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意味深长的句子

意味深长的句子

意味深长的句子范文第1篇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 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住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

意味深长的句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品味语感;品味词句;领悟奥秘;品出意境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通过反复阅读品味语言特点,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达到学习本篇文章的目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认真地去品味文中的语言呢?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感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首先在诵读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等细节问题,这是从中感到美的熏陶的前提。很多文本的内容富有不同的含义,集文字美、意境美、韵律美、表现美等特点于一体,这些特点只有通过阅读细节才能认真体会到。比如,一次省级公开课,一位教师执教《变色龙》一课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品味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同在一条狗的称呼上,一会儿是“疯狗”,一会儿是“名贵的狗”,一会儿是“下贱有胚子”,一会儿却又变成“娇贵的动物”,通过反复地用不同的语气阅读,学生才真正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对狗咬伤人的处理,对狗的称呼语态度完全是受狗的主人的身份主宰的。只有在反复阅读中才能真正认识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这给每位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在教学《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时,只有准确把握文中子句间的停顿、重音、轻读,掌握好语速等细节,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慢慢品出语感,品出文章的精美之笔。

二、把握中心,品味词句

每篇文章中都有几个关键性的词语,只有通过认真细读,才能找出这些词句,对这些词句准确揣摩富有的内涵。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在反复阅读中,才能紧扣关键词“笑”字,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感悟同是一个“笑”字,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物中反复出现,意义有所不同。再如,孔乙己买酒时排出四文大钱的“排”字,一个“排”字就把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充有钱,炫耀自己的形象就刻画出来了。这样通过反复品味鉴赏,就能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从而养成品味语言的好习惯。在文章最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仔细品味,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揭示了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里,深信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但“我”又不忍心孔乙己死,又不能肯定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未死。所以,在“大约”之后,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谋篇布局的匠心。

三、类比品味,领悟奥妙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各种品味语言的方法,其中,类比品味是经常采用的。类比品味就是将内容相同的材料归为一类进行鉴赏品味。

例一,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例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尽管例一、例二都是写送别诗中的千古佳句,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广为传颂。但仔细品味它们的表现手法,却有很大的不同。例一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把眼睛望花了。而例二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船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但却不见一个“望”字。其奥妙之处在于没有“望”字,却有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再比如,同是送别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其表现手法又与李白不同。作者写送别友人时,不是用“望”或没有“望”字的望,而是劝酒上用“更尽”“无故人”之句,其精妙之处着实令人为之叫绝。上面提及的是对内容相同而表现手法不同的例子的品味。

四、品出奥妙,品出意境

中国汉字文化,意味深长,博大精深。其中,文字意境是不同于其他语言特殊含义,要认真感悟品味出文章的意境是不容易

意味深长的句子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59-0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营养,通过古诗文学习提高欣赏品味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突出“读”“诵”“品”,让学生读懂文义,诵出真情,品出滋味,领会其韵味意境。下面,笔者以《爱莲说》一文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读

朱熹在谈论读书经验时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古诗文教学的灵魂。在古诗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发挥“读”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理解句意、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为熟读背诵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爱莲说》时,在简单导入、解说标题后,笔者立刻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并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读”,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这个阶段,至少要读三遍课文。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本文中易读错的字有:

fán zhuó xiè xiǎn yī

蕃 濯 亵 鲜 噫

然后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如:

1.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4.陶后鲜/有闻(?)

陶后/鲜有闻()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再读课文,要求理解句意,掌握文章内容。读后要让学生知道,《爱莲说》第一自然段,作者从世上可爱的花甚多写起,通过与陶渊明、世人对比,引出自己独爱莲,继而写出莲的可爱之处在于它在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第二自然段作者以花喻人,将菊、牡丹、莲说成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借此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全文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因此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作者的爱憎之情。

三读课文,要求辨析词义,揣摩词句。告诉学生进行“词义辨析”最好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如比较文中“之”的用法,通过分组朗读,让学生体会,然后再理解其意义。

第一组:水陆草木之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第二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三组: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上面句子中的“之”,有的可以理解为“的”;有的用在主谓之间,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有的将动词的对象提前,有强调作用。与此同时,要注意“蕃、独、予、淤泥、濯、涟、妖、亵玩、鲜、噫、宜”的词义解释。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污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这次“读”,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通过这种辨、读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

