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瑶族舞蹈;民族文化;审美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65-01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瑶族,有着与其他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比如它所拥有的舞蹈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瑶族人民过着以高山密林为生存地的生活,因此,它的民族文化时刻与大自然相契合。可以说瑶族独特的山水文化是瑶族祖先辛辛苦苦创立的,瑶族独特的民族舞蹈也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创立的。本文通过审美的角度去看待瑶族的民族舞蹈艺术,进而领悟到它独特的美,为了更好的传播瑶族的民族文化,提升瑶族文化的影响,进而更好的促使瑶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瑶族舞蹈的美不单单表现在它美丽的舞蹈动作上,更展现了它在民族文化和自然艺术的美。在这样的审美艺术下能使人们了解瑶族艺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更能展现瑶族的风俗习惯,从而达到保护和发扬瑶族文化的目的。

一、瑶族舞蹈的艺术美

(一)瑶族舞蹈的民俗美

在瑶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创立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舞蹈,因此,他们也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俗融入到了自己的舞蹈中。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他们有着勤劳勇敢的民族传统,既能够载歌载舞,又外向活泼,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所以说,瑶族的舞蹈传递给我们的是他们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瑶族的舞蹈基本上都比较欢快活泼,这些舞蹈动作都是由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发展而来的,因此,他们的舞蹈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瑶族人民大都生活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方,这些地方的生活环境大都由山脉和森林组成,生活在这里的瑶族人民都有着狩猎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瑶族的民族舞蹈中,经常贯穿一些与狩猎有关的舞蹈动作。这些关于狩猎的瑶族民俗文化,全都体现了瑶族舞蹈的民俗美,同时也体现了瑶族人民勤勤恳恳的勤劳朴实的生活美。我们还可以发现瑶族的民族舞蹈也表现了瑶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希冀。所以说,我们可以透过瑶族舞蹈了解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体会瑶族勤劳勇敢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瑶族舞蹈的动作美

瑶族的传统舞蹈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不但可以让我们看到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也可以表现瑶族舞蹈的动作美。例如,在瑶族的“鼓舞”中就可以展现瑶族舞蹈强有力的艺术美。“鼓舞”是在瑶族舞蹈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起初只是作祭祀之用,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瑶族最有名的鼓舞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盘瑶的“长鼓舞”,另一种就是白裤瑶的“铜鼓舞”。长鼓舞的舞蹈动作表现的是瑶族人民祭祀时的场面,表达了瑶族人民敬畏神灵、崇拜神灵的感情,也表现出他们所传承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在表演打鼓舞蹈时,长鼓必须与人的身体紧密相贴,无论是头顶还是身旁,都应当一边绕圈,一边进行舞蹈表演,同时也要注重舞蹈动作的流畅性。长鼓舞既能表现瑶族舞蹈动作美,又能向人们展示瑶族独特的民族舞蹈艺术。与盘瑶“长鼓舞”不同的白裤瑶“铜鼓舞”的舞蹈动作是通过模仿猴子创作出的。对于“铜鼓舞”的舞蹈要求较高,既需要打鼓人员对动作了如指掌,又需要打鼓人员拥有熟练的打鼓技术,在表演时节奏要准确,动作同时也要到位。由于“铜鼓舞”是根据模仿猴子创作而来的,因此舞蹈主要以蹲步和跑步为主,需要表演者从头顶一直到脚下,并且不能中断,要求动作融会贯通、一气呵成。观众既能够感受到表演者所传达的流畅美,又会被表演者娴熟的打鼓技术所吸引。

(三)瑶族舞蹈的信仰美

对于常年生活在高山密林中的瑶族来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常收到自然的侵害,因此瑶族人们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瑶族人们都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的面对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瑶族的民族舞蹈了解瑶族人民的信仰美,体会他们热情好客的方面。瑶族舞蹈基本来自于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祭祀生活,他们利用祭祀来来祈祷明年的风调雨顺,来使他们过上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因此,这些瑶族舞蹈都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民俗文化,他们既积极面对生活,又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他们还对自然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尽量与自然和谐相处,处处体现出瑶族人民的信仰美。

二、总结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我们可以从瑶族舞蹈表演中,体会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对民族舞蹈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对瑶族的民俗文化作进一步的保护,更好的促进了瑶族民俗艺术的繁荣发展。加大对瑶族文化的保护,可以进一步促进广东经济、文化的发展进度,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大兵.论象征性在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J].民俗研究,2012,7(3):26-27.

