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备份技术论文

备份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备份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备份技术论文

备份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电技术 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 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备份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近十几年以来,现代化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与新的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行业里的渗进,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也将越来越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甚至是工作流程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作为电视技术的最终使用者与受益者,电视技术人员在面对各大公司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各种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的新技术、新设备时,必须掌握主动地位,不断地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广泛地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的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将来的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这种新的形势就为开展专业电视技术的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更多要求。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开展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种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整个科技情报工作共分三个方面: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1.收集

范围 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为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Www.133229.Com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

方法 根据技术工作情况,收集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随机资料 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 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订购 主要是通过每年的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工作,收集电视技术 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索要 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网络下载 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 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现场收集 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较为集中地收集 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2.管理

由于收集工作是在专业范围内开展,规模不大,其管理、检索方法可沿用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大概分五个部分:

验收盖章 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 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 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即是技 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以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分类(编目、排架) 根据电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所有资料分为音频、视 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设备 说明书及副本 2、技术性期刊 3、图书 4、工具书 5、系统图 6、 技术论文 7、行业标准 8、产品宣传材料 9、音像资料等。 建立查询系统 根据分类,及时地为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检索 卡。合理科学组织、管理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保管 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 制度。科技情报人员应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3.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定期总结、专题服务与资料提供。

定期总结报告 以一年或半年为一终结周期,以简单报表的形式概括整个电 视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态,并预计其发展趋势。 专题服务 根据领导的决策需要或工作中的咨询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 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 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三、我台科技情报工作工作的开展

我台的科技情报站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台监委会审批之后,在原有由台资料室转交的部分技术期刊的基础上,于1999年3月份建立的。科技情报站由技术部专人管理,1999年全年共计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达400多册。2000年,又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大家的反馈意见,更改了部分的技术期刊的征订,增订了一批更加符合专业业务需求的专业技术期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共收集了500多份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128册、技术期刊19种200多册,和部分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一)关于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我台主要将其分为了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收集工作的具体开展如下表:

订购 网络下载 现场收集

(二)在管理上,我台科技情报站采取了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我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 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以及备份等检索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技术人员的资料查询。

验收盖章 每份资料都加盖有“都市频道科技情报站”字样,将技 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同时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 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与收集前后顺序有关)。同时要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分类(编目、排架) 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9个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 2、技术性期刊 3、图书 4、工具书 5、系统图 6、技术论文 7、行业标准 8、产品宣传材料 9、音像资料等。其中设备说明书及副本、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音像资料保存在闭书库中,技术性期刊和产品宣传材料因数量较大、借阅人次多而保存在开架书库。 建立查询系统 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唯一对应的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以及借阅情况。电子检索表设计如图一。 保管 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由于电视技术的行业专业性较强,其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同时对新出的资料进行涵盖内容、技术领域、适阅范围等方面的鉴定,以最终确定它是否适合本科技情报站收藏。非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科技情报站的建立为我台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集体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站为我台的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自我培训与自我提高、我台系统设备的升级改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与信息。以前,我台的设备说明书都由个人自 由保管,时间一长资料一多就难免有丢失现象发生。科技情报站建立以后,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近20种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灯光等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期刊为我台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余地。另外,科技情报站为每年技术人员的论文写作也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图一)

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借阅出入的登记

保留资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日后查询,资料的流动性较大,常常是一个人借出库,看完后另一个人又借走,最后却是由第三个人或第四个人来归还。这样就要求资料管理员一定要做好资料的借阅出入登记工作,由谁借出就由谁负责。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 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期刊分开管理

设备技术资料主要是在日常设备维护、设备维修以及系统改造时使用 到。普通的技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二者分开管理十分常必要的。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重要性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往往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本,丢失后无法补订;而技术期刊是可以日后补订的。其次二者的使用特点也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借出是一般是针对于某一种设备,借出量很小;技术期刊的借阅常常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借出时常常是几本、几十本,管理起来工作量相对较大。单独保管设备技术资料,可以确保技术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的重要性

摘要是利用电脑网络检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前期资料的摘要录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期刊,每月都有20多本期刊新到,每一本期刊至少刊登十几篇技术文章,在摘要中输入这些文章的题目(和著者),将为以后的专题查询提供极大的方便,查询者只需在检索条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在案下搜索建后,所有题目中包含这个关键词的文章都会被显示出来,同时提供刊登这些文章的期刊的期数与保存架位。 互联网搜索

