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史家之绝唱

史家之绝唱

史家之绝唱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史记》 文言文教学 小组合作 快速反馈 作文

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至今,是诗文中的极品。精华佳作,不能不读,于是《史记》作为选修教材被专门引入了高中教学。然而,文言文并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语言,学起来枯燥乏味。

作为一名一线的工作者,如何才能使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化巨著在课堂中飞扬呢?以下是我在从事《史记》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及思考,与大家共商。

一、小组合作学习制度

在《史记》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制度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生动飞扬!《史记》的教学归根到底是要恰当处理“文”与“言”的关系,“文”、“言”并重,才能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1、重“言”。高考的指挥棒仍在挥舞,点句读,是读懂文言文最基本的功夫。在《史记》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言”的教授。传统的“串讲法”能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但整堂课死气沉沉,因此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如面对《赵氏孤儿》这篇文章,我便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五个段落分别分配给五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四个实词;(2)找出三个虚词,并重点补充一个虚词的用法;……

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在充分谈论之后,选出代表汇报本组的预习和讨论成果,教师只在关键处做一下补充或点评。因为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以及展示的机会,所以学生预习扎实、谈论积极,如此便把教师的“讲”变成了学生的“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学生喜欢学,老师轻松教。

2、重“文”。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言是一个桥梁的作用,最终是为文服务的。

面对文本时,重视文本人文陶冶的作用,这既是对新课标选文的理解,又是对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学生心智的真正开启!因此,《张良》的一课,在学生预习及反复阅读之后,小组内结合文本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1)全文共描述到张良的哪些奇计良谋?(2)这些计策表现出张良具有怎样的特点?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十分钟的时间,教室被学生吵得沸沸扬扬,张良的计策浮出了文本,张良这一人物形象也渐渐清晰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调动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提高了认知兴趣,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从而达到了“优者更优,差者提高”的目的。

二、建立快速反馈制度

教师的检查是点燃学生学习、复习“热情”的火石。

1、导学案检查。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不断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调整、创新。导学案主要由三部分——预案、学案、复习案构成,而预案和复习案将课堂检测及教学反馈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预案以最真实、最快速的方式将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示在我们面前,暴露了学生在预习当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复习案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信息,最大限度地暴露了学生在自学和检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总之,在课堂中,我们以导学案为依托,建立快速反馈制度,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小组之间的竞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干劲足了,并且能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2、爬黑板检查。课前我会准备好3—5张纸条,涉及内容为实词、虚词或者一到两句包含重要知识点的句子翻译,找几个同学“抽签”爬黑板。他们爬黑板前,我一般留出一定的自我再复习的时间,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大了许多,并且对重点语句的敏感度也增加了不少。

当然,快速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通过课上的一些活动来检测,也可以通过课后的作业来检测,还可以通过一些阶段性的测试来检测。

史家之绝唱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闯关东;英雄史诗;凄美绝唱

我是几乎不看电视剧的,《闯关东》却是一个例外。

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我在领略山东人闯东北充满辛酸历程的剧情时,不能不说它“闯”出来的美感,同样让我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英雄史诗,二是凄美绝唱。正是由于其完美的统一,才最终构成了《闯关东》的鲜活力量和艺术创作的空前成功。换言之,这也正是这部电视剧独具匠心的地方。

一、英雄史诗

史料记载,闯关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移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还有闽粤闯南洋、山西等地走西口,但前者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国外;后者涉及的范围小,人们对它的了解很多时候还是由于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而闯关东就不一样了,不仅山东、还包括河北、甚至山西、河南都有那么多人加入,移民规模之大,发生时间之长,从道光年间算到“九・一八”前后这样的时间尺度,两千多万人之巨这样的规模,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闯关东》站在历史的高度,反映了中国空前绝后的移民迁徙的宏大历史场景,堪称是一部令人震惊的史诗之作。记得列宁说过,历史进步是以时代作为时间单位的,想一想,在前后历经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会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下来。正是这些故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故事。该剧以朱开山一家人的复杂、坎坷的命运为线索,讲述了他们在东北黑土地上生存与奋斗、令人心酸而又为之动容的故事。这部电视剧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悲壮历史。无论是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还是从山东到东北的生活场景以及我们熟悉和感到亲切的民俗风情,都无一例外地给予了我们异样的英雄史诗感。《闯关东》的故事情节可谓荡气回肠、气势磅礴。剧中人物众多,身份不同,性格鲜明。以朱家为主线,渐次引出没落格格、商人、艺人、土匪、恶霸、土豪、乡霸甚至日本人等,引众多三教九流的人物,演绎出一幕又一幕脉络清晰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剧中再现了当年闯关东人放排、伐木、淘金、采矿等大场面,极具美感。

