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范文第1篇

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征讨俄国惨败而归,倒非俄国将士几多英勇,而是斑疹伤寒的蔓延,以每天致死6000名法国士兵的速度,成为真正击溃拿破仑的绝杀武器,进而直接改写了欧洲近代史。

又比如《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里曾说道,拿破仑在滑铁卢输得精光,“史家可以引述100条不同的理由,可是,他们很少把这个人痔疮发作的事情列入其中,可是,因为痔疮发作,这位伟大的战略家就无法骑马出去查看战况和部队了。”俄国的斑疹伤寒抵挡了拿破仑的长驱直入,拿破仑自己屁股上的痔疮,则使得他终究不能称霸欧洲,关键时刻的某个小毛病,或许真的足以令世界历史的进程发生戏剧性的改变。

而使欧洲的天空长期陷入在疾病的阴影之中的,可算是持续200多年的鼠疫了。几乎一半欧洲人死于这场大瘟疫,据说1386年的维也纳,逃过鼠疫魔爪的,全城仅有5人。而据日本学者滨田笃郎的《疾病的世界地图》一书介绍,鼠疫大流行又促使瘟疫预防制度在意大利的威尼斯诞生。这套制度规定,自东方归来、即将入港的船必须先在海上停留40天,确定乘船者无人感染瘟疫,才可以让船只登陆。此后多处地中海沿岸港口都沿用了这套制度。40这个数字在意大利文里是“quaranta”,此后英语中的“检疫”一词,即写作“quarantine”。

即便那个煊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其衰落也一样和疾病有关。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特赖特的著作《疾病改变历史》一书中,他写道,公元前1世纪,一种异常危险的疟疾在罗马附近的低湿地区流行,并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后不久,酿成大流行。传染范围先是局限在意大利,在城市中肆虐,使罗马的蔬菜供应地坎帕尼亚死了许多人,继而整个地区都被抛荒,成为名声不佳的疟疾流行区。

同时,疟疾也导致意大利罗马人胎儿的成活率急剧下降。而且,因难以治疗的疟疾引起了人们身体长时间的患病和虚弱,缩短了人的寿命,自然也导致国力衰退。身体的持续病患,造成了罗马晚期典型的精神不振现象。此后的国力日衰,也就是可以想见的事情了。

对于疾病在人类历史上的影响,美国著名医学史家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在《疾病的文化史》里写道,“既然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出现过疾病,那么,一切人类制度都必然受到它的影响,并且不得不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对付它。”

对于疾病之于人类历史的重要影响,美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则是一本不可不看的杰作。这部书最厉害的地方,当然是因其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极大程度地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至今都是社会文化史的经典著作。

我们知道,天花、流感、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霍乱等知名流行性疾病是近代人类的主要致死凶器。贾蒙德提出的问题是,当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带去的病菌杀死的印第安人,比直接杀死的要多得多。那么为什么病菌交流是单向的,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的病菌杀死西班牙的入侵者,或者传回欧洲杀死欧洲人呢?

在贾蒙德看来,之所以旧大陆入侵者带来的病菌都是单向传播的原因在于,一是因为新大陆地区出现稠密人口的时间稍晚于旧大陆,也就是说还没有给病菌足够的演化时间;二是美洲的三个人口稠密区,密西西比河流域、中美、安第斯山脉之间,互相来往也并不频繁,导致病菌传播的可能减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新大陆没有这些旧大陆被驯化的群居动物,换句话说病菌来源本身就有限。

枪炮病菌与钢铁范文第2篇

我算是那里的常客,因为我很爱看书,和一本好书不期而遇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去那里的次数多了,便莫名和在店里打工的一个男生熟了起来。他叫秦楼,是个脾气很好又很热情的服务生。他有时工作不忙了,就会拿本书坐在我对面,两个人一起默默地看。平时,我俩总是相安无事,彼此之间话很少。直到有一天,他收拾完书籍漂流角,突然走过来问我在看什么书。

当时的我愣了愣,然后拿起手上的《密码学》朝他晃了晃。秦楼若有所思地c了点头,然后指着漂流角问我,放在漂流角里的那几本《简明哲学导论》《枪炮、病菌与钢铁》《宇宙的琴弦》是不是我拿来的。

我老实地点头。没想到的是,听我说完,秦楼居然笑了。他说,发现有几本书一直没人碰,过去一看全是很艰深难懂的类型,“你选书的口味真像个男生。”的确,和我同龄的女孩子过来,要么就捧着一本张爱玲眉目低垂,散发出文艺的气息;要么就是捧着几本青春校园小说,看着看着还会突然抹起泪来。

后来,秦楼再看到我来,总会问我在看什么书,然后顺便评头论足一番,说这些书难懂、晦涩。开始我还会和他玩笑两句,但这样的话听多了,总会有些不快。我又是很爱看书的人,实在不太能接受有人再三评价我看书的品味。于是某一天他再坐到我对面,说怎么又看这类书的时候,我抬头看了他一眼,问了他一句:“有规定女孩子该看什么书吗?知道我带的书你店里的客人不喜欢了,以后不带便是。”

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严肃,因此话说出口我就有点后悔,可又不能收回。而秦楼的表情也显得有些意外,然后他笑了笑,没再接话,也就起身去做手里的事情了。

在那之后,我隔了一周才又去咖啡店,进去前看到他在店里,脚步还下意识地停了一停。进店之后我没有选择以前的老位置,而是远远地躲在了角落里。点完单回来,却看到秦楼坐在了我的对面,桌上放了一大堆书。

我有点诧异地问他:“你想干嘛……”

他很温和地回答我:“之前是我欠考虑,开玩笑的时候没有考虑你的心情,我很抱歉。买了些书作为女生节的礼物,希望你能收下。”

枪炮病菌与钢铁范文第3篇

就步兵的定义而言,他们在战斗中也是首当其冲的。在古代的军队中步兵是最可怜的士兵,他们装备矛和盾之类的最差武器。他们被派往前线对付敌人的弓箭和长矛并牵制对方的步兵。富有的、通常由贵族担任的骑兵则在后方等待,有利时则去夺取胜利,失利时则向后撤退。无论胜败如何,步兵总是伤亡最大。

四千年来,步兵的作用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步兵的编制

班班由9~15人组成,装备有步枪、机枪和反坦克武器。一个班由一名下士或中士指挥。进攻时,班的正面通常为50到100米。防御时,班的正面可增大一倍(正面和纵深均为200米)。

