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北大就业

北大就业

北大就业

北大就业范文第1篇

近年来,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1998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全国高校法学教育繁荣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开办法学专业的高校达到640多所;北京地区亦有40余所高校开设法学及相关专业。根据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可以分为综合性院校、政法类院校、理工类为主的院校、财经类院校、外语类院校等。

从就业状况来看,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着突出困难,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以中央部属高校为样本进行的分析中,在11个一级学科中,法学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较低。其中,近三年来全国政法院校(系)毕业生规模在4万左右(2008年~2010年,全国政法院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25万、3.95万和4.83万),平均就业率保持在80%左右。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以及北京地区4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具有典型性且法学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的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一手资料,选取时间段为2008年~2010年。

北京地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北京地区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数据

目前北京地区开设法学专业的有40余所院校,且呈现出递增趋势。2008年北京地区共有42所院校开设法学专业,2009年有44所,2010年有45所。在这些高校中,2008年法学专业毕业生总数为7,696人,2009年为6,874人,2010年为7,104人(均含研究生)。

毕业生总人数中,本科毕业生人数呈递减趋势,2008年为5,389人,2009年为4,674人,2010年为4,623人;研究生毕业生人数稳中有升,2008年为2,306人,2009年为2,200人,2010年为2,481人。法学专业培养方式逐渐倾向于缩减本科生教育规模,增加研究生教育规模,法学教育总体规模保持平稳趋势。

2.就业状况

2008年~2010年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渐上升,2008年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0.93%,2009年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2.68%,2010年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3.23%,与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趋于稳定、稳中有升的形势基本吻合。

从毕业去向来看,连续3年法学专业毕业生派遣人数基本保持稳定,但是有小幅下降,升学比例稳中有升。2008年的派遣人数为3,857人,占74.7%,考研与攻读双学位总共为1,042人,占20.2%;2009年的派遣人数为3,367人,占68.8%,考研与攻读双学位总共为1,266人,占25.9%;2010年的派遣人数为3,548人,占66.5%,考研与攻读双学位总共1,260人,占25%。出国的法学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稳定,3年分别为265人、264人和258人。

从就业形式上分析,连续3年法学专业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人数有所减少。2008年为3,859人,2009年为3,415人,2010年为3,594人。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2008年为1人,2009年为2人,2010年为7人。志愿服务西部及北京基层的毕业生人数出现波动,2008年分别为9人和1人,2009年为26人和7人,2010年为9人和2人。升学人数逐步递增,2008年攻读博士后、博士、硕士、双学位的分别为12人、59人、859人和127人,2009年分别为14人、66人、986人和206人,2010年分别为22人、83人、1027人和136人。出国人数稳中有升,2008年为343人,2009年为362人,2010年为387人。

从就业地域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连续3年就业地域基本保持稳定。2008年~2010年法学专业毕业生在京就业的人数分别为3,309人、3,249人和3,273人,京外就业人数分别为2,364人、1,992人和2,078人。东部地区仍然是就业热点,3年中法学专业毕业生去东部就业的人数分别为4,586人、4,136人和4,098人,去西部的就业人数分别为496人、421人和556人,2010年去西部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

3.四所样本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通过分析与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以采点的四所高校为样本,近三年,北京地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一是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近三年,北京地区法学专业毕业生一直持续在七千人左右,2010年法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又出现了上浮。虽然近些年部分高校积极优化招生规模,缩减法学专业本科生人数,扩大法学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是前者的缩减小于后者的扩大,法学专业总体的毕业生规模依然在扩大。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严峻的大背景下,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其突出。

二是从毕业去向来看,除个别院校外,本科生派遣比例下降,升学比例上升。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除了Z大学之外,本科生的派遣比例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本科生升学比例上升。这一方面说明在法学专业领域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学历,凸显学历的重要性;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本科生选择了继续升学。

作为特例的Z大学,由于法学专业是其优势学科,学校内法学专业学习氛围较好,司法考试通过率较高,也由于其作为各级法院、检察院的重点生源院校,加上近三年各级法院、检察院的扩招,使得Z大学的本科生派遣数量并未呈明显下降趋势。

三是除个别院校外,本科生签订就业协议人数减少。数据显示,大部分学校近三年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签约人数中,签协议的比例有所下降,尤其以本科生中的比例较明显。这主要是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基本为公务员,而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各级公务员招考应届毕业生的比例逐年减少,这严重影响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这一点可以从W大学的就业质量佐证。W大学的经济金融氛围较浓厚,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选择企事业的较多,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大,因此,虽然从北京市整体状况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签协议的比例下滑,但是W大学的签约人数一直保持平稳上升。

