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和西游记

日和西游记

日和西游记

日和西游记范文第1篇

一、《西游记》在日本影视中的母题变异

“母题”(Motif)这一概念源自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其内涵和外延历来有着不尽相同的阐释,美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史蒂斯•汤普森(StithThompson)广泛搜罗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和叙事诗歌,从中提取母题两万余个。他对母题以及母题和类型之关系作过权威性的解释:“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51可见,母题不仅是叙事作品中能够延续传统积淀的成分,还具有一种普遍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一个民族甚至是人类共同的集体无意识,能够勾勒出一种文化中共同的文化心理。因此,对母题的挖掘与表现往往体现出一部叙事作品的民族性与深刻性。在日本影视版《西游记》中,原著母题出现了一些看似普通实则深刻的变异。首先,继承了历险母题,强化了伙伴和团队的重要性。在各种日版《西游记》影视版本中,基本都继承了历险的母题结构。从1978年的电视剧版本到2006年富士电视台推出的11集连续剧,以及2007年暑期最新推出的电影版《西游记》,唐僧师徒无一例外都是历经劫难才终成完满。所不同的是,在日本版《西游记》的历险母题中,强调了伙伴和团队的作用。在富士版《西游记》中,三藏法师救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向他介绍已经收为徒弟的八戒和沙悟净时说:“这是我的两个伙伴。”一开始便强调了伙伴的关系定位。日本改编后的《西游记》电视剧与电影中,虽然三藏法师、悟空、八戒、沙悟净的身份还是师徒四人,但较之原著少了些师父、大师兄、二师弟之类的等级观念,更多强调了一种团队关系。其次,弱化了反叛母题,突出了勇气和正义之心的重要性。在1978年版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尚有反映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不过重点表现了如来对孙悟空的收服。在富士版《西游记》中,已经完全省略了孙悟空出生以及大闹天宫的情节,一出场就是师徒四人,只是用回忆的方式提到了三藏法师从五行山下救出悟空的场面。富士版《西游记》首集便开宗明义突出了坚信正义之心的重要性。三藏法师为救师傅的女儿,甘作替身去当祭品,深入魔窟,在遭到出卖后,他依然深信师傅的无辜,最终震撼了师傅,打败了魔王。类似的情节在剧中多次出现,渲染了三藏法师对正义不败的坚定信心。另一方面,与原著中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为了“成佛成圣”的目的不同,富士版《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三藏法师相约去天竺取经是为了感受人类勇气的莺要性,驱逐没有父母、独处天地间的孤独感,完善他那颗石猴的心灵。第三,引入了婚恋母题。婚恋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西游记》原著的婚恋母题是非常弱化的,唯有猪八戒因难断“色戒”留下无数笑料,与取经的原旨相背而带有一种诙谐调侃色彩。而】52在富士版《西游记》中,感情戏的成份明显加重。除了三藏法师一如既往没有任何“绯闻”,悟空、八戒、沙悟净则无一例外都有荡气回肠的恋情故事。《温泉之国》中,因猪和妖怪的双重身份而深深自卑的八戒得到了漂亮姑娘春丽的主动表白,八戒深受鼓舞并爱上了她,决定为她放弃天竺之行。《砂之国》中,连原著中最沉默寡言的沙悟净也邂逅了旧恋人金鱼,经受了一场爱情与诚信的考验。第十集《灭法国》中,一直偷偷喜欢悟空的凛凛决定和悟空举行结婚典礼,以保护师徒四人顺利西行,婚礼上为保护悟空她被恶魔安排的飞刀所伤,引发悟空真情外露。富士版《西游记》无疑对爱情有很多正面的探讨和描绘。母题的变异是《西游记》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内容变异的重要表现。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内容的变异一方面来自日本文化对原著文化背景的再解读或融合。比如在历险的过程中,强调伙伴和团队的重要性,弱化反叛色彩,突出勇气和坚信正义之心的重要性,这些都和日本文化的传统和文化思维息息相关。内容的变异另一方面还跟当下时代的特征相关,对婚恋主题的凸显,对诚信的描绘,都使当下人对自己的职业和生存状态感同身受,使《西游记》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仍然能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二、《西游记》在日本影视中的艺术形象变异

小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决定故事内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影视剧中,人物也是推动叙事的核心,戏剧的冲突和对抗离不开人物之间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我们能够想象人和人之间的或者人和他的环境——包括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之间的戏剧性斗争,但我们要设想一出只有各种自然力量对抗的戏可就难了。”№1在影视剧的人物改编中,形象塑造之难在于既要受到原著中人物的制约,又要迎合观众对于人物可能产生的新的理解,体现出时代观念的特点。“因而,人物形象的改编始终是在历史与现代的交叉点上进行,渗透着人类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叫¨富士版《西游记》的人物也穿越在历史与现代之间,其人物形象的变异,不仅在于人物造型的变异,还在于人物性格的变异。

(一)人物造型的变异

历年来日本版《西游记》的人物造型因为种种原因与原著都有较大的不同。在对原著人物的改编中,尤其引发争议的是唐僧形象的变化。中国文化中的唐僧是僧人,也是有着唐朝天朝大国的“御弟”形象,但是日版《西游记》中的唐僧一般都是由女演员扮演。富士版《西游记》的三藏法师由女演员深津绘里扮演,脱去了袈裟,着白冠白袍,除了慈悲为怀,还不时露出女性的细腻和柔美。这曾令中国观众大跌眼镜,甚至引发中国网民对日剧糟蹋中华文化的强烈不满。其次是孙悟空的造型。富士版的孙悟空留着时尚的黄头发,性格率真冲动,说话大喊大叫,言行举止颇具搞笑元素,筋斗云也演化成了由一片羽毛变成的滑板。八戒戴着一顶红绿条纹相间的帽子,穿对襟短袍,九齿钉耙缩水到了五齿,除了一对招风耳之外,外貌无异于常人。最老实的沙师弟也不再整天挑着担,而是改用两把小叉走江湖……总体上说,四个主要人物造型与中国传统的《西游记》人物形象相比变化颇大,一方面是更具有时尚特征,更注重贴近目标观众;另一方面兼顾视觉效果,既注重动态上的造型互补,也注意静态上的颜色搭配,呈现鲜明的视觉效果,使人印象深刻。

