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洒脱的诗句

洒脱的诗句

洒脱的诗句

洒脱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李贺、病态、潇洒、昌谷集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酒罢》作于元和九年(814)。元和八年,李贺辞去奉礼郎之职,然迫于生计,于次年秋至潞州,依张彻寄食。张大彻,即张彻,是韩愈的门人及侄婿,与李贺皆属韩门。当时张彻刚进入潞州幕府任职,可能亦知长吉才名,宴饮时便向长吉索诗,即此。

一、强烈对照下的自我伤悼

整首诗的结构很清晰。曾益《诗解》:“上八句誉彻遇,下四句伤己不遇”[1](P157)。开篇“长鬣张郎”句,描绘出了张彻风华正茂、壮年有为的形象。继而又用“天遣裁诗”句极力赞扬对方文才。“龙头人”句用三国华歆的典故,以设问口气极赞张彻才华。王琦《汇解》:“言往还之人,无有能出其上者”[2](P124)。“公主遣秉”句则进一步道出了张彻显赫的外戚身份。“太行青草”句,巧妙的运用景物与唐代服装色彩的关系,实指张彻初入仕途。王琦《汇解》:“唐时,无官人白衣,八品九品官青衣。青草白衫,正谓其初入仕途,脱白着青”[2](P125)。“匣中章奏”句,比喻形象,既是称赞其处事能力,也是对其职务之重要的侧面烘托。“金门石阁”句则是说张彻前途无量,早晚会居于要职。张彻的前途光明,其实是在反衬李贺的前途渺茫。与“知卿有”相对的即是“非吾有”,一切都已是定局,而诗人纵有千般无奈愤懑,也无法改变现在和未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人平步青云,而自己沉沦下僚。细玩此句,可以觉出相当沉痛,真有种“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的自我伤悼意味。

后四句转而写自我的形象。诗人秋天还穿着破旧的葛布衣服,足见其潦倒落魄。曾益《诗解》:“言秋凉客邸而葛衣褴褛尚未去体,其坎坷足悲也”[1](P157)。酒筵将尽,长吉感觉“中区窄”,王琦《汇解》:“谓心事不舒”[2](P125)。这既与诗人身体病弱有关,更是因为其心情的压抑郁闷。长吉不禁借赠诗的机会一吐为快,“吟诗一夜”,直到东方渐明。姚文燮《注》:“以彻之博雅,当居馆阁,风采当居台郎,自是分内之事,从此引汲,旦暮可致。乃贺自顾落落,大非彻比,抑郁穷愁,唯藉长吟以遣中夜”[2](P425)。

二、自卑与自恋下的病态潇洒

在这首诗里,李贺借着凸显自我形象的“摧颓”,悼着自己的不幸和抑郁。从这个角度看,李贺是自卑的。然而在自卑的底层,却有一种自负甚至自恋的情结存在。这种自恋既来源于长吉对自身文才的矜伐,也来自其最喜炫耀的宗孙血统。汪曾祺将李贺称作“精神上的贵族”[3](P272),窃以为极是。长吉格外看重这个身份,纵使落魄到“葛衣断碎”的程度,依然认为自己是高贵的。虽然明明是福昌人,还是要自称“陇西长吉”,强调自己与皇室同宗。正是因为这种极度的自我肯定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李贺才会如此愤懑不平却又无可奈何,最后只能转入诗歌中构建着自我的安慰。

既为自己的处境而自卑,又为自己的身世才华而自恋,这种复杂甚至是扭曲的心态造成了长吉诗中的一种特殊风格――病态潇洒。这集中表现在最后一句上。首先,“葛衣断碎”的说法,用了决绝极端的字眼,把痛苦尽数倾倒出来。这与鲍照的险急和李白的疏狂极为相似。试想如果只用“断”字或言“寸断”,都远远不能达到“断碎”的抒情强度。与此相似,“吟诗一夜”也有种豪放之气,时间的延续性对应着情感的难以断绝,也使人感到诗人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悠长愁绪。其次,这两句诗中所选择的意象也都带有一种开阔之感。关于“赵城”,吴企明先生认为“指赵地之城”[4](P241),而非王琦所说的赵城县。燕赵之气,再加上一个高远的“秋”的意象,更显得慷慨激越。下一句亦然,把“吟诗一夜”放在了“东方白”的背景下。本来,长吉好营造幽冷隐僻的氛围,比如“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但在这里,他没有把苦吟的背景描绘得凄冷昏暗,而是用了“东方白”这个最为开阔的意象。“东方”不管从文化内涵还是读音上都是四个方位中最高远昂扬的一个。“白”也给人以一种开阔感,长吉诗好用白色,在色彩心理学中,白色象征着一种膨胀感。“东方白”是长吉情感的扩张,也是自我的扩张。把自“摧颓”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落魄、即使苦吟,也自有一种风骨。