排排由3~4个班组成(30至50人),由一名军士或少尉指挥。进攻时,排的正面为100至150米,两个班在前,一个班在后;防御时,其正面宽度为进攻时的2到8倍(达500米),通常集中几个班组成环形防御。

连连由3~4个排组成(100至250人)。此外,还有迫击炮和重机枪等武器以及专门的传感器材。连由一名中尉、上尉或少校指挥。进攻时,正面为500~1,000米;防御时,正面增大一倍。

营营由3~5个连组成(400至1,500人),有时配有坦克。营还装备有防空武器和专门的传感器材。营由一名少校或中校指挥。进攻时,其正面为1~3公里,防御时正面增大一倍。

大部队大部队如团、师和集团军,通常所辖的步兵比例一级比一级小。严格地讲,它们已不再是步兵部队。

战斗工兵大多数军队把战斗工兵叫作“轻工兵”,他们是使用特种武器和工程装备的专家。他们也要接受步兵训练,在紧急情况下可充当步兵。战斗工兵的武器有地雷、特种炸药、喷火器以及他们专业范围内可能出现的其他新式武器。他们的任务是迅速构筑特别复杂的防御阵地。工兵还能迅速摧毁敌人的防御阵地,所以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一支战斗部队。他们特别受步兵的尊重。这主要是因为当要进攻敌人特别坚固的防御阵地、尤其是混凝土加固的“永备”防御阵地时,工兵要在步兵的前方行动。由于战斗工兵受过专业训练,非紧急情况下他们通常不作为普通步兵使用。他们不像普通步兵那样容易补充。

步兵的各种战术运用

预备队预备队不与敌人直接接触,但要随时作好战斗准备。这就使经过激战的部队可以获得一个休整的机会。他们可以睡觉,洗澡,取邮件和写信,吃热饭,补充损失的人员和武器装备以及进行训练。这些活动通常是在不受敌人火力威胁的地区进行的。预备队的膳宿条件其实并不比在前线的部队好多少。

机动在古代,大部分步兵是徒步作战,而今天一些步兵依然如此。不过,现在大部分步兵部队都已实现机械化。他们可以乘坐装甲人员输送车、卡车或直升机实施运动。乘车运动容易遭受空中或地面伏击,但却能创造良好的睡觉机会。老兵很快就能学会这套本领并经常这样做。车辆驾驶人员也是人,因此精力稍不集中,他们也是会打瞌睡的。长途行军的机械化部队的一个特点是,随着驾驶员日益疲惫,事故发生次数会不断增加。

遭遇战在战争的最初阶段,开进中的部队经常与敌人发生遭遇战。这就要求士兵情绪高涨,斗志旺盛。前苏联认为这是未来战争中最常见的作战样式。事实上,前苏联军方把同敌人的任何初次接触都看作遭遇战。在任何情况下,步兵不是遭到敌人伏击,就是在接到警报之后被派往某个方向去伏击敌人。只有最有信心、最有经验的部队才勇于在运动条件下作战。

工事构筑士兵一旦尝到步兵作战的滋味,很快就会产生消极厌战情绪。但是,即使在非战斗情况下,步兵每天仍然会有人因中敌人(或己方)的流弹而伤亡。因此,部队总想预先做好准备以对付敌人更为猛烈的行动。尽管广泛使用了装甲输送车,部队仍然要挖掘掩体。如有足够的时间和器材(坦克或装甲输送车上装有一个推土板),装甲输送车本身也应挖掘掩体。首先应挖掘掩体,其次是加强伪装、设置传感器以及敷设电话线。如果条件许可,还应架设铁丝网和设置障碍物。加强安全的措施还包括布设地雷场和配置武器,并使雷场和武器在烟幕、雾天和夜暗条件下不致在敌人可能进攻的路线上被敌火摧毁。炮兵观察员负责校正火炮的射击,并为随时实施弹幕射击选择最有利的阵地,以便在战斗紧张时刻能依照最简洁的命令以一定样式向指定地区实施射击。由于敌人常会采用电子战手段切断无线电联系,而且炮火也会将电话线切断,这一点就显得特别重要。防御部队往往被迫使用彩色信号弹来召唤炮火支援。

阵地上的所有部队必须在条件具备(包括补给品在内)的地方进行演练。必须选定能在阵地周围和阵地以外活动的、不受敌人火力威胁的隐蔽道路。最后,部队必须做好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要选定向另一防御阵地转移的路线和新阵地的位置。部队必须进行撤退程序的演练,否则会出现混乱,造成重大伤亡。

进行这些准备工作要求部队具有一定的熟练技能,但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24小时就可作好充分准备)和人力。在整个准备过程中,所有步兵都要注意防止敌人炮火和狙击手的伤害。

巡逻对步兵来说,这是最危险、最紧张的任务。步兵以班或排为单位进入敌人占领的地区搜集有关敌人活动的情报。如果己方部队与敌军之间有几公里的间隙,这个地区就会有很多巡逻行动。巡逻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敌人偷袭和准备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遭到伏击是巡逻时可能出现的最大危险。使用现代电子传感器(例如使用音响放大器或更新的能分辨人和武器装备发出的音响和热量的传感器),对于防止遭到伏击多少会有些帮助。如果是在开阔地上巡逻,还可使用战场雷达。但是,在树林地或居民地巡逻仍然是很危险的,不是首先被敌巡逻队发现,就是遭到敌人埋伏;当然,你也可以伏击敌人的巡逻队。所有这些行动昼间和夜间均可能发生。不过,昼间的伏击是在夜间组织好的。敷设地雷和排雷也是在夜间进行。因此,夜间还要排除对方的地雷和饵雷。呆在掩体里就已经够危险了,出去巡逻当然就更加危险。

防御对方进攻时,你可能从巡逻队那里得到警报。进攻一开始,你可能会遭到大量炮火的袭击,也许还有毒气和核武器的袭击。幸存者必须立即跳出堑壕,使用反坦克武器打击敌人并给己方炮兵指示射击目标。由于你还能得到掩蔽物的掩护,而进攻之敌却暴露在外,因而你是有可能生存下来的。现代战争的作战正面很宽。在直径为100~200米的环形防御地域内,作为排支撑点的一部分,你可能占领10多个掩体中的一个掩体。进攻的敌人不一定在你的正面(敌人知道可以用炮火消灭他们必须绕过的防御部队)。如果你不幸是在正面抗击敌人,那么你只能希望所有的防御火力能阻止敌人的进攻。如果敌军的目的是突破前沿阵地进入后方地域,以便破坏补给和消灭炮兵,那你倒是有可能在敌人突破阵地之后生存下来。

