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仰望幸福的角度

仰望幸福的角度

仰望幸福的角度

仰望幸福的角度范文第1篇

有些人在享受着幸福,有些人在寻找幸福,而有些人在仰望幸福。而我属于后者,是一个仰望幸福的女孩。我在仰望着,以45度的角度抬头仰望着幸福,可是我怎么都够不着那个幸福。于是,我低头了,不再仰望那个幸福,那个幸福便是我从小失去的童年幸福,那时候自己在羡慕嫉妒着那个幸福,那幸福没有看到我,把我抛弃了。

真的,它抛弃了我,那便是失去父爱的幸福。那幸福成为了我够不着的幸福。而我只能在别人的幸福上寻找着,看着,羡慕嫉妒着。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亲人在你的身边,亲人的爱,亲人的健康;幸福就是你的微笑,因为你的微笑给某些人鼓励和安慰;幸福就是自己兼职而得的薄弱工资,用自己的努力赚的小小的钱买给自己的亲人……幸福就是我的快乐和酒涡上的笑容,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给予一个灿烂的微笑。

幸福?我想我是幸福的。即使自小到大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的环境里,没有家的温馨,没有一家人的幸福,没有完整的家。有的只是自己的妈妈辛苦劳碌的而疲劳的身影。但我还是说:我是幸福的。是的,没有可以剥夺你的幸福,也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快乐。只有快乐了,才幸福的微笑。幸福,没有太多的色彩装饰,也没有太多的混合物。幸福,只是很简单,只是很快乐,只是很唯美。

五年级:卡击鼓

仰望幸福的角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福配享道德 信仰 幸福 德行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3-0148-04

任何人的德性与德行都应该配享幸福,这是人类一种素朴而普遍的公义愿望诉求和道德信仰。这种公义诉求和道德信仰,不仅在东方文化中普遍存在,也在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同时,不仅在宗教话语中普遍存在,在世俗话语中也同样如此。德行(德性的实现)应该配享幸福,从而实现德福一致的良好社会状态,是一个关系全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道德问题与信仰问题。

社会的良性运作,总是离不开德性品质与道德行为的支撑。然而德性品质与道德行为能否配享幸福——获得相应的社会良性运作即发展的成果,却始终是一个问题。

“德行的途径通向幸福吗?”正如德国道德哲学家石里克(Moritz Schlick)所讲的那样,这是人类从古到今都要面对的一个古老的伦理学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承认,德行应该配享幸福是人类普遍的道德愿望和道德信仰,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其实已经不再是德行是否通向幸福的实然问题,而是如何才能使德行配享——客观或主观意义上的配享——幸福的应然问题。

德行应该配享幸福作为人类普遍的道德愿望和道德信仰,这一信仰事实揭示出的背后事实是,现实生活中德行往往不能够完全配享幸福,或者说没有配享相应的幸福。古人所谓“君子为善,不能使福必来;不为非,而不能使祸无至”(《淮南子·诠言训》),即此之谓也。所以,从古至今约伯式的天问、窦娥式的冤诉便不绝于耳:

我若呼吁,他应允我,我仍不信他真听我的声音。他用暴风折断我,无故地增加我的损伤。我就是喘一口气,他都不容,倒使我满心苦恼。若论力量,他真有能力;若论审判,他说谁能将我传来呢?我虽有义,自己的口要定我为有罪;我虽完全,我口必显我为弯曲。我本完全,不顾自己,我厌恶性命。善恶无分,都是一样,所以我说:完全人和恶人都灭绝。若忽然遭杀害之祸,他必戏笑无辜的人遇难。世界交在恶人手中,蒙蔽世界审判官的脸,若不是他是谁呢?(《约伯记》9:16~24)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然而在本质上道德与幸福是两回事,按康德的理解,前者属于自由王国,后者属于自然王国,二者本无必然之因果关联。应然与实然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关于这一伦理悖论,其实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早已有过相当透辟的剖析,他将之归结为“性命二分”之说:

夫性与命异,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恶而命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或行善而得祸,是性善而命凶;或行恶而得福,是性恶而命吉也。性自有善恶,命自有吉凶。使命吉之人,虽不行善,未必无福;凶命之人,虽勉操行,未必无祸。

