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婚礼的歌曲

婚礼的歌曲

婚礼的歌曲

婚礼的歌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鄂伦春族 仪礼 民俗音乐

一、婚嫁民俗歌曲

鄂伦春族反映婚嫁的歌曲非常多,按婚嫁的程序基本可以分为求亲、定亲、过礼、成婚这几个步骤。黑河地区,新鄂鄂伦春族乡流传着一首传统的《婚俗歌》,这首歌曲比较典型地记录了鄂伦春族婚姻缔结的情况。

歌曲中“亲家歌手对歌子”的“亲家歌手”,就是男女双方所请的媒人。男方歌手提出求婚:“……把你的女儿许不许给我?给不给呀该决定了……”而女方的歌手按照习惯先要推辞一番:“……我的女儿还娇嫩啊,连顶针都不会拿,做皮活儿她刚刚开始学,怕是不成吧……”从媒人们所唱的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求亲、定亲是有一套固定的习俗程序的。

既然定下了亲事,在娶亲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歌曲《过彩礼》当中唱道:“……为给儿媳妇过彩礼来到你家……亲家亲家我的好亲家,明年娶亲咱再见吧!”说明过彩礼这一环节是在定亲之后、娶亲之前,并且彩礼的数量要由男女双方家事先商定。视男方家的经济状况,一般是要马两三匹,野猪两头,酒30―60斤,也有个别女方家要七八匹马的。送彩礼时,要请女方父母先过目,主要是马匹,满意后才收下。在《呼玛河的亲家》中出现的“明天清晨,我要驮着三十七斤酒”,就是描述过彩礼的。过礼当天,女方家要请全“乌力楞”的人吃喜酒,用男方送来的肉、酒款待客人。

有关于结婚这一阶段的民歌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娶阶段的歌曲

在婚礼当天,当送新娘的队伍快到男方“乌力楞”时,新郎率领本氏族的兄弟们出来迎接。这时,双方“库达”(亲家)和“库达呼”(亲家母)开始对唱。

(二)表现抢婚风俗的歌曲

《爸爸送我的彩马》中有“猎马全身要插满鲜花,不挂满绸带我就不骑它”这样的唱词,这是反映鄂伦春族抢婚习俗的。结婚前,未婚夫来接亲时,爸爸送给女儿一匹快马,马身上插满鲜花,挂满绸带。姑娘的马先跑出去,未婚夫在后面追,如果能抢到一朵花或一根绸带,姑娘就得跟着走。

像这样的抢婚习俗已经是结婚仪式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基本上等同于土家族的女子出嫁唱苦嫁歌,汉族的女子出嫁坐上轿子要回头望。从另一方面看,抢婚的这一过程也有讨彩头、讨吉利的意味。鄂伦春族作为以游猎为生的民族,对他们来说,挑女婿首先就要看他是不是一个好猎手,新郎能追上新娘的彩马,说明新郎的骑术精湛,身手矫健,这都充分体现出鄂伦春人对好猎手的看重与推崇。

鄂伦春族在解放以前还存在另外一种抢婚习俗。当丧偶,又没有孩子时,其娘家可以把她另许配人家。如原婆家不同意她改嫁,娘家人同新许配的男家及其亲友可以一起抢亲。抢亲的人们突然闯进“乌力楞”,将女子从其婆家的“斜仁柱”中抢出来,原来的男家就无权再留女方。这种抢婚习俗发生在对偶婚时期。在鄂伦春族中,新中国成立前实行的抢婚习俗只是它的残余形式,但是,由此可以看出早期在鄂伦春族中是存在过对偶婚制的。表现这种抢婚的歌曲有《抢婚以后》。

(三)典礼阶段的歌曲

鄂伦春人办喜事的习俗是一边对歌一边喝喜酒,喜酒桌上比歌争高低。在婚礼上,男女双方都请来名歌手,来演唱这种婚礼歌。像《婚礼上对歌手的对唱》,是一首诙谐、烘托婚礼现场喜悦气氛的歌。原歌有着大段的成套歌词,但是歌手们在演唱的过程中,除了保留原词的大部分内容,经常也会依现场的实际情况自行替换或改编歌词。男女双方的名歌手经常还会即兴发挥,精彩斗歌。

由于国家婚姻法的广泛宣传与贯彻,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不收彩礼等观念也深入鄂伦春人的婚姻观。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这些传统的婚嫁程序发生改变或简化,伴生于传统婚礼的婚嫁歌曲也逐渐少有人会唱了。