如果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而进攻者又有同情心,那么守方总是会有人投降的。然而,摧毁的装甲输送车中平均总有70%的人员非死即伤。如果进攻遭到抵抗,进攻一方通常不愿要俘虏,尤其当守方的单个士兵或小股士兵想放下武器时更会出现这种情况。进攻部队不愿分出兵力看守战俘,因为他们必须集中兵力夺取进攻的胜利。况且他们自己也有许多伤员,比战俘更需要照顾。正因为这样,被击败的防御者总是力求隐蔽起来或者逃走,而不愿投降。老兵都了解这一点,否则他们也就不成其为老兵了。

另一方面,防御者也有诸多有利条件。首先,他们有掩蔽,通常总能躲在堑壕里,敌人很难看到他们。看不见防御者会造成何种后果,进攻者是很清楚的。这往往导致进攻的失利。进攻者往往会看到友邻进攻部队遭到火力袭击的情况。防御者也能看到这一点,因而能增加自己的士气。由于防御者看不见友邻的伤亡情况,防御者的士气不会像进攻者那样受到影响。防御者还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在堑壕里姿势越低越安全。而进攻者要获得这种安全,冲击就会失利;卧倒在地是无法冲击的。因此,只有当部队受到良好的训练并且指挥得当,加上防御者已被炮兵火力和其他火力全部歼灭时,进攻才能取得胜利。如果防御者不能保持不间断的射击正面,那么就只能将敌人阻止在残存的阵地前面。这些阵地接着便会被对方的侧翼或后方火力所摧毁。保持不间断的射击正面并不需要很多兵力,一挺机枪便能控制200多米的正面。

靠防御是永远不会取胜的,所能得到的只是程度不同的损失。如果你击退敌人一次进攻,敌人很可能又会发起另一次进攻。如果你能彻底粉碎敌人的进攻,那么你往往会奉命向敌人发起进攻。你唯一的希望是敌人逃跑你来追击。即使这样,敌人最终也会停下来进行抵抗。如果敌人能停下来投降,战争即告结束。不过,这种情况每次战争只会发生一次。一个机智的指挥官总是力求使防御部队能在敌人再次发起进攻之前撤走,尤其当他预计到敌人下次进攻会摧毁他的防御时更会这样做。即使在能够坚守阵地的情况下也可撤退,适时而成功的撤退能使敌人在已放弃的阵地上浪费大量火力、燃料和精力,从而削弱敌人下一次的进攻力量。

进攻在某些情况下,进攻,尤其是夜间进攻,与巡逻差别不大。但是,进攻是步兵行动中最可怕的战斗行动。无论计划多么周密,进攻总意味着你必须站起身来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最好的情况是,炮兵重创防御者,使进攻步兵可以长驱敌阵、捕获俘虏、尔后继续前进。但是,进攻中绝少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通过巡逻和侦察收集到的情报准确无误,你就能知道敌人多数阵地的位置,但很难知道全部阵地的位置。如果有充足的炮火,你就能摧毁敌人的大部分阵地。如果指挥官的进攻计划非常周密,就能摧毁敌人的主要阵地,从而保证能轻取其他阵地。这样,你就能以最小的代价消灭敌人。如果进攻部队很有战斗经验,他们就会组成敢死队,避开敌人的火力,逐个摧毁敌人的防御阵地。

最重要的条件是作战技能、准备程度,尤其是情报工作。历史经验证明,一次成功的进攻,在它发起之前胜利的结局就已决定。进攻通常会遇到的问题是时间不足,兵力兵器不足,作战技能不高和情报不充分。即使对作战技能较差的防御者发起进攻,也应千方百计地减少伤亡。应当记住,防御者可以从较安全的甚至看不见的地方向你射击。进攻者只有在防御者遭到较大伤亡之后才能将其击败。在进攻中,部队的素质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训练较差、指挥失当的部队,往往对任何抵抗之敌都无力发起进攻,而一旦发起进攻,他们的伤亡又会很大。匹夫之勇在进攻中没有什么用处,它只会使进攻者遭受更大的伤亡。阿以战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自杀性的进攻也证明了这一点。

追击一旦敌人溃逃,你必须穷追残敌,不给他们以整编和重新组织防御的机会。你无法知道敌人何时停下和用什么手段对你进行伏击。伏击你的可能是那些不能或者不愿意继续退却的顽固分子,也可能是敌人一支足以阻止进攻者的新锐部队。对追击的要求是速度。有时追击速度如此之快以致你往往会跑到逃跑之敌的前面,当然是指在平行路线上超越敌人。理想的做法是组织伏击,以捕获较多的俘虏或在比较安全的条件下消灭敌人。成功地实施追击的决定性因素也在于善于组织巡逻和搜集情报以及不顾疲劳、迅速展开部队对付敌人抵抗的能力。

士兵的装备

轻步兵武器首先,步兵有自己的个人武器,这些武器包括手枪(通常无用)、刺刀(用于白刃格斗)、手榴弹和步枪。步枪,特别是新式自动步枪,是最有效的武器。步枪口径变得越来越小,为5.65毫米,与美国的0.22英寸步枪相同。步枪不同于机枪,机枪配有可装100多发子弹的弹带,而步枪则配有装20发至40发子弹的弹匣。步枪在不到3秒钟内能自动发射30发子弹。与机枪不同,步枪身管较轻,在几分钟内发射100发子弹就会发热。一名普通步兵通常只能携带10个或20个弹匣。真正具有杀伤力的还是重武器。

步兵的“个人火炮”手榴弹的特点被宣传报道歪曲了。破片手榴弹重约一磅,可以投掷40米远,在6米的爆炸半径内杀伤率约为50%,其中受伤人员死亡率不到10%。所以,手榴弹是步兵武器中杀伤力最小的武器之一。从理论上讲,手榴弹有3~5秒的导火线。质量检验只是例行公事,所以导火线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手榴弹最好用于夜间战斗或居民地战斗。有经验的步兵使用手榴弹是非常小心的。不像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破片手榴弹爆炸时波及的范围很小而且无烟,也没有人能够用牙齿打开手榴弹的盖子。

手榴弹不都是破片型的,还有烟幕手榴弹(用于隐蔽)、巨声手榴弹(在靠近敌人时使用,爆炸声很大而弹片很小,能在你前面5米处震晕敌人而不必担心弹片伤害自己)、穿甲手榴弹(用于穿透金属)、照明手榴弹(用于夜间照明)和信号手榴弹(用于施放有色烟雾,为飞机指示袭击目标)。