有一个场景至今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人们成群结队,拖家带口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江边,拥挤着奔向最后一班船。剧中的妈妈带着三个儿子,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山东故乡,毅然地到东北寻找自己因闹义和团而失散多年的丈夫朱开山。这个场面之经典,总是使我把它的壮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场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联想到一起,都是潮水般的人群拥在湍流的江边,人们的焦急、烦躁和那种深深的渴望是完全一样的。在我看来,《闯》剧中母亲带着孩子临江而立,向东北眺望的镜头在嘈杂的人流背景的烘托下具有难以言传的史诗意义。我们可以概括为,正是因为希望而闯,因闯而英雄,因英雄而经典,因经典而史诗。我们注意到,关于《闯》剧的评论已有小人物,大英雄的说法,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两干多万怀揣着美好憧憬的山东人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进行艰苦创业。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到建国初期,每三个东北人,就有两个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或山东人的后裔,而在山东,闯关东者几乎遍及每个村庄。“闯关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大迁移。为了生存,大批山东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关东那片神秘、辽阔、肥沃的黑土地。想想看,这该是一副多么壮丽的历史画卷!

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之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一家人身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命运,让一个平常的故事拥有了英雄史诗般的神圣和凝重。

二、凄美绝唱

《闯》剧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美感,可以定义为凄美绝唱。

在《闯》剧里,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就是这幕人间活剧的辽阔大舞台,也可以看做是世界上最大、最苍凉庄重的幕布。旧日的哈尔滨街头,白雪泛着荧光,“山东菜馆”的大匾醒目地高悬,朱开山一家人,经过多年的奋斗与积累,已把生意做到了哈尔滨。一家人喜气洋洋,好似“冰雪早已覆盖我的足迹”,但是“风儿无法吹断我回望的视线”。日本人占领了哈尔滨,这个昔日繁华的东方小巴黎,已没了往日的盛景。朱家的生意在这个民族忧患生死存亡的时候能好得了吗?可想而知。历史和未来不仅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观望,也是闯关东的朱家人的观望。

史家之绝唱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复兴之路》;音乐;舞蹈;史诗性;国家形象;艺术精神;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021文献标识码:A

在新中国60年文艺史上,通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这种特殊而又宏大的综合性艺术体裁来一展中国风采、塑造国家形象的,共有3次――第一次是1964年的《东方红》,第二次是1984年的《中国革命之歌》,第三次便是2009年的这台《复兴之路》。

此前两台史诗,论其社会影响和艺术成就,毫无疑问应首推《东方红》――当时和日后数十年在国内外所产生的重大政治效应和强烈艺术震撼力,至今仍令人难忘;其中许多历史歌曲和原创歌曲,也早已脍炙人口,成为歌唱家及广大群众久唱不衰的经典作品。

这一次中央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在推出以《复兴之路》为总标题的大型电视政论片和大型主题展览的同时,决定创排这台同名歌舞史诗,组成强大创演阵容,旨在通过史诗创作演出,展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革命”伟大历程,承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主题,塑造改革开放、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对于全体创演人员来说,这是一个无比重大、无上光荣的政治使命和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绝佳机遇。《复兴之路》以一台恢弘壮阔、昂扬华美的演出证明,史诗创演团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艺术地达成了预定目标。

一、宏大处着眼,细微处落笔

中华民族自1840年至2009年的169年间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和三次伟大革命的光辉洗礼,其中无数历史场景、重大拐点、难忘事件、风流杰烈、煌煌伟业和惊魂瞬间可歌可泣、可圈可点,构成《复兴之路》包孕极丰的历史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宏阔世界。

然而,如何在150分钟的史诗长度中,既要全景式地将那些必不可少的历史图景摄入自己的视野,又要使这种史诗性抒咏有别于《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的概括与表达方式而显示出新世纪艺术家的新视角、新高度和新情致,赋予国家意志、国家形象以具有当代精神与中华气韵的崭新艺术表现?我们从史诗演出中看到,创作团队本着“宏大处着眼,细微处落笔”的创作原则,对这段历史取舍相宜、剪裁有法、详略得当,较为妥善地解决了这个史诗创作中的最大的艺术难题。

所谓“宏大处着眼”,就是在宏观结构上,除了序幕之外,将169年的漫长历史分为五大篇章:第一章“山河祭”,表现1840-1921年间中华民族的苦难生存状态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第二章“热血赋”,表现1921-1949年间中国人民抗争与解放的光荣历程;第三章“创业图”,表现1949-1978年间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面临重大历史拐点的沉思与抉择;第四章“大潮曲”,表现1978-2009年间改革开放这第三次革命大潮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五章“中华颂”,表现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现代化强国及和谐家园、走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在各章结构内部,或采用字幕和朗诵、或引用伟人的同期声、或通过直观的舞台呈现,对相关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均做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和照应。

所谓“细微处落笔”,就是在具体艺术表现和处理手法上,拒绝平庸和重复,回避对艺术对象做直接对应的一般化表面化铺陈,而是独具创意、巧辟蹊径,构思出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化的艺术细节,营造某些特定戏剧情境,从细微处落笔,通过一滴水折射太阳光亮,从而在重大主题的艺术表现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上取得“见微而知著”的审美效应。

