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明史海瑞传

明史海瑞传

明史海瑞传范文第1篇

海瑞墓坐落在海口市秀英区的滨涯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是明朝皇帝派官员监督修建的。传说海瑞灵柩运至今墓址时,棺绳突然断开,人们以为是海瑞自选风水宝地,于是就地下葬。墓园坐北面南,呈长方型,长约100米,宽近40米,占地约七八亩,四周有围墙。院内广植绿草,遍种椰树、松柏和绿竹、鲜花,显得葱郁苍翠凝重静穆。"翠竹绿椰千古长,犹留正气在人寰"。参天椰树那临风挺拔的雄姿,似是在显示着海瑞生前的凛然正气。

进入陵园神道南端,南门之内有一高高耸立的石牌坊,横额上书"粤东正气"四个大字,阴刻丹红,庄重古朴。这是明万历皇帝御笔所赐,是对海瑞生前为官的褒扬。

进了石牌坊正门,只见用花岗石条铺砌的一百多米长的墓道,笔直伸向陵墓。墓道两侧对称排列着神态各异的石羊、石马、石狮、石龟和石人。原来的石寿龟背上镌刻着一副对联,曰:孰云公无子?天下之人皆公子;熟云公无孙?天下之人皆公孙。可惜这只石寿龟在中被砸毁了,但对联所表达的对传说没有后代的海瑞的无比爱戴,却世代相传。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的祭海公节,海瑞墓前人山人海。众多滨涯村民和海口市民手捧祭品到海公墓前拜叩,还请来剧团在墓前公演三个晚上,几百年来很少间断。

神道尽头便是墓室。墓基呈六角形,顶部圆锥形,用花岗石砌成,宛若一口三米高的古钟。墓前有石碑,高3.3米,宽87厘米,上刻"皇明救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溢忠介海公之墓",这是海瑞生前的官衔及死后的荣誉封号。"皇明敕葬"是说海公墓是由皇帝沼令建造的。

"资善大夫"是正二品官的官称。"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是海瑞的最高官职。当时的建制,北京、南京都有都察院,海瑞是南京都察院的正职(右都御史)。"太子少保"是海瑞死后皇上封赠的荣誉性官阶,属正二品。"忠介"是皇帝给的溢号,意为事上竭诚,教人以善,为官清廉耿直。也有人解释为"耿介拔俗之际,潇洒出尘之想",大体也符合海瑞为人的实际。墓碑的右上方题"钦差督造坟茔兼斋谕祭 文行人司行人许子伟撰",说明许子伟是奉皇帝派遣护送海瑞棺枢回故里并督造墓茎的主持人,也是碑文、祭文的撰写人。左下方的落款刻"万历十七年己丑岁二月二十二日午时吉日敬建",说明建墓的时间是明万历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距今已四百年了。墓碑是海瑞陵园最珍贵的文物。

明史海瑞传范文第2篇

人格是心灵的尺度,权力和金钱丈量不出它。

谈及湖北人,人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据说,九头鸟的传说产生于《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鸟身,名曰九凤。”九头凤就是九头鸟的最早说法。凤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在古代中国,九是阳数,象征吉祥神圣,九头鸟最初应该是褒义词。湖北媒体每每解释九头鸟的“来历”,往往采用这种说法。

然而,随着历史考据热的流行,人们发现湖北佬与九头鸟挂钩似乎是从张居正开始的。大致有两种传说,其一说张居正当宰相时,权倾一时。一次患病,各地官绅纷纷为之建醮,非常铺张,于是九大御史先后参奏,而张居正岿然不动,这九大御史反被张居正一一摆平,因此产生“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民谣。其二说张居正曾经保荐了九位御史,都是他的湖北老乡,他们对贪官污吏严厉惩治,那些落马的贪官心怀不满,所以创作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一口头文学作品。

