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校留言

母校留言

母校留言

母校留言范文第1篇

古风墨韵庆华厦,金秋岁月迎揭牌,愿幼师明天更辉煌。

一片绿叶,饱含着对根的情谊;一句贺词,浓缩了我对母校的祝福。

忘不了,美丽的校园!您像一位慈爱的母亲,用温润的乳汁哺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茁壮成长。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母校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在这分别的季节,母校,我们的另一个“家”,衷心的祝愿我们的“家”明天更美好,桃李满天下。

在这里,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淋浴智慧的光芒。在这里,我们学习做人的真谛,孕育远大的理想。

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敬爱的母校,您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母校,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

母校,谢谢您,感恩您的宽容和智慧,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母校,衷心的祝福您蒸蒸日上、灿烂辉煌!

您是我人生的一个起点,教给我知识与人生的意义,让我的生命中有了一道绚丽的彩虹。谢谢您,母校!

你我为了理想而历尽了艰难,才走向了成功之路。但愿你还能记得,永远地记得,那一段充满着奋斗激情的闪亮日子。

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在这我受到的关爱可不比在家的少。如今要离开这个“家”,“家”中一切我不会忘怀。

校园中的每一片树叶,都记载着我们的成长;校园中的每一朵鲜花,都记录着我们的笑脸。母校,就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我们拥有4个在一起的春秋,每一次游戏,每一次探讨,每一次争吵,都将成为我记忆中珍贵的一页。

还记得那一天的摄影留念吗?我的瞬间意识连同闪光灯一起亮了:你的倩影留在底片上,同时也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灵里。

红叶纷飞的枫林里,我们曾拥有多少回忆。那飘舞着的枫叶,将我们带进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

雪花乱飞的季节,我们也曾陷入迷茫的困惑,感到孤独和凄凉,但我们毕竟走了过来。

采撷一串串的梦,学校的嬉戏,回想起是那么缤纷绚丽;而成长的追逐,竟已一跃而过。世间的尘嚣喧扰,似乎沉寂,让我重新拾取记忆的落英。

毕业了,多么想留住那些温暖的日子,但又多么渴望着能早日投进生活的洪流。那以往的同窗生活,是一串甜美的糖葫芦;那迷人的甜与酸,将永远回味不完。

再回首,是一串充满酸甜苦辣的昨天:昨天,有我们在课堂上的争论;昨天,有我们在球场上的奔跑;昨天,有我们在考场上的奋斗;昨天,有我们在烛光中的歌唱。是啊,昨天,多么美好,多么值得回忆!

四年光阴,匆匆而过,如梦的年纪,弥漫着串串欢声笑语,不要挥手叹息,觉得繁花尽去,鼓足勇气,不要忘了互递惊喜的消息。

一千五百个日日夜夜就这样结束了,四年岁月,那么多争执,那么多欢笑,那么多烦恼,那么多骄傲,真的随身后的门这样“砰”地一声,就留给了过去 ?

身着学士服的学生,打包等待邮寄的行李,热闹活跃的跳蚤市场……这一切都配合着04级毕业生离校的气氛,烘托着毕业生对母校的留恋。电子系为保证毕业生文明、健康离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毕业留念活动,其中04级毕业生向母校赠言活动于6月27日在电子系辅导员办公室正式启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终于申专成功,在此我送上自创的祝福诗:经辛经炼磨难,衬心衬意衬心愿。前途无限春光好,未来我校更辉煌。

忆往昔,母校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颦一笑,仍记忆犹新,在这绿色的校园里,我们手握春光烂漫的年华,编织着人生的七彩之梦。

一片纯洁的沃土上,孕育着我们对明天的希望,我们渴望未来变成矫健雄鹰,翱翔于这苍穹之上。是您,徐州幼专,让我看到了太阳升起在东方。是您,徐州幼专,赋予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是您,徐州幼专,激起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助我成材,助我飞翔。是您,徐州幼专,光彩夺目的英姿,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歌颂您,徐州幼专,我亲爱的母校,我相信,龙的传人会成长在您的怀抱,雄鹰将从这里起飞。

一滴水,一片绿,可以诠释且证明幼师的甜美存在,幼师的升专成功,幼师的一步步成长和永无止境的努力与追求,至今得到了肯定和认可。这跋涉与不懈的过程,见证且记载了幼师灿烂辉煌的旅程碑。幼师是一片绿洲,宁静温馨;幼师是一棵常青树,永远青翠、繁茂、不断进取;幼师是学子们的生命之洲,它载着幼师学子在人生的海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幼师让学子们拥有一方精神家园,它是一种美丽、如天使的花朵,无数学子放飞梦想的幼师将会拥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运动会口号大全

相逢于母校,相交于梦想。徐州幼专的风采,像搏击长空的雄鹰展翅翱翔。回眸过去,历经沧桑,奋发图强。展望未来,前途似锦,英姿飒爽。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愿母校更加绚丽辉煌。

四十五年春秋,四十五年风雨,四十五年的漫漫长路,在这个小小方圆中磨砺了不一般的傲岸与博大。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母校。我们要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化作一支心曲,为您默默歌唱,我们要把思念,化作祝福,陪伴您走过每一个日日夜夜。祝福母校: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您的美朴实无华,您的爱深厚博大,您佳名美誉响彻天下!您重言教,重身教,严于律己,办一流学校,创世纪辉煌。祝福学校越办越好,培育更多人才,续写新的华章。

我是一个即将离开母校,向知识的另一端跨进的人,在此,我对母校的一切格外留恋,但最让我留恋的是那些与我一起学习了四年的同学。因此,我送给他们一句话:好好奋斗,如果我们有相见的时候,就比比谁强,谁能实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学校的每一个教室,每一张课桌,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个石子都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养育了我四年的地方--母校。我就要离开你了,心里是多么的不舍!这里留下了我的欢声笑语,留下了我的游戏身影,留下了我四年前的一切。母亲,祝你能哺育更多雏鹰,并祝他们展翅高飞!