在我台内部办公网上的科技情报站中,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有一点是应注意的,科技情报站中只有这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都是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都可以把他放到科技情报站的简讯终于他人共享,无形中扩大了收集范围。 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由于我台的科技情报工作由我台的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故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 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年终清点

备份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 数据存储 备份 分类 对比

中图分类号:TN710.34 文献标识码:A

1 数据存储分类

计算机的数据存储技术经过了不断地发展,存储系统也在不断地进步。早期使用的存储技术是基于服务器的存储,后来逐渐的出现了基于磁盘阵列的存储,现在则更多的使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存储,集NAS、SAN,无论是从数据的读写速度上、还是存储的容量的大小上面,都有着巨大的进步。

早期的基于服务器的存储,即DAS是以服务器为中心的一种存储方式,DAS中存储设备,是直接的与各种服务器或者客户机的后面链接在一起的,服务器/客户机能够直接的对其进行控制。DAS的本身内部没有操作系统,它守在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负责管理。也正是由于这样,导致这种存储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用户的数量增加或者服务器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使用这种存储方式的计算机的响应速度会变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ATM以及以太网的普遍性的使用,服务器本身就成为了数据的I/O的一个问题根源所在。

而网络存储系统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DAS中的问题。NAS技术是以网络为中心的一种存储方式,是面向文件的,这个的存储设备能够单独的作为文件的服务器和网络连接在一起,而数据的存储应用部分则没有在同样的服务器中。因此使用这种存储方式进程数据的存储,数据都是在设备中存储的,设备通过网络的LAN接口和文件的系统服务器连接在一起。因为NAS的本身的属性,使得其克服了DAS的缺点,在用户的数量增加或者运行的服务变多的情况下,NAS的服务器仍然能够正常工作而不受到影响,其运行的响应速度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使用这种存储方式进行数据的存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可靠的。

SAN的原理则是依靠光纤通道的高速的传输速度以及其内部交大的容量,将服务器和存储的设备很好地连接在一起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网络结构,二者之间能够通过高带宽的交换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在网络中的访问,即使不通过服务器也能够很好地使得存储设备中的数据进行交换,从而使得数据交换以及传输之后产生更少的网络冲突,网络堵塞也会因此而大大的降低,这样服务器在运行的过程中压力会大大的降低,从而系统的整体能够更加的灵活并且更加的具有伸缩性,因此SAN技术现在十分的受欢迎,在目前来看是使用的比较多的一个技术。该技术主要的有点在于能够使得数据的存储速度更快、同时操作也更加的简便,而且能够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集中地管理,使得应用起来更加的方便,因此其应用前景很好。SAN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在扩容方面容错性能较好,只需要在其中加入新的SAN的设备就能够进行简单的设置从而实现在线的扩容,就算在存储设备被损坏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整体数据的损坏,因为只需要对已经损坏的硬盘进行更换就可以了,不需要对磁盘阵列进行重新的启动,因此这种存储技术在数据的备份以及容灾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2 数据存储系统对比

NAS技术目前来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存储介质了,它和以往的磁盘阵列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有着自己的核心的、操作系统以及磁盘系统的服务器。传统的磁盘阵列往往需要通过服务器或者是第三方的软件来进行控制,这样实施下来则会比较缺乏自我的管理的核心,并且使用的操作算法有着很低的效率,尤其是在对一些大流量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很容易直接的造成服务器的超载的负荷,这样就会使得响应的速度十分的慢。而NAS与此有着极大的不同,它自身有着相对来说很完整的文件管理系统,所采用的磁盘操作算法也再以往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以及提升,能够使用多个磁头臂同时来进行读写,这样的运行速度明显的得到了提升,响应的时间大大的缩短了,并且同时文件读写中可能产生的错误也大大的降低了,这样有利于使得网络以及服务器的运行的性能得到很好地提升。而和SAN相比较而言,NAS管理的文件是在RAID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条件了存储操作系统,以及TCP/IP的访问协议。但是SAN作为一个独立的数据管理网络,其和交换机之间进行数据的访问时不需要通过服务器进行的,是通过光纤通道以及交换机来进行数据的访问的,其所追求的目标是保证存储性能更加的好,处理速度更加的块,因此SAN与NAS相比较,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有着更多的优势,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数据的存储备份成本也会随之而有所增加。

