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介绍一个民族

介绍一个民族

介绍一个民族

介绍一个民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政策

《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是由吴明海教授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教材。吴明海教授是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及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硕士生导师组组长,主编过《西方儿童成功教育精彩方案》(上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教育史教程》、《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历史研究》等书目。

《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全书共14章,前三章介绍了中国自先秦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教育政策,后十一章则分别介绍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联邦、印度、巴西、英国、澳大利亚、南非、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共十一个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这些国家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多民族国家,政治体制。民族构成和民族关系各有其历史传统及文化特点,决定了它们的民族教育和民族教育政策各具特色。

《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的前三章,以时代的发展为脉络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政策发展历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和民族文化、民族教育问题也一直是历代中央政府重视的问题。从《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中,可以看到我国自商朝起就开始建立专门管理少数民族文教事业的部门。各朝代实行了各种各样的民族教育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融合和团结、巩固边疆。如,在周朝建立前,周文王就就制定了“德化怀柔、协和万邦”的文治政策。这种文治思想不仅在当时对周朝的民族文教起到了很大作用,更是对后来各朝各代的民族教育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是动荡不稳的,而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教育问题在这个时期也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才能一致抵抗外敌。这个时期的中央政府,也采取了不同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文教政策。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中央政府就采取了“领土统一”、“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更加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教育问题,开始“建立管理民族事务包括民族文教事务行政机构”,实施各种措施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在新民主主义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十分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重视对少数民族革命干部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初步形成和发展、出现一些曲折后又重新步入正轨、遭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步入健康发展中的四个时期。当前,我国的民族教育正在稳步健康发展中,虽然现实中民族教育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的第四章至十四章分别介绍了十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分别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联邦、印度、巴西、英国、澳大利亚、南非、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每一章的第一节都是介绍该国家的概况,继而在后面的篇幅中介绍这些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形成、不同时期的变化、历史进程、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评价。这样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在之前国内外出版的民族政策方面的书籍中是不曾有过的,也是本书一大特色及创新之处。

从发展情况来说,本书所介绍的这些多民族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其中发达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发展中国家有中国、俄罗斯联邦、印度、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其中,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和中国是“金砖国家”的成员国,近年来“金砖国家”在国际上的代表性和影响里越来越大,本书以这些国家为个案来研究他们的民族教育政策,是非常具有创造性和深刻意义的。

从各大洲分布情况来说,本书所介绍的这些多民族国家涵盖了亚洲(中国、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欧洲(俄罗斯联邦和英国)、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南美洲(巴西)、非洲(南非)和大洋洲(澳大利亚)共六大洲,可见作者充分考虑到个案选取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从多民族国家有记录的民族教育历史长短来说,本书所介绍的这些多国家中,既有有数千年民族教育历史的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也有数百年民族教育政策历史的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联邦、巴西、澳大利亚和南非等;还有只有几十年民族教育历史的年轻国家,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些多民族国家历史长短不尽相同,对他们的民族教育政策进展的研究以及发展成果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背景对于民族教育政策的影响。

民族教育问题是每个多民族国家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制定适合本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对于民族教育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是一本能让我们了解本国民族教育政策历史以及各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历史,是一本非常值得学习、品读的教材。

参考文献

介绍一个民族范文第2篇

只见王老师满面春风的走来对我们说:“这节课我们上口语交际课,内容是介绍一个民族,谁先来打头阵?”“啊……”有些同学就差下巴脱臼,然后迅速拿出之前搜集的资料,抱起“佛脚”来。其实,老师早在上上周就布置我们准备了。有些同学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呀;有些成绩好的虽准备充分,可也有点怯场。

“汤小雨,你先来!”王老师只好将军大点兵,叫了把头使劲往下埋的小组长汤小雨,并附带一句:“你可以把资料带上来,以防万一。”哦,老师万岁,太善解人意了!汤小雨略显紧张又故作镇定地给我们介绍起了傣族。讲着讲着便渐入佳境,仿佛他就是来自傣族的一名少年,把我们带入了傣族的奇风异俗。

接着,我们班的课代表颜家城自告奋勇的上场了。他眉飞色舞地介绍起了满族。不听不知道,原来旗袍起先就是满族妇女的服饰,后来才传播开来。他介绍完了半天我才缓过神来,发现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好像正扫瞄向我。此时,我恨不得有多啦A梦的“记忆面包”,“啪”的一下,把全部资料复制,吃到肚子里去。还好,王老师叫了刘志成,用不着劳烦多啦A梦了。

刘志成介绍的是侗族,他说侗族人聚居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桥。最能代表侗族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是“风雨桥”。这种桥上因建有可遮风避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着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部级重点文物。侗族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

接下来同学们胆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想表现了。有介绍苗族的,有讲述回族的,有畅谈蒙古族的……真是民族文化大荟萃呀!

