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殿前拾得露华新

殿前拾得露华新

殿前拾得露华新范文第1篇

我们一行六人――伟和妻欣,以及他父母双亲,再加上我和轩,买了雨衣,先到预订旅馆卸下行李。旅馆在大乘庵,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商业街。沿街往北是法雨寺,往南是普济寺,唯一一条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沥青公路贯穿游览路线的始终,公路两侧的分支小道则绵延至各处景观,道路甚是好找。

伟多年前来过这里,他建议我们先去法雨寺,还可以赶上10点半的午斋。一路举目环顾,多是古树参天遥遥相拥,巍峨黛山层峦叠嶂,偶尔三三两两的老人在小道上穿梭,如此美景着实让人沉醉,但正如同伴欣所说,这样的天气实在糟糕透顶。淅淅沥沥的雨使我们不能在沿途多作停留。

穿过“海天佛国”的石牌坊就是海会桥,桥上有不少游人冒雨留影拍照。确实,以此角度仰望,法雨寺在古木郁林中若隐若现,神秘庄重。一条拾阶而上的道路两侧青檐黄壁,留有历史斑驳的断痕,令人不禁感叹它所历经的沧桑。据载,法雨寺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初称海潮庵,其间几经火灾,又几度修复重建,甚有倭寇侵袭毁寺,但都得以延续,康熙时御题“天华法雨”、“法雨禅寺”,后雍正、同治与光绪时期都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这使得它成为清朝古建筑的重点代表,同普法寺一样赫赫有名。如今,在入门处,你仍然能看到“天华法雨”的牌匾。由于下雨,我们只站在回廊下瞻仰了古樟背后的“法雨禅寺”四个大字,就进了玉佛殿。伟的母亲与许多虔诚的香客一样,冒雨围着香炉燃香朝拜,三拜九叩一点都不含糊。再往里去就是九龙殿、御碑殿,人来人往,这样的天气依然挡不住游客如织的脚步。黄屋檐,蓝楼阁、绿木雕、红门柱,青砖墙,交错相叠,庄严繁华,那些龙、狮以及莲等雕饰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甚至屋檐瓦棱处都被一一雕琢,让人心生敬慕。

饭毕,走出法雨寺,我们的鞋早已湿透,看来这雨是不会停下来了。我和欣萌生退意,站在法雨寺旁的一条商铺街上踌躇不前,后来我提议,一人买了一双凉鞋换上,既然鞋都买了,那山肯定是要上了。不知是山上风大还是雨越下越大,总之到了佛顶山山顶,狂风摇曳,雨落成线,没几分钟,我们的裤子已湿了三分。顺着指示牌的方向,我们穿过一条长长的小道,慧济寺才显山露水,风雨中看到“佛顶顶山”几个遒劲大字,顿时浑身充满了力量。或许,我们不远千里跋涉,正需要它的慧质禅心点开我们生命的朝气与勇气吧。

慧济寺与法雨寺无太大区别,均由几座殿堂串接而成,殿前有香炉,供奉菩萨,均始建明朝,盛于清朝,与普济寺一起成为普陀山的三大主寺。等伟的母亲一一参拜完后,天色渐晚,身体渐凉,我们都未想到去观赏慧济寺旁的世界稀有树木――普陀鹅耳枥,就开始步行下山。这或许算得上一大遗憾,但欣说,天下之大,遗憾之事多之又多,又岂在乎多这一件?

下山的台阶大多陡峭,或许是道路两旁的山石大树相隔,只闻雨声,不见风声,这也算一佳境。路上的行人两两相牵,十指相扣的双手被雨淋得冰凉僵直,但没有谁想要放弃,我想那爱定是深到骨子里,温暖感怀。行至一程,看到云扶岩上刻着的“海天佛国”,据说这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之手,他为何在此刻上这几个字?或许,不论名人还是凡人,心中至真至纯的爱都是这一方净地。

