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转基因食品安全

转基因食品安全

转基因食品安全

转基因食品安全范文第1篇

转基因食品,

会转变人的基因吗?

随着全球人口的迅猛增长,工商业及民用土地的不断拓展,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问题逐渐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辣手的问题。为了满足人们的食品供应,转基因技术在生物生产中被广泛应用,转基因食品悄然走上了人们的餐桌。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转基因难免有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因此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和焦点。

专业人士指出:一般的转基因植物,往往无法使用正常方式繁衍后代。那么,它对人类的繁衍是否有害呢?还有那些超级变异的细菌繁殖,它们是否消耗掉了食物原有的营养成分?用这种带有细菌毒素制作出的食物,食品、药物,以及所谓的寄生虫繁殖,是否会对人体有隐形伤害?抗虫害、抗除草剂,会不会也能改变人类的免疫系统伤及到人的身体健康呢?人们的恐惧不无道理,他们担心这些新科技把原本对人类身体有益的基因转变成了对身体有伤害的基因,这,就是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恐惧和困惑的根源。

早在80年代,人们就尝试着利用生物技术将不同物种的基因整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防治病虫害等目的,并将这种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产量高、营养丰富、抗病能力强是转基因食品的优势。时至今日,世界各国已试种的转基因植物超过4500种,其中已批准商业化种植的接近90种,常见的转基因食品有玉米、大豆、西红柿、油菜等。1996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仅为170万公顷,到了1999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三年之内徒然增至4000万公顷!

据了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生产国和出口国。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牛肉中90%含有生长激素,农作物也至少有50%改变了基因结构。软饮料、啤酒、早餐麦片都已含有转基因成分。有专业人士预测,再过5至10年,转基因食品将充斥美国整个食品供应体系。也许这种预测有些夸张,但也足以从某个侧面反映了转基因食品发展速度之迅猛。

有专家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直接改变人体的基因,因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而DNA经过消化系统的分解,已失去了表达和传导的功能。因此,外来基因直接进入人体改变人体的基因组成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从另一方面来说,不排除外来基因存在改变人基因的可能,因为转基因也就代表着新基因,而新基因则可能产生新毒素和新过敏原(也就是基因表达产生新的物质),一些毒素和过敏原会改变人的基因(如致癌)。所以,吃转基因食品存有改变人基因的可能。

据报道,英国的科学家通过对小白鼠做实验发现,给小白鼠吃过转基因食物的第三代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远远低于没吃过的。小白鼠三代两年就可以看出结果,可是我们人类想要验证三代结果得等几十年。那么,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究竟是否有害呢?如果那些被批准生产和销售的转基因食品对食用者本身无大害,但对饮食转基因食品者的第二代、第三代是否会构成严重的基因危害呢?……这一问题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小心求证、科学验证。

外国人能吃,

中国人也能吃吗?

据了解,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转基因食品。有文章以美国人使用转基因食品为例作了数字对比阐述,现摘录如下:

据美国农业部最新的数字,2010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19亿吨,2.5%的直接食用比例即为797万吨,美国人口大约为3亿,这样,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数量每人每年大约为26.5公斤,差不多是中国人一个半月的口粮。这么大的食用量,是因为玉米是美国人的主食之一,满超市卖的都是玉米片、爆米花和甜玉米。

美国玉米大约85%为转基因玉米,这就意味着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直接吃掉22.5公斤的转基因玉米。

由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等靠近墨西哥的地区,居民有在正餐中直接食用玉米的习惯。这就意味着,这些地方的居民每人每年在正餐中直接吃掉的转基因玉米数量可能至少要上百斤。

而在美国,因为转基因产品不需要标识,消费者很难买到直接食用的非转基因玉米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大部分的食用玉米消费量是体现在将玉米添加到各种食品中。食品深加工的比例大概为8%,也就是将近2500万吨,这个数字,以人均计算也十分惊人。

到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何不良影响尚不明确,但从国际众多科研机构通过对转基因食品的调查研究发现,转基因食品确实会带来众多对人体健康的不确定性。国内也有学者表示:转基因食品存在巨大争议,转基因不等于进步!

