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拉萨古城

拉萨古城

拉萨古城范文第1篇

“拉萨”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如同画家们用笔调在那里轻轻划过一样美丽。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在拉萨城中央的普陀山上坐落着。这雄伟壮观的建筑如同从天而降的宫殿飘落在红山顶上,又给我们立即展翅飞翔,冲天而上的。而坐落在四周山上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吉寺似乎经不住从布达拉宫璀璨的金顶上发出的光芒一样渺小了好多。唯有矗立在“古城区”的大昭寺遥遥相望,好像给它暗示着什么。在城东轻轻流着的拉萨河,伴着“走出雪山“的歌谣,带着人民最诚挚的祝福,去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而城西的“天上铁路”伴着走进的歌谣,天涯海角的游客迎到,迎到神秘的拉萨。

当我们步入八角街的时候,你会被这里的一切所陶醉。别说这里的人有多么善良好客,别说这里的文化有多么神奇奥秘,单从整条街的轮廓图,你会感到无比的神奇。当你从这陶醉的视野里醒来的时候,才会感到你已经步入举世瞩目的八角街。八角街是围着大昭寺的一条宗教、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街道,是自治区首府的明珠。在这条街上让你感到神奇的不光是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民族服饰,还有手持佛珠、经桶的转经人。虽然我不知到佛在何方,或许你也讥笑一翻,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那种执著追求的精神。一个刚从纽约或东京回来的游客,当这种或许愚昧或许神秘的现象出现在你眼帘的时候,似乎感到自己步入另一个世界,而八角街的所有一切无不给游客另外的感觉。

看那红山顶上,雄伟壮丽的宫殿,闪光灿烂的金顶,光芒四射的酥油灯,还有游客们永不停息的脚步声,在这蓝天白云覆盖下的古城拉萨,伴着清凉的春风载入历史的宝典,伴着明媚的阳光向着未来前进。

看拉萨的四周,一座座高矮不一的山峰连绵起伏地围绕着,如同披了绿色的军装,戴上雪白的头盔在这里站岗着的守卫,守护着这祥和宁静的古城拉萨。这里的山虽然没有热带地区一样茂盛的树林,但这里的山能栽培最具生命力的高原植物。冬天,拉萨的山是酣睡了的山,盖上厚厚的棉被在那里入睡。夏天,拉萨的山是清醒了的山,穿着绿色的背心在云雾中耸立着。

看大街小巷,别具风格的民族建筑,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还有不时的从窗户里传来念经声无不吸引你所有的注意力。或许突然有个小孩报着你的腿要钱,但你千万不要为此而大做文章,这也许就象雪山上停息着的乌鸦一样点缀了整座雪山,没有它或许少一份好奇心。

再看这里的人,咖啡色的脸颊在乌黑的秀发下传递健康的信号,粗壮的躯体乃是挑战高原恶劣环境的法宝。炽热的夏天,穿着无袖袍的大姐小妹打着五颜六色的阳光伞,走过宗角禄康公园,游过罗布林卡。而那些粗壮的男孩似乎经不住酷暑的阳光一样很不自禁地靠近打伞的姑娘。寒冷的冬天,人们穿着用羊皮制作的各种民族服饰毫不在乎地坚守自己的岗位,这里没有一个人因为气候的寒冷而进入冬眠,这才是藏民族相传千年的精神。

拉萨古城范文第2篇

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也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拉萨市、郊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40万人口。其中市区面积5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万多,有藏、汉、回等民族,藏族人口占87%。

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部族首领松赞干布在此创基立业。公元641年,松赞干布完成统一大业后,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公主进藏后建议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于是,人们把最初的寺庙,即现在的大昭寺,命名为“惹萨”,藏语的意思是“山羊背上”。最后,“惹萨”被译成了“逻些”,逐步又变成为“拉萨”了。而上千年来,这里曾几度成为西藏政教活动中心,于是,拉萨成为名副其实的“神圣之地”。