母校,是成长的摇篮;是攀登的阶梯;是远航的路灯;是童年的时光。第一次踏进学校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就已经要迎来分别得那一刻。六年时光,有太多学校的关怀不能忘;六年时光,有太多老师的恩情不能忘;六年时光,有太多朋友的友谊不能忘。整整六年,有多少点点滴滴令我们终生难忘,其中有成功之喜,也有受挫之痛,有小吵小闹,也有潸然泪下。

母校留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隐性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对策

城市中的“留守儿童”通常是被人们所忽视的群体,这些孩子与我们所认知的“留守儿童”不同,他们衣着光鲜;不缺乏物质需求;长辈疼爱;我们看来他们是幸福的,但是就是这样一群孩子,父母工作忙于工作或学习,又或者父母离异,难以陪伴自己,由祖辈或保姆照顾,但这些孩子遭遇另一些问题,亲情缺失,缺乏情感归属,我们把这样这么一个群体称为“隐性留守儿童”。隐性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则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一群体已经引发了教育、心理等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隐性留守儿童的内涵

通过对文献资料、专访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的研究,我们对“隐性留守儿童”的内涵界定为四个方面:

1.心理留守。

心理留守也既是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导致父母不能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慰藉,从而使其觉得孤独。

2.语言留守。

这既是指语言上没有交流,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却不说话,各自拿着手机。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感情在这种交流少的环境中流失。

3.肢体语言留守。

肢体语言留守也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缺少肢体接触,在城市里工作的父母通常忙于工作,好几天都不与孩子有拥抱,抚摸等肢体接触,这一定程度上加速心理上的留守。

4.陪伴留守。

陪伴是以上心理,语言,肢体接触发生的基础,陪伴也是改善这类孩子问题的基础,一旦父母的陪伴缺失,那么就会产生“心理留守”。

基于以上四个基础,隐性留守儿童定义为:隐性留守儿童指的是指一般不能在父母身边的城里孩子,与父母相处时间少,从而对其造成心理留守、语言留守、肢体语言留守和陪伴留守的儿童。

二、隐性留守儿童现状

1.数量的增加。

全国有6800万留守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万,这意味着有700万是城市中的隐性留守儿童,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这样的背景下,因为留守而出现精神疾病的儿童两方的人数竟大致相等,这就意味着城市隐性留守儿童数量正在急剧上升。

2.范围扩大。

根据调查研究,其中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隐性留守儿童现象更为突出。而且目前城市隐性留守儿童现象已经不再只集中出现在大城市,一些二线城市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寄住在亲戚家,给予孩子充足的物质生活。但长期陪伴缺失、心理留守、沟通缺乏导致孩子成绩下滑,性格变内向。

三 城市隐性留守儿童问题凸显

1.心理问题。

隐性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陪伴的缺失,大多由祖辈照顾,俗话说“隔代亲”,长辈基本对孩子是有求必应,这样的方式是不对的,但我们也不能追究其中责任过错,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他们的方式。隔代如隔山,孩子在这种方式中不但没有健康成长,由于沟通的不对等性,心灵感到孤独,大多孩子变得娇纵、自私、任性,甚至漠视亲情,更严重的是有孩子患上抑郁症。湖南台曾做过一档节目“变形计”,里面的城市孩子暴戾,淡漠亲情,沉迷网络,经过变形,90%的城市孩子父母感叹反思他们缺少时间陪伴孩子才导致他们变成这样的。当父母的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陪伴。21世纪人类处在信息时代,手机成为了亲子相互沟通的障碍,隐性失陪现象越发严重,加剧了父母对孩子隐性留守。

2.陪伴缺失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有关学者在相关资料中提到:孩子对父母不同年龄阶段的依赖以及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对孩子能力、人生发展、成熟世界观的形成和性格趋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会滞后反应。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 1~6 岁,6~12 岁,12~18 岁。12~18 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 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又以1~6岁最为关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曾就依恋问题对174名孩子进行了长达16年的考察。他首先考察了孩子们的家庭背景,诸如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家庭的整体状况,以及母爱程度等,随后,他们又考察了这些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考察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程度,以及在数学、阅读能力、拼写等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结果得出的结论令人瞩目: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一生都担任引导的角色,隐性留守儿童恰恰缺失了这一段,这对隐性留守儿童的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都降低了,影响孩子对外界事情的判断和处理,最为重要是父母教育缺失影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这样的情况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会成为社会的隐患。

3.父母陪伴缺失诱发犯罪。

青少年犯罪向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到如今这个仍是没有解决的问题。青少年犯罪不减反增,青少年犯罪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父母监管的缺失造成了这些青少年心理上的不成熟,冲动,没有正确的引导,致使其犯罪。有学者就家庭环境,父母监控等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了Moos的家庭环境表考察了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家庭环境的差异,发现来自单亲或家庭重组的孩子比家庭和睦的孩子犯罪,这是由于这类孩子的社会水平较低。研究中还提到了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机率的关系,父母监控既是父母对孩子的了解程度。父母监控程度越高,青少年的危险行为就相应越少,青少年犯罪机率也就相应减少。研究中还测试了一个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又受家庭氛围,父母监控所影响。最后得出论,家庭氛围(父母离异,父母教育水平),父母监控程度低,自我控制不足是独立作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变量,也即是这些因素是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究其犯罪原因,家庭原因占很高比例。家庭是孩子最直接的生活环境,父母的陪伴缺失将影响孩子的成长,隐性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这个群体不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必须引起社会重视。

四、解决隐性留守儿童对策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诸多社会问题凸显,这些问题对家庭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就隐性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言,在于作为父母所承担的家庭责任,与作为社会成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两者无法做到平衡,在面临要求更高的社会责任面前,诸多父母选择了应对更加显性的社会责任,而一定程度忽视了较为隐性的家庭责任。解决隐性留守儿童问题,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1.学校方面。