重步兵武器步兵的数人操作武器有机枪、火箭筒、爆破装置、反坦克武器和迫击炮。从理论上讲,所有步兵都能使用这些武器;但实际上,每个士兵各有专长。尤其是迫击炮和反坦克导弹,最好由专人使用。所有步兵都应学会使用机枪、火箭筒和反坦克火箭筒。

特种装备有些装备若有人监督大多数士兵都可以使用。若有专人照看,普通士兵能够敷设地雷和饵雷;但这种高效爆炸物若操作不当是非常危险的。部队都知道,如果有一名内行在场,工作效率就会高得多。其他一些器材,尤其是传感器以及诸如电台、电话和发光信号器这样一些通信器材,一旦发生故障也会带来很大危险。这种装备对于保证部队进行有效的防御特别重要。传感器能使你知道敌人正在开来以及从哪个方向开来。通信器材能使你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也是步兵与炮兵、空军和补给支援部队保持联系的重要手段。

个人装备非常普通但又必不可少的个人装备包括:折叠式圆锹,刺刀(除刺杀敌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用处),防毒面具和其他化学防护器材,如药膏、清毒药物和专用服装等。最受欢迎的防护服装是防弹背心和头盔。一般的防弹背心长及腰部,重不足10磅,为塑料制品,能防御所有的弹片和大部分子弹。防弹背心天热穿着不舒服,但老兵仍把它视若至宝。大部分军队的头盔都是钢制的。较新式的塑料头盔重量比较轻,防护性能也比较好。另外还有急救包,内装兴奋药片、阿斯匹林片、抗菌素、绷带、止痛片和其他限量发放的物品。装入急救包的东西并非每件都是部队发的东西,有些物品甚至是不合法的。步兵总想使自己装备得齐全一些。老兵经常携带的手枪或猎枪可以说是规定之外的东西。士兵还经常携带晶体管收音机,因为它能使自己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士兵随身携带的还有睡袋、换洗衣服、太阳镜(随时用以防备核爆炸弄瞎眼睛)、水壶、一套金属餐具以及食品(尤其是甜食)。由于现在大多数步兵乘坐装甲输送车,部队的装备数量也增加了。因此,装甲输送车若遭到损失会使士气受到严重影响。

前线的生活

前线的生活条件是很差的。首先考虑的是不要被炮火杀伤。敌人看不见目标就不会射击,至少不会进行有目的的射击。这就要求部队能藏在隐蔽的地方。火炮的射击比较盲目,但较难防避,因此大多数步兵都愿意生活在地下。在地下生活并不轻松,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须构筑并维修阵地,必须照管好武器装备。敌人的炮火和天老爷往往会合伙把一切都弄脏,弄坏,弄得几乎不能使用。

安全问题是个重要问题。随时都要有20%~50%的兵力处于戒备状态。他们的任务就是紧握自己的武器准备对付敌人的行动。此外,必须派出巡逻队。所有这一切都是刻不容缓、生死攸关的问题。

必须建立起日常的工作程序,并对工作进行分工,以便部队有时间休息和用饭。不过总会有一些紧急情况和其他的干扰(从敌人的进攻到飞来的弹片等)影响那些“不在工作”的士兵休息。

在敌火下生活是无法休息和放松的。大约有10%的伤亡是由于作战疲劳、睡眠不足、饮食不良、沉闷的生活环境以及经常存在的死亡和伤残威胁而造成的。如果下雨,你就会淋湿;如果天冷,你就得尽量缩成一团。如遇长时间的潮湿天气,那你随时都可能尝到长期露天生活造成的种种痛苦,如堑壕脚病的痛苦(脚趾腐烂)。如果是热带气候,你可能全身溃烂,还会受到多种热带病的侵袭。要避免这些痛苦,就必须经常保持干燥和采取医疗措施,这就要求遵守纪律,要求药物和干燥衣服能得到保证。保持干净可以说是无法做到的,因为你就生活在泥土之中。

枪炮病菌与钢铁范文第4篇

采访约在胡同中的一间小咖啡馆,他熟悉这片儿胡同深处的小店、咖啡馆。廖信忠现在常驻上海,一年中也有一段时间在北京,像鼓楼地区的一转弯、一棵树,他甚至比记者这种老北京还熟悉。

既《我们台湾这些年》五年后,《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终于出版。两本相互映照,后者从1944年写起,以13位他认识的台湾平民的亲身经历,讲述60多年来内地大事件与台湾小故事。这本书的上架建议是时政与畅销书,现在仿佛一提到台湾和内地,就必须和时政联系起来:“反服贸”的抗议活动,“茶叶蛋”的言论,曾经的一奶同胞如今却有这么深的误会。台湾人到底怎么看待内地?这是廖信忠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台湾的媒体对内地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歌功颂德型”,内地的官员来台湾后,事无巨细都会进行报道。另外一种就是报道负面,比如“地沟油被曝光”、“食品安全出问题”等等。这样的报道也导致台湾人对内地的印象非常两极化。“现在台湾的问题不是不了解,而是不愿意去了解”,在廖信忠眼中,台湾人宁愿沉浸在小清新、小日子中,也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廖信忠的初衷只是想讲述一些老兵故事,那些如果不挖掘出来就烟消云散的故事。这些老人大多住在花莲,当初退到台湾后,这些老兵大多坚守着“”的念头,参与到了当地建设中。一个地方建设好后,他们就留下来过生活。收集素材的那段日子,廖信忠每天的行程就是往返于花莲和自己的住家。在通往花莲的台九线上,只有两种人:原住民和老兵。

廖信忠寻找老兵的过程很艰难,一方面是靠朋友介绍,另外是自己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就自己扑过去。这些老兵大多一生孤独,没有娶妻生子。战争年代过来的人深知政治斗争之苦,所以口风严得很。有一次为了听老兵的故事,他搬到老兵家的附近住了两个月,没事就找对方聊聊从前的故事。“老人很孤单,所以很喜欢和我聊天,讲自己的过往。但一涉及重要问题,他立马三缄其口,给我着急的”。

他对故事有一种本能的敏感,记者甚至觉得他在听别人聊天中,内心都有一个笔记本在沙沙作响。廖信忠本意没有想把这本书归为时政,他只是想描写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起伏。社会发展得太快,人人都抬头看大时代,却忘了平视身边的人,“现在脚步慢下来,重拾之前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失落的个人化的东西。我希望写的东西,是只用呈现冰山一角,下面还有很多,宏大的主题不用刻意展现,只需要写出琐碎的东西,大家自然有共鸣。”