二、丧葬民俗歌曲

鄂伦春人对死看得很开,因为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有着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之后只是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死去,会被认为是享福去了,这种观点很像汉族所说的“喜丧”。逢有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去世,亲友们以及来送葬的人并不过分悲伤,而是聚在一起有说有唱,多是回忆死者生前的美德等。出殡时,有的要请萨满前来祷告,送走亡灵。因此,丧葬歌曲也大多数是萨满调,可见鄂伦春族丧葬民俗中的歌曲带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

宗族成员集体参与的民俗事件按参与时机划分,比较重要的一类即为随时发生而闻讯前往参与的,如生诞、丧葬、家庭救助等。《上坟》就表现了宗族成员参与葬礼的民俗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新宇,唐艳林.试论媒介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J].河池学院学报,2009(01).

婚礼的歌曲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西方音乐中,莫扎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天才,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称赞仍不绝于耳,《费加罗的婚礼》是他最著名的歌剧之一。莫扎特在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广泛吸收了意大利谐歌剧、德奥歌唱剧、法国喜歌剧和英国民谣歌剧等诸多因素,注重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组合与布局,并把重唱作为喜歌剧中戏剧冲突曲重头戏,推动剧情发展,揭示矛盾冲突。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赋予人物以深刻的思想。在淳朴与自然中寻求情感的表现。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下面我就从序曲、音乐语言、咏叹调等部分着手,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特征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序曲

    莫扎特大部分的歌剧序曲都使用奏鸣曲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也不例外。首先,音乐直接从主部主题开始,主题为重复乐段,每段由两句构成,第一句旋律为急促的音阶式八分音符齐奏,在1、3小节处使用了休止符,句子的结尾干净利落,这种长句与短句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费加罗和苏姗娜急于完成婚礼的兴奋心情。第二句延续前面的情绪,整体气势大大的扩展,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连接与转位和弦的运用共同营造了充满力量的音乐情绪。其次,连接部使用连续的快速八分音符,音乐川流不息,时而在主旋律上,时在伴奏织体上,采用模进与重复等技法使音乐充满了动力性,和声上多采用d-t的连接方式,最后进入d音a大调。再次,副部主题从a大调的d开始,升四级与d的连接、伴奏织体的不稳定均具有离调的性质,让人感到忐忑不安,预示着费加罗婚礼的曲折。由此可见,音乐情绪的转化与剧情整体情况的吻合是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创作的特征之一。

    二、音乐语言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大胆地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作品以更深的抒情,使作品中的每个角色均有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如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戏剧发挥了自身擅长叙事的功能,让费加罗独白了一大段,把要对付伯爵等人的心理和应对的方法明确地描述出来。在歌剧里,莫扎特运用歌谣曲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尤其是加上恰当的音乐表达,生动地刻画了他所特有的机智、勇敢、乐观和诙谐的基本性格。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凯鲁比诺所唱的咏叹调《我不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以及他的抒情小曲《你们可知道》,歌词与曲调紧密结合,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这个盲目追求爱情的少年内心的激动和忧郁之情,此曲也成为了抒情女中音的必唱曲目之一。在第二幕伯爵夫人演唱了著名的抒情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深情地刻画了这位被遗弃的贵夫人的内心伤痛,音乐擅长抒情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个歌剧里对伯爵、苏姗娜以及次要的角色巴尔托洛、玛采列娜以及园丁安东尼奥等人也有着肖像式的音乐刻画。

    三、咏叹调

婚礼的歌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叙事民歌;风俗礼仪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81-01

一、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主人公的“名字”

科尔沁民歌中有许许多多以人物名字命名的叙事民歌,其中著名的有《龙梅》《白虎哥哥》《包姑娘》《金珠儿》《金良》《月亮》《春梅》等等。这些歌曲的取名在蒙文翻译中也依然如此,只有音调稍许改变,也就是说用蒙语的音调称呼这些名称也叫《龙梅》(long mei)等,词汇的借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交流在语言上的必然体现。科尔沁蒙古人民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汉族人民地不断交流与融入,其语言中也加进了汉语的音调或者汉语与蒙语混着说的习惯。尤其在早期给孩子起名的时候,纯正的科尔沁蒙古与时代融入、与社会融入一体,虽然有时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意义,但是单单觉得好听与时尚,就给自己的孩子们起名为:秀英(歌曲韩秀英),凤阳(歌曲凤阳高佬)等等。当时人们因为有汉文化的融入,在语言,起名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因此,尤其发展到如今,科尔沁人民的语言中总会掺杂着很多汉语,尤其各类名词都以汉语名称为主,所以很多外地游客及汉族人,如果细心听科尔沁方言也会略懂一二了。

