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伤感的日志

最伤感的日志

最伤感的日志

最伤感的日志范文第1篇

【摘要】在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治中,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作为离震中最近的国家二级甲等医院,责无旁贷地成为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1700余名志愿者同医务人员一道在第一时间安全转移,紧急救援地震伤病员,随即集中管理、集中组织 ,集中资源,集中救援,根据震后不同时段,确保救援重点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医疗救援的 艰巨 任务。

【关键词】汶川特大地震 志愿者 紧急救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瞬间,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大地痉挛,山崩地裂,中国进入“汶川时间”。由于四川省江油市位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紧邻地震极重灾区北川、青川、平武,大地震发生后5分钟大量伤员涌入我院,医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地震救援工作。在国家抗震救灾医疗队支援下,在志愿者的有力支持下,保证了医疗救援工作高效而有序的进行。确保了医疗救护质量,保证了救治安全。在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治中,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作为离震中最近的国家二级甲等医院,责无旁贷地成为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同时,由于大地震突发其来,短时间内江油及北川、平武大量地震伤员涌入医院。1700余名志愿者同医务人员一道完成了医疗救援的极其艰巨的任务。

1 安全转移,紧急救援

1.1 快速安全转移院内病员: 当“5.12”特大地震袭来时,强烈的震动致使江油全市断电、断水、断天然气,通讯中断。医院门诊、住院部内、外科大楼在剧烈的摇动后,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许多志愿者同全院在班的医务人员毫不犹豫、毫不退缩,第一时间冲向摇晃中的医院,大家迅速参加到转移病人的行列中,扶着轻病人,抬着重病人。从门诊、内科、外科大楼中跑出,不到半小时,完成了门诊近千名就诊人员的有序疏散,把近600名住院病人全部转移至医院安全地带,无一伤亡发生,同时志愿者与医务人员冒着余震的摇动,返回科室抢出急救药品,搬出氧气筒、抢救车等必备的医疗抢救药械,确保病人无意外发生。

1.2 紧急救援地震伤员:大地震震动刚停,志愿者们将被砸伤的地震伤员一个接一个的送入医院,瞬间,医院内外哭声一片,医院内外的空地上放满了满身尘土、血肉模糊的地震伤员,全院医务人员、工作人员立即投入到地震伤员抢救中。地震后天下着雨,志愿者同医院后勤部门迅速扛钢管,用彩色塑料布立即搭建救灾帐篷。

2 集中管理、集中组织 ,集中资源,集中救援

2.1 集中管理、集中组织:大地震后,伤员极多,医务人员极度疲劳,此时,大批的志愿者来到医院,志愿者报名队伍从住院部门口一直排到几百米以外的昌明河边,在最先到医院的志愿者黄佳毅同志的组织下,立即与共青团江油市委取得联系并取得同意后,成立了志愿者江油市人民医院总队,下设三个志愿者突击队,其中一个是敢死突击队。黄佳毅任志愿者总队队长,下设两个副队长,三个志愿者突击队各有一名队长带领。每天早上五点钟,志愿者接待处开始接待志愿者报名,由于志愿者太多,只能用红丝带标明志愿者身份。哪里最苦,哪里最累,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很多有车的志愿者和出租车司机积极参加转运病人,并主动将车牌号留下,供医院救治伤员临时调动。他们是任建武、王辉、徐建民、刘骏、王景国等同志及不少没有留下姓名的有车志愿者。总队队长黄佳毅同志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志愿者,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四川出差,他毫不犹豫第一时间赶到地震灾区,赶到了医院,哪里最需要他就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抬起地震重伤员送往手术台边,他扛起钢管木板参加搭建临时地震棚,烈日下汗水湿透了他的全身,暴雨中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不知多少次全身衣服湿透了又穿干,穿干了又湿透。手磨破了鲜血直流,稍做包扎他又继续干,再苦再累他毫无怨言。地震伤员、医务人员都非常感动,志愿者们都以他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不叫苦不叫累。在志愿者的有力支持下,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救治地震伤员800余人,急诊手术75台。

