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古架模型

博古架模型

博古架模型

博古架模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静宁成纪文化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

静宁是我国史记中记载的古成纪城所在地,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之地,也是华夏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成纪文化城是以纪念人文始祖伏羲,发扬伏羲文化为宗旨,文化城主体建筑应为祭奠性建筑。伏羲时代距今7千余年,史前文化时期那个时代的建筑形式可能是草棚茅茨,对纪念人文始祖的大型殿堂来说,表现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所谓“礼不忘本”,也说明汉唐时代非常了解、重视建筑感化社会的重要作用。作为纪念性建筑,如果能逼近哪个时代形式,无疑会提高历史价值的含量。设计早期的明堂感到史料不足,但战国或秦汉形式还是能推测到位的,采用秦汉形式只能说我们到目前为止所能掌握的最早期的形式,而不是说就是哪个时代的形式,而只是表示伏羲时代的久远。所以以秦汉风格的明堂作为伏羲大殿的形式,来表现那个时代的久远性。这样拉开祖先和我们的距离,是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

一、建筑设计

成纪文化城位于县城中心的繁华地段,占地100余亩,总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以南北主轴线对称布局,从南至北依次为广场、阙楼、画卦台、伏羲主殿,远期发展还有续建大殿、后殿等。伏羲纪念馆主殿端部东接博物馆,西连文化馆,体量宏大,形成气势磅礴的朝拜圣地。平台承托起的主殿由东西配楼簇拥而起,主殿和配殿二层,框架结构,面积为6736平方米;文化馆衔接与主殿的西段,为了强调其文化性质,在院落前部设置两座增加文化内涵的石牌坊,文化馆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2042平方米;博物馆衔接于主殿的东端部,其主入口朝东,入口两侧向东突出,以造成围合空间,突出部分做角楼以和主殿气势相符。博物馆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2875平方米;图书馆和文化馆相衔接,在建筑外观形式和风格与群体建筑保持一致。图书馆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1674平方米;文化局坐落在成纪文化城西北角,是一组庭院式仿古建筑,这座办公性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画卦台直径为30米,位于主殿前区中央部位,是文化城主要景观之一。画卦台主要设置伏羲先天八卦图,卦爻采用天然白色花岗岩铺设,拟采用科学手段使之产生天人感应。卦坛下部,是根据八卦方位设置的河图洛书和命运之神,以增加伏羲画卦的神秘内涵。

二、结构设计

本工程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主体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对称。建筑总长89.000米,中间最宽处为45.400米,平面布局由中间大殿和两边配殿组成,建筑面积为6736平方米。在正殿和配殿间设有变形缝,将整个建筑分为三部分,即中间为大殿,两边为配殿,对称布置。配殿为四层,其中一层为台基,上部为三层,各层层高依次为4.650米、7.400米、5.050米、7.050米,屋脊结构高度为24.430米。大殿建筑为三层,其中一层为台基,上部为二层,各层层高依次为4.650米、7.400米、14.480米,结构将第三层又分为三层,层高依次为7.020米、3.550米、3.910米,结构总共分为五层,屋脊结构高度为26.480米。

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室内正常环境为一类,卫生间为二类a,基础、露天构建为二类b。

基础设计。根据《静宁县成纪文化城伏羲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地形平坦,地面以下7.2米为杂填土,以下为粉质粘土,该层地基承载力为160KPa,场地土类别为Ⅲ类,地面以下20米未见地下水。

上部结构设计。仿古建筑不同于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它不仅仅要求神似,而且首先要求形似,进行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木结构建筑十分熟悉的基础之上。对于木构建筑的一些薄弱部分,如大木上下架结合部分,尤其是斗拱与柱头及额枋结合部分,必须做到既符合现代混凝土结构的要求,又不能与木构建筑有明显差别。所有这一切,都是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设计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梁架。传统古建筑木构架多为抬梁式构架,其构造特点为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瓜柱上架较短的梁,如此重叠数层,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各层梁端架设檩条,钉铺望板,构成坡屋面。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若按照古建筑风格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枋、檩,则梁柱节点多、节距小,局部可能形成短柱,对抗震不利。由于屋脊的形成和屋面坡度的逐渐过渡,结构方式需按照“叠梁式”,其传力途径为屋面荷载通过望板传给椽,椽传檩,檩传梁,各层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通过最底层的梁传给框架柱,梁架之间则形成了短柱。设计时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如短柱和角柱处,应加强抗震构造措施,如提高柱的配筋率,箍筋加密或预埋型钢等。对栌斗与柱连接部位,由于截面尺寸较小,若按计算配筋则钢筋间距过密,不易于施工,该部位采用角钢形成刚域,以防塑性铰在柱中形成。

翼角。古建筑翼角为重点加强部位,为保证翼角的稳定性,在大角梁上预埋螺栓,采用钢板压在翼角椽的尾部,以防倾覆。木制椽条与钢筋混凝土檩条用螺栓连接,沿檩条通长预埋扁钢与螺栓焊接,保证椽条稳定。