二、诵

“诵”与“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诵”是抑扬顿挫地念,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的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它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和欣赏。读强调的是声音的洪亮、清朗,诵更注重理解意蕴,重在揣摩体味。读是基础,诵是在读的基础上的提升,即“熟读成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和语调,把握朗读的速度,还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融入感情,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通过训练,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规范语言、陶冶性情、培养情趣的目的。

在指导学生诵读《爱莲说》时,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提出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明确古诗文诵读的一般要求,即诵读古诗文要采用吟诵的方法,做到语气舒缓,抑扬顿挫。二是明确本文总体诵读要求:由于本文的句式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也要注意语气语调。如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三个“而”,第二自然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词“矣”,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三是明确每段的具体要求:第一自然段从世上可爱的花甚多写起,通过比较,引出对莲的描写,非常精彩,爱憎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全段共三句,开头的第一、二句属于记叙,语气平和;第三句是对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的描写,不但描写了莲花的美丽姿态,更突出了莲花高洁、庄重、正直、清高的品格,诵读时语气要充满敬佩之情。其中,读“出……不染,濯……不妖”一句中的“染”“妖”时要一扬一抑。这些不同的语气、语调、语态,在诵读时都要用声音表达出来。第二自然段偏重于议论,作者对、牡丹、莲作出评论,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段话除了包含对莲花的由衷赞美之外,还有对菊的感叹和惋惜,对牡丹的鄙视和嘲讽。篇末的一个“噫”字,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既有惋惜、鄙视,也有找不到同道者的无奈,心境非常复杂。这段话的诵读很值得揣摩和品味,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应注意语气、语调、语感,把作者复杂的情感用声音表达出来。

三、品

“品”即品味,意为仔细体会、玩味。“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反复的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文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刻画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品味古诗文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教学《爱莲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品味其用词、手法的精妙:

一品关键词。在完成“读”“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思话题,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

1.你认为课文中哪个关键的字是全文的“文眼”?

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在这篇文章里面,“爱”字是最重要的,“爱”字串珠。作者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作总提,接着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为自己“独爱莲”做衬托,然后引出“予独爱莲”的缘由,在此基础上引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三种比喻和三种不同的人生追求。篇末,再以感叹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文章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这样行文走笔,文虽短而意无穷。

2.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反映了“爱莲”的主旨?

学生通过学习,很容易找到“噫”这个字,但只知道“噫”字表示叹息,并不太了解作者为何而叹息。教师可以及时点拨文中这一叹词的妙处:全篇以“噫”字收篇,一“噫”三叹,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同道难觅,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暗讽庸俗世态。

3.文中有两处“独”字,用法有什么不同?

文中“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两个“独”字又各有不同,前一个“独”表明陶渊明虽不贪慕富贵,但他消极避世。后一个“独”表明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这与文章结尾的一“噫”三叹遥相呼应,发人深省。

二品句式。学习古诗文必须关注句式。除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以外,本文重在引导学生讨论骈散句。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却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都是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我们称之为“骈句”,其他相反的称为“散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因此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除此之外,作者时而用对句,时而用排比,时而用长句,时而用短句,时而用整句,时而用独词句,句式变化多姿。句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细微中发生着强烈的变化。如文中最后三句都为短句,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既叹古人消极避世,也叹世人庸俗势利,更叹自己知音难觅。

三品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运用。全文以“爱”为线索,运用衬托与对比相结合的手法,把菊、莲、牡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把作者善良美好的心愿全抛洒出来,大有“撒遍人间都是爱”的气概。既是破题之笔,又为后好了铺垫。但是,作者没有过早地披露自己的意向,而是甘冒喧宾夺主之嫌,先把陶公所爱的菊和世人所爱的牡丹拉出来,以此引出“予独爱莲”,这就构成了对“莲”的衬托,牡丹从反面衬托,从正面映衬,使得“莲”的形象卓然超群于“草木之花”。文章接着以花喻人,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角度品味,学生能品味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能品味出周敦颐的君子之志,同时还会从作者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高妙运用上得到启迪。

意味深长的句子范文第4篇

以为“清欢”一词是绝妙的,清,是清淡的,清浅的,抑或也是清醒的,清明的。心中的欢喜是淡的,恰如那一缕微风中的暗香,浮动着,若有若无;仿佛是那淡雾中的春山,在薄如蝉翼的轻烟中若隐若现;又恰如是那一弯清浅的小溪,高高低低,弯弯曲曲地在心里的某处隐密的山林处,流着,淌着。

