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何平九论

何平九论

何平九论范文第1篇

-----学习何平九论心得体会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在这关键的一年,学习何平九论显得尤为重要:

一、把握“四个重在”,转变思想理念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迫切需要,是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何平九论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等方面,深入阐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要义、根本方法、基本路径和目标要求。领导方式转变,转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转的是一种思想理念,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就是要树立“以服务为魂、以发展为要,以实干为先”的理念,树立“监管就是服务、监管就是民生、监管就是民心”的理念。通过转变思想理念,改进方式方法,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把握“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始终将为民、惠民、便民、利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领导方式转变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和重要支撑。

二、强化“四种意识”,转变监管方式

作为肩负市场监管执法重任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导方式转变就是监管方式转变,监管方式转变服从服务于发展方式转变,离开监管方式转变,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将无从谈起。转变监管方式就是要转到优化环境、促进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记使命、改善民生上,转到实现监管职能到位上。监管方式转变的关键是优化环境,优化环境的关键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理念,切入点在强化“四种意识”:

1.强化服务意识。服务是旗帜、是方向、是灵魂、是形象。我们始终把服务贯穿于监管执法的全过程,努力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改进监管,要把服务和推动郑州都市区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主动服务,积极服务,创新服务发展机制,提高服务发展水平。 2.强化责任意识。当领导要围着责任转,做公仆要围着责任干,责随职走,心随责走。要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首问”,就是第一个被“问”到的人,不管是解决、办理,还是介绍、答疑或指引,首问责任人都要负责到底,让请办人满意。只要是企业、群众需要的,企业、群众关切的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事情,都在首问负责的范围之内。我们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各项工作。

3.强化效能意识,认真落实限时办结制,提升效能,贵在较真,贵在争分夺秒。我们必须树立“等不得”的紧迫感,增强“慢不得”的危机感,把为企业、为群众、为基层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各项工作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优化办事流程,加快办事效率,压缩办事时间,提升服务质量。要充分发挥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的红黄牌警示功能,及时搞好信息反馈,注重请办事项的办理过程和结果,确保不漏事、不压事、不误事。

4.强化争先意识。建立“评优”和“评差”双管齐下的考评机制,提升整体效能。建立“评差”机制能够激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在“恐后”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整改,奋勇“争先”,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服务效能低下以及行政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三、落实“五个更加”,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领导方式转变,转的是一种工作作风,转的是一种方式方法、能力水平,关键要转到实干上,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就是要在促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发展中,要有一股狠劲、闯劲、拼劲、钻劲、巧劲、韧劲,更要有一种干劲,要在运作上多下功夫,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 “三具”,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两基”,就是切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 “一抓手”,就是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努力做到“五个更加”:

1、更加自觉服务科学发展。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市场监管与服务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以服务为魂、以发展为重、以实干为先”的理念,始终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增强服务发展意识,更新服务发展理念,创新服务发展机制,千方百计主动融入,强化服务。一是大力支持“三高”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提高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二是扎实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继续认真组织开展“百亿送贷”行动。三是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支持郑州都市区创新发展。四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支持郑州都市区“三化”协调发展。五是积极支持“早餐店、蔬菜便利店”进社区工程。

2、更加高效加强市场监管。其核心是不断转变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效能,以科学监管服务科学发展。我们要把市场监管作为第一职责,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一是既注重日常监管,又突出专项整治;二是既转变监管方式,又拓展监管领域、完善监管机制;三是既创新监管理念,又丰富监管手段。努力维护食品安全,坚决查处取缔无照经营,严厉打击传销、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严厉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大力推进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全面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不断提高问题发现能力、案件查办能力、综合治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

3、更加有为强化消费维权,做好“三结合”、“三统筹”。 “三结合”即一是坚持把消费维权与提振消费信心相结合,二是坚持把消费维权与推动消费升级相结合,三是坚持把消费维权与释放消费潜能相结合。“三统筹”是指一是坚持把消费维权与维护群众利益统筹考虑,二是坚持把消费维权与维护市场秩序统筹考虑,三是坚持把消费维权与维护社会稳定统筹考虑。坚持把消费维权作为重要使命,高度关注民生,深入推进“一会两站”和12315“五进”工程建设,突出调处纠纷的功能,增强消费引导的功能。