住在上海的廖信忠,除了阅读文学作品之外,他现在最喜欢的是看菜谱。采访中廖信忠给记者爆了个料:他现在写书是副业,开淘宝店卖巧克力是主业。把自己做出的食物发往祖国各地,他很得意。在大时代下过好小日子,这就是廖信忠随遇而安的愿望。

大家的书

《Building Stories》

这不是一本完整的书,在这个盒子中有包括小册子、海报、儿童书籍、报纸等14种不同装订方式的玩意,每件东西对应不同的漫画故事,但都围绕芝加哥一栋百年公寓里的住户展开,次序不分先后,全部看完后才知道故事的内容,其实有点悲伤,2012年其被评为《纽约时报》10大好书。

《食物与厨艺》

制作糕点只要时间精准、配方正确,熟练之后都能做出与食谱上一模一样的东西,但如果你想要有口味变化及创意,就必须要懂食物科学。本书从历史的脉络讲述各种食物的起源与构成,不同配料会起什么美妙的化学变化,非常适合我这种有时要靠副业养活的作家。

《枪炮,病菌与钢铁》《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地方看起来注定永远穷困,有些地方一直富足,到底是环境影响或是制度影响,两本书给了截然不同的推论方式,可贵的是,后一本书出版时,“枪炮”作者还给了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4:文学江湖》

台湾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到台湾经历的文坛往事,文坛如江湖,有人身不由己,有人看破红尘,且看当年台湾文人在专制统治下形形的故事。

《论自由》

这是一生中能读好几遍的经典,每回读罢都能重新被激励。

我家书架

《剑桥倚天屠龙史》

这本书最早在天涯论坛连载,轰动一时,被粉丝们疯狂转帖。新垣平博士恶搞《倚天屠龙记》和正史的戏作,他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是用最严肃的历史叙事笔调来书写最荒诞不经的虚构情节,将小说和历史双重陌生化。

《这才是台湾》

全面介绍了台湾319个乡镇级单位的风土人情,同时,全书插图千余幅,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台湾的细致之处。同时,针对各个乡镇的情况,书中还罗列了这个乡镇的主要数据,如人口情况、地理情况等,并包括当地的主要特产和名胜。

《战争画师》

阿图洛・贝雷兹-雷维特西班牙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平均每两个西班牙人中就有一人阅读过他的作品。雷维特原为新闻工作者,在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有九年担任战地记者,是西班牙著名的新闻英雄。自1986年推出处女作《轻骑兵》以来,他出版过16部长篇小说,以及一系列历史冒险小说,是当代西班牙最畅销、被译成最多国语言的作家,被称为西班牙的“国民作家”。

枪炮病菌与钢铁范文第5篇

根据战俘亲历者文二元的口述资料和本人多年收集的资料,现整理成文,以让人了解志愿军被俘人员对敌英勇斗争的感人事迹,并以此告慰烈士英灵。

陷入重围

1951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对敌发动的第五次战役刚刚结束,我一八师又接到了掩护主力后撤休整,并负责转运5000名伤病员的命令。

此时,敌趁我军主力后撤之际,纠集了美军7个师,南朝鲜军6个师,在飞机的掩护下全线扑来,迂回包围,在汉江南岸排满了坦克、大炮,封锁了我军的退路。

一八师孤军陷入重围,开始,他们如果组织部队杀出重围是定能成功的,但不能置掩护主力后撤和转运伤病员的双层重任而不顾,面对多于我十数倍的疯狂敌人,我军官兵毫不畏惧,与敌人展开英勇顽强的拼杀。

五三九团五连击退敌人一个营连续四次的进攻。子弹打光了,指导员杨小来端着刺刀同敌人进行格斗,他一连刺倒了三个敌人后,也被敌人刺倒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后全连只剩两人,仍坚持战斗,又打退敌人的最后一次进攻。

九连阵地被敌人切断,指导员冯玉章两眼闪着怒火,接过通讯员手中的冲锋枪,换上最后一盘子弹,大吼着冲向敌群。在大片敌人倒下的同时,他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战士们在为指导员报仇的口号中,与敌人硬打硬拼,消灭了冲上来的敌人,但全连官兵也被打光了。

八连与敌人苦战两天两夜,全连官兵滴水未进,粒米未沾,以伤亡140人的代价,打退敌人6次进攻。连长吕振声一直战斗在前沿,当投完手榴弹后,阵地上能动的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提起一枝没有子弹的步枪,猛然向扑来的敌人脑袋打去。当扑向另一个敌人时,卡宾枪响了,他和那个敌人同时倒下了。

三营教导员任振华负重伤不能行动,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打得异常残酷,激烈,敌我双方伤亡都很惨重。

最后,部队只得分散突围,虽经多次拼打血战,终因粮尽弹绝,寡不敌众,得不到救援,除部分人员杀出重围外,有不少指战员陷入敌后,因伤残饥饿,多数人不能行动而不幸落入敌手。

文二元当时担任一连副指导员,他带着全连仅剩的17名战士突围时,因腿部负伤而被俘。营长韩月负重伤被隔敌后,在赤根山打了一年游击,再次负重伤后被敌俘虏。

师政治部主任(代政委)吴成德带着警卫排后撤时,听到躺在山沟里的伤员喊:“吴主任,我们该怎么办?”他当即提起手枪打死了战马,大声回答:“我和你们同生死,共患难!”他带领100多名伤病员,在敌后山区打了一年游击,最后只剩下三人而负重伤后被俘。

战俘营里

志愿军战俘,他们在战场上是英勇杀敌的英雄,在战俘营里是坚强不屈的战士。

美方为了实现其在“自愿遣放”名义下扣留我方战俘的阴谋,对被俘人员进行残酷的迫害,直至屠杀和劫掠。美军远东情报三处,所谓的“联合国军”心理作战部等特务机构,从战俘营中选拔动摇分子,原起义的反动军官及暗藏在我军中的特务分子数百人,送到日本东京等地进行训练后,送回战俘营担任各级战俘官,成立了打杀战俘的警备队,控制了战俘营。同时,纵容南朝鲜军和台湾特务进入战俘营,组织的“63”支部,“抗俄同盟会”等特务组织 ,千方百计向我方战俘人员进行反动宣传,实行白色恐怖,禁止信仰自由,限制互相串联。