瑶族舞蹈范文第2篇

分析瑶族民间舞蹈“跳盘王”的音乐特点 更多精品 资源 来自3 e d u 教 育 网

瑶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大多数毗山而居,生产方式以山地农业为主,也要少部分以狩猎为生,所以瑶族的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山地农业文化特色。瑶族自古以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必有歌舞助庆,歌舞的形式也非常丰富,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很多优秀的歌舞作品,跳盘王即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瑶族的祖先为盘古,据瑶族历史文献《评王券牒》的记载,盘王不但是瑶家的始祖,更是保佑瑶家平安康泰的守护神,他能在瑶家遏到厄运之时“显圣解难”。为了让后世子孙永远记住盘王的恩德,瑶族传下了三至五年举办一次盛大的还盘王愿活动。盘王在瑶族群众心里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也因此,“盘王节”成为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盘王节都选在丰收之际举办,除了祭祀盘王,追念祖先功德,也是为了欢庆丰收。节日期间,瑶家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跳起盘王舞,尽情欢乐。因为祭祀和庆祝丰收两大主题,跳盘王具有浓郁的瑶族传统舞蹈风格,同时也充满喜悦欢快的氛围,在祭祖仪式中伴着长鼓声,舞者时而翻腾,时而旋转,时而跳跃,舞蹈动作大多是模仿劳动的动作,如开荒、播种、造林、伐木、狩猎等内容,动作粗犷大方,节奏复杂多变。整个场面气氛热烈,给人一种山野般粗犷、奔放的感觉,充满生命的气息。

歌舞通常都是一体的,一场完整的跳盘王舞蹈是由舞蹈动作、乐器伴奏和歌唱三大部分组成的,舞者通常都是“鼓之、歌之、舞之”三者结合起来。乐器伴奏与歌唱构成了跳盘王的音乐体系,跳盘王音乐风格与舞蹈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概括分析,跳盘王的舞蹈音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充满原生态气息和浓郁的山地文化特色

瑶族自古就生长在山里,耕作在山里,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相对封闭的农耕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文化,也造就了瑶族人民勤劳淳朴的民族性格,瑶族的传统歌舞艺术也都带有浓郁的山地文化特质,简单质朴,充满原生态的气息。

瑶族的音乐、舞蹈、民间歌谣等艺术形式都起源于劳动与宗教。跳盘王即是为祭祀瑶族伟大的祖先盘王而形成的,后来又加入了表现劳动场面和庆祝丰收的内容,跳盘王是反映瑶族宗教信仰与生活劳动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跳盘王的音乐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历史韵味。

背靠风景秀丽的山林,伴着锣鼓声和淳朴的不经特别加工的原始歌声,身穿节日盛装的瑶族舞者翩翩起舞,双手合十扣在胸前,圈拢成不太成型的心字,不停地左右摇晃,时而又上下做岀叩拜作揖的姿势,这些动作代表着“还盘王愿”。舞蹈粗犷奔放,音乐古朴自然,呈现了瑶族人民勤劳耕作的生活画面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跳盘王是运用用舞蹈和音乐的语言讲述了瑶族的“宗教、神话、传说、历史、生产、生活、风俗、歌谣、舞蹈等等方面的内容,是瑶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跳盘王已经深入到瑶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是在盘王节期间跳盘王舞,瑶家人在迁徙、开荒、狩猎、爱情、婚姻、添丁或殡葬等红白喜事也习惯跳盘王舞,求盘王保佑山寨不遭掳掠,瑶民平安。

二、完整的伴奏体系,以长鼓为主,唢呐、锣鼓等传统乐器为辅

跳盘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与舞蹈相配合的音乐伴奏体系,这套伴奏体系由瑶族重要的几种传统乐器构成,以长鼓为主,唢呐、锣鼓、封和钹等传统乐器为辅,这几种乐器有时候独奏,更多时候是以合奏的形式出现,由此构成跳盘王舞蹈音乐完整的伴奏体系。