3 分类与对比

计算机中对数据的备份效果与很多种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的,比如说用户的备份要求、用户投入的资金的多少以及对于效果的预估等都能够对数据的备份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想要能够出现效果较好的备份方案,那么首先应该对其投入较多。总而言之就是,对于计算机中数据的备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一些性价比比较高的方案来进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目前来看,使用的比较广泛的两种对于数据进行备份的方案如下所示。

3.1冷备份

冷备份相对来说技术结构比较简单,并且成本也比较低,主要是使用磁带机这一类设备定期的对计算机内部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存储。从我们对其进行的描述方式就能蚩闯隼矗计算机的冷备份方式是一个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的方式,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其存在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这种备份方式在备份的过程中进行数据的转移十分的麻烦,一旦数据遭到破坏就难以进行恢复,因此需要慎重的应用。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或者是个人经常会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数据的备份,毕竟其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3.2热备份

这种备份方式目前来看,效果是最好的并且数据的恢复是最快的。这种备份方式需要设置专门的灾备设备以及技术中心,使用光纤作为通道来连接需要进行备份的服务器,在这个系统安装完成以后就不需要再进行任何的人工操作,机器能够自动的进行备份,完成数据的转移,并且这些数据转移是在被监控的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发生的。虽然其备份的效果很好,但是目前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使用的专用的容灾设备价格太高,并且其安装的程序过于复杂,往往需要有专业性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并且安装的技术十分的复杂,往往需要设备的提供厂商进行技术上的问题的解决,并且其使用的范围也比较窄。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使得热备份的方式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使用,往往在一些对于数据的存储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这种备份技术,或者是一些规模十分庞大的应用系统以及企业的计算机数据服务中心才能够使用它。

3.3暖备份

暖备份则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折中的技术,其备份的技术难度处于冷备份以及热备份之间,也是目前来看使用的范围最广的一种方案。这种备份技术主要是通过设置硬盘的远程镜像、对数据库的复制以及灾备中心等来实现对于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进行完全备份的。

其中,硬盘远程远程主要是通过对比主服务器差一点的另外一个服务器以及那些磁盘阵列的硬盘进行设置来进行数据的存储的,并且通过光纤通道以及RAID技术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以及备份,这种备份方案的成本比较低并且技术难度也不是很高。虽然其实现起来的技术难度比较低,但是进行光纤的设置也是需要花费很大一笔开销的,并且由于使用光纤进行传输,因此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有使用的距离的限制。并且,这种暖备份的技术使用的并不是同步的复制技术,因此在进行数据的同步存储方面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来看在较大的范围内这些问题并不是很严重,并不会干扰到这种技术的应用。数据库的复制技术和这种远程影像技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主要的区别在于具体的存储方式的不同,数据库的复制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存储不同步的问题,能够使用数据库的软件的恢复功能进行备份,这种备份方式比RAID更加的可靠,实现起来更加的具有优势。因此,数据库的复制技术有着一些优势,能够解决灾备问题,但是由于不同的厂家的数据库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进行跨厂商的数据库操作十分的困难,因此实际的应用时需要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暖备份的灾备中心的概念和热备份中提到的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暖备份中,灾备中心主要是在企业的内部设置的,其本质是一个比较大的数据备份中心,以这个中心为核心对整体的结构内部的所有数据进行存储以及管理。因此这种实现方式导致其对于数据的管理不存在距离的限制,能够实现远程的数据存储以及管理,并且在不同的网络架构中都能够得到很好地应用,并且在投资的过程中与热备份相比较而言也比较低,并且其扩容性也会更好一些,实现起来需要的技术相对来说难度更低一点。这种备份技术的主要缺点在于在际的实现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计划,否则在备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4 结论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个人数据、企业数据的存储问题逐渐的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没有对数据进行备份,在计算机的硬盘遭到损坏时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计的。因此,本文主要对于计算机的数据存储的备份方式进行了介绍,包括其分类以及各种方式具有的特点,并且做出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对于防止数据的破坏和损失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使得人们更加的正确的应用数据的存储备份技术,使得技术更加的安全与可靠,得到更大范围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姚晓毅. 计算机数据存储备份技术探析[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10):63+68.