拉萨城风景优美,被称为“蓝色欢乐之波”的吉曲河(拉萨河),从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峰雪谷中奔涌而下,喷珠吐玉,雪浪飞翻,穿过无数森林峡谷,田园牧野,全长315公里,在曲水地方象鼻湾汇入雅鲁藏布江,形成了蓝白二水相互交融的雪域奇观。拉萨古城就伫立在这条蔚蓝色的吉祥河畔。城中布达拉宫高耸云天,街道纵横,高楼群集,车水马龙,色彩缤纷。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宗教与世俗,转经筒与电脑,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在这里碰撞、凝聚和交融。

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座标东经91°06,北纬29°36。在群山环绕的小盆地的盆底,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摄氏8度(华氏43°)左右。全年日照时间约3000小时,比邻省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誉。 拉萨年降雨量约500毫升,集中在7、8、9三个月,夏秋雨季是拉萨最美好舒适的季节,雨水多在夜间降落,形成了"拉萨夜雨"的独特气象。往往白天烈日高照,晴光炫目,夜幕降临,好雨淅淅沥沥从天而降,一洗白日的暑热尘埃,使林园街市一片光洁。

拉萨古城范文第3篇

古建筑群 满族文化 乌拉古城

乌拉街,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乌拉部所在地。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然而相对于许多人来说又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迄今为止已有280余年的历史。由于悠久的历史,因此又被称为乌拉古城,在满语里称布特哈(满语:打牲)乌拉(满语:沿江)。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洗礼,但是凄凉现状难掩昔日的辉煌。目前,乌拉街有6处古文化遗址、7处古城遗址、一系列清代古建筑群。

一、乌拉街的古城建筑

在乌拉街城内,能见到的古建筑颇多,比较文明的有乌拉街三府——魁府、萨府、后府、白花点将台、清真寺、保宁寺等。在乌拉三府中,魁府是迄今保存较好的清代两进四合院。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均以“风火山”与前座相连。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它,很少开放。“魁府”始建于光绪末年(1875),是晚清地方显臣王魁福的私宅。有碑文记载,此宅是王魁福出征伊利立下战功后受封于光绪帝。后府位于乌拉街永康路南,与魁府相比,后府可谓是破败不堪了。但是从史书上来看,当年后府的建筑却可以说是精细宏伟。后府主体建筑为二进四合院,大门朝东。朱门高阁,正门外高悬“坐镇雍容”一匾。院内建有花园、假山和私塾等处所,所有的建筑均配有精雕细刻的优美图案,装饰也极尽奢华,在建筑上甚至还使用着御用的龙形标记。现今走进后府,只剩下了正房和西厢房,屋顶、墙壁多处已经是断壁残垣,房顶的瓦片都烂掉了。据了解,后府为打牲乌拉总管、三品翼领云生的私人府邸。萨府主体建筑同前两府一样为二进四合院。早些年萨府还是有几分的残败的,但是由于近几年政府的重视,似乎它又回到了往日的辉煌。刚进大门,便可见墙壁两侧绘满了富有萨满气息的壁画,庭院里也显得格外的整洁而又热闹。相传萨府为萨英额的宅府,萨英额为满洲正黄旗人。其宗祖由京调吉林为正黄旗佐领,传五世至萨英额。乌拉街三府的位置皆为风水宝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几个四合院都是冬暖夏凉,宜人居住。其实这与古人的聪明才智是离不开的。早在几百年前,古人就对四合院的建造有所造诣。首先,古人知道最宜居的房屋的最佳方位是坐北朝南;其次,他们掌握了建造四合院时房屋进深和院子大小的比例,使得阳光在冬季能照进满屋,夏季而又不能照进房屋;最后,古人还学会了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结合房屋和南墙高度成一定的比例这一原理恰到好处了利用了阳光的照射。古代人民无穷的智慧正是我们这些后代人所要探求的地方。

白花点将台是一座高一丈五尺高,东西长十三丈,南北宽六丈的高台。传说公元10世纪后梁年间,契丹人多次侵扰涑州北部地区(乌拉街一带),渤海国郡王三女儿白花公主文武双全,主动请缨,并筑高台,亲自点兵布阵,一举击溃敌军,从此称白花点将台。每年清明时节,附近学校的学生都会来这里献花祭祀。

