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柏林之围

柏林之围

柏林之围范文第1篇

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却是无比贴切。

创意之都、全世界艺术家的圣地、景观之城、时尚之城、设计之都与音乐之都――柏林被冠上种种美誉,但这座城市还将给世界呈现出更多。

柏林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这里最初是易北河东北的一片沼泽地,有西斯拉夫人部落的两个聚落点,名字分别是柏林和科恩。直到12世纪,日耳曼人驱逐了定居在这里的斯拉夫人后才在施普雷河畔建立两个村镇,并且沿用了其斯拉夫名字。1307年,柏林和科恩合成为一市,名字定为柏林,在阿斯卡家族的统治下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14世纪,柏林加入波罗的海和北欧的重要商业同盟――汉萨同盟。但此时的柏林只是神圣罗马帝国边疆的一个荒蛮城镇。1411年,来自德国西南地区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出任边境总督,平定了该地区的战乱,并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从1415年起,柏林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的首府。1640年到1688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开创了柏林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繁荣,兴建了皇宫、军械库、教堂和波茨坦离宫,为柏林赢得了“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美誉。

从建筑方面就能够清楚地看出整座城市的演变,比如首屈一指的波茨坦广场设计大胆、规模宏大,是一座后现代主义的丰碑。这样的环境塑造了柏林富有创造力的氛围,推动了独创性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快速且永不停歇的创作意志,从而最好地刻画出新柏林的形象。无论是在普鲁士帝国时期还是在“黄金二十年代”,柏林始终充满了蓬勃的创造力,戏剧、舞蹈、文学、小型歌舞、音乐、绘画,每种艺术形式和每种形式的艺术都对这座城市产生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影响。柏林还有数不胜数的博物馆,其中大部分位于城市东部,与繁华的菩提树下大街比邻,展示着这座城市辉煌灿烂的艺术和文化。这一点在克罗伊茨贝格或普伦茨劳贝格区等时髦城区的众多后院中可以感觉到,在各种形式的画廊和房屋墙壁以及艺术中心都可以看到。

在独立艺术界,柏林也是全球最活跃、最重要的据点之一,世界级别的大会和展会在柏林占有一席之地。

可以说,柏林是一座真正物美价廉的正直城市。当您在柏林众多小吃店中品尝到柏林的特色菜――著名的咖喱香肠时,您一定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真正的涵义。

声势浩大的电影集会柏林电影节

Berlinale Film Festspiele

与美国奥斯卡颁奖礼一样,德国柏林电影节是这座城市最隆重的文化事件之一,也是国际电影界最重要的盛事之一。这场汇聚明星与新星、艺术与商业、光彩与魅力的顶级盛宴,吸引着27万游客及4000名记者的关注和参与。400部影片在此争芳斗艳,这里通常是这些电影在世界或欧洲的首映之处。

残酷战争的警钟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Kaiser Wilhelm Ged Chtniskirche

教堂由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以纪念德意志帝国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损严重,战后保留了教堂钟楼的残骸,并在周围建造了新教堂、钟楼、礼拜堂和前厅。旧建筑和新建筑的合二为一给人以压迫感,作为警世战争的纪念。

柏林之围范文第2篇

勃兰登堡门经历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战争,承载着德国人的死难、分离与欢乐。每当经过这里时,历史的沉重与现代的浪漫会同时拨动人们的心弦。

各种肤色的外国游客一如既往地云集此处,拍照留影,将德国最具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历史上,德国分裂时期,勃兰登堡门成为东德与西德的分界,一门之隔,近在咫尺,却截然不同,恍若两个世界。现在,如烟往事俱忘却,柏林墙倒塌了,勃兰登堡门也打通了。

勃兰登堡门不远处就是曾在历史上留下无数经典镜头的硕大无朋、古老陈旧却威风十足的建筑一国会大厦,这座飘扬着三色国旗的庞然大物与现代化的德国总理府、德国政府大楼一道围拢起一个绿草茵茵的大广场。这里是德国政坛的晴雨表,也是无数历史活剧上演的地方。

1884~1894年,整整十年,德国人建起了国会大厦。这座带有深深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建筑烙印的庞然大物一度成为德国的政治枢纽,长137米,宽88米,建筑面积达11528平方米,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据说,最初,当权的威廉二世曾反对在建筑上镌刻“为了德意志人民”这几个大字,最后拗不过手下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行字终于出现在建筑上了。