(二)主要人物性格的变异

从早年的1978年版电视剧到2006年富士版电视剧,日版《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愈来愈趋近于普通大众。铃木吉弘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给这郎《西游记》的定位是让一家老少喜闻乐见,所以设计人物性格时注重让孩子产生共鸣,让观众更容易感受人物的苦恼和奋斗精神旧J。首先,性格变化最明显的当数孙悟空。在日版《西游记》中,尤其在富士版、2007版影视剧中,孙悟空的性格更加接近于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孙悟空温柔细腻的一面。在《小儿国》中,孙悟空给几个孤儿当起了爸爸,哄婴儿睡觉,帮孩子们做饭,甚至为了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苦心学习并参加他们赖以生存的工作——刺绣。这一切是因为孙悟空有着同样的寂寞感,没有父母的寂寞感。不管有多少力量,打败多少看不顺眼的家伙,但还是消除不了那种寂寞感。在《花之国》中.翠玲曾经假冒过他的妈妈,因为被“人”当成儿子的感动,悟空冒着生命危险去为中毒的翠玲寻找解药。其次是三藏法师的性格变化。原著中三藏法师的性格是比较多面的。取经意志坚定、佛门心愿虔诚是他的优点,但他更有懦弱胆怯、贤愚不分的一面。相对而言,日版《西游记》中三藏法师性格更有常人特征,更具领袖魅力。日剧中的三藏法师历来由女演员扮演,弱化了三藏法师不近女色的特点,同时彻底改变了三藏懦弱胆怯的性格倾向。三藏不再是拯救对象,每次都和徒弟们一起亲临除妖现场,一同参加战斗,虽不是武艺最高强者,却是徒弟们同生死、共患难的伙伴。第三,突出了三藏法师在团队中的精神领袖作用。在《花之国》一集中,为了瓦解混世魔王企图分解他们师徒联盟的鬼话,他拼着性命吃下一棵带毒的种子,坚定了师徒之间的伙伴情谊。每当最艰难的时刻,他总会给徒弟们以精神上的支撑。在沙漠中,悟空、八戒、悟净为水争斗,三藏却将自己水壶里的水倒出来浇灌了沙漠里的一丛小花……此外,猪八戒、沙悟净以及其他次要人物的性格也更倾向于普通人。、

三、日本版《西游记》产生变异的原因

文化的积淀凝聚了人们的智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往往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游记》在日本的变异无疑受到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首先是日本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民族特征的熏陶,其次是日本现代时尚的影响。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误读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对于文化元素的源国家来说,变异很可能是误读,但对文化引进一方来说,则需要自己的接受方式,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文化整合的过程。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更加需要我们具有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即“能力上——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心理上——能够容忍暂时的误会或挫折而不是以消极刻板的想法或偏见去对待他人’’。

(一)日本宗教的影响

日本的民族特征在日版《西游记》中有着不同程度与不同角度的表现。首先是宗教的影响。日本是一个位于亚洲、与朝鲜半岛和中国隔海相望的狭长岛国。因为岛国的条件制约,日本民族一直保持征服、学习的能力和崇尚自然的原始天性。日本不仅发展出了自己的本土宗教——神道教,与此同时,还积极接受中国和朝鲜宗教文化的影响,并使这种宗教“为我所用”。中国儒家学说的传人为日本朝廷建立了秩序和礼节,使得日本神道教强调的“天皇”的“神之孙”的信仰和等级制度得到加强。另外,儒家的社会忧患意识、对自然人性的宽容态度、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战争观等,也都与当时的日本民族生活及文化需要相适应。但是,儒家思想中的禁欲主义受到日本文化的排斥。日本人有着-隆强的意志力,做事执著、认真、不惜代价。但同时,他们保留着自己享受生活的权利,无论饮食的精细、泡“热水澡”的嗜好,还是对性的宽容,都可见一斑。但是,日本人绝对不把这种感官的享乐作为“生活的要义”,“在他们尽情享乐之后,他们就能够为义务献身”【l…。在日版《西游记》中,也改变了原著中对情爱婚恋的避讳和克制。几乎每一部与《西游记》相关的Et剧都要为师徒四人增添爱彩,但是,这种爱彩并不影响他们取经的执著与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一样可以无往而不前。

(二)日本民族情调和审美倾向的熏陶除了宗教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民族情调和传统审美倾向对日版《西游记>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调,那么,日本人的情调是一种“知伤感之心……,最能反映El本154人情调的歌曲还是日本国歌,曲调独特,哀婉庄严,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会把如此哀婉的歌曲当国歌”。此外,Et本人还有一种“哭泣与悲剧的女性化情调”¨31,这种情调与日版《西游记》中女性化的三藏法师不无关系,也与三藏法师的屡次掉泪不无关系。一如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集诚、哀、寂于一身,形成一种哀而不怨、纯真温情的审美特质。这种情调也形成了日本文艺作品“幽玄”、“物哀”的审美色彩,促成E1本文艺作品重视“纯真温情”的一面。日版《西游记》中多次用母爱来突出作品温情的一面,不仅悟空因母爱神迷,用之抚慰自己解不开的孤儿心结。连三藏法师也为母爱沉醉,愿意在有母爱相伴的梦境中永不醒来,甚至愿意为了母亲的陪伴放弃他天竺取经的誓愿。在日本的民族情调和传统审美倾向中也有强调忠诚和为义务献身的武士道精神。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作品,全部渗透着一种强烈的武士道情结,他们强调为了义务而献身。“武士道很注重集体主义,他们就像樱花一样,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开放就很完美。”¨4o这种精神不光在武士阶层传播,同时也延伸到日本各个阶层。相对于中国《西游记》中唐僧和三徒弟之间的师徒关系,在日版《西游记》中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团队精神,这种新型的关系定位其实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一种折射。在取经过程中,师徒三人面对各种畏惧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勇气,以及三藏法师屡次为了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武士道精神的一种体现。

(三)现代社会风尚的影响

日和西游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续西游记 《西游记》 作者 兰茂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1.043

不久前,笔者阅读了《云南日报》发表的对著名的神魔小说一百回《续西游记》研究的两篇文章,前文是容津o、纪兴的《兰茂与最早的》[1],后文是冉隆中的《关于的几点意见》[2](下文简称容文和冉文)。冉文赞同并肯定了容文的观点,都认为《续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云南嵩明县人兰茂,此书名中的“续” 是刻书者乱加的,《续西游记》与《西游记》“都无法比”。该报在后文另加编者的话中说前文“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有关部门召开了专门的分析论证会。”同时又说刊出后文,在于“希望各方人士对此问题继续进行探讨。”由此可见,对《续西游记》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笔者有幸认识了容老先生,是他将笔者引进研究《续西游记》的殿堂,笔者甘拜他为师,虚心向他学到了有关兰茂的不少知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随着对《续西游记》的进一步了解并查阅了有关资料,笔者对容文与冉文的某些观点产生了几点疑问,故谨以此拙文求教于容、冉两位学者与读者诸君。

一、容文和冉文关于《续西游记》的作者是兰茂的依据

容文明确指出,“明代著名学者兰茂的《续西游记》,是中国最早取材于唐代玄奘法师取经故事而创作的小说”。他还说“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云南先贤兰茂的名字,而随意把它署名为“无名氏”的作品”。冉文也说此书作者“到底是谁”,“我同意容津o等人的观点,可以判定,《续西游记》应该是明代云南杨林人氏兰茂所作” 。他谈到容文时说:“我觉得这些分析基本是经得起推敲的”。而容文的分析是什么呢,容文首先断言,此书不是吴本《西游记》的续作。容文进一步提出兰茂写作此书时是取材于如下三点:一是兰茂少年时常听长辈讲述唐三藏出家为僧的取经故事;二是《大唐西域记》和《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三是最有云南特色的素材,例如他寻访刭500行的《唐僧取经》古夷(彝)文本。此外他还说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很浓的云南味道,其中有不少嵩明一带的方言。冉文明确表示:“我同意容津o等人的观点”,“应该说,他们的考据是做得比较细致科学的”。