乌拉街清真寺是吉林地区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坐西朝东,大殿是长方形宫殿式的阁楼,青砖青瓦,北廊五间,南廊三间,对厅三间。正殿悬挂一匾额上书“德维教化”,是当年居住在乌拉街古城的回族人集资兴建的。伊斯兰教每年都在清真寺举办三次大型活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为圣纪节,这一天是的诞生日,也是他的逝世日。

保宁寺原名保宁庵,也称“老爷庙”。坐落于乌拉古城东北面,是一占地10000平方米的宏大庙宇群。相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为二进院落。山门为青砖青瓦单檐式建筑,共三间,中间为山门,两侧是马殿,东殿内有泥塑赤兔马和马童,西殿内有泥塑大白马和马童。进山门左侧是鼓楼,右侧是钟楼。大殿上方悬挂“严疆保障”匾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庙内还立有一石碑,是同治十年(1871)所立。该碑记述的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若有心前往便自会知晓。

除上述所说的几处古遗址外,古城乌拉街内现存的和已经不复存在的著名遗址也颇多,曾有“八景”、“四祠”、“八庙”等古建筑。古城乌拉街除了保留了众多古遗址为今人所探访与瞻仰外,还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乌拉街满族文化。

二、乌拉街的满族文化

走在乌拉街满族镇上,从建筑上就可以看出浓厚的满族特色——烟囱安在山墙边或立在房山头。这与东北地区冬季严寒的气候是离不开的。这样建筑有助于热量均留于炕内。在乌拉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无不透露着满族文化。从人们的服饰、饮食、宗教、礼仪、婚嫁、节庆、民族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可见到。

在清朝的古装电视剧中我们会见到,一般满族人都要穿着长袍、马褂、旗袍、坎肩,腰间还要佩戴香包,富贵人家可能会佩戴贵重的一些玉佩等挂件。女子们还要穿旗鞋,俗称“寸子鞋”。官员们还要戴红缨帽,身穿浦挂。走在街上,还可以看到各式赋有乌拉满族特色的小吃,饭店等。从传统的野味烧烤、满族火锅,到满汉全席、碗等数不胜数。满族祖先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即“巫”的意思。萨满教的祭司仪式由察玛主持,察玛穿上神衣,戴上神帽,扎上腰铃,手执抓鼓,一边唱满语神歌,一边打鼓,一边舞蹈,一边摆动腰铃,旁边的人打起“萨拉器”,随着神歌拍板应和,仪式严肃,场面热烈。满族人民也具有骁勇刚毅热情好客,重视礼仪,讲究文明,长幼有序的良好民族性格。满族行“打千儿礼”、“半蹲礼”、“抱见礼”、“顶头礼”等。在满族的节庆中有很多特别的节日,如“颁金节”、“走百病”等。“走百病”是满族妇女的节日,在正月十六的晚上,妇女们三五成群走沙滚冰、嬉戏玩闹以去除百病。乌拉街内常见的满族体育活动有珍珠球、满族布库、小姑娘玩的抓嘎拉哈、老人自发组成的扭秧歌队等,节日期间分外热闹。

三、结语

古城乌拉街的建筑与满族文化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2008年,乌拉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为251个中国部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之一。2009年被列为吉林省满族生态文化保护区。由此可见,乌拉街的历史文化将经久不衰的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吴良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环境创造[J].城市规划,2002,(8).

[2]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Z].2008.

拉萨古城范文第4篇

从3.27亿元到920亿元,若用50年间的地区生产总值衡量,是什么概念?这两端的数字,前者是1965年地区的生产总值,后者是2014年所达到的数字,若按可比价格计算,足足增长了68.5倍!

