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韵遗风

古韵遗风

古韵遗风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花梅瓶;青花龙纹梅瓶;青花鱼藻纹梅瓶;青花人物纹梅瓶

一、绪论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等多重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至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梅瓶日渐风行。

梅瓶在早期出现时因瓶身细瘦类似鸡腿而被称为鸡腿瓶,宋代时称其“酒经”或“经瓶”。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于插梅花。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曰梅瓶也。”

桂林博物馆共藏有出土于桂林明代靖江王陵区的明代各类梅瓶三百余件,其中六十余件为陶梅瓶,二百五十余件是以青花为主的瓷梅瓶。如此数量众多,品种丰富的古代梅瓶集中收藏于一个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其中有些器物更是精美绝伦,极为罕见,被誉为“国之瑰宝”“梅瓶之乡,桂林一绝”。

二、桂林博物馆藏明代青花梅瓶风采

桂林历史上并没有烧制青花瓷的窑场。经考证,靖江王陵中出土的这些青花梅瓶大多是由江西景德镇瓷窑烧制,从昌江出发,入鄱阳湖、长江、洞庭洞,经湘江,入灵渠,转漓江至桂林。桂林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青花梅瓶,品类繁多,器型多变,纹饰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可说是美轮美奂的艺术瑰宝。现精选其中三件(组)与同好共赏,并请教于大方。

(一)别具神韵的青花龙纹梅瓶

桂林博物馆收藏有各类龙纹梅瓶93件,双龙戏珠是最基本的表现内容。这件青花“明万历年造”双龙戏珠纹带盖梅瓶,1998年12月出土于桂林市东郊靖江王宗室墓。此瓶通高52厘米,口径6.1厘米,腹围61.3厘米,底径15厘米。质地细润,釉色艳丽,白中略泛青。整体造型端肩瘦体,挺拔高挑。直颈唇口,硬折肩,瘦长腹,腹以下至胫渐收,胫至足稍外扬。盖子极具特色,呈半圆钵形,盖下有一子口,盖外沿与口外沿等大,以防止盖子滑落。

瓶体图案共有六层,每层间以弦纹分隔:盖面为楷书款识“明万历年造”,字体苍劲,写法与排列自成一体,为三行五字,布局极富特色。盖沿围绕缠枝花卉纹,颈部绘青花蕉叶纹,肩部绘六组对称排列缨络纹,胫部纹饰海浪中突起的山峰,在瓷画艺术中称之为“江芽”,代表江山社稷。江芽绘于瓶中,取意“江山太平”,反映了人民期盼社会太平安定的美好愿望。腹部绘双龙戏珠纹。图中双龙张牙舞爪,怒目圆睁,双眉高耸,鼻似如意,扬须摆尾,在如意云中对戏火珠,气势雄浑。

与其他梅瓶相比,此瓶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器形少见,第二是盖子别致,第三是铭款独特。这件梅瓶造型独特,在国内已发表的梅瓶中尚属首见。从器型及字体看,此瓶应为明代万历年间“官搭民烧”的产品。“官搭民烧”是指当时朝廷御厂器用不足,政府强派任务给民窑烧造以完成任务的一种形式。这一方面促进了民窑的兴旺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官窑制品逐渐吸收了民窑产品自由活泼的风格。

(二)吉祥富贵的青花鱼藻纹梅瓶

明宣德青花“连年有余”鱼藻纹梅瓶和明宣德青花“富贵有余”鱼藻纹梅瓶,两瓶尺寸相近,瓶高29厘米,腹围57.5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10.5厘米。其造型古朴庄重,胎体厚实,釉面微透灰白,青花发色深沉浓艳。唇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以下渐收,糊米底,至底稍外扬。此二瓶造型、青花发色及笔法完全相同,且图案纹饰也基本一致,但所绘鱼的种类有所有不同。

