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望天门山的诗意

望天门山的诗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望天门山的诗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望天门山的诗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望天门山 古诗 教师教学用书 商榷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它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在这课的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来说说《望天门山》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诗句描写的画面。为了给教师作参考,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10页中给出这两句诗的大致意思:“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

对后一句诗“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解释:“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是非常贴切的。虽然句中并没有形容“小舟乘风破浪,飞驰而来”的字眼,但从诗歌第一、二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能让读者感受到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以及由于两山夹峙,宽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水流湍急的奇观。可以想象得出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坐在小舟上,随江直下,自然会产生一种乘风破浪,飞驰而来的感觉。然而对于前一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解释为“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则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从诗句的意思来看,这一句写的是诗人随舟顺流而下时,望中所见夹江对峙的雄伟的天门山越来越近,从而产生一种两岸的青山相对而出的感觉。对此一句诗,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提到:“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释,则让人有种“雾中望山,若隐若现”的感觉,未能体现出“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的那种“相对出”的感受,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其次,从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来看,在这一句中运用了动静手法,化静为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在这里,诗人单用一个“出”字,就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而《教师教学用书》的“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的解释,则少了一点诗中所描绘的那种“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的美感,也反映不出诗人在句中运用一个“出”字,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

最后,从实际情况来看,诗人“望”的立脚点是在小舟上。舟行在宽阔的江面上,人在舟中,可以放眼四望,“青山”“碧水”“夕阳”等景物应该是一直都在视野之中。诗人坐在小舟上,顺流而下,两岸的青山因“由远及近”,应是看得“越来越清晰”,而不可能是“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

对“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一句诗,是否可以仿照《唐诗鉴赏辞典》所讲的那样,给出其意思:“两岸的青山扑进眼帘,显现出越来越清晰的身姿”。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给出这样的解释,他们可能不容易一下子弄明白。但如果引导他们回想一下,平时他们坐在飞驰的火车或汽车上,张眼往窗外望,路两边的树木、房屋等景物,是否也会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感觉。这种联想,将会有助于他们对这句诗的理解,也有助于他们想象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参考文献:

1.语文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心: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望天门山的诗意范文第2篇

一、由实景到虚景

所谓实景、虚景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虚;叙述为实,议论为实。。。。。。实景是可见、可嗅,甚至是可触的;虚景则只可感受。在情景类诗歌中,在景情的过渡或延伸中总是追求一种自然贴切。这种转化对追求至善至美的诗人而言则是充分展示个人才情的契机,也是诗歌内容层面扩张,追求浓厚、含蓄之美的需要。于是在景和情的转化处也就成了情景类诗歌的作者普遍的着力点之一。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总的说来,诗歌的前两句属写景,后两句属抒情。就前两句的写景而言,首句的“暗飞声”写出了诗人闻笛的感受,实中有虚,尤其是“暗”字意蕴丰富;而次句的 “满洛城”则差不多都是想象了:诗人觉得这样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整个洛阳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这句与前一句的“暗飞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反 差让读者体会到了此曲的巨大穿透力,更进一步说,它实际上展示的是一直在酝酿和最终形成爆发的思乡之情的威力。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何人不起故园情的 感慨了。需要补充的是也有不少诗歌是先有情,然后才有景,也即缘情即景之作,那么诗歌的后几句景物刻画则或多或少地符合这种由实景到需景的特点;而诗歌的 最后一句往往起着提升全诗映照诗情或另辟蹊径、拓展意蕴的作用。如李白的《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二、由实景到虚情

这里的“实景”与“虚景”亦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初略地将景物描写统称为“实景”,将诗中抒发的情感统称为“虚情”。

在情景类诗歌中由景到情的写法是主流。这是诗歌本身扩张的需要,也只有从有限的景升华到无限的情,诗歌才能实现内容上的有效扩张。若仅仅搁于实,不能较好 地融入虚,诗歌便会显得浅显和单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首句写遥望 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不绝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缓缓而没。次句写流经楼前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向东流向大海。这两句诗结合起 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了诗人笔下,使画面显得格外宽广和辽远。如果说第一句诗是标准的实景展示的话,那么次句则是由实景向虚情的过 渡,实中已有了虚的融入了。在看似写尽望中景色之后,诗人却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将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将先前之景与胸中之情打成一片:以视野之开阔,暗含诗人抱负和气度之远大,同时还使人悟到“站得高才 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就这样,整首诗在浓缩中实现了扩张,通过由实景到虚情这种手段提升了整首诗的意蕴和层次。