四是从就业性质来看,法学专业就业传统领域出现危机。通过对就业性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学校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传统就业领域出现危机。以Z大学与W大学为例,Z大学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以往的就业性质以党政机关为多,但是比例也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而W大学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以往的就业性质多以企业为主,近些年去党政机关就业的比例上升,这就意味着去企业的比例开始下降。这就表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就业领域出现了变化,法学专业毕业生已经开始转变原有的就业目标,开拓新的就业领域。

五是从就业地域看,在北京就业人数总体下降,毕业生到京外就业人数增加。从就业地域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中本科生在京就业的比例逐步上升,但是研究生的比例却在下降。一方面,由于进京指标的严格控制,使得部分受毕业生青睐的单位无法解决北京市户口,另一方面,“村官”和社区工作者等服务北京基层项目的开展及公务员政策的调整,一些本科生选择了服务北京基层或者去乡镇就业,使得在京就业的人数比例上升,而研究生的就业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许多研究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因此在京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

结论

通过对2008年~2010年北京地区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与分析,提出解决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应对策,希望籍此能对今后北京地区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是要客观、理性、正确看待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非孤立存在,是当前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背景下的一个具体体现。

二是北京地区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法学院(校)间“划分层次、区分类型、资源共享、市场开放”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健全完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是解决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北大就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就业信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66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出发,高校图书馆理应把大学生就业求职需求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为在校生做好就业指导专题全程化、特色化服务。河北高校图书馆虽然开展了一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但仍缺乏实效性的服务手段,服务力度和层次尚有待深入。

1 河北高校图书馆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服务现状

通过对河北8所高校(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学院)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河北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基本都是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完成,而与职业生涯知识积累、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的图书馆,其就业服务功能却被忽视,高校图书馆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的项目较少,本文所选的河北8所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情况,见表1。

根据表1可知,当前高校的就业服务项目包括开设就业信息检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推送就业信息、就业专题数据库服务、职前教育和培训、招聘会、建立就业指导阅览室、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与就业中心合作、与职业中介机构及用人单位合作、图书馆公众微信平台服务等。河北8所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项目在高校整体就业服务项目中占比较小,如图1所示。

1.1 就业服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河北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仅停留在教辅领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小,基本没有与就业指导中心合作,与职业中介机构及用人单位更是没有联系,推送就业信息服务优势也没得到发挥。

1.2 就业服务质量低下

所有河北高校图书馆都开设有文献信息检索课,但涉及就业信息检索的教学指导很少,普遍缺乏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生涯教育、求职攻略等方面的培养。

1.3 就业信息资源建设不足

河北高校图书馆主页上没有设置任何就业信息栏目,没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就业信息资源,没有一所大学独立开设就业文献阅览室,且收藏的就业信息层面较窄,没有采集历届校友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信息等重要资源,从而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渴求。

1.4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较好

河北高校图书馆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大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促进了就业咨询服务与信息交流。部分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以一对多的方式向用户群推送信息,实时图书馆的新闻公告、讲座培训、“职来职往”导读等版块信息。同时也公开了“文献资源最新资讯”“读书协会”“就业热点话题”等,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咨询就业情况,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

2 大学生对图书馆就业服务的需求状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图书馆就业服务需求的支持率很高。笔者对在校生投放2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为88.5%。调查结果显示,有67人(37.9%)认为高校图书馆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非常有帮助,89人(50.3%)认为高校图书馆对自己的求职就业有一定帮助,17人(9.6%)认为作用不大,但是也有帮助,只有4人(2.3%)认为没有帮助(如图2所示)。

3 高校图书馆指导大学生就业服务对策

3.1 丰富就业数据库资源

经调查,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图书馆已购买使用“就业数字图书馆”资源,这些数据库涵盖了广泛的就业信息、职业测试等。还有部分高校正在试用阶段,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试用“森途学院-职业能力与创业学习资源总库”“职青春职业能力与就业技能资源库”等,提供全面反映企业和市场用人需求的就业专业课程。除此之外,各高校图书馆需要丰富就业数据库资源,包括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历届校友工作单位及创业成功案例等信息库,为在校生提供一个从入学到就业、从专业知识学习到职业认知、从职业素质培养到综合能力提升的就业培训体系。

