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孙悟空的故事

孙悟空的故事

孙悟空的故事

孙悟空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孙悟空;形象;情节模式

一、研究回顾

关于孙悟空形象来源的斗争,最早在胡适和鲁迅之间。一位则力举“孙悟空”正类无支祁;一位主张孙悟空来自印度神话中的神猴哈奴曼。孙悟空形象考最初的两种主张的形成,即“本土说”和“外来说”。

在“本土说”与“外来说”相持不下的时候,混血说应运而生。主张在考察孙悟空形象时除正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学的影响以外,也要意识到作为本土的文学形象,其与母体文化密不可分。

佛典说来源于日本学者的来源,最早是太田辰夫。随后矶部彰在《关于元本中孙行者的形成》中将《大唐取经诗话》猴行者的最初原型落实为西方申位安底罗(来自密宗典籍)。集大成者是赵国华。他在《论孙悟空身后形象的来历》得出了孙悟空形象源于佛典的结论。赵国华极为可贵地进行了分层:使得“本土说”“混合说”争论不休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得到的结论也相对客观、可信。

二、几个问题:

1.胡适鲁迅之争

上文已经提到胡适和鲁迅文章中的观点,基本为孙悟空形象来源定下了基调。所谓“本土说”与“外来说”的主张从根源来讲并不如后来看到的那样针锋相对,反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架势。因此,在我们考察孙悟空形象来运这个问题时,要避免执其一端的研究方式,必须要多线索、多角度的综合考察。

2.关于赵国华结论的思考

赵国华的文章将孙悟空——哈奴曼的研究结构扩展为孙悟空——猴行者——哈奴曼的结构。并指出:探讨孙悟空与印度神猴的渊源关系,实际上应是探讨猴行者与印度神猴的渊源关系。这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也是关键之锁在。

首先,吴承恩的《西游记》对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继承已经是不可忽视的。根据罗振玉和王国维先生的考证,《取经诗话》的成书时间应该在南宋。

其次,这两只猴子在两个作品当中,相似程度确实极高,这一点学者已有许多论证,此处不再赘述。

事实上,关于孙悟空形象来源的争论一直存在这个问题,一方指责另一方考证的形象与孙悟空相去甚远,或者一方总在证明自己对比出的情节比对方更为相似和贴近。同时,简单的情节相似的比较也很难让人信服的。

总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孙悟空形象来源的考察应从两方面进行:孙悟空作为原型的由来;取经故事的前后承袭。

1、 孙悟空原型考:

孙悟空的原型四可以依据佛典说,在佛典中找寻其前后传承脉络的。

(1)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之前,玄奘取经故事中没有猴(猿)的形象出现。《西游记》故事最早的起点是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和慧立为其立的传《慈恩三藏法师传》。这两本书内详尽地记录了玄奘西行求法的过程。如果按照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玄奘也一定会成为一个佛法高深,身负越来越多异能之人。但《取经诗话》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叙事发展趋势,以至后世再看到的唐僧又回到了肉眼凡胎,甚至有点窝囊的形象,再不似玄奘法师以一己之力,十七年孤独求索的伟大形象。只因在这部书中,有了猴行者的加入:“僧行六人,当日起行,法师语曰:‘今往西天,程途百万,个人谨慎。’……偶于一日午时,见一白衣秀才,正从东边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

从《取经诗话开始》,猴子的形象才首次出现。

(2) 仅就上文引述的这一段来看,猴行者和孙悟空就有4处相像:都是猕猴外形;都是猴王;住在花果山;都有神通。基本已经将孙悟空的形象限定。孙悟空和无支祁除形若猿猴,疾奔轻利之外,几乎没有共同点,反而一个是水怪,一个最不擅长水性。

(3) 在本土文学传统中,《诗话》出现之前,并无类似猴形象出现,哪怕有猿猴听经的故事也源于佛经,这点赵国华做了详细论述,不再赘言。

因此,这一人物形象框架应该是承袭自佛典。

2、 围绕孙悟空展开的情节

关于孙悟空所历情节的设置,笔者认为是混合衍生的,并且更多的是扎根在中国几千年的文脉当中形成的。

(1)吴承恩西游记故事的形成

吴承恩的西游记故事是以《西游记平话》和吴昌龄创作的元杂剧《西游记》、《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为基础的。从吴承恩博览群书推测他一定度过佛经或者《诗话》,也许有人质疑有些勉强,但作为一个擅长谐剧创作的人,看过前人所写的杂剧作品并受其影响,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能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更多地得益于元明杂剧创作者为其注入的“神”,即情节构想。胡适先生说到:“我在上文已略考过这个猴王故事的来历。这个神猴的故事,虽是从印度来的,但我们还可以说这七回的大部分是著者创造出来的。①”

(2)孙悟空情节来源

围绕孙悟空形成的故事情节的来源就相当庞杂了。首先,肯定有佛经,陈寅恪先生曾作《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证明大闹天宫的故事几乎可以说是从佛经抄来的。其次,也有民间故事的嫁接,比如东方朔应西王母之邀赴蟠桃会;蔡铁鹰就在其论文中提到羌族有猿猴崇拜,西夏也有类似的童话故事,人们甚至注意到夏启就是从石头中出生的,也擅变化。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故事就论证说孙悟空来源于东方朔、猿猴、图腾崇拜或者是夏启,这是不科学的。

所以,孙悟空这个人物作为一个可以哈奴曼并立的文学形象,它的“神”是植根于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学传统当中的,而且这也并非吴承恩一人之功,它是很多作者不断吸纳和创造的结果。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并不如人们设想的那样条分缕析、事事分明。更多的时候这种交流往往盘根错节、回环往复的。具体到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来说,②一些情节比如历险啊、神仙斗法啊、魔怪抢妻的情节更是极容易出现在民间的文学的叙事当中,而且不仅仅在一个民族地区发生,几乎个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传统当中都会保留类似的情节。倒是以一直充满宗教色彩的猴子作为故事的主人公这种叙事方式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难觅根源。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本身是外来的。而这个外来文学形象对于本土文学形象的影响过程,我基本认同佛典说的考证结论,即孙悟空——猴行者——小猕猴——哈奴曼。

参考文献:

[1]蔡铁鹰著.《西游记资料汇编上》[M].中华书局 2010.6

[2]胡适著.《胡适作品集10——西游记考证》[M].远流出版公司 1986

[3]梅新林 崔小敬著.《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注解

孙悟空的故事范文第2篇

这些1996年入学的大学生,是《大话西游》的第一代观众。

《大话西游》1994年7、8月间在宁夏张贤亮影视基地开拍,12月21日在香港首映,1995年8月、1996年2月先后在上海、北京上映,票房一路惨淡。然而1996年结束放映后,先是电影拷贝在北京电影学院大受欢迎,之后在清华BBS“水木清华”上热议如潮,盗版光盘开始风靡京城。在当年入学的大学生,遭遇的不仅仅是“大话西游热”,而是一个历史事件。