数据的增长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谈及自治区成立50年来发生的变化,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总会感慨一番:“5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却创造了旷世未有的人间奇迹。”

的确,从没有一家现代工厂到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初级现代工业体系,从没有一条公路到建立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先天“输血型”经济建立起“造血型”市场经济雏形,的“人间奇迹”无处不在。

在齐扎拉看来,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拉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从藏区基层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干部,齐扎拉亲历了藏区诸多历史转折,目睹了藏区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剧变。那么,现在作为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的他,又是如何看待作为自治区首府拉萨的50年之变呢?

“拉萨之变,是乃至整个藏区变化的缩影。”齐扎拉认为,拉萨之变,首先得益于中央的关心关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其次得益于政治上的民主进步和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他为《小康》记者列出了一组详实的数据: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47.45亿元,比1965年的0.94亿元增长369倍,年均增长12.8%;人均GDP 56616元,比1965年的341元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1.1%;地方财政收入64.8亿元,比1965年的503.46万元增长1286倍,年均增长15.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258元,比1965年的84元增长110倍,年均增长10.17%。

50年来,拉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齐扎拉在接受《小康》杂志专访时,揭开了拉萨市的幸福文明密码与发展稳定之道,并对“十三五”规划中的新蓝图进行了展望。

市委书记眼中的拉萨:名城、净城、新城、栖居之城

《小康》:拉萨连续7年荣获百姓安全感和幸福感最强城市,我们通过对百姓的采访了解到,这主要得益于拉萨市的民生政策。您认为这些惠民政策是如何营造出一个幸福城市的?

齐扎拉: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谈一下拉萨是一座怎样的城市。首先,拉萨是一座“名城”,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萨是展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一座有着1400年历史的活着的古城。第二,拉萨是一座“净城”,拉萨市是当今世界上最清净、最圣洁的一座城市,它的天空是最蓝的,云是最白的,空气是最纯净的,河水是最清澈的,阳光是最灿烂的。第三,拉萨是一座“新城”,作为一座在社会主义怀抱成长起来的新生城市,自治区成立50年来,拉萨市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每年都发生着夺目的变化。最后,拉萨是一座“栖居之城”,拉萨特有的气候条件和文化气息吸引着众多的朝圣者落脚安家。在这里,每个人都尽情地享受着自然和人文的滋养,享受着祥和安定的幸福时光。

通过认识拉萨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这里的幸福感最强,也就会得出幸福的密码是什么。客观地说,拉萨的确海拔很高,与内地城市相比,物质文明和现代生活还是滞后的。但是,把它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拉萨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前所未有的,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每一个生活在拉萨的居民都可以动态地感受到这样的发展和变化。这中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医疗卫生方面,在全区率先启动公立医院改革,率先开展“先诊疗、后结算”和“一卡通”试点工作,实现与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配套。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培养工程,基本实现县、乡、村、社区均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将农牧区基本医疗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40元,20种重特大疾病纳入保险范围,农牧区群众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在基础教育方面,优先发展教育,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拉萨市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三包”政策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全覆盖。加快建设拉萨教育城,北京、江苏援建实验示范中学实现入学招生,使农牧民孩子不出拉萨就可以享受到与内地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职业教育统筹力度和职业学校的硬件建设力度,为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在公共住房方面,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2013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36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000余套,发放租赁住房补贴653万元,惠及家庭1492户。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实施干部职工住房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在扩大就业方面,大力实施以业育人、以业安人、以业管人、以业富人“四业工程”,对全市18-50岁城乡居民全部登记造册,开展就业引导培训。举办培训班1003期,培训城乡劳动力15万人次,转移就业实现收入5亿元,实现拉萨籍应届大学生全部就业、往届大学毕业生基本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让拉萨各族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实施“民生安市”战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列全国38个主要城市之首。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

《小康》:50年来拉萨市经济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应该得益于“产业强市”的战略政策,拉萨是如何平衡好传统与现代,走出一条“以品牌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品牌”的新路子的?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作为21世纪丝绸之路的重镇,拉萨将如何把握契机,谋好富民之策?