二、科尔沁民歌中的婚礼风俗

草原的婚礼有各种礼节及风俗。如若参加真正的草原婚礼,我们会觉得又盛大而又神秘。随着汉文化及西洋文化的传入,很多年轻人已经忘记了古老的草原婚礼及风俗习惯。如若向往观赏及参加或举办草原婚礼的话,还可以通过科尔沁叙事民歌来了解一下。例如:《女婿之歌》:蔚蓝的天空啊咴、天边有些雾霭啊咴、小伙子娶媳妇啊咴、是蒙古人的规矩啊咴……歌曲中出现了很多科尔沁蒙古婚俗。蒙古族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的快慢。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表现出牧区特点。

三、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生活饮食习惯

科尔沁草原牧区饮食以牛羊肉、奶食品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半农半牧文化的逐渐深入,科尔沁人们的饮食也有了稍许改变,但依然见到“炒米、奶茶、手把肉、今天喝个够”的场景。著名民歌《韩秀英》中其母唱道:老鹰在房顶上打旋旋,正眼馋挂在房檐上的奶酪吧?在蒙古生活中缺少不了的奶茶、手把手、马奶酒、大米饭等等都不断地出现在蒙古叙事民歌中。

四、科尔沁叙事民歌中风俗礼仪

科尔沁蒙古风俗礼仪非常多,如客人进蒙古包前的礼节、问候礼节、坐在蒙古包里的哪个位置、敬茶礼节、倒茶礼节、敬酒礼节、告别礼节、祝福礼节等等。在叙事民歌《阿拉坦苏和》中:“金杯里斟满美酒举过头,只因远征战场恳求父母嘱托,银杯里斟满美酒举过头,只因赶赴战场聆听父母祝福。”把金杯里的美酒洒向天空,祈求上苍保佑孩儿平安归途,把银杯里的酒洒向天空,恳求上苍保佑孩儿平安归途。我把神圣的香火点燃,像佛祖祈求平安无灾。歌曲表达出对远去的儿女的祝福。

五、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机智聪慧

科尔沁民歌由于是即兴编唱的,因此多数时候也能反映出科尔沁草原人民的机智聪慧。如歌曲《谜语歌》中,快问快答式的演唱方式:巴拉马拉可其聪明的姐姐,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什么?没有影子也跑得快,那是什么?巴拉马拉克其聪慧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青蛙,没有影子也跑得快,那是风。没有灰烬的火那是什么?没有云彩的雨那是什么?没有灰烬的火那是雷电,没有云彩的雨那是露水。而且在科尔沁民歌当中常会出现现场问答式的科尔沁“代人查嘎好来宝”,对立的双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要说服或者说赢彼此,这样一来,双方必须要有机智聪慧、经验丰富且又会说会唱会拉的艺人来表演。

在丰富多彩的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我们可以通过演唱歌曲来了解和学习科尔沁的很多古老的文化传统、丰富礼仪及英雄史诗、民间生活等等,因此科尔沁叙事民歌是我们文化遗产保留及发展的重要部分,我们也负有珍惜与传承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科尔沁叙事民歌(汉语版)[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2]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科尔沁叙事民歌(蒙古文)[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婚礼的歌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婚礼仪式,功能学派,音乐,音乐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098-05

一、浅议功能学派理论研究

功能学派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是人类学主要学派之一,鼎盛于30年代至50年代。1922年,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安达曼岛民》被后人誉为功能学派的“出生证”[1];功能论涵盖三方面内容:文化功能论、结构功能论和新功能论。文化功能论以马林诺夫斯基为首,他主张习俗的功能就在于通过文化的媒介满足个人的基本生理需求。“需要”和“功能”是他文化观的两个核心概念,人有两类需求――基本需求(生物需求)和衍生需求(文化需求),用文化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就是所谓的功能。

以拉德克里夫――布朗为首的结构功能论认为每一个习俗的功能就是它在维系社会系统的整体性中的角色[2],功能是整体内部的部分活动对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社会中的某个社区,都是一个功能统一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研究时只有找到各部分的功能,才可以了解它的意义[3]。在功能论盛行后期,学派内部出现了“重新思考”,以贝特森、埃文斯―普里查德为代表出现了新功能论。贝特森认为社会人类学研究单位单看社会结构不够,单看个人的需要也不够,而应当看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的情感。埃文斯―普里查德认为不能把社会的规范、平衡、结构理想化,应看到现实中的规则只是人们用以对社会状况做出反应的表象[4],进一步指出在注重功能的共时性,也不能忽视变迁和内部差异,事实上,社会文化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个人行动所起的作用相当大[5]。