虽然两种传说褒贬迥然不同,不过张居正本人确实体现出“九头鸟”的性格。张居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官,他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大太监冯保。冯保“性贪”、“横肆”、“黠滑”,正直的大臣们对之都很痛恨,张居正却为了政治目的,违反做人的原则对冯保刻意逢迎。

张居正与海瑞处于同一时代,有了海瑞的刚正不阿作为对比,张居正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就更容易被后人诟病了。张居正一生没有重用海瑞,或许觉得他太过迂腐,难成大事。后人常常替海瑞抱不平,在一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中,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被说成海瑞原创,张居正剽窃后予以推行。海瑞大度地表示只要有利于民,谁发明的并不重要……

野史难以考证,不过比较一下张居正与海瑞,看看当年明朝的政治环境,海瑞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能爬到张居正的地位。张居正的狡猾、善于变通,恰恰使之具备战胜政敌,实现自己抱负的能力。

张居正先后当国10年,他的改革一度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想想岳飞、袁崇焕,假如有张居正这样的“狡猾”,也许他们有机会替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明史海瑞传范文第3篇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升官发财”历来与他们无缘,他们只好把“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可是在“无官不贪”的社会里,真正的清官往往寥若晨星,于是老百姓通过文艺作品塑造了许多清官的形象以。其实,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些清官。他们为老百姓办过一些值得称道的事,但自身的生存处境却并不佳。

楚国宰相孙叔敖应该算是较早的清官,他忠心耿耿地帮助楚庄王治理楚国,为官清正廉洁,终于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死后,他的妻儿很快陷于贫困,只好靠卖柴为生。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借妇人之口说:“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进而唱道:“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楚庄王闻此言,“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这段故事透露出古人的一个共识:如果做官不能带来利益,那么它就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宁死也不去做。因此做官谋利、升官发财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孙叔敖的所作所为自然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这位早期的清官在人们的心目中不过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傻子。

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发给各级官员的法定俸银很少,官员贪污受贿已经普遍化、公开化了。据史书记载,官至尚书者全年俸银不过152两,凭此根本无法维持生计。各级官员的主要收入全靠下级的馈赠。这样一级一级地馈赠,排到七品“芝麻官”时只好直接搜刮老百姓了……一个王朝就是这样逐渐颓败的。在这样一个充满铜臭与罪恶的官场中,清官要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就更加艰难了。

曾经当过明朝知县的郭允礼是少数怀抱清官理想的知识分子,他曾经在其经典著作《官箴》中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郭允礼在任河北无极县令时,还将此言题写在一块碑上。其实郭允礼深知清官难做,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当时被誉为“清官第一”的甄完的事迹与遭遇。甄完出身贫寒,走上仕途以后曾被明朝皇帝派往外地担任多种要职,所到之处无不留下卓著的政绩和廉洁的美名。甄完有一次外出处理公务时,为了简化烦琐的接官礼仪,减轻百姓负担,曾给当地立下这样的规章:“来官不接,去官不送,膳食住宿,一概自理”。景泰三年,甄完升为河南左布政使,任内遇到黄河决口,十万难民无家可归。甄完每天经手的救灾银两成千上万,他不但分文不占,还省吃俭用,用自己的俸禄资助灾民,受到百姓的广泛赞誉。众人皆贪你独清,甄完终于招来官僚阶层的中伤与陷害。他们给甄完罗列了很多的罪状,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指控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国家财物,为自己建造豪华的府第。虽查无实据,但甄完也有口难辩,后来只好托病辞官。甄完在归乡途中,路经浙江嵊县境内的一个水塘,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洗脚,便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七个铜钱给了他,并叹息道,自己虽蒙不白之冤,辞官回家,但自身的清白如同水塘!为官几十年的甄完返乡以后,仍住着老家的旧茅屋,与年迈的父母相依为命。家养的两只鸭子每天所下的蛋,就是甄家最好的菜肴了。当皇帝终于弄清了真相以后,深受感动,赶紧诏甄完进京复职。孰料此时的甄完已万念俱灰,不愿再次为官了。于是皇帝封甄完为“清官第一”。