老师微笑着对我们说:“此时此刻,我想用一首歌来表达我的心情。”说着老师给我们打开了VCD,唱起了《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这节课上,我了解了很多民族的知识,知道了多样的文化、习俗,真是丰富多彩。遗憾的是我底气不足,没有勇气登上讲台介绍。下次我可不能只做听众,而要大胆秀出自己,展示真我风采,请拭目以待吧!

介绍一个民族范文第3篇

那一节口语交际课到底少了什么,上得那样毫无生机?我陷入了沉思。对,少情感,无情便无趣无味。没有情感的参与,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效应受到了抑制,课堂便充溢着疲倦感。怎样让情感“加盟”一节口语交际课,使口语交际课堂活力四射呢?一个新的构思出现在我脑中……

第二天,一上课,我就问学生:“知道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内容是什么吗?”学生前几天准备过了,自然知道。我说:“老师想给今天的口语交际加个题目――夸夸我们的民族。请你以第一人称的方法自豪地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比一比,赛一赛,谁的民族最有特色。”然后,我让学生们准备10分钟,包括准备介绍内容和练说。我想,教学目标除了“搜集整理我国民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等信息,能当众作介绍,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能积极参与讨论”外,我还得给这节课加点“催化剂”――情感。我给这一课时设定了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我国各民族的情感,激发自豪感。为增强教学内容的情感色彩,我创设了“比一比,赛一赛”的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用第一人称介绍一个民族。

10分钟后,学生们进行了交流。那简直就是一台“擂台赛”。

“我们藏族的服装最有特色:肥腰、长袖、大襟长袍。好处是:一,防寒保暖,夜间和衣而眠还可以当被子用;二,虽然肥厚,但由于袍袖宽敞,臂膀仍能伸缩自如,不妨碍活动;三,白天气温上升还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我认为我们藏族的服装是最节省、最科学的。”

“我们苗族所属的地方,历来云南就是产银第一地。说在地上刨三个洞就能找到白银,一点都不夸张。在别的地方,一身服装从头到脚都是白银是十分奢侈的。在我们这儿,银衣银服十分常见。一到重大节日,妇女们从头银到脚。站在山冈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白花花的一片。用宋丹丹的话来说,那就是‘相当的壮观’;用‘满山尽带白银甲’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太贴切不过了。丰富的银矿并没有使我们苗族人失去纯洁的心灵,我们依旧勤劳善良……”

“我们景颇族有一些重大的节日,比如纵歌节。那天山上山下的人们都涌入舞场,美丽的姑娘们也穿着镶着孔雀羽毛的白银长裙,挥舞着彩帕,兴致勃勃地踩着欢乐的鼓点翩翩起舞。围观的人不停地拍手喝彩。那天,还有一个很有名的节目――抢福龟:在一大堆木制龟中,谁能找出一个和指定福龟相同的福龟,谁就是福龟的得主,谁就能在这一年中得到好运。虽然好玩,但也要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耐性才行。而且上一任福龟的得主还要问好几次:‘你能确定这就是福龟吗?’(啊哈,王小丫的‘你确定吗’还是学的我们的呢!)得到福龟的幸福者则应在这一年里多做善事,以此保佑自己下一次也得到福龟。有意思吧,欢迎同学们到我们这儿来抢福龟哟!”