“平衡论”和“冲突论”是新功能论的代表性观点,平衡论只是一种试图改良单方面强调社会稳定的理论,认为冲突是社会组织的本质,社会是在冲突中获得统一,而冲突就是统一的表现[6]。

以上理论为功能学派的主要理论,对这些理论的简单梳理将有助于我们从人类学功能学派的角度探讨音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功能。

二、花溪布依族婚礼音乐“四部曲”

花溪大寨是一个布依族村寨,坐落于贵阳市郊区,文化习俗等方面多受都市文化影响,笔者所调查的婚礼仪式是花溪区和布依族两种不同模式婚俗的结合。虽然大寨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婚礼仪式中失去了较多本民族传统婚俗文化,但在婚礼仪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演唱始终保留。笔者把这次婚礼仪式中的音乐分为四个阶段:“朝门歌”、“筷子歌”、“敬酒歌”、“送亲歌”。

(一)“朝门歌”

在婚礼当天,新郎家族的女性长辈① ①指新郎的婶婶和伯母。穿上盛装在门口迎接各方贵宾。在唱“朝门歌”时,以彩棍② ②装饰的很漂亮的木棍,上面有鲜花和彩色气球。为界,两边分别站着主和客③ ③主指新郎家族成员,客指其他亲朋好友。。旁边的两个凳子,摆满了香烟、美酒和糖果,用以招待客人。当外家亲戚④ ④新郎的外婆、姨妈、舅妈等与新郎母亲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统称为外家。来临时,族内歌手⑤ ⑤指新郎家族内部婶婶及伯母长辈的女性歌手。就唱“朝门歌”,歌的内容多表自谦和对贵宾不辞辛苦远道而来的感谢与欢迎。在整个“朝门歌”中双方一唱一答,内容多为互相自谦,持续时间较长。歌手会根据所来宾客身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唱词,但唱调基本不变。在这次婚礼仪式中共四次“朝门歌”,前三次分别为外家亲戚,姨妈,舅妈多为布依族,会唱歌,双方一唱一答持续时间较长,约一个小时,这种形式属于有唱有回。第四次唱“朝门歌”是迎接新娘家宾客,因新娘为汉族,其宾客多不会唱歌,所以男方族内歌手唱一次便结束“朝门歌”,属于有唱无回模式。

(二)筷子歌

客人进入酒席后,主人家先不发放筷子,族内歌手要站着外家酒席旁边唱歌,所唱内容仍旧为主人家表示自谦,对方也要回歌以示感谢,一唱一回,持续几个轮回后,便开始发放筷子,大家方可进餐。参加这次婚礼仪式的客人很多,共设宴五十六桌酒席。所以歌手并非对每个酒席的客人都唱“筷子歌”,她们按亲疏远近进行选择,但外家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唱歌对象。

(三)敬酒歌

在婚礼仪式中,“敬酒歌”分为两个部分:新人敬酒和族内歌手敬酒。在两位新人敬酒的时候,姨妈、舅妈等外家亲戚歌手会以唱歌的形式表达对新人的祝福,祝新人白头偕老,早生贵子,而新人是不会唱歌的,他们只听歌不需要回歌,这也是一种有唱无回的音乐模式。在新人对其他宾客敬酒时⑥ ⑥这些宾客是不会唱歌的。,双方不需唱歌,但会有一个代表对新人讲几句祝福语。

族内歌手代表男方家族向各位来宾敬酒,外家亲戚是主场,姨妈、舅妈等要在族内歌手唱完后进行回唱,内容多为自谦和感谢,这显示了布依人的热情好客和自谦品德。因为在酒席开宴期间,持续时间不易过长,约十分钟,仅四个轮回。除新娘家人和外家亲戚能够听到“敬酒歌”外,其他特殊宾客也会受到“敬酒歌”这样的礼遇,说明这些宾客地位较高,受到新人家的重视,一般多为领导和重要亲朋。