回望1990年代末期以来的“大话西游热”,这部在社会层面遭受冷遇的电影,在VCD、BBS、大学校园所构筑的青年社区中,得到了近乎宗教式的疯狂膜拜。这一代青年不可名状的情感结构,在《大话西游》中找到了对应的形式。如果联系着1997年的“王小波热”,这不仅是电影的断裂与文学的断裂,而是一种新的历史能量,需求自身的文化形式。一代人的历史出场,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以往对于《大话西游》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拼贴、反讽、戏仿、狂欢等概念与定义,局限在教材中的作为名词解释的“后现代”,这种分析过于匠气,无法穿透《大话西游》复杂精妙的叙述形式,难以洞悉电影的文本结构与一代新人情感结构的互动。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热泪盈眶的观者已然娶妻生子,站在不惑之年的门槛前了。且让我们重返《大话西游》,理解一代人的青春之路,理解这部经典的历史之谜。

让我们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大话西游》一共讲了几遍《西游记》的故事? 《大话西游》剧照 第一层故事:反叛的孙悟空

《大话西游》电影开场,第一次讲起《西游记》的故事,但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孙悟空与唐僧:因孙悟空受不了唐僧的“唠叨”,勾结牛魔王吃唐僧肉。事情败露后,孙悟空打伤了紫霞仙子抢到月光宝盒(可以穿梭时光),以此逃避观音的追责。通过后继的第二层、第三层故事,可以补充得知:孙悟空拒绝了和白晶晶(白骨精)的婚约,要娶牛魔王的妹妹香香,但同时与牛魔王的妻子铁扇公主有私情。第一层故事的结局,观音要杀孙悟空,唐僧代为求情,以自己的死,换来孙悟空转世的机会。这层故事在电影片头出现,约为四分钟,构成了全片的“楔子”。在这个故事中,孙悟空是一个反叛者,憎恶唐僧的说教,也憎恶着神的世界与取经的宿命。 第二层故事:犬儒而逍遥的孙悟空

这层故事对应着《大话西游》上部《月光宝盒》,在时间的脉络上,发生在第一层故事的“五百年后”,孙悟空转世为山大王至尊宝,一个犬儒而逍遥的青年。在革命溃败后,此时的至尊宝生活在历史时间(传统上所谓“有意义”的时间)之外,不再对抗命运,而是以“精神胜利法”消解困境。比如对于“斗鸡眼”,至尊宝是这么安慰自己的:“我只是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以改变我以往对事物的看法。”对于至尊宝这样的青年,1990年代的青年会感到很熟悉:大家是一类人,都是在反抗失败后,变成戏谑人生的局外人。

然而,历史在继续,取经之路再一次开启。女妖精春三十娘(蜘蛛精)与白晶晶(白骨精)来到至尊宝的山寨,要找一个脚上有三颗痣的人。春三十娘与白晶晶从菩提老祖那里得知天机,这个脚上有三颗痣的人就是孙悟空的转世,找到他即可找到唐僧。第一层故事(“五百年前”)的人物,逐渐来到第二层故事中:白晶晶曾经和孙悟空订立婚约,尽管孙悟空毁约,但一直痴情难忘;白晶晶和春三十娘是盘丝大仙的座下弟子,而盘丝大仙是紫霞仙子的法号,第一层故事中的孙悟空和紫霞仙子还没有情缘,相反为抢夺月光宝盒将紫霞仙子打成重伤;牛魔王在第一层故事中没有吃到唐僧肉,夫人还与孙悟空有了私情,这五百年来他带着对于孙悟空的怨气,等待着唐僧再次出现。

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菩提老祖来到山寨帮助至尊宝降妖,至尊宝借助他的“照妖镜”见识了白晶晶的真身。“照妖镜”暴露了平凡生活表象下的本质,至尊宝的生活由此被纳入到历史时间,参与到神魔斗法之中。对于历史时间,以及附着其上的宏大意义,至尊宝一直是抗拒的,在第二层故事中他先后三次来到水帘洞,前两次是梦中,后一次是通过盘丝洞的秘密通道,盘丝洞和水帘洞本就是同一个洞。在水帘洞中观音的声音响起,训导他“负起取西经的重任”,而至尊宝不断地拒绝,“你搞错啦,你听到没有?”“跟我说话吗?不是跟我说的吧,认错人啦。”

但是至尊宝的抗拒终究是失败的,和下文会讲到的第三层故事类似:基于爱,脱离历史的个体最终还是要与他者发生关系,还是要被卷入到历史进程中;正是因为救白晶晶/紫霞仙子,至尊宝必须成为孙悟空,他要获得力量,就必须进入给定的历史位置。在第二层故事中,为了救白晶晶,至尊宝使用了月光宝盒,借助月光宝盒穿越时空。

对于《大话西游》,月光宝盒既是重要的道具,也是重要的意象:月光宝盒正面刻着“时光倒流回到未来”,侧面刻着“摩诃般若波罗蜜”。在《大话西游》中,月光宝盒的意义,首先是叙述功能上的,支撑起电影时光穿越的情节架构与多层叙述。《大话西游》可以依照月光宝盒的三次出现,区分为以下四段“五百年前/五百年后/五百年前/五百年后”,分别对应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故事;其次是意义指向的,二十年来的《大话西游》研究都忽视了一点:月光宝盒暗含着对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互文关系,而这构成了电影的深层线索,在第三层故事中,笔者将详细分析这一点,此处不赘。

借助月光宝盒,至尊宝使得“时光倒流”,在白晶晶因误会他负心而自杀前赶到。但当白晶晶、春三十娘与牛魔王鏖战时,至尊宝再次使用月光宝盒,却没有“时光倒流”,而是“回到未来”。他穿越回了五百年前,也即第一层故事发生的时间。

为什么月光宝盒刻着一句“时光倒流”还不够,还刻着“回到未来”这样明显悖论的表达?“未来”岂能“回到”?这里涉及到理解月光宝盒乃至于理解《大话西游》一个关键点:“五百年前”与“五百年后”不能以线性的时间观来理解。《大话西游》的四层故事,“五百年前/五百年后/五百年前/五百年后”,统一于神的意志,是神意试炼孙悟空的四个阶段。在《大话西游》的第一层故事里,倘若从观音的视角出发,整部电影可以被读成孙悟空的规训,时间的前后轮转,不过是试炼的不同阶段。不要忘了,神不是生存在线性时间中的,神在时间之外。故而,第三层故事的“五百年前”,是第二层故事“五百年后”的下一个阶段。 《大话西游》剧照 第三层故事:爱与命运 撕裂的孙悟空

第三层故事对应着《大话西游》下部《仙履奇缘》,是《大话西游》全片的精华所在。在《大话西游》中,其实埋伏着两条规训叛逆者的线索:一条线索是孙悟空,另一条是紫霞。第三层故事开场,是以紫霞仙子的视点展开的,她拒绝在如来佛祖的神灯里做灯芯,逃到了人间世界。电影开场,就是神界的二郎神与南天门四大天将对于紫霞的追杀,结果以紫霞大胜告终。也是在这个段落里,我们发现神界道貌岸然的表面下,隐藏着种种不堪,电影特意以仰拍视角(凡人视角)表现二郎神与四大天将的对话,反讽性地(视角与内容的差异)表现神界同样陷在“食/色”的基本欲望里:哮天犬勾搭母狗,四大天将则琢磨着拿哮天犬打牙祭。 《大话西游》海报