然而,这种“潇洒”又是病态的。这里的“病态”,是与以李白为代表的积极的潇洒相对而言的。太白的潇洒,不局限于某几个意象或是某几个句子,而是贯穿在整首诗之中的,是一种连贯的气势,是内在的精神脉络,左右着情感流的走向,决定着词语意象的选取。长吉诗中的“潇洒”显然没有这种充沛的精神力量,也无力改变诗歌整体“自吊其苦”的压抑基调。它既没有乐观的现实基础,又没有强大的人格作支撑,说到底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虚荣,是其苦闷的诗化。

三、潇洒的落魄与繁华的凄凉――《昌谷集》中的普遍现象

李贺作为“骚人”,其诉苦吊苦的路线便与“诗人”一脉不同。要写落魄,往往会勉为潇洒;要写凄凉,往往会妆成繁华。除了《酒罢》以外,《昌谷集》中还有很多例子。比如“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等等。既已落魄,而偏偏又不甘落魄,所以更要用潇洒来自壮胆气。

与此类似,长吉在凄凉处也常常构筑繁华。比如《残丝曲》中“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虽是暮春零落,情人将别,但落英榆钱,满城飞舞,毕竟繁华;再如《秦王饮酒》中“仙人烛树蜡烟轻,青琴醉眼泪泓泓”,虽是更漏催晓、良宵易散,但金槽银云、笙歌美酒,也毕竟繁华。李贺做了一辈子贵公子的梦,潇洒和繁华是他最大的渴望,是他梦中的明丽色彩。然而,他的底色毕竟是落魄和凄凉,他的诗歌再浓艳也总不免带有一些幽暗和寒冷。

这种刻意构建的潇洒繁华,在长吉歌诗的节奏上也有表现。长吉七言乐府最大的节奏特点就是“调急”。像《将进酒》、《苦昼短》、《秦王饮酒》等七古,意象密集繁复、节奏急促跳跃,充斥着生命的急迫感和焦虑感。李白七古的调子也很激烈,但与李贺相比,显得更加疏宕与自然。李贺的潇洒终究是“作”出来的,而李白的洒脱是从性情里“流”出来的。

李贺经历了两京求仕的失意和“名讳事件”的打击,“索米王门一事无”,除了作诗他几乎一无所成。加之其性格孤僻、交游圈子很窄,更决定了其只能将关注的重点转向内心。潇洒与繁华的背后,是一种巨大的落寞。潇洒只是自我安慰,繁华只是自我补偿,这种姿态从行动上自然可以“折成零”(鲁迅《准风月谈・豪语的折扣》)[5](P19),但却促成了长吉诗歌“凄艳诡激”的艺术风貌,并以此长久的占据着文坛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吴企明编.李贺资料汇编.北京市:中华书局,1994.

[2] 王琦等.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 何明主编.大学写作教程.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洒脱的诗句范文第2篇

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南郊汉江西岸岘山附近的南园,40岁时孟浩然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在外游历数年后便前往与岘山隔江而望的鹿门山隐居,他的七言古诗《夜归鹿门歌》就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全诗八句,诗歌大意如下: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鹿门月亮照亮了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德公隐居的住处。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者在此自来自去。

整首诗通过对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不愿为名利所累,不愿为世俗之事牵绊,要去鹿门山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语言平淡自然,毫无矫饰痕迹,如同纯净自然、心无杂念、超凡脱俗的孟襄阳,我们不能不为他这种潇洒超脱而打动,我们不得不羡慕他这种幽雅的隐士生活。但是,这首诗除了写诗人隐逸的志趣与潇洒超脱外,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情感?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兼济天下”是毕生追求,“独善其身”是自我完善,“独善其身”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兼济天下”。比孟浩然年轻的天才诗人李白在前途受挫,理想成空时也发出“苟无济代心,独善复何益”的愤慨之辞,那么,比李白年长的孟浩然,同样生活在盛唐,而盛唐是一个充满进取、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昂扬奋进的时代,才华横溢的孟浩然“独善其身”当然是为了施展抱负,实现“扶苍生,救社稷”的宏愿。那么,当仕途失意时,他会是什么心情呢?