2.2 集中资源、集中救援:从地震废墟中解救出来的北川、桂溪、陈家坝,平武、平通、南坝及我市偏远乡镇的大量伤员通过军车、警车、救护车、大货车、私家车接连不断的运来,志愿者不怕苦与累,将各种车送来的伤员抬到医院的临时帐篷中救治。强烈的地震致使江油全市断电、断水、断天然气,通讯中断。使全市及医院无法烧水煮饭,怎么办?江油河西农民志愿者开着一车车装满黄瓜的拖拉机来到医院,黄瓜成了地震后二十四小时内地震伤员和地震伤员家属的救命食品。江油地震灾民将自己倒塌的房子的房梁拆下,从废墟中刨出米来熬成稀粥送给地震伤员吃,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将没有被震毁的鸡蛋煮熟送入伤员手中,寺庙里的善男善女将斋饭送到医院,不少机关单位想办法买来鸡蛋煮熟送到医院,不少私营的馆子将自己在地震当时所能做到的最好特色饭菜送到医院,不少不知名的志愿者自己出钱想办法买来方便面、矿泉水及其他食品送到医院。在5.12地震后半个月内几千名地震伤员、地震伤员家属、医务人员吃饭都是靠志愿者无偿的将饭菜送到医院。随即全国各地的各种救援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到江油运到医院,志愿者扛起一箱箱一件件救援物资送到医院的临时库房,又将食品衣物一样样一件件分发到地震伤员及地震伤员的家属手中。只见志愿者的红飘带在医院的各处飘扬,地震伤员感激的说:“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感谢志愿者”。南京市两名志愿者受南京市政府和南京市人民的委托,开着载有二十四吨抗震救灾物资的大货车星夜兼程于2008年5月16日上午十点赶到医院,300余名志愿者同医院门诊医务人员冒着酷暑将二十四吨救灾物资搬运到医院临时库房。志愿者们衣服被汗湿透,手被磨破也没有人叫一声苦,也无人叫一声累。由于地震影响医院断水、断电、断天然气,药品设备告急。虽然在医院内的空地上、花园里及医院门口道路上搭建了大量的地震棚,但是医院所搭建的彩色塑料地震棚仅够地震伤员及地震伤员家属使用,志愿者同全院职工连夜奋战救治伤员,极度疲乏,累了只能在地上躺一下。最困难的时刻,国家抗震救灾医疗队的专家遵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卫生部的指示,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卫生部抗震救灾医疗队、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火速赶到地震灾区,赶到江油,赶到医院。专家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简易手术蓬和临时搭建的病房里日夜奋战、忘我工作、不辞辛劳、不畏危难,争分夺秒与死神搏斗,使地震伤员得到了最有效的救治,在第一时间极大的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地震造成医院各大楼受到严重损害,许多贵重医疗仪器损毁,5.12后强烈余震不断,无电,电梯不能运行,为了使几千名地震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志愿者同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起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将各科还能使用的医疗物资、仪器、各种抢救药品,抢救器械从大楼中抢出,最大限度满足抢救地震伤员的需要。由于地震导致山体滑坡,道路阻断,地震伤员全靠救援军、警、志愿者背、抬往外运送。因此,往往导致不确定的时间内大量伤员不成批运送至医院。志愿者每天24小时在院内待命,实行弹性排班,每班根据送来伤员数量,伤情安排救援工作,保证伤员到达后及时得到救治。在志愿者的有力支援下,从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5月17日这一时间段中,在我院临时搭建的彩色塑料布病房A、B、C、D、E、F、机动等七个病区中,集中在在临时搭建的手术室中不间断的实施手术700余台次,每天24小时连续不断的手术,抢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病人,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地震伤员的生命。

3 根据震后不同时段,确保救援重点

3.1 震后黄金七十二小时内,志愿者救援重点:(1)迅速成立志愿者江油市人民医院抗震救灾总队,指挥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救援工作,与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保持联络并随时汇报情况,随时准备紧急救援。(2)尽全体志愿者之力,克服医院断水、断电、断天然气,通讯中断,药品设备告急等困难,24小时连续奋战,不顾极度疲劳,尽最大限度救援地震伤员。(3)冒着不断余震的危险,同医院医务人员一起从摇晃的门诊大楼,内、外科大楼中尽快抢出急救药品、急救设备、手术器械,以供抢救地震伤员使用。(4)志愿者们同医院抽调出的各科男同志由后勤组织,紧急搭建临时彩条帐篷,搭建临时病区。

3.2 震后一周内,志愿者工作重点:(1)冒着余震的危险,将地震伤员抬入放射科、检验科、医技科等,在摇晃的大楼中开展辅助检查,以利于地震伤员的准确诊断。(2)志愿者每天24小时在院内待命,实行弹性排班。那里需要那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4)一切以地震伤员为中心,关爱地震伤员。(5)在志愿者全力支援下,安排好地震伤员、家属,在院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

3.3 震后伤员转运期工作重点:遵照主席的重要指示,按照卫生部跨省转移救治地震伤员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准确、安全、及时、高效的整体转运地震伤员到外地、外省救治的目标,志愿者们在专家指导下,按轻、重、缓、急的原则,把受伤最重的地震伤员优先转运,在上、下车时,严格按医学原则转运伤员,防止伤员在转运中加重伤情。在志愿者的支持下,我院316名地震重伤员分七批安全转运至外地、外省指定医院。

3.4 震后防大疫,志愿者工作重点:5.12大地震后,志愿者们同医院的医务人员积极开展震后防大疫工作,每天到街头、灾民安置点及北川、平武灾民集中安置点去消毒、巡诊,免费发放预防药。发放抗震救灾科普宣传资料,开展科普宣传,预防接种等。做到大灾无大疫。从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9月26日,免费为地震灾民发放预防药品65864人次,心理咨询63387人次。

