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柳永;羁旅行役;悲秋意识

中图分类号:1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04-02

提到宋朝的文学,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词,众所周知宋朝文学的代表性体裁便是词,但是宋词又不是宋朝刚一建立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时代特色。而是直到十一世纪上半叶,此时的宋朝已经建立了快到半个世纪了,柳永等词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迅速发展继而逐渐步入繁荣的轨道。

秋天,虽然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是它给大家展示的也是一个由充满生机、万物勃发的季节而逐渐走向沧桑、凋零和衰败的悲伤季节。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因为一些事情压抑在他们的心中许久,因此当他们看到一个由充满生机、万物勃发的春夏季节而逐渐走向沧桑、凋零和衰败的悲伤的秋季时,这些多愁善感的诗人们便借着这种悲伤的气氛在他们的诗歌中抒发出那些积压在他们内心许久的凄凉悲伤的感情。在这些诗歌中,他们一方面感叹自己在收获的季节中一事无成,另一方面又感叹岁月不绕人,一年中最绚丽的季节已经过去,剩下的都是些凄惨、凋零和枯败的景色……借着这种悲凉的气氛,诗人们正好可以发泄积压在自己内心深处许久的愁苦,这些略带伤感的意识被称为悲秋意识。羁旅行役诗主要是指诗人因为公务、求学等原因远离家人、长期寄居于外地,而在他们的诗歌中抒发怀念家乡、思念故友的一种有点伤感色彩的诗歌。悲秋意识在柳永的羁旅行役词中格外突出,南宋陈振孙在他的《直斋书录解题》中就提到,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柳永的一生四次进士考试失利,第五次所谓的考中进士也是因为他岁数太大,并且多次参加考试和皇帝新改年号而扩大录取等原因,才被勉强授予进士。当时的柳永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为了生计,不得不浪迹江湖,到处游荡。都知道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的镜子,这些羁旅行役诗是柳永浪迹江湖、到处漂泊游荡的生活写照,也是他精神与阅历的产物,能够比较全面的展现出柳永一生的追求、失意与挫折等等。在这些诗词中,秋天是作者主要抒发自己悲伤感情的一种借助工具,在他的诗歌中,这种悲秋意识到处存在。

柳永虽为宋代词坛的一大家,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造词并专心写词的人,但是《宋史》中却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又因为他在当时的文坛上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记录他的资料一般都很匮乏,以至于他生于何年都不是很确定,据中国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推断柳永大约生于987年或985年,或许是因为他所做的词在当时的社会中文学地位不是很高,因为大家都知道是苏轼抬高了词在社会中的文学地位(本来的词地位就比较低,柳永在这基础上又降低了词的地位,经过苏轼的努力抬高了词的地位,以至于后来和诗的地位差不多。)。但是从整个词坛上来看,他对词的发展确实是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据《全宋词》统计,张先存词165首,晏殊存词140首,欧阳修存词242首,他们所写的慢词仅占10.3%、2.1%和5.4%,而柳永所做的慢词213首占词总数的57%,提起这个数字,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吓人,因为我们知道两宋词坛上还有被称为大家的苏轼和辛弃疾,甚至还有李清照、周邦彦和姜夔、等专门写词的词人。