(四)送亲歌

晚席过后,远方宾客陆续散席,但外家亲戚则会耐心等待,做客⑦ ⑦去亲朋好友家走动。很晚。晚上十点,大家开始唱“送亲歌”,按照布依族以前的风俗大家会通宵达旦的唱,但现在大家只唱一个小时左右,这与快节奏的生活有关。晚上十点,由新郎家辈分最高的长者⑧ ⑧新郎的一个堂奶奶。在门口领唱,她打开门缝对门外的姨妈、舅妈等外家亲戚唱歌,屋内的其他族内歌手跟随长者的音调和节奏吟唱,外家亲戚边向屋内移动脚步边唱歌,内容为答谢今天主人家 的热情招待。在族内歌手的一再邀请下,外家亲戚走进屋内,大家围着一个圆圈继续对歌。族内歌手向外家劝酒和分发糖果,这次“送亲歌”持续约一个小时,内容多为主家挽留,外家谢绝,彼此谦虚和相互感谢。

三、论仪式音乐的功能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诚然,在布依族婚礼中音乐的存在也同样具有其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音乐不仅具有娱乐、传承、创新、交流等功能,同时还对构建社会和谐、规范社会道德、促进个人成长,历史记载等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音乐的娱乐功能

荀子认为音乐既表现人的喜乐之情,又能使听者产生快乐,“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音乐与人的情感等结合在一起,“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因此,音乐对于人有极为重要的作用[7]。由此可知,从文化功能理论出发,音乐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娱乐。娱乐是音乐主要功能,在我国少数民族中,音乐不仅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从布依族婚礼仪式中可以看出,“四部曲”是整个婚礼的主旋律,唱歌是她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如果仪式仅为上菜吃饭如此简单,那么整个婚礼便显得索然无味。正是“四部曲”为婚礼注入活力才使得整个婚礼仪式显得隆重、喜庆。歌手们与外家一唱一回,声音洪亮,字正腔圆,高低起伏,曲调优美。唱歌者不亦乐乎,听歌者陶醉其间,在唱歌期间有很多宾客拿出相机和手机记录这美好的场面,整个婚礼热闹异常。正如“朝门歌”中的歌词所言“喜迎四方八面宾,全村人民喜盈盈。”

(二)浅议音乐传情达意功能

在传统的布依民俗中,音乐不仅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还具有沟通、交流、传情达意的功能。音乐在歌唱时不仅是简单的面部表情,还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在古时布依族未婚青年就是通过音乐来传情达意,继而相识、相爱,最终走在一起。笔者在调查中得知该婚礼的两位新人也是通过在KTV唱歌走在一起,这足以说明在现代生活中,音乐传情达意的功能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凌晨三点男方去女方家接亲的时,新郎是大家逗乐的主要对象,要求新郎当着众人表达他对新娘的爱。新郎就选择唱歌,是一首流行歌曲,内容为:“Forever forever ,我只想用我这辈子来爱你…”,正是这首歌打动新娘,最后顺利的把新娘接回家中。

在婚礼中,歌手们同样通过音乐来传情达意,例如“朝门歌”歌词“舅妈难得我家来,

来到朝门把歌排。大屋小事麻烦你,唱首喜歌再进来。”表达了主人家对舅妈长期照顾感激之情,同时也对他们能够参加喜宴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是个好日子,送个千金到我家,不得那样接待你,喝杯喜酒再进来。”表达了对新娘家人的欢迎和感谢;“姨妈坐在有钱乡,拿起存折进银行,一万八千拿来送,答办姨妈得风光。”在歌词中“姨妈”、“舅妈”泛指众多亲朋好友,主人家对他们的帮忙和参与酒席表示感谢,因为音乐能够有效的渲染婚宴气氛,调动大家的情绪,所以以唱歌的形式来表达感情,更能够发挥音乐传情达意的功能――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三)社会网络中音乐功能探析

婚姻关系不仅能使社区生活得到稳定发展,同时还能在更多组织化活动下维持当地生活的社会结构。人类学家范・吉纳普认为婚姻与其他人生仪式初看是一个人从生命的一个阶段经历到另一个阶段的过程,加以深入分析,婚姻是社会借以界定人文关系的手段,因而具有一定神圣性[8]。正是因为婚姻的神圣,才使得当代婚礼变得越来越隆重,音乐在婚礼中的所承担的角色更加不容忽视。在布依族婚礼中,歌手们通过“四部曲”向各位来宾歌唱表达主人对他们的欢迎和感谢。从功能学派角度看,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同时也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两个不同社会网络交织的结果。在婚礼中大家互相熟悉,通过音乐彼此增加感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社交的需要,同时在婚礼上扩大了宾客不同的社会网络关系。