整器图案共分四层,每层间以弦纹分隔。颈部绘青花变形勾连纹,肩部绘青花缠枝莲纹,胫部绘青花海波纹,腹部主题图案分别绘青花“富贵有余”及青花“连年有余”鱼藻纹。其中青花“富贵有余”纹梅瓶图中,绘鳜鱼、鲫鱼各一尾游弋在荷塘中,鱼与“余”同音,鲫鱼即鲋鱼,与鳜鱼同取谐意“富贵有余”。图中之鱼栩栩如生,特别是鳜鱼图案,它的眼神特别凶悍而有神,并且身上的鱼刺根根耸立,十分张扬。能把鳜鱼这种食肉性鱼类的特征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犹如活鱼一般,青花瓷中能达到如此水平者实在不多。另一件“连年有余”图梅瓶主题纹饰绘鲤鱼、鲶鱼各一尾游于莲塘,取“连年有余”之意。这两件梅瓶的图案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祈求祥瑞,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此对瓶1980年出自桂林市尧山明代靖江昭和王朱规裕墓。朱规裕,成化七年(1471年)袭封,弘治二年(1489年)去逝,故这对瓶应是弘治之前的产物。但从这对梅瓶唇口短颈的敦厚造型,无釉砂底的底足工艺,深沉的青花发色,肩部缠枝莲和胫部海水的画法等综合分析,将这对梅瓶的烧制时间定为宣德晚期最为恰当。

(三)内涵丰富的青花人物纹梅瓶

明宣德西溪问樵和携琴访友图青花梅瓶,1972年出土于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夫妇合葬墓。两瓶造型及尺寸相同,高38.2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1厘米,腹围65.3厘米。瓶体工整端正,美观大方。胎体厚重,瓷质细腻,釉色匀润。小唇口,圆台状短颈,颈下部外斜,丰肩圆腹,腹以下至足渐收,砂底略上敛。

整器图案共分四层,各层间以弦纹分隔。此对瓶颈部、肩部和胫部图案完全相同:颈部绘青花龟背锦地纹,肩部绘青花波涛开光海马纹,肩部与胫部的海波纹遥相对应,给人以宽阔无边的美感。腹部主题图案两瓶各有千秋,其中,青花“西溪问樵”图梅瓶腹部主题图案描绘的是,一位官员模样的人骑马行进途中,正勒马回首与一位樵夫搭话,仿佛在向樵夫问路,一侍从肩托宝剑在前引路。另一件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描绘的是:一位高士神态怡然地骑马慢行,琴童挟琴在前引路,仆人挑着酒食在后随行。远处群山起伏,碧水荡漾,尤如一幅精美的中国水墨画。

古代文人画中常出现“携酒寻芳”“携琴访友”“西溪问樵”的题材。这对明宣德青花西溪问樵图梅瓶和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瓶体纹饰构思精巧,线条清晰,笔法流畅,人物、马匹、器用以及景物的比例准确,层次分明。两瓶画面反映的内容有前因后果的关联,应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分别是俞伯牙初遇樵夫钟子期的情景以及携琴拜访老朋友两个主题。这两件梅瓶纹饰风格相似,内容互为补充,从器形到图案均称得上青花瓷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中国青花瓷黄金时期的典范之作。

古韵遗风范文第2篇

一、我国陶瓷绘画的发展历程

陶瓷器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文化标志性的遗产,它始终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超越了时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早在远古的陶器时代,人们就用直观的线条在陶器上进行装饰,一般按照不同的艺术风格可分为几个阶段:以直边三角形与线条结合为主、装饰抽象程式化的半坡型彩陶;以同心圆为中心图形、装饰风格多运用直线和曲线结合的马家窑彩陶;而在半山型、庙底沟型和马厂型陶瓷中则普遍应用了各种纹路作为表面线条装饰的表现方式,这个时期的陶艺在线条上体现出独特的地位和魅力。进入宋代,随着陶瓷绘画的不断进步,在对陶瓷的装饰上更展现出工艺特性,使其绘画线条饱满手法娴熟,形成自然的釉面裂纹线条,而在明代,陶瓷绘画装饰往往用曲线形式的藤枝和缠绕的花枝交错于画面,在瓷器上形成富贵的艺术感,产生一种质朴、高雅、流畅的美。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陶瓷绘画被升华,其绘画装饰艺术中构图严密、线条浑圆、形象夸张,大多以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著称,在绘画手法上,线条显示出健康欢快的民间气息。