如第一章中“惊梦”一场,以晚清宫廷莺歌燕舞正酣、突被西方列强大炮轰然击碎的设计,将清廷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入侵的历史情境交代清楚;又如第二章中“共和国的名字”一场,则通过一段动人的情景表演,表现向全国进军途中一队战士听到共和国成立特大喜讯而急切想知道共和国国名每一个字的细节,将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革命战士对它的特殊情感揭示得十分真切感人;再如第四章的《打工谣》,用“跑片不及”银幕后的投影表演来表现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民工潮以及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快乐生活;用一曲合唱《遥望我的蓝色星球》和歌舞场面来讴歌“两弹一星”这一科技伟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少年儿童对于浩瀚太空的浪漫遐想……

在《复兴之路》中,这种“宏大处着眼,细微处落笔”艺术思维,通过一个侧面、一段细节、一种情境来运载时代主题、折射重大事件的实例随处可见,并在事实上已经构成一种“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独特舞台叙事方式和艺术表达风格,从而使舞台上对于历史图景的再现、重大主题的诠释、国家形象的塑造获得活泼泼感性生命的支撑和充沛情感底蕴的润泽,也因此才显得更加有血有肉、真实亲切、生动感人。

二、用4分钟连接40年的历史转折

刘星创作的朗诵诗《沉思与抉择》用时只有4分钟,但它无疑是整部史诗最有智慧和最为闪光的篇章之一。它不仅第一次在国家大型庆典舞台上涉及“”话题,而且通过这段情真意切的朗诵,站在时代转折点上,将此前的“”10年劫难与此后的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连接起来,凸现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功绩以及我国第三次革命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历史意义。

它的精妙之处在于:通篇无一字涉及“”,但对十年浩劫的鞭笞却针针见血,非常艺术地、具有智慧地将“不回避,不渲染”的创作原则落实得恰到好处;通篇无一字涉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但“未着一字,尽得风流”,将历经“”磨难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命运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大彻大悟写出来了。这种用含蓄文学修辞运载明确内涵及历史语义的艺术处理,首先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精神的胜利,同时也是艺术睿智和艺术才华的完美结合。

三、以恢弘气象展现大国风采

《复兴之路》选择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作为自己的演出剧场,为史诗更好地铺展宏阔历史图景、营造恢弘壮丽的舞台气象、展现改革开放中国之大国风采提供了绝佳的剧场条件。

我们看到,创编者充分而富有效果地发掘了人民大会堂大剧场包括穹顶在内的所有可用空间,舞台上巍峨的坡形合唱台和横跨两侧的拱形合唱台以及两者的组合造成类似月亮门的视觉效果,不但颇具中国特色,而且极大地拓展了观众的视野高度和视觉纵深;布满舞台两侧的合唱队也拓宽了观众的视野宽度,舞台上及舞台两侧合唱队数百人的纵情高歌,形成贯穿始终的强大音流和自然的环绕立体声效果;熟练地运用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声光设备及高科技手段,配以升降、推拉、旋转舞台装置的灵活组合,构成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舞台魔方,营造出时而震撼人心、时而硝烟弥漫、时而花团锦簇、时而诗意浪漫的舞台画面,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集团式舞蹈表演和各种形式的合唱、独唱及演奏做了积极能动的时空渲染与配合,其整体效果赏心悦目,璀璨时尚,令观众在150分钟内充分享受到一场美仑美奂的视听盛宴。

因此,我们从《复兴之路》舞台演绎中所感受到的,不仅是我国舞台科技在最近30年来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和舞台艺术成熟经验的大荟萃与大综合,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我国大国形象的一次全面、集中、辉煌而又令人自豪的展示。

四、以集团式形体语汇雕塑国家形象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的舞蹈创作,与一般舞蹈、舞剧作品在艺术目的和承担任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在史诗中,舞蹈编导们的个人风格、趣味与审美追求必须服从于史诗的整体风格和表现要求,也不可能以展现舞蹈家的高难技巧、揭示作品的深邃形体意蕴取胜;但从另一角度看,人民大会堂大剧场的宏伟舞台、数百乃至上千人的强大舞蹈演员阵容,却为舞蹈编导们以集团式形体语汇为基本材料、充分发挥大型群体性舞蹈所独具的艺术表现力来雕塑我国、我党、我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开拓了无限可能性。

在史诗的实际演出中,编导者以大型群体性舞蹈贯穿始终,使之成为史诗艺术表现和舞台构图的主要元素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些群舞场面中的绝大多数,构思奇妙,形体语言单纯,造型新颖别致,服饰色彩绚丽,舞台构图富于变化且很有想象力;演员的表演动作整齐规范,情感也极为专注投入。因此,史诗中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舞蹈场面数量多、质量高,构成整部作品的最大亮点。

例如序幕,在《我的家园》纯净而深情的歌声中,布满舞台的舞蹈演员组成蜿蜒起伏的绿色大地,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辛勤耕作和汗水浇灌中旋转涌动、翩翩起舞――这个《大地之舞》场面,形象地描画出华夏子孙勤劳、醇厚、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