大约半小时,我们到了法雨寺,顺着法雨寺轻快地回到旅馆,老板说受台风影响,这雨明天还得下。顿时我们所寄予美好希望的明天突然又变得昏暗无比。

普济寺与南海观音

欣穿着昨天的休闲鞋,我很惊讶。她说伟的母亲昨晚把它弄干了。我说,欣,你的婆婆对你真好。欣笑了,说以前没有领会到。我说,感谢这个佛家胜地让我们静静地听到了爱。

这一次,我们是往南走。也许是习惯了雨天,也许是心有所定,临行前已不再心存顾虑。一路上,我们拾掉落的松针果,拾不知名的花,用照相机拍下了雕着“吉祥如意”的铜钟街灯,青石路面雕刻的形态各异的莲花和用树桩就地而建的垃圾筒还有木头长椅。我们走山石拼接的山路,也走紫木铺就的小径,大雨滂沱,路面被冲刷得清澈发亮,偶见嫩芽冒出板缝,生机盎然,透着古香,还透着古音,古音来自路旁的石头音箱,那里面轻轻传来“南无观世音菩萨”的禅声。不知在阳光普照人声鼎沸的日子还能否有这份清静之心聆听悠悠佛音?伟的母亲一路拾掇横在路中的残枝,这使得我们明白,为何一路而来的林中小道走起来顺畅有余,那低矮的枝头不曾碰头,因为那枝桠不知是谁用麻绳将其一圈圈包裹。也许这就是王维所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吧。

穿过一条小巷,便是如雷贯耳的普济寺。相传,日本高僧慧锷在山西五台山得一观音圣像,返渡日本时途经普陀山,海面涌起无数莲花使其三日不能出洋,慧锷大悟,遂留下观音像于当地山民张宅中,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院前的洋如今叫莲花洋。北宋神宗时建寺,赐“宝陀观音寺”,后扩建迁址至此,也有一说原址本是这里。康熙时赐名“普济禅寺”。由此说来,普济寺的历史最为源远流长,同时它也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如今它已是这里最大的寺院,香火旺盛,佛教活动都在此寺举行。

进入普济寺有一石牌坊,上面写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圣旨,以示对观音的崇敬。寺前有一放生池,可惜不见荷花盛开,至于美景“莲池夜月”在此时也无法欣赏到。倒是进入寺内,随处可见坛中一抹莲花,或粉或紫,清新脱俗,我前去触摸,心下暗惊,此乃真物也。

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殿堂正面是高达八九米的观音像,是目前我们所见过最壮观雄伟的殿内佛像,殿堂两侧则是观音32应身。烧香拜佛之人也在此寺达到高峰,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伟的母亲一直都是就地而拜,从不跪蒲垫,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参观完御碑殿、天王殿、法堂、后殿、方丈殿、功德殿,便去吃这里的午斋。普济寺相比法雨寺要贵一些,10元一人,但菜确实要好很多,五菜一汤,八人一桌,人齐了才上菜。我们六人,刚好一对年轻情侣主动上来与我们凑齐了一桌。席间,谈笑风生,没有丝毫陌生之感,饭菜可以再加,但必须要先吃完盘里的,于是大伙一起分工,起哄闹腾,像一帮孩童,直至吃到心满意足才离开。旅途总有些惊喜,比如人情并不是我们锁在城市的天窗里想象得那样冷漠,用一颗纯净的心收获一路的温情,心存美好,不必言再见。

从普济寺出来,我们沿着一条木板小道进入紫竹林,这里有“不肯去观音院”、“潮音洞”,因为雨声颇大的缘故,潮音洞的海浪并没想象中那样声浪翻天,倒是想起一句“始信潮音即梵音”的诗来。

沿着紫竹林再往南,便是南海观音露天佛像。即便你不是信佛之人,在此刻你也不得不臣服下拜。观音像高达33米,狂风骤雨之中,巍然耸立,气势磅礴,肃穆庄严,空中弥漫的风风雨雨与之相衬更显贫弱微小,这便是观音佛像展现的无穷法力,想必在晴天之日看不到此番景象。

观音的脚下是33级台阶,每三级一分,供人三步一叩头,台阶上也是一路莲花,孟浩然有一句诗是“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想必正合此意。而从远处观望南海观音,即使相隔数千米,你仍能看到她高高的身影,面向东海,身体微微前倾,俯视众生,她是那样亲切并护佑着子民,这使得我也颇为动容,尽管很多很多都来自美丽的传说。

此时我突然明白,为何普陀山的雨衣都是黄色,原来这也是和尚衣服的颜色,在这雨天,我们看到了一幅安静和谐自然归一的画面。

入三摩地

第三日,雨停风歇,航船已通,我们买了票准备返程。临行前,我们去了千步沙,初秋清晨的沙滩暖而不凉,如明代屠隆诗中所写“黄如金屑软如苔”,一路踏沙拾贝,行至朝阳洞,可惜太阳终未露面。朝阳洞附近还有一处仙人井。至于梵音洞、观音洞、二龟听法石、心字石、磐砣石等这些景观也未来得及赶去,据介绍那里也有许多动听的传说与景象。