4 志愿者的精神

地震后我院有来自全市各地、全省各地、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年龄从十几岁到几十岁。对数量巨大的志愿者,我们内心充满了敬佩和感激。曾经我们认为多数80后、90后独生子女,在温室中、在溺爱中成长,不能吃苦。但是在四川汶川特大灾难面前,我们看见了数不清的80后、90后的志愿者背负着物资,扶挽着伤员,出现在每一处危险的地方。不少人直接奔赴灾区,深入到最危险的第一线。那些背着沉重的背包,在道路尽毁的受灾山区兼程前行的人,令全世界敬佩。80后、90后的志愿者们在民族和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地震灾民最需要的时候,站在了抗震救灾的最前列,将自己的力量汇聚到全民抗震救灾的努力之中。我们深切的感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在80后、90后的志愿者们身上展现。他们的精神震撼了地震灾区、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

志愿者们的行动表明抗震救灾不再仅仅是国家行为,也是社会成员自觉自愿的个人行为。“5.12”以后,亿万国人感同身受,心急如焚。热血沸腾的志愿者,自发地踊跃地提出奔赴灾区参加救援工作的要求。他们坐飞机,乘火车,搭班车,自驾车,甚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从天南地北奔赴汶川灾区,汇成了一支志愿者大军。四川省团委招募志愿者的现场,人山人海,排名登记者从早到晚排起了长队,截至2008年6月12日,已经有130万人次的志愿者到达灾区一线投入艰苦繁重甚至危险的救灾战斗。 志愿者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炫目的光环,没有个人动机,在做了大量救援工作,离开灾区后,他们中很多人谢绝采访,甚至不愿意披露自己的姓名。然而他们却在最危险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奔赴灾区,默默无闻地为灾区群众,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把爱心传递到受灾同胞的心坎上。地震灾难终将过去,但是,在巨大灾难面前志愿者的精神所激发出来的宝贵的抗震救灾精神,宝贵的集体记忆,在平和宁静的岁月里永不消淡。

5 遗憾之处

5.12地震发生后,瞬间,大批的地震伤员涌入医院,医院内一片忙乱,门诊部、住院部、院内、院外、水泥地上、草地上、花园中到处躺满了地震伤员,来不及细问,许多志愿者配合医务人员含着眼泪甚至是边哭边为地震伤员救援,许多志愿者默默的来又默默的离去,来不及记录许多志愿者的名字,另外,由于震后又下大雨,吹大风,将彩色油布帐篷吹翻,许多重要资料被暴雨,大风损毁,丢失。以至在共青团江油市市委登记志愿者名单时,许多志愿者的名字没被登入中国志愿者网中。

感 谢: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全体志愿者

卫生部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抗震救灾疗队

最伤感的日志范文第2篇

【关键词】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在切除子宫体及宫颈管内膜及移行带的同时,保留了宫颈筋膜和肌层,保持了盆底及阴道的完整性,减少了术中周围脏器损伤和术后阴道脱垂等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提高了性生活的质量[1]。加之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围手术期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所以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妇科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我科已进行了33例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介绍于下:

1.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对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通过筛选后,其中有33例行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最大年龄53岁,最小年龄32岁。最短住院天数4天,最长住院天数7天,平均住院5天。33例住院期未发现任何并发症。

2.术前护理

2.1 术前谈话与签字。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术前谈话与签字,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手术的特点,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又不要使患者满不在乎,只有当患者或家属同意签字才表示他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相信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表示他们愿意承担风险,这就是谈话所要达到的目的。

2.2 术前情绪调适。虽然已经签字同意手术,但患者仍然有“不得已”的感觉,特别是这种没有得到广泛开展的手术。这种情况下就让已经手术恢复了的、累同病情的患者向她介绍自己的感受,效果最好。

2.3 皮肤的准备。术前不用剃毛,有研究[2]报道术前剃毛法备皮,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及细菌移生,增加术后感染机会。手术时先用乙醇脱脂,这样能保证皮肤油垢和污垢的清除,再用碘伏消毒皮肤3次,待干并形成保护膜后铺巾[3]。

2.4 膀胱准备。术前排空膀胱。消毒铺巾后留置尿管,在手术室进行。

2.5 肠道准备。一是要准备“肠道破裂”,如肠道与盆腔内其他结构严重粘连,或者是肠道上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对肠道病变进行切除[4]。二是清洁肠道,避免术中肠道扩张影响手术进行。方法是术前3天开始口服诺氟沙星0.2,每日2次或甲硝唑0.1每日3次。术前三日进食少渣半流质饮食,手术前一日晚餐减量,晚10点钟后禁食禁饮。手术前一日晚用0.1%的肥皂水灌肠1次,手术日晨用生理盐水行清洁灌肠。

2.6 阴道的准备。术前三日用0.1%的苯扎溴铵溶液或0.05%的碘伏液冲洗阴道,每日1次。若阴道流血者用0.5%的洗必泰酊擦洗阴道,每日1次。冲洗阴道或擦洗时特别注意宫颈和穹隆部。手术当时晨冲洗阴道或擦洗后并用干棉球蘸干。

3.术后护理

3.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后6小时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进行监护。

3.2 。麻醉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一侧,麻醉清醒后可取半卧位,手术当日床上活动,次日可下床活动。