其实,世界上也有很多发达国家是不吃转基因食品的,比如欧洲国家。因为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很大,所以通过立法来防止转基因生物的过分播种,甚至有些国家完全禁止转基因生物的播种、生产与销售。欧洲各国民众也纷纷抵制,据说曾经发生过很多起民众破坏转基因实验田的事件。而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是杜绝转基因食品的。

因此,人们不禁诘问:转基因食品美国人能吃,为什么欧洲人和日本人不吃?有的外国人能吃,中国人也能吃吗?

有人认为:转基因食品是新的科技产物,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也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所有利弊都会彻底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也有美好的憧憬,在转基因食品面前,我们再也不会担心农药残留的危害,再也不担心虫害,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等等。甚至在将来,新的转基因产品可能会代替某些化学药品或营养保健品,像糖尿病人只需每天喝一杯特殊的牛奶就可以补充胰岛素,像许多食品被注入了新的基因,可以有补钙的、补铁的、治感冒的、抗病毒的等等。也许这一切皆有可能。

但也有人认为:目前对转基因食品也不能盲目乐观,转基因食品毕竟不是自然植物,在我们选择转基因食品之前还应慎重考虑。

转基因之“惑”?

还是转基因之“祸”?

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有关转基因食品争议的问题就日渐凸显。

据报道,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基因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基因食品。

在动物性转基因食品方面也有不少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提取,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还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正在被转入植物,使人们在品尝鲜果美味的同时,达到防病的目的。

据此有人认为转基因食品有优点:一可增加作物产量;二可降低生产成本;三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四可提高农产品耐贮性;五可缩短作物开发的时间;六可摆脱季节性供应;七可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八可培育开发“疫苗食品”和基因保健食品,促进人类健康。

然而,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转基因毒素的危害性远远大于艾滋病、化学添加剂、农药、环境污染等。美国也已否定了(我们正在推广的)第一代转基因技术。

有些研究学者还认为,错误地使用一种毒性更强,隐性致病能力强的一种变异菌的毒素,好像是控制住了病虫害,但是植物中却含有了更具有伤害性的物质。所谓的增产也是未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多项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对哺乳动物的各项功能都有损害。且试验用仓鼠食用了转基因食品后,到第三代,就绝种了。

尤其耸人听闻的是,美国人威廉·恩道尔在《转基因战争—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保卫战》的序言中指出:“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的威胁太大了,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如果中国的农业被转基因的种子掌控,最多再过20年,中国将不会作为一个国家而继续存在了。”

对于转基因的危害还有更多骇人的报道,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从而造成国民恐惑不安,也让国民质疑转基因之“惑”还是转基因之“祸”?

国门:严格把控

转基因食品进口的门槛

近年来,世界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突飞猛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经济利益的产业。

据最新统计表明,目前全球共有29个国家的1670万名农民种植了1.6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耕地的10%。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其种植面积达6900万公顷。巴西稍逊于美国,位列第二,种植面积为3030万公顷。并且,巴西以每年增加49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连续三年占据世界增长率榜首,其年增长率为20%。世界上这么多的国家纷纷将转基因生物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是否说明该技术确已日渐成熟?

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也已将转基因生物技术纳入了科技发展计划,过去20多年的研究已经结出了硕的果,转基因食品技术仅次于美国与加拿大。抗虫棉等五项转基因作物早已被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转Bt杀虫蛋白基因的抗虫棉1998年的种植面积为1.2万公顷。资料显示,到2000年上半年为止,中国进入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试验的转基因作物分别为48项和49项。由此看来,转基因生物技术也并非完全是舶来品。

其实,我国在转基因技术上的方针是明确的,有四句话概括就是:“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态度也是很审慎的,把关也是很严格的。我们国家是农业的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的消费大国,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包括农业科技研究前沿性的领域,我国在此应当仁不让地占有一席之地。为了积极稳妥地推动实施转基因生物新技术的同时保障食品的安全,我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已经形成了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从研究到实验到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这些环节当中,包括最终产品、消费品的标识管理,我们都建立了一整套法规制度,实现了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全过程管理,并为转基因的育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以最近批准的的三个转基因大豆新品种为例。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述:我国对这三个转基因大豆新品种的安全评审是非常慎重的,是严格按照我国法律法规进行的,从最初递交申请到获得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安全证书,历时三年左右的时间,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的审慎态度。