两条叛徒的线索,交叉在五百年前的水帘洞前。在第二层故事结尾,至尊宝最后一次穿梭时间,回到未来,来到五百年前,遇见过路的紫霞。在这个场景中,要注意到伴随着时间的颠倒,附着于时间之上的因果律也在崩塌:至尊宝带着五百年后的知识,告诉紫霞“盘丝洞不要乱闯”,这反而启发紫霞将水帘洞命名为盘丝洞,自命为盘丝大仙。因果律是我们把握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然而伴随着线性时间的崩塌,因果律随之瓦解,随着时间的颠倒,“因”与“果”同样发生颠倒。这不再是一个必然的世界,而是充满着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又是人所无法把握的,一种令人感到渺小的荒诞感开始弥散,种种偶然之上,是人所无法触及的神的意志。紫霞“自由”地在至尊宝脚底烧出三颗痣,但这偶然的举动,却是基于紫霞所无法觉察的神的意志;至尊宝拔出了紫霞的紫青宝剑,紫霞惊喜地发现他就是自己冥冥中等待的爱人,但这一段姻缘,又焉知不是神的冷酷安排。

随即,至尊宝与孙悟空遭遇,这是全片中唯一的一次并置,至尊宝作为旁观者,目睹了第一层故事。这四分钟的故事,第二次在电影中出现。然而,这次“重播”发生了改动:观音同样无法忍受唐僧的唠叨,和孙悟空同时掐住了唐僧的脖子。在第一层故事里,由于从神的视点出发,这个细节是不可见的;在第三层故事里,从至尊宝的视点出发,我们再一次确证了神的世界的伪饰。电影刻意以一组对切镜头来表现孙悟空的痛苦与至尊宝的惊讶,无疑,那“未来”的成为孙悟空的命运惊骇了至尊宝。

至尊宝在第一层故事中的出现也结束了这层故事,唐僧的九环锡杖从空中落下,不再是第一层故事里的成全唐僧舍生取义,而是砸在了至尊宝头上。至尊宝晕倒在地,手中的月光宝盒开启,将唐僧卷入到时空深处。以这个情节为切割线,之后的“五百年前”,和第一层故事中的“五百年前”全然不同,历史被至尊宝改变。合乎逻辑,至尊宝苏醒后,遭遇到时空错乱中的唐僧:唐僧先后穿梭为古罗马人、古印度人与古埃及人。而时空混乱的终结,或者说时间的重新历史化,在于五百年前的牛魔王出现,将至尊宝与唐僧一并带走,“取经”的故事原型再一次启动。

至尊宝与紫霞在牛魔王的府邸相遇,牛魔王在沙漠中救起了被孙悟空打成重伤的紫霞,爱恋紫霞的美貌,要和她成亲;同时催促着至尊宝尽快与妹妹香香完婚。在这样一个时刻,至尊宝挂念的依然是月光宝盒。在这一层故事里,月光宝盒先后经历了至尊宝―紫霞―孙悟空―至尊宝―唐僧的传递,落到了牛魔王手中。月光宝盒对于至尊宝之所以重要,在于可以让他回到五百年后,去救自己的爱人白晶晶。故而,当一往情深的紫霞拔剑怒指至尊宝时,至尊宝那段经典独白第一次响起,但却不过是欺骗紫霞的: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然而,当这段独白第二次响起的时候,至尊宝已经真正爱上了紫霞,同时意识到作为孙悟空命运的承担者,他的爱之不可能,他必须在命运与爱之间做一次决断。在此之前,至尊宝的一切努力都失败了,他联合紫霞去偷月光宝盒,但紫霞被嫉妒的香香刺伤,至尊宝自己则被八戒与沙僧拐去牢里见唐僧。至尊宝一行带着受伤的紫霞逃跑,牛魔王现身,将紫霞、唐僧、八戒等抓了回去,至尊宝自己则落下悬崖,被五百年前的菩提老祖转世“强盗大哥”所救。恍惚之中,至尊宝带着强盗大哥回到了水帘洞/盘丝洞,遇见了五百年前的白晶晶。 1986年版的《西游记》剧照

至尊宝陷入到爱的抉择之中,他不清楚自己是更爱白晶晶,还是更爱紫霞。对于至尊宝,对于白晶晶与紫霞,都必须穿越色相,认识自己的“心”。当至尊宝初遇白晶晶时,他还不懂得这个道理,执迷于各种打扮来吸引白晶晶。而紫霞与白晶晶在这层故事中先后施用法术钻进至尊宝的心里,紫霞面对至尊宝的“心”,发现至尊宝爱的是白晶晶,她留下了一滴眼泪;白晶晶面对至尊宝的“心”,发现至尊宝此时最爱的已经是紫霞,她发现了紫霞的眼泪,选择悄然离开。迷茫中的至尊宝,决意请五百年前的春三十娘,一剑挖出自己的心,他要确认自己的爱。

这无疑是《大话西游》的关节点之一,被春三十娘所杀后,至尊宝豁然顿悟。在选择戴上紧箍咒成为孙悟空之前,他与观音有一段对话:

至尊宝:观音大士,我开始明白你说的话了,以前我看事物,是用肉眼去看,但是在我死去的那一刹那,我开始用心眼去看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真的可以看得前所未有的那么清楚。原来那个女孩子,在我的心里面留下了一滴眼泪,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她当时是多么的伤心。

观音:尘世间的事,你不再留恋了吗?

至尊宝:没关系啦,生亦何哀,死亦何苦。

细读这段对话,至尊宝因“死”而破“色”,抛弃皮囊,进入“心”的世界。他大概还记得月光宝盒的咒语:般若波罗蜜。“般若”意味智慧,“波罗蜜”意味“到彼岸”。月光宝盒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空无一物(月光宝盒作为物件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轮回,至尊宝从五百年前的紫霞那里得到的月光宝盒,却是五百年后的自己带给紫霞的),所谓时光穿梭,所谓“五百年前/五百年后”的分别,不过是种种色相,迷乱本心。至尊宝只有觉悟了“空”,才能真正成为“孙悟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和《西游记》相似,《大话西游》也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潜文本。历代学者都发现《西游记》作者尽管不擅佛理,尽管将《心经》误写为《多心经》(这个简称在佛理上不通),但唯独偏爱《心经》,将《心经》视为“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有学者称赞《西游记》“始终不外一心字,是一部《西游》,即是一部《心经》。”有意思的是,《心经》的译者,正是唐僧(玄奘法师)。

不过,同样从《心经》中吸取智慧,《西游记》重在收拾“心猿”的修心,孙悟空在很多时候比唐僧还“嗦”,多次提醒着唐僧勿忘《心经》(八十五回、九十三回等);《大话西游》则更为虚空,生死、神魔、前世今生,以心观之,心无挂碍。色即是空,成为或不成为孙悟空,又有什么分别? 1990年代中期的大学宿舍