美军当局还专门设立了迫害战俘的监狱,“肇事犯”监狱、水牢、禁闭室、审讯室,对坚持回国的和不服管教的战俘实行监禁拷打、坐水牢、受电刑、压杠子、灌水、头上钉钉子以及割肉挖心等残酷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妄图改变我方战俘回国的信心。更为恶毒的是,他们强迫战俘写不回国的血书,强迫战俘身上刺“抗俄”,“不回大陆”等字样,妄图以此给板门店进行谈判的美方代表提供“自愿遣放”的根据。

战俘集中营是一个特殊的战场。手无寸铁的被俘人员拖着病疾伤残的身体忍受着饥饿和毒刑,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战俘人员初入战俘营时,部分人曾一度陷入悲观消沉情绪之中,还有个别人想绝望自杀。经过一段时间磨炼,他们基本稳定了情绪,清醒了头脑,悟出了“只有跟敌人顽强斗争才有出路”的道理,坚定了在斗争中为祖国争光的信念,进而把战俘营当成了考验自己民族气节的战场,是抗美援朝的继续。

于是,各个战俘营很快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爱国群众组织。如“回国小组”“反美小组”“中国人自治管理”“中国人爱国同乡会”“兄弟会”“五一爱国小组”“七一反美运动小组”“回国同志战斗总部”,等等。

“兄弟会”还制定了“扶危济困、不忘祖国、同甘共苦、患难相助”的宗旨。后来成立了“共产主义团结会”(以下简称共团会),各爱国组织统一归共团会领导,这些组织实际上都是由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发动起来的。“共团会”选出书记、委员组成的领导机构,各战俘营编成了大、中、小队,并选出队长。“共团会”提出了反虐待争自由、反屠杀争生存、反扣留争回国的口号,把战俘营的斗争作为抗美援朝的继续,在斗争中为祖国争光,争取在斗争胜利中重返祖国。从此,在“共团会”的统一领导下,向敌人展开了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有目的的各种斗争。在“痛打走狗”、“反饥饿,争温饱”、“火烧青天白日旗”、“反扣留争回国”、“为援救战友而绝食”等重大斗争中,都取得辉煌战果。

集中营周围圈着电丝,四角安着探照灯,夜间照得如同白昼,每隔20米就有一个岗楼架着机关枪,坦克车昼夜在四周巡逻,真可谓戒备森严。但在战俘营内却是战俘们的天下,他们在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战俘们在“共团会”领导下,把集中营变成了革命大学校,学习目的明确:为坚定革命立场而学;为坚持对敌斗争而学;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而学。学习的内容是:保持革命气节,坚定革命人生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等。

在敌集中营里教学极其困难,没有纸张,用军毯与李伪军哨兵换,没有笔和墨水,自己用罐头铁皮剪成笔尖,用锅底灰熬墨水,没有课本自己编。

各中队(相当于连)均按文化程度分别编为识字班,初小班、高小班、初中班和朝文班五个班级,由评选 出的300多名教师,编写《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课本。

经过认真学习,60%的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原来目不识丁的数百人学会了分数,能认1000多个汉字,他们还评选出100多名模范学员和教师。

他们虽然被关在铁丝网中,过的是半饥半饱的艰苦生活,但文化娱乐搞得特别活跃,随时都可以听到嘹亮的歌声,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牢狱生活的消沉情绪,鼓舞坚强斗志,振奋了革命精神。

在战俘营,《国际歌》《国歌》《歌唱祖国》《志愿军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跟着走》《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到处传唱。大家更喜欢唱自编的与战俘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曲,其中唱的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向北望》《看谁是铁,看谁是钢》《可爱的祖国》《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战士人民子弟兵》《起来!亲爱的战友》等。

他们还自编自唱了蔑视、讽刺性的歌曲:“电杆上有个大喇叭,洋声怪气说鬼话,黄色滥调洋霉气,低级色情真肉麻,臭虫苍蝇嗡嗡叫,咱们谁也不听它。”他们还用歌曲回击特务们的挑衅:“蒋匪帮一团糟,坏蛋痞子真不少,贪官污吏还不算呀,汉奸特务还有狗强盗。”气得特务们一个个暴跳如雷。

美军管理当局听了这些歌曲,像蝙蝠怕见光似的,不断下令,禁止唱歌,违者格杀勿论。甚至多次以断水、断粮、断电、断医来惩治和威胁战俘。但是,爱国歌曲仍然是禁而不止。

战俘营还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演出队伍,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们一度做到让难友每周都能看到一次演出,剧目有:《白毛女》《血泪仇》《刘胡兰》《钢铁战士》《光荣灯》等,同时也有与对敌斗争紧密联系的新编剧目《不屈的人》《硬骨头》《生死朋友》《华尔街老板之梦》《杜德》等等。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是话剧《华尔街老板之梦》,每次演出,连值勤的敌士兵也在铁丝网外乐滋滋地围观。

他们还重视体育锻炼,其口号是:“坚持锻炼身体,以摧毁敌人阴谋,加强军事体育训练,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定期召开体育运动会。

生俘杜德

1952年4月,美军在战俘营非法进行强制性“甄别”俘虏,残酷屠杀中朝战俘,并以“自愿遣放”来欺骗世界舆论。中朝战俘迫不得已而决定用扣留美军战俘营总管杜德的方法来戳穿美方制造的骗局,并要求美方停止违反人道主义原则、违反国际公约的政策。为了诱使杜德出来,志愿军战俘连续举行绝食和示威。美军其他军官几次前来谈判都碰了一鼻子灰,战俘们说,要想谈判成功,必须杜德来。杜德平时傲慢自信,当他接到“76”联队代表请求接见的报告时,欣然前往。

5月7日下午1点30分,杜德在一个步兵排和两挺重机枪的严密警戒下,乘坐装甲车来到巨济岛战俘营第“76”联队。

谈判开始时,杜德两旁的警卫人员抵进大门用冲锋枪做出随时射击的姿势。朝鲜人民军战俘代表当即指出:“在这种气氛下根本不可能进行谈判。”杜德满不在乎地挥挥手,让士兵往后站立,他的身旁只有一个拿着《日内瓦公约》的随从副官。战俘代表们列举美军虐杀战俘的暴行,向杜德提出抗议,要求他保证今后不再发生此类事件。