4、更加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法制建设,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坚持用制度和程序规范执法行为;二是创新执法方式,积极推行柔性执法和行政指导;三是加强执法监督。

何平九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秦律 汉律 律名 九章律 初创 开放

前辈高学集所学而成汉律诸考。研读有日后,深感前辈求学之严谨态度,及大师的博学多识之风采,并为之所深深触动。又喜闻《张家山汉简》之注释得以面世,故依简椟对前辈先学说作以小证,并斗胆提出小异,希能得以良责,并万望师长、同仁斧正。

“《史记》言‘王者制事立法一禀于六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盖六律之密必无毫厘圭撮黍累之差,立法者皆应如是,故亦以律名”。[1]又有“律以正罪名”。[2]从沈家本所考可知“律”之概略,汉律承秦制,秦律又乃商鞅携《法经》,而修“律”而成。现就汉律之律名稍作探析。

一、汉三章

《史记·高祖本纪》,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集解》应劭曰:“抵,至也,又当也。除秦酷政,但至于罪也。”《索隐》韦昭云:“抵,当也。谓使各当其罪。”今按:秦法有三族之刑,汉但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使之抵罪,余并不论其辜以言省刑也。则抵训为至,杀人以外,唯伤人及盗使至罪名耳。[3]

由沈家本之所考,可知汉初兴之时,以应便时,立法三章当为极简之式,并无律条。其论罪之依据,当为其时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所用之秦律,只是去除了酷及残的内容。正如文中所述“余悉除去秦法”,再由《云梦秦简》出土所述之秦律部分内容。有关伤人、盗的条文散见于不同律名的条文中。能否推出汉初所谓“三章”乃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并未专指三种律。而是指三个方面的有关秦律之适用状况。

二、汉律九章(九章律)

“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4]历史上的“汉律九章”当源于此。至晋时,则演变为:“汉承秦制,萧何定律,除三夷连然之罪,增部主见知之条,益事律兴厩户三篇,合为九篇。”[5]至此乃形成汉律中的“九章律”之说。即“九章律”为沿习秦律之源《法经》之构架,外加萧何所定兴,厩,户三篇而成。

然萧何定九章律古已有疑之,如“案今九章象刑,非肉刑也,文帝在萧何后,知时肉刑也?萧何所造,反具有肉刑也?而云九章萧何所造乎?”[6]。当然其疑已经为众多历代考实之家所不认同,现在需要提出新的疑问:“九章律”就只有“盗、贼、囚、捎、杂、具、兴、厩、产”九篇,还是另有别论?由历史典籍之出处,我们可知,“汉律九章”之说始于《汉书》,而详定其九篇目,则是在《晋书·刑法志》中了。故而可以推知后人为前人所做之事立名,然后才又以所名传于世,那必然有其所推加之词。现从出土的秦简及汉简中可查寻出一些问题。

1)从《云梦秦简》可知秦律在商鞅变法之后,经过几世,已历经变迁,内容广杂,具体篇目已非原《法经》之构架。况且在先秦时代所形成的法律实用状况,也使得当时立法强调具体之应用,而非理论化。这从秦简中法律问答可略知一二。如秦律关于“共同犯罪”、“集团犯罪”、“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及连坐制度都在《秦简》中有述。简举一例。“盗及诸它罪,同居所然当,何谓同居?产为同居。”[7]。汉承秦制,为可信之事实。从秦简中《秦律十八种》及《秦律杂抄》可知秦律不仅仅是为所言之“九篇”,何以萧何定律时成九篇?没有一定的理论化过程,萧何又怎复改详细的秦律为汉九章律?汉律是经过律学之盛,各个大家解律之后,于曹魏时整理而成篇名体例。

2)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又可知,汉律在吕后二年时期至少有简文中所述律名二十七种。且与《秦简》中同名之律有田律、金布律、徭律、置吏律、效律、传令律、傅律等。[8]这些不但实证了汉承秦制,而且还彰显出一个问题:《秦简》之中律名在《吕后二年律令》中有显,而萧何修律当在两者时间段之中间,而史记中又述曹参任相,用萧何所定之法而不改。那么萧何所定之律必然被传承沿袭。那么,二年律令之律名,使所传述的“萧何作律九章”怎么解释?