一般而言,柳永羁旅行役诗歌中的悲秋意识。主要在两个方面中表现出来,一个是他多次在诗歌中使用“悲秋”、“晚景”、“残阳”等带有悲伤性质的词语,并用秋季里凄凉的自然意象对秋进行侧面描写,例如梧桐就是一种悲的象征,同时也将柏树、树叶和荷叶等这些秋季里的自然意象倾注了作者的主管感彩,在诗词中变成了“枯柏”、“残叶”和“败荷”,作者也用这些意象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表达出来;“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卜算子》)中的“残阳”、“晚景”是略带悲伤的感情的意象,残阳,主要是指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快要逝去之时(确切的说,是指一天中有和煦阳光照耀的时间快要逝去之时),晚景,主要是指一天或是一年中的快要消失的暮景,作者要表现的内心中那种凄凉伤感的心情被作者用“残阳”、“晚景”这两种略带悲伤的景色烘托的淋漓尽致;“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玉蝴蝶》)在这里,作者描绘的是一幅色彩鲜明、感情丰富的画面,水面风轻轻的吹,苹花如人一般渐渐老去,在冷漠寂静的月光的映照之下,梧桐叶也渐渐变黄继而飘落……在这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之下,引出作者想说的话,即本文的主旨“遣情伤。故人何,烟水茫茫?”(《玉蝴蝶》);“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卜算子》)这里描绘的是秋天江边的全部色彩,“江枫渐老”与“败红”相对应,用江边渐渐老去的枫叶呈献给我们一幅苍凉衰败并且枯红的秋色,“汀蕙半凋”与“衰翠”相对应,用江边半凋的蕙兰来告诉我们现在的绿色已经没有往日的那种生机、那种翠绿,而是一种衰落颓废甚至有点苍凉的绿色,“满目”作为一种程度副词正好可以修饰这片衰败的秋色,它来告诉我们这种苍凉的秋色不仅只是一小片、两小片,而是满眼尽是;“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暗淡夕阳间。”(《戚氏》)这就是一幅充满悲秋意味的画面,在晚秋这个凄凉的时节,寂寞的小小庭院中飘落着略带寒意的秋雨,透过寒冷而凌乱的烟雾,我们看到槛外的都已经萧疏了,井旁代表秋意的梧桐都已经开始凌乱地飘落起叶子来了,这一切悲伤的景色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似乎更加悲伤了,这些显眼的大事物把凄凉的秋意表现的是那么的明显,同时那些不起眼的小事物也能够把这些凄凉的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谖。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戚氏》)在词中,作者告诉我们,由于道路的遥远,外加行人们的心中凄楚,他们连陇水的潺潺声都不愿意听了,而此时正好有烦躁的知了在枯枝败叶上哀鸣着,蟋蟀在衰草中哀鸣……这一切又与开头的大事物所表达的凄凉的秋意附和在一起,使作者悲秋的情意更悲。被苏轼誉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八声甘卅》,上阕中的四十六个字基本都是在描写秋天的景色,“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多,残照当楼。是 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见长江水,无语东流。”作者用铺叙的手法,只用了短短的四十六个字就极其简洁的勾勒出一幅深秋时节的雨景图,在这幅雨景图中,不仅只有雨中景,还有“潇潇暮雨”的声音,甚至有暮雨“洒江天”的动作和“洗清秋”的效果……从视觉、听觉等多种角度描写秋雨,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写出这场秋雨过后各处的情况,并且寓情于情景之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多,残照当楼。”写出这场秋雨过后的自然情况,通过“渐”、“紧”等程度副词更能形象的描写出这次秋霜和秋风的猛烈,“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作者以小见大,从一开始的小花小草等周边的小景物着手到后来的具有统一概括的“物华”休,其中“苒苒”这种程度副词,虽然是“慢慢的”意思,不是很紧,但是却更加重了这种悲凉的气氛。“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此时的柳永似乎更羡慕长江水这科没有感情的东西,因为似乎只有从这种东西身上才看不到凄惨悲凉的结局,它仍和往日一样“无语东流”……柳永要表达自己的悲秋意识,但他并不直接把这种“悲”是如何的悲,怎样的悲和悲的程度直接描述出来,而是通过描写周边的景物,创造意境,一切“情”皆由“景”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宋玉是历代文人的悲秋之祖,而且柳永对悲秽这一文化传统的部分继承是以宋玉为媒介的,柳永的社会政治地位与人生经历与宋玉的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封建利会中,他们都是不能够与当时社会搭配的很协调的失意贫士并且两人的诗歌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因此,柳永在他的作品中要表达悲秋这一感情的也会出现以宋玉为代表的略带悲伤色彩的人文意象,借着这种略带悲伤色彩的人文意象,他也在表达他自己的悲伤感情。如柳永在他所创的鸿篇巨制的词调《戚氏》中,发出“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的感慨,当时宋玉感到悲伤的原因正是在此处临水登山,而今柳永也在这,周围的情况和两千多年前宋玉的一样,作者借晚秋时节的景物,以悲秋之祖――宋玉自况,用宋玉的眼光参照当时周围的事物,给周围的事物蒙上一层悲剧意味,从而写出羁旅行役过程的凄苦和自己的愁思。“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雪梅香》)在这首词的一开始,作者就交代了当时自己的境况,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高楼之上,虽然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晴空,但是他看到的却是秋天萧瑟凄凉的景色,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之下,作者又有了自己的悲伤的情绪,想起了两千多年前与自己同病相怜的文人――宋玉,又以他们共同的眼光来把当时登高所看到的景色涂上一层具有悲伤感情的色彩,“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雪梅香》)烟,有点飘渺哀愁的意味,用“孤”来形容,又有一点凄惨孤零的感觉,碧,虽然是用来描绘颜色的,而且是一种很有生机的颜色,但在这里却代表天空,用“寒”来形容又有一点荒凉的感觉,完全没有了往日的那种生机。残叶告诉我们,那时的景色是衰败的,“愁红”二字又把这景色揉进了当时作者的心理感受,加入了作者个人的感彩。柳永总是这样借宋玉的形象,抒自己的感情……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在两宋的词坛上,他也是创用词调最多的一位词人。一生中,他大力创作慢词,他的词也主要以慢词长调为主,这虽然不属于诗歌内容方面的东西,但是从感彩等方面来说,慢词长调给人一种忧郁、凄凉的感觉,也加重了词的悲秋意识。

参考文献:

[1]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范文第2篇

摘要庾信由南入北的经历,一方面使其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另一方面,故国之思、亡国之哀、羁旅之愁以及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使其创作中大量使用“秋”、“枯树”、“鸟”等“悲苦”类的意象。此类意象一方面反映了庾信后期悲苦而矛盾的羁旅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创伤记忆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庾信 悲苦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勒内・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庾信作品中的意象是其理性观念的最完美的感性形象表达,是庾信对外部世界独特观察力、感悟力、审美表现力的综合体现。尤其是其后期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悲苦”类意象,不仅表现了其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也反映了故国之思、亡国之哀、羁旅之愁以及时时不能释怀的道德上的自责。本文拟从其“悲苦”意象大量运用的原因,以及具体意象的分析来探究庾信后期作品意象的选用与其“悲苦”心态的关系。