构件制作。传统木构建筑是事先将柱、梁、枋、檩等木构件预制加工成单件,凭榫卯结合进行现场组装,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是通过支模、绑钢筋、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法使构架体系一次成型。若全部采用现浇,则模板制作品种繁多,混凝土浇筑困难,施工难度大。为减少施工难度,本设计采取以下措施:

斗。斗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作为一种过渡部分,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起传递梁的荷载至柱以及支承屋檐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传统木结构以斗型木块与肋型曲木组成,各层之间留有缝隙,以显示其层次感。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但要符合建筑形式,也应符合古建筑的受力特点,为了让各种斗真正起到受力作用,而不是作为装饰品附着于结构梁柱表面,采用整片现浇的方式,各层枋之间利用隐刻形成层次,既体现了古建的风格,又保证了框架结构传力体系的合理性。

墙体。墙体厚度采用古建筑传统模数,用砌体砌筑,仅起维护作用,不承担屋顶重量,砖墙与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交接处予留2¢6通常拉结筋,间距500mm,横向设分布短筋¢6@250。构造柱钢筋绑完后,应先砌墙后浇柱,墙柱以马牙槎五进五出型式连接。

博古架模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建筑特点 保护建议

封开县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特殊――扼两广之咽喉,是岭南古代南北水路交通的要冲和枢纽地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从秦代开始,中原人民陆续南迁,对岭南的早期开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封开古建筑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既融汇了多元的文化因素,又受到封开的自然、经济、人文等诸方面的条件制约。具体表现为,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讲究“风水”,又有地域共性。封开的古建筑,大体上归属于西江流域和广府子体系,其建筑技术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本文侧重对封开境内现存古建筑的类型和主要特点作些探讨,并重点介绍几处有代表性的现存古建筑。

一、古建筑的类型

封开县现存古建筑的类型有古城墙、古街道、寺观庙宇、宗祠、牌坊、民居、茶亭、古桥、家塾书室、炮楼、古塔、古村落、古墓葬等十多大类。

全县现有明代砖城两座,古街道两条,历史风貌较好的古村落13个,古建筑3000多处(栋),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重要古建筑300多处。其中,宗祠97间,庙宇22处,古桥5处,古井5处,茶亭5处,炮楼2处,古墓葬22处,古塔1处。其余均为民居建筑。

全县出土的两汉时期陶屋模型多样,这反映出封开古建筑在两汉时期趋于成熟。可见封开古建筑的起源以干栏式(高脚屋)建筑为特色。近年来在杏花的古遗址已发现有六朝时期的瓦当。到唐宋见大梁宫、大造宫、泰新桥而知其成熟。到明清则继续发展,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平凤镇的盘王庙、景福宫,南丰侯村乡贤牌坊、莲塘庙、酒井桥等建筑为其代表。近代又有中西结合的平凤石氏大屋、杏花伍氏家宅及南丰镇骑楼商业街等等。这些古建筑以其轻巧玲珑的造型,博取古今中外之长,灵活多变的风格,精美、古朴的装饰而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封开现存古建筑很多都被本地人有意识地保留下来,形成一座座建筑群或古村落,这是对封开历史文脉的保留,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和丰富的文物资源。

二、封开县现存古建筑的主要特点

1:古建筑的类型丰富,种类齐全。从它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其类型的丰富,可以从这一侧面印证,古代的封开是沟通岭南岭北的中转站和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2:古建筑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礼制制度,在各建筑组群之中,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前低后高,长幼有序,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

3:古建筑中保留了许多我国古代建筑的早期营造手法和特征。例如在明清时期已较少使用的柱顶大斗,在各大宗祠中还大量使用。其材料挑选和形制规格随金柱的不同而变化,梁柱构件和营造手法,都非常明显地继承、保留了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征,因而是十分珍贵的古建筑标本。

4:古建筑十分讲究风水。由于北回归线在县境横穿,气候湿热,人易得病。古人相信“气运谶图”之说。大凡兴工动土,必须察看地理形势,审辩基地是否“得水藏风”,然后选择一个环境优美,形胜俱佳,所谓“阴阳之交”、藏风聚气“的宜土进行营造活动。诚然,风水堪舆之学也有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一面,与古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也有很大的关系。

5:古建筑的山墙边的装饰,通常是黑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俗称为“扫乌烟,画草尾”。因为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谓玄武居北方。屋脊装饰夔纹,俗称博古,应该是从商周的夔龙纹抽象变化过来的,也是五行之中南方尚水的内涵,并赋予深远的文化渊源。镬耳山墙,又称鳌耳屋,也是这里常用的脊饰,同样可以视为一种亲水特性。

6:古建筑群或古村落大都处在一个比较好的自然环境中,如杨池村背靠青山,面对从工挖掘的环村河及池塘,整个村落处于一种山环水抱的状态,这反映出先民在建村时十分注重选址规模,营造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互协调的生态环境,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高度浓缩和具体体现,很值得后人借鉴。

7:古建筑也有中西文化交汇的物证。它很早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将其吸收,融汇运用到各类建筑之中,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建于清末民初的杏花伍氏家宅,其正脊上的西洋建筑模型图案;又如平风石氏家宅,其内部很多运用一定跨度的砖拱结构代替传统的木作梁架,不但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而且在建筑外观上模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很具艺术价值。

