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剑轻安

一剑轻安

一剑轻安范文第1篇

半江瑟瑟半江红。

远处,一名年轻剑客,白马素衣,伴着马蹄声和衣袂翻飞声,踏风而来。眉,斜飞入鬓。目,似这一泓秋水,平静而深邃,英俊的脸上透着逼人的傲气。冷,而傲。

前方,是另一名剑客,青袍长髯,眼神坚定,横剑驻立古道。以自己的剑法和胆色,迎战对手。年轻剑客按剑下马,那是一柄优雅的古剑,曾饮过无数人的血,此刻正躁动着不安的灵魂。剑客的天职就是战斗,借一次次的拼搏来提升自己。

两人对峙,双目对视。斗志在此暴发,信心随之膨胀。枯叶摇落,从眼前划过。剑,同时出鞘,交错时发出铿锵之声,相碰迸出耀眼火花。两人同时弹开又同时射回,再次纠缠起落,腾走追逐。此时,手中的剑已不只是剑,他们手中握着的是他们的生命。一招一式,皆是他们独有的舞步。

空气急速波动,摇落满树残红。飘飘溯溯,纷纷扬扬,似从天而降的香雨。湖,无风自动,激起千层浪。剑化流星,人如幻影,正是猛虎遇蛟龙。

静。安静。寂静。时间就此冻结。两名剑客各战一边,脸上一样的平静。血。一滴,两滴,三滴,顺着指尖滑下,在地上化开一朵桃红。一秒,两秒,三秒。长髯剑客缓缓倒下……

年轻剑客收回剑,向长髯剑客深深一鞠。他认为,作为一名剑客,能死在征途上,能死在剑下,是幸运的。只有征程,只有剑,才是剑客的归宿。

风起枫落,这秋日的最后一抹红,飘落平湖,轻轻的,打着旋儿,溶入这一湖同样赤红的秋水,留下血燃烧过的痕迹。

一剑轻安范文第2篇

川北唐家的人绑架了小雀父女。

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唐大先生在屋里踱了十几个来回,才叹息一声,无奈道:“二弟,为了小雀的安全,咱们放弃这场决斗吧。”

回家已经三个时辰,唐大方始终没有吐过一个字,直到现在,他才用力摇了摇头:“放弃决斗,就是认输,为了家族的荣誉,他怎么如此自私?

唐大先生急了:“可是小雀……”唐大方抬手止住哥哥,抬头凝视着掩在暮色中的前方,悲伤而又果决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等这一战,全家人也在等,所以,我不能不战,此役一毕,小雀生,我便陪她生;小雀死,我便陪她死!”

唐大先生猛地张大嘴,有话几乎要说出口。可是很快,他又抿紧了嘴,只一把握住唐大方的手,用力紧紧地握住。

八月十五这天,天刚破晓,就有许多人奔相见桥。但离桥还有一里,便被唐家的人“留步”接近午时,唐大方和唐轻松,由两家的人簇拥着,出现在桥的两端。

唐大方昨晚根本没有合眼,眼前一会儿是小雀轻舞飞扬的倩影,一会儿是小雀梨花带雨般的泪脸,直到快黎明了,他才强迫自己小寐了一会儿。现在,他的斗志旺盛,小雀生他便生,小雀死他便死的决心,将他的斗志激发得像涨潮的春水一般汹涌澎湃。

唐轻松是个面色沉郁的年轻人,深知家族已经连续四十年不败,倘若今天败在自己手上,自己将永远抬不起头来。

所以他一见面便抢先出剑,压制唐大方的快剑,很快,他又急又气??急的是几次都差点刺中唐大方,气的是自己以使出三四十招,而唐大方根本没有拔剑的意思,跟着他开始害怕,对方剑不出鞘尚且应对自如,那剑出鞘了呢?这念头才在脑中一转,自己刺出的森冷的剑花,犹如天处惊虹般,炸出道亮丽的剑光,唐大方出剑了。

“叮”一声金光交鸣,唐大方的剑尖已点在唐轻松的剑脊上,唐轻松连绵剑势为之一滞,唐大方清啸一声,飞身而起,剑自上而下,幻出一篷剑影,当头笼下来!唐轻松的头刚向上扬起,唐大方的剑尖已离头顶不过半尺。