然而,对于顿悟后的“空空如也”,至尊宝与观音都不自觉地要注入意义。至尊宝齐生死,以“心眼”看世界,但第一眼看到的,依然是紫霞在心里留下的眼泪。由“色”入“受”,体验到紫霞的伤心。《心经》五蕴皆空的奥秘,所谓色(表象)、受(对表象的感受)、想(概念或想象)、行(潜意识中的记忆)、识(把握色、受、想、行的意识本身),即将戴上紧箍咒的至尊宝/孙悟空能否尽皆勘破?故而,观音在“一滴泪”的时候打断了至尊宝的话,提醒也是警示他不要再留恋尘世。电影在这一段比较生硬地切进至尊宝与枉死的“强盗大哥”的对话,为了引出观音主题思想式的概括:“取经”就是为了化解人世间的仇恨。

回到上文,正是在这样的时刻,至尊宝选择成为孙悟空,也再一次念出那一段经典独白,向尘世告别。至尊宝与紫霞,作为神的世界的两个叛徒,一度幻想脱离历史的爱,将人生的意义落实在个体的偶在呢喃。然而无论怎样,至尊宝逃避不了命运的捕捉,他只能是孙悟空,他的自由只能是金箍内的自由。至尊宝由“色”入“空”,但这份“空”不是指向生命的静寂,而是生命的虚无。他将曾经的谎言转为无法实现的誓言,以“一万年”这无限的时间对抗“五百年前/五百年后”,对抗神的意志对于个人存在的不断涂抹,这是个人主义一次悲情的失败,承担宿命的孙悟空与叛逆的孙悟空相比,更让人肃然动容。这个段落成为全片的经典段落,确实并非偶然。

至尊宝成为孙悟空之后,也即所谓的觉悟之后,诞生的不是一个正剧的英雄,而是一个虚无的反讽者。“取经”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唐僧的喋喋不休,实则废话连篇。经书的意义也是可疑的,神佛固然修成了“正道”,但观音依然克制不住心头的嗔怒,二郎神等等更是欲望横流。孙悟空认识到世界的虚空,又不能不活着承担虚空的重任,只能与虚空做无限的游戏,这正是反讽的核心所在。至尊宝变身为孙悟空,在牛魔王的婚庆大典上以反讽者的方式登场,戏谑而不无痛苦地表示:“我再说一次,我的名字叫作……齐天大……圣。”之后用一声响屁崩飞小妖,夺过牛魔王的叉子烤鸡翅膀,皆是反讽的逻辑在运行。

以反讽的方式搁置意义的重负,这是九十年代的中国式个体的美学与人生主张;同时,《大话西游》的反讽不同于毫无执着,而是带着个人主义范围内的理想主义,穿越时间、死亡、命运的执着于“爱”。孙悟空无论怎样戏谑,怎么不断推却紫霞的爱,他依然是爱着紫霞的。这种个体生命的秘密,在紫霞为孙悟空死去的时候彻底显豁,也得到紧箍咒冷酷无情的惩罚。在我们固定的命运中,爱是绝望的徒劳,孙悟空可以撕裂牛魔王以发泄,但无法撕裂命运,而是被命运所撕裂。紫霞死去了,一直在紫霞灵魂深处与其缠斗的青霞,选择重回佛祖那里做回灯芯;至尊宝死去了,孙悟空像孙悟空所应该做的,在神的注视下消灭了牛魔王救回唐僧。命运平静地淹没了一切,淹没了反叛的种子,也淹没了任何欲念。 第四层故事:承担了荒诞的孙悟空

由此我们来到第四层故事,我觉得这是电影史上最卓越的结尾。孙悟空开启月光宝盒,再一次回到五百年后,在水帘洞/盘丝洞中醒来。除了他之外,所有人都已经被抹去了相关的记忆,八戒表示昨晚一场大风沙,悟空带师徒一行在此躲避。唐僧也不再唠叨,而是惜字如金。不是唐僧变了,八戒说“师傅说话一向简单明了”,而是孙悟空(叛逆/虚空)变了,曾经无法忍受的唠叨,变得并不重要。同时,也要注意到唠叨并非转化为经纶大义,作为神佛意义世界的中介,唐僧不再唠叨,也没有语言,一切归于虚空。

作为电影的隐形线索,当孙悟空走出洞穴时,无论是本真状态的水帘洞,还是情丝纠葛的盘丝洞,都被悄然抹去了,这一层故事中的名字是菩提洞,“菩提”意味着大彻大悟。虚空的彻悟者走出菩提洞,迎面而来的是日常世界。孙悟空首先遇见了转世的菩提老祖/强盗大哥,此刻的身份是带队参观西游遗迹的导游。如果说这种转世还基于宿命(因为在第三层故事中,强盗大哥与至尊宝约定下辈子要还他三刀),还依托着摇摇欲坠的轮回的因果,那么孙悟空随后遇见的二当家与瞎子这群山寨兄弟的转世,白晶晶与春三十娘的转世,则充满着荒诞。在新的五百年后,二当家不再是土匪,而是及第的状元,蟒袍玉带,衣锦还乡。白晶晶与春三十娘,在这层故事中变成了状元的大小夫人,作为豆腐西施,等待着夫君金榜题名。这个场景,无疑是日常生活的极致想象,标志着最高的幸福状态,但在虚空的孙悟空眼中,这个场景充满着荒诞。新科状元以戏曲腔感叹“辛苦娘子磨豆腐”,而在俚语里,“磨豆腐”暗指女同性恋。

在这里,《大话西游》解构了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逻辑,日常生活无法彻底麻醉反叛的失败者,以及大失败后的虚无。在轮回的不断清空与重启中,一切既充满着无法把握的不确定性,又确定地走向着神佛规定的终点。至尊宝/孙悟空身边所有人――二当家、瞎子、白晶晶、春三十娘、八戒、沙僧、菩提老祖等等――都浑浑噩噩地生活在时间的循环往复中,至尊宝也已经无法逃避地成为了孙悟空,他会成为时间洪流中的一员么?

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同,在于孙悟空保有至尊宝的记忆,这是《大话西游》穿越了虚无的关键所在,悟到了“空”,但“空”并不是“无”。在日常世界与西天征途的边界,在出城的时刻,孙悟空遭遇了至尊宝与紫霞仙子的轮回转世:城墙上骄傲的武士,以及痴迷他的恋人。孙悟空钻进了转世至尊宝的体内,亲吻了转世紫霞,既帮助武士与恋人和好,又完成了不可能的爱:已经戴着金箍的孙悟空,亲吻了紫霞。日常世界中的武士与他的恋人,无法理解与无从察觉孙悟空,在“他好像一条狗啊”的调侃中,孙悟空走出了日常世界,带着坚韧的记忆,走向真实世界的大荒漠。

《大话西游》的结尾,首先是上天的胜利:神的世界抹去了所有的反叛(紫霞死亡,青霞皈依;至尊宝死亡,孙悟空皈依),“取经”在继续,尽管已无意义。但在神的世界欣然欢庆中,孙悟空以坚韧的主体意志,抗拒着遗忘,抗拒着日常生活的麻醉,铭刻着爱的记忆踏上征途。承担着荒诞命运的孙悟空,在戏谑的表象下,有一种高贵的尊严,他是戴着紧箍咒的西西弗斯,是我们这个喜剧时代的悲剧英雄。 一代人的历史出场