齐扎拉:面对产业短缺和结构升级的现实,拉萨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依托水、土壤、空气、人文环境四不污染的独特优势,在确保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引进现代工业技术,重点培育净土健康等优势产业。2014年,全市净土健康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产业发展基础更牢、亮点更显、市场更广、品牌更响。

“一带一路”是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结合当前国内国外新形势而提出的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构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段的重要参与者,是联系内外的重要枢纽,是中国与南亚国家交往的重要门户,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快建设南亚大通道,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拉萨作为自治区的首府,是守护祖国西南与沟通南亚的地域前沿,也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将立足发展水平、产业特点、设施现状,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坚守保护生态环境底线,协调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区域交流合作,主动对接融入陕甘青宁新经济区、川渝经济圈和香格里拉经济圈,继续拓展拉萨与孟中印缅经贸合作领域,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真正把拉萨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新高地。

《小康》:近年来,游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出游首选。您曾说过要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旅游精品,那么藏文化与旅游业如何互为抓手相互促进?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兴市”战略?

齐扎拉: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拉萨不仅有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藏文化古迹,还集中了大批的古建大院和历史遗迹,是展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拉萨全面实施“文化兴市”战略,藏文化与旅游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如:中国文化旅游创意园正在加紧建设,出版文化产业园、中国美术创作研究基地基地、雪顿古镇、藏红花文化博览中心、藏医药文化创意园5个项目顺利落地;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改版升级并常态演出,已成为拉萨乃至全区新的文化旅游产业新名片;全市“一县一特”文化产业布局已经形成等等。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文化兴市”战略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挖掘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探索成立拉萨市影视文化中心,加快拉萨古城申遗工作进程。未来,我认为旅游业将会进一步转型升级,产业规模、水平以及行业管理更加规范。

拉萨为何要实施“六大战略”?

《小康》:拉萨市近年来实施“党建统市、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依法治市”六大战略,这六大战略是基于怎样的现实基础提出的?在民生改善上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拉萨在“十三五”规划中的新蓝图将是怎样的?

齐扎拉:2011年,我到拉萨工作后,遵照陈全国书记对拉萨提出的“充分发挥首府城市首位度作用”的要求,在准确把握拉萨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拉萨社会局势由非常态转向常态、发展稳定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更加扎实、全市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的现实,经市委常委会共同研究,提出了实施“六大战略”的部署。“六大战略”着眼于拉萨发展全局,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五位一体”格局为着力点,各战略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有力保障了拉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当前,拉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持续保持12%以上的增速。据中国社科院2014年的《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拉萨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列全国38个主要城市之首,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基础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城市环境、文化体育、公职服务、GDP杠杆指数9项指标高居榜首,其中公共安全连续4年第一,公共交通、城市环境、社保就业、GDP杠杆指数连续3年第一,基础教育、文化体育连续4年进入前3名。

目前,我们在加紧制定“十三五”规划。未来,将按照“中心聚集、轴向带动、点状促进”的城乡空间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拉萨城镇聚集发展区。围绕率先与跨越,强化一个基础(农牧业),抓好两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四大支柱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净土健康产业、特色工业、现代商贸服务业),实施“六大战略”(党建统市、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依法治市),走出一条符合拉萨实际、富有区域特色,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小康》: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其中重点研究了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拉萨有何经验?在国际反恐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未来拉萨将如何贯彻中央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工作?

齐扎拉:近年来,拉萨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把民族团结作为全市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超前谋划,高位推进,率先在全国首府城市中颁布实施了《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深入开展了共产党员民族团结先锋活动、共青团员民族团结闪光行动、少先队员民族团结牵手活动等一系列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工作。

拉萨古城范文第5篇

八廓街的前身今世

在拉萨,八廓街(又称八角街)是一定要去的。八廓街位于拉萨市中心,是拉萨最古老的街道,其历史几乎与大昭寺一样久远。松赞干布在七世纪定都拉萨,自从修建了大昭寺,就形成了八廓街。八廓街早已成为拉萨的城市标志,就像王府井之于北京,劝业场之于天津,南京路之于上海一样。