3.3 引流管的护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如果引流液量多,呈血性,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应报告医生给予处理。若引流管不通畅应调整位置,调整位置后仍然不通畅,可能引流管有堵塞。引流管堵塞后应用50ml的注射器进行抽吸。方法是:将腹腔引流管外接的医用引流袋,在离接头约3cm处剪断,注射器的严密地套进接头断端,这样很容易进行抽吸,若抽吸有困难可沿腹腔引流管用食指和拇指挤压,将凝血块压碎再进行抽吸,待引流管通畅后,把注射器连同接头拨掉,重新接上另一完整的医用引流袋继续进行引流。术后1―2天拨除引流管。

3.4 呼吸道的护理。术后观察有无气管阻塞征象,由于麻醉时气管抽管可致喉头水肿,一般发生在术后6小时,以术后2小时最常见。通常术后都感呼吸道干、涩、疼痛,常规给予雾化吸收,用生理盐水20ml+α―糜蛋白酶4000υ+庆大霉素8万υ+地塞米松5mg进行雾化,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手术次日开始,连续3天。

3.5 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根据术中情况而定,一般留置导尿管12―24小时,注意保持尿管通畅,尿道口清洁,每日用0.25%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并认真观察尿量和尿液有性质。

3.6 消化道的护理。

3.6.1 饮食的护理。胃肠功能的恢复腹腔镜手术明显早于开腹手术,术后1-2d给予正常饮食。

3.6.2 腹胀的护理。若术后24―48小时肠蠕动还未恢复,患者感腹胀可行肛管排或口服促排气汤,必要时给新斯的明0.5mg肌肉注射。

3.7 阴道及外阴的护理。

3.7.1 保持外清洁,每日用苯扎溴铵棉球擦洗外阴2次。

3.7.2 手术第三天开始用0.5%的碘伏溶液擦洗阴道和及宫颈残端,每日1次,动用要轻柔,避免刺激引起出血。同时观察是否有阴道流血。

3.8 疼痛的护理。

3.8.1 伤口疼痛大多能忍受,必要时遵医嘱给止痛剂。

3.8.2 气腹并发症的护理。双肩痛是膈神经受到CO2刺激所致,受的影响较大,一般术后3―5天可完全消失,疼痛轻微可将枕头垫在腹部或者抬高臀部有助于减轻疼痛,个别严重者需要给镇痛剂,必要时行双肩部按摩。

3.8.3 观察是否有下腹阵发性痛进行性加剧,若予解痉处理无效,应警惕残端组织缺血、梗死[5]。这是开腹手术不易遇到的问题。

3.9 腹壁伤口的护理。多采用皮下缝合伤口,使用创口贴覆盖,第2天更换切口敷料。若伤口有渗出液时可使用TDP治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若伤口有红肿轻微感染可用7.5%酒精纱布湿敷。如有化脓性感染,应扩开引流,加强换药。一般切口愈合好。

3.10 严密观察有无脏器损伤。有文献[6]报道,子宫切除手术中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11.1%)高于开腹手术(6.2%)。妇科腹腔镜手术导致损伤的脏器有胃、肠管、输尿管及膀胱等,由于损伤的原因多样性,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其中损伤症状的延迟出现、时间不确定是其最明显的特点,输尿管的损伤到临床症状的时间可长达半月以上,且在手术中有时不能检查出,即使膀胱镜检查输尿管开口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输尿管损伤。肠管热损伤后穿孔,对患者更具有巨大危害,如不能及时确诊,极易发严重感,甚至死亡。所以严密观才能及早发现并发症,才能及早治疗。

3.11 术后心理护理。多数患者都考虑以后的性生活质量问题。可告诉患者这种手术方式,术后恢复性生活的时间早、不受影响,配偶的性感觉也不发生异常。

总之,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是目前子宫切除术中最具有前景的一种术式,Kim等[7]发现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其他术式相比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低,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术式。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将逐步得到开展,它的开展拓宽了护理内涵。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是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

致谢:本文承蒙云南省昭通市中医院妇产科代国龙主任指导,谨致感谢!

参考文献

[1] 王沂峰,夏恩兰.子宫切除术相关问题与思考.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10:650.

[2] 左爱英、林媛、孙巧妹,术前术夜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4):315-317.

[3] 杜卫红、陈云志、曾其强等,护理干预对预防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2.

[4] 成九梅、段华、王金娟等,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3):174.

