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范文第1篇

在导入新课时巧妙地设置悬念,精彩的导入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课文《狼和鹿》时,我先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说说狼和鹿分别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片段一】

生1:小鹿长得很可爱,身上有梅花一样的斑点。

生2:小鹿还长着美丽的像小树一样的角,很善良,它只吃草和树叶,不吃动物。

生3:狼非常凶残,经常吃羊、兔子等动物。

生4:狼还吃人呢!太可恶了,我不喜欢狼。

师:是啊,贪婪而凶残的狼怎么会和美丽而善良的鹿扯到一起呢?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这样的导入巧妙设置了悬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首尾对照,利用文章出乎意料的结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开头讲的是一回事,而结局却恰恰相反,与开头形成强烈对比。此时,我们就可以用这出乎意料的结局来设置悬念。

例如,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当我给学生讲到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时,我引导学生看课文结尾,设置悬念。学生大惑不解,明明是!梅兰芳没有学戏的天赋,怎么后来就成了大师了呢?

【片段二】

生:课文的最后说,梅兰芳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师:为什么从小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的梅兰芳却在长大后能成为世界有名的京剧大师呢?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第二段,找找原因吧!

上面片段中的教学,巧妙利用了事情发展中出乎意料的结局,利用课文首尾内容的强烈对比,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达到乐学、爱学、主动学。

三、抓住文中关键问题,层层设置“悬念连环套”,让学生“钻进去”

在教学中,抓住文中关键问题,设置一个接连一个的悬念,能够令课堂跌宕起伏,使学生好奇心高涨、兴趣盎然。

例如,在教学课文《狼和鹿》的时候,在导入新课之后,我设置了悬念。

【片段三】

师:想知道狼和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去一探究竟吧!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欢唱,鹿儿自由嬉戏。可二十五年之后,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生:二十五年之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为什么短短的几十年,森林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谁又是制造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呢?

此处,我巧妙地利用森林前后的巨大变化设置了悬念,让学生急迫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鼓舞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寻求答案,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为了解开这个“悬念连环套”,不得不“钻进”课文里,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迫切地寻找答案。

四、在课文需要拓展处设置悬念,生发开去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我们还需要生发开去,这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狼和鹿》一文,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已经明白了是因为狼被大量捕杀而导致鹿大量繁殖,从而吃光森林里的青草和绿叶,进而食物匮乏,导致疾病蔓延,成为破坏森林的“祸首”。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设置了一个悬念。

【片段五】

师:真正的“祸首”难道仅仅是鹿吗?

生1:不是,是人们杀了狼,鹿才会大量繁殖,才会毁灭森林。

生2:所以,人才是幕后的黑手,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师:人们正大呼冤枉呢!他们好心杀了狼,是为了保护鹿,使它们免受狼的侵害,为什么却成了“幕后黑手”了呢?

生:……(被老师问住了,哑口无言)

师:是呀,狼、鹿之间犹如一架天平,人们的捕杀令狼的一头变轻了,鹿的一头变重了,就破坏了这架天平的平衡。狼、鹿还有森林之间的平衡,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我们要——

生(恍然大悟)齐说:——要保护生态平衡。

师:生活中,人们其实有很多行为在有意无意中破坏了生态平衡,同学们仔细想想,哪些行为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呢?

……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范文第2篇

一、创设新奇刺激情境,诱发有效学习动机

1.创设新奇情境引发好奇心,诱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个性特点之一,它促使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巧设新奇而富有刺激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春联》一课时,我故意神秘地对学生说:“老师有一个特异功能,你们无论读出春联中的哪一句,我都能一下子判断出它是上联还是下联。”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纷纷找出他们在课外收集到的各种春联,读出半句让我猜。当我真的全说对了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老师快把秘密告诉我们。”我说:“不用老师教你们,你们自己去多读几副春联就会揭开这个谜了。”这便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主动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个个去吟诵默念,去推敲猜测。继而,一个个稚嫩的创意诞生了,并在彼此的否定与补充中最终找到了真谛。