长鼓是瑶族传统乐器最具代表性的,在瑶族歌舞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很多歌舞形式中都会用到它。在有些瑶族部落,盘王舞直接叫长鼓舞,原因就在于长鼓在跳盘王舞蹈中的重要地位。瑶族的长鼓非常讲究,共分36道鼓72节,舞者一般是边敲打鼓边舞蹈,整套完整动作下来得历时一个多小时。

唢呐也是不能缺少的伴奏乐器,在跳盘王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就是由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唢呐声音嘹亮,能够很好地烘托喜庆的气氛,在中国传统的很多节庆中都会用到唢呐。

锣鼓也是跳盘王仪式中重要的伴奏乐器。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舞者伴着鼓点设定舞蹈的节奏,锣鼓不但有鲜明的节奏感,也很很好地烘托气氛。

乐器准备好了,跳盘王舞蹈也正式开始了,长鼓背在身,舞者兴致勃勃跳起来,舞者不仅要敲打,还要跳,先抬左脚,再抬右脚,转圈,而且需要不断变化动作跳着打。音乐的节奏反复循环,乐舞时,常用八音乐队伴奏,奏法较多,内容丰富,变化多样。铃脆鼓响、舞声沸腾,好一派欢乐祥和的喜庆画面。

三、节奏复杂多变,曲调平缓喜悦

跳盘王的整个舞蹈历时的时间很长,随着舞蹈的变化,音乐也跟着不断变化,形成跳盘王音乐节奏复杂多变的特性,单单长鼓就有份36道鼓72节,有时候会唱起古老的《盘王歌》,《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由此可见,跳盘王节奏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舞者在跳盘王舞时,在长鼓、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舞步动作忽而上跳,忽而下蹲,忽而左转,忽而右旋,动作变化多端。

因为盘王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跳盘王音乐自然也充满喜悦的气息,其音乐曲调总体呈,平缓喜悦的风格,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

四、鼓之、歌之、舞之三者合一

瑶族的舞蹈通常是鼓、歌、舞三者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在盘王节里,舞蹈除了传统乐器的伴奏,也少不了瑶族传统民歌的伴随,在盘王节里,经常会唱古歌、山歌、风俗歌或是情歌等。唱起《盘王歌》,跳起长鼓舞,这就是盘王节的主要构成仪式,主要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盘王歌》生动地反映了瑶民把盘瓠(龙犬)当作本民族的始祖来崇拜供奉的原始信仰(图腾信仰与鬼魂信仰、祖先信仰结合在一起).《盘王歌》是伴随着世世代代祭祀盘王(或称“还盘王愿”)的礼仪活动而产生并且不断发展的古歌史曲。

瑶族舞蹈范文第3篇

瑶族舞蹈特点

瑶族民间舞蹈很丰富,据调查统计,广西瑶族民间舞蹈遍及广西六十多个县的瑶族聚居村寨,共有舞种二十多种,节目百余个。从瑶族民间舞蹈的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纪念和敬奉祖先的舞蹈;二是宗教祭祀的舞蹈;三是节令习俗的舞蹈。

这些舞蹈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识,具有明显的民俗特征,是瑶族民俗文化孕育、催生和哺育的结果。考察瑶族传统舞蹈所具有的民俗性特点,除了在内容上具有上文所述的与生产民俗、节日民俗和信仰民俗互相依存、关系密切的特点外,在形式上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舞蹈动作上看,瑶族舞蹈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特点。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舞姿娇健,开朗豪放,舞至酣处,围观者高声吹叫并介入,气氛异常热烈。如《长鼓舞》的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性动作互相连贯一体,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

矮,指腿部下蹲。人们评价长鼓舞跳得好不好,就看打得矮不矮。稳,指舞步要平稳有力。颤,指膝部的上下颤动。颤动时,强拍向下而弱拍向上,颤动必须有力,有弹性感。在舞步上,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态是屈膝弯腰,动律稳重,显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点。从瑶族民间舞蹈动作中我们看到,瑶族民间舞蹈特点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民俗文化的再现。