8:古街道建筑根植于本土的地方特性,商业街道两旁的建筑,普遍采用骑楼式建筑,因为这种干栏式建筑适用于遮阳、避雨,方便山区城镇商业活动和集市贸易。这种下空廊支柱,上为起居室的房屋模式,可以视为干栏式建筑的一种衍续模式。

9:民居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简单的平面作矩形的悬山顶房,四壁砌墙,不用梁架,无窗户或仅在山墙开数个透气小窗(俗称猫儿窗),用屋顶开天窗采光,这是数量较多的一种。二是“三间两廊式”合院建筑,其中又可分为几个类型。最基本的为一列三间悬山顶房屋,中有门廊和小天井,墙体有坭砖、坭砖外包青砖和青砖三种。到清代,封开地区大量出现风火墙装饰的合院宅第和以纵横三条轴线“三进三横式”的大型住宅(俗称九座屋)。又有从“九座屋”演变出“十二座”(如杏花伍氏大屋)。建筑材料的木料多用杉木。上述两种民居建筑,很少采用梁架结构而全部用墙顶承杉檩条。使用梁架的祠堂、庙宇等较高级的建筑物,其梁架多用高级硬木。

三、封开现存的几座典型古建筑概况

1.大梁宫

大梁宫位于河儿口镇扶学村。据其碑记载,始建于唐太宗年间,历代均有重修。

大梁宫为砖木结构,单檐布瓦歇山顶,屋檐升起,面宽进深各5间,通面阔15.48米,通进深14.80米。梁架为台梁式,心间檐柱顶部为一组三升斗拱出承桃檐,做法古朴。屋顶坡度平缓,前墙置素朴直棂窗,其用唐营造尺(1尺=31.50厘米)设计的。此外,立面屋顶收山较大,前后撩檐枋水平距离为14.47米,举高与比为1:42。平面柱网用加柱造,心间面宽的尺度达6.97米。其成为岭南地区的殿堂、厅堂古建筑之冠!这充分反映出大梁宫古建筑的高超技术,为研究岭南古建筑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标本。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莲塘庙

莲庙位于南丰镇莲塘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宇之清代重修,砖木结构,硬山顶并马鞍式风火山墙,南向。原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座,占地面积为1344平方米。

现后座之楼下,称为“造杰学堂”,宽10.8米,进深9.6米;后座为“介福妆楼”,称莲花花主娘娘的深宫绣阁,设有“花主”神位。

每年正月初十为“花主”诞期,届时,两广三县的边民在之里举办各类民间庆祝活动,主要有舞狮、舞龙、山歌对唱、抢炮和农作物优良种子交换等。

3.乡贤祠牌坊

乡贤祠牌坊位于南丰镇侯村内,乡贤祠牌坊即为该村侯氏祠堂的外门楼,清初,为纪念乡贤侯应遴而兴建。

该牌坊为八柱三门三楼,木石结构。柱为方形花岗岩石,各柱出斗拱五翘,斗饰为莲瓣状,撑挑着檐檩。楼层为布歇山顶,绿琉璃剪边,鸱尾吻。柱枋间做如意斗拱,为七跳重翘,斗拱间有狮子、鲤鱼、花卉等油彩木雕装饰。正中内外四柱脚各镶嵌一块水波形大理石抱鼓。正门左右两柱对联为“鸢喜天飞,杨翊清芬荣绰楔;鱼欣渊跃,昭彰雅化耀灵祠”。背面为“乡非阿好覃恩赐;贤有真修也泽垂”。横批分别为“鸢飞鱼跃”、“光前裕后”。牌坊左右围墙下部还各嵌四幅质动物、花卉等浮雕。

4.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南丰镇大岗村。为三进四合院布局,正门上悬“李氏大宗祠”木刻横匾。前殿左右置耳房,中座天井两边有廊道。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中后三座为硬山配镬耳封火山寺。檐板饰花草虫鸟、人物故事,木刻工艺精湛,是封开宗祠建筑中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宗祠之一。

四、对古建筑的保护建议

封开县各地均发现了大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它们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封开县正处在高速度发展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对我们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既是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时期,我们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根据封开县的具体情况,建议保护措施如下:

1.地方政府首先要带头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要真正把文物保护放到重要地位,建议政府出资一部分,就是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使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用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民间筹集一部分,用于具有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点的修缮、保护;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一部分,用于他们认为有必要进行保护的文物点,并对这些文物点的保护经费来源向社会公开,对企业、团体和个人的义捐树碑立传,扩大社会影响力,激励更多的人和团体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2.政府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研究合理的补助办法,并明确产权和职责,使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私有的个人、集体,放下包袱,把所有权属于个人和集体的文物单位,保护好、管理好,使我们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能继续保留和传承下去。

3.要深化文物保护工作的内涵,科学合理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我们要深化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在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同时,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地通过旅游开发来推动不可移动文物点的保护,完成部分文物点的维修和重建。但是,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绝对不能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文物本体。