学校是隐性留守儿童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想要改善隐性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必须从学校入手。学校应当了解本校的隐性留守儿童数目并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登记住址和联系方式,并且保密。为了避免让隐性留守儿童学生觉得自己有异与别人,学校应当定期为本校全体学生做心理健康测试,及时发现问题,主要对隐性留守儿童做心理疏通。学校还可以安排合理的时间,策划一个必须由父母和孩子参加的定期活动以此增加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同时安排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2.家庭方面。

在家庭方面,父母要尽量多陪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在孩子迷茫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一味地满足溺爱。工作回家后放下手机和笔记本,不要继续忙于工作,要多与孩子沟通,多注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因为他们太小就忽略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父母的正确教导才能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母校留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会文化适应 学校生活适应 家庭社会资本 学校社会资本

教育的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留学生的数字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52.37万人。如今,在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环境下,留学生群体对于中国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不可或缺。同时留学生对其家庭来说无疑是希望和未来,甚至是他们父母的精神支柱。因此,留学生能不能良好地适应国外的生活并顺利完成学业无疑对国家和家庭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出国留学对于留学生来说,这份经历和体验会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但随之而来的,留学生活的适应过程却是充满困惑、压力和不确定性的。无论在想法上还是行为上,以前熟悉的规范和价值在新的文化情境下未必是适用的,为适应新的环境需要相当大的努力和一定的技能。因此,离开本国来到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被置身于崭新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经历一个异文化适应的过程。外国留学生虽然有着取得学位或语言研修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在留学的整个过程里,文化适应的过程时时都在发生,为了达成留学的最终目的,适应的过程尤为重要。

综合现有的留学生活适应研究,大部分学者将焦点聚集在跨文化融合、多元文化人格和文化心理上,对影响留学生适应能力的要因,特别是外界要因――学校社会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而对社会资本要因进行系统性考察,不仅可以对留学生的学业水平和个人成长状态进行总体性把握,同时也能够成为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而规划出个人发展战略的出发点,为更好地辅助中国留学生完成留学生活适应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拟针对影响中国留学生留学生活适应程度的主要要因进行分析整理,并考察各要因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对留学适应程度的影响大小。预期本研究成果可对高校国际教育管理部门人员提供理论基础和拓展研究依据,为更好地辅助中国留学生完成留学生活适应提供策略保障。

1理论背景

随着留学规模的不断扩张,由此引发的留学生活适应问题渐渐成为教育研究者们所关注的议题。

首先,在作为留学生主要活动场所的学校中,如何适应这一社会化环境,会给他们的学业和个人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能够良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留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态度、个人的学习动机等都会呈现出积极的状态,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会更为融洽,学校内的成绩一般也表现良好,留学生的整体行为态势会呈现出积极进取的状态。据此可知,学校生活适应对于留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另一方面,很多研究指出,在留学生接纳留学国异文化的过程中,各N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心理变异现象被诱发,因文化不适应而导致的留学生个人心理上的社会性问题比比皆是,继而引发留学生的异文化压力。在对留学国社会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如果这种异文化压力不能被有效解决,就会导致非常危险的精神健康问题,如挫败感、酗酒和药物滥用以及自杀或攻击等等。

由此总结出,留学生活适应可分为学校生活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主要组成部分。(Berry,1998;刘莉莎,2008;刘伟,2008;阎琨,2011)

而究竟什么因素决定了留学生活适应的好坏,即对留学生的留学生活适应产生影响的要因分析课题,就摆在了各个学者面前。

首先,在针对留学生学校生活适应问题的研究成果中显示,从父母那里获得关爱更多的留学生,其未来的留学生涯中从留学国社会上所获得的支持也越多,其留学生活的学校适应能力也越高。除此之外,学校生活适应程度还与留学生的年龄、留学国语言能力水平、消费水平、人生规划、课外活动、同学关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结来看,学校生活适应的影响要因,可分为家庭(父母)、学校、当地社会等三大类别。

其次,对于社会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指出,基于外国留学生的特性变量,对留学国社会文化的理解程度,与性别、年龄、国籍、留学国语言能力、消费水平、居住形态、留学形态、人生规划、课外活动、外国朋友数量及朋友关系等有着显著的相关度。总结而言,对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要因,可分为个人性要因和社会关系型要因两大类。其中个人性要因包括性别、年龄、留学国语言水平、留学形态、滞留时长等,社会性关系要因包括父母的关爱、朋友及教师的帮助等。( Coleman,1990,1998;孙淑女,2015;王坤晨,2009; Thoranit Lilasetthakul,2010)

综上所述,除留学生性别、年龄、留学国语言水平等个人性要因以外,家庭、学校、当地社会等社会性支持相关要因均从社会性关系中得来。社会性关系网的规模大小互不相同,关系网内个人所占有资本的程度高低也因人而异,导致个人所能够动员起来的资源总量也千差万别。这些差异综合起来就反映出种种社会资本要因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社会资本是指,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个人所属的家庭或本人所在的学校,在这些联系网中所产生的实质性的或潜在性的资源的总和,其由在运转家庭或学校等联系网时所出现的资产所构成,分为信赖、规范和关系网三个子要因。许多学者将社会资本分为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而通常来讲,家庭外社会资本由目的国社会资本及学校社会资本组成。在本研究中,考虑到留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将社会资本划分为家庭社会资本与学校社会资本。(Coleman,1987,1990)

2研究设计

2.1研究目的与问题

本研究选取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外高校留学的中国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校生活适应的社会资本要因进行深入探究,并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要因善加利用,从而引导中国留学生更有效地适应留学生活制定策略方案,保证中国留学生在外国期间能够顺利取得既定的留学成果。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中国留学生的家庭及学校社会资本有哪些?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留学生活适应状态如何?

中国留学生在适应国外留学生活过程中的影响要因有哪些?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内容?