殿前拾得露华新范文第2篇

伏羲庙,原来被叫做“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创建于元至正七年,也就是公元1347年,现在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庙宇坐北朝南,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等10座古建筑,以及朝房、碑廊、展览厅等6座新建筑,现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庙宇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轴线,主体建筑前后排列在主轴线上,布局相当严谨规则。

大门前的这座“开天明道”牌坊,是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3年建造的。当初匾额上本来是“太昊宫”三个字,后来遗失了。到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西宁道杨应琚进京觐见后返回路过天水,天水知州李f请他书写“开天明道”匾额,补了空缺,这块牌坊檐楼三架庑殿顶,依旧保持着明代的风格。牌坊下各立一石,刻有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表示对伏羲的尊敬。一会路过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虔诚哦。

天下第一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距今已经有620年历史了明初建关,平时城门大开供车马人流通行,战时紧闭固若金汤,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我们大概在30分钟后在门口集合,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大门前的这座“开天明道”牌坊,是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3年建造的。当初匾额上本来是“太昊宫”三个字,后来遗失了。到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西宁道杨应琚进京觐见后返回路过天水,天水知州李f请他书写“开天明道”匾额,补了空缺,这块牌坊檐楼三架庑殿顶,依旧保持着明代的风格。牌坊下各立一石,刻有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表示对伏羲的尊敬。一会路过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虔诚哦。

大门又称门坊,现在有5间,上面“与天地准”的匾额,是明代甘肃著名学者胡缵宗的手笔。门柱上还有副对联,现在呢,保密,一会啊,要考考大家谁理解的最好。

重头戏来了。伏羲庙的主体在中院。中院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主体建筑就是庄严雄伟的先天殿了。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通高26、7米,纵深13、5米,面宽7间,通长26、7米。这里可是供奉伏羲的地方哦。先天殿里的伏羲泥塑彩绘像,浓眉长胡子,树叶为衣,手托八卦,赤膊跃足,俨然原始部族首领的形象,可是他的神情聪慧凝重,目光如炬,灵气逼人,又名副其实的“开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这个塑像是全国最大也是最精彩的。大殿雄踞在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雄伟,重檐歇山大顶,龙吻屋脊。上有雕花天公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几经重修,却依旧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大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配合装饰,井口天花是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正中的藻井绘画着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即是装饰,又颂扬了伏羲的业绩。大殿里面,右边有个浑身有鳞,长着翅膀的龙马,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它本是龙,但有个马达形状,从黄河中走来,鳞片下藏着图,就是藻井上画着的河图,也就是八卦。左边呢,还有一对叠在一起的磨盘,上面刻画着河图洛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伏羲时代,天降洪水,人类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看,另一个版本吧)幸免遇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他们决定结为夫妇。但这样做不和伦常,两人很为难。最后两个人各自上了昆仑山的南北两山,背着各自所带动磨盘,一起从山顶往下滚。他们发誓:如果两石结合,就表示上天同意他们结为连理。结果大家猜怎么着?天随人愿啊。磨盘滚到山脚居然合二为一。于是二人成婚,繁衍了我们的民族。那个磨盘啊,人们都说,已成婚的人摸了,夫妻会永远和睦。大家可要抓紧机会啦。

在“银河”右岸有两个5米高的巨大石笋拔地而起,恰似两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伫立在河边,我们称其为“福寿双星”。他们长久屹立在,向过往的行人赐福赐寿。继续前行,便是“广寒宫”。广寒宫即月宫,是嫦娥仙子的宫阙。右前方是“女娲补天”。在女娲上方有块岩石,为“鹅管”,那是钟乳石形成的最初状态,这说明本溪水洞的钟乳石仍在不断地成长发育。

还有很多很多的景点,等我们到了再一一介绍。忘了还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就是庙里的古树了。相传院里原有64株古柏,是按伏羲先天64卦方位排列种成的。但遗憾的是现在只剩下37棵了。这些古柏苍劲挺拔,被喻为国内罕见的古木珍品。一会啊,大家就会大饱眼福了。