三、实景寄寓虚情

在情景类诗歌中,景与情往往是紧密交融,难以分割的。我们知道,景往往是情的载体;情往往是景的目的。但在寓情于景的作品中,景既是情的载体,又是情的显 性表现。在解读这类诗歌时,我们要充分激活自己是联想和想象,“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的东西泡 开。。。。。。(谢冕《论诗》)让自己的情感在诗歌的景物描写中自然涌动,以达到自我情感与诗歌情感共鸣和交融,进而实现诗歌内容的膨胀。如李白的《望天 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的诗意范文第3篇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东岳泰山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杜甫的《望岳》没有出现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是望着东岳而写。乍一望见泰山,诗人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只是揣摹、惊叹、仰慕"岱宗夫如何?"。跟随着诗人的眼睛,我们望见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仔细观望,只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让人心胸荡漾。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豪气干云,成为流芳千古的传诵佳句。试着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有着雄伟气魄、远大志向、崇高理想、开阔胸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人,望见了这样雄伟壮丽的东岳,难道不会有登岳的意愿吗?若能登上山顶俯视一切,该是何等的气概。因为《望岳》,所以一生必要去一回泰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热爱自然、喜欢交游,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一方面写出了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绚烂的阳春三月,友人要远行繁华的扬州,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次愉快的送行,站在黄鹤楼边,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在浩淼的长江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诗人的心也跟着飞翔,胸中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更是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总之,黄鹤楼因为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传西汉时西域的和田美玉,都要经过玉门关才能进入中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所以玉门关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就很神秘。在王之涣的诗句里,玉门关既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也是"一片孤城万仞山",一面是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另一面是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撇去玉门关国防重镇的地理位置,那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却有着摄人心魄的美丽。这是一幅用纯净的蓝天、洁白的云朵、葱郁的绿草、以及荒凉的戈壁所组成的神奇画卷,令人心驰。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再也没有哪句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能比得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了。在诗人的笔下,晴日的西湖水波荡漾,泛着粼粼波光,一幅休闲怡人的景象。忽然而至的雨,却把西湖周围的群山笼罩在烟雾中,迷迷蒙蒙,若有若无,更是显得空灵。诗人喜欢西湖,所以才给了西湖很高的赞誉,把西湖比做了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使得西湖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传神。这样的比喻奇妙又贴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论西湖是晴姿还是雨态,都如那风姿绰约、婀娜多姿的西施一般美丽无比,所以出行的计划里,也必须有西湖两个字。

三峡歌

宋・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望天门山的诗意范文第4篇

寻诗漫游白帝城

公元725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由故里蜀地昌明(今四川江油)启程,出峨眉,“夜发清溪向三峡”,经瞿塘峡“白帝城边足风波”,到西陵峡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游至金陵,与金陵子弟畅饮,面对滔滔江水,感叹“别情与之谁短长”。太白年轻时游历长江所写诗篇,奔放洒脱,充满浪漫情怀。晚年,流放夜郎,诗风大变,欢快变凝重,浪漫成悲情。在巫峡,“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与初出川时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同是峨眉,前句却是充满对故土的眷念。同是诗送友人,早年目送孟浩然至广陵,极目“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晚年在浔阳送别友人,惆怅“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愁酒,伴随李白于当涂采石矶,水中捞月,骑鲸升天。

2013年初春,我达瞿塘峡,寻诗白帝城。李白诗中风景已是往事,白帝城再无猿猴啼鸣,江面也无巨礁险滩。在奉节新城高处,寻得一处可把夔门白帝城尽收镜下客栈。入夜,架好相机,打开快门,任其曝光至天明。午后,去往距客栈十里外白帝城。入城,过江,上古栈道达临江楼,此处,乃观瞿塘峡夔门最开阔处,是日,天色凝重,风急水绉,大江截流后,此地险滩激流化高山平湖,我依然看到夔门雄壮,风中摇动的松树传出阵阵啸声,且以为猿猴啼声,取意“两岸猿声啼不住”诗句。在拍摄的法则上,改变以往采用的标准程序,一卷胶片8个底片只拍一景,确定一个截取画面后,镜头光圈固定最小,用不同的慢门曝光,在底片里寻有中国山水绘画意境的画面演绎太白诗境。这个拍摄法则,贯穿日后的整个拍摄里程。

天姥剑阁将进酒

我视《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李白的诗篇巅峰之作。黄河也是李白一生重要游历地,写下诸多黄河诗篇。为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诗意,我而登临华山南峰寻眺黄河。为千古绝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015年冬,值陕晋黄河峡谷融冰之际,我去往壶口瀑布,领略黄河从天而降之境。正月十六,壶口涌现桃花汛,冰融雪水流至瀑口,从悬壁直泻,撞击岩壁即回荡腾空,水花四飘,如烟如云,河谷激流,前波未歇后波纷涌,滚滚洪流向东流逝。