……

介绍一个民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族;来源地;朱市巷

笔者在《水族来源辨真(上篇)》说过“贵州水族主干传说从江西吉水县白米街zhushi巷经湖南迁广东、再到广西、再到贵州……”,[1]但没探索“zhushi巷”的难题。此补充研究,冀解其谜。

一、“zhushi”巷:“zhu”非猪,并非汉族官员污称水族的祖先

1、水族学者认为“zhu”是猪,是污称,或来自水族祖先“豕韦人”

韦章炳先生(贵州水族人)《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介绍:水族的主干是韦氏,韦氏族谱编委会编写的《韦氏入黔发展简史》说:“……当时任注籍之吏员,伺机要挟索贿,如无贿赂,则于填写门牌时注籍某某,污之为珠市巷(猪市巷),时民众文化浅陋,唯听之认之。”“……记住这三个侮辱各氏族的字眼‘珠市巷’,它给予我们的是背负了近六百年的耻辱!”[2]

韦章炳先生认为:“现若到水族地区去调查,少说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老人说自已先祖来自江西白米街猪氏(朱市)巷。然有人说,这是受汉人影响而讹传。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江西的‘朱市巷’也许由‘猪氏巷’演变而来,猪则又由‘豕’演化而来,‘猪氏巷’者,‘豕韦人巷’也。”[2]还介绍“黔地他族和水族多称自已祖籍在江西白米街猪市巷”。所谓黔地他族,是因为当时一起走的群体,例如其中的韦姓人群,大部分归在现在的水族,一些划归在其它民族。

可见,旧论新论都认为“zhushi”巷的“zhu”是“猪”,而珠市巷等其它写法则是后来的事。

2、“zhushi”并非污称,必有它因,且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巷名

第一,人群自尊是规律,若是污称,在非奴隶制条件下,不会被大家接受,至少还会保留其它称呼。当时是五代时期,江西省是人群走廊,迁移自由。第二,那时吉水县的街短、房子矮,街里的巷很小,住不了多少人,而水族祖先当时是很大的群体,且有其它传说资料,当时的一般生活区肯定是吉水县某个较大的农村(吉安地区的山区至今还有少量水族)。传说来自“zhushi”巷,必有它因。第三,搜索“朱市巷”就知道,在其它一些地方也有。

二、朱市巷当是移民官衙所在,冠其名为官办移民,有某种依靠

1、全国的朱市巷很多,都曾涉及移民

见于专著和网络信息的有:

1)江西南昌府新建县朱市巷(今南昌市新建区朱市巷):曹树基著作介绍:湖北沔阳县1947年修订的《李氏宗谱》注明李系周原籍“所称南昌府新建县朱石巷,因新建县城为府城,故朱石巷为南昌城中之街巷,至今仍存,名为朱市巷……象朱石巷这样的地名,并不是李系周真正的原藉,而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这一地名,在湖北有相当广泛的流传。”[3]

2)江西南昌县瓦西坝朱市巷:网上一份“(湖北)袁氏字辈排行大全”介绍:湖北谷城县石花镇彭家岭一些袁氏的远祖袁鳌,“迁前祖居地”为“南昌县瓦西坝朱市巷”。

3)江西饶州(地名变为饶州府、上饶地区、鹰潭市等)白米街朱市巷:“百度知道”栏目一帖为“我们太世祖原系江西省上饶地区朱市巷白米街人氏”,介绍:约于明末清初,先辈吴管粮、吴管哨,来到贵州省三都县姑挂。

4)湖南也有朱市巷:“百度知道”栏目一帖为“有没有明清时期从湖南宝庆府新化县朱市巷迁移的朱氏后人”。

这些谈论祖先来源地的信息肯定只反映冰山一角,全国古称朱市巷的应该很多。

2、湖北还有移民中心朱市街

欧阳运森《朱市街头话移民》(网络论文)介绍:“问我祖先哪里来,湖广夷陵朱氏街”,是一些地方的说法。朱氏街今在宜昌市点军区朱市街社区,是古代夷陵州和归州、巴东、恩施、重庆、四川移民的集散地。[4]

3、各地的朱市巷(街)是移民机构所在,冠其名的官办移民高于民间移民,外出有某种依靠

曹树基专著和欧阳运森论文都介绍是“移民的集散地”,笔者的看法不同:例如,不可能各地移民都跑去宜昌市的那个朱市街,又如洪武大移民时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八十万,移民来源难免涉及很多县,去向也多,不可能都去那集散,应该是高级移民机构所在,其名代表其签证,代表某个区域的官办移民。干嘛冠名?政策性移民高于民间的私自移民,在乱世里,外出有某种依靠:中途可能需要所经地带的官府救济;若与去向地的某些原居民或其他移民发生冲突,容易获得当地官府的调解,而非作为流民赶跑;以群体名义增强生存能力,免得势单力薄受欺压。