在对上述问题的思索后,然后再参阅文献,就会逐渐得出一个汉律发展的新轮廓。“何乃给泗水卒史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成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而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9]”司马迁《史记》所载当为可信之史实,由上文可知萧何原本秦朝职官,对秦之法必有所通,而随刘邦而起反秦,后入咸阳尽得秦之图书。而秦之律书在焚书后亦藏于丞相府,自然萧何就拥有大量的秦律之藏籍。所以就萧何定汉律之框架来说,应该有很充实的资料基础,和实践能力。就如太史公所言:“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10]及在曹相国世家中所述“平阳候曹叁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11]吕后元年,当是惠帝于七年崩之后,此时相为王陵,吕后夺王陵相权,而二年律令当为吕后削刘氏子弟权力之时,故律条因政之多变而不会多变,而且多以吕后之令而出。如“元年,号令一出太后”。[12]由此也可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应多为萧何之所次之律令。

通过以上综述,文章得出这样一个思考,汉律无疑是萧何在秦律之基础上依当时之政需而厘定,但很难确定如班固《汉书》中所言“作律九章”,更难以《晋书·刑法志》所言“合为九篇”为定论。萧何次令,应非仅盗、贼、囚、捎、杂、具、兴、厩、户”九篇,而应还包括其他律名。就如《二年律令》所述二十七种律名,应至少有一部分乃为萧何所次之律令。故对班固之“九章律”之说当有所重思。

三、傍章、越宫律朝律

叔孙通益律所不及,傍章十八篇,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朝律》六篇,[13]因文章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考据之史料,故对张汤《越宫律》及赵禹之《朝律》难作考证。仅能证叔孙通之傍章非正律,乃为律之补充。且有太史公言“叔孙通定礼仪”当可理解傍章与礼仪通。就如程树德所言:“按司马迁传,叔孙通定礼仪,梅福传叔孙通遁秦归汉,制作仪品。……论衡高祖诏叔孙通制作仪品十六算。是通所著为汉仪。……后考礼乐志云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而后得其说,尽与律令同录,故谓之傍章。……应劭传删定律令为汉仪,建安元年奏之,是可证通之傍章,即汉仪也。”[14]

四、具体律名细证。(以程树德《九朝律考》中的具体律名为对象来述)

1)盗律 “取非其物谓之盗。……悝以为王者之政,莫急於盗贼,故其律始於盗贼”[15]李悝首制法经,有盗法贼法,以为法之篇目。自秦汉逮至后魏,皆名贼律盗律北齐合为贼盗律,后用有劫盗律,复有贼叛律,隋开皇合为贼盗律。[16]

2)贼律 无变斩出谓之贼。[17]由于后世贼盗同律,故将其列入同考。二年律令对于贼、盗律有所述且条文较多。故汉律文考中所述贼、盗律当为不虚,且有实证。

3)囚律 断狱律之名,起自於魏。魏分李悝囚法而出此篇。[18]二年律令中无囚律之项。而且依《唐律疏议》之述,囚律篇名乃魏分李悝囚法乃成。而非沿汉律。

4)捕律 李悝法经六篇,捕法第四,至后魏名捕之律北齐名捕新律,后周名逃捕律,隋复名捕之律。[19]二年律令有捕律名,且有条文九条,故可知《唐律疏议》之述非全真,当有所疑,应对秦汉时的律名有所陈述。

5)杂律 李悝首制法经,而有杂法之目,递相祖习,多历年所,然至后周更名杂犯律,隋又去犯,还为杂律。[20]二年律令中亦有杂律篇目,且律文十四条,与捕律之结论同。

6)具律 魏新律序略云,旧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固在第六,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21]二年律令中有具律篇目,且有律文二十四条。证实上述所表。

7)户律、兴律、厩律 汉相萧何承秦六篇律,秦世旧有厩三篇,迄於后用,皆名户律。[22]魏新律序略,秦世旧有厩置秉传副车食府,汉初秉秦不改,后以费广稍省,故后汉但设骑置,而无车马律,犹著其文,则为虚设,故除厩律。[23]二年律令中有户律、兴律篇名,且户律,二十二条,兴律九条,但无厩律之篇目,所以对古文献的记载应慎思。

8)钱律、田律 五年,除盗铸钱令。[24]六年,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25]野田有律。疏谓举汉法以况之。[26]二年律令中有田律,钱律篇日,且田律十三条、钱律八条。