2.2测定工具

2.2.1个人背景要因

根据中国留学生的特性,并综合先行研究成果,将个人背景要素分成性别、年龄、留学时长、外国语水平、留学层次以及个人开销水平6项来考察;对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分成父母的学历水平、总收入以及职业3个方面来考察。

2.2.2 社会资本要因

社资本是社会成员相互间为了利益满足而调整与合作而形成的规范、信赖度及人际关系网。

(1)家庭社会资本。具体到家庭社会资本要素中,信赖度主要体现为父母的一贯性要与态度以及子女对父母的信赖程度,人际关系网主要体现为家人一起共度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而规范子要素则主要体现在家人间的关系与家庭整体氛围等。

(2)学校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要素中,信赖度主要体现在对他人的信赖程度及对社会制度的认可度上,人际关系网主要体现在人际交流、学校生活积极参与程度以及社会规章制度遵守程度等,而规范子要素则主要体现在成员间的互利互惠、规章制度及平等性氛围等方面。

(3) 留学生活适应。留学生活适应指的是,在国外大学内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诱发的所有问题,能够良好地的衣橱里,为满足自我需求和自我成长,自己与学校以及社会环境有效地予以改变,将陌生的文化与语言环境,情感上、社会上、学业上、文化上都达到了适应。

本研究中,将留学生活适应划分为大学生活适应与社会文化适应两个方面。

在大学生活适应方面,Baker与Siryk将其划分为学业适应、社会适应、个人感情适应、一般性适应等。本研究中,将一般性适应要因划分为其他要因,保留学业适应、社会适应及个人感情适应三类。

社会文化适应方面,以Baker的社会文化适应模型(身体上的适应、生物学上的变化、社会性变化、文化性适应、心理性适应)为基础,将生物学上的变化划归至身体上的适应,社会性变化与文化性适应同和魏文化性适应。

即,本研究中的留学生活适应要因分为大学生活适应(学业适应、社会适应、个人情感适应等)和社会文化适应(身体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等)。

2.3模型设计

本研究的目的是把握家庭社会资本与学校社会资本对中国留学生的留学生活适应所产生的影响。为达成此目的,在本研究中,将留学生的留学生活适应设定为研究的因变量,将影响留学生活适应的因素(即家庭社会资本和学校社会资本)设定为自变量。

2.4数据统计

资料分析将使用SPSS 20.0和AMOS 18.0统计分析软件,来分析对研究对象所具备的家庭社会资本和学校社会资本,对其留学生活适应所带来的影响。按不同的研究问题,相对的分析方法如下:

(1)为验证研究工具的信度,将计算统计数据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要因的效度(validity)将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及最大方差正交旋转(Varimax);而对于整体变量的标本拟合度分析,将通过KMO值进行检测;变量相互间的独立性,将通过Bartlett球状检验来进行测定。

(2)为考察中国留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人变量特性,将实行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对分析数据的频数、百分比进行综合整理;

(3) 根据中国留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人背景特征的不同,为考察留学生家庭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及留学生活适应程度的差异,将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ANOVA)。

(4)中国留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人变量,及家庭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与留学生活适应程度之间的关系,将通过Pearson的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方法计算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5)为分析对中国留学生留学生活适应产生影响的相关变量,以及这些变量的相对影响力大小,本研究将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Multi Regression Analysis)。而针对家庭内社会资本与学校内社会资本,与留学生活适应之间的因果结构关系,将引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来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

本研究针对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外高校留学的中国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314名中国留学生进行了有效的问卷调查。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下列结果:

(1)在关于社会资本的分析中,被调查的314名中国留学生父母的学历,对其家庭社会资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留学生的学校社会资本,不同程度上受到年龄、滞留时长、留学层次、父母学历水平以及父母的职业等因素的影响。

(2)在对留学生活适应的整体情况分析中,从调查结果上看,年龄、滞留时长、目的国语言水平、留学层次等,都对留学生活适应产生影响。而分析留学生活适应变量的两个子变量――大学生活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得出的结论也是一致的。从整体来看,留学生活适应程度并不受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但是一项结果显示,父母的学历水平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明显的作用。

(3)根据相关分析的分析结果来看,留学生活适应的影响要因有留学生滞留时长、家庭社会资本和学校社会资本等。滞留时长与留学生活适应间反应出负相关的联系,即,留学生在留学国滞留时间越长,其留学生活适应程度越低。社会资本方面,家庭社会资本越雄厚,学校社会资本越丰富,则留学生活适应程度也就越好。

(4)通过通径分析(path analysis)显示,个人变量与家庭社会资本,均对学校社会资本产生影响,并以学校社会资本为媒介,进而对留学生会适应程度产生最终影响。另外,家庭社会资本对留学生活适应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社会资本子要因中的家庭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社会资本子要因中的学校规章制度,与留学生活适应产生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无论对社会资本还是留学生活适应,均没有显现出有效相关度。

(5)对留学生活适应产生最大影响的要因是学校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含纳对学校的信赖程度、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三个子要因。其中,学校规章制度对留学生活适应的影响最为显著。学校规章制度包含λ人的尊重程度、对合作的态度、对学生守则的遵守态度、对学校传统的态度、关于平等的认识,以及学校的整体氛围等。留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的尊重和平等越强烈,对学校内协同合作的活动参与度越高,学校的亲和氛围越浓厚,则留学生的适应程度也越高。除此之外,通过观察留学生对学生守则的遵守情况,也可以窥探出留学生活适应度的高低。

(6)学校社会资本受到个人因素和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其中,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家庭社会资本中,家庭人际关系与家庭规范制度,与学校社会资本有着很大的关联度。在个人一般性因素方面,年龄、滞留时长、目的国语言水平及留学层次,与学校规章制度子要因呈现负相关联系。

(7)家庭社会资本除对留学生活适应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外,经由学校社会资本要因,还发挥着间接的作用。从通径系数(Path Coefficient)的结果来看,家庭社会资本要因既不受留学生个人因素影响,也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无关。