4.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我们应抓住大力宣传文物普查成果的契机,重点宣传文物保护重要性,教育重点在青少年,使他们自觉形成“爱护文物,从小做起;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思想理念。同时,结合封开县的文物普查实际情况,加大普查成果展,编制出版普查成果的图书资料,使文物普查成果真正做到来之于民,还于民和惠于民。

5.我们要更新文物保护的一般概念,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是专业人员的工作。建议省成立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各市、县成立志愿者大队,把此次全省文物普查志愿者组织起来,制定相关的制度,统一服装、队徽和奖励办法等,充分发挥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增魁.封开县文物志.封开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95;

[2]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胡守为.岭南古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博古架模型范文第3篇

设计理念:一座彰显城市情怀和精神的都市客厅

主题馆设计理念的来源不但基于城市的思考,也充分考虑了场地特征和大型展览功能的规模特点。主题馆单层面积尺寸接近300m×200m,巨大的尺度促使设计中将主题馆体量作为区域中的城市片断进行处理,采用重复的韵律大而有序、重而有致。

1.理念源泉一:城市里弄

里弄片断与城市记忆:富有韵律感的里弄片断是上海城市肌理的主要特征,是创造上海城市美好生活的历史范例。总面积达6万m2的主题馆屋面,在世博核心区中将呈现出最为突出的肌理特征。它与城市里弄的大尺度重复性形态特征的关联度激发了主题馆设计中将“里弄片断”这种城市意向抽象提炼到屋面造型:利用折板式屋面与太阳能板的组合,将超大尺度的屋面形成类似城市纵横交错,凹凸起伏的肌理效果,延续了传统城市空间里弄屋面肌理的视觉魅力、承载了上海的城市记忆。

2.理念源泉二:古建挑檐

出檐深远与传统延续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主要的特征就是出檐深远的坡屋面挑檐下形成的兼具形态、功能特征的灰空间。主题馆形体设计借鉴中国古建“出檐深远”的特点,在南北方向均设主要出入口和等待区,相应地在南北设计大挑檐,将传统古建中檐口特征抖棋抽象演绎成为锥形的钢结构出挑构件,穿孔金属板后依次布置的承重结构构件和顶面的采光板体系代替的古建中层叠的棋形式,造型独特的人字形柱廊通过现代建筑语言与中国古建中的柱廊形成对话。

3.南北立面

主题馆南北立面采用双层幕墙体系包括丝网印刷玻璃幕墙(内)与不锈钢板外遮阳幕墙(外层)。外层不锈钢板上开方孔。其尺寸从下至上依次减小;从而形成从虚到实的渐变效果。

4.东西立面

主题馆东西立面的设计策略将立面作为区域城市景观面“城市绿篱”来设计:在金属外墙外侧设置钢结构菱形网格形成背景,再选用4种由深至浅的小灌木模块被从下往上依次嵌入菱形网格中,最后在植物模块外布置条状金属装饰构件并配以灯光照明,形成错落变化的“金枝玉叶”、“火树银花”的效果。

5.室内展厅

主题馆展厅南北向跨度180m,东西向跨度126m的大跨度屋盖结构体系从力学性能,建筑造型、建筑空间利用等方面对结构体系选型进行分析研究和量体裁衣,采用了单向张弦桁架体系,创造性地设计了由新型双索、V形撑杆与钢桁架组成的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体系,该体系既能满足屋盖结构承载要求,又简化下部支撑框架的设计难度+并实现建筑形态,功能与结构造型的协调统一。

6.室内中庭

主题馆中庭作为外立面的延续空间,呼应外立面的方块模数处理手法,强调整体设计。在中庭空间沿南北主轴空间序列依次布置入口玄关、空中天桥,观光核心筒、下沉式中庭,空中天桥、入口玄关,通过这一序列处理,200m×36m的整体空间加大了景深,增强了场所感+为呼应外立面的方块模数处理手法,中庭东西立面将大小渐变的铝合金方孔与两侧餐饮立面会议、设备的功能性结合,根据功能空间的开敞度局部形威虚实渐变,地面铺装与室外场地形成整体延续感。

7.室内中庭遮阳

主题馆中庭玻璃顶利用透光式太阳能组件和膜结构组合成为两道遮阳体系,既在形态上与屋面造型相呼应,又利于玻璃中庭的遮阳节能,同时形成了舒适的漫反射光环境。

8.室内中庭天桥

主题馆中庭天桥采用了与大展厅主结构类似的张弦桁架体系,轻巧简洁,成为中庭内的美景。

9.室内中庭细部

主题馆中庭内部以渐变的方块组合为设计母题应用到观光电梯、栏板扶手。室内铺地,灯具吊顶等室内细部中,塑造精致和谐的细节品质。

10.室内中庭废料利用

主题馆废弃材料再利用的亮点设计还体现在将外墙压花不锈钢板切割后的边角余料经设计整合运用到室内装饰中,代替大量室内装饰材料。从采光和形式出发,主题馆南北立面的压花不锈钢板上开方孔,其尺寸从下至上依次减小,切割出的方型不锈钢板共4108块,经过造型组合设计,它们太部分用在了室内地下中庭西立面和南立面的装饰面层,面积共计1410m2,其中部分最小尺寸200mm×200mm的不锈钢方片经过设计,用在了特殊设计的照明灯具上。