9)尉律、酎金律,上计律,左官律、大乐律,田租兑律,尚方律。这些律目依程树德先生所考皆在吕后执政以后,甚至有律目乃武帝、宣帝时所载,故二年律令不宜为证,只能佐证,二年律令所载不存上述各律目。

10)二年律令所载而《九朝律考》未考到之律目

告律、亡律、收律、置吏律、均输律、传食律、赐律、市律、行书律、复律、效律、置后律、爵律、徭律、金布律、秩律、史律,共十八种。

律名考至此略书,试想如程树德前辈能一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将必有大成。今后学慎书此论,希能从他处得以教益。

五、结束语:

从上面考实是否可衍生这样的陈述,法律在早期的初创年代,不可能在理论上未达到一个提升的过程之前就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而构成某种固定架构。而是由于为解决具体问题而逐渐递加的形成一种粗致的框架。汉代法律当属此状况,汉三章,汉律九章,是后世对汉律理论归结,而汉实际的律名状况,应如秦时,依其社会实际状况的变化,向己有的架构中归类或者创造出新的律名。即汉律名应是开放性,而非反限于固定的“三章”“九章”,依据其所调节具体对象而命名,还未成体系化。

参考文献:

[1] 《历代刑法考》

沈家本 撰

[2] 《太平御览·杜预《律序》》 转自《历代刑法考》

[3] 《历代刑法考》 沈家本 撰

[4] 《汉书·刑法志》

班固·班昭著

转自《历代刑法考》

[5] 《晋书·刑法志》

转自《九朝律考》

程树德 著

[6] 《论衡谢短》

转自《九朝律考》

[7] 《睡虎地秦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

[8]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9] 《史记·萧相国世家》

司马迁 撰

[10]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撰

[11] 《史记·曹相国世家》 司马迁 撰

[12] 《史记·吕太后本纪》 司马迁 撰

[13] 《晋书·刑法志》

转自《历代刑法考》

[14] 《九朝律考》 程树德 著

[15] 《晋书·刑法志》

转自《九朝律考》

[16] 《唐律疏议》

刘俊文点校

法律出版社

[17] 《晋书·刑法志》

转自《九朝律考》

[18] 《唐律疏议》 刘俊文点校

法律出版社

[19] 《唐律疏议》 刘俊文点校

法律出版社

[20] 《唐律疏议》 刘俊文点校

法律出版社

[21] 《晋书·刑法志》

转自《九朝律考》唐律疏议

[22] 《唐律疏议》 刘俊文点校

法律出版社

[23] 《晋书·刑法志》

转自《九朝律考》

[24] 《史记·文帝纪》 司马迁 撰

[25] 《史记·景帝纪》 司马迁 撰

何平九论范文第3篇

[论文内容提要]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代数学无可争辩地是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历史 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文学 艺术 成就巨大, 科学 技术方面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举世闻名。可是,对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了解的人却不多,甚至还有人误以为我国历来在数学上是落后的。 

其实,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数学是讲道理的,有足够多的例证,说明它们立论严谨,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数学在一些重要项目中获得了“世界冠军”。而古代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尤其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的。这是由于

 

三、体积 计算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我国在古代,由于水利工程、国防工事、房屋营造和道路修建的需要,土方计算十分频繁。随着农业生产的 发展 ,各种谷仓、粮库容积的计算也益加繁重、到《九章算术》成书时代,我国的各种几何体体积公式都已具备,除了常见的长方体、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以外,还出现了某些拟柱体体积公式。这些公式大量汇集在《九章算术》商功章里。 

古代世界各国体积公式都没有推导证明,所以在几何体求积方面我国成果遥遥领先,不论在种类齐全完备上,在逻辑推理的完整上都是同时期外国所不能比拟的。还必须指出二千年前我们祖先曾经使用过的许多丰富多彩的各种体积公式至今仍有使用价值。 

以下给出《九章算术》的精彩例子,以飨读者。 

例3:今有委粟平地,下周一十二丈,高二丈,问积及粟几何? 

今译:有粟若干,堆积在平地上成圆锥形,它的底圆周长是12丈,高2丈,问它的体积及粟各是多少? 

答曰:积八千尺,为粟二千九百六十二斛二十七分斛之二十六。 

例4:今有委菽依垣,下周三丈,高七尺,问积及为菽各几何? 