2.创设冲突情境,促发挑战性,激励成功感

在教学时,我们应想方设法挑起一些冲突情境,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挑战与接受挑战的勇气,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一课时,我在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完课文故事情节,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小猴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方法最好后,我故意拿出一束花,满面笑容来到扮演小猴的学生面前,对他大加赞赏,又故意板着脸,瞟了“小猪”、“小牛”一眼。“小猪”的脸涨得通红,提出了不同意见。我问大家:“他说的有道理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小猪、小牛的做法也不错。更有学生为三位小动物出了金点子:“我觉得他们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吃掉一部分,再留一部分优良品种种下地。”我不失时机将预藏在讲台里的花拿出来,奖给“小猪”、“小牛”及其他勇于挑战的学生。这场由教师导演的“师生冲突”,最终以学生们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而告终。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置一些冲突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探求答案,就会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学习、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创设合作互动情境,营造有效学习氛围

1.师生平等互动,使学生敢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淡化师生身份,做学习活动的一分子,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我在课堂上使用得比较多的语言是:“小朋友读书读得真好,老师也来试试好吗?”“我可以和你们一块儿讨论吗?”“谁愿意帮帮我?”“请来点掌声鼓励鼓励我。”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人物对话型课文和故事性课文。教到这类课文时,作为教师的我,常常扮演文中的某个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在这种互动的情境中,没有了师生之分,学生们可以指着我(课本剧中的“狼”)的鼻子大声叫骂,可以命令我(《青蛙看海》中的“青蛙”)一步一步跳上高高的石阶,满头大汗也还得继续跳。而每当此时,学生总能把课文领会得深刻彻底,把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的动作、表情、语言源于课文又超出课文,随处可见有新意。

2.生生互助合作,使学生善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提供一些情境,使学生之间产生合作互动,形成切磋、交流、补充、帮助的良好气氛。如,一次以“讲礼貌”为主题的言语交际课上,我让全班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比赛演小品。表演的内容是:两个小朋友到同学家做客,该同学和他的母亲在家,做客的和待客的,都能礼貌待人。学生们热情高涨,每个小组都在精心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小组的其他人,每个人都从他人的意见中得到新收获。正式比赛时,我请全班学生做裁判。每组表演完毕,围绕语言、行为是否有礼貌以及表演技巧等方面及时进行评价。在这种合作和沟通的评价中,学生们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学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三、创设开放生成情境,培养有效学习思维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

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疑、释疑过程中,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途径。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黄河的主人》一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在波浪滔天的滚滚黄河中,一只小筏像一片树叶一会儿被冲上浪尖,一会儿跌下浪谷。学生的心一下子吊到了嗓子眼,他们屏息凝视,随着小筏的沉浮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呼。这时,镜头渐渐拉近。当看到小小的筏上竟坐了六个人,其中的5个客人还在谈笑风生时,学生更是惊讶得张大了嘴。录像一结束,问题接踵而来:那只小筏怎么会到黄河中间的?在那样险象环生的情况下,筏上的人怎么还能那样镇静轻松呢?莫非那只小筏有什么奥秘?还是筏上的这些人有什么特异功能?这些问题促使他们迫不及待打开书本,去寻求答案。

2.创设发散情境,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时,我经常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某个情节进行扩想或续想。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最后一节时,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张很大的黄海之滨景色图:温暖的阳光照着广袤的大地,上面有一个个清澈的湖泊、一片片金黄的苇草和高低错落的沼泽地。我让学生围绕“丹顶鹤带着自己的孩子,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图上作简笔想象画,并把自己的构思向大家介绍。学生们想象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的画了丹顶鹤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苇草中觅食,有的画几只丹顶鹤在湖面上游玩,还有在沼泽中引吭高歌的,相互悠闲地用嘴帮对方梳理羽毛的、在湖边照镜子比美的,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整个画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丹顶鹤幸福的家园。

3.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推理能力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范文第3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抓词

关键词是课文里概括需要的“粮草”,用好关键词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

笔者在讲《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进行了几个概括训练,让学生默读课文,试着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可以直接借用课文这一小节中的原句(很多阅读训练中都有本段围绕哪句话写的题目,写文章也需要学会列提纲,抓住中心句,没必要回避中心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在交流时,凡是有中心句可以用的,学生都能很快找到,自信地交流。自己概括的呢?出现了一些不同版本,本质意思差不多,关键是如何遣词造句,表达是否通顺,这需要指导,需要教学生去辨别。把一段话概括成一句话是概括,把一句话概括成几个关键词也是概括,这种词语的准确使用关系到句子的表达效果。