(8)个人背景要因虽然也对留学生活适应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其经由学校社会资本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在个人背景要因中,年龄、滞留时长、目的国语言水平、留学层次等,对留学生活适应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年龄越小,滞留时长越短,目的国语言水平越差,留学层次为学期交换的情况下,留学生活适应反而越强。分析其缘由,大体因为在此种情形中的留学生,对留学生活抱以憧憬的态度,且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尚不繁重。

(9)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留学生活适应并无有效关联。然而,父母的学历水平对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起着有效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父母的学历水平,在对子女养育的态度上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4 结论

本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廓清对中国留学生海外留学生活适应产生影响的要因。根据留学生个人背景及其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以家庭和学校社会资本为媒介,留学生活适应程度千差万别。通过此研究,在中国留学生留学生活适应度提升上,获得如下启示:

(1)如前所述,学校社会资本对留学生活适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子要因中的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留学国学校管理部门应努力提高对学生的尊重与一视同仁的态度,积极促进留学生融入到学校集体活动中来,强化学校规章制度管理,促成学校融洽友好的整体氛围,从而提升学校社会资本。除此之外,留学生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外院校的文化融合政策,提升自己的适应水平。

(2)通过分析显示,在家庭社会资本中,家庭人际关系与家庭规范制度要因,会对学校社会资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应尽可能地给予精力与财力上的投资,在精神上予以关怀与鼓励,努力维系平等民主的成长环境,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增进家人间的感情,从而提升家庭人际关系与家庭规范制度。

(3)根据留学生年龄、留学层次和留学年限的不同,学校应设立有针对性的商谈体系与教育活动。如,在以留学生为对象进行学习辅导时,以商谈的形式摆正留学生的留学动机,帮助留学生梳理自己的留学目标。另外,学校还可以围绕留学国的经济、政治、宗教、语言、人文等方面,开设文化课堂,并积极组织留学生走访当地名胜古迹、名企名所,从而提升其文化适应程度。除此之外,对于留学生精神健康的有效干预也是留学国学校可为之事。

作者简介:韩天炜,女,汉族,1982年7月,籍贯北京,硕士,职称: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C 外事办公室 C 副主任,研究方向:高校国际化战略及留学生文化适应。

参考文献

[1] Coleman,J. S(1990). Social capital I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Coleman,J.S(199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3] Coleman, J. S. and T. Hoffer(1987). Public and private high schools: The impact of commun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4] Fukuyama,F(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Free Press Paperbacks.

[5] Lesser. Eric L(2000). 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Boston: Butterworth Heinemann.

[6] Lin(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7] Portes, A(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22: 1-24.

[8] Putnam, Robert D. 1993a.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9] Zhang, D. (2005). Parent Practices in Facilitating Self-Determination Skills: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ren's Special Education Status. Research &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30(3), 154-162。

[10] 慧,车宏生,朱敏. 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J]. 2003,11(6):704-780。

[11] 陈向明. 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0):165。

[13] 黄新宪.当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适应性问题探讨. 教育研究[J]. 1994(11):42-46。

[14] 王英杰,高益民.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1 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 2000(2):13-16,21。

[15] 徐光兴. 跨文化适应的留学生活――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援助[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36

[16]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

母校留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学校教育模式;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被留在农村上学,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如何更为妥善地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使其更加健康成长,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有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1]他们通常被交由父母单方、长辈或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以中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居多。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家庭关爱缺失等原因,留守儿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常呈现出很多问题:

1、学习成绩偏低,辍学率较高。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后,学生学费的支付能力确实增强了,但是由于监护人精力有限,或者是文化水平底等原因,学生在课外几乎得不到任何有效的辅导。加之监护人对学生的督促力不够,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缺乏学习动力,不上进,继而产生怕学习、厌学等情绪,辍学率反而增高。

2、思想意识行为等出现偏差,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的关爱和模范作用对儿童而言至关重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家庭的关爱,也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取受教育的机会,不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明辨是非的能力欠缺。另一方面,父母由于长期在外,照顾孩子的方式主要就是以寄钱为主,金钱的纵容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3、心理素质不高,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爱,往往心理非常敏感,且缺乏安全感,容易焦虑、紧张;性格偏向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二、改进学校教育方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对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是除了家之外,接触的最多的地方,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之一,学校教育的优良程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候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生活压力都比较大,种种原因使得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校方对学生的关注多停留在学习成绩上,相应地,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得到老师们的关注,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留守儿童因此渐渐被忽视了。所以,改进学校教育模式,加强师风师德的思想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地关心、关注留守儿童,是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重要一环。

1、关心、关注留守儿童,首要是要关爱,在情感上走进这一劣势群体,弥补他们缺失了的那一部分家庭的关爱。蒙台梭利说过,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儿童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关爱,才能够具备健全的人格、心智、道德。可以说,爱是儿童成长的背景和环境,是其生长过程中不能缺失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爱的诉求较之一般儿童更为渴望。学校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之一,老师的爱对他们而言同样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在课堂上有义务教授所有学生知识,生活中更要引导所有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把更多一点的目光停留在留守儿童的身上,多一句的问候、多一声的关心,对他们而言也许就是最温暖的一刻。

2、公平、公正的处理方式。儿童成长过程中,总是在不自觉地寻找着“模范”,通常情况下是父母、长辈,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留守儿童而言,老师的模范作用无疑是更大的,且敏感的心理使他们对此更加关注。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可以使其被尊重的心理得到充分满足,更能树立自信心,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

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课后辅导,积极组织课余活动。留守儿童虽也有监护人,但大多数父母所委托的临时监护人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管制和辅导。针对这一现象,校方可以适当增加课外辅导时间,把无人辅导的留守儿童和自愿接受学校辅导的儿童集中起来,统一安排辅导老师。积极组织课余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组织、策划,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减少留守儿童因缺乏管制而养成恶习如厌学、上网成瘾等;另一方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增多,学生有机会参与组织、策划自己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等。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且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留守儿童现象必然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教育主体进行有效教育,不仅仅需要校方和教职工的努力。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与教育体制、社会经济、主流思想、科技发展应用等各领域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留守儿童是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爱。