海瑞无疑是历史上所有清官的最高代表。几百年来,海瑞经无数文艺作品的传播,早已成为家喻户晓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历史上的海瑞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亮点是他从政20多年,官至二品,仅仅留下白银20两,连为他办一次丧葬都不够。

举人出身的海瑞尽管清正廉洁,但仕途一直不顺,直到49岁,不过是个正七品的县令。然而,他得到了命运的帮助。这一年,长期把持朝廷的大学士严嵩被免职,他所扶植的私人也随之。海瑞因为当初敢于和他们作对,故声望大增。海瑞决心不辜负人们的期望尽忠报国,他怀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演了“海瑞骂皇帝”的惊天大戏。他在给嘉靖皇帝的奏疏中指责他迷信道教、不理朝政(后来的万历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竟创下了30年不理朝政的世界纪录),是个虚荣、自私、多疑、残忍和愚昧的君主。指出“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就是说普天下的官员百姓,很久以来就认为你做得不对了。海瑞在奏疏中虽然也守着人臣的本分,但其措辞之尖锐确实史无前例。嘉靖皇帝的震怒之情自然可想而知,但他当时并沒有给予海瑞任何惩罚,后来他左思右想,实在气愤难平,终于下令把海瑞逮捕关押在东厂。刑部建议按儿子诅咒父亲的律例将海瑞处以绞刑,然而嘉靖皇帝直到驾崩也沒有批复。

1567年年初,隆庆皇帝登基,海瑞被释放出狱。有人说,政治家都是在监狱里变得伟大起来的。10个月的牢狱之灾果然使海瑞声望大增。然而,朝廷却为给海瑞安排一个什么样的官职而犯难。后来终于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让海瑞不断升官却不让他承担什么实际责任。海瑞就这样很快官至正四品。然而, 海瑞对无功受禄并不满意,他对国家和百姓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不久,海瑞终于被任命为巡抚,驻扎苏州。当地很多官员闻讯自动离职或请求调离,大户人家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漆成黑色,以求韬光养晦,有个官员还把他的轿夫由8人减至4人。海瑞上任后还过令人奇怪的公告:境內停止制造纺织品、头饰、纸张文具以及甜食等奢侈品。海瑞的执政理念立刻与既得利益阶层发生了全面冲突,明枪暗箭不断朝他袭来。一年之前,海瑞作为朝廷上最正直的忠臣,没有人敢非议他,现在他却成了众矢之的。1570年春,愤愤不平的海瑞在巡抚任上只呆了8个月,终于被迫辞职回乡。他在辞呈中痛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

两年后,年少的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出任首辅,其权势几近摄政王。海瑞以为命运又将发生转机,他希望张居正能为自己主持公道。张居正却在复信中说:“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对海瑞表示同情却委婉地拒绝援手,致使海瑞赋闲在家前后达16年之久。

海瑞的故乡远在海南岛,当时是常有海盗出没的蛮荒之地。他被迫退休回到原籍闲居,无异于被放逐。海瑞的一妻一妾早已相继死去(当时的政敌曾指控系被其谋杀),几个儿子也全部夭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海瑞面对既不能尽忠又不能尽孝的困境,内心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他或许想到了孔子在颠沛流离中曾反复问弟子的那句话:“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其实司马迁早在《悲士不遇赋》中就给出了答案,乃是统治者“昏昏罔觉,内生毒也!”就在此时此刻,大知识分子张居正却一边享有万贯家财和七位年轻美貌的姨太太,一边营造着自己作为改革家的政绩。清官与贪官的境遇真是冰火两重天呀!