1933年2月28日,希特勒在这里策划制造了国会纵火案,为纳粹党独裁制造口实,并以不可挽救之势裹挟着德国人民坠向深渊。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的丧钟敲响,苏联红军战士经过浴血奋战终将胜利的旗帜插到了它的顶部,宣告了德国法西斯的覆灭。

国会大厦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积淀,愈显古老、厚重。浴火重生后的国会大厦迄今仍巍然屹立在柏林的心脏地带。

恰逢德国国庆和大选前夕,定时、限量开放的国会大厦门前已经排起长队,无数游客排队等待进去参观。国会大厦平素对公众开放,正如德国其他政府办公场所开放―样。

与国会大厦的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纯属现代建筑的德国总理府和政府大楼,玻璃墙幕明快简洁,一排排树干笔挺、枝繁叶茂的枫树拱卫在周围。原先这儿的老旧建筑经过二战的炮火洗礼早已荡然无存,战后另起炉灶,重建国家权力机构,建筑格调与战后德国的快速发展相呼应、相协调。这里,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恰到好处地共处共荣。

离开国会大厦广场,我们驱车赴往柏林墙遗址参观。1989年11月9日,横亘在东德与西德之间的柏林墙轰然倒塌,德国分裂对峙的历史结束了。

1961年8月13日,一道由铁丝网和障碍物堆成的柏林墙横空出世,封锁了西柏林四周的边界,将这处“资本主义的孤岛”围得水泄不通。从那时起,任何试图越过此墙的冒险行动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然而,今天,蓝天白云之下,和平的曙光映照着当年的这堵恐怖之墙,折射出不同凡响的光泽。残垣断壁犹在,只不过电网、铁丝网、地雷之类的装备早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后人在残缺不全的柏林墙体上涂抹得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艺术图画,反映的多是和平的素材,有艺术夸张,更有艺术创造。最醒目的一幅竟然是前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与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亲吻的漫画,极具视觉震撼力和冲击力,俨然成了反映冷战岁月的经典之作。艺术往往承载着历史,并赋予历史以鲜活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沿着柏林市河斯普里河,车行不远,来到一幢高楼大厦跟前,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庄严的国徽提醒我们,中国驻德大使馆到了。正逢假日,大使馆大门紧闭,透过铁栅栏,可以清晰地看到院子中“60周年”的纪念花篮早已摆好。在德国大选之际,新中国迎来了国庆60周年,在异国他乡见到这样的景致,更令人感慨万千,倍感亲切。

下午,我们去红色市政厅参观。这是柏林市政府所在地,红砖筑砌,格外简朴,建于1861年,高约74米,状似英国伦敦的“大本钟”。里面饰有36块赤陶浮雕,描述了柏林从古到今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遭受重创。修复工作历时十多年,一直到1958年才修缮完毕。门前的小广场上,形形的雕塑很多,让人产生些许审美疲劳。

在柏林,城市雕塑比比皆是,几乎每一个角落都点缀有一些雕塑,显示出德国人的诗意与浪漫,也显示出这是一个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层出不穷的国度。

惟有一处雕塑,怎么看都不会厌烦和疲劳,这就是位于柏林西部卡德威百货大楼门前陶恩钦大街上的大型雕塑一‘柏林’。

钢铁制作的“柏林”雕塑由四段相互交织而又无法结合在一起的巨大钢柱扭曲而成。钢柱保持着金属的原色,象征着曾经分裂的柏林和曾经分裂的德国。

雕塑后方衬托的背景是著名的威廉一世纪念教堂。这座典型的新罗马式建筑建于1891~1895年,是为纪念完成德国统一大业的威廉一世而建造的。1943年11月22日晚,盟军对柏林展开了大规模轰炸,教堂面目全非。战火熄灭后,围绕这座教堂的残骸还曾引发了一场争论:清除还是重建?结论是不拆也不修。1959~1961年,在毗邻处新建一座平顶八角形的现代化大教堂,历史与现实并行不悖。这样,威廉一世纪念教堂仍按毁坏时的原样矗立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它伤痕累累,惨不忍睹,钟楼的时针依然指向被毁的那一刻,时刻提醒人们不忘历史的教训。

德国之行,所见所闻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德国人对历史的尊重。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也会不断地创造着现在和未来。尊重历史,其实就是尊重现在和未来。

