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雎原文及翻译

关雎原文及翻译

关雎原文及翻译

关雎原文及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字:意象 音韵 贴切 巧妙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也是最能触动心弦,抒情达意的文学体裁之一。也可谓之是一杯需要细细品评的好茶,饮过之后仍然口齿留香。而《关雎》也是完美体现了诗歌特点的诗作之一。《关雎》作为《诗经.国风》的开卷之作,其诗本身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用词精炼,节奏明快,意境深远,韵律和谐。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将其译成英文,弘扬中国古典文化的任务也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翻译并非易事。特别是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先是要对原文有深刻的阐释和理解,才能在译诗的时候找到贴切的译文。理解不同自然译文便会有所不同。这也正是同一诗作有不同英文译本的原因。译《关雎》首先要对原诗作出研究,然后才能下笔翻译,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难译的词,句。这时候译者将会不断地找寻切合诗文原义又合乎韵律的译文。但这并不是容易的事。常常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众里寻他,百转千回,辗转反侧,备受煎熬。有时候能够得到称心如意的译文,也有时候历尽艰辛却也只能找到个翻译勉强代替,等找到合适的译文之后再进行修改。译诗虽然艰难,但是译诗的乐趣也就在找寻之中。下面本文将对比王方路先生和汪榕培先生的两个英译本,分析他们在译诗当中的巧思。

关雎

原诗王先生译诗 汪先生及任先生译诗

关关雎鸠, Guan guan happy singing are two birds,The waterfowl would coo

在河之洲。 They’re dwelling on islet by the river.Upon an islet in the brooks.

窈窕淑女,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A lad would like to woo

君子好逑。 A refined young man is most fit for her.A lass with pretty looks.

参差荇菜, Water caltrops grow everywhere, There grows the water grass

左右流之。 The girl is picking them with cheer. The folk are fond to pick;

窈窕淑女,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 ,There lives the pretty lass

寤寐求之。 All day long the man is after her. For whom the lad is sick.

求之不得, The pretty young girl has not agreed,Ignored by the pretty lass,

寤寐思服。 All day long the man is missing her.The lad would truly yearn.

悠哉悠哉, Sentimental is he, bitter day after day,The day is hard to pass,

辗转反侧。 Tossing upside down he is no sleeper.All night he'll toss and turn.

参差荇菜, Water caltrops grow everywhere, There grows the water grass

左右采之。 The girl has got them as a hard worker.The folk are fond to choose;

窈窕淑女,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 ,There lives the pretty lass

琴瑟友之。 Playing harps the man shows love to her.Whom the lad pursues.

参差荇菜, Water caltrops grow everywhere, There grows the water grass

左右之。 The girl’s owned them as a hard worker.The folk are fond to gain;

窈窕淑女,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 ,There lives the pretty lass

钟鼓乐之。 Beating drum the man tries to please her. The lad would entertain.

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下两个译本。

从王先生译本中的第一小节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先生将诗经的每一行都译成一个句子。这种处理的方法是有其原因的。汉语是注重“意合”的语言,其内容和中心思想是通过字面意义所表达出的内涵意境来实现的。而《关雎》中的每一行都能传递给读者一个完整的画面,行与行之间的画面又是层层递进的。以第一二行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区区八个字,就能够营造出一幅和谐的画面。“关关”即为鸟的叫声,是拟声词。人们常以此鸟作为爱情的象征。听到了“关关”的鸟叫声,寻声望去,在河中的小绿洲上,有一雌一雄两鸟对鸣。由动而转为静。同时两句诗也为之后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打下了伏笔。王先生的前两句译文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解与斟酌。其译文将画面推进的过程完美的展现了出来。可谓是用心良苦。这一节的后两句,王先生用朴素的语言译出了本诗的主题。男子对女子的追求。但是第四句中的“fit”似乎并没有将男子对女子追求的殷切之感表达出来。不如换成:The girl is lovely and slenderly tall, whom the gentleman would adore.