一剑轻安范文第3篇

出行前,我准备了很多漂亮的裙子,打算去剑桥招摇自己的青春,然而,从巴斯急急忙忙地上车的时候,竟然忘记带上了,到了伦敦转车时候,恍然发现自己忘记带了旅行箱,这对于一向行事谨慎的我是从没发生过的事情。也奇怪,我当时没有特别着急,想着,要去剑桥了,心里也就踏实了。的确,剑桥给我的感觉就是踏实和不慌张。

2年前我特别幸运地申请到了剑桥大学,但是由于当时国家公派项目已经签订去巴斯大学,所以就没有改签。到了英国后,我第一个去的城市就是剑桥,还在国王学院刻有徐志摩诗词的地方庆祝了我22岁生日,记得临走的那天还恰巧赶上了冬令时,在剑桥多待了1个小时。朋友笑着说:你看看,老天都让你多在剑桥待会。

这次去剑桥,已经是另外一种心境,快2年了,看看同学的变化,还有自己的变化,心中感触颇深。朋友家住在康河旁边,每天早上和傍晚我都会在河边走一走。剑桥不大,不如巴斯或者牛津大。如果说牛津是城市中有大学,那么剑桥便是大学中有城市,学者的气息更加浓厚,到处停放的自行车,还有校园内张贴的博物馆或者文艺活动的广告。

徐志摩在剑桥求学时,曾经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更是在此感悟出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不长不短,哲学上一直争论不休的关于“人从何而来,又将从何而去”的议题,曾经在剑桥也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教义上的争夺,他们称之为良心的争议。直到16世纪,亨利八世进行了宗教改革,才将一些人从宗教和神学转到希腊神学,圣经和数学。并开始逐步研究科学方法、运动定律还有微积分,随后,热力学、电子、原子、氢气、DNA、图灵计算机、量子力学、弦论等等一系列学科蓬勃发展起来。

轻轻地我来了。剑桥很美,美在于淡泊,安静无风波,像湖水,波澜不惊,又包罗万象。曾经和英国朋友聊英国经济危机对研究机构的影响的时候,那个朋友满脸自豪地说,英国经济再衰败,牛津剑桥也不会衰败。一群优秀的人缔造了学习探索的乐园,那个乐园又养育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精英再去缔造一个更好的剑桥。有些时候我们被社会或者世俗的东西捆绑,直觉地认为剑桥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大学,于是纷纷前仆后继地前来求学,然后再带着剑桥的光环在世界各地创业,似乎一个永不停歇的良性循环。而事实上第一批来剑桥的师生是1209年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被伊利主教收容,当初的他们恐怕也没有料到那个避难之所能成就今天的辉煌。还记得剑桥的校训是此地乃启蒙之所,智慧之源,在这片距繁华纷扰的伦敦100公里的静谧之地,悄然滋长了无数优秀学者的思想,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培养牧师到培养有学问的国家栋梁,再到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争论和分歧,每一次思维的火花无不绽放着理性和思辨的光辉。

一剑轻安范文第4篇

“唔……嗯。也许吧,留下来是九死一生,但是我还是留下来。”李月风说。

“你是我见过的人中最镇定的,也是灵气最强的一个,虽然我未成人,但是我还是能杀人。”李幽闭上眼睛,说。

“是么?过奖了。”李月风说。

“哎!”李幽叹了口气,把手扬起,一阵风吹过,李幽的长袍由后向前的飘起来,周围的草也摇着。

“不知道怎么的,我能察觉出来,你没用法术。”李月风说。

李幽一笑,消失了。当李幽再出现时,也不过3秒,但是已经在李月风后面了。李幽把手轻轻一提,把肘关节向李月放的背搭过去。李月风毕竟没有学过武功,反应也没有效果。这点,李月风很清楚。但是,李月风能清楚的感觉到李幽的动作,尽管李月风是背对着李幽的。

快要攻击到李月风了,可是李月风还是没有反应。但是,李幽停下了,冷冷的问:“你不怕死吗?”

