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思乡的诗句

写思乡的诗句

写思乡的诗句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1篇

1、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2、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3、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4、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5、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6、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7、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9、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片土地。但是,游子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1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每当面对皓月当空的时候,思念故乡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就如洪水涌来一般不可收拾。

13、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

1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大。

17、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1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0、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2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2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4、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25、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尝。

26、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2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8、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29、故乡,思念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30、故乡,是游子儿时记忆中片断,()游子越理越无法理处头绪,越来越无法剪接出来完整的画面。

31、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3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4、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35、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2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3篇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次北固山下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4分)

1、(8分)(1)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4分)

(2)残夜还未消退之时新的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下字准确,

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因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4分)

拓展:相关阅读练习一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2)透露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3)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4、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答: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乘坐的舟船正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

5、描写大江行船之壮阔景象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7、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8、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

为什么: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或以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

9、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分)

答: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4分)

10、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4分)

答:残夜还未消退之时新的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下字准确,

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因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4分)

阅读练习二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

①正、悬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2、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4.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

5、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为什么: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或以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

6、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示例:①诗句含义: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7、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阔用得好,因为它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悬用得好,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8、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示例: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是写景,然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情思已经暗寓其中

9、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10、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11、赏析《渡荆门送别》之随、入、下、飞、生、结等词

颔联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摹状出活动的趋向,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境界高远,力透纸背,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下、飞、和生、结字的配合使用,不仅写活了水中月影的变化和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蜃楼的过程,而且所写的动态景象更瑰丽奇妙,更有飞动的气势和迷人的情趣

12、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比喻手法的妙用

此句为神来之笔,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让诗人目不暇接

13、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之从字妙用

全句意为: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意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14、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5、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6、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

1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得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18《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

19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于生活哲理,说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包含此相同哲理的诗句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浓浓的乡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也表达了这种感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2王湾《次北固山下》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3《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功能;美感功能;表情功能;功能对等;评析

Abstract:Poetry is a kind of literary style which is the fusion of informative function, aesthetic function and expressive function. Guided b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f Nide,this paper analyses and comments on two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Li Bai’s poem “Nostalgia”,which are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nd Weng Xianliang, from three aspects i.e.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information, aesthetics and expression.It aims at perceiving different traslators’ understanding to the original poem and observing their translation style.

Key words: informative function; aesthetic function;expressive function;functional equivalence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饱含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1]。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由于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英汉诗歌节奏各有规律,形式各有特点,要想使译文受者充分感受诗歌所传达的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并非易事。 笔者认为诗歌翻译时必须注重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对等,才能算是成功的译本。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奈达在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1986,与冉德瓦尔德合著)中提出来的[2]43。功能对等的实质是体现在原文和译文的读者对原文和译文的理解和欣赏比较之上的。翻译力求朝着“最高层次对等”靠近,而“最低层次对等”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追求译文与原文最大程度上的相似,以实现功能对等。

笔者现结合奈达的 “功能对等”论对唐诗人李白《静夜思》的两译本做一些比较。

一、《静夜思》原诗解读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又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参照贺梅龙先生对《静夜思》一诗的解读,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李白的这首诗[2]137:

信息功能: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美感功能:

诗作平仄相间,音韵和谐,富于美感。诗行中“明月光”对“地上霜”,“ 举头”对“低头”,“ 望明月”对“思故乡”,押abab元韵。 诗中更有“疑”、“举”、“望”、“低”、“思”五个动词赋予了诗文动态美。

表情功能:

一、二行实写物,虚写人。一个他乡游子静夜难眠,才睡又醒,看到透过窗户泻在地上的月光却疑为秋霜。待他完全清醒过来,“疑”不复存,目光便自然而然被明月牵去了。睹月怀乡思人,沉沉地低下头去,陷入了无可排解的思念中。见“月”而疑“霜”,由“举头望”而“低头思”,具体而灵活地记录了诗人的内心活动流程。“思故乡”三个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他乡游子完整突出的形象。

二、译本对比分析

(一)译文摘引

以下是关于《静夜思》的两种译本

——许渊冲 译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①147.

——翁显良 译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①148.

[FQ(2。45(+227mm,1),DY-WZ]

[CD#F14]

[HT6SS] ① 参见郑延国著《中西译学理论概述》,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年内部印刷版。[FQ)]

(二)译本对比评析

(1)信息功能对等。原诗第一、二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许文用形容词“abed”译出“床前”,然后分别用两个主谓句把 “明月光”译成“I see a silver light”,把“疑是地上霜”译成“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意思清晰明了;翁文则用名词短语“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和“hoarfrost?”由“月光”想到“霜”, 用一个“?”道出诗人心中的疑问。一个“?”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诗人当时如潮的思绪跃然纸上,让读者读来如临其境。原诗三、四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许文用两个动词词组 “looking up”和“bowing”译出“举头”和“低头”之意,而用两个主谓句译出了“望明月”和“思故乡”,在最后一个主谓句中,为了使诗文押韵,许文采用了倒装;翁文则用“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睹月怀乡”,于是就出现了“[ZZ(Z]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ZZ)]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原诗中尽管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划线部分的词 ,但句中隐含有此意。两译文中“aches for home ”与“be drowned in homesickness”的译法各有千秋,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2)美感功能对等。诗人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刻的内容。“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音韵和谐,富于美感的诗句在译文中均有体现。许文的译文采用了英诗格律体的译法,译文四行,押abab元韵,在音韵美感方面达到了与原诗的功能对等;而翁文的诗则采用的是散文体形式,译诗措辞优美,激越动人,彻底摆脱了原诗形式上的羁绊,译得清新雅致,深得原诗神韵,再现了原诗的景外之情,诗外之意,与原诗达到了“神韵”的功能对等。