第二,从舞蹈道具来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朴性特点。民间谚语有瑶不离鼓之说法,说明了鼓在瑶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瑶族舞蹈代表长鼓舞和铜鼓舞,都是以鼓为主要道具,而鼓本身就是祭祀瑶族始祖盘瓠(盘王)的工具。

《赶羊做鼓长鼓舞》舞蹈就表现了这一传说内容:瑶族始祖盘瓠(盘王)有一次进山打猎,在追赶山羊时,不幸被山羊抵落山崖身亡。盘瓠的儿女们(六男六女)入山寻找父亲,发现盘瓠的尸体挂在悬崖的泡桐树上,儿女们便砍倒泡桐树,挖空树干做长鼓。射杀山羊,剥山羊皮蒙鼓面,击长鼓以祭奠盘瓠。很显然,长鼓是瑶族民俗祭祀活动中的工具,亦是瑶族的崇拜物,是瑶族祖先崇拜的残余。以它作为舞蹈的道具正是借助于民间舞蹈这一形式来体现瑶族民俗文化。

第三,从舞蹈表演者来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基层性特点。先前,瑶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者都是由师公扮演,或由师公为主,配备歌娘、歌师、奏乐的艺人组成。

这些师公、歌娘、歌师平时均生活于瑶族民间基层,与瑶族广大民众有着鱼水关系。瑶族盘王节中的《师公舞》、《甘王舞》就是由师公表演的典型。表现度戒仪式更是由师公主持。

在度戒活动中跳的《功曹舞》、《招兵舞》、《三元舞》、《龙王舞》、《九朗舞》、《花王舞》都是由师公表演,用特殊的舞步和动作,表现师公神灵附体,神秘莫测的意境。

瑶族舞蹈范文第4篇

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推向舞台艺术,我国瑶族舞蹈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有不少优秀的瑶族舞蹈作品,在得到观众认可的同时,还在全国性的舞蹈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例如,《咛罗哪嘞》《瑶山风韵》《门撒》《花裤舞》等。迄今为止,在这些现有的舞蹈作品中,专属表演蓝靛瑶支系的舞蹈艺术作品为数不多,而以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为主体的舞台艺术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比如,周培武老师在其创作的大型民族歌舞《踩山舞云》中,下篇的《度戒》这一舞段表现了蓝靛瑶祭祀舞蹈中,度戒成年仪式的过程。除此之外,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基本以民间艺人自发创作的状态为主。这些民间艺人更加倾向于对祭祀仪式过程的传承,而非对舞蹈内容、形式的创新。这使得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一直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缺乏以艺术化手段进行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表演形式,即使在民间的活动展演中,也是民间艺人将仪式舞蹈中的某一部分内容,改变其表演环境、表演场所、表演时间和表演空间,不改变表演内涵,从家中、广场、祭祀场地等原生环境中,套用、照搬到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进行演出。其表演内容,尽管有相对固定的套路、动作,但其不可避免的有很多具有主观随意性的部分,并非像舞台舞蹈表演艺术那样有严格的节奏规定、路线设置、段落划分、动作要求等。因此,对于舞蹈艺术创作者而言,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尚属空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二、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方法