一 家国之变与“悲苦”类意象的心理成因

论者大都根据庾信的个人处境,将其生平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庾信前期的生活可以用林怡的概况来形容,即“风流世家子”,“春风得意欢”。庾信出生在一个既有政治地位又有文化素养的世族家庭。齐梁之际新野庾氏是一个极有影响的世家望族,其祖辈就人才辈出,庾信本人的仕宦生涯也可谓一帆风顺。《周书・庾信传》记载:

“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寻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另外,《北史・庾信传》中也有相应的记载。从文献记载可见,庾信是一个既才华横溢又饱受恩宠的文人。仕梁期间成为宫廷文人的主要代表人物。但其后却接连遭逢了两次重大的人生灾难。第一次是侯景之乱,这次叛乱使繁华的建康城沦为一片废墟,第二次是江陵之祸。庾信公元554年4月奉命出使西魏,而同年11月江陵为西魏攻破,梁元帝身死,江陵士民百官尽被西魏掠入长安,庾信也因此羁旅北国。这使庾信遭受了第二次沉重而严酷的打击。对他而言,金陵之乱既使他因临阵脱逃而蒙羞含诟终身,又给他带来家难:“二男一女,并得胜衣,金陵丧乱,相守亡殁。”国难家恨使庾信从此结束了前期的春风得意、裘马轻狂的生活。而江陵之祸,则不但使他蒙使命不达之辱,而且使他历亡国之痛。羁旅异域,终至客死北国。并且其中又接连遭受父死母丧,女儿外孙相继亡殁的悲哀。这一重大的家国之变,使庾信由前期的风流世家子,春风得意臣,沦为羁旅他乡客,悲愁不尽身。虽然庾信因由南入北而使他获得了接受北方文化的机会,使其创作融合南北文学,达到极高造诣,正如杜甫所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但也使其终老也难以摆脱种种复杂矛盾情感交织的“悲苦”之情。正如黄承吉所言“羁臣到死愁难尽”、“肠断江南日几回”。庾信自谓晚年所作《哀江南赋》“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倪作注解时借以发挥道:“子山入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而已。”(《注释庾集题辞》)可谓深契庾信后期文学的精神特质。庾信的性格心态随着社会时局和个人处境的变迁而发生了极大的裂变,在其后期诗文中流露了强烈的故国之思、亡国之哀、羁留之恨。同时也因处境心态的巨大变化导致后期作品大量使用“秋”、“树”、“鸟”、“鹤”、“泪”、“月”等大量“悲苦”类意象。

二 “秋”之意象与秋景心态

庾信作品中运用频率较高的首先是“秋”意象。据吉定在《庾信研究》中考证:庾信秋景作品几占其创作的二分之一的分量。其题材包括羁旅、乡关、哀离、赠别、边塞、隐逸、田园等。写秋成了庾信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庾信的全部作品中,以“秋”字为标题或在作品中出现的就有153次。秋意象的展现可算是庾信诗赋的艺术特色之一。而这一意象的选用其实也与其特殊的心境有关。加拿大学者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认为:“秋是悲剧的原型。”一说到秋天,总与凄凉、忧愁、郁闷等连在一起,“秋”好象与“悲”“愁”总有不解之缘。宋玉的《九辨》开篇即:“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可谓首开“悲秋”的传统。后世很多文人皆有写秋之作,如曹植“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苏轼有《秋声赋》,马致远有《秋思》。由此可见,“秋”意象在诗文中反映的文化心理大都与几种悲凉情感相对应:游子羁旅之愁、贫士失职之苦、情人离散、骨肉分离、破国亡家之悲。

庾信作品中描写的秋日、秋鸟、秋风、秋花、秋草、秋日小园也无不与以上情感相对应。如:怀秋独悲此,平生何谓平(《拟咏怀》其九);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拟咏怀》其十七);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拟咏怀》其十八);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拟咏怀》其三)。这些诗歌集中表达了庾信经由变乱破国亡家的悲哀。又如:秋风苏武别,寒水送荆轲(《拟咏怀》其二十六);苍茫望秋景,羁旅对穷秋(《秋日》);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表现了诗人羁旅异域的悲伤情怀。哀叹自己流落异国,人生地疏,如苏武、李陵之身处匈奴,甚至联想自己不如大雁,能秋返故乡。另如《伤心赋》首段从秋风骤起,草木凋零入题:“悲哉秋风,摇落变衰。魂兮远矣,何去何依,望思无望,归来不归。未达东门之意,空惧西河之讥……”(《伤心赋》),借秋景抒发丧亲之悲。从作品分析看,庾信大多通过“秋”意象来表现自己的心态和对外在社会动荡不安环境的体悟。虽然庾信后期逐渐受到北国统治者的赏识和提举,但羁旅他乡,老死难归的悲凉以及世人对其弃城变节的鄙薄,加之后期相继遭受丧亲之痛,个人生活的凄凉。这种巨大的人生变故,无尽的心灵矛盾的折磨,都使庾信的审美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先秦时期就确立的含蕴悲凉、萧索情感的“秋”之意象恰好切合了庾信秋景般的心境。使其作品大量言说秋树、秋雁、秋日,同时也有大量作品直接将“秋”字用于标题之中。