参考文献:

母校留言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种种限制被打破,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许多已婚已育人群也加入了流动大军。父母的流动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去留①:一方面,大量已婚流动人群在自己进城的同时,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学所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只好将子女留在农村,造成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形成了一批被动迁移的随迁儿童(即流动儿童),但由于受到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和公共资源分配方式在内的诸多条件制约,这类儿童往往无法享受与当地城市儿童相同的待遇和各种公共服务,沦为城市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推断②,我国0~17岁之间的农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分别高达2877万和6103万,约占全国农村儿童的178%和377%,全国儿童的103%和219%。从国家层面来看,约占农村儿童55%和全国儿童30%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前社会的公正与和谐,也关系到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多学科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研究方法也在逐渐规范,然而,已有研究集中在留守儿童与一般农村儿童①②③④或者流动儿童与一般城市儿童⑤的比较分析上,而较少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纳入同一框架中直接进行比较。即使在为数不多的几篇比较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讨论流动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⑥、就学地选择问题⑦和入学率差异⑧等方面,针对学习表现差异的研究非常缺乏。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学习表现究竟有何差异?进一步来看,就流动或留守儿童而言,不同流动方式(随父亲流动、随母亲流动或随父母流动)、不同留守方式(随父亲留守、随母亲留守或无父母留守)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事关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因此十分重要。在分析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表现是否随其所处状态(即流动还是留守)产生变化时,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就是内生性问题。这种内生性问题来源于样本自选择(SelfSelection),它是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中进行因果推断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无论农民工子女处于何种状态,其决策的做出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自选择性的。同为农民工子女,无论参与流动还是留守,作为未成年人,少年儿童几乎没有能力或权利决定是否跟随父母外出,他们的“去”或“留”很大程度上是外出务工的父母综合考虑儿童状况、自身状况以及家庭特征等因素影响后的结果。因此,流动儿童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往往在总体上(如孩子特征、家庭特征等)存在差异。梁文艳等学者认为,利用带有农民工子女状态虚拟变量(即是否流动)的经典线性回归模型,以估计“流动”对其学习表现的影响,这种样本自选择导致的差异往往会造成OLS估计的不一致性和内生性估计偏误。以家庭社会经济水平指标为例,若样本中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水平高于留守儿童家庭,在大多数研究已经证实家庭社会经济水平对儿童认知发展存在正向影响的情况下,研究者将两组样本在结果变量上的差异作为因果效应的估计值,将低估“流动”的影响效应;反之,将高估影响效应。本文利用作者及团队成员2012年在四川和江西两个外出务工大省进行大样本调查所获得的微观数据进行研究。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较深入的探索:(1)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纳入同一框架中进行研究,实证分析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表现是否随其所处状态产生显著差异,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不同留守方式(随父亲留守、随母亲留守与无父母留守)、不同流动方式(随父亲流动、随母亲流动与随父母流动)影响的差异。(2)采用PSM模型,有效避免了样本自选择引致的内生性估计偏误,所得结果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3)进一步研究农民工子女所处状态对其学习表现影响的性别差异。本文剩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建立PSM模型以分析农民工子女所处状态对其学习表现影响的差异;第三部分描述样本数据来源,并对相关变量进行解释和说明;第四部分给出实证结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总结研究结论。

二、计量分析方法

在利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项目评估、政策分析或因果推断时,简单地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不能解决样本自选择引致的内生性估计偏误①。对于内生性问题,最主要的解决方法有:工具变量法(IV)、随机实验法、固定效应估计或倍差法(DID)和匹配法(Matching)。但是要寻求一个好的工具变量并非易事,有时甚至靠运气;随机社会实验实际操作困难且存在伦理争议;固定效应或倍差法需要面板数据。在截面数据情形下,一些学者应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ScoreMatching,简称PSM)的平均处理效应模型(TreatmentEffectModel),较好地解决了样本自选择引致的内生性估计偏误问题①,本文亦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所谓基于PSM思路的处理效应模型,是指一种用于控制协变量(或称为特征变量)的研究策略,最早由Rosenbaum和Rubin提出②,现已成为一类因果推断的经验研究的重要工具。PSM模型适用于研究者感兴趣的因果变量是表示处理与否的二值变量(本文为农民工子女是否参与流动),因此本文采用PSM模型是合适的。PSM估计值的形成机制比较直观:先在协变量的每个观测值处计算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平均差异,再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将这些平均因果效应加总为总的因果效应。近年来一些学者,譬如梁文艳、李云森以及陶然和周敏慧等人,采用PSM模型研究农民工外出对其留守子女学习表现的影响以解决内生性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统计