11.地下展厅和庭院

主题馆北侧下沉广场往东与世博轴连通、往南与主题馆地下展厅连通。成为联系周边空间的核心节点j下沉广场中,水景、木平台,天桥、大台阶等空间要素统一在“多功能展示休闲空间”的主题下,充分考虑了人性化设施,如降温水喷雾、休息座椅等,在世博会“一轴四馆”核心区域打造出一个东西长100m,南北深40m充满生机的下沉式户外空间。

博古架模型范文第4篇

安提凯希拉机械装置(Antikythera Mechanism)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神秘的发现之一。1901年它刚刚被发掘的时候,其中蕴含的巨大历史和技术价值还是神秘的未解之谜。直到21世纪初期,这个“机器”的碎片才被人们运用综合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繁复的研究,人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个非同凡响的装置的复杂性。但宇舶表复原的安提凯希拉腕表也引发了一些人的疑问,宇舶表用的安提凯希拉有什么结构?制作于2100多年前的安提凯希拉装置如何能在现代腕表中发挥作用呢?

“安提凯希拉”水中重现

1900年的一天,希腊南部渔民在安提凯特拉岛附近的海底探寻海藻时,发现了一只青铜手。随后,一个名叫伊莱亚斯的潜水员在同样的位置发现了一艘古代沉船,船上载满大量的古代艺术品。在随后的发掘中,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青铜物,这件青铜物高约20厘米,看起来像个机械装置,从海底露出的那一刻,它就开始了慢慢的腐蚀瓦解。一开始,有人宣称,这个从安提凯希拉出土的人类杰作根本就是来自外星的,它被送到地球上的唯一目的就是污染水源。

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手段,以及在当时专家们的理论框架中,还没有古希腊罗马时代就能制造“机器”的概念,直到21世纪,现代科学家们才可以用现代的扫描工具来穿透其表面的附着物,对其内部进行研究。其中,通过最先进的X射线断层摄影技术拍摄出来的图像里,可以看到许多肉眼无法分辨的齿轮传动系统,坚硬表面之下竟是锯齿状的和崭新的铭文。

此外,安提凯希拉装置上还有许多雕刻而成的文字,这些文字全部采用了小于古希腊文字1/4的小字体,目前已经被成功破译了。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些铭文都是这个装置的“使用指南”,同时也能够指示出一些主要行星的运行周期。人们猜测,驱动这些齿轮系统的是一个侧面的手动,同时也不能排除采用了一种辅助水压系统的可能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安提凯希拉装置,在科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复原重建后,我们可以通过模型框架来了解到这架仪器的结构和功能。

首先,仪器被装在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内,框架的前后两侧可以显示数据。框架前面的大表盘有一个指针,指向的是按照埃及太阳历计算的一年365天,大表盘里面圈着一个小表盘,表示的是黄道十二宫,依据这些数据,模型就可以显示出一年中任意一天的太阳和月亮的确切位置,甚至可以显示出当天的月亮是圆还是缺。

复原重制后,为了确保框架前表面两个表盘的准确性,机械框架的背面上,有一个表盘显示出了月球的默冬周期(Metonic Cycle,以希腊天文学家默冬Meton命名,19年为一个周期,等于235个朔望月)。框架背面还有另外一个表盘,显示的是日食和月食的信息,这可以预测出下次月食在沙罗周期(Saros Cycle,223个朔望月,等于18年多一点)中发生的时间。安提凯希拉装置的内部机械齿轮系统,显示出了对宇宙的数学化视角。这就是说,安提凯希拉装置并不是一个显示当下时间的钟表,因为古希腊人对时间的体会与我们当今迥异。

安提凯希拉这么复杂而又准确的天文计量功能,足以让现代人为2100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喝彩。天才的古希腊人发明了这种神话般的仪器,可以让人准确地知道太阳的位置,月亮的圆缺,甚至可以用来推测日食月食的时间。

能够将如此浩如烟海的天文学数据汇编在一起,创造出一个能够运用机械齿轮带动系统的装置,来总结出这些周期的数学模型,足以显现古代的学者和工程师们令人震惊的理论能力。鉴于计算机就是一种能够生成与输入内容不同的数据的机器,安提凯希拉装置事实上就成为人们目前所知的第一个机械计算机。这比中世纪的主要欧洲城市创造出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的天文仪早出现了1000多年。

就连英国卡迪夫大学的教授埃德蒙兹也表示:“安提凯特拉实在是特别,它的设计很美,用于天文定位非常精准;它的工作方式几乎能让现代人的下巴吃惊得掉下来,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哪位古代科学家制造了它,但他做得极其出色。”就是如此设计美丽、定位精准的机械装置,竟然随着一次偶然的沉船事故而消逝,浪费了人类1000多年去再次设计出这种复杂的机械装置。