再看汪先生与任先生的译文。两位先生在还原诗歌韵律之美方面,下了一番苦功。译文ABAB韵式整齐划一,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Coo 与woo 压了尾韵。这两个词用的可谓是精妙。从意义的表示和韵律节奏的表现力都不差分毫。可见两位先生翻译功底的深厚。

在第二节中,王先生的翻译匠心独运,比以往的其他英译本有突破。王先生的译文“Water caltrops grow everywhere. The girl is picking them with cheer.”只此两句已经将少女采金莲花时,欢快,有活力又极具女性魅力的情景描绘出来。若有女子如此,必然“寤寐求之”。王先生译笔生花,译文情景连贯,生动,仿佛景象跃然眼前。

汪先生和任先生的译本,对“流”字的译法符合古诗原义。《毛传》:“流,求也。”而《诗经》又重叠唱。因此流之,采之,之,应为同义。所以译文用了pick,也正是基于以上阐述。此外,寤寐求之,用了一个“sick”来表示,表明了男子饱受相思之苦的意义,甚为贴切。

在第三节中两个版本都将男子求爱遭拒之后,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景表述无疑。在第四节中汪,任两位先生并没有将“琴瑟友之”的意思表现出来。只是以pursue一词带过。笔者认为应当将其译出以突显男子竭尽所能,打动心中所爱的心意。正如王先生所译“Playing harps the man shows love to her.”

在第五节中,“左右之”的“”字为“择”解。正如上文所说,流之,采之,之,应为同义。此诗以拔取荇菜兴比君子选择配偶。任,汪两位先生,先后用了pick, choose, gain,三词来译。既避免了重复又切合了原诗的意义。体现了作者的巧思。

诗歌用词简练,却韵味无穷。展现原诗文采的好译文,也是同样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在有幸拜读了王方路先生,汪榕培先生及任秀桦先生的英译本之后,足以得见几位学者翻译经验丰富,功底深厚。品读其译文,不由感叹他们对原文研究的深入,用词精妙。虽然《关雎》英译本众多,但是几位先生却能够不人云亦云,推陈出新。已然难得。两个版本又各有特点。总体上来讲,王方路先生每行都翻译成一句小句。并且王先生的译诗牢牢地把握住了《关雎》这首诗的风格。关雎是里巷歌谣之作,属于民歌体。王方路先生用朴素的语言完整的再现了原诗的意境。汪榕培先生和任秀桦先生合译的版本,在诗歌的韵律节奏方面颇费心思,译文朗朗上口。两个版本都不失为译文佳作。在研习译文之后,仍然口有余香。

参考文献:

[1] 王方路.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关雎原文及翻译范文第2篇

1.解释词语;2.翻译句子:3.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的情感;4.品味语言;5.分析人物形象;6.理解文言现象:7.分析写作方法。

[新题演练]

一、《陈涉世家》(节选)阅读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通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丕通度已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2)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发闾左谪戍渔阳 谪:zhe 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行:hang

C.扶苏以数谏故 数:shu D.上使外将兵 将:jiang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正确断句。应当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然后据此确定句中停顿位置。)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l闾左逋戍渔阳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扶苏以数谏故 (4)楚人怜之

(对文言词语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并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和一词多义现象。)

4.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5.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选文原句回答)

(答此题。要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并据此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6.陈胜认为起义“宜多应者”的理由是什么?

(理解这种结论性的语句,要从文中找出对其进行论述的文字――一般会在结论性语句的前面。)

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阅读

当余之从师也,(1)负蓬稣剐猩钌骄薰戎小G疃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制奉不若人也。

1.选文作者是__(朝代)的__(人名)。

2.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完整语句。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足肤皲裂而不知__ (2)媵人持汤沃灌__

(3)寓逆旅__ (4)烨然若神人__

4.翻译文中画波浪线句子。

5.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6.选文中对“同舍生”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7.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题时首先要通过分析文章,搞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再分析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8.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想。

(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把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章的主题结合起来。谈出自己的感想。不要脱离文章内容谈。)

三、《曹刿论战》[节选)阅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__,__,__。(2)彼塑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将鼓之__ (2)公将驰之__

2.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完整语句。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要对选文中写人的部分进行具体分析,并与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5.选文中的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6.请结合全文对曹刿这个人物做简要分析。

(此题需要对《曹刿论战》全文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例如。“人物有政治远见”这个结论就需要分析本题选文节选段落之前的内容。才能得出。)

四、《唐雎不辱使命》(节选)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1)亦免冠徒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校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这篇选文出自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__》(书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王怫然怒 怫:fu B.亦免冠徒跣 跣:xian

C.休步涤谔 玻jin D.天下缟素 缟:gao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非士之怒也__ (2)秦王色挠__

(3)长跪而谢之日__ (4)寡人谕矣__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5.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人的事迹有什么用意?