4、“zhushi巷”应该是朱市巷,误写为朱石巷、朱氏巷、珠市巷等

各种信息里朱市巷是一般名称,应该是本来的名称。又,李氏网的帖子“寻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朱市巷红土地庙弯腰大柳树的李氏”,所谈应该无关移民机构,介绍的地址很详细。

5、朱市巷与唐代的“朱雀门街夜市朱漆巷”

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江西饶州,都有白米街朱市巷,无关于夜市,“朱”应该是涉及官方衙门的朱漆(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

朱市巷名称与明代朱元璋家族无关:水族祖先离开江西而去湖南,是五代时期。

6、水族的祖先当时应该是汉族

五代时期的江西官办移民应该是汉族(限于目前视野),当时水族的祖先只有数千人。

参考文献:

[1]刘霖映《水族来源辨真(上篇):百越说错误,中原说才对――解谜:连山易何以在水族之祖?》,《神州》2014年08期

[2]韦章炳《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第二十四章 “豕韦”与“睢”的文化渊源

介绍一个民族范文第5篇

一、适应形势,创新发展,“博苑讲坛”应运而生

内蒙古博物院作为民族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为了充分发挥其作为地区社会教育中心的作用,创办了“博苑讲坛”。“博苑讲坛”依托内蒙古博物院文物资源优势、区内外专家学者优势以及研究成果优势,以专家专题讲座并与观众互动研讨、观众现场交流讨论等形式,达到深化社会教育的目的。

第一,创办“博苑讲坛”是提升传统陈列教育的需要。免费开放后,普通群众成为参观博物院的主体。由于不了解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更缺乏文物的相关深度知识,他们只能通过自行观看或听讲解员的简要介绍。而且有些非物质文化类的内容又无法用实物展示出来,所以大多数普通观众看不明白,参观效果不好。即便是对于具有一定文博知识的观众而言,他们也不满足于已有文物的陈列和简单的讲解,希望在博物馆里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因此,内蒙古博物院从满足观众、服务社会的需要出发,在完善文物陈列和改进讲解内容的同时,通过创办“博苑讲坛”,为广大观众讲解专题性、深度化相关知识,促进博物院教育效果和水平的有效提高。

第二,创办“博苑讲坛”是扩大社会全面教育的需要。为了把博物院建设成为地区社会教育中心,内蒙古博物院立足民族地区的实际,积极调整博物院的教育功能定位,以传播草原文化为特色,以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推进社会全面教育。博物院除了古生物化石和草原历史文物展品相对丰富外,其他内容的最佳教育形式就是通过讲坛的传播,“博苑讲坛”的创办为把博物院建成地区社会教育中心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创办“博苑讲坛”是强化观众互动教育的需要。一是通过寓教于乐,推出一系列形式新颖、引人入胜的互动性社会教育活动,实现系列化、常态化、品牌化、规范化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通过创办“博苑讲坛”,观众不仅可以现场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与专家交流对话,一些有研究的观众还可以自己申请讲题进行讲演,实现了高层次上的教育互动。通过陈列式教育、活动式教育和讲坛式教育“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克服了以往观众在博物馆看过了、看厌了的现象,变为观众在博物院常看、常听、常新,观众参观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博苑讲坛”深受欢迎

(一)讲坛内容丰富多彩,形成体系。主要从建设博物院社会教育中心的要求出发,以博物院的社会教育重点着眼,在深度和广度上着力。

一是中华历史文化讲座。以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主。他们以专业的角度、平实的语言,为广大观众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朱乃诚讲述了“中华龙的起源与形成”,为广大观众介绍了龙文化的起源、形成与意义;内蒙古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塔拉进行了辽文化、走进元上都等系列讲座,让观众了解了辽、元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二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讲座。重点介绍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如内蒙古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巴拉吉尼玛讲述了“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对世界的影响”;蒙古族长调传承人宝音德力格尔将“蒙古族长调与我的艺术人生”故事娓娓道来;作家邓九刚通过“茶叶之路”讲述了历史上与北方邻国之间的贸易兴衰过程;蒙古文化学者郭雨桥将自己深入调查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的成果通过大量的图片形象地展示出来。专家们还为观众讲解了蒙古象棋、呼麦艺术、蒙古族说唱艺术、蒙古式摔跤、蒙古族服饰等民族文化。