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要走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在完全尊重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提取精髓部分进行重新编排、归类、组合,对重复多遍的内容进行缩减,对相似的部分进行整合,对固定套路进行编组等,力求重现原生态的祭祀仪式过程,使其更加规范化和美化。第二条路是在尊重祭祀仪式舞蹈内涵的基础上,不改变其固有的风格特征、动作规律、节奏特点、审美习惯等因素,适当对舞蹈动作进行部分修改创新。例如,在度戒舞中,道公和师公都需要手握道具进行舞蹈,因此,手上动作皆受到了一定限制,故而以脚下动作相对自由,且更为丰富。我们凭借下肢运动的特点,便能分辨出他们不同的角色。其中,道公的步伐多以踩踏、蹦跳、旋转、踢抬等元素构成。舞蹈时,在站立的基础上,上身姿态多向前倾,手臂动作配合脚下动作,更加凸显了脚下动作的灵活。时而在全蹲的基础上保持脚下步伐特点,以一脚为轴,另一脚前后移动、带动全身旋转,两替运动呈八字圆,需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其节奏特点是重拍向下,节奏型为四拍,但是鼓点及动作多为三下,第四拍静止,给人以虔诚、沉稳、端庄、肃穆的感觉。而师公的步伐多以较快频率的颠颤为主,伴有弧形的路线变化,上身基本保持直立,双手持道具在体前划平的八字圆。时而半蹲或跪,但是身体仍然保持着颠颤的动律,手部动作也保持着划圆的状态。可以说师公的舞蹈动作特点是在持续上下的颠颤动律之下,手臂和路线走平面的八字圆。这种动律特征,免不了让人觉得有一种“跳大神”的巫术舞蹈风格。在对这两种角色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时候,就要求我们依据不同的角色对舞蹈进行不同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两种舞蹈的差异性,要将道公的沉稳、步伐的多样,以及师公的颠颤、路线的圆弧,着重加以强调并表现出来。

三、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艺术创作的用途

首先,将其作为瑶族舞蹈风格之一,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材的训练。这一用途,主要针对的是在当地以瑶族学生为主要群体的相关学校及教育机构。除专业舞蹈院校和演出团体之外,还可以将教育范围扩展至中小学,以课间操、艺术课、课外艺术实践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为形式进行推广。让这些瑶族孩子从小就能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本民族的特色舞蹈文化,进而接受并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其次,以宣传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为目的,为观众进行表演。尽管河口瑶族自治县的旅游业并不发达,很少有游客走进来参观驻足,但是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可以将创作好的作品主动推出去,或积极参加各种舞蹈比赛,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欢迎大家来了解这项民俗,由此扩大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最后,以纪录片、录影带等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影音资料永久保存。利用现代影音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空间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每个动作过程进行更准确、更全面、更详细的全方位记录,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四、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艺术创作的目的

瑶族舞蹈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娱神、娱人的舞蹈形式。其舞蹈动作与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息息相关,与瑶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从分析瑶族长鼓舞的起源及种类入手,对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瑶族舞蹈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最为人们熟知和喜爱的长鼓舞,是其中美的代表。长鼓舞综合了瑶族各种艺术的精髓,经过各个时代不断的传习排演,从内容到形式都获得了丰富和提高,并对瑶族传统舞蹈及体育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它是研究瑶族古代特殊历史、社会、民族、宗教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本文从瑶族长鼓舞的起源及种类、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 瑶族长鼓舞的来历及种类

长鼓,在瑶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有人称瑶族文化为 “长鼓文化”。瑶族的婚庆、节日、祭祀要舞长鼓,甚至到州府告状、集结起义也要舞长鼓 。瑶族民间传说中,清道光时赵金龙起义就是用舞长鼓给 “江兰厅”长官拜年,从而一举攻下 “锦 田江兰厅”的[ 。关于长鼓的来历,瑶族民间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相传盘王和六个儿子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受伤的山羊时,不幸被羊刺伤,人和羊一起跌下悬崖,死于一棵梓树的树权上。王妃痛苦之极,把盘王之死归罪于梓木与山羊,命儿女们将树砍下做鼓身,剥下羊皮蒙上,制成长鼓。他们背起 长鼓,边敲边哭边 唱:“回来吧!回来吧!”一面发泄心中之恨,一面为盘王招魂。在追悼盘王的祭祀大典上,其子怒击长鼓,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雪恨,此后即被沿袭下来。随着生产力 的提高,长鼓舞又加入了新的表现内容,除了反映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及崇神观念外,还加入了许多瑶民生产、生活实践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等,并不限于祭祀场合表演,逢年过节在村寨的圩场坪地也会进行表演,同时鼓的制作也逐步趋向完善。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创造、丰富了长鼓舞,它是抒发瑶族人民情怀和反映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精神产品,主要包括:《还愿长鼓舞》、《黄泥长鼓舞》、《做屋长鼓舞》、《芦笙长鼓舞》、《排瑶长鼓舞》、《土瑶长鼓舞》等。