二、分析中国画和陶瓷绘画之间的共性

首先,早在新石器时期出现的彩陶成为最为古老的绘画艺术,也是陶瓷与绘画最早的结合,我国的陶瓷绘画和中国画这两种传统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相互交融发展,两者共同遵循着相同的美学思维,在精神意境上存在共同性。也就是说艺术如果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所产生的意境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意境可以极大度地展现艺术的美感,它也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衡量美的最高标准。它们都是心灵与景物的结晶,比如陶瓷艺术家冯晓矛在《乡情》作品中则是借鉴自然景观的题材,表现一种宁静的韵律感,绘画上的部分有远山、山泉、小溪、农舍等,都展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隐喻之美,因此,陶瓷画与中国画的相通意境具有将现实生活的美体现在艺术作品上的魔力,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其次,在绘画的发展史上也可以看出气韵在中国画中占有极强的艺术地位,无论在汉唐还是在宋朝,中国画对气势的推崇被各个时期应用得尽善尽美,以静气、逸气体现宁静优雅成为绘画的主流,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荆浩的《雪溪图》等都折射出绘画对象的内在神韵,将自我的精神反衬到对象中。而陶瓷绘画虽然与中国画在工艺上和用笔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影响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气韵。它有别于一般的民俗绘画,而是成为颇具气韵的绘画艺术,明显提升了传统陶瓷所表现出的文化格调。此外,陶瓷绘画带有民间世俗的娱乐趣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生动气韵,如作品“天启青花人物碗”,画中犹如动态的牛,牛背上的牧童和顶风冒雨的人,这些都给观者产生了无限趣味和遐想,整个绘画体现着气韵生动的审美情结。

再次,依靠笔墨语言表现自然神韵的中国画,从根本上体现出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艺术审美,也就是说,笔墨即精神。中国画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在笔墨上讲究古朴淡雅和自然空灵的趣味,它是对万物体验后的艺术升华。而中国陶瓷绘画在用料用彩的技巧上与中国画的笔墨用法大致相同,不论是唐代之后的青花分水还是明清时代的彩瓷体现,都可以感受到犹如中国画般的笔墨味道,因此,可以说陶瓷绘画是中国画艺术延续下的新的转变,将中国画丰富的笔墨表现力与陶瓷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展现出一门新的艺术领域,充分体现出中国画在陶瓷绘画中的重要影响。

三、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的粉彩和新彩的影响最大。在陶瓷绘画中,陶瓷艺术家一般用线绘画苔,用点、染画山石,这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中被明显体现出,把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陶瓷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就粉彩花鸟来说,以程意亭为代表的粉彩工艺堪称一绝,其作品融合中国画和陶瓷粉彩工艺为一体,并巧妙地运用在陶瓷绘画的笔触下,如代表作《翠鸟荷花》中,岩石上的翠鸟同时俯视水中的鱼和荷花,凸显出画面的丰腴,共同勾画出一幅动态的美图,尤其是荷花花瓣边缘的曲线勾勒,体现出植物的韵态和趣味,让人无限遐想。

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古彩线描的影响较为突出,古彩线描科学合理地加入了中国画白描的技法,再加上工艺美术的装饰技巧,使得陶瓷绘画中的古彩线描风格独特,浑然天成。在陶瓷绘画中主要的古彩线描方式虽然不像粉彩以圆润饱满和柔和秀逸著称,但是它却显现出古朴典雅之感。从20世纪50年代始,古彩艺术蓬勃发展,而现代的陶瓷古彩构图疏密错落有致,在材料上和技巧上乃至装饰上都有所改进,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和风格。在中国画的基础上,陶瓷绘画继承了其构图特点和色彩搭配,而且融入现代手法把粉彩同古彩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

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青花的影响也比较鲜明,青花与中国画的笔墨工具有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多陶瓷艺术家在陶瓷装饰上绘制青花时,都会多多少少受中国绘画的影响,注重借鉴古今名作中的绘画特征和线描特点。由于时代文人和审美意志的介入,使得陶瓷绘画者的素质潜移默化,从而使陶瓷绘画中的青花成为与中国画更为亲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中国画还是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青花绘画中都体现着绘画者的感情与生活相结合的精神产物,青花山水作为陶瓷绘画的一种表现为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总之,陶瓷绘画和中国画两者都是中国的国粹精华所在,共同承载着中国千年的文化格调,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当今被广为传播和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陶瓷绘画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扎实的绘画风格和文化底蕴,加入陶瓷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使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化深入到其中,从而创造性地创作出情景交融的陶瓷作品,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瓷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重大成果