今译:有菽若干,靠墙堆积,它的底圆半周长3丈,高7尺,问它的体积及菽各是多少? 

答曰:积三百五十尺,为菽一百四十四斛二百四十三分斛之八。 

例5: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 

今译:有米若干,堆积在墙的内角,它的底圆周长的四分之一是8尺,高是5尺,问它的体积及米各是多少? 

答曰:积三十五尺九分尺之五,为米二十一斛七百二十九分斛之六百九十一。 

关于这种计算堆积的方法,在我国民间沿用很广,并将这些公式编成歌诀流传下来。其歌诀是: 

光堆法用三十六, 

倚壁须分十八停, 

内角聚时如九一, 

外角三九甚分明。 

这些流传的歌诀,可能就是后人根据《九章算术》的这个“委粟术”编写而成的。很明显,歌诀前三句的意思,就无异于“委粟术”的术文。至于歌诀的第四句,就是依墙外角堆米,参照术文可表达为:“依垣外角者(居圆锥之四分之三也)二十七而一”。不过,《九章算术》中没有这样的例子。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数学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广,本文所述仅是冰山一角,该文的作用充其量是抛砖引玉罢了。 

 

[ 参考 文献 ] 

[1]吴文俊.九章算术与刘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何平九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希腊;《九章算术》;《几何原本》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史

中国的数学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丰硕的成果,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有了分数的概念、整数四则运算和九九表。秦、汉时期成书的《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数学著作。约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成书的《九章算术》包括246个应用问题及其解法,涉及初等代数等各个方面,为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中国数学理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赵爽和刘徽的工作开创了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先河。赵爽是证明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对《周髀算经》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刘徽对《九章算术》做了注释,不仅解释和推导了书中的公式、方法和定理,而且在论述过程中有所创新。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刘徽创立的割圆术,为进一步研究圆周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科学的算法。

隋朝时期,唐初王孝通撰《缉古算经》,主要是讨论土木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的分工与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的计算问题。

此外,隋唐时期还创立出二次内插法,为宋元时期的高次内插法奠定了基础。二、古希腊数学发展史

泰斯勒是公认的希腊数学鼻祖。他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开始了命题的证明,这在数学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飞跃。

毕达哥拉斯学派企图用数学解释一切,他们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闻名于世。

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数学中还有以芝诺为代表的埃利亚学派,他提出四个悖论,给学术界以极大的震动。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学派,认为线段、面积和立体,是由许多不可分的原子所构成。

公元前四世纪以后的希腊数学,初等几何等已基本成为独立的科目。因此叫做初等数学时期。

三、中国古代数学与古希腊数学的经典之作比较

古希腊数学的经典之作是欧几里得的名著《几何原本》。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所采用的公理、定理都是经过细致斟酌、筛选而成的,并按照严谨的科学体系进行内容编排,使之系统化。《几何原本》分13篇,含有467个命题,精辟地总结了人类长期积累的数学成就,建立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而中国的经典之作是《九章算术》。全书分为九章,列举了246个数学问题,并在若干问题之后,叙述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九章算术》系统地总结了西周至秦汉时期我国数学的重大成就,对中国数学发展的影响,和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是非常深远的。

结论:《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在世界数学史上都堪称经典,它们分别以其算法实用性和逻辑演绎的思想方法闻名世界。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四、古希腊数学与中国数学特点的比较

古希腊数学的特点如下:

1、希腊人将数学抽象化,坚持使用演绎证明;

2、希腊人在数学内容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创立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与球面三角、数论,推广了算术和代数,但只是初步的,还有不足甚至错误;

3、希腊人认为数学是一种美;

4、希腊人认为在数学中可以看到关于宇宙结构和设计的最终真理,并认为宇宙是按数学规律设计的,并且能被人们所认识。

中国数学的特点如下:

1、中国数学最基本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2、中国数学教育与研究始终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3、中国的数学论著深受历史上各种社会思潮等的影响;

4、中国数学是以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的相互渗透表现为数形结合;

5、中国数学理论表现在运算过程之中。

结论:古希腊数学属于公理化演绎体系,着眼于"理"--首先给出公理、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条不紊地、由简到繁地进行一系列定理的证明;中国数学属于机械化算法体系,着眼于"算"--把问题分门别类,然后用一个固定的方程式解决问题的计算。