2 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

2.1 农耕民族性

在原始社会里,舞蹈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也是传授生活技术的重要途径。一种舞蹈艺术成型后,其舞蹈体态、动作往往反映出某种生产方式。

生活在原始时代的瑶族先民,以狩猎为生计,以采集为辅。每当狩猎或采集满载而归时,人们聚集而欢,这便是最初的舞蹈萌芽。如狩猎归来的人们相聚狂欢时,或高兴呼喊,或模仿捕捉野兽时的动作,或装扮成四处窜逃的野兽跳跃,用简单纯朴 的动作和粗犷豪迈的呼喊再现整个狩猎过程,从而形成了最初的舞蹈动作。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模仿动物的动作,是狩猎者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当狩猎者有了想把由于狩猎时使用力气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他就再度从事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自己独特的狩猎舞。”这类反映早期狩猎内容、模拟动物的形体形态、表现动物习性以及展现狩猎场面的舞蹈,在瑶族民间长鼓舞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 “羊角长鼓舞”和 “七十二套赶羊做鼓长鼓舞”,生动地再现了瑶族狩猎的情景,再现了古代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

随着狩猎和采集向游耕农业的过渡,一些反映农业生产或与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的舞蹈也相继出现。如广西贺州瑶族《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有 “找屋宅基地”、“量地”、“挖地”、“平屋地”、“找木”、“砍木”、“削木”、“背木”、“立柱”、“架码”、“割茅草”、“夹茅草”、“抛茅草”、“盖顶”、“压顶”等三十六套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瑶族人民不断迁徙、找地建房的流离生活。平地瑶的 “芦笙长鼓舞”则包含了很多表现播种、耕田、收割、庆丰收等水稻耕作的内容。不管是长鼓舞的内容,还是长鼓舞的舞蹈动作 ,从中都可以窥探到瑶族人民生产劳动的场景。

2.2 广泛群众性

随着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瑶乡人民也迫切要求活跃文化生活。长鼓舞带有广泛的群众性,既为瑶族群众所喜爱,又易组织开展,而且多在各种节日及秋冬季高原农作较为清闲的季节举行,不影响生产,方便群众参加。长鼓舞对活动场地的要求不高,打麦场、草坪等都可以成为活动场所,体育器材可以就地取材,经费花销不多。这对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瑶族地区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都起着积极作用。同时,在瑶族地区,广大城乡都有群众自发组织开展长鼓舞,小至一个家族、一个村落,大至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能参与其中。由此可见通俗性和广泛性也是长鼓舞的基本特征之一。

2.3 文体交融性

瑶族长鼓舞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受群众的喜爱。它源于民族崇拜先祖的传统文化,又在生产劳动中发展,是民族文化的缩影,长鼓舞广泛的交融性是其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存动力。

交融性首先体现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外部。长鼓舞融民俗、体育、舞蹈、音乐于一体,多种民族传统文化方式相互交融和渗透,形成双向结合。它还是多种民族文化形式借助体育运动作为外在表现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次,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内部,长鼓舞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民族政治、经济、民众生活、人际关系、地理环境、道德伦理民间文化、社会风尚、生产劳动和民族心理等多方情况[2]从多方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3]。

2.4 健身娱乐性

瑶族长鼓舞的基本动作由走、跑、跳跃、蹲、挫、旋转、俯冲,以及顶、斗、周旋、厮杀、斗鸡、大蹦子等动作组合而成,多为模仿上山越岭、过溪穿谷、伐木运木、斗龙伏虎等劳动或斗争场面,古朴独特,粗犷豪放,节奏强烈跳到高潮时常结合有跳跃、旋转和极大幅度的摆动。跳至低潮时,稳健轻巧,韵律和谐,柔婉舒展,表现出动静相融的艺术特色[4]。

长鼓舞是全身性运动,肌肉、关节、韧带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可提高舞者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及协调性,在适宜的运动负荷下能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能够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