《大话西游》貌似架空了历史,但却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历史性的作品。在荒诞不经的表象下,《大话西游》忠实于自己的时代,而要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时代,有赖叙述技法的重新发明。在形式强度上,《大话西游》以复杂的四层架构,在三个小时内浓缩了1990年代青年的精神历程,构建了一个高度丰富的寓言结构。四层故事背后,是永恒的神的意志,以及永恒的荒诞。然而个体绝非毫无作为,以偶在的爱,人对抗着神意,在洪荒般的时间绵延中标识出自己的存在。最终,在时间的空洞化中,个体将历史意义从神的意志中收回到自身,《大话西游》既是个人在大历史中不得不屈从的故事,同时――尤其重要――更是神话般的个人诞生的故事。至尊宝成为抵抗孙悟空的孙悟空,成为神的桎梏中不屈服的自由意志的化身。

为什么《大话西游》打动了一代人?1990年代的我们,正是至尊宝与孙悟空的合体,跌跌撞撞地从叛逆到犬儒,从犬儒到虚无,承担着爱与命运的撕裂,承担着世界的荒诞。同时,一代人绝非随波逐流,在无法遗忘的记忆深处,有坚韧的执着;在反讽的面具下,“无”可以生“有”,“虚”然而不“空”。《大话西游》的出现,将一代人的情感结构形式化,这是一代人的历史出场时刻,必然要随之出现的作品。

延伸历史的视野,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触及个体与秩序的紧张,《西游记》作为原型一直被不同时期的主流价值所征用。一生挚爱孙悟空的,在1961年写下著名的诗句“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同一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大闹天宫》上映,中国动画片创始人万籁鸣先生出任该片编剧、导演,在《大闹天宫》“反映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尖锐的冲突与斗争”的指导精神下,孙悟空在这一版中充满着造反精神,将认为代表的玉皇大帝与天庭砸得稀烂。

如果以1989―1992年的巨变为历史基点,巨变前后,《西游记》被讲了两次。1989年前三年上映的《西游记》,是杨洁执导、六小龄童主演的电视剧版《西游记》。尽管和《大话西游》相比,86版的《西游记》显得忠于原著,但依然内化着时代的情感结构。正如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唱到,“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这是我们熟悉的“八十年代”的味道。相反,1992年后三年上映的《大话西游》,全然没有“路在脚下”式的坚信,“现代性”的线性时间观与因果律,以及依附其上的意义生产,在《大话西游》中遭遇到深刻的嘲弄与质疑。对于1980年代的情感结构而言,“西天取经”是一种伟大的象征,从异域求取真经,解脱众生疾苦,岂不正是改革者的使命?而在《大话西游》中,“取经”的意义被无限延宕,最终沦为虚空的彻悟。对于1980年代的《西游记》而言,这个故事是起始明确、正邪分离的正剧。而对于我这一代人的《大话西游》而言,《西游记》的故事变得可疑,人生的意义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谜团,“取经”的故事被反复地讲述,无限地延宕……

最后一次征用,是离我们最近的2014年。在年末没有泛起太多波澜的《大话西游》二十年重映之前,年初春节档期周润发、甄子丹、郭富城众多明星出演的3D电影版《大闹天宫》上映。在《西游记》的改编历史上,第一次,玉皇大帝成为了《西游记》的主角,秩序的意义凌驾于一切之上。孙悟空无知的反叛,是由于野心家牛魔王的煽动,玉皇大帝作为秩序的主宰,承担着委屈,支撑着世界。这是对于《大话西游》、对于一代人可耻的侮辱与败坏,然而这样的电影却狂卷十亿票房。天庭闭合,叛逆瓦解,观众们沉浸在孙悟空与小白狐的狗血爱情中,沉浸在3D的技术迷幻中,浑然不知被安排好了的命运。

孙悟空的故事范文第3篇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一

试问,在《西游记》里,谁的本事最大?孙悟空!三岁小孩都知道。

再问,孙悟空为什么不是老大?为什么让唐僧当领导?是因为孙悟空犯过错,如来佛祖让他当唐僧的徒儿,改过自新。让唐僧当领导,因为他无为,无知,无用,无能,并且他没犯过错误。

无官一身轻,看孙悟空,多潇洒自在,偶尔还能耍点小聪明什么的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这是《西游记》的主题曲,挑担——沙僧挑的。牵马——猪八戒的活儿。嘿!没有孙悟空的事儿!所以,孙悟空总是摆出一个单脚站立,张望的情景,他干什么啊?没错,找妖精。只要找到了妖精,他才会有价值,才是他的价值所在。当妖精来的时候,其他人都很紧张,这个时候,只有孙悟空最乐呵。因为这时候,猴哥才能大发神威吗

再问:孙悟空打死的妖精有几个?答:多了去啦,数不胜数啊。咦?不对不对,孙悟空打死的只有一个妖精——白骨精。那是孙悟空刚出家,没有经验。是不是啊?孙悟空那回只打死了一个白骨精,看唐僧激动那样儿。所以,孙悟空以后每回都是按照唐僧的意思,让妖精把他关起来。然后孙悟空大吼一声:妖精,快出来!让俺老孙给你大战几个回合。然后摆姿势,姿势摆够了,摆完了,然后再一棒抡下去,这一棒肯定抡到石头上了,为什么呢?再笨的妖精也知道:孙悟空人家是让你跑的啊。之后孙悟空再上天找妖精的主儿,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孙悟空没本事,但是这样想就太肤浅了,孙悟空当年大闹天空,怕过谁?他这样做是为了既不得罪人,在师傅那边也好交代,看看,孙悟空多精明啊,着不正是两全其美的点子吗?

那回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唐僧一气之下竟不要孙悟空了,想起来真可笑,神通广大的孙大圣还找不到栖息之地了?最后,不还是唐僧让猪八戒、沙僧灰溜溜地请孙悟空回去?所以,只要你有本事,就不怕找不到饭碗,这在孙悟空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说一句话:孙悟空,这猴,不是一般的猴,是最精明的猴!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二

西游记是我最爱看的书,它是一本神话故事。书中重点讲述了唐僧四师徒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个个修得正果。其中孙悟空这个人物描写得最突出也最成功,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空再到修得正果,无论是三打白骨精还是收八戒,降沙僧都是整本书的精华。唐僧的善良有爱心,猪八戒虽懒却为取经做出贡献,沙僧的勤劳肯干也十分的有特色。一些配角也为整本书带来了生气,如:二郎神,观音菩萨和她的爱徒善财童子等。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特点,每个特点都被作者表现的活灵活现。

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白骨精虽然狡猾无比,唐僧也曾一度的冤枉甚致赶走过悟空,但是悟空深深记得师傅把他从五指山救出来的时候,最后,他打败了为非作歹的白骨精,帮人民除了害。这也证明了邪- 恶永远都不可能战胜正义。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挫折,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的困难,这些也许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有知心人一起分担,这些困难也许是自己能克服的,所以我们在此就要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以及坚定的不后退的信心。