这年夏天,继续去往四川剑门关,感受蜀道难。从剑阁南端入内,转至剑楼,过剑门,顺石阶下行半里,穿过一道吊桥,到达这里唯一客栈――仙云客栈。连日晴空,不料傍晚下起雨来,入夜,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翌日天亮,有风无雨,来到吊桥边,但见崖壁风过树晃,壁下溪谷,激流拍石,分泉出山。正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雨后山谷,水气升腾成雾,渐渐笼罩剑峡中央剑阁:“剑阁峥嵘而崔嵬,”莫过如此。而后上山,直奔鸟道――一条仅容一人单边通行,借力铁索方能攀行的悬崖绝道,亲历一番“猿猱欲度愁攀援”诗境。艰难攀至鸟道高点,呼啸山风迎面掠过,刮得铁链铿铿作响,脚下千仞绝壁深渊,对面山峰绿色山包上,一块丹霞岩壁横空出世,蔚为壮观,山谷之间,浮云飘游,我于浮云之上,若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之境。

转眼又过一年,再寻《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到江南。天姥山位于浙东新昌崇山密岭,江南二月,寒雨飘忽,雾烟笼罩。我到天姥山脚时,已是暮霭。沿一条环山公路,在天黑前上山。

山亦高,雾亦浓,未达半山,五米开外,一片迷蒙,在山路绕升近十弯,现一白色屋宇,门口挂牌太白山庄,山庄主人热情劝宿,言翌日天晴可山中环游。此刻,风高夜将黑,山庄庭前,松林影影绰绰,路径依稀可认,暗合“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呼啸山风乃“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太白之梦游,本属梦境,我不觉意间身处此境,夫复何求?!

于是,决定辞别刚到达的天姥山,不必待天明之后,失向来之烟霞,而太白骑访名山的白鹿,或是太白一生好入名山游,随同太白仙游庐山后,庐山脚下白鹿书院内石雕的化身。

凭吊诗仙入当涂

太白年轻即以大鹏自居,《上李邕》诗云“大鹏一日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荆州遇道教领袖司马承祯又文《大鹏赋》,自喻己为大鹏司马为稀有鸟。然而,平生期望像大鹏凌空翱翔的诗仙,在长安天子身边虚度了一年半载后,重返江湖,作诗“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道出离京之痛,幻想一朝再回L安。763年在当安徽涂写下绝诗:“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望天门山的诗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文化;文学情怀;古典诗词

“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水与中华文化的孕育十分密切,早期,华夏先民就把对水的崇拜与幻想写进了文学作品中,从最早的《山海经》记载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到《诗经》里脍炙人口的《关雎》、《汉广》、《蒹葭》,已可探寻到咏水诗的源头,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等,无不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自然之水经过人类的再创造,已升华为一种情感寄托,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使水具有了显著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被赋予丰富内涵的水,从一开始就体现出特有的文学情怀。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水形态的多样化,为诗词的创作增添了生机和光彩,成为诗人们表情达意的媒介。“无水花不开,无水花不艳”,在自然界众多的意象中,水成为诗人最喜爱的意象符号之一。据统计,现存的李白近千首诗中,有近半涉及到“水”,杜甫留给后人1400首诗,有370余处与水相关,白居易创作的2900余首诗,也有760余处情系水景。在诗人笔下,那些江海湖泊、瀑布飞湍、小溪清泉,无不摹写精妙,得其神貌,展现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水世界。这些写水的诗作,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景为主,以各种形态的水为题材,将情感寄予景物的描写之中;一种以水起兴,抒情为主,重点抒发作者的情感、志向和抱负。

1摹江河湖泊之壮美,寓情于水

在诗人笔下,黄河、长江、洞庭湖、西湖……无不是表情达意的对象,熔铸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历代诗人看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奔腾呼啸的水势,都会有感而发,留下了许多气贯长虹的诗篇。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用词朴实,但意境极为深远。在黄昏时分,诗人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看着蜿蜒而去的黄河,诗人豪迈地吟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楼层。”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怀。奉命出使边塞的初唐诗人王维,看到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色,挥笔写下了“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大诗人李白不仅在《将进酒》中指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是在《公无渡河》中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以突兀惊呼之语,写黄河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其上、中、下游水势、形态各异,古往今来,写长江的诗数不胜数,有的摹写山峡的雄险湍急,有的描绘江面的壮观浩荡,有的赞颂两岸的秀美景色。在奉节至宜昌之间,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着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自古以来,三峡就被誉为“长江的珠冠”,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如杜甫《长江二首》:“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夔州歌十绝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彰显瞿塘峡是三峡之中最险要的。杜甫在《瞿唐怀古》中说:“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这说明,瞿唐峡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白居易《夜入瞿唐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诗人沉重的感叹,不禁让人为航行的小舟担忧。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咏三峡》:“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郭沫若的《过三峡》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这些诗篇,把三峡的幽深秀丽、急流险滩、惊涛骇浪等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当长江进入中下游平原后,江阔天低,一望无际,给人以无限激情与灵感。陈子昂《渡荆门望楚》:“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写出了长江的开阔景色和经历了漫长旅途之后,突然于苍野之中见到荆门时的激动心情。