总之,庾信作品中的“秋”意象既是对 “悲秋”传统的继承,又是对自我悲哀愁苦如萧飒、凄凉、肃杀的秋景般心态的反映。

三 “鸟”之意象与失群处惊之悲

在庾信后期创作中“鹤”、“雁”、“鸿鹄”、“鸳鸯”等鸟类意象也大量出现。“鹤”意象自《诗经》以来,在古典诗文中逐渐被丰富成为成仙得道,超尘脱俗、永恒不朽的象征,同时也因“鹤”孤高的形象,凄厉的叫声,而蕴含着人世错迁变故的哀婉悲凉之情。其后“鹤”也与故土之思的伤痛紧密相连。据林怡在《庾信研究》中统计,“鹤”在庾信诗文中出现近五十处。并且作者多用鹤的悲鸣永诀,凄惨死去的情形,表现诗人的消极心境,如其因周明帝悲叹双鹤而主动请缨而写的《鹤赞》:

“九皋遥集,三山回归。华亭别泪,洛浦仙飞。不妨离缴,先遭见羁。笼摧月羽,弋碎霜衣。塞传余号,关承旧名。南游湘水,东入辽城,云飞欲舞,露落先鸣。六翮摧折,九门严闭。相顾哀鸣,肝心断绝。松上长悲,琴中永别。”

作者借助哀叹双鹤因遭擒获而悲凉死去的故事,来描写人间的生离死别。令人肝胆摧裂。另外,其文中的“鹤”的意象多具有孤傲清高,思乡重情的人性特点。如:“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哀江南赋》);“生民忽已鱼,君子徒为鹤”(《和张侍中述怀》)。这种描写中无不隐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空幻感和悲凉感。

另外,据吉定在其《庾信研究》中统计,庾信描写秋雁的作品也达18篇,而且其笔下的雁多具失群、单栖、无归的遭遇。庾信将自己在北地独特的心灵体会,运用于对雁的描写,使其作品中的雁已不再具有雁的自然特征,而是多在非常态下生存。如写秋归之雁“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晚秋》),“犹忆方塘水,今秋已复归”(《赋得集池雁》)。这其中充满了哀怨和凄清。除此之外又如:“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秋夜望单飞雁》);“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这正是庾信如离群孤雁般心境的写照。另外,其作品中除了多次描写鸟之失群单飞之外,还多次表现惊鸟的形象。如“骇猿时落木,惊鸿屡断行”(《从驾观讲武》);“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村”(《拟咏怀》);“闻弦鸟自落,望火兽空惊”(《伏闻游猎诗》)。这其中与其说写的是鸟之惊,不如说写的是庾信经由两次变乱,又在北朝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惊恐心境的写照。此外,如“青田松上一黄鹤,相思树下两鸳鸯。无事交渠更相失,不及从来莫作双。”(《代人伤往》)其中的描写反映的作者的心境无不带着深深的痛苦与悲哀无奈。

以上作品中描写的这种失群处惊之鸟的意象,正与庾信经历丧乱,东奔西走,后又沦为亡国之臣的处境相通,也隐喻了其始终难以释怀的沉痛的故国之思,是其对痛苦人生真实体验的反映。

四 “树”意象与半枯之心

在庾信的后期作品中描写了千姿百态种类各异的树,有南国之槟榔、八桂、橘树,北地之石榴、枫子、交让、龙门之树、梧桐。但无论何树多比喻自己失节的厚颜和思归不得的心情。皮厚而无心无节的树,记录了庾信在动乱之中仓皇弃城出逃的悔恨心境。而无复生意的半枯之树更是形象地展现着作者的半枯之心。吉定在《庾信研究》中提到:庾信写树有的以树自况:“譬之交让,实半死而言生;如彼梧桐,虽残生而犹死。”(《拟连珠》二十七)有的明写枯树,暗托心情:“盖闻卷不死,谁必有心;甘蕉自长,故知无节。”(《拟连珠》三十八)“交让未全死,梧桐唯半生”(《慨然成咏》)倪

注曰:“言心非死非生,若枯树也。”他反复咏叹无复生意的枯树:“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拟咏怀》二十一);“古槐时变火,枯枫乍落胶”(《园庭》)。特别是《枯树赋》,寓言式地说明他自己由南入北,了无生气,虽生犹死的心理。开篇即:“此树婆娑,生意尽矣。”结尾:“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树与人合为一体。另也有对漂泊流徙的枯树的哀叹:“漂流从木梗,风卷随秋箨。”(《和李司禄喜雨》)

枯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联故土信息的语码符号。叶落归根是中国人故土难迁的传统观念,而庾信拔本伤根、迁徙异地的经历,使他产生了与树相关的系列物象的思考,大量运用“树”意象,其实一方面表现自己的乡国之思,失节之哀,丧子之痛,另一方面也表明“树”记录了他的真实的心路历程。历经丧乱,变节易主,遭遇子女陨于战乱,父母相继离世的庾信,如半死枯树般了无生趣。正如吉定所论:

“他强烈的故国之思,隐逸之念,失节之痛,生存之艰,年华老大的复杂心态,通过秋日枯树这一原型意象得到了生动的记录和再现”。

另外,庾信后期作品中也大量运用猿、云、蓬、泪、月等意象。这些“悲苦”类意象无不记录着其后期难以超脱的愁苦心境。

综上所述,在庾信的后期创作中所大量选用的“秋”、“树”、“鸟”等“悲苦”类意象,是其后期悲苦心境的折射,是破国亡家、羁留异域等创伤记忆在作品中的再现和宣泄。这类意象的运用不仅使其作品“暮年诗赋动江关”,同时也对古典诗词的此类意象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怡:《庾信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2] 吉定:《庾信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 (清)倪:《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

[4] 张喜贵:《庾信诗赋中悲秋心理透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5] [韩国]姜必任:《庾信对北朝文化环境的接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山西方言 惶 词义

“惶”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地方方言的常用词。主要分布在山西及西北地区的陕西和甘肃。但是该词在这三个地区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山西和陕西方言中的“惶”都有“可怜”义。在甘肃方言中,“惶”则为“思念、想念”义,且多用于父母和儿女之间,好朋友和情侣之间往来也可用。例如:“惶你哩,有时间多回来看看。”在这里面,“惶”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本文研究的“惶”主要来自山西方言。

一、山西方言中“惶”的词义

山西方言中的“惶”是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各不相同。在山西太原方言中,“惶”有两层意思:①表示可怜。如:“他是个孤儿,真惶咧。”②表示艰难。如:“他赌博把家都输没了,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惶。”在山西忻州方言中,“惶”也有两层意思:①表示痛苦,悲伤。如:“这娃娃的父母刚死,现在正惶咧。”②表示凶悍,主要指性格方面。如:“那个人可惶哩,村子里没人敢惹他。”在山西万荣方言中,“惶”除了有上面几个意思外,通常和动词“哭”组合成另外一个词,叫“哭惶”,也有两个词义:①表示奔丧。如:“这娃的母亲今天埋,他赶回来哭惶咧。”②表示出殡时子女在棺材后面哭。如:“巷子里吹起了唢呐,人山人海,大家都在看哭惶。”

在山西方言中,“惶”一词主要用于太原、忻州和万荣这三地的方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惶”的解释也比较简单:“①〈书〉惊慌烦恼;②〈方〉穷苦。”①因此,很有必要对该词在古文献中的词义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惶”词义在古文献中的历史演变

(一)唐代古文献中的“惶”

“惶”始见于唐代,在《全唐诗》中收录“惶”一词的有:

(1)郑侯应凄惶,五十头尽白。(《全唐诗・高适・同群合题郑少府田家诗》)

(2)所叹谬游东阁下,看君无计出惶。(《全唐诗・刘禹锡・赠同年陈长史员外》)

(3)十五年前事,惶无限情。(《全唐诗・元稹・遣行十首》)

(4)惶老梗泛,凄断倦蓬飘。(《全唐诗・骆宾王・晚泊河曲》)

(5)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惶,席不暇暖。(《全唐诗・骆宾王・上安州李长史书》)

(6)若不困顿于林野,必凄惶于道路。(《全唐诗・元结・问进士二》)

其中“凄惶”与“惶”是相通的,“凄惶”义为“悲伤、痛苦不安”。例(1)中“凄惶”是指“悲伤”,例(6)中指“匆遽不安”。例(2)“看君无计出惶”中的“无计”结合全诗应理解为“生计”义,因此,“惶”一词应为“生活艰难、困苦”义。例(3)中的“惶”可译为“生活艰难”。例(4)中“梗泛”指“漂泊不定”,“惶老梗泛”则可以翻译为“生活艰难,漂泊不定”。因此,这句诗中的“惶”也应理解为“生活艰难”。例(5)中“席不暇暖”指坐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的样子。因此,“迫于惶”中的“惶”一词则为“忙碌不安”义。总的来看,唐代古文献中,“惶”主要有三层意思:①悲伤、痛苦;②生活艰难;③匆忙、忙碌。第二层意思在文献中比较常见,这说明古代文人通过借诗抒情,表达自己的生活艰辛或怀才不遇。

(二)宋代古文献中的“惶”

宋代词作家用“惶”一词的较少,具有代表性的词句有:

(7)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惶,去也惶。(《全宋词・辛弃疾・一剪梅》)

(8)黄昏院落,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全宋词・无名氏・行香子》)

(9)为伊家,终日闷。受尽惶谁问。(《全宋词・欧阳修・怨春郎》)

(10)抱关击柝,惶奔走,孟子之战国,杨雄之新室,又不幸其时者矣。(欧阳修《投时相书》)

宋词中的“惶”大多数都用在一个孤独、凄凉的特定环境中。例(7)和例(10)中的“惶”都表示“匆忙、忙碌不安”义。其中例(7)中的“惶”表达了诗人思乡、孤独的感情。例(8)中的“惶”使用的是叠词“惶惶”,“黄昏”与“惶”相组合,烘托出词人孤单、彷徨的心情。这里的“惶惶”义为“凄凉和孤单”。例(9)中的“惶”义为“苦难、艰难”,和现在山西太原方言中的“艰难”同义。