3.2 营建以高校图书馆服务为依托的大就业环境

加强各方联动,对内与就业指导中心密切分工协作,对外与校外人才中介机构联合,和社会人才市场直接对接,完善河北高校图书馆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提升就业服务效率,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3 实行就业服务学科馆员制

结合学科馆员制度,将学科服务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开设公共就业指导课程,参与高校组织的就业实习、技能培训等活动,学科馆员主动到相关院系进行上门对口服务,推送相关职业的资料及就业信息,为毕业生“量身定做”就业服务。借助学科馆员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开通学科就业服务平台,发挥河北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

3.4 图书馆主页增设就业信息专栏,链接就业信息网

在高校图书馆主页开设就业信息专栏,链接并丰富就业信息网,优化就业文献资源。在馆内成立就业专题阅览室,设置就业专题书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书目阅读推广服务,保障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的长效发展。

4 结 语

服务于大学生求职就业不是某单个部门能完全承担起来的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同样是高校图书馆践行其服务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指导中心与图书馆密切协作承担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将大学生就业服务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推动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向高效率、高层次、全方位合作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北大就业范文第3篇

1、就业情况非常好,尤其是电气专业,电力行业非常认可,研究生毕业可以去设计院、电科院等单位,毕业生起薪一般是8000到10000。

2、主要以电网电厂电力系统相关背景的企事业单位为主,起薪技术岗据说 5-6k有,其他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稍低,4-5k比较多,选择国企和考公的人非常之多。

3、电力行业就业很广泛,一般都能找到工作,有能力的人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五大发电集团四小豪门,只要有能力都能进,特别是电网,很有优势 研究生10万起吧,本科生也不差。

(来源:文章屋网 )

北大就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

一、研究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有利于毕业生实现其自身价值和家庭教育投资回报,有利高等农业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家对高等农业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和谐、繁荣和稳定。

二、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河北农业大学是我省建立最早,学科设置最全、办学规格最,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所百年高等学府。到目前该校已为社会培养了十五万名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超过90%。该校2006-2009年农科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158人,6698人,8162人,7220人,历年来均占河北省农科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因此,该校农科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全可以反映出目前河北省农科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1.农科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2009年全国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52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次平均就业率为70%,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提出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力争达70%。河北省2009年预计毕业生将超过31万人,加上2008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和省外就读回省就业毕业生,2009年实际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将突破40万,其中农科毕业生预计超过10000人。

2.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渠道很不畅通

基层和农村地区为农科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理应成为农科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但是据统计,农科毕业生的选择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沿海开放城市和东部发达的省份,选择职业主要集中在公务员、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类岗位,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阻力重重。河北农业大学2006-2008年农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率分别为17.4%、12.9%、13.8%,到农村一线就业人数分别只有1.8%、1.9%、1.8%,大部分毕业生从事了与农业无关的工作。

3.农科大学生就业流向很不平衡

据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的农科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显示,涉农就业的占13.8%,到农村一线就业只有1.8%,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占1.2%,到国有大中企业的占2.8%,到三资企业就业的占1.2%,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占60.4%。另外,因用人单位或毕业生个人的原因,他们之间经常不签协议或只签劳动合同,造成毕业生实际上的隐性就业,这使得毕业生去向更为复杂。

4.农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偏低

近年来,随着大批农科毕业生走出校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呈“供大于求”的状态,农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偏低,随之便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用人单位一是抬高门槛,注重学生的外在形象,条件苛刻,待遇降低,尤其是工资待遇明显降低;二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特别是对英语、计算机、写作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三是一些单位片面要求高学历。

三、促进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从政府层面加强调控力度,畅通就业渠道

1.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加强政策指导、人才预测、信息服务、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就业法规建设。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体现服务意识,逐步下放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和就业工作的自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自。政府机关要从以前的“过程管理”工作方式向“目标管理”的模式过渡,改变传统的计划、编制和指标控制的繁琐审批办法,逐步摆脱具体控制和操作的工作环节,逐步实现“政事分开”。

2.深化教育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改革

大学生就业涉及教育、人事、劳动、公安等各个政府部门,为实现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充分就业,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体制及其它相关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疏通农科大学生就业渠道。