(此题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作用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人物所表达的意思来展开。唐雎列举三人的事迹,是要表明“士之怒”的威力,答题时要从这个关键点入手。)

6.你认为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阅读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__,__;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日:“老妇不闻也。”“(2)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触龙说赵太后》)

1.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完整语句。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王之蔽甚矣 (2)能谤讥于市朝

(3)奉厚而o劳 (4)恣君之所使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选文(一)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关雎原文及翻译范文第3篇

文言指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文体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就可能已有加工的成分。文言文翻译可以加快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0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020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朱元思书》烟雾都消散净尽,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随江流飘荡,任凭向东向西。从富阳到桐庐,有一百里多,这奇山异水,是天下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到底。水中游动着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涛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流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这些高山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山上的猿一声接着一声。像鸢飞到天上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2020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祖逖》【原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2020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陈涉世家》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2020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唐雎不辱使命》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平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关雎原文及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律 《诗经》 诗歌翻译

一、引言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了音律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以并概括出了诗歌音律的三类具体表现形式:第一,音律表现为“声”,一般而言,可在声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三方面见出音律节奏。第二,音律也表现为“顿”,“顿”专指由声音组合而成的自然停顿,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声音形成一种节奏美。第三,音律还表现为“韵”,“韵”在《诗论》指押韵脚,让字音中的韵母部分在诗歌的一定位置上有规律地重复。

《诗经》的语言兼有意美、形美和音美,其常被古代人民吟唱于嘴边,音律节奏对其尤其重要。许多译者在翻译《诗经》时往往关注前两者,对后者则常常忽视。许渊冲先生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不仅注意到了前两者,对后者也进行了仔细研究,将这三者进行了充分的传达。

二、“音律说”的三方面在许渊冲《诗经》翻译中的体现

1.“声”在《诗经》翻译中的体现。中国诗歌主要遵循“平仄律”,其诗句中每个音的“平”或“仄”都可以随语义或语气的变化而变化;而英文诗则主要遵循“轻重律”,其更重视声音的轻重,常常是依靠声音轻重的有规律变化而形成节奏的。也就是所谓的“重音制”。例如: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he reeds grow green/ Frosted dew-drops gleam. Where was she seen/ Beyond the stream.

原文在整体上有平有仄,从而在朗读时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抑扬顿挫之美。在追溯细节则可发现,第一句的后半部分与第二句的后半部分平仄规律相同;在译文中,第一句诗 “The reeds/ grow green.”由两个音步构成,其中每个音步都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第二句诗 “Frosted dew-/drops gleam”也是由两个音步构成,每个音步也是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只是每个音步的轻重分配顺序不同。其余几句也均符合这一规律,在声音上也产生了一种抑扬顿挫之美。许渊冲先生对汉语诗歌的这一特色深有把握,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英语诗歌遵循“轻重律”这一事实,让英美读者在体会中国古诗意境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所熟悉的英文诗的节奏美。因此许先生的在“声”这方面基本实现了原文和译文的效果对等。

2.“顿”在《诗经》翻译中的体现。中文诗歌在一句中常常会出现全平全仄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顿才能赋予诗歌节奏感。而英文诗歌则不然,它的一行表达的意义往往不完整,上一行没有完全表达完的意思可以自然地转入下一行去。所以在朗读时常常在上下两行交接处没有停顿。例如: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原文属于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每一句均为完整的句子,均具有完整的意思。这样的停顿往往会使得这种吟唱更富有节奏性,从而增强其美感。而英文诗则具有其自己的特点。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译文中,第一句末尾的 “a pair” 和第二句开头的 “of”在语法和语意上明显应该连在一起。但许渊冲先生在此处却将其分开,使其符合英文诗歌的表达习惯。在停D方面,译文还是遵循英文诗歌常有的轻重律。在朗读时通常在每个音步之间停顿。

3.“韵”在《诗经》翻译中的体现。中国诗歌之所以具有音乐美,韵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这一点上,英文诗歌与中文诗歌是具有相似性的,都是借助韵来增强诗歌的节奏美,进而使诗歌富有音乐性。此外,在英文诗歌中还常常会出现压头韵的情况。关于这一点许渊冲先生也做得很好。例如:

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译文:A maiden mute and tall/ Trysts me at corner wall;I can find her nowhere/Perplexed,I scratch my hair.

这里押韵的字是姝、蹰、娈、管、炜、美。其中,姝和蹰、娈和管、炜和美韵脚相同。在读到这些重复的韵脚和相似的发音时,自然也会明确地感觉到:这些相同韵脚的重复出现,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因而也强化了诗句的音乐性。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也延续了这种押韵,押韵的词分别为 “tall”和 “wall”、“nowhere”和 “hair”、“mute”和 “lute”、“light” 和 “delight”,在遵循英文诗歌典型的“轻重律”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押韵这一元素,从而使译文更加富有节奏感,使英美读者在朗读时有一种美的享受。