三是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如在“八一”建军节,原内蒙古骑兵某部队政治处主任图门昌讲述了“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蒙古族红色铁骑立下的汗马战功;在国庆之际,八旬老兵阿木古楞讲述了他“难忘的国庆记忆——两次亲历国庆阅兵式的经历”,回忆他带领骑兵部队两次在天安门广场接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过程;“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大家讲述她们保护集体财产不怕牺牲的英勇事迹,探讨新时期的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在纪念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之际,邀请专家讲解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有效地配合了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是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博苑讲坛”结合时事热点,结合历史和现实,多角度地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蒙古史专家薄音湖讲述的“蒙汉友好的一段佳话——隆庆和议”,论证了蒙汉人民友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民族史专家曹永年通过讲述“历史上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融合问题”,证明了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讲座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五是民族文化艺术讲座。让观众感受我国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克乃为广大观众介绍京剧艺术,让观众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新年之际通过对话形式,由美国志愿者乔纳森介绍西方的传统节日习俗,由讲解员讲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让观众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和民俗风情;春节前夕通过主办“北方剪纸艺术”、“蒙古族传统年俗”、“话春联、写春联”、“话龙、舞龙”等讲座活动,介绍北方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元宵节、端午节还分别邀请专业手工制作者现场展示元宵、粽子等节日美食和传统灯笼、香囊等制作工艺,观众可以在博物院里学习制作,体验节日传统习俗,感受节日热闹喜庆的气氛。

六是大众文化普及讲座。为向观众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大众文化水平,在“文化遗产日”邀请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女士讲述《你身边的文化遗产》,通过介绍影片《草原晨曲》主演李玉泽先生的艺术人生,阐释了一部文艺作品升华到文化遗产的艰辛历程,唤起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在国际博物馆日邀请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博物院讲解员和工作人员,举办了《内蒙古博物院与记忆》主题讲座,通过博物馆老照片和影像资料,带领观众回顾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历史和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李自健画展举办期间,画家本人带来“为艺术而人生——画面背后的故事”的讲座,使广大观众对画家的艺术人生、创作理念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他的绘画作品所表达的细腻情感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七是学术交流讲座。展示国内外最新学术理念,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如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马丁·琼斯带来的《史前时代的东西方接触》主题讲座,展示了距今7000年前的史前时代,北方先民已在农牧业研究方面与西方社会有着频繁接触和密切交流。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馆长三轮嘉六的《日本博物馆现状及发展》主题讲座,带来了日本博物馆的先进经验与最新理念。

八是服务观众讲座。向观众介绍文物欣赏、鉴定、保护等知识,提升观众的文物鉴赏和保护水平。内蒙古博物院的有关专家经常举办文物鉴赏讲座,给观众介绍文物鉴定与大众收藏的基本常识,并现场为观众鉴定藏品。专家们还结合精品文物展介绍展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等相关知识,并在展厅内就相关展品进行现场讲解、赏析和鉴定,让广大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文物的赏析知识与鉴定方法,深受观众的欢迎。

(二)教育人员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坚持以“合适的人讲合适的事”为原则,确认权威性,保证可信度,追求好效果。目前,一批专家、学者、艺术家、科技专家、民族文化传承人已成为博物院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院外力量。

一是专家学者讲理论。对于历史文化类讲座,主要聘请相关的国内、区内专家学者进行讲解。根据历史文化类的讲座选题,选择本领域有研究成果、讲授水平高的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要求专家学者结合听讲观众的实际,做到讲前认真研究和备课,讲时达到理论高度、艺术表达和良性互动,体现权威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艺术人士讲艺术。对于文化艺术类讲座,主要聘请有造诣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进行讲解。主讲者不仅要讲基本的文化艺术知识,还要在现场进行艺术表演展示。比如,京剧艺术家在介绍京剧艺术时,现场演示京剧生、旦、净、末、丑的服装与妆容,演唱经典京剧唱段。蒙古族民族艺术家为观众讲解并表演蒙古族说唱艺术、呼麦等民族艺术。这种方式有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是亲历者讲体会。对于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类讲座,主要请某些事件的参与者进行讲述,让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可信度、亲和力、感染力。比如,让参与过解放战争的老干部回忆战争年代的事件,让“草原英雄小姐妹”讲述她们过去的经历等。讲述者用真情表达,谈深切体会,讲者与听者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对青年一代观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四是能工巧匠讲技艺。对于民俗文化类讲座,主要聘请区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进行讲解。比如,请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汉族、回族、朝鲜族和满族的一些妇女,为广大观众展示各族妇女的传统技艺,请民俗专家、书法家作《话春联、写春联》讲座,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是普通观众讲感悟。为了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扩大博物院社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实现观众的自我教育,除了积极组织广大观众听讲外,还动员有条件的观众自主选题,就个人有研究的专题进行演讲。同时,也鼓励观众在其他讲座中积极参与讨论。