殿前拾得露华新范文第3篇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古代汉族宫廷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1925-2015,故宫博物院迎来90周年纪念,它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自1406年开建,历经明清鼎革、辛亥革命,至1925年,故宫由皇家宫殿转为国家博物馆,走入寻常百姓家,其功能也经历了转折性的变化。一部明清以降的历史,以这座宫殿为中心,决定着数百年中国的命运。而今,这里是与历史相遇的地方,是古代最顶尖的艺术再现的地方,是皇家、艺术、民间三者杂糅相处的地方。

故宫不仅仅是一个留存记忆的大盒子,更是一个参照系

今年9月,故宫博物院院庆90周年的重量级首展――“石渠宝笈特展”开展,近300件绝世珍品,吸引世人目光。清晨,红色的宫门刚一打开,观众发足狂奔,跑进展厅,趴在《清明上河图》的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

90年前也有“故宫跑”。

1924年10月10日,紫禁城的大门第一次向公众打开,在3000多名社会名流的见证下,神武门城门上挂起匾额,上面是时任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理事长李煜瀛先生手书的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当时的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兼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的马衡撰文谈到了故宫博物院成立的重要性:“吾国博物馆事业,方在萌芽时代。民国以前,无所谓博物馆。有之,自故宫博物院始。”

当天的北京城堪称“万人空巷”,“人们无不向此同一目的涌进故宫,一窥此数千年神秘的蕴藏。”据故宫的老人回忆,在闭馆后捡拾被踩掉的鞋,就有整整一筐。此事被时人赞誉为“辛亥革命未竟之事业”。

从“宫”变成“院”,从皇家禁地变成公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始终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休戚与共。

1959年底,结束10年牢狱的溥仪重回故宫,为到处焕然一新的面貌感到“惊异”。“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他甚至感慨:“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它的身份极为特殊:既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历经兴衰荣辱,气势恢宏,肃穆庄重,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接待观众数量超过一千万的博物馆,常年熙熙攘攘,不堪重负。其面积,是法国卢浮宫的四倍,凡尔赛宫的十多倍,俄国圣彼得堡冬宫的九倍,英国白金汉宫的十倍。

它收藏180多万件艺术和文物精品,其中有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晋代王《伯远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唐代李白《上阳台帖》、宋代怀素《自叙帖》、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故宫文物研究专家祝勇说:“故宫不仅仅是一个留存记忆的大盒子,更是一个参照系。我们今人的创造力如何(比如在艺术领域),拿到这个参照系里一比就知道了。我们今天‘大师’横飞,要把这些‘大师’请进故宫,往这些艺术经典前一站,就露了底。是不是‘大师’,不是自己说了算,得看王羲之、李白、怀素答不答应。”

传统文化形态的空间表达:从永乐大帝到“萌萌哒”雍正

紫禁城之所谓“紫”不是颜色,而是对应着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天帝的居所称作紫宫,紫禁城则被视作紫微垣在人间的投影,是天子的居所。

这座恢弘宫殿内的一砖一瓦,将皇权、礼制的语言铸造其中,堪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态最完备的空间表达。

紫禁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智慧的结晶,多少无名英雄为之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光采集木料一项,《明史》中就记录下入山伐木者“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可见伤亡率之高。然而,即使是故宫的奠基人蒯祥那样的代表人物,官至工部侍郎,其生平事迹,《明史》也并未列传,仅散见于其他史志。除了已经成为世界记忆名录的“样式雷”建筑图档,多少能工巧匠,他们的创造、他们的名字都永远被封存在故宫的屋边瓦角。

它始终神秘而高冷,显得与周遭的发展格格不入。游客只能在门槛外看到空荡的宫殿和少数的珍宝;仍有约一半的宫殿或尚未修缮,或作为库房、办公场所,而闭门谢客。

近年来,故宫变得活泼而生动。它似乎不再甘心只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了,更接近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萌萌哒”雍正一夕之间爆红微信朋友圈;龙“壮壮”与凤“美美”第一次以卡通形象代言。

殿前拾得露华新范文第4篇

中秋月,风雨秋,自古最相思,徒留与后人,风雨月宫秋。

彼时“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茫茫塞外,雁过无痕,留与凄厉,声断衡阳。露色煞白,月华如镜,只忆起故乡时候,眼里明月分外明,错当成故乡月。眼中无泪,心内成灰,明月寄愁情。