3点20分,战俘营的大门突然打开,10名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一下子从两旁帐篷中冲出来,将杜德与卫兵隔开。一个人民军战俘抓住杜德的手,另一个抱住腰,两个抱住腿,把杜德抬进了战俘营,接着大门被关闭。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一瞬间。美军警卫人员被这突然其来的情况惊呆了。肥胖的杜德准将挣扎着,声嘶力竭地呼喊:“救救我!”很快,大门上空奇迹般地竖起一条七公尺长,两公尺宽的巨幅英文标语:“我们生俘了战俘营长官杜德准将,绝对保证他的安全,待我们和他进行正当的谈判完后,就安全地交给你们。如因严重的武装行动而造成不良后果,将由你们负完全责任。”

没有多长时间,一辆辆坦克车、装甲车,一队队宪兵、步兵层层包围住了“76”联队。这时,战俘代表送出了杜德亲笔签署的命令:“为防止事态扩大和保证我的安全,我命令绝对禁止开枪,并同意立即召开全岛中朝战俘代表大会,协商解决问题。即令柯尔逊上校将各战俘营代表们接来,并将美军部队撤离“76”联队。接着,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也电令:“除非第八集团亲自批准,否则不得使用部队解救杜德。”

当晚,中朝被俘人员代表举行中朝代表谈判团成立大会,参会的有17个战俘营43名代表。大会选举人民军的师团参谋长李××为团长,志愿军某部教导员孙振冠为副团长。会后,举行文艺晚会,惊悸未定的杜德准将也被请来观看文艺晚会。

8日,召开控诉和声讨美军当局迫害和屠杀中朝战俘的罪行大会。大会主席宣布开会,向杜德说:“我们允许你申辩,但要尊重事实。”代表们轮流发言,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控拆了美军怎样迫害、屠杀战俘,强迫战俘背叛祖国……代表们越揭发越悲痛,声泪俱下,怒火燃烧,而杜德在事实面前,惶恐地低着头,摆在桌子上的手不住地发抖。朝鲜战友们用拳头砸在桌子上问他:“我们说的是不是事实。”他惊慌地站起来说:“是,是事实,是事实。”他不敢坐下。大会主席让他坐下,并说:“我们是共产党人,绝不会用你们对待战俘的手段对待你,我们尊重你的人格,决不会给你任何侮辱,但你也要自尊,身为美国将军,应该有勇气承认事实。”

杜德显得有些激动,深深地点点头,坐了下来。

9日上午,志愿军被俘人员代表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控诉发言。下午,中朝战俘起草了《朝中战俘代表大会向全世界人民的控诉书》。同时以中朝战俘代表团的名义提出释放杜德的四项条件:一、立即停止你军队的野蛮暴行:侮辱、拷、打、强迫写血书声明的做法,威胁、监禁、大量虐杀、机枪扫射以及毒气、细菌武器和原子武器等试验,按照国际法保障战俘的人权和生命。二、立即停止对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进行非法的所谓“自愿遣返”。三、立即停止对数千名在武力下处于被奴役地位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进行强性的所谓“甄别”。四、立即承认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组成 的战俘代表团,并予以密切协作。本代表团在得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满意的书面答复后,将杜德引渡给对方。我们等候热烈而诚挚的答复。

杜德戴上花镜,抽出钢笔,仔细阅读文件,长久地思索着,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再三权衡利弊,他当然知道在这样的文件上签字,对他的政府和自己将带来的难堪后果。终于,他把钢笔移向文件签名的位置。停了停,便签署了他的全名,他如释重负地往后一靠,闭上了眼睛,脸上沁出了细微的汗珠。

这时,全体代表站起来,热烈鼓掌,祝贺大会的胜利结束。中朝战俘代表团正、副团长和代表们依次走向杜德与他握手,发现他的眼睛是湿润的。帐篷外传来惊天动地的欢呼声。

杜德被俘期间,李奇微已派美第一军参谋长查尔斯・科尔森准将接替杜德统管战俘营,杜德被解除职务。

科尔森和杜德签署的最后声明,基本上答复了中朝代表团所提出的四项要求。很快,中朝方面在板门店向全世界公布了这项声明,它震动了全球。英国《雷诺新闻》发表文章说,“杜德事件”“使美国的说法和美国的‘甄别’方法确实开始臭气熏天起来,人们不会再相信美国所谓战俘 不愿回他们祖国的说法了”。美国政府发言人也承认:“这个事件使美国在这个紧要的时候,在整个东方丢了脸。”

11日晚上9点30分,中朝战俘代表团释放了杜德。中朝战俘代表在营门口与杜德握手告别。

可是,翌日上午10时,接替李奇微职位的克拉克将军发表声明,完全撕毁了中朝战俘代表团与科尔森将军签订的协议。克拉克在声明中说:“科尔森将军对共产党战俘的答复是杜德将军生命处在危险中的重大威胁之下提出的,共产党的要求是纯粹的勒索,因而科尔森将军对此种要求所给的任何承诺,都应根据这种情形来解释……”

6月10日,数千名武装士兵配合坦克、装甲车血洗了“76”联队。坦克冲进营地,火焰喷射器烧毁了帐篷,机枪、冲锋枪疯狂扫射,战俘们高喊着:“祖国万岁”!

“76”集中营被夷为一片焦土,150多名战俘被打死、打伤。全部中朝战俘代表被以“战犯”罪名关押到巨济岛特别监狱。

“杜德事件”以悲壮的结局结束,使美国大丢面子。10年后李奇微这样说:“这种失败,使我们蒙受的耻辱和损害不亚于流血战争中遭到的任何失败。”

捍卫五星红旗

1952年国庆节前夕,共产主义团结会支部向战俘营各大、中队发出庆祝伟大的国庆节通知,为了要求各队制作一面五星红旗,并准备军号、旗杆等,还选拔50名突击队员作为护卫。

制作红旗所需要的各种材料,都是买通站岗的南朝鲜伪军而得到的,战俘们把美军的雨衣放在汽油桶上加热。烤去表面的油漆便成了白绸,或用空降照明弹的降落伞白绸,再用红颜料染红,缀上黄色的五角星便成了五星红旗。红颜料没有了,战俘们就用刀子割破胳膊,用拳头打破自己的鼻子,用鲜血染红白绸子。

制作军号是把收集起来的银药袋化成焊锡,再把铁皮罐头桶焊接在一起,便成了号筒,号嘴是在土地上刻成号嘴模型,把水泥灌进去抹光,凝固后,和号筒装在一起,同样能发出响亮的军号声。

10月1日7点整,军号吹响,第八联队的志愿军战俘走出帐篷,10面庄严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来,大家列队向国旗举手敬礼!他们在异国黑暗的战俘营,见到五星红旗就像见到了自己的祖国和亲人,泪如泉涌。

战俘们在五星红旗下高唱国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歌声和口号声响彻战俘营上空。

这时,远处响起隆隆的轰鸣声,美军开来11辆坦克车,包围了战俘营,一辆辆卡车拉来近千名士兵,他们戴着防毒面具在铁丝网外架起了火焰喷射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空中还有几架飞机盘旋。

美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情报处的布鲁克斯上尉在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簇拥下,来到铁丝网门前挥舞着手枪,凶恶地对战俘代表喊道:“五分钟内降下旗来,否则,后果你们负责。”

战俘代表坚决地回答:“根据国际公约,战俘 有权庆祝自己祖国的生日,请你转告白乐摩总管,请撤消他的不合理的决定。”

“这是命令,你们必须执行!”