许文第一行译成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abed …light” 和“床……光”在形式上与原诗对等,第二行译成“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正好“a silver light”对“frost aground”。原诗三、四行对偶句,用词简约,但词语之间逻辑关系非常清楚。“举头望”与“低头思”两个动态意思的词语,不仅仅描绘了肢体动作,由此可看出诗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出了此时此景诗人的内心世界。许文用“Looking up”和“Bowing”形成对仗,与原文达到了美感功能对等。 “望”在这里用的是“find ”,译者用“I find the moon bright”译出了 “望明月”,使心中的疑虑全消,而bright正好与第一行的light 押/ai /的元韵。面对如霜的秋月,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陷入了深深的思乡之中。“思故乡”在许的译文中用了一个倒装句“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drowned”与第二行的“aground”押/au /的元韵,译文形成了abab的韵脚,符合英文格律诗的要求,体现了译文的韵律美,而且保持了原民族文化特征,达到了与原诗形和音的美感功能对等。

翁文立足于一种意境的营造和渲染,译出了原文所隐含的精细微妙之处,使画面更鲜明,使译作更易于接受,从而突显主题——my heart aches for home。郭沫若曾说过:“是诗的,无论写成文言白话,韵体散文,它根本是诗”[2]。翁文把这首唐诗绝句译成了散文体,虽没有了形式的对等,但读者易于直接体会到诗的意境,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原诗一、二行在译文中化成了两个名词短语,简洁而达意;用一个“?”把“疑”字化为了诗人的心理思维过程,有一种灵动的美。而在三、四行,翁先生却不惜笔墨 ,把原诗译成了两个长句,把原诗隐含的意境化作一行行文字,使译文受者更易于读懂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的字面意义已经体现了“举头望明月”,但翁文在后面加上 “the same moon”,意在表达诗人的内心活动“同样的明月,却有不同的心境。远在他乡,回想起过去的一幕又一幕,不觉倍感心痛——思乡之痛”,这句话突显了诗人当时所处环境。于是紧接着就是“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翁文用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译出“低头”,而此处的“the splash of white”与前面的“A splash of white”形成照应,体现了译文的形式美。笔者以为翁文比许文更能表达原诗的意境。且看最后一句“my heart aches for home”,笔者以为只要是有过漂泊他乡经历的人读到这个句子,都会有一种 “心痛”的感受——思乡之痛。翁文透过诗行内在的律动,让人感受到诗人灵动的情怀,重现了原诗的神韵,求得在美感功能上的对等。

在美感功能对等方面,两译文各有千秋,许文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而翁文给人一种意境美。

(3)表情功能对等。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正如: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这些都是借月思乡的佳句,凝望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古人常借月来写对故乡、故人的相思之情。可见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赋予“明月”太多的情感,太多的相思与愁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圆月生相思,残月生离愁,望月思人,寄情于月是人之常情。 诗人李白借着平淡浅显的文字,清晰地刻画出了客居他乡的思乡情怀。

《静夜思》是李白客居他乡时所作,诗文一、二行实写物,虚写人,从“月光”到“秋霜”,用一个“疑”字凸显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实现了由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三、四句重点突出了人的活动“举头望”和“低头思”,诗人借明月传思乡之情,全诗字里行间涌动着诗人如潮的思乡情绪。

原诗以“静夜思”为题,“静夜”为诗作的写作背景,而 “思”则为全诗的主线。许文在译诗题时用的是“A Tranquil Night”(宁静的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诗寓情于景的美感在译者的诗题里得到了很好地诠释。而翁文则用“Nostalgia”(怀旧情绪),突出了主题 “思”。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翁文中正好把诗人触景而生的伤感情怀表达了出来。

许文的一、二行译文中“a silver light”,“ frost aground”,疑“银白色的光”为“霜”,在第三行里得到了答案“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当“我发现明亮的月亮”自然就解答了心中的“疑”,却由此激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而“drowned”更是点睛之笔,让人感到诗人在月夜思念家乡的情景如同身受。而且“drowned”也让人有一种在思乡之情中快要窒息的感觉,烘托出了诗人“睹月思乡”的那种难以言表的情怀,译文如同原文,语言自然清新而寓意深厚。

翁文的一、二句用“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用“?”把“白色的光”和“霜”连起来,译出了诗人当时心中的疑惑“那白色的一片是霜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诗人在自问,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译文三、四行为“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把原诗中那些“不言而喻”的内隐成分转变成了文字——“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译者在此竭力寻找洒落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特征,以此揣摩诗人作此诗时的周边环境,并发挥译者审美主体的作用,加以渲染,把原诗的表情功能展露无遗[3]。译文中“my heart aches for home”比原诗的“思故乡”更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结语

通过对《静夜思》两译文的对比评析,不难发现,诗歌翻译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事。诗歌在信息、美感和表情方面很难实现完全的功能对等。笔者认为许文不仅在信息、美感和表情方面紧随原文,多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与原诗一致的风格,而且真实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那种丰厚底蕴。而翁文采用的是散文体,从各方面来说都相对自由,但深层意义却与原诗相通,其气氛的营造与意境的创设,体现了原诗的精髓。两种译文可谓各有特色,难以评定孰好孰坏。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论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力求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对等,只有这样才能译出好的译著。

[参考文献]

[1] 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11.

写思乡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肌睜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这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深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在《绝句》这首诗里,通过试读、质疑,学生已对待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在反复诵读后,一个学生回答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你是从哪句诗看出的?学生找出“何日是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学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这句诗中,哪一个词更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呢?学生积极思考,一会儿有一学生答出是“日”,又一学生答出是“年”,是“日”还是“年”呢?引导他们查字典、讨论、比较。一位同学比较后回答说:“日”和“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年”表示时间长久,表明作者归期还很遥远,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俄罗斯文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