1582年,张居正寿终正寝,他终于彻底暴露了大贪官的真面目并被万历皇帝清算。3年后,深受张居正排挤的海瑞被重新起用。此时,海瑞已是72岁高龄,却不改初衷,向皇帝提议依照洪武皇帝的严刑峻法来惩治贪污,凡贪赃在80贯以上的官员都要处以剥皮的极刑。此一不合时宜的提议惊动了整个官僚阶层。他们照旧为海瑞罗织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例如指控他以圣人自诩,奚落孔孟,蔑视天子等等。

明史海瑞传范文第4篇

7月中,一艘中国目前最大、耗资近300万元人民币的仿古木帆船“绿眉毛・朱家尖”号,在中国人民海军装备技术部原副部长李方来少将的指挥下,从舟山驶往洋山港,和中国南极考察船“雪龙号”泊靠同一码头,参加主题为“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的第二个中国“航海日”。传统和现代对照,场面蔚为壮观。

7月18日,耗资3000万美元,依照古老瑞典造船技艺而复制的“哥德堡”号,沿着世界航运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瑞典国王和王后的率领下重返广州。西式球型帆船和浓郁东方韵味的盛大欢迎仪式相互辉映,场景美轮美奂。

8月中旬,“哥德堡”号驶往上海,继续它在中国的文化经济之旅。

11月,“哥德堡”号将在“绿眉毛・朱家尖”号的引领下,驶入中国海洋历史文化名城舟山。

“绿眉毛・朱家尖”意味着什么

“绿眉毛・朱家尖”号的复原仿造始于2003年,由地方政府投资,并由具有百年造船历史的岑氏木船作坊建造,旨在弘扬和承继古船文化的同时,为舟山市发展旅游经济和对外海洋文化交流提供一个载体。由于是郑和下西洋时的一种主要船型,“绿眉毛”有着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绿眉毛”船首形如鸟嘴,简称鸟船,由船头鸟眼上方一条绿色船眉而得名,是鸟船系列中的优秀船型和中国沿海四大著名船型之一,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天祥抗元时曾乘坐过此种船。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依然是浙江渔业捕捞和运输的主要船舶,随着机帆船的普及于七十年代而渐次消失,堪为中国特色的博大的航海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船文化的重要组成。

对于“绿眉毛・朱家尖”号的仿造,各方面的专家都给与了高度评价。海军原副司令员张序三中将认为,向海则兴,背海则衰。此举在抢救古船文化遗产的同时,提升了全民的海洋意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专家、海军装备技术部原部长郑明少将自始至终关注着它的建造。他以为,陆地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是静态的,“绿眉毛・朱家尖”则为现代人了解古代的船文化提供了一个流动的实物载体,有助于重新认识传统古帆船在今天的历史价值,进而启迪海洋意识,唤醒海洋情结。德国航海家托马斯则从航海运动和帆船运动的角度,提出“绿眉毛・朱家尖”号的建造,将有助于中国式的帆船航海运动的普及。

无疑,学者和专家是从历史文化和现实需要的角度解读“绿眉毛・朱家尖”号的。

然则,作为要打造海洋文化和舟船文化为城市特色的舟山地方政府,则更多现实的考虑:捕鱼成本的不断提高和鱼类资源的紧缺已然严重影响了渔民的经济收入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如是,作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并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国海洋历史文化名城的舟山,借助独特的海洋、海岛景观和厚重的历史遗产,大力发展旅游业,就舟山的现状而言,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抉择。

“绿眉毛・朱家尖”号古帆船的仿造适逢其时。

下水伊始,“绿眉毛・朱家尖”号所进行的舟山环岛文化游,就是旨在对舟山渔业资源、港口开发、海岛景观等人文资源进行探索、挖掘和整合,以使舟山的自然风光和特有的舟船文化融为一体,弘扬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旅游经济。

但是,姑且不论舟山的海洋旅游业尚处于探索期。成熟的、“寓文化于旅游”并具有舟山特有文化特性的旅游经济形成,更需长久的时日和艰苦的努力。

“哥德堡”号的再次来访,或许有所启迪。

“哥德堡”带来了什么

瑞典在1950年成为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而瑞典在中国典籍中最早见诸文字的,是清代徐继著《瀛寰志略》,其地“民情朴厚,善待商旅”、“其商船时有来粤东者”。