第二章《为了母亲》则是一个群舞和独舞场面。编导者首先调动先进声光技术,在舞台上营造出日寇狂轰滥炸、无辜平民死伤无数、舞台高处血幕喷溅而下的惨烈情境,随即一面硕大无朋的红绸覆盖整个舞台形成茫茫血海的意象,母亲和民众从血海中挣扎呼号,进而茫茫血海化为汹涌澎湃的滚滚热血,母亲和抗日军民奋起抗争――在这里,包括独舞和群舞的所有舞蹈语汇均无难度和技巧可言,但却以令人震撼的画面组合以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特殊魅力刻画出中华民族在面临国破家亡灾难时的不幸与不屈。

类似的大型群舞,还可举出百万雄师过大江时威武雄壮、摧枯拉朽的舞蹈场面,并用壮烈牺牲的我军将士组成的人体纪念碑,令人见之无不肃然起敬;而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的两个大型群舞,同样也以集团式形体语汇刻画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形象;最后,极具各少数民族特色的欢乐歌舞则将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奋进奔小康的和谐气氛渲染得精彩纷呈。

当然,编导者在充分发挥大型群舞独特表现优势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小型群舞创作的开掘,使之与大型群舞构成舞台空间局部与整体的并置对比及和谐统一,共同服务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在这方面,《长征路上》的舞蹈编排可谓独具创意――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男高音独唱和混声合唱的歌声中,编导者在舞台正中的小型旋转平台上,让6名舞蹈演员每人一只腿被支架固定并以它为支撑点,随着舞台情境的变化,创编出丰富的特殊形体动作和舞蹈语汇,并与大型群舞一起,极具震撼力地表现了长征路上的艰苦卓绝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是刻画我军“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形象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以多种音乐形式的立体交响讴歌中国精神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顾其名而思其义,音乐元素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和美感来源之一。《东方红》的成功经验纵有千条万条,然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高度重视音乐成分在史诗整体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调集全国最优秀的作曲家参加历史歌曲的选编及新作品的创作,于是乃有日后众多杰出作品在广大群众中的长期流传。至今,我们仍能从这些歌曲中强烈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中国精神并受其鼓舞、为之动情。

《复兴之路》创作者当然深谙此中奥妙,并在创作之初便为参与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们制订了一个目标――“力争推出若干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为传唱的优秀歌曲”,通过这些作品来尽情讴歌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并使之传之久远。

为达此目标,词曲作家们付出了各自的激情、才华和艰辛,从史诗的现场演出看,他们的创造和努力也确实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收成。

出于史诗性的表现要求,作曲家们以吕其明的管弦乐《红旗颂》作为整部作品的音乐主题并做了多样化的贯穿与发展,从而为作品所有音乐创作奠定了昂扬激越的基调。在这个基础上,又以舞台及两侧的三个大型合唱队为载体,将各种形式及声部组合的合唱作为讴歌中国精神最主要的音乐体裁使用,不仅许多舞蹈场面和独唱场面均有合唱形式的参与,除了以往既有的群众歌曲和合唱歌曲之外,结构完整的新创合唱曲也达到7-8首之多。

在《复兴之路》合唱曲创作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共有4首:

其一是序幕中女声领唱与合唱《我的家园》,在质朴自然有如童谣的歌唱旋律和纯净透明的声部配置中充溢着田园诗般的宁静与恬适,在抒发中华民族对自己祖居的土地和家园深情赞美的同时,也唱出了历史刻度的淡淡印痕,并在整体寓意上与史诗多次引用的艾青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彼此呼应、互相发明。

其二,第四幕交响合唱《永世不忘》所承担的艺术使命是对港澳回归祖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发出音乐回响。作品系两段体主副歌结构,第一段整体风格具有进行曲的性质,旋律一拍一音、一音一字,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由浑厚刚劲的男声唱出,恰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之历史潮流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旋即转入D徵调上的女声合唱,旋律优美抒情,充满轻柔气质,在调性音乐性格上与A段形成强烈对比;进而将B段的调高提高大二度,在E徵调上展开并由混声合唱唱出,以激昂奔放乐观的情绪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的坚强信念。

其三是第四章合唱《遥望我的蓝色星球》,富有幻想意境和浪漫气息,在结构上由童声合唱到混声合唱的发展也比较充分,调性变化丰富,最后由童声合唱、混声合唱衬底,女高音独唱声部在高音区做华彩式的穿插呼应,营造出一种多线条立体化交织的听觉效果。

其四是第五章终场的合唱《走向复兴》,无论从它所承担的表现使命还是从它所起的实际作用看,都是整部史诗的点题之笔。作曲家将它写成进行曲形式,节奏铿锵有力,旋律昂扬激越、琅琅上口,合唱织体简易而富有效果,将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集体意志表现得比较充分,是一首较易流传的群众性合唱作品。