王充之说难免陷于命定论的窠臼,但他却清晰地指出了现实世界中德行配享幸福的困难。所以,在现实社会中是没有办法实现绝对而完全的德福守衡状态的——反而德福失衡是绝对的。德福守衡只能作为一种信仰,一个道德主义的乌托邦。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德行配享幸福如此之难呢?那幸福的实现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哲学家石里克的人生观察是:“每个人都知道,或者在他成长过程中经验告诉他,人越是努力地追求幸福,幸福似乎越多地失去。人们不能强求幸福,不能寻找幸福,因为人们不能从远处认识它,而只有当它在那儿的时候,它才突然揭开自己的面纱。幸福乃是在一生中那么少的时刻,这时,那些不显眼的条件凑巧碰到了一起,世界一下子变得完美起来。”

石里克认为是一些“不显眼的条件凑巧碰到了一起”,才实现了幸福。但到底是哪些“不显眼的条件凑巧碰到了一起”,从而能够成全幸福的实现呢?石里克语焉不详,估计他也没有认真想要从学理上探讨这一问题。当然,西方也曾有学者试图从伦理学的原理角度分析幸福实现的条件,如当代美国学者戈茨(Ignacio L.Gotz)教授便提出过一个公式:

幸福=满足/欲望

戈茨正确地指出了欲望是“幸福实现的负相关要素”,这也就是石里克看到的“人越是努力地追求幸福,幸福似乎越多地失去”的原因:欲望太高。但是,他指出的“正相关要素”——“满足”却是一个含混笼统的概念。对于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国内著名功利主义伦理学家王海明曾经作过较为系统的反思。

结合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概念,王海明指出,无论何种幸福的实现,都需要才(才能)、力(努力)、命(命运)、德(德行)四方面要素的配合。才、力、命、德,是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综合抵消之后才是戈茨所谓的“满足”。

不过,对于幸福的实现而言,除了要考虑才、力、命、德这四个正相关要素,还必须考虑欲望这个负相关要素:

总而言之,欲、才、力、命、德是幸福实现的充足且必要的五大要素。欲是幸福实现的动力要素、负相关要素:欲望越大,幸福便越难实现;才力命德是幸福实现的非动力要素、正相关要素:才越高、力越大、命越好、德越优,幸福便越易实现;欲与才力命德一致,幸福便会完美实现。这就是幸福的实现律。幸福的实现律可以归结为一个等式:

仰望幸福的角度范文第3篇

鲸很孤独,尽管身边还有很多的同类,可是它都视而不见。

原本属于深海的鲸,偶尔看见了天,此后,便一直深陷于仰望。

鲸爱上了天,荒谬但很真实。鲸心里非常清楚这一点。

起初,鲸只是默默地看着,独自欢喜。因为它觉得:如能仰望,便已足够。

天空很远,亦很近。

明净深邃的天空,仿若海的影子。

鲸喜欢天与海融合在一起的感觉;喜欢被阳光笼罩着的那份温暖;更喜欢天在阴晴雨雪中那捉摸不定的变幻。在对天空一次次深情仰望之后,它便不可抑制地爱上了眸中的一切。

然而,天却没有注意到鲸对自己情感的变化,还是依然如常地将鲸笼罩在阳光里。

抬头,就能看见天暖暖的微笑。这,令鲸更为迷恋,备感幸福。

鲸一直以为,那阳光、笑容只属于自己。因为它仅仅看到了自己头顶上的那方天空,而忽略了万物皆被阳光普照的真相。

天空喜欢和云嬉戏。有一天,鲸发现,被天疯狂喜欢着的,是云。

犹如晴天霹雳,鲸感觉到了眩晕。冥冥中,它决定必须要让自己为天做点什么,只做就好,剩下的,就让天自己抉择。如果天依然选择云,那么自己就不声不响地默默退出好了。

可鲸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

事情如鲸料想的那样,天选择了云。但鲸没有料到,想删除曾经的记忆,会痛得如此噬心蚀骨,这似乎比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付出。