“你们这种剥夺战俘正当权利的命令,我们是不会执行的。”

气急败坏的布鲁克斯声嘶力竭地再次对铁丝网里喊道:“限你们五分钟内降下旗来,否则,统统杀死。”

战俘代表当即向他提出抗议:“我们庆祝国庆,只是升起国旗,唱唱国歌,你们为什么调来大量坦克和士兵?你们有什么理由把战俘统统杀死?你们的野蛮威胁,我们谁也不害怕!”

战俘们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齐声高喊:“我们不怕死!你们的半碗饭我们吃够啦!狗上尉,你进来就砸烂你的头!”

布鲁克斯气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戴上防毒面具一挥手,骤然间白烟四起,美军开始施放毒气。

这时,我52名突击队员戴好防毒口罩,透过毒气的白烟,望着迎风飘扬的国旗,眼中充满了泪水。在队长李维文的带领下,他们举手宣誓:“我们是祖国的卫士,我们誓为护旗而死!”

突然,手榴弹在壕沟里爆炸,坦克车轧断铁丝网,美军士兵端着冲锋枪冲进来了。10名突击队员冲到门前壕沟里,队长喊了声“打”,突击队员手中的石头像雨点一样,打得美军士兵跌跌撞撞。岗楼里、坦克车上的轻重机枪喷射火舌,疯狂地扫射起来。

“打倒美帝国主义!”“狗上尉是刽子手!”

在子弹的呼啸声中,所有铁丝网内的志愿军战俘一起高喊同样的口号。

美军的机枪刚停,战俘组成救护组马上包扎伤员,抬走烈士的遗体。紧跟着又有几名队员跳到濠沟里。

美军的火焰喷射器向壕沟开火了,营场里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有的战俘身上起了火,一边在地上打滚,一边高喊“祖国万岁!”有的被烈火烧焦了,手里还攥着石头。

突击队员高勇从冒着浓烟的伙房中冲出来,高喊一声:“请转告祖国人民,我热爱党和祖国!”然后 ,挥着木棒向迎面过来的美军士兵冲去,一排罪恶的子弹射穿了他年轻的胸膛,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手中的木棒扔到了一个美国兵的身上……

马如龙从壕沟里面一跃而起,扭住一名正在扫射的美国兵,后面的美国兵一拥而上,一刀、二刀、三刀……

突击队员们顶住 了美军的三次进攻。美军用火力截断了突击队和预备队的通道。赵国玺望着满身血污的战友们,高声说道:“同志们,我们52名突击队员只剩下几个人了,我们要向烈士学习,保卫红旗,誓死战斗!”话音还没有落,轰轰几声爆炸,便倒在血泊中。剩下的5名队员,拿着汽油桶铁皮制造的刀片,高呼:“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跳出壕沟,迎着枪林弹雨,冲向全副武装的敌人……

其他战俘手挽着手,在五星红旗周围组成护卫圈,他们的衣服被烧焦了,满面血污,高声唱着“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前面的战友倒下了,后面的人就补上去,战俘用胸膛筑成铁墙,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庄严的五星红旗。

这一天,虽有56位英雄壮烈牺牲,109名同志负伤,但五星红旗却久久飘扬在美军战俘营上空,谱写出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

宁死不变爱国心

1953年4月7日,美军战俘营管理所唆使民族败类设下圈套,欺骗战俘说:要遣送愿意回国的战俘回国,把要求回国的300多人集合在操场上。叛徒李大安(1955年被镇压)凶相毕露地吼道:“要回大陆容易,先把刺在身上的字给我留下。”于是这个刽子手从队列里拉出一个人来,手起一刀,一条血淋淋颤动的肉条子落在了李大安的手里。如此这般,割了一块又一块,他的刀尖上已是一串血淋淋的肉条子,他在队前一边挑着走,一边嚷道:“都看清了,先留下这些字再走。”

除割肉之外,更凶残的是杀人示众。“72”联队的败类杀死了林学逋、杨文华、唐开宝、戚忠堂等四人。二大队的林学逋被叛徒王顺清拉出来审问:“你说,你到哪里?”

“回祖国,回大陆!”

“你为什么要回大陆?”

“我生在祖国,祖国有我的父母和亲人。”

王顺清答不上话来,喝令打手们狠狠地打,一阵棍棒之后。又问:“共产党对你有什么好处你跟共产党走有什么好处?”

“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跟着共产党才有前途!”

“打!”打手们一拥而上,林学逋倒在地上,高喊:“万岁!共产党万岁!”

李大安听到林学逋的喊声,走过来拔出匕首,一刀刺进林学逋的胸膛,问:“去哪?”

“回祖国!”林学逋回答。又是一刀刺进去,李大安问:“跟谁?”

“跟共产党……”

一刀又一刀,林学逋一连被刺了30多刀,但他的回答始终是:“回祖国!”“跟共产党走!”“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共产党万岁!”……直到牺牲。他不是共产党员,时年20岁,他的父亲林乔根先生是四川省乐山县的参议员,县党部书记,但他牺牲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却是:“共产党万岁!”

李大安用刀剜出林学逋的心脏,挑在刺刀尖上嚎叫:“看清了没有?这就是要回大陆的榜样,谁要回大陆?我先要看他的心脏是黑的,还是红的。”

英雄长眠异国他乡。我们的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忠于她的儿女。

1983年6月,四川省乐山市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追认林学逋为革命烈士并颂发了“烈士证明书”和抚恤金。林学逋的名字和事迹被写进了乐山市的市志上,他将千秋万代为人民所敬仰!

相关期刊更多

学习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理论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