(三)元朝古文献中的“惶”

在原曲中,常常可以看到“惶”这个词,大多数都表示“痛苦、悲伤”。例如:

(11) 不信好人言,必有惶事。(《全元南戏・刘唐卿・白兔记》第十二出[哭相思])

(12)(生)夜来不听妻言语,果有惶处。(《全元杂剧・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二折[斗虾蟆])

(13)两行愁泪脸边垂;一点雨间一行惶泪,一阵风对一声长吁气。(《全元杂剧・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油葫芦])

(14)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惶泪。(《全元杂剧・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二折[斗虾蟆])

(15)唱道感叹情多,惶泪洒,早得升遐,休休确实今生罢(《全元杂剧・白朴・唐明皇秋叶梧桐雨》第三折[鸳鸯煞])

(16)阁不住两眼惶泪,俺哥哥含冤负屈有谁知?(《全元杂剧・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第三折[七兄弟])

这几个有关“惶”的例句只是元曲中的一部分,但是都很有代表性,也包含了元朝元曲中“惶”一词词义的趋势。以上6个句子可以分为两类:例(11)、(12)更偏向于俗语方面,与现代生活中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相似,这两句中的“惶”一词,都可以解释为“痛苦”或者“悲伤”义,因此,“惶事”“惶处”可以理解为“痛苦的事”或“悲伤的事”。第二类是例(13)~(16),“惶”都与“泪”相对应,和“泪”相关的“惶”很明显也表示“痛苦”和“悲伤”义。

(四)明朝古文献中的“惶”

明代的小说和话本中,常用到“惶”一词。例如:

(17)赵子龙单骑救主:“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18)八戒捆在旁边,与王父子、唐僧,俱攒在一处,惶受苦。(《西游记》第九十回)

(19)是我不听好人言,今日果有惶之事。(《水浒传》第六十一回)

(20)刘秀才念着郑氏,叹息不已,不觉泪下。正在凄惶间,忽见这个养娘走进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21)不听老人言,必有惶泪。(《鼓掌绝尘》第四回)

(22)白龙精吵白龙江:“昨日下午推到这里,今日又日西,肚子里虽是水灌的饱,心里其实是凄惶。”(《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十九回)

(23)我怎为他乱了方寸,灰了军心?身为将,怎顾的私?任惶,百无悔。(《牡丹亭》第四十六回)

以上7个例句都是有关“惶”一词在明代小说中词义解释的经典片段。通过分析这几个例句中“惶”的词义,可以判断出“惶”一词在明代词义的演变趋势。在唐代的古诗中,“惶”与“凄惶”一词是相通的,在明代的小说中,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因此,例(17)、(20)、(22)中的“凄惶”亦为“惶”义。例(17)是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典故,这里的“凄惶”为“惊慌”义;例(18)中的“惶惶”按照书中注解也是“惊慌烦恼”义。我们认为,这里的“惶”的重叠式“惶惶”一般都兼具“凄凄惨惨”和“可怜”之义,因此,把例(18)中的“惶惶”理解为“可怜”更为合适。例(19)~(23)中的“惶”,词义相同,都可理解为“悲伤”。其中例(19)中的“惶之事”与元代元曲中“不信好人言,必有惶事。”中的“惶事”用法相同,都为“悲伤事”;例(20)、(21)中的“惶”都与泪相关,义为“悲伤”,这一点,也与元曲中的用法一致;例(22)、(23)中“惶”也是“悲伤”义。通过分析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明代小说中,“惶”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悲伤”,二是“惊慌烦恼”。

(五)清朝古文献中的“惶”

(24)眼前又不能去一望,真令人凄惶迫切之至。(《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

(25)说着,不觉凄惶起来……(《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

(26)看见晃夫人怪哭,晃夫人不由得甚是惶。(《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七回)

(27)晃源孙儿,你不听老人言,定有惶处。(《醒世姻缘传》第三回)

(28)当初亲戚故旧,一个一个的,听说前后死去,都有许多伤感,现在不知不觉的我也死了,凄凄惶惶的,我也不知道往哪里去的是好。(《老残游记》续第九回)

(29)其实正是一部民族灭忙的伤心史,说来好不凄惶!(《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30)自己身后,正不知依靠谁人。说着,便不胜凄惶,以后便常常说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清代小说中,也常出现“凄惶”(“惶”)一词,例(24)中的“凄惶”与“迫切”表达了当时人物的心理特点:悲伤急切。因此,“凄惶”一词可以理解为“悲伤”。例(25)中“凄惶”的内容是“我老年不幸,把儿子、媳妇都亡了,丢下这个孽障种子,还不曾取得一个孙媳妇,今天已十八岁……将来我这几根老骨头,却是叫何人送终?”结合前文,“凄惶”可理解为“悲伤”义,为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悲伤。例(26)中,“惶”与“哭”结合,有“悲伤”义。例(27)中“惶处”与明代小说中出现的“惶事”相同,义为“悲伤处,悲伤事”。例(28)中的“惶惶”与例(18)中的意义相同,指“可怜”。例(29)中的“凄惶”与“伤心史”相对应,义为“悲伤、伤心”。例(30)中的“凄惶”主要解释“自己身后,正不知依靠谁人”,想到自己的处境,便感到悲伤、伤感,因此,这里的“凄惶”也指“悲伤”。