最伤感的日志范文第3篇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4岁,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5月12日地震时身体多处受伤致昏迷,伤后被110送至当地县医院,做第1次关节复位手术,后因病情复杂被转至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在此由英国医疗专家进行第2次、第3次腿部骨折手术。其中第2次手术在市中心医院十二楼手术室进行,手术期间遭遇最大一次余震;第3次手术在医疗帐篷中进行,此时指挥部了唐家山堰塞湖溃坝险情,召开了唐家山堰塞湖疏散群众广播电视动员大会并组织群众撤离。该伤员于5月27日由地震伤员专列转至117医院爱心病房,在此接受第4次腿部手术,术后经过抗感染治疗、营养补充、心理疏导及康复锻炼等,伤员各项身体机能均已恢复正常,住院8 d后康复出院。

2心理问题

2.1自闭、抑郁该伤员在入院初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不愿与人交流,终日卧床发呆,反应迟钝。从健康到受伤的巨大落差让其拒绝接受现实,封闭自己。

2.2恐惧、失眠据伤员自述受伤之前其上街办事,地震突然来袭,突然间的地动山摇,人群的惊恐慌乱让他感到无比的紧张和恐惧,而后被倒塌的房屋砸伤致昏迷。震后地震及手术期间余震时手术室剧烈晃动画面时常在其脑中浮现。被送至医院治疗后因为伤员不断增加,救治场地拥挤,余震不断发生,让伤员神经时刻紧绷,汽车喇叭声都会让其害怕,甚至躺在病床上也不敢合眼,夜间轻微的响动都会惊醒。

2.3悲观、烦躁该伤员因为病情复杂在受伤之后先后接受4次手术,术后麻醉消失的疼痛以及长期的卧床、后遗症的未知性等让其对未来失去希望。

2.4焦虑、不安该伤员父亲在其受伤之后赶去医院照料,弟弟在部队服役,家中房屋已倒塌,只留母亲一人在家,因而担心母亲状况。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地震发生之后无法跟学校取得联系,更担心那些特殊学生的安危。

3护理

3.1保持病房舒适,确保伤员休息为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减少伤员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我们对病房进行一系列的布置,阳台上的千纸鹤、床头的平安符、床旁的鲜花、伤员的床头牌、洗手间的爱心卡片、护士的工作服、走廊的爱心留言板都是暖暖的色调;院方特地从其他病区调入四川籍护理人员,既保证有效的沟通,也给伤员增添了亲切感[3],并配备专门的护工;医院还为每个病房安装了长途电话保证伤员与家人联系。为确保其安静休息,医疗护理工作集中进行,非医护人员限制进入病区。媒体需经过指挥室批准方可进入采访。

3.2注重心理疏导,促进伤员身心康复遭受一场突如其来的震灾,面对惨重的现实,民众表现为群体性恐慌,在情绪方面的反应十分强烈[4]。我们为病室发放灾后心理自助手册,经常前往病房主动关心、开导患者,与其交谈,了解其喜好,性格特点,制定更适当的护理计划。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讲解情绪失控对身体健康带来的不良后果,利用肢体语言如紧握伤员双手、眼神的关注等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运用心理常识热心疏导,引导患者走出阴影,勇敢地面对灾难,积极地面对人生。鼓励其白天适当活动并与人交谈,夜间根据病情适当给予安眠药物,提高睡眠质量。严密观察伤员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护士立即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一起对伤员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确定伤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后,及时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并对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5]。

3.3寻求亲友支持,增强康复信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和消费单位,也是一个具有密切情感接触的群体,对于灾后提高心理健康和促进康复方面有重要意义[6]。家庭的爱与被爱,能使人精神愉快,保持良好心境,也能减轻灾害的心理刺激[6]。该伤员在院治疗期间,其父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母亲每天与他通电话告诉儿子自己目前的处境很好,很安全,政府很关心灾民的生活,请儿子安心养身体;弟弟所在部队领导得知他的情况之后准许其来院探望哥哥;该伤员所在单位也派代表前来慰问。众亲友的关心和鼓励,让其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为早日康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3.4制定合适食谱,确保足够营养针对爱心病房病人的特殊性,医院为其配备了专门的营养师和川籍厨师。每日由营养师配制营养餐,补充热量,在保证营养和利于疾病恢复的情况下考虑病人的口味爱好,让其感受到病房的温馨。

3.5争取社会支持,团结共渡难关让伤员明白我们国家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用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其正确认识自然灾害。伤员入住爱心病房之后就不断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探望,更有志愿者陪在伤员的身边,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4讨论

地震是一种社会性应激源,而这种应激源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应激强度大等特点。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瞬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人觉察需求和满足的能力不平衡,从而使机体陷入严重超负荷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中,人们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其中有些人会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对于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都产生不利因素[7]。因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普及灾害知识、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提供适当的心理干预、帮助经历者重拾信心,可减轻灾后人群的不良心理反应,促进灾后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因此,灾后的心理护理对维护和促进受灾人员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祁娜,崔玉玲,李彦兵,等.106例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心理状况及个性特征[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6): 636-637

2刘志伟,严进,沈兴华,等.“5・12”大地震茂县灾民急性应激反应的统计调查[J].护理杂志,2008,25 (6B):1-2

3王晓霞,李妮,赵壁.成批地震伤员救治的护理组织与管理[J].护理杂志,2008,25(14):5-6

4牛小霞,谭有娟,杜宁.汶川大地震灾害现场的救护体会[J].护理杂志,2008,25(14):9-10

5陈晋利,刘景红,马凌霞,等.军队医护人员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心理干预对策探讨[J].护理杂志,2006,23(9):42-43