景德镇御窑厂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近日,国家文物局下发通知,公布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这是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为进一步推动大遗址保护工作,规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去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议工作。国家文物局组成专家组,10月17日专程赴景德镇,采取查看现场、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封闭式综合评审。经国家文物局汇总整理并组织专家对全国参评的考古遗址公园进行投票评选,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取得好成绩。

古韵遗风范文第3篇

??春雨如丝,轻轻地洒落在古香古色的风雨桥上。因有了轻飘的雨点,这座全属木料瓦盖结构的古桥显得柔顺而写意,透过古桥的护栏,辽望到河岸远方的景光,那是一片绿茵连绵的青山,青山怀抱里是一片农夫耕种着的春色,这份春色犹似一种希望,也韵含着农家人的纯朴之风。

??古桥似虹,点缀于山野之中,座落于河流之上。那是前辈们留下来的一道难得的历史文物景观,那是前辈们用血和汗铸造成的而能保存下来给后人的稀少之宝,他铭记着历史和前人的足迹。收敛放飞的思绪,一份凝重的心情油然而生,我看到足下的百年木桥的横梁,它沉受了这方水土之百姓那千万双叠放在一起的足迹。旭日东升,这里的百姓、学生就从这里去劳作和学习;夕阳西下,农家人的牛群就从这里走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中的村民只知道古桥带给了他们实惠,却从不留意古桥的历史意义。我想这种幽远的、古朴的境地,也许逐渐被现代人忘却。凝望烟雨古色,却使我染尘的心灵蓦然回归,浮躁的心灵在不经意经渐入佳境,那是一种净化,那是一种幽远,那是一种宁静。

??河水如一条缓缓摆动的幕布,从古桥下静谧的流去,它不激流涌进,不惊涛骇浪,但它拍打浪石的声音清脆可闻,那种境地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在你耳边呢喃细语,那种悦耳而酥脆的流水声,让你舒心畅气!游荡在河中的大白鸭,使河面泛起一圈圈波光,就像一个生命在春天里荡开的微笑。我想,古桥得益于这水的滋润,才显得那么泛意抒情;得益于这生灵的陪伴,才那么充满诱人的灵韵。

??雨点似沙,稀稀啦啦的打在风格古朴的垂钓小木屋上,小木屋沿河池排成一行弥漫于烟雨中也倒映于水中,这是前来悠闲、小憩的客人之家。在烟雨迷漫的下雨天、在艳阳高照的烈日下,我仿佛看到了这些小屋是客人的心灵之驿站,那么古朴,那么幽静,那么让游人心旷神怡!

??强风似箭,河岸的古树林唱起了千年不厌的歌,撑开了他那些苍劲有力的手,一阵欢歌劲舞,宁静的古桥风韵瞬间变得欢快活泼起来。古树和古桥相依相伴,相互映衬,使得眼下的这片景致风姿更卓越古韵更浓郁!古树的树皮裂口就像一道道历史的痕迹,见证着古树和古桥的年轮,但却隐藏不住古树林在清风拂来时的那份欢乐,那份神韵。

??突然,从远远的山边传来一阵阵鞭炮声,哦,又是清明时节,人们都在祭祀离去的故人。清明时节雨纷纷,最是怀念故人时。阵阵鞭炮声似乎映衬着古桥更凄凉更落寞!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渐渐地隐去,我的思绪也逐渐步入了沉思:人们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以自己的方式怀念故人,而古桥有谁来感想?有谁来惦记?有谁来为他写诗咏词?莫非一代历史文物就这样被当今世人遗忘殆尽?我不甘心!强烈的责任心涌出了一股激流,激流沿着手掌的脉纹顺流而下,汇成了一支歌咏古桥风姿的神笔,被紧紧的抓在我的指间,神笔在空旷的天穹下挥舞着我对古桥如旋舞般的思绪,强风更劲,思绪更烈!古桥在我的渴望中得到了复活,复活的古桥定会走向春天!