在婚礼中歌手们使用贵州当地方言吟唱,歌词简洁,语义明了,感情浓厚,从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来表达主人家对宾客的感谢之情。同时通过音乐的沟通把男女双方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歌词“九个姑妈一路来,脚带珍珠手带财。脚带珍珠手带宝,带财带宝回家来。我家坐在大山脚,全靠捡纸过生活。舅妈今天拿来送,全靠舅妈来凑合。”;“姨妈坐在有钱乡,存折放在保险柜,说你吃酒你不慌。拿起存折进银行,买个红包把钱装。一万八千拿来送,答办姨妈得风光。”;“请个先生看日子,看好日子说舅娘。拿起存折进银行。要取八千来送礼,娃娃喜事圆满了,不忘舅爷和舅娘。”这些歌词生动形象的把舅妈、姨妈、姑妈等亲朋好友对主人举办喜宴的支持从动作、神态、行动等多方面形象生动的唱出来,说明主人家在办酒席的时候仍旧不忘亲朋好友的帮助,更加凝聚了双方的亲缘关系。外家亲戚会随机的对唱,大家在“唱”与“回”中互相谦让,互相称赞,她们在对唱中感情不断拉近,有利于今后大家的团结和帮助,也有利于提升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在歌词中所描述大家日常里互帮互助的事例,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通过音乐再加工和创作,并在婚礼中唱出来,这种以曲传情,以词达意的形式,以音乐忆往事,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社会网络关系。

(四)音乐的传承教育功能

结构功能论主张采取归纳法来从事人类学研究,拉德克里夫―布朗主张历史性研究主要是指文化变迁的研究,而不是文化起源的研究[9]。因此对于布依族婚礼仪式中的音乐,我们也应该从历史文化的变迁中看其传承功能。在婚礼中,并不是所有的布依人都会唱歌,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原始布依族民歌已失去其培养新人的土壤和环境,加之新的婚姻法打破原来单一民族结合的婚姻模式,造成了布依族音乐在传承文化方面的断层和缺失。如果不是特别重大的节日,很难组织大家唱歌,婚礼作为布依族重大喜庆日子,音乐必不可少,它是布依文化传递的“传输带”。在这次婚礼中,只有一个近七十岁的长者精通布依族音乐,六个中年人掌握一般,剩余的几个年轻歌手① ①其中两个为汉族,现在是布依族的媳妇。几乎不会,她们由长辈带领,在婚礼举办前大家集中在一起反复练习,还专门把歌词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帮助记忆。笔者了解到这些年轻媳妇们只要进了布依族都要学习唱婚礼歌,以前是用布依语唱,现在都改为地方方言。由此可见,婚礼给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强化了音乐在布依族中的作用和地位。这种音乐传承不仅是音乐历史变迁本身的传承,同时在整个社会结构中也是布依族民风民俗在现代文化夹缝中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婚礼仪式中的音乐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例如歌曲中互帮互助、以礼相待、谦虚等内容具有教育性的理念,通过音乐在传唱中生动形象的把理念表达出来,教育后人在日常生活中要谦虚、助人、感恩、礼貌。例如“从来不见这一席,席上不得鸡鸭鱼。我家席面又不好,斟杯淡酒送你干。”表示布依人的谦虚;“不得那样接待你,喝杯喜酒再进来。”表达了布依人的自谦和热情;“外家坐在碧云窝,送来米酒和被窝。外家洋洋送得有,答办外家幸福多。”表达了布依人的互帮互助和感恩之心。在音乐中也涵盖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这些都对后人的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五)音乐的文化功能

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与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正是五十六个民族的聪明才智造就了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布依族音乐能够映射他们的历史、文化、生活和社会。歌中形象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和谐的曲调,纯美的唱曲,一系列富有艺术字眼的词汇在此却显得苍白无力,这不仅反应了布依人文化内涵的丰富,也凸显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布依人通过多种文化修辞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常见有比喻、拟人、夸张等,例如“走从花溪菜场过,将钱买把折耳根。有钱人家当凉拌,无钱人家当海参。”通过夸张来表达布依人的自谦;“我家坐在大山坡,我家盘子像筛箩。”用“筛箩”做比喻暗示自己家贫寒,对众客招待不周,莫要宾客见笑。“好久不到花坡来,朵朵鲜花遍坡开,金花凋了还会有,情意去了不再来。”花和情作对比,暗示布依人珍惜情谊,重视感情。从文学角度,多种文学修辞在民间音乐中的应用也为文学增添了色彩和厚度。