(一)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调查涉及四川和江西两地农村3~6年级学生,目的是研究父母外出对其子女发展的影响。四川省和江西省是我国两个典型的农业大省,经济不发达,均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大省,因此本文样本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数据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即从四川和江西两省中分别随机选取4个县(区),每个县(区)随机选取8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取2个村,每个村随机选取25个家庭中有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正在上学的农民工家庭,从而得到3200户抽样家庭的问卷信息。此外,调查以抽样家庭为中心,并据此形成不同的链接问卷(如社区问卷、学校问卷和村庄问卷等),从而为本文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抽样调查是在2012年春节前后进行的,记录的是2011年的相关数据信息。为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我们还通过电话、邮件和委托他人等形式进行了补充调查。由于政府和学校等相关部门的配合,调查开展的较为顺利。去除一些缺失变量的样本之后,样本有效率达到9172%,共计2935户。由于本文的分析对象为农民工子女,因此,作者利用统计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将农民工子女数据信息由宽记录转换为长记录,即将农民工家庭中一个或多个子女的记录转换为单个农民工子女的个人记录,从而获得农民工子女调查数据4817条。本文所指留守儿童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过去一年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半年以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流动儿童为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本文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界定为处于3~6年级义务教育阶段且正在上学的非劳动年龄人口,即选取年龄约在9~12岁之间的儿童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一阶段的儿童,是由于初中阶段儿童的自理能力显著增强,流动与否可能对其学习表现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而3年级以下的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在回答问卷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最终,调查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记录为2132条,其中四川省1043人(占4892%),江西省1089人(占5108%)。在这些农民工子女中,女孩共计988人(占4634%),男孩共计1144人(占5366%)。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表现通过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语文、数学以及英语成绩等进行反映,相关数据是调查者通过询问儿童的老师得到的。由表1可知,总体上看,与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语数外三科成绩相对较低,其中数学和英语成绩的差异较为明显,语文成绩差异相对较小,这一特点在江西地区和四川地区也均得到体现。分地区来看,江西地区的农民工子女,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留守儿童,其成绩均高于四川地区对应类型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其中流动儿童的差异程度相对更大一些。表2给出了抽样儿童的类型分布情况。由表2可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分别占总数的7148%和2852%,农民工的子女仍然以留守农村为主。具体来看,对留守儿童,无父母留守和随母亲留守是留守儿童的主要形式,分别占全体留守儿童的5603%和3327%,全体抽样儿童的4005%和2378%;随父亲留守所占比率较少,仅占全体留守儿童的1070%,全体抽样儿童的765%。对流动儿童,随父母流动是流动儿童的主要形式,占全体流动儿童的7319%,全体抽样儿童的2088%;随父亲流动和随母亲流动所占比率较少,仅占全体流动儿童的1464%和1217%,全体抽样儿童的417%和347%。此外,由表2可知,农民工子女排在前三位的状态依次为无父母留守、随母亲留守以及随父母流动(分别为4005%、2378%和2088%),排在后三位的状态依次为随父亲留守、随父亲流动和随母亲流动(分别为765%、417%和347%)。然而,鉴于我国外出人口基数巨大,后三种情形在实践中同样应予以重视。分地区来看,对于同一种分布类型,江西和四川地区民工子女在该类型所占的比率较为接近,其差异大部分上可以控制在10%的范围内。其中,随母亲留守和随父母流动为最为接近的类型(分别为5207%vs4793%,4697%vs5303%),随父亲流动和随母亲流动是差异最为悬殊的类型(分别为4270%和5730%,6215%vs3784%)。

(二)变量选取

应用PSM选择匹配变量的基本原则是,匹配变量应是影响农民工子女学习表现及其自身是否流动的协变量(或称为特征变量)。结合已有文献和可得数据,本文用于第一步估计农民工子女参与流动的倾向分数的特征变量主要如下:首先,农民工子女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儿童年龄、性别(规定1男,0女)以及是否独生子女(1是0否)等。由于农民工子女尚未成年,往往不能完全决定自己是与外出务工的父母流动,还是留守农村。但是,他们的个人特征通常会是家长做出儿童流动与否决策的考虑因素,外出务工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很可能会由于不同的特征(如性别、年龄特征和是否独生子女等)决定他们的“去”或“留”。其次,作为父母的农民工特征变量,主要包括父母年龄、父母是否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1是0否)、月均收入(单位为万元)以及是否希望获得城市户口(1是0否)等。作为外出务工者,他们的年龄、受教育状况以及收入水平从客观方面说明了在子女抚养和教育方面所拥有的能力大小和资源多少,同时他们对城市社会的主观认同(是否希望获得城市户口)也可能会对其子女是否流动的决策产生影响。再次,农民工子女学习特征变量,主要包括父母对儿童未来的教育期望①、儿童对各科教师是否满意(1是0否)以及儿童与同学关系是否融洽(1是0否)等。农民工对儿童未来的教育期望越高,则增加教育投资的可能性越大,对其督促和管理就会越严格,从而可能影响子女的学习表现。此外,儿童对各科教师是否满意以及与同学关系是否融洽一般也会对自身的成绩产生一定影响。然后,农村社会支持与迁移信息特征变量,主要包括家庭人口规模、父母是否有一方在老家、家中65岁以上老人数、迁移区域(本文规定省内迁移为0,邻省迁移为1,外省迁移为2)、是否位于四川省(1是0非)等。参照相关研究,如果将农村家庭的人口规模以及家中老人数看作是衡量农村社会支持数量因素,那么,父母是否有一方在老家则可以看作是反映农村社会支持质量因素。另外,迁移区域反映了迁移的成本,其中包括物质成本和心理成本,迁移的区域离家越远,这些成本可能越高。此外,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及相关制度因素,本文参照相关研究②,提出变量主要包括居住方式③(本文规定资本主导型取值为0,社会主导型为1)、居住质量④、老家教育政策(是否有优惠政策)⑤、城市教育政策⑥(是否有收费政策)等。城市打工的日常生活状况不仅决定着农民工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很可能是影响他们决定子女流动与否的重要条件。比如,相对于出租屋而言,工厂宿舍的房间多是集体居住,使农民工携带及照顾子女存在诸多不便;在城市,居住质量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是否有条件随带和照顾子女。此外,政策因素(如老家和城市教育政策)也可能会对农民工子女是否流动产生影响。最后,为学校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是否公办学校(1是0否)、学校师生比、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比率、具有教师资格证教师比率等。相关变量反映了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的教学和师资质量,而这些因素往往会对其成绩产生一定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倾向值匹配要求在计算倾向得分后进行样本匹配,为此还需检验这种匹配是否能平衡相关控制变量的分布。该条件要求匹配之后的流动儿童(处理组)和留守儿童群体(控制组)在各个控制变量上不应有系统差别,这个过程被称为平衡性检验①(BalancingTest)。我们对样本数据进行的检验表明,样本匹配后能够通过平衡性检验,即在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进行匹配所使用的控制变量不再存在系统差异或差异很微小,基本达到了随机试验类似的效果。这就表明,本文采用PSM方法可以消除或大大削弱样本自选择所导致的内生性估计偏误。