鲸无法面对,无法改变,更无法退出。

于是,当云飘过头顶的时候,鲸便不再仰望天空,而是将身体潜入深深的海底。它不敢看云徜徉在天空怀抱时的欢笑,更不敢看天空有了云之后的幸福模样。

慢慢地,天似乎察觉到了鲸的心思。只是,天的眼里已全是云的身影,再也容不下鲸凝望的目光。

于是,对于鲸的每次仰望,天都有意无意地回避着。而这对于鲸而言,无疑是极度残忍的。从那时起,在属于鲸的那片海上,天再也没有出现过微笑的阳光。即便打了照面,天也完全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神情。

天清楚,自己的性格并非如此,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本该洒满阳光。天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给鲸看,让它知难而退罢了。让鲸受伤,天并不愿意。

鲸的心碎了,像散了一地的花瓣。可是为了取悦于天,鲸每天都会浮出水面,变换着花样喷出一个高而华丽的水柱。那是鲸用尽全力才做到的,每喷一次,它的心就会痛一次。

鲸不在意是否能吸引到天关注的目光,它只是感觉这样的付出,能让自己获得一丝无悔的满足,尽管这一刻是如此的短暂。

而那水柱,无论喷得多高、样子有多华丽,也终将回落,在它的周围跌成细碎的泪。

终于有一天,当鲸心痛得再也无法喷出水柱时,它无助地抬起了头。此刻,鲸发现天正表情冷漠、定定地看着自己,嘴角没有勾起一丝温暖的弧度。

蓦地,鲸明白了,自己竭尽全力、以心痛为代价喷出的水柱,在天的眼里,根本无足轻重,如同空气中漂浮着的一粒尘埃。

鲸彻底绝望了。它不明白,为何自己这颗充满希望的心,在仰望过后,总会变得支离破碎?为何天对自己的一片真心是如此地不屑一顾?鲸的心再一次痛了,痛得如此清晰。

既然天拒绝了自己,恨,也许是离开天之后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恨天。”鲸无力地叫嚷着。这完全是句口是心非的话,天和鲸在心里都再清楚不过了。

鲸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流了泪。它早已习惯了眼边都是咸咸的海水。只是这次,那液体似乎有了些温度。

鲸可以无视身边同类的嘲笑,却无法忍受天无语的冷漠。

于是鲸潜入了最深的海底,去了离天最远的地方。它想忘记天,忘得干净、彻底。

海水很凉,鲸的心更凉。只是,在如夜的黑暗中,它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寻找那抹阳光。哪怕只是一丝微亮,也足以让心安定。然后,它会依依不舍地收回目光,躲在谁也找不到的角落里,默默地笑自己的傻。

无数次这样笑着,鲸慢慢地发现:放手是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不需要对谁说再见。离开,也不需要借口。

鲸的心随即轻松了许多,面对天,它再也没有了抱怨。而天,也不需要再继续伪装。

后来,鲸发现云并不痴情于天,有空就会随雨而落、化雪而飘。可天却能将它轻易地俘获,一次次地拥入怀中。

――而鲸,终于鼓起勇气,抬头看云,然后,浅浅一笑:“那,希望它们幸福吧。”

鲸懂得,自己只是把对天的情感上了锁。不是不再爱,而是不再想。

再一次深深地凝望。鲸绝然地甩尾、转身,游向幽暗的深海,回到那原本属于自己的地方。

从此,不再仰望。

姚禹同写作随感

仰望幸福的角度范文第4篇

可能我们所拥有的都一样,也许我拥有的还不如你,但为什么我的眼神中总洋溢着幸福,而你的脸上却写满了忧虑和失望呢?那是因为面对同一件事,你选择了悲观面对,而我却选择了乐观接受。换一个角度切苹果,你会发现藏于其中的小星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你也会达到幸福的彼岸,去和幸福牵手。

国王对幸福的定义是自由,农夫对幸福的定义是富贵,穷人对幸福的定义是财产,富人对幸福的定义是快乐……原来,在世人眼里,得不到的东西才最为珍贵,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幸福!人啊!忙忙碌碌几十年,如果只为了这些注定今生与自己无缘的东西而劳心费力,那一辈子就太累了。一位老妇人在自知日子不多时写下了一份遗嘱:“不要怜悯我,永远不要怜悯我,我将不再工作,永远永远不再工作。我只躺着晒太阳——很幸福。”原来,幸福真么简单啊!