二、笔者对容文、冉文提出如下商榷的观点

(一)笔者认为容文所持的论点及文中存在三条明显的不当

1、关于《续西游记》的“续”字怎么理解的问题。容文认为,在吴承恩的《西游记》刊刻问世并广为流传的情况下,“续”字是“刻书者便在兰氏著作前加了一个‘续’字。这样,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兰茂所著的《西游记》,书名就成了《续西游记》。”容文甚至说“即便是‘续’,兰茂所续的也绝不可能是吴承恩的《西游记》,而是对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未写之事进行文学想象而写成的新作。”容文同时又认为,兰茂写作时还续了《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笔者认为此说并无根据。众所周知《大唐西域记》是由唐代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所写的关于取经沿途的风土人情、的写实作品,也是一部历史地理学的著作,一部小说去续一部写实作品似乎不太可能。这“续”字显然不是刻书者随意添加的。在此问题上,刘荫柏认为,是续了元人之平话,即《西游记平话》[3]。即便按容文此说来理解,结果发生了容文自己又卖矛又卖盾:既然说是“续”为刻书者随意添加,那么容文中所引的两首诗,也就是该书第一回的开头两首诗,其中有两句为:“要知驻世长生诀,一卷西游续案头”;“西游续记作何因,为指人生一点真”[4] 。不知容老对此诗中的这两个“续”字看到了没有,如何理解“西游续记作何因”的矛盾。其次,容文认为“续”字是刻书人为了区别与吴本《西游记》而在书名前所加的,《续西游记》的书名应为《西游记》。书名怎么能乱改乱动。即使是需要改动,例如把《石头记》改名为《红楼梦》,也必须得尊重原作者的思想及著作本身的意蕴,何况这种改法与《红楼梦》的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书名都是可以乱改乱动的话,那么一部书谁看了觉得书名不合适都可以改它一下,若干年后就不知道谁是这部书的祖宗了。据笔者所知,容老所在的“兰茂学苑”在“重新整理出版”《续西游记》(其实是自费找印刷厂印制,现在因为欠费,大部分书尚被厂方扣押在厂)时己将书名改为了《南西游记》,并且在封面上标明作者及籍贯为“明. 止庵兰茂著 古滇 杨林石羊山” ,出版者为“兰茂学苑戏学部组编”。这个不伦不类的书名让我十分纳闷:到底是南游呢还是西游,或者是南西都同时游?令人不可思议。那种认为 “很可能是刻书者”不知道兰茂的名字而随意署上去的观点是对前人和文学极不尊重的表现,是不客观的。

2、关于《续西游记》的作者署名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续西游记》一书的作者署名为 “明无名氏作”[5] 即明朝时期不知名的人氏所撰写,这是客观公正的。这是因为,既然前人都有能力来出版此书,怎么会对作者乱署名呢?怎么可能没有追究过书的作者而随便署名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编者在出版时早就了解此书作者尚有争议,而且争议非常大,并非“不知”和“随意” 地胡乱署名。

我们首先从时间上来看,为什么明代人对这部书没有记录,而到了清代袁文典纂辑的《明滇南诗略》即研究明朝时期云南籍人士诗文的重要专著中才有记载呢?孙楷弟因此说根据此书是可以“以为明兰茂撰” ,同时又说“毛奇龄” 曾经“言至今读《西游续记》”作者为“季跪”,此人“则作者明末人,非茂也。”[6]。这样,此书的作者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说为兰茂,一说为季跪 。在季跪的问题上,已经有黄强发表文章,成功地论证了《续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季跪,他同时也否定了是兰茂。[7]

其次从书的内容来看,既然容文与冉文都认为《续西游记》是一部“早于吴承恩”的《西游记》。为什么不写唐僧取经的整个过程或者写“西游”, 结果却是写了“东回”呢?假如不是续什么作品的话,笔者认为书名当署为《东回记》更为恰当。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透彻地分析和论证《续西游记》是否全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因此,不应在作者人名上争论不休,而要证明兰茂一生的思想倾向以及他是否会去写这样一部文学成就不是太高的作品出来。这是颇有难度的研究课题,尚需日后再作努力。

3、关于兰茂与吴承恩的生卒问题。兰茂的生卒年与研究《续西游记》是明确相关的。容文对兰茂与吴承恩的生卒年份的说法有明显的错误。他说:“据多种史料记载,兰茂逝世于1470年,而吴承恩生于1500年,这是明确无误的事情。” 其实,兰茂和吴承恩的生卒年份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兰茂的卒年有两种说法:其一,清康熙二十九年李澄中撰的《兰先生祠堂记》、康熙五十九年编撰的《嵩明州志 .隐逸》、光绪十三年刻行的《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均说“年八十卒”。其二,在兰茂卒后40年成书的明正德年间《云南志》说他“年七十四而卒”。民国《嵩明县志 人物》亦说他“年七十四卒于家,崇祀乡贤”。 同样,吴承恩的生年有1499年说、1500年说“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代小说家”[8] 、1506年等说法(祥见于蔡铁鹰著《西游记的诞生》),还有1510年之说[9]。不存在什么“这是明确无误的事情”。

(二)笔者对冉文提出如下商榷

关于从“留洋” 与“海归” 来看《续西游记》的“续” 的问题。冉文说:“《续西游记》写的是师徒数人由西返东,也就是说,写的是一群‘海归’的故事。《西游记》写的是师徒数人由东去西,也就是说,写的是一群‘留洋’的故事。”我认为,由此说来,既然一个是“留洋”,一个是“海归” ,必然就有承接关系,如果说是《续西游记》是在《西游记》之前的作品,也就是说先“海归”了才“留洋”, 这怎合乎逻辑呢?

(三)笔者认为《续西游记》是《西游记》之后的作品

从该书的内容和结构来看,很可能是吴本《西游记》以后的作品,并且续的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且作者依然为明代后期人,其证据有三:

1、从描写的时间上来看,《西游记》是写唐僧去西天取经,由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护送。一路上经历了八十一难。通过妖魔要捉唐僧,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来展示漫长的取经道路上的矛盾和斗争。而《续西游记》则是写唐僧师徒在西天取到经以后,保护经卷返回长安的经历。这时的矛盾不是妖怪要吃唐僧,而是要抢夺经卷。据说经卷能消灾去病,增福延寿。这本身在内容上就有承接关系。

2、正确看待鲁迅对《续西游记》的评价。他引用“《西游补》所附杂记有云,‘《续西游》摹拟逼真,失于拘滞,添出比丘灵虚,尤为蛇足’” 也,[10]此言评说了《续西游记》的美中不足之处,但应当说,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吴本《西游记》把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神力和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所以作者在其续作中只有故意把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禅杖说成是“佛门戒杀生伤命”而在师徒出发前就被释迦牟尼收缴了,从而添出了比丘和灵子虚暗中护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手法。

3、从鲁迅的讨论中,可见鲁迅先生未见此书,足以说明此书的流传和影响不太大。但是他却认为这是一部《西游记》的续书,因为他知道为名著作续书是中国的一大文化传统。贞复居士在评点《续西游记》时也认为这是一部《西游记》的续书,同时都是一百回本。同时,在自考教材中也有:“《西游记》在明清两代的续书主要有五部,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有《续西游记》和《后西游记》”,“是名副其实的续书”等[11]。

总之,笔者认为容、冉两文的观点是深入研究《续西游记》的新成果,应当重视,它有助于把对此书的研究引向深入,但是把此书的作者判定为兰茂,还缺乏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论证,而我提出如上的商榷意见,当然也不一定就正确。对于作者问题还应当继续深入探讨下去,只有做到了“百家争鸣” ,才能逐步搞清楚真正的作者问题,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 容津春、纪兴.兰茂与最早的《西游记》[N].云南日报,2010-8-6.