6张荣健,徐兆文,等.灾害医学与救援[S].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3

最伤感的日志范文第4篇

方法 将胸痛疑似急性心肌梗死者98例分为AMI组68例,非AMI组3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CK、CKMB、MYO和cTnI。结果 AMI组MYO在AMI后1~2小时出现异常,5~12小时达高峰,明显早于其它三项指标;cTnI与CTMB同步,但cTnI中升高幅度大,半衰期长,恢复在7~10天。结论 对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实验室指标应以特异性和敏感性两方面相结合,较为优化的组合应为cTnI和CKMB,有条件的医院可将CK、CKMB、MYO和cTnI进行联合检测,更利于AMI的诊断和治疗。

ぁ竟丶词】 急性心肌梗死;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4-0422-02中图分类号:R 542.2+2 文献标识码:Aお

心电图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然而,有不少AMI患者的心电图并不出现特征性的ST段改变[1]。而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持续升高,其死亡率也较高。对AMI的治疗时间是最为重要的,再灌注效果与溶栓治疗的时间呈负相关[2],因此,对AM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最早应用的心肌坏死标志物是谷草转氨酶(AST),随后有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等,其中CKMB被认为是诊断AMI的血清检测金标准。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因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高而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就现临床上较常用的心肌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从中探讨对AMI早期诊断最有价值的组合,以提高AMI的早期诊断率。

资料与方法

1.检测对象 2006年3月至2007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胸痛疑似AMI者68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7.2±1.1岁,其中男45例,女23例;最后确诊为AMI(按WHO诊断标准)。胸痛入院疑似AMI,但最后排除AMI病人作为对照组,共30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6.5±1.2岁,其中男21例,女9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仪器与试剂 cTnI、MYO试剂为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产品,仪器为Access全自动微粒子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CK、CTMB试剂为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3.观察项目及其正常参考值 CK:24~195 IU/L;CKMB0~24 IU/L;cTnI0~0.05 μg/L;MYO0~70 μg/L。

4.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以-±s表示,组间比较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 AMI组CK、CTMB、cTnI和MYO的检测结果显著高于非AMI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见表1。

2.AMI组各心肌标志物动态变化 CK、CKMB发生在AMI后3~6小时开始升高,4~24小时达到高峰,经治疗后2~3天内CKMB恢复正常;cTnI与CKMB同步,但血中升高幅度大,半衰期长,恢复在7~10天;MYO在AMI后1~2小时出现异常,5~12小时达高峰,明显早于其它三项指标。各心肌分子标志物变化见表2。

讨论

AMI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凶险的疾病之一,再灌注治疗是否及时,将对病人的预后有非常大的影响。有研究证明,AMI的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将与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及病死率直接相关联[3]。所以寻求能早期诊断的心肌损伤标志是在心梗的诊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欧洲和美国的心脏病学指出,心肌钙蛋白比CKMB更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应代替CKMB成为心肌损伤的金指标[4]。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也建议用肌钙蛋白取代CKMB成为诊断AMI的新标准[1]。

CK不但在心肌细胞中存在,在骨骼肌中也大量存在,所以对AMI的诊断特异性较差。CK是一个二聚体,主要的活性型为CKMB、CKMM。其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而CKMM则主要存在于骨骼肌。CKMB的检测大大提高了AMI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是目前在医院中最为常用的心肌酶之一,也是一个在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较为敏感的指标。但CKMB在分析诊断AMI时有两种局限性:其一,该标志物不是心脏特异的,在大面积的骨骼肌损伤时血清CKMB略有升高。其二,CKMB升高快、清除快,即它可在梗死发生后3 h血清浓度升高,在36~48 h后降至正常。此指标的主要局限在于它在梗死发生后血清浓度升高时间不长,如果病人在超过36 h入院,出现假阴性的情况较大,不利于晚期诊断及心梗的预后判断。由于狭窄的窗口期,CKMB用于诊断再梗死有缺陷。

MYO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是第一个用于诊断心肌损伤的非酶类蛋白,也是一项敏感性高而非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同时也是冠脉再通后再梗阻敏感且快速的标志物[5]。AMI期间快速释放,症状发作后1小时血中即见升高,2~4小时内迅速上升,5~10小时达高峰,约30小时回到基线。较CK、CKMB升高早,可用于AMI的早期诊断。若发病4小时内未见升高,AMI可能性极低;若为阳性,因骨骼肌也含有丰富的MYO,同时MYO是经肾脏排除的,凡肾脏排泄功能异常的疾病可使MYO升高,故MYO应与其后释放之特异性标志物cTnI或CKMB联合检测加以证实以防误诊。MYO一般于30小时内经肾脏清除消失,如果患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成功,一般应于24小时左右降到正常值,临床可利用这个特点判断患者是否再发血管阻塞,随着梗死范围增加,血清MYO从受损伤的心肌细胞中开始释放入血,导致其浓度随之增加。

