多蛇郎故事都是青春、爱情、力量与奋斗的象征,如汉族的《蛇郎》,傣族的《四脚蛇阿銮》,黎族的《大姐和五妹》、壮族、瑶族、德昂族的《蛇郎》,傈僳族的《大姐和三姐》,苗族的《蛇郎和阿宜》,土家族的《龙郎和秋娥》等。云南花灯剧有生动的《七妹与蛇郎》。最有名的是《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已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近现代关于蛇的文学作品,首推现代诗人、翻译家冯至以蛇抒爱、想象力奇特的诗《蛇》:“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呵,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地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象一只绯红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