[2] 李宁. 计算机数据存储备份的分类与对比分析[J]. 现代电子技术,2015,(03):149-151.

[3] 陆丹. 基于P2P云存储备份系统设计及日志恢复实现[D].吉林大学,2013.

[4] 韩猛. 白云鄂博铁矿计算机数据网络存储和备份的实现[A]. 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冶金自动化》杂志社.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0年会论文集[C].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冶金自动化》杂志社,2010:5.

[5] 魏强. 一种网络备份系统的存储优化研究与实现[D].信息工程大学,2009.

[6] 陈洁. 银行数据中心数据存储管理的实现与优化[D].复旦大学,2009.

备份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1需求人数:1-3人,30份,34.5%;4-6人,19份,21.8%;7-10人,6份,6.9%;10人以上,14份,16.1%。需求趋势:上升,38份,43.7%;下降,1份,1.1%;无变化,5份,5.7%。

1.2能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哪些类型的工作岗位机械产品检验,70份,80.5%;质检工艺编制,8份,9.2%;计量仪器操作,32份,36.8%;机械产品加工,21份,24.1%;产品质量分析与改进,27份,31%;车间技术组织与管理,6份,6.9%;企业内审员,18份,20.7%;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咨询、监督,19份,21.8%;其它岗位,2份,2.3%。

1.3就业岗位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1.3.1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46份,52.9%;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的能力,40份,45.9%;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42份,48.3%;具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份,33.3%;具有在团队合作条件下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44份,50.6%。1.3.2专业能力:具有阅读机械专业有关技术文献、资料的能力,36份,41.4%;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制图的能力,23份,26.4%;能使用游标卡尺寸、千分尺等常用量具进行产品检验,49份,56.3%;能使用三坐标、万能工具显微镜等现代测量设备对机械零件进行检测,28份,32.2%;具有对机械产品进行质量分析的能力,35份,40.2%;能够对常规量具及测量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调试的初步能力,15份,17.2%;具有学习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34份,39.1%;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员岗位的工作能力,21份,24.1%;具有正确编写中等复杂零件的检验工艺规程的能力,26份,29.9%。

1.4企业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具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28份,32.2%;具有识图、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等方面的一般知识,52份,59.8%;掌握必须的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12份,13.8%;掌握简单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理论,11份,12.6%;熟悉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41份,47.1%;掌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方法,并进行质量分析及产品质量改进,25份,28.7%;了解计量仪器原理及其操作方法,31份,35.6%;机械加工质量控制与检测等专业理论知识,20份,23%;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与ISO9000质量体系及标准化法、计量法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39份,44.8%。

1.5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建议

1.5.1需要加强的知识技能: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需要加强,要有更多的机械加工实践机会,要了解一些现在先进的检测技术。1.5.2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规范使用各种通用量具,对气动量仪和内径表这方面知识更应该加强;对课程方面应该加强学习材料力学、金属表面处理、机械加工工艺,这样可以准确的判断出不合格零件产生的原因。1.5.3正确应用下列术语:合格、不合格、缺陷、返工、降级、返修、报废、让步、偏离许可、放行,会熟练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和质量信息处理,具有生产技术知识。1.5.4要有对产品质量进行审核,对产品设计进行评审和新产品鉴定的能力,具有调查研究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建议的能力。1.5.5在学校应当多安排实训,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待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及对工作的责任感、生活的积极态度。

2调研结论及建议

备份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为了保障数据资料的安全,必须进行数据备份。而一旦发生灾难,造成大量数据丢失,容灾系统将能保证业务尽快恢复,甚至可以保证业务不间断执行。数据备份也正是容灾系统得以运行的前提。

数据资料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财富,其安全也倍受关注。当遭受地震、洪水、台风、恐怖袭击等重大灾害,以及发生大范围停电、网络中断、硬件故障等事故时就会由于数据丢失破坏而造成重大损失。考虑到大范围内灾难或故障发生的可能性,为了保障数据安全,利用现有存储设备资源为大量的主流平台用户制定完备的备份和容灾方案,构建简单、经济、可靠的备份及容灾系统,增强系统的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数据备份策略

从备份策略来讲,现在的备份可分为三种: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累加备份策略。下面来讨论以下这几种备份方式:

完全备份就是拷贝给定计算机或文件系统上的所有文件,而不管它是否被改变。

增量备份就是只备份在上一次备份后增加、改动的部分数据。增量备份可分为多级,每一次增量都源自上一次备份后的改动部分。

差异备份就是只备份在上一次完全备份后有变化的部分数据。如果只存在两次备份,则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内容一样。

累加备份采用数据库的管理方式,记录累积每个时间点的变化,并把变化后的值备份到相应的数组中,这种备份方式可恢复到指点的时间点。

一般在使用过程中,这三种策略常结合使用,常用的方法有:完全备份、完全备份加增量备份、完全备份加差异备份、完全备份加累加备份。

完全备份会产生大量数据移动,选择每天完全备份的客户经常直接把磁带介质连接到每台计算机上(避免通过网络传输数据)。这样,由于人的干预(放置磁带或填充自动装载设备),磁带驱动器很少成为自动系统的一部分。其结果是较差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人力花费。

完全备份加增量备份源自完全备份,不过减少了数据移动,其思想是较少使用完全备份。比如说在周六晚上进行完全备份(此时对网络和系统的使用最小)。在其它6天(周日到周五)则进行增量备份。增量备份会问这样的问题:自昨天以来,哪些文件发生了变化?这些发生变化的文件将存储在当天的增量备份磁带上。

完全备份加差异备份的思想也是较少使用完全备份。比如说在周六晚上进行完全备份,在其它6天(周日到周五)则进行差异备份。做差异备份时,将会把自上星期六以来发生了变化的文件存储在当天的增量备份磁带上。

二、容灾系统的等级及实现技术

容灾是一个范畴比较广泛的概念,广义上,我们可以把所有与业务连续性相关的内容都纳入容灾。容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支持用户业务的方方面面。而容灾对于it而言,就是提供一个能防止用户业务系统遭受各种灾难影响破坏的计算机系统。容灾还表现为一种未雨绸缪的主动性,而不是在灾难发生后的“亡羊补牢”。从狭义的角度,我们平常所谈论的容灾是指,除了生产站点以外,用户另外建立的冗余站点,当灾难发生生产站点受到破坏时,冗余站点可以接管用户正常的业务,达到业务不间断的目的。为了达到更高可用性,许多用户甚至建立多个冗余站点。

容灾系统是通过在异地建立和维护一个备份存储系统,利用地理上的分离来保证系统和数据对灾难性事件的抵御能力。

根据容灾系统对灾难的抵抗程度,可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数据容灾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对本地系统关键应用数据实时复制。当出现灾难时,可由异地系统迅速接替本地系统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应用容灾比数据容灾层次更高,即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数据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可以同本地应用系统互为备份,也可与本地应用系统共同工作)。在灾难出现后,远程应用系统迅速接管或承担本地应用系统的业务运行。

设计一个容灾系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备份/恢复数据量大小、应用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和数据传输方式、灾难发生时所要求的恢复速度、备援中心的管理及投入资金等。根据这些因素和不同的应用场合,通常可将容灾系统分为四个等级。

第0级:没有备援中心这一级容灾系统,实际上没有灾难恢复能力,它只在本地进行数据备份,并且被备份的数据只在本地保存,没有送往异地。

第1级:本地磁带备份,异地保存在本地将关键数据备份,然后送到异地保存。灾难发生后,按预定数据恢复程序恢复系统和数据。这种方案成本低、易于配置。但当数据量增大时,存在存储介质难管理的问题,并且当灾难发生时存在大量数据难以及时恢复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灾难发生时,先恢复关键数据,后恢复非关键数据。

第2级:热备份站点备份在异地建立一个热备份点,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备份。也就是通过网络以同步或异步方式,把主站点的数据备份到备份站点,备份站点一般只备份数据,不承担业务。当出现灾难时,备份站点接替主站点的业务,从而维护业务运行的连续性。

第3级:活动备援中心在相隔较远的地方分别建立两个数据中心,它们都处于工作状态,并进行相互数据备份。当某个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时,另一个数据中心接替其工作任务。这种级别的备份根据实际要求和投入资金的多少,又可分为两种:①两个数据中心之间只限于关键数据的相互备份;②两个数据中心之间互为镜像,即零数据丢失等。零数据丢失是目前要求最高的一种容灾系统方式,它要求不管什么灾难发生,系统都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所以,它需要配置复杂的管理软件和专用的硬件设备,需要投资相对而言是最大的,但恢复速度也是最快的。