如抗除草剂大豆CV127,是国外生产机构2010年3月向我国农业部提交申请,组织开展了真实性、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的相关验证试验;2012年3月在完成上述试验后,递交了安全证书申请;经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农业部于2013年6月13日批准发放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抗虫大豆MON87701和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也依法经过了相同的申请、验证、评审和批准过程。

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输出国家已经允许作为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即生产者本国已经能合法使用和食用。是在我国申请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农业部近日批准的三个大豆品种除输出国已批准相同用途外,也在多个国家获得批准,如抗除草剂大豆CV127已在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墨西哥、哥伦比亚、俄罗斯、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抗虫大豆MON87701已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已在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农业部是在其他国家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又安排相关单位在国内也分别开展了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验证试验。对这三个品种都进行了生存竞争能力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环境安全检测和抗营养成份检测及食用安全检测。根据验证结果,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才评审通过了该三种转基因大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安全证书申请。

然而,尽管农业部有信心严格把关,但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告诉我们:转基因食品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由于转基因食品带来众多对人体健康风险的不确定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因此,作为进一步严格把住转基因食品进口的国门大关,解除广大消费者的困惑和疑忧,依然任重而道远!

让消费者

明明白白地自主选择

尽管转基因食品风险到底如何的争议目前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切莫忽略了公众的知情权,应该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各种利弊、各国态度,实施审批程序公开化、科研信息共享化、学术争鸣自由化、消费选择自主化。毕竟,转基因食品是跟每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命都息息相关的。要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自主选择消费。

有学者认为:转基因的开发引进和评审不该只有农业部说了算,应该有一个第三方评审监管的机制。如果由不具备发展农业生产职责的第三方参与,便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抛开利益的纠葛,从更客观的角度来审查、监管。

2003年7月2日,欧盟议会通过了有关对所有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的法规提案。新法规规定:所有含转基因物质达0.9%以上的产品都必须贴上“本产品产自转基因生物体”字样的标签。在这种规则下,目前在欧盟是否选择转基因食品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公民的一个个人问题。

与国外相比,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缺乏基本的了解,虽然国家也规定了转基因食品必须在包装上标示“转基因”字样,但有些企业生产转基因产品却未对产品注明标识是否转基因,严重干扰了消费者的消费自主选择权。比如时下市场上的一些食用调和油,只注明是哪些油的品种(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调兑的,却没有注明其中的大豆油、玉米油是不是转基因产品,往往蒙蔽和误导消费者。

最能体现转基因食品现状的是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大豆油,去过粮油食品店的消费者都知道,同一品牌相同重量的大豆油非转基因的要比转基因的贵很多。消息人士称:“普通大豆油使用的大多是从美国等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而非转基因的大豆产量和出油率都较低,因此价格也比转基因大豆油高。”进口原料生产的食用油可能存在转基因的问题很多,消费者因为价格的无奈选择了转基因食品,还有一些消费者是在稀里糊涂的消费过程中作出了选择。

转基因食品安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信息公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从三聚氰胺、问题酸奶、C肉精、速生鸡到毒生姜、肉毒杆菌甚至假羊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公众不免忧心忡忡甚或惶恐不安。接二连三的爆料仿似一个无底洞,真相到底如何?骇人之事是否还有着更令人颤栗的实情?

我国的食品安全之所以成为公众的心头大患,除了日常食品安全无法有效保障外,各种贴着高科技标签的转基因食品开始大量充斥市场。然而近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是否影响健康的争论不绝于耳。2015年,日本科学家宣布转基因食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长期食用该类食品的小白鼠竟长出了恶性肿瘤!当前,虽然大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心存疑虑,不愿也不敢购买基因化食品,然而令人无奈的是,消费者想避开转基因食品以规避各种不确定危害的愿望,实现起来却是如此不易。2001年12月11日国家卫生部颁发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食品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要在包装上标明“转基因标识”,以此赋予和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然而,由于相关法律规范实施细则的缺失,再加之政府监管的不到位,致使一些商家利用现行立法与政策的漏洞,故意模糊标注甚至根本不标注转基因标识,导致消费者买的“糊里糊涂”,吃的“不明不白”。