布依族古往今来生活的变化在音乐中也有描述和记载,这为中国社会民族历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例如从“一张桌子四面花,不得那样像我家。碗中全是包谷饭,盘中全是老南瓜。”到“科学发展来指引,处处建设新农村。家家户户得实惠,全村人民喜盈盈。”从这些歌词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民经济生活在政策的领导下不断得到改善,农民物质富足,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无论是从艺术、文学还是历史的角度分析,音乐是中国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之一,它的存在和发展为中国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元素,音乐和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打造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显著的地位。

四、结语

中国历来有“礼乐之邦”的美称,可见“乐”在国民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高度。功能学派认为社会需要分层,而且是必要和实用的,因为它可以充分分配回报和动员那些最好的人去填充社会关键工作的机制[10]。因此社会发展必须有分工协作,有人创作、有人谱曲、有人演唱,但从功能学派“需要”与“功能”的核心概念来讲,仅此分工并不能满足音乐在中国舞台上的发展,除了音乐形式载体外还必须存在与音乐有关的理论研究作支撑。随着人类学发展分支越来越广泛,音乐人类学根据社会需求便应运而生。音乐具有娱乐、审美、传播、象征、教育、文化延续等功能,而音乐人类学就以研究与音乐有关的一切理论为基础,极大的丰富音乐体系和文化。但因为音乐人类学在我国发展还处于婴儿阶段,很多理论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让中国的音乐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需要一代代具有时代责任心的音乐研究者人员共同努力,完成这艰巨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3.

[2] Robert Layt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in Anthrop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28. 56-58.

[3]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6-58.

[4]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9.

[5] Edmund Leach, Political System of Highland Burma, Boston: Beacon Press, 1954.

[6]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1.

[7] 曹端波.乐之“道”:荀子音乐思想的人性论基础[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3):62.

[8]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46-48.

婚礼的歌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咏叹调 演唱风格

Abstract: Mozart's opera "the marriage of figaro, many soprano aria,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oprano aria singing style to analysis, make the singer to soprano aria with further knowledge, in singing to better reflect the writers' creation thought, more successfully portrayed Mozart opera soprano roles.

Keywords: Mozart's the marriage of figaro aria singing style

中图分类号: J61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作于1785-1786年间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的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以他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 此歌剧创作的的戏剧艺术手法非常高明,人物形象刻画鲜明,情节安排巧妙,剧情复杂多变。莫扎特通过咏叹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音乐形象,其中这部歌剧中女高音角色的塑造是不容忽视的。矜持伤感的伯爵夫人罗西娜、泼辣善良的女仆苏姗娜。

《求爱神给我安慰》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咏叹调。这个唱段只有四句歌词,经过音乐的不断变化、展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唱段。

《美妙时刻将来临》这首咏叹调位于第四幕,旋律优美动听,仿佛是一首苏姗娜唱给费加罗的爱情赞美诗,唱段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两部分组成。

如何把握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

一 、明确《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女高音人物形象

《费加罗的婚礼》是以费加罗和苏姗娜的婚礼的举行为主要线索,剧情围绕着这条线索展开,这部歌剧中女高音角色的塑造是不容忽视的,矜持伤感的伯爵夫人罗西娜;泼辣善良的女仆苏姗娜。其中《求爱神给我安慰》刻画的是高贵美丽的伯爵夫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她外表软弱、内心刚强的女性形象。而苏姗娜是一个善良、活泼可爱、勇于斗争的女孩,是女子美德的象征。

《费加罗的婚礼》中女高音咏叹调音乐优美、动听、抒情。充分的展现出角色生动鲜活的情感世界,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促进了戏剧冲突,这些经典的咏叹调旋律起伏流畅、接拍变化多样、节奏丰富多彩、结构规整具有高度的整体感。

二、把握作品在旋律音阶 、曲式结构,节奏节拍、情绪情感上的变化

《求爱神给我安慰》:是第二幕里伯爵夫人的谣唱曲,伯爵夫人独自一人在华丽的卧室里沉思,丈夫对她非常冷淡,她十分痛苦,但是她的心依然向往着爱情和快乐。《求爱神给我安慰》演唱时应把握住人物性格,准确真实地体现伯爵夫人的感受,做到音量、气息、力度、情绪变化等的控制。声音与表演都要符合伯爵夫人的身份。同时,揭示出她作为妻子渴望爱情的内心世界。缓慢的前奏,表现了伯爵夫人悲伤的情绪,1—2小节的引子,表现了沉思时的背景状态。紧接着缓慢而轻柔的主旋律,并在强弱对比中不断变化,表现了人物内心的起伏,前奏最后一小节曲调的节奏是3个休止的16分音符和一个半拍休止具有叹息性。