??二年一梦。

??……

古韵遗风范文第4篇

与其他地区的同类石种相较,夜郎古铜石美在包浆,奇在纹理。

包浆:盘摩保养最怡情

夜郎古铜石经过盘养后滑熟可喜,幽光隐隐,不同于上油打蜡后刺目的“贼光”和浮躁艳丽的色调,而是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温润古雅,毫不张扬,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有如古之君子,谦谦和蔼,与其接触总能感觉到春风沐人,暗合儒者的学养、道家的修为。

古铜石的盘养是铜石赏藏的乐趣所在,是藏者在赏藏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与自然亲密接触和融通的过程,使奇石赏玩不再是单一枯燥缺乏创造的活动。现将夜郎古铜石的盘养方法概述如下:

一、古铜石在出水后没有污垢的情况下直接可以把玩盘养。以手反复摩挲,使出水后略显干燥的石肤变得温润。

二、尺寸较大的铜石,以手湿水后均匀盘擦至收水,反复多次,直至润泽。

三、盘玩后,用干棉布、毛毡或戴上棉质手套反复摩挲盘擦,动作由重至轻,由缓至急。直至幽光呈现,温润可人为止(图二)。

纹赏:轻形象,重会意,看气韵,赏无题

夜郎古铜石纹理奇绝,纷繁多变。常见有虫咬纹、铆钉纹、掐丝纹、水涡纹、八宝纹、残碑纹、鼓钉纹、龟甲纹、水草纹、云雷纹、饕餮纹等(见图三、四、五、六、七、八:纹理欣赏)。而面对纹理的千变万化,石友们常常捉摸不定,取舍艰难。实际上,老到玩家对夜郎古铜石的纹理鉴赏虽未总结成文,但早已有“法”可依。今略作概括,以飨诸位:

古铜石纹理依附特有的色泽,长于表现古拙诡谲之风或清奇迷离之韵。不似解读长江画面等石,无须挖空心思挂扣主题。“轻形象,重会意,看气韵,赏无题”,此为古铜石赏藏真诀。

相纹,则无论虫咬铆钉、饕餮云雷等名,均要繁而不乱,卷而不断。如星罗棋布,云行水绕,总归有章有法,有主有次。机杼千匹,头绪可捋。不可飘飞轻佻,凌乱如搅;切忌分崩离析,破碎如捣。以深邃、高突、流畅、变化、明晰为美,以飘浮、凌乱、暧昧、晦涩、破碎为丑。

古韵遗风范文第5篇

携一把古琴,披一层银辉,独自坐在清冷的竹篁中。任岁月的风扰乱记忆的根脉,在花香涌入鼻翼,微颤者,抚一曲亘古千年的恨歌,诉尽那如丝的清愁,如弦的缱绻。

谱一曲诗魂词魄。早已被唐风宋雨浸骨入膏,哪一丝是旧词,哪一弦是新韵,那细碎如镜的又是谁赋得清愁?是“青莲”在呼唤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满腹才学却无法展示,有志却无报,自慰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头却遗恨“散发弄扁舟”。隐约听到你湿湿的告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易安居士命悲甚,情郎早逝,改嫁中山狼,怎不会“人比黄花瘦”,这次第怎一个“恨”字了得。更是那李后主,“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遗恨只是小小的韵脚,可他们足以让我心底涨满挥之不去的苦涩,抚琴而泣。

弹一支红楼情恨。看不到木石前盟的实现,只有那金玉良缘的无份,也许两者的同时实现本身就是一种遗憾。桃花树下的花冢里,年年的落花们,你们是否以为黛玉垒起一座香丘,湘云那年醉卧的石凳还在吧,她的仙郎早逝,免不得她“湘江水逝楚云飞”只愿那一片片芍药花瓣化作一块轻绢拭去她梦中的泪痕。“花气袭人知昼暖”她付出了一生“谁知公子无缘”。最爱她那“心比天高”的性格,也正因“风流灵巧招人怨”,夜夜听那孔雀裘诉遗恨。只恨那神瑛下凡来,又恨那绛珠还泪来,更恨那红楼情恨长。

吟一首风流韵歌。古往今来,多少爱恨情愁,悲欢离合,“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纵使父母之命难违,只要爱的感天动地,何惧生死相许。如果杨妃明智,不至三郎荒淫无度,怎会“婉转蛾眉马前死”,如果三郎英圣,能把持有度,又怎会“六军不发无奈何”。只可惜一段真爱这样悲恨的结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月色盈盈,泪痕点点,把着古琴,余音绕梁,丝丝弦弦浸成珠泪,柔柔的滑过我的心房,遗恨的思绪牵袢成网,笼住心房。像无数的琴丝,浅吟低唱,殷殷切切,恨歌绵长……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人民政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