《西游记》不愧为一本名著,它那精彩纷呈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爱不释手。《西游记》还告诉我做人的道理: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三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主要叙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途中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过程。故事情节传奇、惊险,每次阅读,我都深深沉醉其中。

我觉得最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三打白骨精》。悟空三次痛打变为人形的白骨精,但是唐僧心地善良,容易被表面所蒙蔽,所以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完全不听悟空的解释,而是用紧箍咒制止悟空,疼的孙悟空满地打滚,最后唐僧还要和孙悟空断绝师徒之情,孙悟空被迫无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孙悟空心理并没有怨恨师傅,更没有去报复师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总是想着师傅的安危,可见他对师傅是十分真心的,而且最后还救了师傅。这些情节都非常精彩,让我难以忘怀。

《西游记》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道理和启示,比如唐僧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有时还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怀好意的意见,反而会变得更糟糕。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人,在关键时刻也是可以力挽狂澜的,就像猪八戒那样。沙僧和小白龙还使我明白了,无论在班级中还是团队中,都不能没有默默奉献者的付出,也许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但是如果一个班级没了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同样是出不了成绩的。从唐僧身上我还知道了,做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坚定不移的将目标执行下去。然而,他们师徒四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一定要吸取他们的长处,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则要改正。

《西游记》不愧为一本名著,既让我看到它那精彩纷呈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使我终生受益。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四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多少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必读的经典书目。那么,这样的经典也肯定有着它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是《西游记》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不畏艰辛。

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小时候的我,对《西游记》的认识还是很浅显的,只觉得故事中爱打抱不平的孙悟空、贪吃懒惰的猪八戒和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罢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领悟到了《西游记》作者的另一份用意。例如,作者笔下的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的艺术形象,不仅生动地体现了古代人民摆脱压迫的强烈愿望,而且也反映了人民为战胜邪恶、争得自由而不怕天,不怕地,敢于蔑视一切传统和权威的反抗精神。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或许,你看到了唐僧冤枉悟空,悟空回花果山的一幕;或许,你看到了猪八戒常常抱怨,说要回高老庄的一幕,但是,他们并没有留下师傅只身一人,他们是有情有义的。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各种艰难困苦,但依旧执着,锲而不舍,不言放弃。还记得六十一回合,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吗?为了扇灭火焰山之火,帮助老百姓,孙悟空又是变虫子,又是变牛魔王,足以可见孙悟空的机智。正是在取经途中遭遇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狮驼岭斗三魔等等的八十一“难”,方显坚持的可贵,方显师徒四人不畏艰辛的难得!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身上的品质着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坚持不懈,让我惭愧我做事时的虎头蛇尾;他们的团结一心,让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不畏艰辛,让我明白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让我们一起捧起这本经典名著,在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里畅游,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

“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它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知识。书是海洋,我们是小鱼,在海里快乐地游玩;书是天空,我们是雄鹰,在蔚蓝的天空中展翅飞翔……在茫茫书海中,我翻起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津津有味地品读了起来。

《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写的一部神话小说,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小说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爱打抱不平的孙悟空,宽容善良的唐僧贪吃贪睡的猪八戒,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神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其中最别具一格的是一个惊天地、动鬼神的人物形象——齐天大圣孙悟空,他机灵可爱、有勇有谋、法力无边,深受我的爱戴。

这本书中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大闹天宫、美猴王出世、三打白骨精、智斗二郎神……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作者笔下那精彩的打斗场面却能让我身临其境。其中,我最喜欢美猴王出世及称王的那一情景。石猴之所以能为群猴的首领,成为美猴王,是因为他十分机智勇敢。在群猴都不敢闯瀑布飞泉之时,石猴无畏无惧,独自闯关,发现了水帘洞,最终成为美猴王。美猴王的故事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有勇有谋,才能有所成就。

唐僧师僧四人不怕艰难险阻,制服妖怪才取得真经。在生活中我们要勇往直前,不被困难打倒。在学习中我们遇到挫折不要沮丧,从哪跌倒就从哪站起来,一定向前冲,做一个成功人士!

孙悟空的故事范文第4篇

我读了《西游记》,这本书主要讲了: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路上,经历99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事就不要怕辛苦,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西游记》读后感,请您阅读。

《西游记》读后感1《西游记》的作者是中国明朝的吴承恩,历史不能说十分远古。故事明显受到西土佛教文化的影响。然而,我们可以说,它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神话故事,故事惊险曲折,想像离奇,是中国最伟大的神话小说。几百年来,它被全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男女老少所喜爱,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还会以其特殊的魅力几百年、几千年地流传下去。

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分析,将使得我们透视人类精神世界、研究人格心理学有着极为深刻的发现。

《西游记》中描写了一个从石头中诞生的仙猴,在创造了大闹天宫的传奇事迹之后,曾受到严厉惩罚,后又接受了佛祖的安排,走上去西天取经的道路。在漫漫的取经之路,历尽千难万险,战胜群妖恶魔,终于护送唐僧到达极乐世界,完成了取经的使命,自己也由此修成了正果。

故事自始至终充满了孙悟空的英雄主义,表现了人与客观环境斗争的实践性,表现了人在实践中不断地解决矛盾、战胜客体、征服世界的努力。

仅从表面意义看来,故事提供了一种在幻想的境界中解决幻想的矛盾的旋律。或许仅仅以这个表面的故事,就可以使我们找到它广泛流传、长久不衰的魅力。

《西游记》读后感2最近,我读了一本名著,也就是我最最喜欢的名著——《西游记》。它是由吴承恩所著作的。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和沙和尚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书中展现了精彩的情节、奇特的想象。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悟空大战红孩儿。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红孩儿装作一个小孩吊在树上,博得唐僧的同情,而心的很善良唐僧见这个小孩很可怜,于是就让孙悟空背着他一同去西天取经。而红孩儿一心想吃唐僧肉,就施法把唐僧带走了。孙悟空为救师傅,大战红孩儿,结果技不如人,输给了红孩儿。唐僧的其他两个徒弟积极想办法,最终猪八戒想到了观音菩萨,于是它就上天去请菩萨。最后心存坏心地红孩儿被观音菩萨给收服了。

唐僧的四个徒弟中,我最喜欢孙悟空。这是因为它勇敢、机智、聪明、足智多谋、行侠仗义……从孙悟空的身上,我想到了警察叔叔身上也具备同样的精神。警察叔叔为了保护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舍己为人、为民除害、大公无私……想想警察叔叔的正能量是多么伟大呀!我以后一定要向警察叔叔学习!

这就是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西游记》,与众不同吧?快来阅读吧!