在建立容灾系统时会涉及到多种技术,如:san或nas技术、远程镜像技术、基于ip的san的互连技术、快照技术等。

衡量容灾系统的两个技术指标: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即数据恢复点目标,主要指的是业务系统所能容忍的数据丢失量。

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即恢复时间目标,主要指的是所能容忍的业务停止服务的最长时间,也就是从灾难发生到业务系统恢复服务功能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周期。

rpo针对的是数据丢失,而rto针对的是服务丢失,二者没有必然的关联性。rto和rpo的确定必须在进行风险分析和业务影响分析后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确定。对于不同企业的同一种业务,rto和rpo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三、数据容灾与数据备份的联系

从定义上看,备份是指用户为应用系统产生的重要数据(或者原有的重要数据信息)制作一份或者多份拷贝,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因此,备份与容灾所关注的对象有所不同,备份关系数据的安全,容灾关心业务应用的安全,我们可以把备份称作是“数据保护”,而容灾称作“业务应用保护”。备份最多表现为通过备份软件使用磁带机或者磁带库将数据进行拷贝,也有用户使用磁盘、光盘作为存储介质;容灾则表现为通过高可用方案将两个站点连接起来。

备份与容灾是存储领域两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在备份与容灾中都有数据保护工作,备份大多采用磁带方式,性能低,成本低;容灾采用磁盘方式进行数据保护,数据随时在线,性能高,成本高。其次,备份是存储领域的一个基础,在一个完整的容灾方案中必然包括备份的部分;同时备份还是容灾方案的有效补充,因为容灾方案中的数据始终在线,因此存储有完全被破坏的可能,而备份提供了额外的一条防线,即使在线数据丢失也可以从备份数据中恢复。

要保护数据,企业需要数据备份和容灾系统。但是很多企业在搭建了备份系统之后就认为高枕无忧了,其实还需要搭建容灾系统。数据容灾与数据备份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备份是数据容灾的基础

数据备份是数据高可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目的是为了系统数据崩溃时能够快速的恢复数据。虽然它也算一种容灾方案,但这种容灾能力非常有限,因为传统的备份主要是采用数据内置或外置的磁带机进行冷备份,备份磁带同时也在机房中统一管理,一旦整个机房出现了灾难,如火灾、盗窃和地震等灾难时,这些备份磁带也随之销毁,所存储的磁带备份也起不到任何容灾功能。

(二)容灾不是简单备份

真正的数据容灾就是要避免传统冷备份所具有先天不足,它能在灾难发生时,全面、及时地恢复整个系统。容灾按其容灾能力的高低可分为多个层次,例如国际标准share 78 定义的容灾系统有七个层次:从最简单的仅在本地进行磁带备份,到将备份的磁带存储在异地,再到建立应用系统实时切换的异地备份系统,恢复时间也可以从几天到小时级到分钟级、秒级或0数据丢失等。

无论是采用哪种容灾方案,数据备份还是最基础的,没有备份的数据,任何容灾方案都没有现实意义。但光有备份是不够的,容灾也必不可少。容灾对于it而言,就是提供一个能防止各种灾难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从技术上看,衡量容灾系统有两个主要指标:rpo(recovery point object)和rto(recovery time object),其中rpo代表了当灾难发生时允许丢失的数据量;而rto则代表了系统恢复的时间。

(三)容灾不仅是技术

容灾是一个工程,而不仅仅是技术。目前很多客户还停留在对容灾技术的关注上,而对容灾的流程、规范及其具体措施还不太清楚。也从不对容灾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认为只要建立了容灾方案即可高枕无忧,其实这具有很大风险的。特别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认为自己的企业为了数据备份和容灾,整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结果几年下来根本就没有发生任何大的灾难,于是放松了警惕。可一旦发生了灾难时,后悔晚矣!这一点国外的跨国公司就做得非常好,尽管几年下来的确未出现大的灾难,备份了那么磁带,几乎没有派上任何用场,但仍一如既往、非常认真地做好每一步,并且基本上每月都有对现行容灾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进行实地演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