当然,除了合唱创作之外,史诗还创作了若干首独唱作品,并将它们安排在169年漫长历史的某些情感喷涌点上,藉此对不同历史规定情境下的中国情愫和中国精神进行细腻传神的音乐抒咏。在这些独唱作品中,《曙色》和《大漠深处》颇可称道。

《曙色》的词曲有历史厚重感,个性鲜明的旋律,不但抒情优美、流畅动听,而且蕴藏深沉内力和刚强气质;的演唱声情并茂,在行腔走句中强化了作品的民族韵味,更注重歌曲外柔内刚的表达,与一度创作一起,共同出色完成了对中华民族“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这一精神历程的音乐刻画。

《大漠深处》是一首为默默无闻艰苦奋战在大漠深处的“两弹一星”英雄们谱写精神颂歌的独唱曲,但词曲作家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从大漠深处提炼出“马兰”这种生命力极为顽强的花朵作为歌曲的核心意象,以亲切诉说的语调、晓畅流丽的旋律,表达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对科学家们创造的科技伟业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总而言之,《复兴之路》采用以合唱为主体、独唱齐唱及其他音乐形式穿插其间以构成多种音乐形式的立体交响这种整体音乐布局,对于以波澜壮阔的壮美风格讴歌中国精神有着纯器乐体裁不可比拟的独到优势――声乐体裁有歌词给作品内容以明确语义,又注重旋律的歌唱性,作品音乐品格的史诗性、易解性因此而得到彰显,也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六、文学与音乐创作的几处美中不足

在《复兴之路》的文学与音乐创作中,也存在下列美中不足:

1.关于朗诵诗《山河祭》

任卫新同志的朗诵词写得非常好――既有典雅古风,又有凛然大义,文词慷慨,感情悲愤。有人将它赞为“泣血之作”,我看并不为过。从格律看,作者舍古韵而按现代汉语押今韵,是照顾到今天观众的欣赏习惯。但如果在“赤县刀俎”、“割我宝地”、“掠我财富”、“欺我父母”、“外患内祸”、“饮恨寻路”、“誓雪我辱”这些地方将偶数字的平仄处理得再讲究一些,就会增加作品的抑扬顿挫和音乐性对比,鲍国安朗诵起来也将更具韵律美感。此外,“生灵任其屠戮”一句,如换成“生灵惨遭屠戮”之类说法,可能更切题。

2.关于交响合唱《纪念碑》

按说,第二章的交响合唱《纪念碑》在《复兴之路》中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承担着为1840年以来中国革命艰难历程做小结、为历代人民英雄塑群像、为共和国成立做铺垫的艺术使命,处在承前启后的重大节点上。作品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写的碑文作为歌词,用交响合唱形式来表现,虽有些“语录合唱”意味,但只要写出碑文的神采和深邃内涵,倒也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探索。由于碑文属散文体,既无韵律,句式长短差别极为悬殊,谱成歌曲有很大难度。现在看来,作品情感性质对头,气势磅礴,词与曲的结合也比较顺畅。但作为《复兴之路》中的声乐作品,其旋律缺乏歌唱性美质而过分器乐化,不易被听众记住;碑文原来有“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三个递进层次,可惜作曲者在音乐布局上未能将这三个层次很好地揭示出来。如进一步要求,在这篇碑文字里行间中所寄寓的更深层次内涵,亦非作品相对单一的情感性质所能概括。

3.关于小号独奏《我和你》

北京奥运会一场,将《我和你》用小号独奏、钢琴伴奏的形式来表现,创意者大概是想通过这种“反串”手法获得出人意外的效果。但除了在史诗结构上形成舞台气氛的动静对比这个功能之外,作品本身听不出有何独到之处。陈其钢的原作以及刘欢与萨拉•布莱曼演唱的共同特点是以清纯、质朴、温润和天籁般的真诚气质取胜,可惜这个特点和优势未能被改编者很好地保留下来,且对原作所做的音乐化展开又很拘谨嫩拙,钢琴与小号之间的音响呼应也不是很有机,因此整体感觉不如原作,与北京奥运会的辉煌成就亦不相称。

笔者对《复兴之路》的总体评价是,其思想艺术质量超过了《中国革命之歌》,但与《东方红》相比,在互有短长之余整体上仍有一定差距。所长者是我们的群舞创作和舞台声光技术的现代化、时尚化处理以及因此所营造的强大视听冲击力,最短者是音乐创作――真正能够与《东方红》中诸多优秀独唱和合唱作品相媲美的、能够将创作班子预定的“力争推出若干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为传唱的优秀歌曲”目标变为活生生现实的好作品实在太少。究其原因,是否与音乐创作未能吸收更多著名作曲家加盟有关?