18—25小节为第一段,“求爱神快给我安慰”一句是上行变化的模进式旋律,“别让我再悲伤流泪”是下行式旋律。23小节用了一个16分休止符表现了伯爵夫人悲伤抽泣的情绪,25小节结束在低音区,柔和低沉。28—49小节是第二段,歌词是”让我丈夫回转身旁,或者让我死亡,或者让我死亡!”前两个乐句相似表现了伯爵夫人痛苦的内心世界,第3句旋律上行到词曲的最高音,情绪高涨有延长符号自由延长,表现了伯爵夫人想重新得到伯爵的爱为此甘愿死亡。与歌词“或者让我死亡”紧密结合。

《美妙的时刻将来临》:这首咏叹调是伯爵看上了年轻的苏姗娜,苏姗娜和伯爵夫人共商计策,有苏珊娜偷偷给伯爵送纸条约他在花园幽会,到时候再由伯爵夫人穿着苏姗娜的衣服去赴约,由于费加罗知道实情以为苏姗娜真的会爱上了伯爵,便到花园看个究竟 ,这时伯爵夫人在暗处,场上只有苏姗娜,她知道费加罗在偷听,就想和他开玩笑,于是唱了这首咏叹调。

这首咏叹调旋律优美动听,仿佛是一首苏姗娜唱给费加罗的爱情赞美诗,唱段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两部分组成。咏叹调和宣叙调都是歌剧中的一种音乐体裁,宣叙调是近乎说白、叙事的旋律,介于歌唱和朗诵之间的独唱段落,促进剧情的发展。咏叹调是歌剧中最重要歌唱形式。用来抒发人物情感,揭示人物内心。

宣叙调部分为4/4拍 ,C大调,小快板。力度术语仅有一个p,这就要求演唱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与严格的把握,合理的安排歌唱的力度与情绪。宣叙调是在四小节前奏音乐的引导下进入的,这句前奏音乐在唱段中与歌词交替出现。

咏叹调为6/8拍,行板,F大调,旋律生动、优美,犹如一首迷人的抒情曲,本段音乐为两段体,调性单一,和声布局严谨,第一段1—18小节,歌词为“快来吧,欢乐时刻快快来临!天地间充满了甜蜜的爱情!快来吧,切莫错过这美景良辰,夜阑人静,晚风袭人多清新。”这一段描绘了苏姗娜对爱情的想往与呼唤,音乐具有三拍子的律动感,伴奏配以立柱式和弦的跳音,轻巧、明快。

B段19—50小节,歌词为“那溪水在唱歌,微风在低吟,耳边荡漾着甜蜜温柔的声音,鲜花散发着幽香,绿草如茵,春色满园到处一片芳馨。来吧,亲爱的!穿过青翠的树林!来吧,来吧!我向你奉献玫瑰花环和我的心。”这一段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描写和赞美,进一步抒发了苏珊娜对费加罗的一片深情。

三 、把握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

古典时期是西洋音乐史上最短的一个时期,这以时期的音乐通常给人曲式规整、结构严谨的感觉。古典乐派的作曲家深受古典主义的影响,追求乐曲形式上客观的美感,所以古典乐派的音乐大都有着均衡的特点。莫扎特的声乐作品具有古典时期的典型特征,这对于掌握古典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是有益的积累。

四、要有扎实的演唱基础,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唱歌剧咏叹调作品时,要对歌唱的呼吸、语言、共鸣,声音的连贯、力度、速度、音色、情感、音乐风格有准确的把握。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对于声音比较完善,但气息的控制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女高音来说,可以选择《求爱神给我安慰》这首咏叹调作品,演唱这首作品不仅可以很好的训练气息的保持性与流动性,还可以训练长乐句声音线条的连贯性。对于歌唱的气息、语言、共鸣等训练已经比较完善的女高音,可以演唱《美妙时刻将来临》这首咏叹调作品,来体会音色,音乐情绪的变化。由于演唱者的艺术修养、生活阅历存在着差异,所以对同一作品理解会有不同,表现也就不同,在表现的同时,创造力便很自然的得到了培养。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