2013年律师黄乐平一纸诉状将农业部告上了法院,要求农业部公开关于转基因农产品的信息。虽然法院最后判决驳回了黄乐平的诉讼请求,但这一案件却折射出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深深担忧和对政府公开转基因产品信息的殷切期盼。国际社会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及其该类产品相关信息是否需要公开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无明确定论。事实上,自上世纪末实现商业化种植以来,农业发展史上最具争议的技术当属转基因无疑。转基因支持者认为该项技术能有效改善产品品质、缓解资源紧张、保护生态环境,反对者则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从转基因食品安全及生态安全性的视角提出了诸多质疑。哈佛大学医学院大卫・李教授认为从生物学上看转基因作物可能具有风险,并提醒研究者注意对转基因食品的标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认为目前国际社会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尚无确切定论,因而政府应该慎重地对待转基因产品的推广问题,尤其在转基因食品的销售中要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放眼世界,虽然作为食品安全立法走在全球最前列的美国尚未出台转基因食品强制标注的联邦法案,但是,已经有三个州通过了相关的地方性法案,还有二十个州正在酝酿出台类似法案。较之于美国,欧盟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更为审慎,实行强制性的严格标识制度,明确规定如果转基因成分超过0.9%的食品必须做出标识,以确保消费者不会误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没有明确定论的情况下,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公开,由于涉及公众的普遍关切,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理应通过有序有效的信息公开化解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普遍焦虑”。事实上,政府不仅应力求做到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公开,还应积极吸纳公众对生产推广此类产品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公开越充分、越透明,就越能引发公众对此问题的理性认知,进而有效消弭公众的质疑、不安甚至恐慌。只有让消费者对转基因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性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并能清晰地辨识何为转基因食品,消费者才真正拥有对基因化产品的知情权。就政府而言,相关部门对转基因这一敏感词汇绝不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不可使公众蒙在鼓里,不明不白地食用转基因食品。反观现实,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对于转基因食品问题不从正面入手进行信息全面有效的公开,而只是从回应部分公众质疑、表态辟谣、传言证伪的角度进行选择性公开,这不仅无助于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更难以消除因公众的不明就里而导致的谣传纷飞。

转基因食品安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思考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27-01

自1983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创造出转基因烟草、马铃薯以来,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二十一世纪被称为“生物技术世纪”。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关系国家前途的关键技术。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却一次次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不断完善相关立法,以预防和规制这一新兴的食品类型所引发的安全问题。文章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入手,论述一下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完善。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潜在性危害的主要表现

其一可能产生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物之间复杂、和谐的相互关系可能会被转基因食品的基因突变而破坏,长时间的使用有可能打破人体抗体和药物治疗的平衡,导致抗药性对药物的严重影响。其二可能会导致不良的过敏反应。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生物伦理和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可能会出现使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过敏现象的发生;其三可能含有未被发现的致毒物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认识不同国家观点相异,学界、技术界和政府也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和一般食品安全相比所具有的自身特性

第一,危害潜伏周期很长。通常食品安全所产生的危害问题都比较直观,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威胁是潜在的,危害周期很长。第二,生态环境破坏性。一般食品安全问题仅仅是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但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生物伦理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对生物安全带来很大的破坏,并且危害结果很难恢复。第三,安全检测风险性。依照目前的科技发展,科学手段尚且没有发达到能够像对普通食品那样,准确检测出到底在何种标准度下才是安全的。第四,法律规制方式的综合性。由于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要通过民法、刑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等各种性质的法律责任来保障人们的安全。所以既要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特征,又要更加注重风险预防,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机制,确立严格合理的法律制度,提供系统全面的法律保障。

二、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完善

(一)尽快制定与《食品安全法》配套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条例

针对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效力层次低,立法体例混乱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采取转基因食品安全专门立法与其他相关法律专门条款相结合的立法体例,作为规范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指引性法律。在当今转基因食品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将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定依附在农业转基因生物相关法律法规中,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当在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大框架和背景下,制定一部《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统一规定与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问题。