三、结语

在唐代的古文献中,“惶”有三层语义:①悲伤、痛苦;②生活艰难;③匆忙、忙碌。其中表示“生活艰难”义更为常用。在宋代的古文献中,“惶”有“忙碌不安”“凄凉、孤单”“艰难”这三层意思。可以看出宋代和唐代古文献中的用法相似。在元明清的古文献中,都把“惶”解释为“悲伤”之义,且用法相同。通过分析古文献中“惶”一词的词义演变,可以看出现在山西方言中“惶”一词的词义自古就有。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年,第1391页。

参考文献:

[1]吴鹏程.“小子”词义的历时演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10).

[2]郭芹纳.“惶”义辩.[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4).

[3]张楠.古文献中所见山西方言历史词汇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范文第4篇

网络爱情悲剧的句子语录

1) 恋爱是想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栓一个人,爱情是吞一个人的心。

2)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爱他的芬芳!而我的苹果者是用来做了酒杯。

3) 你终会明白,谁是虚情假意,谁是真心爱你,谁会为你不顾一切。

4) 因为我知道路的尽头总有笑容灿烂的顾小北在等我,这让我勇敢。

5) 如果以后你会不经意地想起我,请别忘记我曾那样深深地爱过你!

6)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7) 一些很期待的生活,总是在你自以为是的梦想中消磨了,然后给予你一个很失望的打击。

8) 我总是以为自己是会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的。不管在哪里,碰到谁。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9) 我那么的沉默,带一点点的笨拙。就像你的失落,从来不曾给我看过。

10) 承诺本来就是男人与女人的一场角力,有时皆大欢喜,大部份的情况却两败俱伤。

网络爱情悲剧的经典语录

1) 有一些人,这一辈子都不会在一起,但是有一种感觉却可以藏在心里守一辈子。

2) 时间会让你了解爱情,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推翻。

3) 女孩脸红就更美,害羞实在是一种美态,不会害羞的女孩,应该是一种缺陷才对。

4) 我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只期盼你停住流转的目光。

5) 明知道是让对方痛苦的爱就不要让它继续下去,割舍掉。如果不行就将它冻结在自己内心最深的角落。

6) 我们说好不哭,戴起美丽的面具,一脸冷漠超越生与死的恐惧和意念。

7) 追求和渴望,才有快乐,也有沮丧和失望。经过了沮丧和失望,我们才学会珍惜。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8) 你是不是断定我不会离开你,所以你才这么肆无忌惮的伤害我。

9)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10) 生命中可以遇见的人不多,可以付出的亦只有那么几个。

11) 慢慢的,我乜学着放下了。不是我变了,是我真的无能为力了,我认输了,我折腾不动了。

12) 我的爱情就像是风筝,也许越飞越高,也许永远飞不起来。

13) 于是,转过身去,背对着爱情离开把自己关在门里,把爱情关在门外只是,这一转身,往往就是一生,就是一世。

14) 一辈子孤单并不可怕,如果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自由,那我们就是幸福的。许多长久的关系都以为忘记了当初所坚持与拥有的,最后又开始羡慕起孤单的人。

15)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16) 我们无厘头地说些无厘头的话,只为了打发这该逝的时光。

17) 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

18) 如果我说我想一个人静一静,其实我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你。

19) 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20) 我在佛祖面前许了一个心愿,希望化座一颗小树,矗立在你每天经过的路旁。我将爱恋与思念挂满枝头,希望有一天你会与我相恋!

关于网络爱情悲剧的句子语录

1) 那场雨美得催人泪下。雨的离去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该结束了!

2) 因为有你,我认真过,我改变过,我努力过,我悲伤过。我傻,为你傻;我痛,为你痛;深夜里,你是我一种惯性的回忆。

3) 潮湿的角落里爱情都发了霉,顺带着我一起被遗弃。即使已被你卷入爱的漩涡,泪眼朦胧却也只能选择你的选择。

4) 爱情就像个彩色的泡泡,看似很美丽,其实一戳即破。

5) 怎么会迷上你我在问自己,我什么都能放弃居然今天难离去,也许你不曾想到我的心会疼,如果这是梦,我愿长醉不愿醒。

6) 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力,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

7) 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

8) 翻开尘封的日记,唤醒了遗忘已久的记忆,不让这些遗忘已久的记忆不再随风飘落,让这些散落在记忆深处的印记,化作永恒。

9) 人生总有许多巧合,两条平行线也可能会有交汇的一天。人生总有许多意外,握在手里面的风筝也会突然断了线。

10) 你坐过的沙发宽了,你爱的音乐停了,那天的我等你等成了摆设。

11) 我们说好不哭,戴起美丽的面具,一脸冷漠超越生与死的恐惧和意念。

12) 当分手来临,我并不感到伤痛,也不感到喜悦,有的只是静静地看着你。因为我的心己经死了!