清欢,是淡的,浅的,也是隐私的。就像蒙娜丽莎嘴边的微笑,如 此安静,所以如此神秘,动人。正因为那微笑,是浅的,淡的,不张扬的,笑不露齿的,所以越发引起人的亲近,遐想。试想那蒙娜丽莎,若是绽着一张向日葵般的笑脸,露着一口白而净的浩齿,那美也许像太阳的光芒,可是太扎眼的东西,是轻不起玩味的。就像女子的浓装,越描得细致,越禁不住细看,更怕那香汗儿一洒,便姹紫嫣红不忍人睹。所以,那略施脂粉的淡妆女子是美的,所有脸上的痕迹都是淡的,不细看,瞧不出妆容。可是那眉,那眼,分是又不同了。你想再近一点细看是否是化过妆的,那女子含了羞,低了头,像一朵莲花,怯生生的来了句:“你为什么总这样看我?”你的心里,不由得便荡起了千圈涟漪。是的,你不得不承认,这样淡如莲的女子是美的,耐人寻味的。

人间有味是清欢。心中的欢悦,越是淡然,越是长久。夫妻之间,每日柴米油盐相守,日子像白开水一样淌过。可是,最终能让你回味的,却依然是这相濡以沫的柴米生活。反而是有些,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甜言蜜语,这些看上去轰轰烈烈的东西,如昙花一现,如烟花一绽,一忽儿便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情也是淡的。伯牙与钟子期之交,不可谓不淡,一个鼓琴,一个听曲,所有的交情,仅存于对音乐的感悟中,高山流水,却是千古佳话。

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浅的,却又是深的。这深,来自于内心的深处。掬一杯茶静坐的女子,忽然嘴角就有了笑意 。这笑是浅的,如树间漏下的一抹阳光,依然有着动人的明媚。这笑却也是深的,她来自于女子心底里一个隐私的角落,没有人知道这忽然之间的笑意的来由,也许她来自一本书,一句话,一个人?她一个人微笑着,饮着茶,独自饮着这隐私的欢悦,多么有味儿的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里,自然也有了清静的意味。最好是一个人,有一个清静的院落,一杯清茶,再一卷闲书,这独享清欢的意味就有了。是的,清欢,向来应该是独享的,也必须是一个人的欢悦。有人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确实的天下没有不散的欢席,狂欢过后,自然是更深的落寞。还有一个与清欢相似的词语,叫寡欢。一字之差,这意味却是完全不同。欢悦因了这寡字,有了郁郁的味道,有了沉重的气息,有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感。而清欢不同,她是清静而欢愉的,清浅而明快 ,一个人独处,能够欢悦起来,这欢悦必是真实的,长久的,发自内心的快乐啊。

意味深长的句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当” “深邃” “寓意” “诙谐”

品词嚼句是文学审美活动,是较高层次的文学鉴赏。所谓品词嚼句,就是用心揣摩挖掘文学作品中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词句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从而体验美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继承创新。品词嚼句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笔者在这方面摸索了一些方法。

一、品嚼“精当”

文学作品中那些精当准确的语句,就像量身定做一样,简洁得体,恰到好处,缺之不可,换之不行,非它莫属,无懈可击。这些词句,表达了作者严谨缜密的思想,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品嚼这样的词句,可以明辨、区别事理关系,培养纵深思考的习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并且还可以在品嚼中学习选词炼句的方法,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请看下边的句子: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长于思辩。总之,“知识能改变人的性格”。(《论求知》作者[英]弗兰西斯・培根,译者阿新)

2.高山有流云更雄,深林有名鸟更幽,丹青有题咏更美,会堂有碑记更佳。(魏明伦:《会堂赋》)

3.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知识与生活》1994年1期)

例1“使人聪慧”、“使人精密”、“使人深刻”、“使人有修养”、“使人长于思辩”这几个兼语句,精炼准确地指出了这些学科对人们能力、智慧的培养;例2用 “雄”、“幽”、“美”、“佳”这几个风格各异的形容词,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各有千秋的“美”,选词贴切,无可替代;例3用“深度”、“广度”、“纯度”,精确地区别了人类这几种“情感”的尺度。