1732年,瑞典木帆船“哥德堡”号第一次来到广州,翻开了中瑞贸易史上的第一页。

作为瑞典当时最为精良的商船,“哥德堡号”耗用当时瑞典国内生产总值的15%来建造,每次携带白银从中国购回的茶叶、瓷器、丝绸和香料等货物的总值,相当于瑞典当年全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瑞典当时经济的重要组成。

不同于260年前的航行,耗资3000多万美元用10年时间重造的“哥德堡”号的这次航行,没有携带任何用以贸易的货物。国王、王后、诸多大臣和著名企业领袖们重新安排他们的假期随船来访,主题只是对中瑞两国百年经贸、传统友谊、历史文化的回顾,并以民间交流的形式,诸如龙舟、乒乓球和羽毛球友谊赛、歌舞晚会、“哥德堡号与广州”大型图片展览、船员与广州人民在船上的“哥德堡”号百年享宴、组织中小学生登船学习航海知识并和船员联欢的蓝色牵手青年日等等,促进中瑞友谊。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哥德堡”号不仅展现了自身的科学技术,更将瑞典的文化理念、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显现于中国民众。双边贸易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自然也就孕育其中。

显然,不同于“绿眉毛・朱家尖”号从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城市形象的“寓文化于经济”。“哥德堡”号的中国之行,固然有着巨大的经济驱动力,却高悬着文化的大旗。

“寓经济于文化”,这就是“哥德堡”号和“绿眉毛・朱家尖”号的对照。

圆形的内海和线性的外海

任何一个族群的文化,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一个概念来表达,是为成熟的文化。中西文化诚然都是成熟的文化,差异之鲜明也毋庸赘言。

但是,倘若从海洋意识、中外海上交通史的角度而言,不妨说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海洋文化是一种圆形的内海文化,而传统欧洲海上强国则不妨称之为线性的外海文化。

而如果仅从中西海上交通史角度而言,历史又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且有着极大的反讽。

601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壮举,国人至今津津称道,并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日子定为部级“航海日”。这壮举诚然是历史之辉煌。

但是,值得深思的,则是郑和的伟大航行,从形式上而言,恰如同今日之“哥德堡”号,只是为了播扬华夏文化;而从内容而言,则绝无今日“哥德堡” 号文化之旅背后所潜藏的经济意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印度洋再大,当年的“绿眉毛”,也只是在为教化夷邦而在大的内海航行而已。中华文化,一枝独秀,七下西洋,周而复始,而已而已。是为圆形的内海文化。

欧洲海上强国之“哥德堡”号则不然。作为只有900万人口的北欧岛国,瑞典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260年前的万里航行,绝非“言必称希腊”之文化传布,宗旨就是为了贸易,就是利益的驱动。且不论“哥德堡”号,此前无论哥伦布抑或麦哲伦,航海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并占有新大陆,就是为了寻找并占有彼岸的财富,其次才是以宗教为主的文化的传布。这就是线性的外海文化。

从技术层面而言,“绿眉毛”船体最宽处在中部靠后的地方,即船的主肋骨应位于浮水线中点后面3%到8%的地方。而“哥德堡”的最宽处则在中部靠前的地方。“绿眉毛”采用的是平面帆,“哥德堡”号则是球型帆。“绿眉毛”是鸟形船,“哥德堡”号则是鱼形船。也显见了两种文化之差异。

文化经济理念之下的旅游经济

如是,我们应该真正重视文化经济之建设,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旅游经济应是文化经济的组成。

还在1999年10月,世界银行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就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也将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

文化经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科学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经济。它意识到精神生产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系统;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而且经济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文化以其人文格调和高科技含量,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文化产业作为精神生产的当代形态,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主导力量。