瑶族同胞主要居住在崇山峻岭当中,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他们需要丰富的社会文化来调节生活。长鼓舞的参与者在富有节奏的鼓点的伴奏下,通过自我运动实现宣泄情感、欢娱身心。因此,在瑶乡跳长鼓舞时,村中男女老少蜂拥而至,围坐一圈,情投长鼓舞,不仅促进了表演者的个体发展,也使观众感受到美的愉悦。同时,长鼓舞始终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活力和厚重的民族艺术风格,可以引导人们参与民族优秀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种健康的娱乐方式。

3 瑶族长鼓舞的社会功能

3.1 寄托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瑶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虽然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但他们的志趣、情感总是积极向上的。瑶族人民通过长鼓舞体验到了美的愉悦,利用嬉戏娱乐的方式减轻了自然界对人造成的心理负担和情感压抑,满足了广大瑶乡群众在农闲时放松休息、恢复体力、调节生活的需要,使自身具有一种较为稳定的情绪,并可制造一种和谐氛围,以维护身心与 自然界的相对平衡。长鼓舞的表层被蒙上了神话色彩,但透过这种表层,就可发现长鼓舞是瑶族先民礼赞山川神祗的恩惠,歌颂先民的业绩,祝福瑶乡人民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民族团结和睦的活动。它以体育、歌舞的形式抒发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3.2 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我们之所以说长鼓舞具有 “凝聚民心功能”是因为,第一,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长鼓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表演形式展开的群众喜闻乐见,有广泛群众基础;第二,瑶族长鼓舞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满足,参加者不必有高超的技艺、深邃的思想,所以适应性和普及性强,人们可以在参与或观赏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壮观的长鼓舞活动场面常可吸引很多观赏者,而又有许多观赏者由于受到激励、鼓动会随时投入其中。瑶族长鼓舞这种凝聚力,可以把沉迷于网吧的青少年沉迷于酒店的村民吸纳进来,使他们容入到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规模和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来吸引成年人、青少年,这对减少犯罪和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3 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传统教育的良师

长鼓舞是瑶族人们生产生活的叙事诗,是抒发瑶族人民情怀的精神产品。长鼓舞有大打 72套、中打 36套、小打24套,许多动作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再现,包括伐木、锯板、建房、架楼、舂米、筛米、撑木排、打猎等等。瑶族先民历史上由于不断遭受各种压迫而不断迁徙,并选择高山险谷为居住地,所以族人的砍树、盖房、撑木排、打猎等生活技能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长鼓舞,下一代可以在欢愉的氛围下接受生活技能教育,为本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保障。

从精神文化心理层面来看,长鼓舞传说是为了替瑶始祖盘瓠报仇,缅怀追念先人而产生的,其与盘王大歌的双向结合,表达了瑶人痛失先人的悲痛之心,反映了其对先人的崇拜,歌颂了先人无畏艰险的英雄主义豪迈气概。舞蹈很好地表现了盘王及其子孙勤劳勇敢、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有这些对于跳长鼓舞及观看的人来说,都能产生心灵的震撼,这对于展示、传承瑶族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4促进社会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瑶族人民的居住环境相对闭塞,使其民族文化很多方面都保持着传统性和原生性。长鼓舞的很多动作都是模仿上山越岭、过溪穿谷、伐木运木等活动,流行在广西富川过山瑶的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和七十二套赶羊长鼓舞,就把瑶族筑房建屋及盘王猎羊丧生、儿女杀羊制鼓、击鼓为盘王报仇伸冤等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仿佛能看到历史上瑶民跋山涉水、刀耕火种的生活与生产情景。这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民俗体育文化是生活在都市环境里的人们所不曾接触与了解的,而其中折射出的自然淳朴的民族风情文化正是旅游者为释放心灵的束缚所极力寻求的。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能吸引国内外众多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随之而来的就是经贸、物质交流的繁荣。农民也由单纯的劳作者,演变成民族风情文化的演绎者和服务行业的主体,多重角色的融合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瑶族盘王节类的民族节日成为集娱乐、文化交流、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博览会,这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黎明.中国民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103.

[2] 钱应华,谢翔.民俗体育与构建和谐村落[J].体育文化导刊,2008(6):17—18.

[3] 于春梅.达斡尔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4):109—111.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民族医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