音乐创作相对薄弱是个大问题。因为这个作品既然叫做“音乐舞蹈史诗”,音乐作品质量毕竟是第一位的,它所承担的使命也无上光荣而神圣,任何中国作曲家面临用自己的作品塑造国家形象、讴歌中国精神这一重大使命时必会竭尽所能、全力以赴而断无推托借口。《东方红》的成功经验是值得今后类似国家重大庆典创作的组织者、创意者认真学习的。(责任编辑:陈娟娟)

Achieving National Image through a Magnificent Stage Epic:

After Watching Music & Dance Epic The Way to Renaissance

JU Qi-hong1,2

(1.College of Music, Nanjing Arts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3;

2. Institute of Musicology,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Beijing 100031)

史家之绝唱范文第4篇

每年开春的时候,地里也没有什么活计,各村便筹划着搭戏台,唱大戏,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玩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矬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也是最享受的艺术。在早场和下午戏场中间的休息时间,演员们也要吃饭,这个时候,台下看戏的也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了,离家近的便回家去吃,离家远有的去了就近的亲戚家,没有亲戚的就在戏台下买些吃的,各类小吃趁机摆开,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凉皮,凉粉,净糕等等,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大声吆喝着,上了年纪的人总喜欢坐在油茶摊边,烧碗油茶,或者再来个搾糕,几个老头,就边喝便谈论几天的戏唱的如何如何 年轻人就喜欢吃凉皮,油辣子调的红红的,吃的是唏嘘声不断,但却吃的过瘾。

在农村,乡亲们逢喜事就要唱,逢白事也要唱,在农村家里有了白事的时候(有老人去世),请几个乐人也是衡量白事办的隆重的程度,家境好的,一般请八个乐人带唱戏,一般也叫自乐班,晚上三献(祭祀去世人的礼仪)完后唱几段,第二天人入土后再唱几段,只要锣鼓一响,那低沉婉转的二胡拉起来,男女老少就入戏了,唱戏的唱的荡气回肠,围观的乡亲们也是听的是如痴如醉。唱《诸葛亮祭灯》悲哀的哭腔得让人心碎,那荡气回肠惹得过路人也想哭;演出《包公赔情》,大净喊一声“王朝马汉”,那声调如同天地之间一声惊雷,激越高亢两里以外都能听清楚。

要说起我怎么会喜欢上秦腔,这恐怕还得从小时候说起,记得那年老爸从新疆回来的时候,带了一台录音机,这玩意儿在当时那个年代的农村来说,可真是个稀罕物。除了村子另一家的一台十二寸的黑白电视机外,我们家的这台录音机可以说也就是全村另一件。老爸嫌录音机的外音小,于是在屋檐下装了一个大喇叭,响亮的声音遍及整个院子。老爸爱听秦腔戏,傍晚从地里干活回来,端上饭碗,做在门前石盘上,听着录音机播放的那高亢激昂的曲调,亦婉转亦高亢的腔调,那简直每个毛孔里都渗透着舒服劲头。一本刘茹会的《庵仓认母》最后全家老少都可以哼唱几段

当人们日子过的越来越好了,家家都买了电视,从此人们也就每周在电视上看到秦腔戏了,也就方便了很多,看的还都是名角。由于老爸要看戏,电视都是由他掌控,我也没有办法,也只能跟着看,虽说我不懂戏的好坏,但我爱看唱词,我就觉得秦腔的唱词特别朗朗上口,而且词语的韵律很考究,对仗很工整,很有韵味。遇到屏幕下方没有唱词显示的唱段,我往往很失落,这个时候我就喜欢乱问,老爸却不厌其烦的给我讲每个戏曲的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也就跟着听,不时的还插几句,长次以往,慢慢对于秦腔戏曲也就熟悉起来,知道了那个段子谁唱的最好,那个段子讲的是那个朝代的历史故事。

史家之绝唱范文第5篇

蝴蝶歌在每年春季花开的时候歌唱得最盛,曲调清丽优美,宛转悠扬,悦耳动听,听之即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堪称民歌中之奇葩。蝴蝶歌唱时发出的声音仿如昆虫翅膀舞动时发出的美妙之声,故被海内外人士称之为“蝴蝶歌,—支流淌于翅膀上的山歌”。

传承瑶族文化的史诗

瑶族分布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广东、江西六省区的130个县境内,人口约213.4万,其中,7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6%在湖南省。瑶族人家“大分散、小集中”的自然、地理、生活环境成就了一个崇尚山歌、喜爱山歌的民族,形成了“有山就有瑶,有瑶就有歌”的良好环境。

瑶族一般居住在偏远、美丽的深山老林,那里山水秀丽,民风淳朴,村村寨寨素有“歌海”之美誉。山歌曲目种类繁多、形式各异、韵律独特,曲调丰富多彩,语言形象生动,风格明快活泼,艺术特色浓郁。

瑶族儿女有史以来尚歌,他们以歌记事,以歌祭祖,以歌述史,以歌传情,甚至各种法规、礼仪都用歌来表示。瑶族人民能编善唱,以歌来传颂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反映他们的生活。史籍记载:“瑶俗最尚歌,男女杂沓,一唱百和……”(清一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刘锡蕃《岭表纪蛮》说:“蛮人无论男女,皆认为唱歌为其人生观上之切要问题。人而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孤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号为通今博古,而为一蠢染如豕之顽民……蛮人喜歌,殆出天性,即道巫经典,亦可以歌谣目之。”