[2] 冉隆中.关于《续西游记》的几点意见[N]. 云南日报,2010-10-15.

[3] 刘荫柏.续西游记作者推考[J].云南社会科学,1984,3 .(106-107).

[4][5]续西游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6-3 .1.

[6] 孙楷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Z].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4.

[7] 黄强.《续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季跪[J].《晋阳学刊》,1998.(111-112).

[8]金志平、崔国政.中外文学名家名著词典[Z].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1 .236.

[9] [11] 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83.315.

[1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41.

日和西游记范文第3篇

一、活动名称

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暨锦绣田园风景区首游式

二、活动主题

畅游锦绣田园 走进金色农家

三、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0年3月20日至2010年3月30日

地点:黔西县洪水乡解放村

四、举办单位

主 办 单 位:中共黔西县委 黔西县人民政府

协 办 单 位:毕节地区旅游发展局

承办牵头单位:中共黔西县委组织部

承办实施单位:黔西县洪水乡人民政府 黔西县旅游局

五、指导思想

以花节带动乡村旅游,立足本县,面向全省,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着力打造黔西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品牌,进一步扩大黔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活动宗旨

依托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洪水乡标准化无公害水稻种植示范区,突出花与旅游、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示民俗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拉开黔西原生态乡村旅游序幕。

七、主要内容

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暨洪水锦绣田园风景区首游式主要活动有开幕式(首游式)、乡村旅游有奖征文、锦绣田园风光摄影展、书画展、垂钓表演、风筝放飞表演、游泳表演和闭幕式等。

(一)开幕式

时 间:2010年3月20日

地 点:黔西县洪水乡解放村

邀请人员:邀请省、地有关领导,各主要新闻单位记者和旅行社负责人。

出席人员:县四大班子领导,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洪水乡全体乡干部、各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各中小学校长。

活动内容:

1.欢迎仪式(时间约20分钟)

介绍来宾;领导致欢迎词;宣布开幕。

2.观看文艺表演

(以水西文化为主题,邀请县内文艺届知名人士参加,时间约60分钟)。

3.畅游锦绣田园,走近金色农家

文艺表演结束后,全体来宾及游客沿着观光道尽情观赏万亩油菜花海,畅游锦绣田园,亲身体验农家生活,让游客游在花中,身在花海,尽情品味油菜花香和农家美食。

会场布置:会场主前方配置大型后台背景,以油菜花为背景,有“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暨洪水锦绣田园风景区首游式”字样,蓝底配红字;在风景区旅游公路显眼处设置大型广告牌(8米x4米),一边是“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和贵州省无公害大米产地”,以水稻图片为背景,另一边是“贵州黔西锦绣田园风景区”,以姹紫嫣红的油菜花图片为背景。在风景区街口进入景区路口处,设置一道彩门标识,有“贵州黔西锦绣田园风景区欢迎您”的字样,图案以油菜花为背景。

(二)乡村旅游有奖征文

时间:2010年3月1日至6月30日

在《黔西》期刊开展乡村旅游有奖征文活动。参赛对象不限年龄、性别、职业,参赛作品题材分文学类和通迅类,风格、篇幅不限,要求主题鲜明,立意新颖,观点明确,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并符合主题的原创署名作品。征文结束后,将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表彰。

(三)锦绣田园风光摄影展

时间:2010年3月20日至3月30日

地点:黔西县洪水乡洪水中学

邀请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来风景区采风,举办锦绣田园风光摄影展。

(四)乡土书画展

时间:2010年3月20日—30日

地点:黔西县洪水中学

邀请知名书法家、画家或书画爱好者在花节期间来风景区创作写生,组织作品展览。

(五)垂钓表演赛

时间:2010年3月23日

地点:黔西县洪水乡解放村

邀请钓鱼爱好者来风景区参加垂钓表演赛。

(六)风筝放飞表演

时间:2010年3月25日

地点:黔西县洪水乡解放村停车场

邀请风筝爱好者参加风筝放飞表演赛。

(七)游泳表演

时间:2010年3月 27 日

地点:黔西县洪水乡逢水河

邀请游泳爱好者来逢水河参加游泳表演赛。

(八)闭幕式

时间:2010年3月30日

地点:黔西县洪水乡解放村

邀请人员:省、地领导

出席人员: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负责人,洪水乡领导班子成员。

主要议程:主持人介绍来宾;县委领导致闭幕词;欢送晚宴。

八、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的组织领导,成立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领导小组。

顾 问:吴安玉 县委书记

罗德智 县人大主任

蒋从跃 县政府县长

敖怀建 县政协主席

组 长: 刘麦青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副组长:殷从隆 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

祝朝靖 县政府副县长

王忠林 县旅游协调小组组长、原县人大副主任

成 员:李学军 县委办主任

王家雄 县政府办主任

张富均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杨志平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焦 静 县旅游局局长

李 渡 黔西刊社总编

陈 玲 县文广局局长

周全志 县发改局局长

刘 发 县交通局党组书记

周 勇 县财政局局长

蒋代国 县公安局副局长

罗方贵 县教育局局长

李 林 县卫生局局长

何光贵 县食药监局局长

马昌平 县供电局局长

卓永发 洪水乡党委书记

刘 静 洪水乡乡长

张和祥 县交警大队大队长

肖调伟 县消防大队大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机构:

(一)办公室

主 任:卓永发 洪水乡党委书记

副主任:刘 静 洪水乡乡长

熊 勇 洪水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

成 员:唐宝书 洪水乡政法委书记

李 毅 洪水乡党委委员

蔡 斌 洪水乡党委委员

郑 鑫 洪水乡副乡长

代云亮 洪水乡派出所所长

史洪俊 洪水乡解放村支部书记

职 责:负责活动筹办日常工作;负责活动期间领导和嘉宾的邀请等工作;负责活动期间有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做好信息反馈等工作;协调各职能组开展好相关工作。

(二)后勤保障组:

组 长:刘 静 洪水乡乡长

副组长:李 毅 洪水乡党委委员

成 员:史开心 洪水乡党政办

李 鼎 洪水乡党政办

张 浪 洪水乡党政办

谢 丽 洪水乡财政所会计

朱洪波 洪水乡财政所出纳

职 责:负责活动筹备和安排,活动宣传标牌、宣传折页、风光片拍摄制作、活动会场布置、展厅布置、会务准备、生活安排、领导和嘉宾的接待及服务工作。

(三)交通电力保障组:

组 长:马昌平 县供电局局长

副组长:陈世才 林泉供电所所长

郑 鑫 洪水乡副乡长

成 员:李福泉 洪水乡电管站站长

职 责:负责菜花节主会场的电力保障,确保电力供应万无一失。

(四)外宣联络组:

组 长:杨志平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副组长:蔡 斌 洪水乡党委委员

成 员:许君友 县电视台台长

何元明 洪水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

职 责:负责利用多种媒体对菜花节、旅游景区作全方位宣传,开展对外交流联络活动,营造祥和、热烈的节庆气氛。

(五)安全保卫组:

组 长:蒋代国 县公安局副局长

副组长:唐宝书 洪水乡政法委书记

成 员:代云亮 洪水乡派出所所长

祝金贵 洪水乡政法委副书记

职 责:负责做好所有节庆活动场所、各景区景点等安全保卫及消防工作;保障旅游路线、主要道路交通畅通。

(六)文艺节目筹备组:

组 长:陈 玲 县文广局局长

副组长:周 宏 县文广局副局长

成 员:雷鑫栊 县文化馆馆长

职 责:负责演出节目的筹备和编排,演出人员的组织安排,并配合外来演出团队做好相关演出工作,组织参与菜花节期间的系列文化体育活动。

(七)医疗卫生组:

组 长:李 林 县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蔡 琳 洪水乡人大副主席

成 员:高德军 洪水乡卫生院院长

职 责:负责活动期间食品卫生工作、医疗防治救护工作。

(八)环境卫生整治组

组 长:熊 勇 洪水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

副组长:蔡 琳 洪水乡人大副主席

成 员:史洪俊 洪水乡解放村支部书记

韩 军 洪水乡附廓村支部书记

杨 波 洪水乡官庄村支部书记

王大余 洪水乡源水村支部书记

苏天云 洪水乡永平村支部书记

曹光祥 洪水乡长堰村支部书记

职 责:负责野普路、城关镇四达加油站至风景区、源水新街至风景区、附廓至风景区公路沿线、解放村村内全部农户和景区、景点的环境整治工作。

九、相关工作事项

(一)风景区基础设施和景观景点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在油菜花节开幕式5日前,完成从旅游专线公路的修建,完成风景区通组油路、停车场、沿河观光道建设工程,维修风景区经官庄至野普路,保证路面畅通。责任单位:交通局。

日和西游记范文第4篇

迷上研究《西游记》发源地

今年67岁的宋殿兴是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镇人,在巩义市大峪沟镇矿务局当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发现青龙山慈云寺一带和他从小就痴迷的《西游记》有很多相似之处。

青龙山慈云寺距离大峪沟镇十几公里。那里青山环绕,林谷深幽,古刹慈云寺就隐藏在那丛丛古树绿荫中。蝉鸣古刹静,钟鸣炊烟袅。这里幽静神秘的气息,不禁给慈云寺增添了几分神话的味道。宋殿兴常常思索,《西游记》和慈云寺到底有多少联系呢?

1997年8月的一天,宋殿兴去慈云寺游玩时,在碑刻上看到了有关青龙山和慈云寺的介绍:慈云寺是汉明帝永平七年,西域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到中国传播佛经时所建,是中国佛教的圣地;唐朝李世民大兴佛教,因此唐僧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奉旨重修慈云寺,并在慈云寺讲经,还把去天竺国拜佛求经的艰苦岁月、一路的险情和奇遇讲给了慈云寺的众僧徒。慈云寺众僧徒为了永远记住佛经求之不易,便把唐僧取经路上的千辛万苦、艰难险阻,代代相传下来了……

宋殿兴忙找纸笔记录下来,回家后翻开《西游记》对照,果然发现了“蛛丝马迹”: 《西游记》中的很多地方与当地地名有相似之处,如“蛇盘山”、“黑风洞”、“黄风岭”等;《西游记》和当地的场景也有相似之处,如青龙山的“五指岭”,是五座状如手指并立的山峰,仿佛就是《西游记》中的五行山;而慈云寺周围环绕的53座山峰,起源于佛教善财童子经过五十三难终成佛,而这一切,是不是又给当年游览到此的吴承恩开启了想象的空间,为他撰写《西游记》唐僧取经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开了先路呢?

想到这里,宋殿兴兴奋地告诉家人:“《西游记》的发源地就是慈云寺!吴承恩就是根据唐僧在慈云寺翻译经书的事,写的《西游记》!”家人却不以为然地说:“你说是发生在咱这儿就是发生在咱这儿啊!”宋殿兴又跟邻居们说了自己的发现,结果也没人相信他。

为了证明慈云寺就是《西游记》的发源地,宋殿兴一有空就往慈云寺跑,去研究那里的碑刻记载。同时,他更加仔细地看《西游记》,还做笔记。就连茶余饭后,他也向村里上年纪的人请教,让他们给自己讲《西游记》的民间传说。成了“有心人”后,宋殿兴发现,《西游记》与慈云寺及青龙山深山中的“五十三峰”关系更密切了!

寻找佐证吃尽苦头

在宋殿兴的带动下,村里的李同斌也迷上了《西游记》,他们经常一起研究《西游记》和慈云寺。掌握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及民间故事后,宋殿兴开始实地研究,去青龙山寻找《西游记》中的场景。

2000年9月的一天,宋殿兴和李同斌寻找“黄风岭”。他们从慈云寺出发,开始爬一个陡峭的山坡时,天下起了雨,他们很快被淋了个湿透。他们不断地摔倒,又不断地爬起来继续往前爬……终于,他们在半山腰看到一个山洞,才得以避雨。雨小些后,就继续爬山。走走停停,八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来到了黄风岭。可由于下雨,他们无法看清四周的景色,更无法体会到“黄风”的感受。

那天回去后,宋殿兴便感冒发高烧了。他请了两天假输水。当妻子看到他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打吊针,左腿膝盖还被磕得血迹斑斑,双脚也磨出了血疱,心疼地掉眼泪……虽然这次黄风岭之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也给宋殿兴提了个醒,那就是想去黄风岭感受“黄风”,一定要选有风的日子!

2001年4月,北方多风的季节,宋殿兴和李同斌又开始了“黄风之行”。他们爬黄风岭时,一阵阵风聚成一团,从天而降地围绕着他们,他们的眼睛被风刮得睁不开,耳边的风一阵阵地呼啸,他们感觉“黄袍怪”正率领着千军万马乘着风沙赶来……一阵狂风掀过,宋殿兴和李同斌站立不稳,几欲摔倒,他们忙互相搀扶着,宋殿兴张开嘴刚说了一句:“真不愧是黄风岭……”结果便感受到一阵风刮到嗓子里……

那天宋殿兴非常高兴,因为黄风岭就是他寻找到的佐证之一――跟《西游记》中的黄风岭不但名字一样,就连那里的风和沙,也是《西游记》中的场景;随后,他又一一寻找并感受到了“蛇盘山”、“黑风洞”、“五行山”……每寻找到一个场景,他都会激动而兴奋地记录在案。