(二)明确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首先,细化《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监管主体,可以在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立转基因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下设三个常设机构,由秘书处负责国际合作交流和日常事务处理,由评估中心对检测内容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由转基因食品安全小组指导协调各部门对转基因食品的综合监管。其次,建立公众参与制度,鼓励社会中间层和消费者的监督。对公众参与的预案参与、全过程参与及行为参与等机制进行立法,使得这些非政府性的监督能够合法有效地进行,最终形成中央监管与地方监管相结合,政府、社会中间层与消费者三位一体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三)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配套制度

首先,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制度,明确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和安全评价标准。其次,完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扩大标识范围、明确标识标准和内容。最后,完善转基因食品召回制度,规定转基因食品召回分级和程序。

转基因食品安全范文第4篇

摘要:为了使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有更多的了解,特介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转基因食品的性质,安全性与评价的观点。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

一般而言,消费者认为传统食品是安全的。当采用自然方法开发新食品时,食品的某些现有的特性可以正面或负面的方式发生改变。对于转基因食品,大多数国家认为特定评估是必要的,并且已建立特定系统,严格评价与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关的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而对于传统食品一般不开展类似评价。因此,对这两类食品,在投放市场之前的评价程序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1 转基因生物(GMOs)和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生物可定义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以非自然的方法而改变的生物。这一技术通常被称为现代生物技术,有时也称做DNA重组技术或基因技术。它可以将选定的个体基因从某一种生物转变成另一种生物,并且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进行转变。这类方法,也同样可以用于转基因作物的栽培以及转基因植物的育种上。

转基因食品得以开发并在市场流通,是因为它为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及消费者带来实在的利益。这是指转基因技术可将产品转变为一种价格更低、利益更大(在耐久性或营养价值方面)或二者兼备的产品。最初,转基因种子的开发者希望他们的产品能够为生产者所接受,因此专注于农民(以及更广泛的食品工业)所重视的技术革新上。以转基因生物为基础开发植物的最初目标是改进作物保护。

现在国际市场上所看到的转基因作物利用3个基本特性之一进行设计:抗虫害抵抗性、抗病毒感染、对某些特定除草剂耐受性,用于改良作物的所有基因均来源于微生物。

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作物主要优点在于通过增强对昆虫或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提高作物的保护水平。通过将能从苏云金芽孢杆菌这种细菌中生产毒素的基因纳入到粮食作物,从而实现抗虫害抗性。这种毒素目前已在农业中作为常规杀虫剂使用,并且供人食用也是安全的。长期产生这种毒素的转基因作物已显示,在特定情况下,如在虫害多的地方,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通过从引起植物患病的某些病毒中引入一种基因,可实现抗病毒抵抗性。抗病毒抵抗性使植物较不易受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影响,从而使农作物产量增高。通过从传送抗某些除草剂抵抗性的一种细菌中引入种基因,可实现抗除草剂耐受性。在杂草多的情况下,利用这些作物可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

2 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关系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估,一般按以下方式进行调查:

(1)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毒性);

(2)引起过敏反应的趋势(过敏性);

(4)被认为有营养特性或毒性的特殊成分;

(5)插入基因的安全性;

(6)与基因改良有关的营养效果;

(7)由于基因插入可产生的任何非预期影响。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争论的3个主要问题是:引起敏反应的趋势(过敏性)、基因转移、异性杂交。(1)过敏性:作为一个原则问题,除非可以证明转入基因的蛋白质生成物不引起过敏,否则,不赞成从普遍引起过敏的食品中转移基因。虽然,对传统方法制备的食品一般不检测过敏性,但是转基因食品测试方案已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评价。在市场上,目前尚未发现与转基因品有关的关于过敏的影响。(2)基因转移:如果转入的遗传物质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将转基因食品的基因转移到身体细胞或胃肠道细菌必须引起关注。(3)异性杂交:将基因从转基因植物转移到传统作物或相关野生物种以及将传统种子与利用转基因作物培植的种子产生的作物混合,可对食品安全和粮食保障产生间接影响。一些国家已采取战略以减少混合,包括明确分开种植转基因作物和传统作物的田地。对于转基因食品上市销售后的监测,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持续监测的可行性和方法正在进行讨论。