《西游记》读后感3近几天,我读了《西游记》这本名著,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坚定的毅力,不畏艰险,才能取得成功。

《西游记》它是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石猴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老实的沙僧陪着师傅唐僧师徒四人不远万里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取经路上,他们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段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被善良的师傅误会,认为他杀生,冤枉他,但是他并没有返回花果山,至死不渝地跟着唐僧,一直帮助着他,可是师傅还是写了休书,无奈之下,孙悟空被迫返回了花果山,到了最后,唐僧发现冤枉了孙悟空,真是追悔莫及。当忠实的孙悟空知道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唐僧身边,救出了唐僧。尽管师傅休了他但是他们的情谊却始终没有断,师傅永远爱着他,他也深深地爱着师傅。我们同学之间相处也应该这样,应该互相帮助,彼此信任。

我们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好好学习,不能做什么事就半途而废,那样将一事无成。

《西游记》读后感4《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或许由于唐僧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才会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还认为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个性格单纯但很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却有正义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凭自己的实力去做。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西游记》读后感5近几天,我读了《西游记》这本名著,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坚定的毅力,不畏艰险,才能取得成功。

《西游记》它是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石猴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老实的沙僧陪着师傅唐僧师徒四人不远万里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取经路上,他们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段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被善良的师傅误会,认为他杀生,冤枉他,但是他并没有返回花果山,至死不渝地跟着唐僧,一直帮助着他,可是师傅还是写了休书,无奈之下,孙悟空被迫返回了花果山,到了最后,唐僧发现冤枉了孙悟空,真是追悔莫及。当忠实的孙悟空知道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唐僧身边,救出了唐僧。尽管师傅休了他但是他们的情谊却始终没有断,师傅永远爱着他,他也深深地爱着师傅。我们同学之间相处也应该这样,应该互相帮助,彼此信任。

我们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好好学习,不能做什么事就半途而废,那样将一事无成。

《西游记》读后感6我暑假读了一本书是《西游记》,那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很多人热爱它、喜欢它。这本书主要是讲唐僧受唐王委托,观音指点,前去西方印度拜佛求经,在路上一共收了三个文武双全的徒弟,一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这本书每集都很精彩很好看,我就先介绍些我在书中比较喜欢的吧。“平顶山八戒被擒,莲花洞悟空盗宝”那集是讲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了平顶山,山上莲花洞内的妖怪知道后,亲自出马去捉拿唐僧,他们捉住唐僧后就立刻打道回府。悟空从两个巡山的小妖手中骗到了那两个妖怪的宝贝,最后打败了那两个妖怪,太上老君便将它们收服。

这本书写得很有趣,书中的景物也描写得栩栩如生。每次孙悟空打妖怪也写得很好玩、精彩。还有猪八戒,每次偷懒被孙悟空整也很逗,我还觉得沙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挑着担子也挺命苦的。但是,觉得最有想像力的是作者,因为是他写出了这本老少都喜欢的书。

《西游记》读后感7《西游记》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吧!这已经是我读第7遍了,虽然我已经读过很多遍,但还是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每次读这本书的感受都不一样。读第一遍时:我只能用文字来读它,而现在我已经能用心去体会它、感受它。这本书的主人公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分别是: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好吃懒做又憨又笨的猪八戒;爱当"和事佬"的沙和尚;意志坚强的唐僧。读了这本书后我感悟很多,决定做题时要象孙悟空一样灵活勇敢,害怕时要像唐僧一样意志坚定镇定,偶尔也可以象八戒一样偷个小懒,当朋友吵架时我一定要象沙僧一样争当"和事佬"。

在这本书里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最爱的故事情节,其中我最爱的故事就是"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讲述的曲折离奇,有很多动人的情节而且被电影按翻版的形式播放过呢!我第一遍读时,感觉白骨夫人太坏了,孙悟空太可怜了,当和妈妈一起看到这里时,痛哭流涕,很想将白骨夫人揍一顿。经过多遍阅读,悟空一次次的被误会,以及他对身边人的谅解,最终经过种种磨难,师徒四人终于取得圆满的结果,或许人生也是如此吧!

我能理解文字后,随着读的遍数越来越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来栩栩如生。这本书是我爱阅读的起源,让我爱上了阅读。让我知道书不能单靠封面来判断内容,也许单一的封面蕴藏着大学问,或许能够改变一个人。

《西游记》读后感8说道《西游记》这本书,相信大家都很熟的吧!虽然看了一遍,但还是想再看了一遍。今天,我就读了这本“读也读不腻的书”——《西游记》。

这本书里最令我佩服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啦!因为他不仅神通广大,并且为民造福、斩妖除魔。虽然师傅——唐僧不仅有一次要将他赶回家乡,不仅有一次冤枉他乱杀“老百姓”,但悟空从来就没用过抱怨,坚持守护唐僧。他的这一点精神,很令我感动,很令我佩服。另外,我再给你讲一讲其他的人物吧!

唐僧——“师徒三兄弟”的师傅,是他们的中心。不过,传说,唐僧的肉吃了,能长生不老。所以,那些妖怪就化成人类来骗他,而唐僧容易被妖怪所骗,幸亏他每次都能被孙悟空所救,才能保住性命。

沙僧——一个拥有正义感,不怕屈服的“人”。——“师徒三兄弟”的老三,而他在每一次“妖魔大战”中,都会派上很大的用场。

孙悟空的故事范文第5篇

经过了五百年,唐僧师徒四人从此开始开始踏上了取经之路,也从此开始踏上了人生之路。在这路途中,他们共遭遇了九九八十一难难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唐门终于取得了真经。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读西游记读后感,请您阅读。

读西游记读后感1有一本书,在我还没有识字的时候,我就能从头到尾讲出来,那是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讲述的“催眠曲”,这本书也是我后来学习讲故事的生动教材,它就是我读过无数遍的《西游记》。

记得一年级刚上完一个学期,我基本上可以用汉语拼音认字了,放寒假的第一天,妈妈带我去书店看书,我跑到儿童阅读区,一眼就看到了爸爸妈妈以前给我讲过的《西游记》。我翻开书,首先对着目录阅读西游记的每一段故事的题目,然后从石猴子出世开始一页一页地翻读,直到唐僧取经成功,一到故事精彩的部分我就对照拼音一字一句地朗读,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这本书也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课外书。

《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在保护东土大唐僧人唐僧在去西天取经途中经历的坎坷和曲折。孙悟空火眼金晴,能识别各路妖精的伪装,而唐僧因心慈则多次被妖精蒙骗,差一点取经不成丢失性命。孙悟空身为大师兄,肩负护送师傅的重任,一路忠心耿耿,斩兵折将,多次受师傅错怪和师弟的责备,唐僧甚至请来观音使用紧箍咒管属悟空,而孙悟空却从不埋怨,一路明地、暗地保护师傅。

记得孙悟空第一次除妖是三打白骨精,白骨精故伎重演,三次分别伪装成仙姑、老太婆和老头儿,被孙悟空识破并打退,而唐僧则认为孙悟空出家人善恶不分,杀害无过,将孙悟空赶回老家花果山。

我喜欢《西游记》,不仅是喜欢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的本领,更是喜爱孙悟空不畏艰险,不怕妖魔鬼怪,顽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我给孙悟空的评价有四个字“忠臣、勇士”。

读西游记读后感2成功之花,人们只能看到现在的明艳与成就,却不知当初它们的付出,也不知它们背后的心血。他们的付出浸透了奋斗的汗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