唐代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将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湖泊,洞庭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湖泊。无论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还是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都写出了洞庭湖水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气势;而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展现了其清静、柔媚的景致。在众多描写西湖的诗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算得上是最著名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欧阳修笔下的西湖,则在安徽的颖州:“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群芳过后》),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悠闲宁静的景致。

2观海潮飞瀑之壮阔,临水抒怀

百川归海。中国虽是沿海的国家,但古代由于地域限制,交通阻隔,写海的诗句相对较少。最早且最著名的当属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在2100年后,一代伟人在秦皇岛北戴河边吟起了曹操的这首诗,并豪迈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这首词借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博怀和雄伟气魄,抒发了词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改天换地的豪迈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写潮水,钱塘江观潮最有代表性。钱塘江,因其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唐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李白在《横江词六首》中用“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诗句来赞美钱塘江浪潮的壮观,而赵嘏《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则巧妙地用数字写尽了中秋钱塘潮的天下奇观。和潮水不同,瀑布的壮观有着大海一样震撼人心的气势。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在汛期时节,水势汹涌,涛声震天,景色壮丽,是黄河最为壮观的一幕,明代刘子诚在《黄河壶口瀑布》中写道:“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生动刻画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和壶口瀑布不同,庐山瀑布被称为最诗意的瀑布,历代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的《题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写瀑布诗文的千古绝唱。另一位诗人张九龄所作《湖口望庐山瀑布》:“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虽与李白歌咏的是同一对象,但由于诗人的地位、个性、心境等各不相同,诗中所蕴含的情趣也相异。

3品清溪山泉之清幽,以水寄情

与壮观的海潮、飞瀑不同,潺潺的小溪、淙淙的山泉在诗人眼中是那样的清澈晶莹,多彩多姿。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借对澄明的溪水的赞美表达纵情山水的宁静愉悦之情。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体现出赏玩山水、归隐山林的闲适心情。流水出自泉,泉是流水之源。“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这首《染家濒》描写的是自然界中一个有趣的小片段,一个“泻”字写出了泉水的活泼灵动,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情趣。宋朝诗人杨万里同样也很擅长描写溪泉,他的著名诗作《小池》中,写清泉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在《安乐访牧童》诗中写小溪是:“春溪嫩水清无渣,春洲细草碧无瑕”;”清代诗人查慎行的《玉泉山》:“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则写出了清泉归海的向心力。这些诗句中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表现了淡泊宁静的情怀,带给读者高雅的精神享受。

4赏落雨冰雪之多姿,借水表意

雨是自然的心曲,雪是大地的新衣,自然界最寻常的事物,到了敏感细腻的诗人笔下,便成了抒感的载体,成为鲜活隽永的审美意象。诗人笔下写得最多的是“春雨”。如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说春雨常令人喜,那么秋雨则多令人愁。秋天降雨之时,气温下降,天色阴沉,使人感受到一丝寒意,一种压抑。元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听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官时内心的震惊和心情的悲愤。而李贺《秋来》:“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则给读者画出了一幅凄清幽冷的画面,表达了其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雨”还常被用来表现离情别绪,雨中送别是诗中常见的题材,绵绵细雨与送别双方的绵绵情意正相对应,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和范成大《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柳系画船。”都借蒙蒙细雨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诗人们写雪多着眼于雪的外表色彩和形态,如鲍照:“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何逊:“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等,以白银,白玉喻雪,进行静态的描写。善于创新的诗人们,则会由雪花联想到春花,从严冬飞跃到春天,何逊吟道:“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王初“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等,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大雪迎风起舞,飘飘若仙的姿态,更从嗅觉、感觉上写出了春天的气息。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出语十分自然,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

对雪也有特殊兴趣,写过不少咏雪的佳句,如“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七律•冬云》),“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七绝•观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最著名的要属《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动地描写了冰雪的蔚然壮观,展示了一代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成为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

“水”在我国诗人笔下,可以说是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蕴含情愫,成为古典诗词中极具活力的一个意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写水的诗词数不胜数,“水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意蕴丰富,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其深远。水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对水文化的文学性的挖掘也是没有穷尽的。

参考文献:

[1]朱海风,史月梅,张艳斌.水与文学艺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李宗新.中华水文化通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相关期刊更多

版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

农技服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