复原安提凯希拉

2008年,科学杂志《自然》报道了对安提凯希拉装置碎片的断层扫描分析结果,现代科技驱散了这层古代迷雾时,它几近不可能的机械制作,还有它媲美于现代天文计量工具的惊人功能,犹如一颗炫丽的宝石,深深迷住了一些制表大师,其中便包括宇舶表的制作与研发总监马蒂亚斯·布特。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怀着对这世界上第一个机械杰作的尊重,决定重新开发这些被遗忘的古老的算法,将复原的安提凯希拉安装在宇舶腕表内,使这些古老的算法融入现代的制表技术中。

马蒂亚斯·布特所带领的研发团队,打算将原有精密的宇舶腕表机芯,整合到这架需要经过复原却聚集了诸多天文功能的机械装置中,并将其连带这个复原品一起安装在一块宇舶表内,从而实现在现代腕表中复原安提凯希拉装置的意愿,使现代腕表除了可以显示时间外,还可以进行安提凯希拉装置里天文周期的计量、日月食的推算等工作。历史上第一次,制表研发部门直接从古代文明的“考古”机械中汲取灵感,也是钟表业历史上的第一次,制表团队与囊括了国际一流考古学家、铭文学家和机械工程历史学家联手密切合作。

这些科学家与制表师们的最大挑战,就是要在仅仅几个立方厘米的空间里复刻古代工程师们在数百立方厘米内装配的零件,而且要保存它们在装置读数的准确性和易读性方面的独特创造。也就是说,我们现代人要做这样一项研发,将原本高20多厘米的安提凯希拉装置,开发复刻成仅30毫米的机械装置,并装入腕表机芯,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安提凯希拉原有天文计量功能中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度,所有工作最终的要求就是两个字:完美。

把腕表的机芯整合到一个对安提凯希拉装置的微缩复刻品之内,这实际上是一次对古代机械装置的仿造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要尊重历史,尤其是要保存其装置上双面显示天文数据的特征。在工作中,制表师们帮助考古学家更好地了解了一些齿轮系统的运作,从而确认一些关于机械方面的假设。而科学家们则与制表师分享了一些迄今已失传的古代科技方法(尤其是非线性周期的圆形齿轮)。有了他们的通力合作,安提凯希拉复原工作的成功似乎指日可待。

古今智慧之碰撞结合

在复原安提凯希拉装置并用其作为腕表机芯时,制表师们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以前,安提凯希拉装置是个天文计量器,需要人工去转动指针进行操作,而在这种现代腕表里,整个一套机械装置如果要常年可以运行下去,需要由腕表动力装置提供动力。接下来的研发中,团队里的一些人发现,古希腊的这个装置里面用三个角传动的齿轮,在现代腕表里,再用三角传动就会很不经济,腕表里的三角传动会耗费很多的能量。因为当时的古希腊人并不用考虑能源的问题,他们是用手动来提供能源的。现今,要制作的这个腕表需要自己本身提供能量,所以就必须考虑节能问题。随后,科研人员把安提凯希拉进行了改装,不再沿用三角的齿轮传动,改为圆形的齿轮传动,以节约能量来长期提供动力。

经过多次的复原研究和创新改装,马蒂亚斯·布特团队终于完成了安提凯希拉装置的复原,并与现代机芯进行结合,研发出一款带有安提凯希拉装置的宇舶 “安提凯希拉”腕表。为了适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这款宇舶“安提凯希拉”腕表的机芯采用了腕表的传统陀飞轮来进行调校,它的陀飞轮架位于6点钟位置,一分钟正好走完一圈,所以,这款腕表还添加了适合当下使用的时间维度——时针、分针,从而,重新制造的机芯的中部仍以传统方式显示着小时和分钟。

此外,这款腕表采用了十字装饰的双表冠设计,这很容易令人们想起安提凯希拉装置的原型来,6点位置的表冠用于上链和设置时间,12点位置的表冠则用来校正装置的天文指数(通过月相定位太阳的位置)。而腕表里机芯的正面则显示了多个历法:埃及历(12个月,每个月30天,包括闰日),太阳在黄道带星群中的位置,月相(以华丽的指针和窗口指示出了月亮在恒星月内黄道带中的位置),以及恒星年。机芯的背面显示了卡里皮克周期、默冬周期、沙罗周期和轮转周期。与古老的安提凯希拉装置不同的是,腕表在大的圈最外面加了一圈,就是我们现代的历法。因为我们现在用的历法就是公历,而当时古希腊用的是埃及历,通过现代历这一圈,我们可以知道现代时空里真实的日期。同时,腕表也可以拨动指针来知道过去和未来,让时间倒流和让时间前进,推测宇宙的斗转星移、日食月食。

向人类致敬

博古架模型范文第5篇

 

文缘

 

合浦汉墓群大遗址出土了被誉为“岭南第一车”的青铜马车等一批珍贵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建设北海博物馆的话题又被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提出,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北海博物馆已形成共识。在此,笔者对建设北海博物馆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从“文化沙漠”说起

说到北海,给人的印象是“文化沙漠”,“没有文化”,许多市民对北海的历史也知之不多,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是对北海的误解、不解,如果你稍作了解和研究,不难发现北海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底蕴和独特的品质。