第一,制定高等农业院校招生的有关优惠政策。这样,可从生源上较好地解决农科大学生安心专业、学农爱农的思想。

第二,制定有利于农科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大基层单位接收毕业生力度,研究制定各类基层就业项目之间统筹衔接和协调配套的政策规定。二是鼓励农科大学生自主创业。三是对困难家庭的农科大学生进行就业援助。四是建立由国家政策选拔的面向基层就业农科大学生申诉机制,切实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

第三,注重农科人才的培养与合理使用。一是注重对农科大学生的培养。二是表彰和提拔有突出贡献的农科高级人才。三是搞好农科高级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等,不断更新知识。

第四,提高和改善面向基层就业农科大学生的地位待遇和生活工作环境,为农科大学生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在基层工作。

3.培育和规范农科大学生就业市场

第一,建立健全就业市场体系,丰富农科大学生参会渠道。要建立以高校就业市场为主体,以区域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作为重要补充,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定期市场和不定期市场相结合,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结合的立体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第二,加快市场法制化建设步伐,保障农科大学生合法权益。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督管理细则,规范供需双方的择业行为,维护各方的合法权利,建立规范、统一、高效、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劳动力市场规范运作提供法制保障。

第三,大力加强信息建设,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要充分发挥无形市场高效便利、覆盖面广的优势,充分依托和大力开发互联网资源,就必须建立全省性和区域性相结合的网上就业信息集散系统,形成省、市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相互连通、资源共享和公平竞争,使就业工作真正步入信息化轨道。

(二)从高校层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农业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品牌意识,做好结构调整,确保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保持一致,培养全面发展的宽口径、复合型农科专业人才,使“产品”适销对路。市场是检验人才是否适销对路的标准,当前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及对人才的培养应该紧跟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改造专业,培养人才。

2.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创业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体现和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一定要建立有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首先,建立起“一把手工程”的领导机制。形成职责划分清晰,任务分工明确,目标责任到人的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

其次,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要形成就业工作运行的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条途径。一个中心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两支队伍: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二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服务队伍。三条途径:一是利用网络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开展网上招聘等工作;二是利用洽谈会的形式,开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三是走出校园、主动出击,占领就业市场。

第三,建立起奖优促劣的鼓励机制。对就业工作好的学院及优秀的工作人员和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将就业工作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评优选先挂钩。

第四,建立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的工作机制。学校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特点,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李书民.《加强培养农科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年第2期.

[2]张虎,杨贵明.《农科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2年第2期.

北大就业范文第5篇

杜峰:很高兴来到《高校招生》“招办面对面”这个平台。说到高考,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一是招生人数今非昔比,我是1993年参加高考的,那时全国招生也就几十万人,现在快五六百万人了,所以与现在比高考招生人数变化非常大。另一个体会是,大学传授给一个人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而是全方位的熏陶,这种熏陶会给你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所以不要轻言放弃高考,还是要尽可能进到大学校园里去。

主持人:说到大学,在这里我想就几个考生和家长关心的大学招生热点话题请教您。现在许多大学都在开办实验班,是基于什么考量?

杜峰:都是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比如北京工业大学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开设了三个实验班。我们希望通过实验班的建设,能够培养出一批非常具有创造才能的、优秀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几年的统计,实验班的学生50%以上的是读研和出国,就业的学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非常高的评价。

为什么叫实验班?它的实验体现在哪里呢?首先,有单独的培养计划,尽管实验班专业有普通班,但是它的培养计划和普通班是有区别的,加入了很多动手的实际能力的操作层面;另外它有优秀的师资,课程要求和普通班的课程要求相比,难度要大一些。他们有独立的实验室,有单独的导师对他们进行辅导。总之,学校对实验班给予了特殊的政策,提供良好的实验和实践学习环境,强化数学、外语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科研组的研究工作,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力争创造一种高分学生集中培养、学校政策倾斜的培养环境。

北京工业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专业里,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班”“电子信息工程实验班”和“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实验班)”。这三个实验班仅在北京招生。买验班是作为一个单独专业进行录取,凡自愿进入实验班学习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将“实验班”作为优先填报的专业志愿。如果未被实验班录取,但仍然希望录取到“普通班”,可以将“普通班”专业志愿填写在本人填报的“实验班”专业志愿后面。实验班对高中阶段获得市级青少年科技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和币级以上表彰的三好学生及应届市级优秀学生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实验班也就是重点班,高分学生非常集中。

实验班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基地。北京工业大学本科三个实验班都是非常受考生欢迎的专业,从几年的录取分数来看,分数也是非常高的。

主持人:另一个话题是关于自主选拔录取,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这个行列,2013年北京工业大学也将实行第一次自主选拔录取,高校通过这种方式到底想招到什么样的考生?