瑶族最著名的是《盘王歌》和《密洛陀》,被称为瑶族史诗。瑶族人民也常以歌舞反映他们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及各种活动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

蝴蝶歌是瑶族山歌中的一种,脍炙人口、短小精炼,曲调清丽,宛转悠扬,悦耳动听,主要有祭祀、生产、生活、恋情、习俗、仪式歌等,代代传承。因蝴蝶歌在传唱过程中沿袭、保存了有关瑶族生活习俗、生产劳动及民间文化等许多的珍贵史料,因此被海内外人士喻为“瑶族文化之史诗”。

蝴蝶歌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他们沟通心灵,交流经验的主要方式。因此,不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民俗生活中的恋爱、婚姻、走村串寨、探亲访友等方面,到处都在传唱。瑶族儿女常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无论是祭祀、迁徙、记事还是恋爱、婚丧、喜庆、迎宾、送客,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开天,近至今日之事,都可用蝴蝶歌的形式来表达、传唱。蝴蝶歌中有爱情歌、婚姻歌、甲子歌、农事季节歌、劳动歌、历史古歌、盘歌、苦情歌等。

瑶族蝴蝶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瑶族蝴蝶歌除了即兴创作、口头传唱的大量作品以外,许多瑶族的礼仪、服饰、文化、习俗等重要内容,通过民间用汉字传抄、唱蝴蝶歌代代传承的形式保存下来。蝴蝶歌在社会发展史上以传歌的形式记载了瑶族人民丰富的历史内容。

在蝴蝶翅膀上放歌的民族

蝴蝶歌是瑶族人民口头文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瑶族儿女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以歌代替语言。

每到春天,百花齐放,莺歌蝶舞,溪水奏乐,情趣盎然,这是一个放歌的好季节。蝴蝶歌唱时发出的声音仿如昆虫翅膀舞动时发出的美妙之声,灵动而秀美,“蝴的蝶”、“蝶的蝶”、“黄的蜂”、“留的西、拉的列”之类衬词频繁出现,特别是“的”字,几乎每字必衬,使歌曲显得热烈活泼,整个曲调富有弹性,给人一种活跃欢快、热情而奔放的印象,瑶族也因此被人们喻为:一个在蝴蝶翅膀上放歌的民族。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蝴蝶歌传唱内容中就会赞美能工巧匠建造的小木楼;瑶族服饰以五色丝线的绣花为最美,蝴蝶歌中就常常为“瑶好五色衣裳”放歌……歌者无论何地、何时都可以放开歌喉,随口可歌,指物可唱,仿佛心里装有永远也唱不完的蝴蝶歌。

当你来到瑶寨做客的时候,瑶哥瑶妹一首《流水欢歌迎客来》的蝴蝶歌会在村前唱响:

蜡烛结蕊灯结彩

百花争春朵朵开

叠叠青山对笑脸

流水欢歌迎客来

客人来了唱迎客歌,客人进村时唱拦路酒歌,喝酒时唱敬酒歌,喝油茶时唱敬茶歌,客人走了唱送别客歌……

瑶胞自幼学歌,他们有着良好的传承民歌的传统。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大莲塘村白莲妹、白孝凤从小跟随白宗球、陈宗印两位前辈学唱属二声部的蝴蝶歌,幼时八岁张口就可唱蝴蝶歌。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蝴蝶歌手李孝诚、张路明为蝴蝶歌第十九代传承人,唱歌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

瑶家每年除夕前或正月农闲时,长辈就教晚辈唱蝴蝶歌。演唱蝴蝶歌均为二男或二女的同声二重唱,且同起同收。

蝴蝶歌分为短、长两类。短蝴蝶歌—般为四句,第一、二、四句均为七言,押脚韵,第三旬常加衬词、衬句;长蝴蝶歌则是在短蝴蝶歌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因在每首歌的第三句可随歌手之意任意加长,形成长跺句,又称“双飞蝴蝶歌”。长蝴蝶歌又称歌母,多用于民歌手锻炼气息、口舌和声部。蝴蝶歌为五声调式,多宫、徵、商、羽调式音阶音域为“1235”四声音列五度范围。

演唱蝴蝶歌的歌手们,因为长期的实践和有其特殊的二声部民间训练方法的原因,他们都拥有在统一节奏的情况下快速演唱并吐词清楚的超凡绝技。一对好的二声部歌手,男孩、女孩在十二、三岁即开始找自己的唱歌搭档,开始学歌时,必须用“蝴蝶歌歌母”进行练习,“歌母”只作练习,不作对歌用,它的节奏较规则,练习时要求两声部整齐划一,速度较快,衬词较多,练习时要求舌头灵活,咬字吐字清楚。歌手在每一个乐段结束前出现大二度长音一直到最后解决同度过程问题,此时,两个搭档歌手要把头靠得更近,两人必须要听到自己的声音象一群蜜蜂“嗡嗡嗡”地谐合的呜叫声,这样二声部的音色音准才合谐,此种练声法又叫“蜜蜂声”。