幸福,他最忠诚,会永远跟随我,不会在我的生命道路上忽然消亡;幸福,他最羞涩,只有我确定不会永远离开它,他才会轻轻地牵起我的手,对我说他也一样。

幸福在于拥有一双发现幸福的眼睛。

仰望幸福的角度范文第5篇

职业信仰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员的幸福感解析

影响高校图书馆员幸福感的因素很多,诸如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工作性质、自我价值实现程度等共性的因素,也有诸如性格、兴趣、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等个体性因素。单从职业信仰角度分析,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图书馆员有一定的职业信仰,但却缺乏科学的职业信仰体系。

高校图书馆员大多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感和扎实的职业素养,然而,他们对其职业道德的认知却常常表现为片面性和不完整性,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信仰伦理,在实践层面上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不能时时、事事做出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当然也很难始终如一地坚持遵照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采取行动。在具体工作领域表现为情绪的波动和易变,不能一如既往地以周到、乐观的精神面貌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时而兴致勃勃、幽默豁达,时而孤独郁闷、悲观沮丧,其结果是难以得到读者广泛的、长期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幸福感极不稳定。

其次,高校图书馆员有职业信仰的认知,但缺乏对职业信仰的元认知。

高校图书馆的馆员无论是从专业理论中获取还是从工作实践中累积,都能够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岗位职责、职业道德、职业信仰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既不全面,通常也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分析、研究其内在的理由和根据,换句话说,只是了解我们在做什么,却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对职业信仰元认知的缺位和不到位导致的结果是在服务中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持续的行动内驱力,因而服务的效能势必会减弱,由付出而得到的回报――成就感和幸福感也就大打折扣。

再次,高校图书馆员有职业信仰的自发,但却缺乏职业信仰的自觉。

信仰既是一种引导力量也是一种意志力量,它能够帮助人们做出适当的道德判断,指引人们去做或不做什么,也能够督促人们将所选择的行为进行到底。如前文论及,高校图书馆员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知,但没有形成明确而完整的职业信仰体系,因而其引导力量和意志力量也就显得非常薄弱。馆员们虽然能够精神饱满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基本或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但这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工作本身的职责和压力,而不是自己的意志自由。可见,这些态度和行为大多出于自发而非自觉,出于被动而非主动,所以,工作中的自由度和幸福感也势必会因此而降低。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信仰的德性要求

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信仰应具有这样的特质:坚持以人为本,把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动因,把践行职业责任、维护职业形象作为职业作风,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作为职业品德,把学生的道德养成和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作为职业伦理价值目标。

第一,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理所当然地也成了图书馆员的中心任务,图书馆员的所有咨询服务、信息传递、文化传播、文明传承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展开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提升、知识增长、能力增强是馆员工作的中心任务,图书馆员应该坚持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本,把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所有工作的首要动因,这是高校图书馆员最核心、最本质的职业信念。

第二,对资源的管理和对人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员日常工作的两项基本内容,对资源的管理要求馆员既要爱护各类图书,做好图书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又要掌握专业技能,通过信息处理和实践操作做好图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人的服务要求馆员热爱工作,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乐观的情绪状态为读者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帮助读者满足求知的愿望。资源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对资源的管理应隶属于对人的服务,这样才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高校图书馆员应把践行管理和服务的职业责任、维护高尚和无私的职业形象作为基本的职业诉求,这是高校图书馆员最起码的职业作风。

第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向来被视作传统美德,也是党和政府一贯强调的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之一。在图书馆工作中,我们也应立足于本职工作,辛勤耕耘,乐于奉献,发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热心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在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增强专业技能,为高校图书馆事业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既是馆员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更是高校图书馆员应有的职业品德。

相关期刊更多

草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文联

小学生时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教育出版社

诗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