概括完了每段的主要内容,学生已基本理解了课文,但这种理解有点像在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倒得出来,还得进行更精确的提炼。于是,笔者提供了学习单,为大自然的文字列提纲。

学习单: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分成上下两册,请根据课文的介绍让学生制作一份目录。提示他们找最关键的意思,提炼最精华的词语,几张单子一比较,学生很自然意识到要抓住什么?而后就可以熟练运用,可以让学生增强辨识能力,去选择合适的词来概括:“北极星告诉我们哪里是北方”缩减成“北极星……北方”这其中的提示点拨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如有概念性、较专业的,如地质变迁,则需要老师进行总结,这也是一种巩固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抓内容

会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也就慢慢学会抓重点词,而重点词在更高层次的概括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课文内容,没有明确的中心句,读懂内容,才能概括关键意思。

在上第六册《狼和鹿》 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自主学习。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这些年间,凯巴伯森林中鹿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呢?找出相关数字填写在下面括号里。一百多年前( )只,捕杀狼25年后( )只,仅仅两个冬天( )只,1942年( )只。A仔细看这些数字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默读课文2、3两段,找出原因。

这个案例,还有一个反复的过程。第一次,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学生能很敏锐地发现数字背后狼和鹿发生的变化。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开始绕圈子。比如说人们大量捕杀狼,所以鹿就多了,鹿大量繁殖……(基本是把课文第三段内容复述一遍。)是在照本宣科。我发现学生是没有抓住主要原因,特别是鹿从高峰迅速跌落的原因。便作了如下修改:A仔细看这些数字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默读课文2、3两段,找原因,写下关键词。C利用关键词概括结论。

完成前面两步之后,笔者能及时指导合作,让学生小组讨论重点词语,抓住重要词语来概括,在小组汇报时,大家很快对重点词语做出判断,逐步完善,完成概括,明确了鹿变少的两点原因:①大量繁殖闹饥荒;②疾病传播死亡快。这种先读懂后概括的指导,具有自学脚手架的作用,即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让学生在后面的类似训练中学以致用。

取其精华,曲线救国――抓人物关系

能把具体的描述概括成一个结论,学生的概括经验日渐丰富,我们就可以尝试放手,进行提炼性概括。中年级的课文,有许多是故事,复述故事是重要的学习任务,而概括就是一条重要的铺垫,我们可以从故事中读出人物关系,理清故事脉路。在讲第七册《九色鹿》r,在学生充分预习,初读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列一列故事中主要人物。根据学生的回答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在学生不断完善后,我们最终得出以下关系图:

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同,对关键词语的敏锐度也不一样,对故事的梳理能力自然也不一样。但有了这样的铺垫,就能说出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路渐渐明晰。笔者再让学生利用梳理出来的人物关系简单复述故事(概括故事主要内容),也就比较顺利了。

结束语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兴趣 悬念 质疑 铺垫 实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让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是欲罢不能的探求欲呢?我以为设置情境是最好的方式! 根据课文内容和着眼点的不同,语文课的情境导入我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提供活动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个开心的游戏或一个充满童趣的活动,能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在课堂上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学习。

《山村咏怀》是一首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二十字的小诗,数字占了一半,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在讲解这一首诗时,我给学生们出示了下面这样一组奇怪的画面,让学生们试着在三分钟内读出这首宝塔诗:

三 三

五五 五五

七七七 七七七

九九九九 九九九九

枝枝枝枝枝 枝枝枝枝枝

学生们一看兴趣可高了,纷纷议论了起来,有几个学生更是高声念了出来,可就是读不通顺。乘学生学习达到高潮的时机,我提示学生说:“这首诗比较有特点,就是用了一至十的自然数加以修饰、形容,利用数字连用后产生的模糊概念这一特性,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乡村风景画。那么,这是怎样的一首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山村咏怀》。这时的学生已是急不可耐,没等我说完,有些性急的学生早已翻开了书本去读这首诗了。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使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设置问题情境,给予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青少年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课的开始如果能给学生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一个悬念,就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就会自主去探究、去感悟,或和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感悟,从而获取知识的营养,并能始终保持在快乐、亢奋的激情中学习的劲头。