彼时夜韵稠浓,凹晶馆中,诗意缠绵,“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如此景致,联诗作赋,更赋闲情,更赋夜韵。待到酒阑灯地人散后,再看良辰美景奈何天。奈何奈何,圆缺无常,盛过萧条,埋下“冷月葬花魂”。

彼时“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月华不再堪称月华,那是万丈明剑刀束,挥尽世间汶汶尘埃 。一轮明月如波涛汹涌而至,极速,极明,极态。幻化古今,融合阴阳。

彼时“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彼时“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彼时“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彼时月,彼时景;彼时人,彼时情。铺陈铭刻成月华沉沦的痕迹,遗存仁人志士千古的慨叹,摔出泱泱大国至今的文明延续,延续,再延续……

月儿渡过荷塘苇泽、高山大川、藤萝芽枝,檐壁墙瓦,拂帘弹纱、掠海飞洋……我一手遥唤已逝的情怀,一手在时光的这头与月华相约。

今日中秋,月沉沦,似沉沦而非沉沦,月凄清,似凄清而非凄清。

午过时分,秋雨下。古道里的西风,衰柳里的长堤,雨里夹杂着秋的凉意,萧条颓败。风雨之间,其势急转,清清脆脆的点滴声一如义无反顾插地而入的利剑,叫我为之一震,却以它最大的热情拥抱大地。

月--柔情也,雨--细密也,两者竟是如此相似。想是月华自为融化,化为云之絮絮,酿成雨之绵绵,这番情调也大约如此吧。月光万仞幻化成缠绵的雨,点点滴滴,义无反顾,撒向人间,拥抱万物,给予人们最大的慰藉。

别再唏嘘江南的雪灾,别再痛忆四川的地震,别再须揪心连日的暴雨……轻抚你的心,柔柔地呼唤,温情地抚慰,天上地下,异国他乡,轻卸包袱,把爱传递。然而,正如这月华的化身,无须泪雨滂沱,无须痛哭流泣,只须义无反顾如利剑纵身,用最大的热情回报世界,来摔开中华大地的金光万道。

月--柔,把慰藉传递;月--冷,把斗志坚定;月--明,把心儿澄澈。

月宫的秋日,被赋予古今多少遐思,被给予千秋多少渲染,风雨之间,仍在续写。

冰锁江南月沁寒,梅泣猿咽,路滞年关。

巴山震颤月星残,百载痍垣,情恸人间。

殿前拾得露华新范文第5篇

我的笔,实在无法写出大佛寺的神韵,因为大佛寺有太深的文化内涵。当我踏进大佛寺的时候,我就踏进了1400多年前。“新昌名迹寺,登览景偏幽”是李白歌咏浙江新昌大佛寺的诗句。“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是孟浩然对大佛寺石弥勒像的赞誉。走进白云湖,便想起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句子。行不多久,便见一石林。高大的化石,共有30多棵,最高一棵高达14米。这些形姿各异的木化石,初看似落尽枝叶的林木,粗犷雄壮,亭亭玉立,和四周的奇崖怪石、山塘水泉、花卉草坪,错落有致地组合成天然奇景。木化石色泽黑褐,纹理清晰,似木非木,似石非石,却重似常石,坚不可摧。论其年龄均在1亿年以上,与恐龙同时代,是新昌的珍贵特产。

我不知道我此次来大佛寺是为了寻景呢?还是为了访先贤的足迹的。因为从有关的史料中我知道大佛寺自然景色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梵音禅说更为这一方胜地增添着神秘和玄妙。寺院四周峻崖穿云,峭壁如削;寺内亭台楼阁,相映成趣,秀树名木,触目皆是;山间四季,景色各异,春日,新篁拂翠,绿柳扶疏;入夏,清风习习,泉韵淙淙;及秋,丹枫如火,水净山明;寒冬,腊梅吐芳,松柏凝翠。

穿过佛心广场,拾级而上。看到了放生池。云堤垂柳,把放生池一分为二;云堤尽头,一道粉墙把空间隔断。有人说,新昌大佛寺的布局蕴含着园林建筑的精妙之处。又有东方文化的审美意识。所以有诗曰:“僧过不知山隐寺,客来方见洞开天”。虽境断但意不断。墙里,天王殿的飞檐在修竹婆娑中忽隐忽现,大佛似已在望。快步进入粉墙右侧的石牌坊,一条笔直的石板甬道呈现眼前,似可直抵翠竹簇拥的大殿了。不料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粉墙挡住去路。大佛若即若离,似露还“藏”。沿粉墙而至佛殿,抬头却见“共来点”摩崖石刻,大书法家米芾“面壁”二字迎面而来。前行数步,穿过檐郎,方见大雄宝殿。顿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喜之感。