北海历史悠久,是南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自秦代开凿灵渠之后,商贾从中原朔湘江,过灵渠,走桂江,经南流江抵合浦出海,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海上交通和贸易。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十余日有湛漓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据考证,都元国、邑卢没国、湛漓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分别是现今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可见,在汉代我国的商船就已从北海合浦出发沿印度支那半岛分别航行到东南亚各国,通过印度中转到欧洲,进行贸易和交流。2002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在合浦县石湾大浪古城村发现了西汉时期的汉城城址、护城河及城外的原海湾及海岸;在城内发现10多个当时地面建筑留下的柱洞和西汉时期的陶片;城东北面发现两座大型汉墓;西城门外找到了《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码头遗迹,码头两个柱洞留下的木桩残片经科学鉴定已确认历经2500年以上。结束了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史载而无物证的历史。合浦县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是县、州、府、郡的治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分布在现今县城周围68平方公里内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浦汉墓大遗址,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汉墓群之一,据调查,地下留存汉墓葬近万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配合基本建设清理发掘汉墓近1000座,出土文物逾万件,有青铜器、陶器、金器、玉石器、玻璃器等,有很多是国宝级珍品。2003年底在县城风门岭6号汉墓出土大批文物,其中有一套罕见的青铜马车,被誉为“岭南第一车”。合浦汉墓出土的大量“舶来品”,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我国交通史和对外贸易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北海是著名的“南珠古郡,海角名区”,古代七大珠池有六个在北海,是南珠的故乡。南珠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称,围绕南珠演绎的“珠还合浦”故事世代传颂,脍灸人口。当你踏上白龙古珍珠城遗址,那残缺珠贝堆成的山丘,那字迹斑驳的石碑,会使你强烈感受到这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

北海是近代我国对外通商口岸之一。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把北海辟为通商口岸,外国纷纷在北海建立领事馆。先后有英、法、德、美等7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海关、洋行、教堂、医院等。北海曾停泊过538艘外轮,年吞吐量达62.29万吨。现存在市区和涠洲岛的近代西式建筑已公布的有18座,2001年有15座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市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93处,其中山口大士阁、合浦汉墓大遗址、北海近代西式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角亭、东坡亭、惠爱桥、下窑村窑址、白龙珍珠城遗址、地角炮台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现有馆藏文物39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国家二级文物92件,国家三级文物95件,还有一大批未整理修复鉴定的汉墓出土文物;有历经100多年的北海老街、珠海路、中山路和廉州老街阜民路、中山路等,还有一批待发掘和保护的明清时代的民居、客家土围屋、古城堡等。这是北海珍贵的有形的文化遗产。

北海这块土地上无形的文化遗产也相当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民间歌谣《西海歌》《咸水歌》和民间歌舞《老杨公》《耍花楼》。“西海歌”是独具北海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有催请歌、盘问歌、辩驳歌、庆贺歌、苦情歌等,歌词富于比拟、双关和歇后,曲调悠扬甜美,亲切流畅。“咸水歌”是流行于北海合浦沿海的一种地方民歌,有叹家姐、姑娌妹、十二月送人歌、十二送情歌、伴郎、伴娘、叹古人、叹字眼等,它曲调多姿多彩,时而高亢奔放,时而亲昵委婉。“老杨公”、“耍花楼”是流传于北海合浦一带的民间歌舞,形式亦歌亦舞,谐趣活泼,曲调优美,舞步多姿。

北海并不是“文化沙漠”,北海的文化底蕴很丰富,但是没有一个向世人展示北海历史文化的场所,人们无法了解北海的“昨天”。博物馆是对外宣传展示北海文化的理想窗口,所以,建设北海博物馆非常必要。

二、建设北海博物馆的意义

收藏、科研、教育被公认为博物馆的三大职能。博物馆的职能和特点决定了其地位和作用。

(一)建设北海博物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优秀文化遗产是先进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千年血脉,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所以,建设北海博物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繁荣北海文化事业的需要。

(二)建设北海博物馆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树立北海新形象的需要。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来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城市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一座有特色的博物馆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城市品牌,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因博物馆的卓著而名声显赫,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凡尔赛宫,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上海的博物馆,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等。所以,北海也需要建设一座有特色的博物馆,树立城市新形象。

(三)建设北海博物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市民素质的需要。城市形象的树立靠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去实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博物馆的功能决定了它在现代社会大教育系统和大文化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它是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市民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的主要课堂。现在国家正在制订博物馆免费向学生开放的措施,许多城市的博物馆已免费向学生开放。通过博物馆可以了解北海的历史,激发青少年一代热爱北海,建设北海的感情。

(四)建设北海博物馆是发展北海旅游产业的需要。北海城市定位为滨海旅游城市,目前旅游景点并不多,且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太少,游客普遍反映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没有吸引力。建设北海博物馆,可以增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景点。

(五)建设北海博物馆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大中城市应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有条件的还应建设科技馆。”中共北海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争取市博物馆立项。”