3 基因食品安全性

不同的转基因生物包括以不同方式插入的各种基因。这意味着应逐案评估各个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并且不可能就所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发表总体声明。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此外,在此类食品获得批准的国家,普通大众对这些食品的消费并未显示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仍应利用以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为基础的风险评估,并酌情包括上市销售后监测,构成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4 基因食品在国际上流通会发生哪些情况

现在尚未制定特别的国际管理制度,但是,一些国家及相关组织正在参与制定转基因生物相关的协议。食品法典委员会正在制定转基因食品的人类健康风险分析规则。这些规则的前提是强制规定在逐寨基础上开展上市销售前评估,并包括评价(插入基因的)直接影响和(由于新基因的插入可能产生的)非预期影响。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则对各国立法不具有约束力,但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协议)中提及,其可在贸易争端的情况下用作参考基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cPB)是对其缔约方有约束力的一项环境条约,管制改性活体生物的越境转移。转基因食品如果包含能够转移和复制遗传物质的改性活体生物体,则属于议定书的管辖范围。

5 各国如何管理转基因食品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市场上首次引入一种重要的转基因食品(抗除草剂大豆)以来,在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消费者中间,特别是在欧洲,对这些转基因食品的忧虑不断增多。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数10年微量研究的结果变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形成了不受专利权保护的状态。在此之前,消费者通常并不十分了解该研究的潜力。就食品而言,由于消费者感到现代生物技术正导致产生新的物种,所以他们开始怀疑其安全性。就药品而言,许多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生物技术有益于他们的健康(如有望改进治疗的药品)。就引入欧洲市场的第一批转基因食品而言,这些消费品对消费者并没有明显的直接好处(不便宜,不增加保存期,味道也并不更美)。转基因种子造成每一耕作面积更高产量的潜力应使其具有更低的价格。但是,公众的注意力更多已集中在风险和效益二者中的风险一边上。在欧洲,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发生的与转基因食品无关的多起食品恐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供应的信心已显著下降。这也对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可接受性的讨论产生了影响。消费者已从消费者健康和环境风险方面对风险评估的有效性提出疑问,焦点特别聚集于长期影响上。消费组织争论的其他议题包括过敏性和抗微生物耐久性。消费者的担忧已引起对转基因食品加贴标签,使之能做出知情选择的可取性的讨论。同时,现已证实,要检测出食品中微量转基因生物是困难的,这意味着往往不能检测出极低的浓度。

将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和转基因食品的上市流通已在世界许多地区 引起公开讨论。这一讨论有可能继续下去,也可能在生物技术的其他利用(如在人类医学药物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后果这一更广泛的范畴内进行。即使正在讨论的问题通常很相似(成本效益,安全性问题),但是讨论的结果却因国家不同而异。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和可追踪性等问题,迄今尚未取得共识。并在过去几年食品法典委员会内讨论中变得更为突出。虽然缺乏对这些主题的共识,但是已就协调关于风险评估的观点取得了重大进展。食品法典委员会即将通过关于上市流通前风险评估的规则,并且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规定也显示出国际间日益增多的了解。最近,南非的人道主义危机已引起对利用转基因食品作为紧急情况下食品援助的注意。该地区一些国家政府提出疑虑,涉及环境和食品安全恐惧。虽然在些国家对去壳谷物的分配已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但是其他国家已限制利用转基因食品援助和获得不含转基因生物的产品。

6 转基因生物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转基因生物可能包括具备有增强抗病或抗旱性的植物,增高营养水平的作物,强化生长特性的鱼类以及产生重要药用蛋白质如疫苗的植物或动物。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和2001年组织的专家协商会上以及食品法典委员会用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特设专题小组的工作中可看到对新发展的反应。此项工作已形成从总体上改进和统一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的框架。诸如评价转基因食品过敏性或用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安全性等特定的问题,特别是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安全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预防

论文摘要 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领域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常有法律法规较为先进而执行不力的现象,更何况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财力、时间,不可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依靠现行漏洞百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前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那场讨论,已暴露出某些学者和官员已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自然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1.6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2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发展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3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3.1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3.2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3.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科学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 Fugan于2000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3.4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相关期刊更多

逻辑研究专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逻辑学会

集宁师专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昌吉师专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昌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