如是,在从经济角度实现文化领域经济资源的最优分配和利用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文化中所渗透的经济、商品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是现阶段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要义。

具体而言,要充分论证旅游经济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同其他经济部门的相互关系,以及它对发展交通运输、建筑、商业、工艺美术等行业的要求;

如何根据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旅游供求规律,以及旅游者的需求心理、程度、种类,适度调整旅游服务设施,以保证服务质量、社会秩序;

如何在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旅游经济的原则,做好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利用、保护和改造,以及其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

同时,更要认识到文化领域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方面,它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受一般经济规律的支配,同时还是一个社会过程,受文化领域固有规律的影响。

就舟山而言,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绿眉毛”等一系列仿古帆船的文化内涵,相关产业诸如造船、材料、电子导航、环保、电池、涂料、装修、礼品、装饰品及海水淡化等行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扩展,才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旅游经济的最高境界:“寓经济于文化”。

资料链接

绿眉毛

“绿眉毛”木帆船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的一种船型,采用传统造船工艺打造,系目前国内最大的仿古木帆船。由于船首形如鸟嘴,称作鸟嘴船,简称鸟船,由船头鸟眼上方一条绿色船眉而得名,是中国沿海四大著名船型之一。船长31米,宽6.8米,型深3.2米,吃水2.2米,排水量230余吨,三桅四帆,主桅高24.5米,前桅高17.5米,后桅高11.5米,设有上下两层客舱,采用风力作主动力,同时配备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航海设备,设计航速7节,主要靠帆作动力。

2005年,为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绿眉毛”号沿着黄海、东海、南海,北从青岛(奥帆赛场)南到广州,顺序到访12个港口城市,完成郑和下西洋国内航线的实船航海,并配合完成了《郑和下西洋》大型纪录片水路拍摄任务,累计航程4400余海里,组织学术交流13场200余人次、科学讲座16场3100余人次、专家考察69次、免费开放参观3万余人。

明史海瑞传范文第5篇

该书记录了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互联网时代对公司战略、管理创新、企业哲学、领导力等各个方面独到深入的思考。书中大部分内容属于首次披露。本书也是目前为止唯一全面展现张瑞敏十余年来心路历程和管理思想演变的著作。

面对谜一样的海尔的奇迹,很多人有太多的问题想问。比如,海尔从何时首次意识到传统产业即将面临新经济的颠覆?海尔30年来的战略得失是什么?海尔的学习标杆是哪些企业?海尔致力于打造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张瑞敏为什么说已经无路可退?海尔的未来到底在哪里……这些提问都将在该书中找到注脚。

1984年12月,张瑞敏来到海尔时,那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亏损100多万元。到来以后的半年时间,他都是出去借钱给工人开工资。近30年来,张瑞敏始终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超前战略决策引航海尔,企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海尔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每一次都要闯关夺隘,涉过险滩才能生存。现在,海尔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的观念,适应个性化生产的需求,实施网络化战略。海尔的理念中,网络化的企业可归纳为三个“无”:企业无边界,即平台型团队,按单聚散;管理无领导,即动态优化的人单自推动;供应链无尺度,即大规模定制,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海尔现在的这些企业思想,都与张瑞敏这个“看海人”走遍世界、勇于思索分不开。

张瑞敏是走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以海尔的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同样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

2012年12月,张瑞敏再次登上顶级商学院的讲坛,应邀在西班牙IESE商学院、瑞士IMD商学院演讲“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引起热烈反响。因其在管理领域的创新成就,张瑞敏获得2011年度“全球睿智领袖精英奖”和“IMD管理思想领袖奖”。要发展大企业,就要有大思想。“青岛海尔”的发展壮大史,也是张瑞敏的思想发展史。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背景,张瑞敏总是以他的敏锐洞察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帮助海尔与时俱进,勇闯险关,凤凰涅般获得重生。

相关期刊更多

明史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明史学会

明史研究论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

城市照明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