综上所述,漫长的数学历史发源于古希腊的公理化演绎体系和中国的机械化算法体系,曾多次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傅海伦《中外数学史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

何平九论范文第5篇

[论文内容提要]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代数学无可争辩地是中国所创,我国古代数学是讲道理的,是来源于实践,尤其是来源于农业生产中的。从丰富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创造了有我国特色的几何学。有足够多的例证,说明我国古代数学立论严谨,为农业生产的实践需要而服务。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巨大,科学技术方面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举世闻名。可是,对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了解的人却不多,甚至还有人误以为我国历来在数学上是落后的。

其实,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数学是讲道理的,有足够多的例证,说明它们立论严谨,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数学在一些重要项目中获得了“世界冠军”。而古代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尤其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的。这是由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它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又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地”的影响,古人把“地”看成是“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有了“地”,就要有测量,就要有计算,当然就有了数学。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我国古代数学恰恰是在数、形、数形结合这三方面有其特色和自成系统。

首先,我国最迟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普遍用算筹记数,而且采用了十进位制,有了良好的记数工具,就可以比较轻便地进行自然数运算;除不尽的除法还出现分数记法及其运算,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算筹区别正数和负数就可以通行无阻地进行有理数四则运算,能够解决各种比例问题的“今有术”也是在这种算筹制上进行的;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正确、快捷列出方程、方程组、不定方程和不定方程组也都是在这种算筹制上进行的。

另一方面,从汉末三国时代开始的出入相补、损广益陕原理在处理空间形式问题上起到主导作用,平面图形的割补和立体图形的棋验都体现了这一原理。用长方形余形相等出入相补法则来诠释刘微重差九术就来得自然,用此来补证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秦氏承袭希腊海伦”之说也将不攻自破,著名的刘微割圆术是出入相补的应用,祖用牟合方盖这一专用模型来推导球的体积公式,在方法上、理论上和所得结果至今无可指责,究其原理还是出入相补之理。

数形结合、相辅相成。开平方、开立方无疑是刘微“解体用图”的具体应用,犹如层层剥茧、井然有序。沈括、杨辉堆垛求和,又与相应立体体积公式类比,从而导出正确结果。反过来,几何问题又依赖于数量关系。例如赵爽“勾股圆方图注”凭借计算,以证明勾股弦关系,海岛重差借助长方形余形,其理始显。圆,作为内接正多边形倍增边数的极限也是通过计算,得以阐明的。

一、勾股定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中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是自成体系的,其证明方法,大都采用青朱出入法,也就是今人说的割补法。通过适当的划分,将勾上的正方形面积与股上的正方形面积,划分成若干个部分,而这些部分的总和又恰好能填满弦上的正方形。所谓青朱出入就是把划分出来的图形,添上青、朱、黄等各种颜色,以次出入(割补时容易识别),方法巧妙简单,令人叹服。

据历史资料记载,夏禹(公元前2140年——公元前2095年)治水时就已用到了勾股术(即勾股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说,夏禹是世界上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

《周髀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算书,成书太约在公元前100年。在该书中说到“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这说明在大禹时,就能应用特殊情况下的勾股定理和测量了。赵爽在《周髀算经》注中说:“禹治洪水,决统江河,望山川方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释昏垫(老百姓)之厄(危难),使与注于海于无浸逆(溺),乃勾股之所由生也。”这说明当时大禹治洪水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使用勾股测量而取得的。

《九章算术》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数学名著,是我国数学方面流传至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古典文献,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后100年。该书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有不少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例子。

例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池)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今译:有一正方形池塘,它的边长为1丈,一棵芦苇生长在这池塘的正中央,长出水面1尺,如果将芦苇拉向池塘边,茎尖刚巧碰到池岸边,问池塘水深及芦苇长各是多少?