肌钙蛋白复合体由3种亚单位构成,分别为TnI、TnT和TnC,其中TnI有3个亚型分别存在于骨骼肌的快、慢肌与心肌细胞中;cTnI是心肌细胞所特有的,具有高度特异性。在胎儿及健康或疾病状态的成人骨骼肌中均不表达[6]。cTnI 是一种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单链多肽物质,分子量极小,它在机体正常状态下不会通过心肌细胞膜释放入血,只有当心肌细胞损伤或坏死时从心肌细胞中漏出,以游离状态释放入血。只要有少量的心肌细胞损伤、变性或坏死,血中cTnI浓度急剧升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CK、CKMB更高,是较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对于临床上没有典型心电图改变的初诊AMI患者来说,cTnI被认为是临床诊断AMI的确诊标记物[1]。一般情况下,在心梗发生2~6小时开始升高,12小时达高峰,通常情况下可维持5~9天,不但可用于早期诊断,也可用于晚期诊断。cTnI的释放,意味着心肌细胞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所以还可判断心肌损害后的预后。已有研究证明,cTnI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价的重要因子[7]。

综上所述,对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实验室指标应以特异性和敏感性两方面相结合,较为优化的组合应为cTnI和CKMB,有条件的医院可将CK、CKMB、MYO和cTnI进行联合检测,更利于AMI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杨振华,潘柏申,许俊堂.中华医学会文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准则[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3):185-189.

[2]杨金云,刘小琼,钟美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1,17 (1):17.

[3]Vogt A,Von Essen R,Tebbe U,et al.Impact of early perfusion status of the infarct . related artery on short - term mortality after thrombolysi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four German multicenter studies[J].J Am Coll Cardiol,1993,21(6):1391.

[4]The Joint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defined - A consensus document of The Joint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the Re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0,21,1502.

[5]张艳君,李明润,高向耘,等.血清肌红蛋白和碳酸酐酶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3,9(2):169.

[6]Jafef Allan S,Lantt Yvonnc,Panin Curtis A,et parative sensitivity of cardiac troponin I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isoenzymes for diagnosing acute mycardial infarction[J].Clin Chem,1996,42(11):1770-1776.

最伤感的日志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27-03中图分类号:R 512.910.1文献标识码:A

艾滋病(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正面临着严峻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1],因此加强职业防护,防止艾滋病病毒(HIV)传播,减少职业危险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概况作一综述。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有报道职业性暴露通过皮损引起血液传播HIV的危险性为0.2%~0.5%,经皮肤黏膜暴露传播HIV的危险性为0.1%[2]。李映兰[3]也报道,被含有HIV的针头刺伤后,平均感染率是0.3%。在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HIV经过血液传播的概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4]。针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取决于人群中HIV/AIDS患者的流行程度,还与针头种类及受伤时是否戴手套有密切的关联。同一直径的静脉穿刺针比缝合针携带的血液更多,针头越粗、刺入的深度越深、或直接刺入动脉、静脉,感染的机会则增加。如患者处于疾病急性期或晚期时,血液中病毒含量高,接触的血液越多,增加感染的机会也越大。尽管有报告在职业感染病例中,约90%是由针刺和其他外伤引起的,少数可通过皮肤和黏膜同污染血液接触感染。而美国一刺伤统计组数千名医务人员被含HIV血液的针刺伤后,发现其血清转化率为3.55‰,另一组统计为2‰,认为职业接触很少造成HIV感染[5]。对于职业暴露而没有感染,研究发现这些人有HIV特异的细胞素T淋巴细胞反应,在多次暴露于HIV而没有感染的其他人群中,也发现类似的现象,认为这可能是宿主的免疫反应能够预防HIV感染。

医疗锐器伤为护理工作最常见的损伤,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黄小红等[6]对916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进行调查,结果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0.47%。急诊科、手术室是针刺伤的高发科室之一[7、8]。 针刺伤发生的时间及操作环节,多见于护士进行注射及抽血后,对针头的处理及手术中接递缝合针的过程,如违反原则用双手回套针帽、摆弄针头或取下针头的时候;没有使用传递容器传递缝合针、穿针动作不正确等。在护理过程中, 病人的突然运动可导致29%的针刺伤,特别是护理对象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9]。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增加针刺伤和差一点针刺伤的危险,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计的原因而不是粗心[10],也有研究认为,造成针刺伤人为的原因是主要的[11],如工作中养成的不良习惯;缺乏相关职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操作程序、步骤、难点、不熟悉不熟练;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12];心理素质不健全,忙中出乱;医护之间彼此在性格、操作配合上缺乏深层了解等。玻璃造成的锐器伤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传统的徒手掰安瓿仍是护士临床操作的方法,因掰安瓿发生锐器伤的事例并不少见。潘淑琴等[13]对193名护士锐器伤的调查,发现护士因掰安瓿引起的玻璃伤占整个玻璃伤的91.1%,玻璃伤的高比例可能是我国护士锐器伤的一大特点,提示传统的操作环节应给予改进。

护士在手术配合、器械清洗、打包等操作时,常被手术刀、剪、布巾钳、克氏针、骨折碎片刺伤;骨科力量性操作如敲打、器械意外松动或脱落,造成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等受到污染[14]。