大佛静坐石穴,宝相庄严,气势非凡。佛像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超然洒脱。据说大佛的雕刻成功,在当时是一件极轰动的事,并引来四方善男信女虔诚的膜拜和由衷的赞叹。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为它写了长达2000多字的碑记,誉之为大梁王朝的“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极尽赞美之词。

大佛原来端坐在一个石窟内!根据唐诗之路研究专家竺岳兵先生的研究,自公元200余年我国产生第一座石窟寺克孜尔千佛洞,至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凿之间,被“中断”了一个半世纪的石窟历史是由大佛寺来衔接的。难怪竺先生的理论是“大佛寺是中国佛教走向繁荣的发源地”。大佛寺自然景色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梵音禅说更为这一方胜地增添着神秘和玄妙。沿着大雄宝殿西侧峭壁的古栈道,有三个依凭天然石窟建成的殿屋:隐岳洞是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的栖身之所,佛缘悠远;朱子亭,亭旁有摩崖石刻“天柱屹然”四字,相传为宋学家朱熹所题。亭中悬挂着朱熹自书的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百世圣贤心”,极富哲理。朱熹在洞中讲学著书,相传《四书集注》即成稿于此。洞前有朱熹种植的腊梅一株,人们称之为“朱梅”,仿佛得道也似的,至今仍抽枝开花,生机不绝。濯缨亭,原为海岛观音岛,小憩其中,冬暖夏凉,清心爽意。洞前原有白鹇坞,相传为东晋高僧支遁放养白鹇之处。后人羡其飘逸,作诗赞曰:“朝看白鹇从坞出,暮看白鹇据坞归。森森绿树西峰下,片片白云迎日飞。固知野性恋山谷,咫尺之间还见稀”。在大雄宝殿斜对面,有一棵宋银杏,银杏树上寄生着女贞、榆、桂花与香樟等四棵不同品种的树,五树同茂,相亲相依,故称佛寺一奇。

山门前的放生池,原名“隔溪塘”,传说即是仙妪磨杵的地方。放生池分内、外二池,中有长堤相隔。堤上绿柳成行,虬枝逸出,映入涟漪碧波,粼粼曳曳,妩媚动人。绿荫丛中,“越中胜景”的亭阁更添诗意。放生池畔,圆形重叠式的智者大师塔耸立半山腰。这座石塔是佛教天台宗国清寺开山祖师智顗的衣钵塔。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智顗法师应诏进京,行至大佛寺,他再也不肯前行,兀坐在弥勒像前,不进食,不吃药,只唱着“般若观音”的歌。40多天后,大师圆寂了!后人建“智者大师法塔”纪念之,印光大师为其作碑记。原塔在通往隐岳洞的栈道下,“智者大师法塔”的摩崖石刻至今犹存。

近年来,新昌大佛寺扩展成大佛寺景区,其中又增添了众多新的景观。在景区的正门前,新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佛心广场。峭壁上镌刻着高达20米的弘一大师“佛”字手迹,山足则刻了巨大的“心”字。佛入心中,心底有佛,原是一种虔诚,又是一种教诲。“佛”字前建了一个直径10米的莲花喷水池,瓣瓣莲花都用汉白玉雕成,直径4米,晶莹的泉水从莲心喷出,洒下一片宁静和清新。誉称“江南敦煌”的般若谷是近期建成的一个新景致,位于大佛寺山门南侧的山谷中,由湖、桥、溪涧、经幢、七级悬瀑、石雕、砖雕、洞穴、石门坎等景观组成,通过石窟浮雕、深雕、线雕、圆雕等艺术造型,折射出石文化的奇光异彩。

盘虎岩对面,华严庵右侧,一座30米高的露天弥勒高耸在峡谷中。“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原本高20米的小山成了大佛的身躯,两膝端坐,袒胸露腹;山巅高达10米的弥勒佛头像虽然是后来所加,但却似自然天成,浑然一体。弥勒慈眉善目,笑口常开,憨态可掬,蓝天白云下更见妙态庄严。

相关期刊更多

电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电气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电气牵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牵引电气设备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