柏林美不胜收而又历经沧桑的特色建筑使^强烈地感受到古典与现代、浪漫与严谨的氛围。柏林是一座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年四季接连不断地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化节。柏林不仅文化发达,经济也极度繁荣,有位作家曾经说过:

柏林之围范文第3篇

1、德国首都:柏林。

2、柏林(Berlin),位于德国东北部,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国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经济中心,人口约363.4万(2018年9月30日)。

3、柏林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城市中心坐标为52°31′,东经13°2′。柏林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仅有的三个城市州。2016年,柏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89亿美元。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为两个区域,东柏林成为了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了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飞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了德国首都的地位,并驻有147个外国大使馆。

(来源:文章屋网 )

柏林之围范文第4篇

伊朗《别离》大获全胜

“感谢柏林电影节,它用最实际、最有价值的方式对伊朗表达了支持。但我不认为它颁3个奖给我们单纯只是因为贾法尔事件,我相信评审团是真的关注了我们的电影。”

虽然伊朗电影之前的杰出和感动是世界影迷共知的事实,但这次柏林电影节上,伊朗影片《别离》的辉煌胜利还是让人瞠目结舌――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这3个最后才会颁发的压轴大奖还真让这部影片应了那句老话:笑到最后。

更罕有的是,本次柏林电影节的这个“影后”桂冠是同时颁给了该片中的两位女主演,其中一位Sareh Bayat正是本片导演的女儿;而“影帝”称号则是由该片的三位男主演共同享有。导演阿斯哈・法哈迪上台领奖时,电影节主席迪特尔打趣地说:“嘿,我早就跟你说了!”

影片《别离》可谓一幅当今伊朗人的生活风情画,讲述了一对伊朗夫妻的离婚故事,涉及到两个不同阶级家庭之间的问题,阿斯哈・法哈迪的导演手法克制而又富有深情,令人内心充满感动。据法哈迪自己说,《别离》向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思考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不盼望和平的,任何一个人都有任务去促进和平发展,无论在哪儿。虽然现在该片风光无限,但它却曾因题材特殊而被伊朗政府下了禁令,一直到导演法哈迪公开致歉之后,这部影片的拍摄才最终得以解禁。阿斯哈・法哈迪的上一部电影《关于伊丽》荣获了2009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而本次的大获全胜也是伊朗电影界第一次获得这样的殊荣。

欧洲的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的主竞赛单元,均是通过7位评委的讨论商议来决定最后奖杯的归属,今年柏林电影节其中的一位评委、伊朗电影人贾法・帕拉西因为被伊朗政府禁止拍片20年而没法抵达柏林,评委人数变成了6位。一般而言,获奖影片通常只能拿到一个奖,让一部电影拿到两个奖项的情况比较少见,更别提3个了―至于3个奖项里,有两个都是多位人选并列,更是让人大为意外,因此不少人都认为这是因为政治原因主导了奖项的走向。大家都知道,柏林电影节一向是全球各大电影节中政治意味最强的一个,对此,《别离》的导演法哈迪说:“感谢柏林电影节,它用最实际、最有价值的方式对伊朗表达了支持。但我不认为它颁3个奖给我们单纯只是因为贾法尔事件,我相信评审团是真的关注了我们的电影。”同时他也表示自己虽然拿了金熊奖,可不是英雄,无论他说什么都不能改变伊朗电影的现状,他能做的就是用电影阐述更多现实和情感,希望能对它有所促进。

而事实上,阿斯哈・法哈迪本人也一直都是伊朗政府的眼中钉,他于去年11月接受伊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时公开表示支持电影人穆森・马克马巴夫(Mohsen Makhmalbaf)的回归,后者一直是伊朗反对党左翼绿色运动的支持者并因此被驱逐出境。阿斯哈・法哈迪也曾公开声援深陷囹圄的“政治犯”导演贾法・帕纳西,相信这次他在柏林电影节上的大放异彩恐怕并非伊朗政府希望看到的。

崭“新”的柏林

“与去年相比,新一届电影节规模小了些,但与此同时它变得更加大胆,发掘出更多的新人新作,并开始寻找3D与艺术电影的结合点。”