蝴蝶歌主要是演唱,没有固定的器具,其主要代表性作品有:《情郎下海我下海》、《不唱条歌难过日》等。

蝴蝶歌唱得最响亮、最动听的区域又数广西的富川瑶族自治县。在富川,唱蝴蝶歌是瑶族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沟通思想、交流经验的主要形式。

富川历史悠久,吉属百越古苍梧人生息的地方,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富川县。旧县志载富川瑶族先后于唐、宋、元、明时期来自黔中五溪及湖南道州千家垌等地。《瑶族简史》记载,早在隋唐时期富川就是瑶族聚居区,到了明朝,明王朝对瑶族实行剿抚并举的政策,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加快,很快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

处在都庞岭、萌诸岭之间的富川是中原文化、楚文化、瑶文化进入岭南的主要通道。元、明、清以来,瑶、汉、壮等民族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富川瑶族异常丰富的民间音乐,其中瑶族二声部民歌《蝴蝶歌》成为富川瑶族的标志性民歌。

蝴蝶歌飞中谈情说爱的民族

“以歌为媒”是瑶族盛行的婚姻习俗,未婚男女青年恋爱择偶,常以唱蝴蝶歌来谈情说爱、定婚姻。

瑶族唱歌习俗,遗存着浓厚的百越遗风,凡节日赶圩、婚嫁喜庆、礼仪交往等群聚活动,男女老少都喜爱唱蝴蝶歌。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有“节日多过假日”之说法。主要有盘王节(是纪念盘王诞辰的节日,日期为农历十月十六日)、达努节(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十九日)。除此之外,大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祭春节、女儿节、耍歌堂等;小节日几乎月月都有,广西、湖南两省一些瑶族聚集区域的县、镇、乡、村还盛行着各自五花八门的带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民俗节庆。这村过了节,那寨接着过,节日名目繁多,有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有祭祀的节日。过节日时,瑶民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唱起蝴蝶歌跳起狂欢的芦笙长鼓舞,共同欢度节日。

瑶族中盛大的“二月二”、“二月八”、“三月三”等节庆日,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的盛装赶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则达数千人或上万人,一时间,人山人海,歌声嘹亮,甚至几天几夜歌声不绝,把村寨变成了蝴蝶歌声的海洋。

除瑶族的各类节日以外,瑶族儿女上山割草砍柴、开荒耕田种地、下河捕鱼捞虾或是在平常镇上赶圩的日子里,都是他们传唱蝴蝶歌的集聚期。男女之间以歌传情达意,倾吐爱慕之心,以山歌为媒寻找意中人。无论在何时、何地,瑶家男女双方如果看到意中人走了过来,他们会采用一主一辅、一唱一和的同声二重唱形式互相对唱蝴蝶歌。

(双男)唱到太阳落西山

唱得月儿缺又圆

唱不完千思万念

唱不尽蝴蝶歌飞

(双女)唱来三月雨绵绵

唱来藕断丝又连

唱到云儿情绵绵

唱得蝴蝶展翅飞

在瑶族聚集地,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歌圩”、“歌堂”里的蝴蝶情歌了。

据宋代《太乎寰宇记》的记载“男女盛服……聚会作歌”。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好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载“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上先。男女目成,则女受,已而男婚已定。”此时,“歌圩”、“歌堂”成了瑶族人民文化娱乐和男女恋爱定情的场所。

“歌圩”、“歌堂”具有两种不同的内涵:一是指平时瑶家堂屋里、火塘边的蝴蝶歌聚会;二是指民间酬神时伴有歌、舞等内容的蝴蝶歌聚会。

“歌圩”、“歌堂”中的蝴蝶歌会每年春秋二季最盛,春季以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秋季歌圩多在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等时间举行。

瑶族男女青年在“歌圩”、“歌堂”中以蝴蝶歌交情,即唱歌求偶,所唱有见面歌、求歌、接歌、对歌、交情歌、定情歌、誓盟歌、思恋歌、离别歌、相约歌等歌式。在悠扬的蝴蝶歌声中,男女一问—答,加强了交流,促进了感情,考查了对方的才华、智慧、诚意等,极有情趣。

为了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双方都尽力通过对歌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力求问得新、对得妙、唱得好。歌词皆即兴发挥,随编随唱,比喻要和当时的场景贴切,显得亲切、自然和感人。

(双男)彩云飞来花儿开

蝴蝶飞来把花爱

蜜蜂飞来把蜜采

姝有哥伴才情深

(双女)天高自有白云飘

花香自有蝴蝶绕

若是蜜蜂也来采

定是妹的山歌俏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戏曲艺术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实践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