13) 分手后的日子里,想了很多,有一句话说的:“爱他,就让他幸福”。如果这样他会幸福,就让他飞吧。

14) 有花的季节,我看雨点败落,颓废就像那样席卷着脆落的花瓣,坠成堕落的灿烂。而顺流而过的雨水,那是花在哭泣,还是云在惋惜。

15) 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你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

16) 当我的灵气变的无比强大时,我想要保护的人都已经不在了。

17) 有人喜欢你绑着头发的样子,有人喜欢你披着头发的样子,于是你犹豫到底该绑着还是披着,可是你忽略真正喜欢你的人喜欢你所有的样子。

18) 沉溺于以前与回忆的人是一个很懦弱的人,因为她(他)不敢勇敢地正视现实。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变化。没有不变的感情,没有不变的人。

19) 相爱是种感觉,当这种感觉已经不在时,我知道还在勉强自己,这叫责任!分手是种勇气!当这种勇气已经不在时,我却还在鼓励自己,这叫悲壮!

20)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21) 我想努力抓住世界,最后却仍被世界淘汰,如果一开始就松开,我会不那么伤心吗?终究是要闭上眼,随风去吧,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呢。

22) 有人说,迷茫时一只漂泊太久的船,彼岸浓重的雾,让它迷失了自己的终点。可它还是飘啊飘啊,希望可以穿透这浓雾,见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23) 当一个人不爱你,却乜不拒绝你,还要与你保持朋友关系。那么,忘记它,抛弃他。他不爱你,你应该知道,他只是想利用你满足他虚荣的心。

24) 爱是无偿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帮助,是彼此心灵的感应,既然选择了爱,就要真诚的对待它,珍惜它,在他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25) 为什么要迷茫?总觉得我们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应,泥牛入海。总觉得我们离成功的殿堂很远很远,没有过尽千帆的翅膀,所以只得仓皇逃离。

26) 单身久了,就不想去恋爱,会感觉朋友越来越重要;单身久了,就不想去逛街,越来越喜欢宅家听歌;单身久了,就变得成熟起来,会比以前越来越爱父母。

27) 他纵有千个优点,但他不爱你,这是一个你永远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的缺点。一个人最大的缺点不是自私、多情、野蛮、任性,而是偏执地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28) 为何一眨眼,画面切割的瞬间,所有誓言被海冲刷成谎言。

29) 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30) 安静的笔墨,写不出一丝伤感来。面对挫折的勇气已是与生俱来,因为活着的世界没有如果。爱了就爱了,没有人给我们写结局,不完美是另一种完美。

 

网络爱情悲剧的句子语录相关文章:

1.经典悲剧爱情语录大全

2.悲剧爱情语录经典大全

3.爱情的悲剧名言摘抄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范文第5篇

动物世界里究竟有没有语言?应当是有的,不然怎么会有鸟语花香这样的描述?但动物的语言多数是内敛的,更多的只表现为一种可以细究的行为或舞蹈。所以,它们天生构成一种画面。

《动物世界》曾记录了这样一幅画面:一对鹰夫妻在一年里精心养育了两窝鹰雏,当第一个儿子渐渐羽翼丰满时,另一对小鹰雏出生了,这两只大小不一。先出生的那只,个头明显大些。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第一窝出生的大儿子被提前赶出了家门,被父母安置在了不远处一个相对安全的山崖下,独自练习飞翔与捕猎。母鹰被烈日烤得有些枯焦的黑色羽毛,临时充当起了一片树叶,为一对白色的小鹰雏遮挡出一块阴凉来。雄鹰出门觅食去了,此时四周只有风与几乎要燃烧起来的夏日空气。在漫长的等待中,大家的情绪都变得焦躁起来。出于好斗的天性,刚刚出生的这一对小鹰雏,终于发生了内讧,大的开始啄小的。母鹰终于忍耐不住饥渴。也或许是出于某种担心,总之,它扇动起了巨大的翅膀,去寻觅久久不归的雄鹰。它们汇合后才终于有所收获,合力围捕到了一只灰兔,欣喜而归。可等待它们的,却是鹰雏兄弟的一死一伤。雄鹰悲怆地大叫几声,愤恨地一脚踢向粗心的伴侣,责怪它没有尽到看护的责任。母鹰伤心地离开,在不远处凄凉地盘旋、悲鸣。紧接着,出乎意料的一幕发生了:雄鹰张大嘴巴,把死去的小儿子艰难地吞咽下去。

没有人会因此指责这只雄鹰吧,它的愤恨与吞咽的动作都出于自然天性,这是一种真实的兽性。如果你想用一个词来解释这样一个场面的话,那是徒劳的,比如你会想到残酷、悲凉或是别的,但还是不对。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在这里是有效的。看到这一幕时,不要描述,不要阐释,只需静静感受。整个画面显示出来的沉默令人窒息,令人震撼。

那是一种没有语言的生活。

如果用人类的眼光来看,这眼前的一幕无疑是残酷的:尽管它们精心养育自己的儿女。但它们在这一年里还是失去了所有的孩子――连那个被赶出家门已经羽翼丰满的大儿子,也最终成了山猫的猎物。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信息工程大学

第欧根尼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