三、结论

音律节奏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重要标志,具有制造距离以节制情感和强化音乐美的效用。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要从音律的三种表现方式“声”、“顿”、“韵”入手,充分认识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在这三方面的差异,注意汉语诗歌一贯遵循的“平仄律”与英语诗歌一贯遵循的“轻重律”、英汉两种诗歌中间的停顿问题以及压头韵和压尾韵等问题,使译文在内容忠实于原文情况下同时也达到富有节奏感,从而让英美读者进一步感受中国诗歌的博大精深。

关雎原文及翻译范文第5篇

一、整合资源,着力指点

黄本荣教授曾经指出,语文知识有一个“冰山模型”,也即是说,在大量语文知识的明确性知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很多人并不知道的默会知识。那些默会知识是很多没有系统学过语文但语文水平甚高的人都具有的。那么既然没有系统学过,为何还有相当高的语文水平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虽然没有学习过相关的语文知识,但在平时的实践中却一直在运用并且掌握,熟练地将其付诸于工作和学习之中。这样的知识就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难以规范、难以模仿性,如对微妙意境的把握,炼字炼句的功夫、言外之意的感悟等,这些都是不容易通过死记硬背习得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整合资源,着力指点。如在教学语言时,在为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时候,无时不刻不在与语文知识打交道。如果刻意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点和考试点,那么就会容易造成学生的片面化,导致语文学习支离破碎,不利于言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言语材料的特点,进行资源整合,结合具体的读写活动进行指点。

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不能单单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一些段落,更不能将课后的答案抄下来生硬地记忆,而是要抓住文本的特点,深入理解和体会。在对修辞手法的学习上,我让学生抓住“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等一些语句,还有有关暴雨的一些描写,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比喻、拟人、夸张等写法的表现力,由此获得一些深入的理解,从而掌握语文知识。有些语文知识并不是学生自己就可以理解把握的,教师必须要指出来,做一个点拨。如在教学《关雎》、《蒹葭》时,重点让学生学习比兴的手法,此时教师就要将有关的句子都点拨出来,如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然后让学生细心体会,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意蕴。

对于知识教学来说,教师就像是一个淘金者,只有善于发现,才能将那些蕴藏在文本之中的金子一样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在有序的指点下通过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梳理概念,迁移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这是一个包容回避的问题。这些概念有些是较为抽象的术语,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掌握就需要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过程,但是由于语文知识的信息量较大,因而在概念的知识性引导上,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梳理,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其能够获得正向迁移的能力。

如在教学《三峡》一课时,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两句话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困难,首先是翻译的问题,逐句逐句翻译比较麻烦,另外学生在翻译之后容易忘记前后的连贯性。这两句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并提”的关系,这个“并提”的知识点学生是需要理解的,一旦掌握了这个概念,就能够克服翻译的困难,于是在教学中我将并提的概念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之后就有了效果,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翻译同类句子的时候也就游刃有余了。

另外,在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还要善于总结和梳理,对于一些有效的学习原则,要拿来为我所用。如“学中用”、“用中学”这些原则都是非常有效。在教学《口技》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到其中的描写,像文中对听众的神态、动作描写等,这些都是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高超的描写。学生学习这个有关“侧面描写”的知识点后,并不能获得有效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由此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即播放《端午日》一文中赛龙舟时人如潮涌,观者如云的一个片段,学生深有感触之后,我让学生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一段文字,表现这次龙舟竞赛的紧张激烈,但不从正面下笔。通过学生的联系和运用,使其语用能力有所发展和提高,同时对语文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语文课堂上的这种知识和运用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也非常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

三、综合系统,求实求用

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知识点却较为零碎,往往是零零散散地散播在语文教材之中,要经过教师的有效整理,使其形成一个比较宏大的综合性的系统,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哪里都想抓,哪里都抓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教学中却面临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普遍的教学困境,那就是很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关系的先后确定,都必须要由教师自主决定和选择,这样的一种现状,助长了教师的武断,也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对学习逐渐被动,兴趣缺缺。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显然,教师的选择和决定的来源不单单是教材本身,而应该向学生有所倾斜,也即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和决定,选择适切、实用的内容和方法。“适切”就是指和学生的能力、接受水平和接受基础非常一致,在认知水准上都可以不相上下;“实用”也即是指能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实用的语文知识。如在教学《〈雪〉四人谈》这篇课文时,针对文本所具有的深度,从主题到立意、到构思、再到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文本对鲁迅的散文《雪》进行了鉴赏和评论。在进行学习时,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首先对于文艺鉴赏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因而在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就有难度。为此,我深入研读文本后选择了适切的内容:一是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将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文艺鉴赏的初步知识和方法拿出来分享,不强求学生必须要掌握,而是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各取所需,有所侧重。

相关期刊更多

西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城市国学讲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