除了浓重的政治意味,同时值得注意的还有已过花甲之年的柏林电影节,在自己61岁生日时实实在在来了一次大创新。2月10日开幕的第六十一届柏林电影节,从一开始就表露出一幅强势的“革命”姿态。曾经在这里连连飘红的中国电影,竟没有一部进入主竞赛单元。张艺谋执导的《山楂树之恋》、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以及展示我国艾滋病感染人群生存现状的纪录片《在一起》均只入围新生代单元和全景单元。整个亚洲影片也明显缩水,只有韩国影片《爱,不爱》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同时,本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与大导演罗西里尼之女伊莎贝拉・罗西里尼也充分肯定了运用高科技手段拍摄的电影在本次电影节中的重要地位,她明确指出,这次电影节的最大看点就是人们需要戴上3D眼镜来欣赏文艺片了。而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尔・科斯里克之前也曾这样勾勒过今年柏林电影节的轮廓:“与去年相比,新一届电影节规模小了些,但与此同时它变得更加大胆,发掘出更多的新人新作,并开始寻找3D与艺术电影的结合点。”在22部入围竞赛单元的影片中,就有两部是3D电影,最后在短片竞赛单元大放异彩的韩国导演朴赞郁的影片《波澜万丈》(获得短片单元金熊奖)则是第一部用iPhone4拍摄的获奖电影。朴赞郁曾表示,iPhone手机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每个人都能使用”的事实,令这款高端手机成为一款不错的拍摄工具。而和他共同制作《波澜万丈》的胞弟朴赞庆则称,iPhone手机功能十分先进,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上面进行视频编辑。朴赞郁并不是首位使用苹果iPhone4拍电影的韩国电影人,至于这种趋势会对未来主流与独立电影制作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都拭目以待。

此外,匈牙利老牌导演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获得了评委会的银熊大奖,该片的内容跟哲学大师尼采的一段神奇经历相关。1889年1月3日,弗雷德里希・尼采照常离开住所,经过都灵市中心的阿尔伯托广场时,发现这里忽然起了骚动。原来,一匹可怜的老马累得走不动了,马车夫面容灰暗,衣衫褴缕,显然是个不堪生活重负的苦命人,他怒火冲天,挥动着粗大的皮鞭向马打去,但马依旧一动不动,直至奄奄一息。在他的怒火发泄得差不多的时候,尼采拨开人群冲上前去,抱着这匹马的脖子,痛哭起来,然后便失去了知觉。人们将他送回家中,他就此卧榻不起,沉默不语,不到一个月,他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影片接着讲述了关于马夫和他的女儿,以及那匹马本身的故事,试图从中得到答案。而塔尔这位以电影中深刻的隐喻和哲思闻名的“长镜头导演”在获知自己得奖后,上台领走该奖的全过程都一言不发,但全场仍然报以热烈掌声。这部近乎默片的黑白电影,以静物写生的凝重电影语言,讲述了都灵之马最后7天的故事,充满哲学隐喻。虽然很多观众大呼“晦涩”,中途也有很多人离场,但在柏林电影节场刊上,它仍获得了仅次于《别离》的评分。

第六十一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完全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金熊奖:《别离》

评审团大奖:《都灵之马》

最佳导演奖:《嗜睡症》导演乌利胥?柯雷

最佳男演员: 《别离》中所有男主角

最佳女演员: 《别离》中Leila Hatamia和Sareh Bayat

最佳艺术贡献奖: 《奖赏》中摄影和美术并列

最佳编剧: 《血之救赎》

最佳处女作: 《在冰上》

最佳电影处女作特别荣誉奖: 《无父之人》 《守卫》

阿尔弗莱德奖:《如果不是我们,是谁?》

最佳短片金熊奖:《波澜万丈》

短片评委特别奖:《破碎的夜晚》

最佳短片特别荣誉奖:《对父亲的问题》

终身成就奖:阿明・缪勒・斯塔尔

韩国女星林秀晶代表电影《爱,不爱》走红地毯。

柏林之围范文第5篇

恐怕人们只有从影像记录中,才能回忆起1951年6月6日,首届柏林电影节上的女主角琼・芳登,她娇羞的微笑荡出柏林人心中的第一抹春潮。到了今年的柏林,很多人已经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分享了刁亦男和廖凡带着典型东方隐忍的《白日焰火》捧起桂冠时刻。这是柏林影史上第二部包揽金熊奖和影帝的电影,之前那次是伊朗神片《一次别离》。至此,中国人终于完成了柏林、戛纳和威尼斯三大世界电影节的主要奖项全满贯。