李月风笑了,说:“谁不怕死?我也怕。但是,我觉得躲也不是办法。”

这一次,李幽狠下心来,笑吟诗到:“幽幽幻蝶无处飞,幻蝶金黄失无反。幻蝶幽幽问心归,去无处之幻蝶归。”

李幽念完,周围的空气有些凝固起来发出金灿灿的光,在那一刹那,李月风消失了。

李月风来到了另一个世界,里面全是金色的蝴蝶。除了那金色的蝴蝶,地上全是花草,花花绿绿。李月风站在湖边,那片湖,呈现出了他爸爸的样子,呈现出了以前的那个人对他的期望。

李月风被困在里面,感到无比的失落。

李月风跳到湖中,想离开世界,走想地狱——他绝望了。

没想到,着次下去,他却如同鱼一样,竟然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意间,他看到水底有两把剑,架在剑台上。

一个剑台下,有个法字,李月风走到那里,法字发出光,剑台下,有一行字:逍遥无心心无归,遥遥无期剑心期。灵风剑来盼月风,月风来时剑心归。李月风见了,把手放到剑上,轻轻一提,剑变拿出来了,一本貌似不怕水的秘籍不知怎么的,出现在李月风的手上。

不一会,剑自然出鞘,在剑台上刻下:法之剑,守天下。写完,回鞘。李月风浮出水面,身上一点都没湿。

李月风拔出剑,一阵狂风,引起一片金黄的蝴蝶,李月风的长袍,在风中,乱腾。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又瞬间即逝,打破了这里的祥和。但是,没有让这里有一点损伤。

李月风不再把剑拿在空中,把剑放了下来,雷鸣。幻蝶,不安。

“幽幽幻蝶孤自鸣,问君谁知幻蝶心。”天空中,传来李幽的声音。

听到这声音后,幻蝶消失了,留下一只。

“幻蝶孤鸣自幽幽。问世凤凰何处去。”又是李幽的声音。

一剑轻安范文第5篇

长剑,是一种侧肩使用的兵器,也是16~17世纪欧洲最为平民化的武器。其主要特色是具有双面的刀刃、极其锐利的剑尖及精美的护手。在1525~1625年,长剑通常搭配格挡匕首使用,因为在没有穿戴盔甲或佩带盾牌的情况下,打斗者们不得不使用其他方法来格挡和招架。格挡防守的方式包括左手使用匕首或小圆盾,因此长剑与格挡匕首一般都配套制作和装饰。到17世纪中期,长剑制造工艺与击剑技巧有了新发展,长剑变得更轻、尺寸更小,并且开始使用长剑本身的剑刃来进行单独格挡。这种更为优雅的击剑技术流行后,格挡匕首的使用就越来越少。只有在意大利南部和西班牙,格挡匕首仍然流行至18世纪。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一个展柜展出了一大排长剑和格挡匕首,在居中位置还展出了一件特殊的上衣,上衣胸部、背部、袖口上填充的加强肋条表明,这是一件防护服,可能是专为剑术训练而制作的。16~17世纪,击剑学校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快速兴起,教授击剑技巧成为贵族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习剑术是每一个有身份的人受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技巧纯熟的击剑大师会被皇室和欧洲的大学雇佣来教授击剑。这件防护服,形如豆荚般的腰线表现了1570~1580年欧洲流行的服饰风格,精致的真丝刺绣和金银类金属纱线的使用,表现出极高的制作工艺,那个时代这种样式的紧身上衣很少能流传下来。

博物馆展出的欧洲长剑,剑刃和剑柄一般都是分别制造的。剑刃部分除了有特殊标记外,均来自西班牙的托雷多和德国的索林根地区,这是两座以制造刃具而举世闻名的“刀城”。剑柄部分的制作装饰来自不同地区,通常采用钢木为主要材质,装饰采用雕刻、凿刻、镀金、波纹雕花、包金、包银等多种手法,使用的材料和款式随着流行时尚而变化,体现出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风格。展品中标示的产地,指的均为剑柄装饰的产地。在数量众多的长剑展品中,带有豪华装饰剑柄的长剑,多为欧洲王室贵族的藏品。

一组源于德国德累斯顿萨克森宫廷的展品,年代为16世纪中后期,包括7把长剑和1把格挡匕首,均采用铜鎏金和金银镶嵌装饰,看得出绝非寻常之物。一同展出的还有1把带鞘的匕首和1个金属护手,也制作得相当精美。其中,匕首鞘上嵌有花鸟图案;金属护手上装饰有大卫王的形象及竖琴和旗帜标志。大卫王是圣经旧约和中世纪古代传说中的骑士道九伟人之一,9位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代表了当时的骑士精神。另有一把萨克森选帝侯(选帝侯是指拥有被选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利的诸侯――编者注)克里斯蒂安二世的长剑,产于1606年,剑柄由德累斯顿工匠伊兹雷尔・舒尔克(Israel Schuech,活跃期1590~1610年)制造,采用钢、木、铜、珐琅丝、人造宝石、贝壳、珍珠等多种材料装饰,是仅存的有记载的伊兹雷尔・舒尔克的作品,他的作品在萨克森宫廷具有相当高的名气。