(三)讲坛形式多种多样,引人入胜。以提升宣讲效果为目的,提倡形式服务目的,根据不同内容选择最佳宣讲方式。

一是专题讲座。为了便于观众全面、系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把所要讲解的内容分类、细化为若干单元,设置不同的主题讲座。每个专题讲座的内容要具体、深入、详尽,给观众更多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演讲者要把理论问题讲得通俗易懂,具体问题说得清楚明白。这样做的结果是,观众能听懂、看明白、想参与,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是图文演示。在结合陈列文物的专题讲座中,讲演者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相关知识,并能留下深刻印象,一方面,讲演者在会议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片和视频演示,介绍历史背景。另一方面,讲演者在展厅结合陈列文物和展品进行现场讲解。这样就能把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引发了观众对所展示文物和展品的强烈兴趣。

三是表演展示。除了单纯的讲述方式以外,在民族文化类的讲座中,还采取了讲述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形式,在讲座现场穿插长调、呼麦、乌力格尔等演唱,进行摔跤与服装模特的现场演示等,增强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感染力与吸引力。在举办《真人演绎蒙古象棋》讲座中,既介绍蒙古象棋的历史文化价值、游戏规则和棋子雕刻工艺,又在巨大的棋盘上演绎真人对决。春节时通过“北方剪纸艺术”和“蒙古族传统年俗”介绍民俗风情,观众在现场可以亲自学习剪纸技艺,创作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身着蒙古袍在展厅中参与新年祭火、祭天仪式、“辞岁酒”、拜年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四是讨论互动。遵循“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明白”的教育规律,把参与性教育作为提升教育效果的突出手段,既鼓励观众在讲座上积极参与讨论,与主讲人互动交流,也组织观众参加讲坛上的表演性活动。比如在京剧艺术的讲解中,观众在京剧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学习画京剧脸谱,亲身体验“国粹”的魅力,这样就大大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

三、效果提升,影响扩大,“博苑讲坛”成效显著

“博苑讲坛”自2009年6月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50多场讲座,观众们逐渐了解并喜爱上了这一教育形式。“博苑讲坛”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每次讲座均有区内外多家媒体前来争相报道,其中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及地方主要媒体报道了50多次。国家民委专程调研“博苑讲坛”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博苑讲坛”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一是“博苑讲坛”成为社会教育的广阔阵地。“博苑讲坛”是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的凝粹与精华,涵盖了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搭建了各族群众乐于参与的教育平台,开辟了广大观众乐于接受的传播渠道,成为社会教育的广阔阵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

二是“博苑讲坛”成为加强文化建设的支撑平台。在我国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历代各个民族所创造并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互动的结晶,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内蒙古博物院作为草原文化历史见证物的重要收藏、研究、传播、教育机构,在传播草原文化中发挥着非常独特的重要作用。“博苑讲坛”把草原文化传播作为重要内容,以科学的方式、有效的手段进行宣讲,收到了显著的传播效果,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博苑讲坛”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方式。从“博苑讲坛”的主讲内容看,不仅直接讲述民族团结的内容丰富,而且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专题都意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宣传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从“博苑讲坛”的主讲嘉宾看,少数民族和汉族专家学者形成共识,没有杂音,共同讲述民族团结一个主题,这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是“博苑讲坛”成为实施文化惠民的特殊手段。“博苑讲坛”宣传教育群众的过程,也是为群众服务的过程。“博苑讲坛”注重在方法上贴近群众,在内容上服务群众,在效果上惠及群众,把主动宣传与群众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群众的意愿传播群众需要的知识,寓教于乐,打造了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相关期刊更多

烧结球团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原长沙冶金设计研究总院)

少年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少年儿童出版社

少年电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