因为一有时间就去爬山,宋殿兴很快便穿坏了一双又一双鞋子。他的脚,也不断地被磨得起水疱、血疱,后来,又变成了硬硬的茧子。为了节约时间,他还骑着女儿的摩托车到处搞调研。冬天的夜来得早。2002年12月的一天下午,宋殿兴从山上下来后,天就黑了。由于他骑摩托车不熟练,路过一个沟坎时车翻了,他被狠狠摔在了地上。他感到右腿一阵剧痛,用手一摸,热热的,还黏乎乎的,他知道自己受伤了。可此时,他却顾不得正在流血的腿,而是爬起来,忍痛打着打火机,扶起摩托车,去车筐里寻找自己在山上记录的资料。当他看到那个随身携带的日记本在地上时,忙高兴地捡起来捧在了手里,仿佛捧着一个宝贝……

被北大一眼相中

2003年,宋殿兴退休后,更有时间去搞研究了。在几年来的研究中,他断定慈云寺的五十三座山峰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桥梁,同时也是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老师的象征――“五十三峰”,起源于佛教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老师(即经过五十三难)终于成佛,这一切,又演变成了吴承恩笔下的唐僧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到真经的《西游记》。

根据研究,宋殿兴写了一系列考证文章,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青龙山慈云寺是《西游记》的诞生地。他找到了唐三藏从印度取经归来到慈云寺翻译经书、弘扬佛法的论据,找到了吴承恩为了寻觅唐僧踪迹,千里迢迢来到慈云寺住进“吴窑”,编纂《西游记》的有关证据。

2003年10月,在河南开封的河南大学召开的《西游记》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宋殿兴的观点得到了来自海内外60多名专家和学者的肯定。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宋殿兴还自费到和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老师有关的平遥、洪洞、苏州、徐州、扬州、杭州和上海等地去寻找佐证。

2005年5月,宋殿兴不断地找到了自己想要论证的东西。每天晚上他回到小旅馆,虽然累得腰酸背疼,但看着找到的证据和记载时,就乐得合不拢嘴……

2007年5月,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退休所长赵玉安开车陪宋殿兴去河南开封搞调研时,车不小心剐蹭到了一个中年男人,对方要他们拿出5000块钱才肯放他们走。因急着赶路,他们只好拿出了5000块钱“破财消灾”。

在寻找佐证的道路上,宋殿兴尝尽了酸甜苦辣。他十余年来呕心沥血取得的资料和佐证,提出慈云寺是《西游记》的发源地的观点被写成十多篇论文后,也开始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2008年11月,在对《西游记》和大峪沟自然景观及民间传说进行研究时,宋殿兴认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黄夏年。黄夏年看了他的论文后,惊讶于他的资料如此完整,观点又如此新颖;而当他了解到宋殿兴这十多年来的艰辛后,又很钦佩和感动。2009年7月16日,在社会科学院专家黄夏年的引荐下,宋殿兴将那十多篇观点新颖的论文送到了北京大学。那篇“慈云寺是《西游记》发源地”的论文,引起了该校哲学系研究生院领导的重视,哲学系研究生院的领导一眼便“相中”了宋殿兴,随即将他破格录取为该系研究生。

日和西游记范文第5篇

魔由心生,亦以心摄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玄奘特别喜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常常诵读它。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当唐三藏们欢欢喜喜地将佛祖赠送的五千四十八卷经文收入囊中的时候,他们却发现,少了一本《多心经》。直到他们回程十月之后来到盘律国,才有神人托梦给唐三藏,告诉他:“来日有人将《心经》本相惠,助汝回朝。”唐三藏醒来之后,就看到“祥云霭霭,瑞气盈盈”,在云雾之中,来了一个十五岁年纪的僧人,手执金环杖,从袖子里拿出一本《多心经》,对三藏法师说,这次把《心经》授予你,你有了这部经书,就可以“上达天宫,下管地府,阴阳莫测”,但就是不能再传给外人,这似乎在刻意强调这本经书的重要性。

《心经》在《西游记》中继承了这种重要性。孙悟空的老师须菩提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托名李卓吾的明代评注者注意到,“斜月”也就是一个勾,三星指的则是“心”去掉勾之后的三个点,合起来正好是个“心”字。叶昼在旁批道:“一部《西游》,此是宗旨。”考虑到在《西游记》一书中反复出现的“心猿意马”一词,我们知道,作者在这里处处都在点明,他写这本本书,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心灵的问题。

但这心又不是普通人的心,悟一子陈士斌注又说:“以此心为天地之心则可,以此心为人心之心,失之远矣。”《华严经》上写:“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菩提心,是天地之心,大道之心,绝非凡俗之心。

第八十五回,孙悟空提醒师父不要忘了《多心经》上的四句颂子: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唐僧说自己记得,并总结说:“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西游记杂剧》中,一个自称“中印土人”的贫婆跑出来和唐僧师徒大谈佛理。一开始说的是《金刚经》,可是没说两句,话锋一转,就开始谈论“心”的问题,说:“心乃性之体,性乃心之用。或有亦或无,只看动不动。”

考虑到“心猿意马”这个词的寓意,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孙悟空这只猴子就是一颗活泼跳跃的心脏,这颗心脏总是能让担惊受怕的唐僧放心,他知道,只要他的大徒弟还在,他就不会有生命危险――虽然他仍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恐惧。但是这种认知有时也会被一种想当然的臆断所抛弃,两次错误地放逐孙悟空几乎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一次是因为三打白骨精,那唐僧肉眼凡胎不识得妖怪,反而错怪悟空,逼使悟空重回花果山。第二次放逐心猿的结果就是真假难辨的六耳猕猴事件,这只赝品的猴子几乎和孙悟空长得一模一样,连观音菩萨都分辨不出,如果假悟空战败真悟空,那么唐僧将立即成为六耳猕猴刀下之鬼。

《西游记》中出现六耳猕猴,在自然界中当然不可能有六只耳朵的猴子,六这个数字在这里也在强调一种心意的混乱状态。《西游记》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有孙悟空杀死六贼的故事,这六贼与其说实有其人,毋宁说它们是人身上与生俱来的六大弱点,《西游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孙悟空大闹天宫固然大显神威,却是心乱的表现,此时杀死六贼,“心猿归正”,孙悟空才开始走向正途。所以十四回结尾时,作者写道:“那行者才死心塌地……奔西而进。”

魔由心生,亦以心摄。陈元之在世德堂本序中写道,要解决魔鬼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是故摄心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太初,即心无所摄。此其以为道之成耳,此其书直寓言者哉。”

女人国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型案例,只有一个心如止水的人才能控制住自己的,让女人这种诱惑物对心的锻炼不构成威胁,这恐怕也是《水浒》和《三国》对女性持一种极端厌恶态度的隐秘由来。

《西游记》和《红楼梦》一样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西游记》中的人物都被认为是佛教中人,所以不得不抵制欲望,即使是像猪八戒这样的好色之徒,也只能清心寡欲。另一方面,《西游记》中的道教炼丹术术语,既指向一种内丹的修炼,同时也指向一种两性的交媾,所以这就使得《西游记》不得不又沾染上了一些色情意味,这是对凡夫俗子难以把持的心灵的一次挑衅行为。