维亚纳王子加斯顿・德・伯恩(Gaston De Bearn)的一把长剑,制作于1881~1882年,剑柄由巴黎著名雕刻家阿尔伯特・恩内斯特・卡里尔・贝勒斯(Albert Ernest Carrier Belleuse)和著名金匠吕西安・法里兹(Lucien Falize)共同完成,前者负责设计建模,后者按模型翻制。这个精致的剑柄,意在表F伯恩王子皈依基督教的虔诚。柄头为百合皇冠,护手上雕刻有一尊圣母玛利亚的全身雕像,剑锷上有盾牌和大天使米迦勒征服魔鬼撒旦的组合雕像,构图严谨,形象生动,蕴含着强烈的宗教呼唤性的神圣寓意。这件作品是同时代其他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在19世纪末的巴黎,由2位艺术大师合作完成的剑柄也是极为少见的。

欧洲轻剑与细剑

轻剑,长剑中一种细长的刺剑,出现在17世纪早期,最初在贵族绅士阶层流行。1700年代,随着击剑走向平民化和专业化,又出现了一种切边的更轻的刺剑,这种剑被称为细剑。细剑通常都带有丰富的装饰,细长而优雅,因此很快便取代轻剑成为绅士佩剑。到了18世纪末期,手枪取代剑成为个人决斗的首选武器,佩剑比试不再流行,剑对战争和文化的影响都明显减弱。

在铸剑历史的鼎盛时期,大部分细剑的剑柄都是钢制或钢制银饰,也有的采用其他类型的材质装饰,如金、瓷器、珐琅等,融合了刀剑工匠和珠宝工匠的多种技艺,这种优雅的武器,同时也是服装穿戴的配饰品。

一个较大的展览橱窗,里面陈列了30把轻剑和细剑,这些展品绝大部分是一个叫简・杰奎・鲁贝尔(Jean Jacques Reubell)的收藏者为了纪念他的母亲茱莉亚・C・卡斯特和他的妻子阿德莱妮而收藏的,于1926年赠送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些剑产于17~18世纪,保存得相当完好,产地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俄罗斯等许多欧洲国家,其装潢装饰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多种风格流派。一把产于德国或荷兰的轻剑,带有精美的金手柄,护手上螺旋状表面和优雅的叶状尖顶装饰表现出典型的洛可可华丽风格。一把法国巴黎制造的带有剑鞘的轻剑,是巴黎金匠制作的一件极高品质的作品,剑柄装饰有很多古希腊神话人物形象,如主神宙斯、战神阿瑞斯、智慧女神雅典娜、武神赫拉克勒斯等。另外还有几件特殊展品也很值得称道,一件盒装的轻剑剑柄,产于英国伯明翰或伦敦,约1785~1800年制造,典雅的珠面钢剑柄表现出典型的英格兰特色。一件使用金铜合金材料制作的剑柄配件,虽然呈现出欧洲风格,但从工艺上看是由日本制造的。与之一同展出的还有一个茶杯和杯托,这两件物品是剑柄产地的佐证,因为在杯托的底部刻有 “日本,1731” 的铭文,且其使用的材料以及质地、颜色、图案等都与剑柄相同。这些是日本制造出口西欧的产品。日本制造的剑柄配件,一般是先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出口至荷兰,组装上欧洲制造的剑刃后再进行销售。

两组银制剑柄的细剑,产于17和18世纪的英国伦敦。在当时的英格兰,剑柄材质种类很多,人们可根据财力和爱好进行选择,但银制剑柄一般被绅士阶层列为首选,展出的这两组细剑均属于细剑中的上品。一把早期平民款式的细剑,制作者标记为“GS” ,可能是乔治・肖(George Shaw)的姓名缩写,剑柄标记1689~1690年,剑刃标记1674年,整体表现出英国细剑的基本特征。一把沉重结实的细剑,制作者标记“IW”,产于1683~1684年,是平民化细剑样本的豪华军用版,上面的装饰采用了浇铸、雕花、凿镂等多种工艺,剑柄圆头和护手上雕有骑手和圣乔治的形象。一把制作于1700年的细剑,制作者标记为“DH”,剑柄呈现出众多小面状结构,并带有大胆的浮雕造型及凿镂叶状装饰,体现了1700年前后英国绅士细剑的典型特色。一把1765年制造的细剑,银饰剑柄带有镂空的乐器和奖杯造型,绕丝的木制握柄上带有镀金,反映出英国细剑在18世纪下半叶以后,受法国洛可可风格和新古典主义的共同影响,制造工艺开始变得复杂,银质剑柄带有优美的镂空圆头和护手,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装饰。一把标记为1747~1748年的细剑,银质剑柄装饰了富有想象力的洛可可风格的人物面具,属于同时期剑柄设计装饰风格杰出的应用范例。一把产于1770~1771年的细剑,制作者标记“IR”,可能为约翰・莱德伯姆(John Radburm),带有镂空的篮状护手,被认为是非同寻常的特色设计。