要和政治沾点边

几乎得到公认的是,坚硬的柏林比其他地方更喜欢政治和战争题材,但这里却是最早化解冷战疑云的先驱,它是最早放映、颁奖给苏联、捷克作品的西方电影节。

对于中国导演而言,柏林可谓他们的福地。1988年,张艺谋凭《红高粱》在这里捧起金熊奖,一些观众却认为它“靠丑化中国老百姓,博得了西方人的赏识”。由此,只要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奖,“西方目光以猎奇心态看待中国”的观点就会被重提一次。

除了老谋子外,谢飞、李安(2次)、王全安,加上今次的刁亦男,中国人一共6次在柏林折桂。有意思的是,这里面除了李安,其他4个都是陕西人。他们的大部分电影不是政治,就是内敛的东方文化。

在40岁的廖凡今届封帝之前,大家或许因《让子弹飞》还记住过那个麻匪形象,意外的是,《白日焰火》没讲政治,讲的是碎尸案中颓废的警察故事和残酷的现实境遇。当然,张曼玉和萧芳芳曾分别凭借《阮玲玉》和《女人四十》摘走影后殊荣时,后者也没讲太多的政治。

除了柏林,戛纳和威尼斯其实照样爱政治,前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就曾接受过威尼斯的邀请,来这里为一部美国人拍的他的一部纪录片走秀站台。

而早在红色思想驰骋欧洲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威尼斯就让贝罗奇奥的《中国已近》和戈达尔的《中国姑娘》分享了评委会大奖。1972年,意大利名导安东尼奥尼甚至来华拍摄了纪录片《中国》。不过直到1989年,水城的狮子终于开始真正说中国话,一部《悲情城市》让世界记住了侯孝贤,更记住了宝岛的政治片段。

朝中有人“好办事”

2008年的时候,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曾被同乡诘难:你对中国电影的溺爱是不是到了无原则地步?

中国电影在这里所向披靡,胜于柏林和戛纳。张艺谋和李安分别两次擒狮,贾樟柯、蔡明亮的持续佳作,都不折不扣在向世人们证明东方的魅力。

1994年,18岁的夏雨凭《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金狮影帝,按他的说法,“站在这么高的位置,剩下的就只能下坡路了”,他的感受,对如今中国电影在水城而言,同样适用。

入围其实就是肯定,能否得奖则要看天意。有“熟人”,自然会多一点印象分。如李安《色・戒》折桂那次,主席则是不拘言笑的张艺谋,与他两年前凭《断背山》获得金狮奖不同,水城新闻中心的口哨声多过了掌声。要知道,1993年,李安在柏林电影节上凭借《喜宴》拿到金熊奖的时候,评审团主席刚好也是张艺谋。李安当时更是开玩笑说:“希望他能多多做评审。”

不过随着马可・穆勒的卸任,华语片在威尼斯显得举步维艰,除了叶德娴以精湛演技独力撑起《桃姐》,近几年是几乎颗粒无收,威尼斯似乎也急了,只好发个终身成就奖给吴宇森,好歹也是个大奖了。

电影节颁奖,大家最爱看的就是爆冷。还记得内敛、沉稳的梁朝伟在电影节开幕点评今年入围的中国影片时,夸完娄烨夸宁浩,唯独说到《白日焰火》时,男神一时语塞,满脸抱歉地说自己不是很熟悉导演及其风格。

有事没事混个脸熟

对成熟的电影工业而言,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味道其实是很寡淡的,但在很多国家眼里,尤其是戛纳那一片植物叶子,仍像月桂之于诗人般具有巨大诱惑。中国影人在戛纳的征战,是要稍逊于柏林和威尼斯的。唯一收获的一次金棕榈奖,还是和别人分享的“双黄蛋”。虽然陈凯歌以后再没有拍出过《霸王别姬》这样的佳作,但却并不妨碍他日后老是祥林嫂般回忆:“中国电影是拿过世界冠军的”。因为戛纳所肯定的,除了电影本身,还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

三大电影节既是通往天堂之门的入口,也是连接叹息之墙的迷途。当年张国荣因一票之差错失影帝,据说是一位评委恶作剧般投了他一个最佳女主角。而葛优当年以《活着》问鼎戛纳影帝时,那还是1994年,资讯传播尚不发达,也就是报纸上一则豆腐块了。等到好不容易《花样年华》的旗袍在这里风靡时,最终得奖的却是梁朝伟而非张曼玉。

相关期刊更多

百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赤峰市市委宣传部

白血病淋巴瘤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白血病淋巴瘤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