玄之又玄,众桃之门

中野美代子说桃子象征女性生殖器,似乎并不太像,反倒有点像女人的。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从岩石缝中探出头来。岩石缝和女性的性器官却有几分相似。它成为了作为妖怪的孙悟空悔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母体”,就像它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样。第三十三回,孙悟空与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银角大战。银角念咒语将须弥山和峨眉山飞来,落在悟空的双肩上,又将泰山落在他头顶上,将它压在其下,当然,由于没有如来的六字真言,这三座大山也只是逞一时之威风而已,但这又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孙悟空重回母体的故事。

在《西游记》中,桃子也是心的一种隐喻,这可能是它的外形和心脏多少有些相似的原因,同时,桃和道这个字在发音上的相似,这就使得桃子成为一种辟邪之物。

在中国古代,桃树就被认为是一种驱邪之物。《山海经》写:“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之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桃太郎入鬼门杀鬼的故事也有《山海经》的影子。桃太郎和他的随从―一只野鸡、一条狗和一只猴子―正是要去鬼之岛斩妖除魔,这个故事可以视作桃能克鬼传说的人格化演变。

鸡和桃子的关系在《汉唐地理书抄》辑《括地图》中有所体现,它说桃树下有二神,一名郁、二名垒,同时它也指出,在桃树上有一只报晓的金鸡,日照则鸣。《玄中记》的记载与之很相似,但没有说桃树下有二神,只是说桃都山上有天鸡,日出之时,日光照此大桃木,天鸡就会啼鸣,天下之鸡也一并随之啼叫。

从五行来看,一方面,与《山海经》上所说鬼门所在位置―东北方―相对应的是西南方,十二地支中为“酉、申、未”,申/猴、酉/鸡属金,金是五行中最坚硬的部分,这也是孙悟空必须是只猴子、并占据五行中的金的位置的原因所在,只是在桃太郎的故事中,未羊却被一条戌狗给替换了,也许是它在现实中太过温顺,不够强壮的缘故。日本传说中的桃太郎生于桃子,桃太郎手下的动物金性最强,所以能降妖伏魔,这和孙悟空的本领高强是一个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属于西方的金,事实上也就是四兽中的白虎。

桃子不仅和五行四兽有关,也与道教有关。元初,当长春真人丘处机云游天下,并写下他那个版本的《西游记》时,中亚、西亚的土著甚至称中国人为“桃花石”。而金庸笔下颇具道家风范的黄药师,他的隐居之所是一个叫桃花岛的、蓬莱仙山似的好去处,在这里桃花和桃子一样扮演起了人间仙境的角色。有人在桃花岛上的桃花林中流连忘返,也有人如堕云里雾里,丧失了基本的方向感―生于西域、长于大漠的欧阳克,显然对奇门遁甲、九宫八卦的精妙之处一窍不通,“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林子对于他来说不啻于一座迷宫。无独有偶,东晋南阳的隐士刘子骥也无法破解桃花的“八卦阵”,只能对他心向往之的桃花源望洋兴叹。在现实生活中要找到一块像桃花源这样的避难之所恐怕非人力所能达到的吧,这个“罕达之地”大抵是陶渊明从《山海经》中获得了灵感,杜撰出来的一方洞天福地。《桃花源记并诗》所记述的秘密隐耕之所可以看作是再次以桃花为核心的道教虚构,篇末的两句诗“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精神追求,桃花源不过是他心目中的一块隐逸的圣地,是他乘风归去,心无旁骛的所在罢了。

桃子在道教的符号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隐喻。老寿星的形象代言人南极仙翁时刻不忘自己标志性的徽章:除了宠物梅花鹿之外,拐杖和那颗巨大的桃子也是其身份的象征。寿桃和寿面一同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日派对上并不是偶然的,由于道教对长生不老近乎偏执的狂热追求,一个老年人在渴望多福多寿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堕入道教礼仪为他们所预设的程式之中去了。在这个意义上,寿桃和寿面具有同构的关系,如果说面条因为它“长”和“瘦”(寿的谐音)的外形而一目了然的话,那么桃子和长寿之间的关系就有些隐晦不明了。关于吃桃子可以延年益寿的传说还要追溯到“种桃专业户”西王母在昆仑山上的万亩农业基地。《汉武帝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自设天厨,命侍女更索桃果,以盘盛仙桃进。王母以桃四颗与帝,桃味甘美。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这么难伺候的桃子也只有神话中才有人有耐心去栽培,也难怪连文治武功的汉武帝也要打退堂鼓,不过汉武帝所食的还不能算是蟠桃中的极品,到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来掌管西王母的蟠桃园时,蟠桃的种植科技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据当地的土地介绍,蟠桃园中共有三千六百株桃树,三千年一熟、六千年一熟、九千年一熟的各占三分之一,其中九千年一熟的桃子,吃了之后可以“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汉武帝吃的还是最次的呢。在很多人看来,偷桃与之后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都只不过是贪嘴的猴子天性使然,却不晓得其中另有玄机。刘一明就认为蟠桃和金丹的功效是一致的:“‘桃’者,实也,其中有仁,属纯阳;阳气纯全,即是桃熟;桃熟,即是金丹成熟;金丹成熟,采而服之,势不容已。”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都和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有着莫大的渊源。孙悟空不必说了,那猪八戒是在蟠桃会上酗酒调戏了嫦娥而被贬入人间;沙和尚也是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被贬落流沙河中为怪。喜欢和蟠桃会扯上关系的也不止《西游记》这一本书,李汝珍的《镜花缘》第一回“女魁星北斗垂景象,老王母西池赐芳筵”也是从蟠桃大会引出百花仙子不一样的命运故事,在明吴元泰著的《东游记》中,蟠桃会是八仙与龙王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在王母的蟠桃会上兴致太高,喝多了,不觉酩酊大醉,才要显摆本事,用自己的法宝作为渡海的航船,引起了龙王的贪欲。而在清人无垢道人所著《八仙得道传》中,蟠桃大会被隐去,只是说八仙去赴王母万寿之会,我们知道,蟠桃会本身就是为王母庆祝寿辰所开的寿宴而已。可是在小说中,《东游记》一笔带过的东方朔偷桃的故事,在《八仙得道传》中却被专章描述(共五回)。

蟠桃会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似乎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长生不老羽化飞仙是道教的终极追求,通过吃桃子的方式,人们天真地向往着一种没有生老病死的极乐世界。和佛教将这种希望留在遥不可及的死亡之后而言,道教更愿意相信,我们此在的人生也能够得到一些慰藉,通过某种神秘的或者日常的仙药,我们就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人参果的命运就是桃子的命运

显然,人参果的命运就是桃子的命运,金克木,桃子遇上孙悟空,自然要给搅了局,变成悲情桃子。所以这里的桃子,绝不仅仅是山野顽猴口中的食物,它还肩负起了弘扬道法相生相克原理的重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所长李亦园先生发现,中国人认为能增强能力的食物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吃什么补什么”,如牛鞭、猴脑;另一类则是些“难以归类,跨越两界的东西”,植物而似人的人参果完全可以归入这一类。但桃子却似乎游离于两者之外,它有点像心脏,而桃与道在发音上的接近,又让它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纯粹形而上的植物了。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人参果和蟠桃并没有分得那么清楚,虽然长得像人参果,但一直说这是蟠桃。这个故事发生在王母池中,一开始猴行者向三藏法师讲述二万六千二百年前,它偷吃蟠桃,被王母抓住,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发配在花果山紫云洞。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参因为它像人形而富有了神奇的魅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会发声的人参,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植物被神秘化的结果。