读了《西游记》这本名著,使我深受启发。他让我深深的知道:成功是一个多么仍人羡慕的字眼啊!想要成功,那一定得持之以恒。《西游记》这个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河尚,他们四人都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取得真经。孙悟空武艺超群,猪八戒能挺身而出,沙河尚忠孝两全,他们三人齐头并进,一起护送师傅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他们开始了这一段艰难而又艰辛的旅程。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经过了无数的艰难,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尝尽了酸甜苦辣,终于取得真经。这其中的苦与累是一般人所无法想像的,他们之所以能战胜它们,是因为有一种坚强、勇敢、不服输的精神在支持着他们。

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可以放弃齐天大圣,猪八戒能放弃天蓬元帅,沙河尚可以放弃河神,这种精神更是难能可贵了。故事中的唐僧永远唠唠叨叨,吩咐徒儿做这做那,但自己却很懦弱、迂腐,最大缺点是心肠软,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会因人妖不分而把孙悟空赶走。而且动不动就纷纷落泪,魂飞魄散,骑马坐不稳翻个跟斗跌下马鞍。但是他却有坚强的意志,不为财色所迷惑,不为死亡而征服,在徒儿的帮助下最终取得真经。成功者身上所具备的那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想,有付出就一定有成就,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有付出就一定能收获希望与美丽。

读西游记读后感3趁着假期,我终于读完了《西游记》这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读罢沉吟,感触颇深。

孙悟空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名字,他可是书中的头号英雄,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真可谓是劳苦功高啊。他七十二般变化样样精通、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可以说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了。本想这样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吧,可还不是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输给如来有情可原。可是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碰上一个个妖怪打得过就拼一阵,打不过就跑,九九八十一难遇上的妖怪无数,他孙大圣自己摆平的屈指可数,求助成了家常便饭,哪一回不是去求观音菩萨帮忙,哪一回不是跑去西天求如来、跑去天庭求玉帝,求这些大人物也就算了,就连南海龙王、西海龙太子、五方揭谛、六丁六甲这些小人物都成了求助对象,他孙悟空算哪门子英雄?

但是俗话说得好好汉不吃眼前亏,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才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伟丈夫。试想如果当时孙悟空打不过还选择硬拼的话,将唐僧完好无损的送到西天就有点悬,斗战胜佛的称号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采取这种策略,不逞一时之勇,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才有了西汉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孙膑装疯卖傻,才有了《孙子兵法》这部军事巨着。

当年红军打游击战不也就采取了这种策略吗?这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才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捷,直至建立了一个屹立世界东方的新中国。

孙悟空虽然打不过就跑,但他成功到了西天,修成了正果;如果不是这种明智的选择,也许就没有流传百世的美猴王了。所以我们以后处事中要随机应变,不能只顾面子不求实际,做一个像孙悟空一样能屈能伸的伟丈夫。

读西游记读后感4红尘乱世,还有你依旧矗立在神魔小说的顶峰;车嚣马喧,还有你依旧保持着神话的神秘;阴霾之间,还有你依旧散发出阳光的温暖……

——题记

第一次接触你,是那部电视剧。当初翻开你,只是为了完成作业。风,轻轻掀开你,里面的跳跃着的文字似小精灵,一个一个跳进我眼帘。不知不觉中,与你相逢,竟忘了时间,不一会儿,书就被读了一大半儿。就这样,书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唐僧师徒一路上的离奇经历,在我脑海里孕育了一株开在记忆深处的花,它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变成一抹挥之不去的光辉。

《西游记》为我们讲述了唐僧与他的三个徒弟取经路上历尽艰险、降妖除魔,经历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同时也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信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气度不凡,本领高超;猪八戒——好吃懒惰,憨厚老实;沙僧——心地善良,任劳任怨。与此同时,还塑造了一大批形象古怪、本领高超的神魔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被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地体现了出来,使读者为之折服。

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磨难,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结果就算是失败,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

《西游记》用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告诉我们,一项美好的正义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归是要经历艰难和曲折。所以我们要发扬他们那份执着、勇敢的精神和那不断奋斗、为了最后的胜利而不断前进的勇气。

《西游记》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性上,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优秀的作品,正如鲁迅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你认为呢?

读西游记读后感5千百年来。中华经典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之大。---题记

经典文学作品为什么可以“经典”?经典文学是因为经典时间的考验的典籍叫做经典。

我阅读为吴承恩的《西游记》,主写师徒四人去西方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不就是人生的坎坷,人生的不如意吗?我思量了一下,那取到的真经又算什么?我想了许久,也没有想到那代表什么,或许我年龄不大,未经历过什,也许等我长大后,我才能知道那“真经”代表什么吧,但我相信,“真经”一定是一本本巨大的“宝库”,因为它蕴含了你的一生。

读《西游记》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其徒弟猪八戒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猪八戒总爱说,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还有对师弟说你会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每次看的我是又好笑又好气。为什么说猪八戒对我的影响最深呢,这些缺点引起我的思考,在人生道路上,如猪八戒一样,那么会取到真经吗?答案是不能的。在人生当中,我们应该勤劳一点,努力一点,自信一点去面对人生中的坎坷,才能获取“真经”。

那么会有人问了,猪八戒为什么也能取真经,成正道成佛呢?那是因为他的身旁有孙悟空,,有唐僧这样的良师益友处处帮助他,克制他,教训他,所以在人生中谁没有几个朋友,几位老师呢,每个人几乎都有,但又有几位良师益友呢?所以交朋友也很重要,好的一位朋友,你受益终生。

读《西游记》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让我知道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崎岖不平,这样勇敢的你,一定会有大作为。也让我懂得,人生在世,交友需谨慎,多交益友,少交损友。

读西游记读后感6《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里面传奇曲折的故事,让你回味无穷,里面提心吊胆的情节,让你心潮澎湃。

《西游记》主要讲了金蝉子转世的唐僧——师傅,齐天大圣孙悟空——大师兄,天蓬元帅猪八戒——二师兄,卷帘大将沙僧——三师兄,四人结伴而行去西天雷音寺取经的故事。

让我颇有感触的是孙悟空因为唐僧的同情心和猪八戒的胡言乱语,从而误解他杀死了由白骨精三次分别变成的姑娘、老奶奶、老爷爷,便不要孙悟空做他的徒弟,而孙悟空也因赌气不随唐僧去西天取经了。可是当唐僧一行人遇到妖怪,猪八戒去请已回到花果山的孙悟空,孙悟空还是答应了去救唐僧,可见,孙悟空心里还是担心着师傅的。

唐僧的善良慈悲,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猪八戒的憨厚直率,沙和尚的兢兢业业,都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在取经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不怕;遇到妖魔鬼怪,他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使出全身的解数,去和妖魔鬼怪战斗。我们生活学习不也是这样吗?遇到挫折,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正视和面对;遇到成长道路的“妖魔鬼怪”,应该拿起手中的武器,去和他们战斗。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能够随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经,虽然唐僧不是他们的父亲,而且是一点儿血缘关系都没有的人,但他们能像孝敬自己的父亲一样孝敬唐僧,可以看出他们是真心要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

相关期刊更多

无损探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

无损检测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