三、北海博物馆的定位

博物馆具有经典性、纪念性、永久性和象征性特征,它的象征性超出一般公共建筑,尤其是作为文化座标,博物馆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座成功的博物馆完全有理由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其他建筑相比,博物馆除了建筑的特征外,它的文化内涵是其他建筑无法具备的,它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更容易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北海博物馆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地方特色原则。博物馆建筑是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产物,也是时代产物,它体现和展示的是一个城市或一个民族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地方特色。北海是历代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迹和汉墓出土文物是北海博物馆展示的重要部分,近代北海对外开放史也是北海历史辉煌的一页,南珠的历史遗存是北海历史最具影响力的一段,还有北海的?家民俗颇具特色。笔者认为,开放史、南珠史是北海博物馆的特色。北海博物馆建设应吸收汉代建筑风格精华,突出汉代文化主调,把汉代文化、南珠文化、民俗风情、自然环境和时代特征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具有北海个性的独特的精品之作。

(二)标志性建筑原则。博物馆是供收藏、研究、展示文物的建筑,是研究、传播文明,进行社会教育的场所,同时,也应该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参观休闲地方,应该成为城市最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的一个亮点,一道风景。

(三)切合实际原则。博物馆是反映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成就的窗口,应该成为标志性建筑,成为建筑精品。但是要切合实际,标志性建筑不一定是规模最大的,而是最具特色的。博物馆规划建设要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追求规模和气派,既要好看,也要好用。规划可以超前,发展要留有余地,可整体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完善,尽量把规划建设方案考虑周密,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北海博物馆建设规划设计模式及规模

博物馆建设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博物馆的前提和基础。博物馆建设规划设计模式多种多样,根据其所处地理位置,馆舍规模和功能要求不同而异,根据我国目前博物馆建设的模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集中型。以一栋主体建筑为基本构架,将博物馆的功能分区集中布局。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布局紧凑集中,便于管理,观众流线舒畅,节约用地,但不利于分期建设。

(二)分散型。以单体建筑为基本构架,每个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可大可小,相互呼应,相互关系,总体上考虑整个建筑群的风格协调统一。优点是便于分期建设和扩建,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各单体建筑联系不紧密,内部使用、管理不方便。

(三)混合型。集中型和分散型相结合,以功能区为基本构架,以陈列展示为核心,分布由办公、科研、服务、库房等部门组成,其间以廊院为联系,主体建筑高低错落,主次有序,富于变化。

(四)庭院式。总体布局根据环境条件,建筑与环境相融合,构成不同的庭院形式,使建筑与环境和谐。

(五)建筑与遗址结合型。博物馆建筑与遗址结合,在发掘现场修建,使观众了解到历史的原貌。

(六)文化公园型。以功能区为基本构架,但在平面布局上增加馆内休闲娱乐、景观、园林绿化区,满足观众的多方面需求。

博物馆设计模式多种多样,不应简单套用,浅薄模仿,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笔者认为,北海博物馆设计模式应选择混合型模式,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理由有三:一是北海建设用地不紧张,规划留有一定余地,充分考虑今后可持续发展。二是以陈列展示功能区为核心,主体建筑设计相对集中,设计可布局为“一主多区”,主体建筑群(综合陈列馆、南珠馆、民俗馆),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势。主体建筑分布办公、科研、服务、文物库房等功能区,以汉式廊院联系,与主体建筑呼应,形成高低错落,主次有序,充分体现汉代文化风格魅力。混合型模式有利于使用管理,有利于分期建设,逐步完善。三是主陈列功能区相对集中便于观众参观,便于提供优质服务,符合博物馆服从和服务于观众的流线原则。办公、科研、库房、服务功能区相对分散,动静分隔,避免相互干扰。笔者认为,北海博物馆建设规模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左右较为适宜。规模过大,脱离北海实际,规模小了,十至十五年后推倒重建实属浪费。

五、建设北海博物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我国地市级博物馆发展速度很快,已形成了博物馆建设热潮,这是党中央对文化事业重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博物馆事业支持及博物馆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是,有的地方把馆舍规模搞得太大,投资几个亿甚至十几亿,而资金不到位,建筑工程停停打打,一拖就是几年甚至上十年,最后弄成了“半拉子”工程,有的定位不合理,没有特色,展览内容单一、雷同,对观众没有吸引力,若大个馆舍冷冷清清,让人感到“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孤寂。北海博物馆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定位,就是要充分考虑博物馆收藏、发掘、研究、展示职能,展示本地优秀特色文化,让世人了解北海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和建设发展成果。地方特色,就是一个地方特有的、个性与众不同的、典型的或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历史。这样的博物馆才让人向往、关注、眷念和回味。

(二)切忌脱离实际。北海博物馆建设要有前瞻眼光,又要切忌脱离实际,刻意将博物馆搞成“面子工程”、“纯标志性建筑”,否则会适得其反,耗费人力、物力,加重经济负担,对事业发展不利。

(三)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征求、听取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借鉴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尽量把建设方案考虑得周密细致。

(四)力争博物馆“两个效益”相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其他服务形式都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虽然不能完全商品化,但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把博物馆作为一个产业项目来运作,加强经营管理,会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建设北海博物馆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民心工程”,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共同研究探讨,建言献策,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建成一座能反映北海历史、展示北海今天、展望北海未来的优秀的博物馆。

 

相关期刊更多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科海故事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海故事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