桃子被迅速地赋予了人参一般的神力。在《西游记》中,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变化而是长寿。仙果能够延年益寿的传说层出不穷,有九千年结一次果的椹,有三百年开花九百年结果的树果。植物成精更不是什么稀罕事,《太平广记》和《博物志》中就有专门的章节来搜集这些怪事。梁任P《述异记》中说大食(也就是现在的伊朗)王国中有一种长在石头上的树,这种树就能长出六七寸大小的小孩(不是果子),看见人还会笑,而且手足能动,比人参果更神奇。《列王纪》中有会说话的树,竟然结着人头、马头、羊头、狼头等等令人毛骨悚然的头颅。有的树的果实能变成鸭子,或者长出无毛的小羊或年轻姑娘的头。

人们坚信桃树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传说后羿就死于桃杖(见《淮南子・诠言》),才使鬼畏桃木;随着神话传说的添油加醋,道士们戴上了仙桃巾,内功中的两个护法神也被命名为“桃核”和“桃康”,最晚到元明时期,对桃木的盲目信仰就已上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中再次提到桃子,并认为它体现的是阴阳的变化:“天无阴阳,日月不明;地无阴阳,草木不生;人无阴阳,不分男女。这桃树上果子,向阳处,有日色相烘者先熟,故红;背阴处无日者还生,故青:此阴阳道理也。”虽然说的是日常生活的道理,但考虑到桃子在《西游记》和道教中的重要位置,这段对阴阳关系的论述也不排除是作者在借桃子问题来谈道家对于人生的秘密的看法。

大丹直指

全真七子之一的刘长生《大丹直指》中认为心/火与肾/心的结合是道家炼就内丹的关键:“盖心属火,中藏正阴之精,名曰汞、木,龙。肾属水,中藏元阳真气,名曰铅、金、虎。先使水火二气,上下相交,升降相接,用意勾引,脱出真精真气,混合于中宫。用神火烹炼,使气周流于一身。气满神壮,结成大丹。”在《西游记》中,长得很像心脏的桃子和金丹到底是什么关系?在《西游记》第五回中,我们看到,桃子和金丹同时出现在一回中,孙悟空既偷吃了蟠桃又偷吃了金丹,这两样东西是不是只是一样事物的两面?如果是的话,那么桃子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炼丹术的世界。

《西游记》通篇都在说,需要一颗真心。当孙悟空学道归来之时,群猴抱怨道:“你怎么一去许久,近来被一个妖精强要占我们洞府,若再不回来,我们连山洞尽属他人矣。”真心既去,妖魔自然要占了心房洞府,这世上莫不如此。

对于孙悟空这只“心猿”来说,它也时常有意乱情迷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唐僧的心乱如麻,他第二次驱逐了孙悟空时,《西游记》作者对此的评价是:“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六耳猕猴引发的混战是“二心竞斗”的一种戏剧性写法。

第十四回开篇时的那首诗“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几乎就是禅宗“是心是佛,是佛作心”的翻版,这也就难怪在《西游记杂剧》中,唯识法相宗的玄奘会扮作禅宗的大师。但心性论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禅宗的专利,佛教从道家思想中吸收营养形成禅宗,反过来,禅宗又开始影响全真教和儒家的理学。余英时注意到,韩愈的《原道》中提出的“治心”观念是理学受到禅宗影响的一个重要证据,虽然在一个传统的儒家观念中,修身而不是修心,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尤侗指出,儒释道三家的唯心主义思想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作为一个儒生,尤侗的说法指出了三教心性论之间的联系之处,却终究没有顾及到它们之间的差异。

全真教发展了禅宗的心学理论,并将其与内丹修炼结合起来,心是内丹修炼的载体,而只有通过不间断的修行,才能心比金坚,成仙成道。对禅宗的顿悟,全真教士普遍持一种怀疑态度。他们更愿意脚踏实地、日复一日地修行。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也许是写作一部八十多万字小说的野心支撑着作者,所以唐僧从乌巢禅师手上得到《多心经》之后,并没有马上顿悟成佛。谭处端《水云集》上写:

道人心,处无心,自在逍遥清净心,闲了水云心。利名心,纵贪心,日夜煎熬劳役心,何时休歇心?修行心,包容心,一片清虚冷淡心,闲闲无用心。灭嗔心,去贪心,寂寞清贫合圣心,无生现本心。

休离方寸搜丹药,莫外周游觅妙玄。长使灵台无一物,便成九转产胎仙。

“无一物”就是要修炼到心如死灰、澄心无欲,“内无所知,外无所觉,内外俱寂,色空双泯”(马钰《真仙直指语录・丹阳真人语录》)。当然对于谭处端来说,即使他的灵台“无一物”,其目的也是要“九转产胎仙”,还是要归到道教的修炼规范中去,谭处端才能“放心”。性命双修是全真教始祖王重阳倡导的修行方式。除了要明心见性,时时扫除心上的尘埃和污垢,让它与凡尘俗世划清界限之外,还要辅助于道教日常的命功。当须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取名之时,孙悟空说:“好!好!好!今日方知姓。”刘一明也认为,这里的“姓”其实是“性”,知性然后才可知命。

每天的修炼也是一个耳提面命的过程。孙悟空的兵器金箍棒和猪八戒、沙和尚的兵器最大的不同不在于它的势大力沉,而在于它摆放的位置:耳朵里。每一次战胜敌人,将金箍棒放回自己的耳朵里,就像是在对自己的叮嘱。金箍棒在这里不仅是一个有形的兵器,也是一种有形的话语,一直在孙悟空的耳边叮咛它,做人的道理。耳提面命什么呢?小说中从未明言,可是刘一明说:“最神妙处,是‘将宝贝还变作个绣花针藏在耳内’,这些子机秘,非师罔知,乃其师附耳低言之妙旨,故用时在耳朵里取,收时在耳朵里藏。”

除了这种耳提面命的自我警醒,还需要更多的辅助修炼工具才能达到解脱的彼岸。马钰再次用外丹术的术语来证明性和命其实就是神和气而已:“夫修此之要不离神气,神气是性命,性命是龙虎。龙虎是铅汞,铅汞是水火,水火是婴姹,婴姹是真阴真阳,真阴真阳是神气二字而已。”所以全真教才如此看重炼气还神的气功。全真教虽然不炼实体的金丹,却在自己的肚子里用呼吸吐纳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内丹梦想。当然,马钰又说明,龙虎、铅汞之类外丹炼丹术的术语只不过是一个比方,他真正在意的是炼气养气。而《洞天玄记》提到仙桃的时候也将它与降龙伏虎联系在一起,说:“桃园内摘仙桃,瑶池宴饮仙醪,霎时间虎伏龙降,鬼哭神嚎。”又说仙酒其实也是抟和日月、阴阳的杰出产物。这两样东西正是蟠桃会上的经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