这就是一个勾股定理的题目,使用勾股定理经过简单计算,知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

二、盈亏问题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历史上任何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术”,而总有其产生的实际背景和理论渊源的。那么盈不足术是在怎样的数学历史背景下产生,又是在何种数学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了解秦汉以前古算中农业生产应用问题解法的演进以及方程术的产生都是很有价值的。

众所周知,《九章算术》是我国秦汉以前数学成就的总结,它是一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数学著作,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方田”就是讲述远古时代简单的土地测量及分数算法。第七章“盈不足”讲什么呢?随着农业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数学应用问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已远远超出了比例关系的陕隘范围。形式多样而复杂的线性问题和非线性问题的出现,使原始的比率算法已无能为力了。一方面,应用比率算法解题需要“因物成率,审辩各分,平其偏颇,齐其参差”,这对于复杂的比例问题要求很高的分析能力和技巧性;另一方面,对于“隐杂互见”的各种线性与非线性问题,使用比率算法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这便要求数学家创造一种新的有力的一般解题方法,盈不足术就是在这样的数学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例2:今有共买牛,七家共出一百九十,不足三百三十,九家共出二百七十,盈三十。问家数牛价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今译:有若干户人家共同买牛。如果7家共出钱190则不够330,如果9家共出钱270,则多钱330。问家数及牛价各是多少?

将盈不足术翻译成如今方程组求解就是:

设x为家数,y为牛价,由题意得:

x/9×270-y=30

y-x/7×190=330

解得家数为126,牛价3750钱。

据《唐阙史》记载:公元855年左右,唐代有位大官叫杨损,在选用和提拔行政官吏方面以公正闻名。一次,有两个办事员,需要提升其中一个,麻烦的是这两个人的职位相同,在政府里工作的时间也同样长,甚至他们得到的评语也完全相同。那么,究竟提拔谁好呢?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吏对这件事感到很伤脑筋,便去请示杨损。杨损仔细考虑了一番,说:“一个办事员的最大优点之一是要算得快,现在就让这两个候补人员都来听我出题,哪一个先得出正确答案,他就该得到提升”。他的题是:“有人在林中散步,无意间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试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杨损让两个候补人员当场在大厅的石阶上用筹进行计算。不一会,其中一个得出了正确答案,他被提升了,大家对这个决定也都表示心服。

三、体积计算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我国在古代,由于水利工程、国防工事、房屋营造和道路修建的需要,土方计算十分频繁。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谷仓、粮库容积的计算也益加繁重、到《九章算术》成书时代,我国的各种几何体体积公式都已具备,除了常见的长方体、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以外,还出现了某些拟柱体体积公式。这些公式大量汇集在《九章算术》商功章里。

古代世界各国体积公式都没有推导证明,所以在几何体求积方面我国成果遥遥领先,不论在种类齐全完备上,在逻辑推理的完整上都是同时期外国所不能比拟的。还必须指出二千年前我们祖先曾经使用过的许多丰富多彩的各种体积公式至今仍有使用价值。

以下给出《九章算术》的精彩例子,以飨读者。

例3:今有委粟平地,下周一十二丈,高二丈,问积及粟几何?

今译:有粟若干,堆积在平地上成圆锥形,它的底圆周长是12丈,高2丈,问它的体积及粟各是多少?

答曰:积八千尺,为粟二千九百六十二斛二十七分斛之二十六。

例4:今有委菽依垣,下周三丈,高七尺,问积及为菽各几何?

今译:有菽若干,靠墙堆积,它的底圆半周长3丈,高7尺,问它的体积及菽各是多少?

答曰:积三百五十尺,为菽一百四十四斛二百四十三分斛之八。

例5: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

今译:有米若干,堆积在墙的内角,它的底圆周长的四分之一是8尺,高是5尺,问它的体积及米各是多少?

答曰:积三十五尺九分尺之五,为米二十一斛七百二十九分斛之六百九十一。

关于这种计算堆积的方法,在我国民间沿用很广,并将这些公式编成歌诀流传下来。其歌诀是:

光堆法用三十六,

倚壁须分十八停,

内角聚时如九一,

外角三九甚分明。

这些流传的歌诀,可能就是后人根据《九章算术》的这个“委粟术”编写而成的。很明显,歌诀前三句的意思,就无异于“委粟术”的术文。至于歌诀的第四句,就是依墙外角堆米,参照术文可表达为:“依垣外角者(居圆锥之四分之三也)二十七而一”。不过,《九章算术》中没有这样的例子。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数学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广,本文所述仅是冰山一角,该文的作用充其量是抛砖引玉罢了。

[参考文献]

[1]吴文俊.九章算术与刘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沈康身.中算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夏树人,孙道杠.中国古代数学的世界冠军[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相关期刊更多

和平与发展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

原子核物理评论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建筑机械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