另一组英国细剑,拥有奢华的装潢装饰,属于英国装饰细剑中的极品。一把采用高抛光钢珠和蓝白色瓷片装饰的细剑,产于1790年,由专门从事高亮抛光钢件艺术品制作的伯明翰布尔顿公司与英国著名的陶瓷工艺家乔西亚・维治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1795年)合作完成,这种装饰是18世纪下半叶英国最为流行的珠宝装饰工艺,此件堪称将两种工艺融为一体的经典之作。一把使用彩金装饰的细剑,剑柄壶型圆头上的饰物,表现了英国早期新古典装饰风格,是为英国海军上将马里奥特・阿尔布斯诺特 (Marriot Arbuthnot,1711~1794年) 特制的,他于1780年将这把剑送往泽西岛(海峡群岛)展示,以纪念1779年抗击法国舰队入侵,故剑柄上的拉丁文铭刻有这样的铭文:“泽西岛,出于感激赠送此剑,1780年”。一把采用镀银、珐琅装饰的细剑,铭记为1768~1800年,由伦敦著名金匠詹姆斯・莫里赛特(James Morisset)制作,剑锷背面的铭刻显示,这把剑是伦敦商业委员会主席休・因格里斯(Hugh Inglis)赠送给海军中尉约翰・伯恩(John Burn)的授剑,用以表彰他在1797年镇压诺尔岛暴乱过程中在皇家海军比利尤号上的杰出表现。詹姆斯・莫里赛特的作品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备受推崇,大部分被用于赠送战绩卓著的皇家海军军官。展品中另一把使用金和珐琅装饰的细剑,也出自詹姆斯・莫里赛特之手,是伦敦牙买加贸易船队指挥官赠予皇家海军赛文号舰长克拉克拉夫特(W.F.CRACRAFT)的授剑,表彰他在1798年英格兰舰队任务中的非凡贡献,制造于1797~1798年。一把与詹姆斯・莫里赛特装饰风格有些相似的细剑,1780~1785年制,制作者签名“AT” ,系奥古斯丁・图森特 (AUGUSTIN TOUSSAINT)姓名缩写,他是金匠詹姆斯・莫里赛特的外甥,一位十分著名的微画画家和珐琅工匠,活跃于1768~1785年。与詹姆斯・莫里赛特相比,他的作品在设计上更自由奔放,装饰内容也更为丰富,采用金珐琅装饰,剑柄上的图案是希腊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扼住尼米亚猛狮的形象。一把新古典风格的细剑,制造于1780~1785年,剑柄装饰融合了高抛光钢珠、蓝染及包金钢嵌板等时尚的装饰工艺,是伦敦刀剑工匠约翰・布兰德(John Bland)的杰作,他曾出售了若干类似风格的剑柄作品。一把采用多反射面结构、高抛光钢珠装饰的细剑,装饰风格极富英国特色,这种风格的饰剑于1775~1810年间颇为流行,在伦敦、伍德斯托克、牛津等地都有生产,但最负盛名的当属伯明翰的马修・布尔顿工厂。

一把来自法国巴黎的细剑,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1年获得的最新藏品,在新展区里展陈。该剑产于1650~1660年,造型细长优雅,全长104cm,刀刃长87.5cm,剑柄采用金、铜雕饰,表现内容细腻丰富,被认为是路易十四时期最为精美的法国细剑。

英国笼形护手剑

与十字护手剑

采用笼形护手(也称为篮状护手)的刀剑发端于16世纪的苏格兰,在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期逐渐成为苏格兰高地刀剑的特色标志和苏格兰高地服饰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在英格兰地区流行,并出口至北美的英属殖民地。一个展览橱窗内展示了5把笼形护手剑,均为17~18世纪的产品,一同展出的还有一把十字护手剑,这些剑大都有着不寻常的来历。

相关期刊更多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园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给水排水动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