杜峰:毋庸置疑,目前高考仍然是最公正最合理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录取还是看分数。但有的考生高考成绩也许就是一般,却有特别想学习某个专业的强烈愿望,而且有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潜力,我认为比起那些高分却并没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的考生,他们今后在专业上更容易有所建树,学校也更愿意录取有兴趣有潜力但分数却并不突出的这类考生,我觉得自主选拔录取的点要落在这里,这也是高校实施自主选拔录取的目的。

所以在这里,我想说应该尽可能在高中阶段就知道自己的目标,喜欢什么,想从事什么专业,准备越早越充分越有利,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我认识的一个考生给我印象很深,他从高一就开始就决定学医,而且只想读口腔专业,可是全国医学院校本来就不多,有口腔专业更少。但他的目标明确而坚决,所以一直非常努力地学习,最后如愿以偿。这个考生的执着给了我很大启发,一个人如果较早确定一个目标会对他高中的学习有积极促进作用,而我见到的更多同学是没目标的。高考前来咨询,一问大多都说听我爸我妈的,一问他爸他妈又说分数考多少就上哪儿,只要分不浪费就行。他们以为分数不浪费就是最好的选择,其实这是很不正确的。父母应该尽早考虑孩子的性格、爱好、潜力,确立职业发展规划、专业方向和人生目标,这对孩子成长有很大帮助。北京工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要招的就是这种有想法有准备的学生,我们准备先在北京市搞试点,成熟后向全国招生。

主持人:还有,平行志愿也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录取方式,目前大部分省份在招生录取时实行了平行志愿投档,请问平行志愿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杜峰:平行志愿投档时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可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因为平行志愿投档时,会按照考生所填平行志愿的顺序进行检索,所以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应当考虑到要有一定的梯度,相应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二是考生应当仔细阅读、认真参考招生学校的《招生章程》,掌握招生学校招收考生的条件、办法等信息;三是平行志愿投档时按学校计划总差额数(不是以专业差额数)进行投档,如果考生被投档到某一所学校,但填报了不服从专业调剂,有可能被学校退档而失去被该志愿院校录取机会,因此请考生根据自身情况,认真考虑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在这里我想提醒各位考生及家长,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请尽量选择服从专业调剂,这样会增加录取的几率。

主持人:每年您要面对无数前来咨询的家长和考生,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杜峰:问得最多的问题一是多少分能考上学校?很多家长认为各所高校的提档线或录取线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其实,每所高校的录取分数是根据各高校在该省份的招生计划、最终报考人数和报考学生的分数三者共同决定的。无论是高校还是省(区、市)招办,都无法决定学校的实际录取分数。一般来说,北京工业大学在北京的录取线比较稳定。北京工业大学是市属重点大学,70%左右的计划都放在北京,参考往年的情况,北京考生,理科如能达到北京市重点分数线上30分左右,文科如能达到北京市重点分数线上10分左右,第一志愿报考学校,录取的可能性比较大。京外的考生报考北京工业大学,可以参考学校在该省(区、市)前三年的录取分数平均分,如果你的分数和三年的平均分接近,一般来讲录取的希望会很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也会出现“大小年”的情况。

还有个经常问到的问题就是什么专业最好?家长普遍认为,录取线高的就是好专业,录取线低的就是差专业。其实专业并无好差之分,录取线高的专业只是代表这个专业目前就业比较热,并不代表比录取线低的专业实力一定就强。比如说北京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个专业每年录取线不高,但这个专业在学校实力很强,属于部级重点学科,有两位院士。因此,家长在给考生填报志愿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考生的成绩,考生的兴趣爱好、眼下的就业市场及未来几年的就业市场等等。

主持人:很多考生、家长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的校名会认为学校只招收理工类的学生,是这样的吗?你校有男女比例限制吗?

杜峰: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院校,也是北京市属院校中唯一一所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招生专业既有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土建类等偏理工科的专业,也有经管类、人文类和语言类专业,还有艺术类(美术类)。因此,理科生、文科生和艺术类考生都可以报考北京工业大学。在招生录取时,没有男女生的比例限制。

主持人:请问杜老师最后对考生和家长还有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