40岁以前的孟浩然隐居在襄阳城南郊岘山附近南园的家中,他并非天生喜欢隐居,他表面侍亲读书“独善其身”,实则以退为进,等待机会,走“终南捷径”,他若没有求取功名进仕的思想,40岁就不会入长安参加科考,科考失败,他失意至极,漫游吴越排遣苦闷,数年后回乡决心效仿同乡先贤庞德公。庞德公是东汉末襄阳人,德高望重,刘表曾请他为官遭拒绝,为远离乱世他携妻上鹿门山采药而不返,自此鹿门山便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在仕进无望的情况下效法庞德公以表明隐逸的志愿。不过庞德公是德高望重的真隐士,而孟浩然则是在仕进无望情况下隐居,是一位不甘心隐居但最终不得不以隐居而终老的诗人。假若当年科考成功,仕途风顺,他还会选择隐居吗?在鹿门山隐居的岁月里,他与山林为伴,读书耕作、吟诗作赋、弹琴画画,找到了宁静超脱,体验到了隐逸的乐趣,但是在宁静超脱的背后怎能没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孤寂无奈?

洒脱的诗句范文第3篇

临泽县沙河中学九(5)班顾佳娴

在如今这个经济高速发达的社会里,一些杰出的人物蜂拥而至,无论是挤入富豪榜的巨富,来往于各国的政坛风云人物,还是当今社会中大红大紫的艺人,他们都引来了不少人的追捧与喜爱,想知道我最崇拜的是何许人吗?告诉你吧!那就是李白。

李白,子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格,杜甫对其创作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有“诗仙”之称。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他一生淡泊名利,厌弃官场生活,他的诗想象力丰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祖国的壮美河山,怀才不遇的悲愤,读起来豪放洒脱。

李白的诗“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悲愤。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生动的写出了瀑布的壮美,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一句“永结无情游,相期貌云汉”体现了作者不愿接触人与人之间庸俗的感情,既有逃避现实,又有积极入世的思想。

咏月诗〈〈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情而做得咏月抒怀诗,题上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友人不自问而令诗人问之,一种流芳自赏之意溢于言表,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像,那种飘逸浪漫为李白才有。

看《月下独酌》诗人表面自得其乐,背后则是无限的凄凉,诗歌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也许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强固千古奇才。

洒脱的诗句范文第4篇

李白的诗歌在中华历史中成就最高,正是他的性格所致。他笔下的文字放浪不羁,毫无拘束,随心所欲的任他而行,变幻莫测又万变不离其宗,而他又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痛斥黑暗的权贵和残酷的社会,摆脱桎梏,追求心的自由。同时他又乐观向上,坐船荡漾,喝酒吟诗,不同于杜甫晚年的苟延残喘,李白的死也是干净利索,喝醉酒的他不慎坠河,连生命消散也是如此痛快,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

细品他的文字,像是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剑阁中融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夸张手法,凭借李白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将蜀道之难的险峻高大描绘的淋漓尽致。李白与大自然有着理不清的联系,他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加上他潇洒的性格,使他笔下的山水超凡脱俗,即使是苏轼对大自然的描写“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似乎也无法相比于李白,诗仙就是这样先声夺人,因为自由,所以他不受拘束,随心所欲的游荡时间,造就他奔放乐观的精神,他的诗句,怎样一个雄奇了得。

李白一生的经历坎坷,他也有过报效国家的理想,但却因为权华富贵的黑暗而漂游江中,游历各地,李白自爱喝酒,一生嗜酒如命,甚至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喝酒的人潇洒,没有杂念,饮酒时酣畅淋漓,下笔如神,纵使再多坎坷曲折,他乐观向上的性格,永远伴随他,选择自由。

李白的内在永远有一颗高尚自由的心,更多的剖析无法体现出他的伟大,只有仔细品味他的诗句,才能理解他的精神。用一个字了来展现李白,就是“奇”

洒脱的诗句范文第5篇

提起唐代诗人李白,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他的诗句有很多流传下来的,至今还朗朗上口。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不同于别的诗人,为了权利和金钱而去当官,他生性洒脱,不愿受皇命约束,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有着羁傲不逊的性格,即使遇到了困难,还有乐观向上的情怀,积极面对生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他的夸张句式,人们倾慕他的才华,在钦佩之余,人们更多的是欣赏而不愿靠近,因为他太孤傲了。传闻他还有力士脱靴,贵妃研墨的典故。

李白,心闲天下,与世无争。

相关期刊更多

传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九江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