例如,在教学《狼和鹿》这一课时,我先引入一个故事: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很快,鹿的总数就由四千多只变成了十万多只。但是不久,人们却把狼称为“功臣”。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老师及时设下一个悬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狼和鹿》中寻找答案。

三、再现特定的情境,引起质疑。

上课一开始就设置“有情之境”,很容易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上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兴趣的纽带和驱动作用。学生就能在教学活动一开始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对认知的对象引起高度的重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效果是无庸置疑的。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1)故事引入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2)简介卢沟桥重要的地理环境(配上挂图或幻灯片) (3)出示南京大屠杀等反映日寇侵华暴行录像片段,播放歌曲《大刀进行曲》用激情的语言烘托时代背景。(4)提出质疑:“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致倍增,他们主动就打开了书……

四、运用多媒体拓展情境,进行铺垫。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将课程资源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动力,而且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呈现方式的变革。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铺垫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在教学《生命桥》时,我出示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桥: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让学生找出他们的优缺点,感受桥墩的重要性。为下文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作桥墩做了第一个铺垫。接着课件出示: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然后进行第二个铺垫:出示悬崖图,通过课件出示“悬崖”的画面,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悬崖”的险峻,并让他们说说对“悬崖”的印象,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羚羊所处的境地,立刻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五、创设活动情境演练,提供实证。

活动情境的创设是指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或尝试探索,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印证新的知识。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学习《学会合作》时,先设置了问题情境:“在一个小口瓶里,放着六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子。然后请六名同学各拉一根线,听到哨声各自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瓶中提出,看谁最快抽出彩球。”不言而喻,几个同学因为心里只想着自己,拼命拉彩球,结果彩球堵在瓶口,出不来了,实验失败了。然后,我拿出用同样的道具,对学生提出另一个要求:“这瓶子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起火了,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考虑出逃生方案,要求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全部逃出”。很短的功夫,几个同学就想出了最好的办法,成功逃生。为什么第一次试验失败了,第二次成功了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学会合作》。”这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对于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开头的一个小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浓厚了。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个人简历

何兰香,女,1987年毕业于江苏省幼儿师范学校,通过自学考试,1999年6月获得江苏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科学历。2006年6月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历。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范文第5篇

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高高在上的智者。要想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从绝对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来,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思考问题,并乐于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在生活当中也要是学生亲切的大朋友,给他们带来关怀和温暖。在课堂上,用真诚的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是很重要的。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他们与众不同的一些见解,哪怕是幼稚、可笑的,我们都不应去斥责或嘲笑他们,要肯定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只有形成了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愿意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驱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1.精心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教师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精心导入新课,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课的学习,那么一定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鹿和狼的故事》这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问,在你心目中,狼是怎样的动物呢?你知道哪些关于狼的故事呢?鹿又是怎样的动物呢?你知道哪些关于鹿的故事呢?同学们纷纷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来自于同学们平常所读过的童话等。接着,我话锋一转说:我的看法和同学们的看法是一样的,狼是凶狠残暴的,鹿是善良可爱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和我们的看法一致,他下令捕杀凶狠的狼,来保护善良的鹿。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十年过后,鹿不但没有增多,却濒临灭绝。听到这里同学们的目光中充满了疑惑,于是我及时发问: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快点来读课文吧。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去。

2.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参与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反应事物的变化过程,突出事物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例如,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钱塘江大潮课件。学生被大潮那壮观、宏伟的气势深深吸引,对文章的理解深刻了,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三、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机会

为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我们必须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机会。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参与学习。参与的时间得到了保证,我们还要给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采用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时,我在引入新课之后出示思考题: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件往事,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请学生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在通过自学、交流、点拨之后,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继续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我让学生合作探究:在作者回忆的这几件事中,你认为哪件事最有趣,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两点:首先,学生探究不是盲目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其次,教师要调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当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巧妙诱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四、对学生参与过程及时评价

相关期刊更多

信息方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动物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

创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