四、估计结果与稳健性分析

(一)实证结果

在回归之前,我们对成绩按照儿童所在学校和年级进行了标准化。因为不同学校考试试卷、评分标准不同,不经过处理就很容易造成不同学校和年级之间的分数不可比,标准化成绩为儿童在本年级的相对成绩,因而更具有可比性,相关结果参见表4。首先,分析农民工子女流动与否对语文成绩的影响。由表4可知,相对于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参与流动的影响(ATE)负向不显著,即就总体而言,农民工子女无论是流动还是留守,其语文成绩并无显著变化;处理组的处理效应(ATT)负向且在10%水平上显著,即对于流动儿童而言,若其不随迁而成为留守儿童,其语文成绩会增加0133个标准差;控制组的处理效应(ATU)负向且在10%水平上显著,即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若其随迁而成为流动儿童,其语文成绩会降低01541个标准差。其次,分析农民工子女流动与否对数学成绩的影响。相对于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参与流动的影响负向且在5%水平上显著,即就总体而言,农民工子女如果选择流动而不是留守,其数学成绩会降低01693个标准差;处理组的处理效应负向且在1%水平上显著,即对于流动儿童而言,若其不随迁而成为留守儿童,其数学成绩会增加0238个标准差;控制组的处理效应负向且在10%水平上显著,即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若其随迁而成为流动儿童,其数学成绩会降低01865个标准差。最后,分析农民工子女流动与否对英语成绩的影响。相对于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参与流动的影响负向且在5%水平上显著,即就总体而言,农民工子女如果选择流动而不是留守,其英语成绩降低02436个标准差;处理组的处理效应负向且在1%水平上显著,即对于流动儿童而言,若其不随迁而成为留守儿童,其英语成绩增加03275个标准差;控制组的处理效应负向且在1%水平上显著,即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若其随迁而成为流动儿童,其英语成绩将会下降04037个标准差。综上可知,农民工子女如果选择流动而不是留守,会对其数学和外语成绩产生负面影响,但对语文成绩并无显著影响;流动儿童如果不外出而成为留守儿童,其语数外成绩均显著提升;留守儿童如果随迁而成为流动儿童,其语数外成绩均显著降低。

(二)稳健性分析

1.稳健性检验一:随父母流动VS无父母留守由表2可知,随父母流动是农民工子女流动的主要形式,随母亲留守和无父母留守是农民工子女留守的主要形式。因此,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尝试对处理组和控制组进行重新定义,即将“随父母流动”的儿童作为处理组,而将“无父母留守”和“随母亲留守”的儿童作为控制组。此时,满足上述定义的处理组儿童为445人,控制组儿童为1361人。表6给出了重新定义处理组和控制组之后的回归结果。由表6可知,就总体而言,相对于无父母留守儿童,随父母流动儿童的数学和英语成绩显著下降,但语文成绩并无显著变化;对于随父母流动的儿童而言,若其成为无父母留守儿童,语数外成绩均显著提升;对于无父母留守儿童而言,若其随父母流动,其语数外成绩均显著下降。2.稳健性检验二:父母在留守状态中扮演的角色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一旦其缺失时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有区别的:父亲角色的缺失可能导致子女缺乏足够的学业辅导和行为监管;母亲角色的缺失可能致使子女缺乏必要的日常生活照料、情感呵护和心理支持;父母亲角色的同时缺失可能造成子女多方面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以上各种情况,都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表现。那么对于留守儿童或者流动儿童而言,不同留守形式和流动形式之间对其学习表现影响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本文对此展开分析。首先,我们分析不同留守形式之间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此部分的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将区分随父亲留守、随母亲留守以及无父母留守影响之间的差异。我们以“随父亲留守VS随母亲留守”为例,在这个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将“随父亲留守”的儿童定义为处理组,将“随母亲留守”的儿童定义为控制组,其余依此类推。简便起见,表7只给出ATE的估计结果。由表7可知,相对于随母亲留守儿童,随父亲留守儿童的数学和英语成绩显著下降,但语文成绩并无显著变化;相对于无父母留守儿童而言,随父亲留守儿童的语数外成绩并无显著变化;相对于无父母留守的儿童而言,随母亲留守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均有明显提升,但语文成绩并无显著变化。换句话说,在留守儿童群体中,随父亲留守和无父母留守对儿童学习表现的影响基本上没有差异,而随母亲留守的留守儿童相对来说成绩会高一些。上述结果表明,相对于父亲角色的缺失,母亲角色缺失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也与陶然和周敏慧的结论是相类似的。3.稳健性检验三:父母在流动状态中扮演的角色在此部分的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将区分随父亲流动、随母亲流动以及随父母流动影响之间的差异。以“随父亲流动VS随母亲流动”为例,在这个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将“随父亲流动”的儿童定义为处理组,将“随母亲流动”的儿童定义为控制组,其余依此类推。简便起见,表8只给出ATE的估计结果。由表8可知,相对于随母亲流动儿童,随父亲流动儿童的数学和英语成绩显著下降,但语文成绩并无显著变化;相对于随父母流动儿童而言,随父亲流动儿童的数学和英语成绩显著下降,但语文成绩并无显著变化;相对于随父母流动的儿童而言,随母亲流动的语数外成绩并无显著变化。换句话说,在流动儿童群体中,随母亲流动和随父母流动对儿童学习表现的影响基本上没有差异,而随父亲流动的流动儿童相对来说成绩会低一些。上述结果表明,母亲角色对流动儿童学习表现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一旦母亲参与外出,父亲外出与否基本上不会对流动儿童成绩产生显著影响。

五、研究结论

相关期刊更多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员会党校

黄梅戏艺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庆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