二、品嚼“深邃”

深邃的语句,精辟警策,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品嚼这样的语句,可以帮助迷惘困惑的人们拨乱反正,辨明方向;可以让头脑发热的人们除躁镇静,恢复理智;可以给在人生旅途中上下摸索的人们以顿悟和智慧。请看下边的句子:

1.人是会变的,冻得铁硬的骨头,在暖窝里焐了两年,自然也焐酥了。这个道理,我想无人不懂,无奈不常去想它就是了。其实靠这一简单的道理,可以想通社会上许多复杂的事情。(高晓声:《雪夜冻赌》)

2.岁月在更多的时候,是一把扬出去的纸屑,若是光线角度合适,这些纸屑也许会被看成是树叶,是蝴蝶,或者是金箔。是什么并不重要,以为是什么才是要紧的。(洁尘:《流金岁月,配上简单的老歌》)

3.兔子先生的年龄太大了,他犹如秋天里飘落的树叶,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季节。 (摘自《读者》1997年第8期7页)

例1作者用浅显的事例,影射了一条客观规律,即环境具有吞噬人的抵抗力,改变人身心的巨大力量,当今社会一些为官者的蜕变不正是应了这个道理吗;例2作者把人生的所作所为比喻成扬出去的纸屑,把机遇比喻为树叶、蝴蝶或者金箔,把评价人生的标准比喻成观看这些纸屑的光线:从而表明,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他人对你的所为的评价,深刻的思考蕴含在比喻中;例3作者指出了人生是一个生长消亡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阶段,但不是每一个阶段都是黄金阶段。作者以深刻的见解,启迪人们思索怎样把握人生的每一阶段,特别是黄金阶段。

三、品嚼“寓意”

寓意是语言深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高超的语言技巧。它含而不露,余味悠远,蕴含着客观规律和人生哲理;它委婉洗练,巧妙暗示,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足够的回味余地,深刻的思想启迪。请看下边的句子:

1.五十年的日子有多久?我问爸妈,爸妈对视了一会,笑了。爸说“很长很长”,妈说“也很短很短”……(陈维伟:《金婚》)

2.“陈主任”――只此一次.我再也不会忘记他的称谓。可是,小陈这个极其简单的称呼,为什几年来我总是记不起呢?(金展扬:《被遗忘的“小……”》)

3.妻子忍俊不禁笑着说,我的先生,你还想让它驮出来第二个博士?他说,不,亲爱的,它已超出了使用价值……(许行:《垃圾自行车》)

例1中的“很长很发”和“也很短很短”,蕴含了了婚姻的全部内涵,引发读者以自己的理解、感受品味个中的“长”和“短”;例2寓意极为深刻,作者用比拟的手法蕴含了双关的意思:即对准杨局长的不仅是腐蚀他的双筒猎枪的枪口,还有反腐败的法律的枪口,而这两只枪口对杨局长来说,都是冒着寒气的,死死瞄准他的,毫不留情的,就看他何去何从了;例3的尾句很耐人寻味,破旧的自行车已没有了使用价值,主人要保留的是超出它使用价值的价值,那个价值是什么呢?寓意就在省略号中,读者可以据此联想,主人要保留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经历。

四、品嚼“诙谐”

诙谐的语言亦庄亦谐,调侃活泼,幽默风趣,寓教于乐。品味诙谐的语言,可以使我们在轻松愉快,捧腹大笑,悠闲自得中了解社会,洞察人生。还可以从作者的嬉笑嘲讽中,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培养机敏聪颖的思维。请看下边的句子:

1.灵山寺的相命先生有福了。你们有“合法”的手续,公司的尊重,可观的收入;无“游击”之苦,取缔之忧,贫困之虑。还有什么地方的相命先生把相命事业发展到如此高度呢?你们不仅有福,而且有理由自豪。传统相术赖汝等而兴,现代相术靠你们创造,这是免不了的“天将大任”,你们的重任绝非只是“配合四师徒,提高趣味性”而已。(刘洪波:《相命先生的造化》)

2.天下本无丑女,只要奋发图强有氧气功无脂素食拉皮整容,不难化腐朽为神奇,40年后又是个好娘子。(张系国:《气死嫦娥》)

相关期刊更多

微创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仪器与未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中华危重症医学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