其实,八廓街并不大,如果不买东西,一个小时就可以转完。但她却让所有在这条街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让所有到过这里的人留下一个深刻奇特的印象。来到八廓街,人们一眼便可以发觉,街上所有的人都在围绕着大昭寺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同无数颗星星都围绕着月亮旋转一般。那时,即使你是初到这条街的远方游客,也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这股人流按顺时针方向逛街。在拉萨,基本有三条转经的圣道。第一圈是围绕大昭寺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大殿外的廊道;第二圈就是八廓街了,称“转八廓”;第三圈是绕拉萨市内的大圈。拉萨人称“转林廓”。

过去,八廓街两边的房子都是带天井的藏式楼房。现在看到的都是经过改造的新式楼房,楼层不高,一楼为门面,经营工艺品、藏药和珠宝首饰等。街道中央有统一修建的开放式摊棚,满是各种玛瑙、骨质、木质和藏银做的项链、手链、戒指、手镯等,还有法号、香炉,藏刀等。步入八廓街,实际就是进入了一条商业街,街道两边的商店、摊位,分明就是藏族工艺品的博览会。

神秘的大昭寺

被八廓街环绕的大昭寺金顶上那闪烁的金色和卧鹿,在阳光下透露出些许神秘。传说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嫁入时,大昭寺所在地周围是一片沼泽,沼泽中心有一湖泊,在拉萨城中犹如一巨大的魔女仰天而卧。文成公主占卜后确认在此处建寺便可降魔,于是利用众多的山羊开始驮土建寺。

藏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纪念建寺,佛殿初名“惹萨”,后又名“祖拉康”,是经堂的意思。“大昭”藏语为“觉地”,意为“释迦牟尼的佛堂”,后来城市的名字也演化为“拉萨”。大昭寺原是松赞干布为供奉其尼泊尔妻子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所建。而北面的小昭寺乃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铜塑鎏金像。

金城公主嫁入后,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移至大昭寺。释迦牟尼神殿是信徒心中的圣地,也是松赞干布倡导佛法及汉藏会盟的重要见证。这就能解释为何这一处地方的寺院门廊有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的信徒,还有永不停歇的信徒五体投地磕长头……

“玛吉阿米”的美丽传说

拉萨八廓街的一个角上有一幢黄色的两层小楼,门上方挂着一幅木制画,上面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和“玛吉阿米”四个大字。在,黄色代表着神圣的宗教色,只有寺庙或高僧居住的建筑才可以使用,而普通的屋子大都是白色的外墙。那么这幢黄色的小楼一定有它的传奇。

原来它与历史上和文学中一个不同凡响的名字――仓央嘉措有联系。仓央嘉措是第六世达赖喇嘛,他不仅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领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常走出寺庙深宫,深入民间体验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并且留下大量的情诗。现在有很多专家认为,这些情诗其实蕴涵着佛法和禅机。

酒馆一本游客留言簿的扉页上记载着一个浪漫的故事: “玛吉阿米”是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的传说。大约300年前,月色星空下,坐落在古城拉萨八廓街东南角的一座藏式酒馆来了一位神秘客人。恰巧,一个月亮般纯美的少女“玛吉阿米”也不期而至,她的容颜和神情深深印刻在这位神秘人物的心里,从此,他常常光顾此地,期待着与少女重逢,可少女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位神秘的客人就是仓央嘉措,而他那首美丽的《玛吉阿米》被藏人远远传唱: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我心田……

当初他们相见的地方,就是如今的黄房子。

拉萨需要慢慢体味,慢慢了解。一面品尝着美味的藏餐和特别的拉萨啤酒,一面欣赏着各类留言,体味着天堂的浪漫……

八廓街的时代节拍

漫步八廓街头,人们不仅感受到最古老城区的古朴,同时也感受到今日的繁荣和文明。虽然外来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给它的古老风貌增添了些现代生活的色彩,可这里还是体会拉萨传统、风情和生活习俗最好的地方。

相关期刊更多

西藏艺术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

西藏体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

西藏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