防护不到位的安全隐患

防护不到位包含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缺乏、医疗废物污染和防护用品不到位等等。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如在采集、运送患者血液标本时,没有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护用品,使患者的血液进入有破损的皮肤黏膜或飞溅到口腔、鼻腔、眼睛[14]。在配合口腔诊疗操作时,高速运转的牙科手机能使患者的血液、唾液四处飞溅并雾化,当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接触时[15],即可增加HIV感染的概率。

HIV是传染病中新的一族,职业暴露知识对较多的临床护士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HIV的认识程度明显不够。刘伟等[16、17]对HIV知识调查中发现,临床对HIV基本定义和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HIV等知识贫乏,主要是因为没有接受HIV有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因为对HIV的危害认识不足,所以在操作中就会疏忽大意[18],如对于预料要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时并非做到人人戴手套和主动穿隔离衣[19],尤其是面临危急症应急抢救时或工作量超负荷时。有些护士在临床操作中,甚至不清楚是否需要防护而较少使用或不用防护措施;在处理医疗废物时,自身防护意识薄弱,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如直接抓取污物或是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挤压废物等,被利器刺伤时不挤压出血,不清洗消毒,埋下不安全的隐患[20]。

医院医疗设施的配置和防护用品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但国内大部分的医疗机构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配备专用的利器盒,注射针头在使用后处理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护理人员受伤。受经济能力承受的影响及医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力度的影响[19],部分医院的防护用品不到位,或甚至没有基本的防护用品,造成了护士因防护用品供应不上而放弃防护措施的尴尬局面。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了“全面性防护”的概念。无论患者是否有血液传染性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及特定体液都应视为可能具有HIV、HBV、HCV及其他血液传染病的传染源,即视所有的患者具有传染性,主张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21]。我国卫生部实施的《医务人员爱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突显了“标准预防”的概念,即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隔离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22]。彻底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每次操作前后应认真洗手,如果手被体液或组织污染应立即用肥皂在流动水下清洗,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每日洗手的频度应>35次。完整的手套是预防血液、体液污染的屏障。韩晶等[23]对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戴用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24]。提示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防护用品的使用,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应评估被体液、血液污染的危险程度,根据情况合理选择防护用品。如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当戴具有防渗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污染到身体时,应当穿戴具有防渗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靴子等。Castella A等[25]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其中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统计显示,安全使用、装置注射器及医疗锐器,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26]。使用防刺破、防渗漏的塑胶收集器是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强调不直接用手传递锐器;使用或处理锐器前,不弯曲或破坏针头;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用手分解;针头无需重新戴帽,必须回套针帽时,应单手操作;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扔入锐器盒或锐器收集箱内;不赤手处理破碎的玻璃。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27],不能用手翻动,采用10%漂白粉、丙酮、2%次氯酸钠、戊二醛、福尔马林等消毒液对HIV能迅速灭活[20],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标本、分泌物可选择进行特殊处理。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详细记录暴露的日期和时间,暴露的详细过程及详细情况,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皮刺伤的深度,暴露来源、治疗历史、病毒载量等,以及暴露后现场处理和追踪随访情况等。职业暴露后应及时作局部处理,皮肤黏膜接触患者的血液后用清水清洗,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危险性[3]。当皮肤接触到体液,应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充分清洗,除非需要包扎,不必包扎;当被患者的体液进入眼睛、口腔、鼻腔时,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脱去手套,自近心端向远心挤压受伤部位,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肥皂和大量的流动水冲洗伤口,并用70%酒精擦拭消毒,70%酒精作用1分钟可灭活HIV病毒[28]。根据伤口的深度及暴露来源情况,评价暴露后的危险性,按潜伏期确定暴露后追踪观察的时间和检查项目,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及怎样用药。同时对暴露者提供咨询服务和教育等。

鉴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中HIV职业暴露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教育、管理、工程干预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是能够降低HIV职业暴露的。对HIV职业暴露采取预防为主,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及整体素质教育。护士对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意识淡漠、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致使她们不能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工作,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等,医院的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培训,使她们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护理操作程序,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暴露大发生。

参考文献

[1]Mishal Y,Yosefy C.Risk oftransmissioncfviral diseasebyneedlePuncturesandcutinhospitalhealthcareworks[J].Harefuah,1998,135(9):337-339.

[2]GerberdingJL Managementofoccupationalexposurestoblood-bornevirusesN Engl J Med,1995,332(7):444-451.

[3]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8.

[4]衡秀程.手术室护士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396.

[5]王 晓,张世清,王 维.手术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97.

[6]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

[7]应菊素,徐国英,王 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5.

[8]李柳英,张石红,毛晓萍.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调查及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5.

[9]GouYL,Shiao J, chuan YC, et al.NeedlestickandsharpsinjurrirsamonghealthcareworksinTaiwan[J].EpidemiolInfect.1999, 122:259-265.

[10]TanL.ReportoftheCouncilonScientificAffairs:preventingneedlestick injuriesinhealthcaresettings[J].ArchInternMed,2001,161(7):929.

[11]王昕辉,杜素娟.医务人员利器损伤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0):1135.

[12]任小英,邓 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60-261.

[13]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等.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6.

[14]卢爱工,李莉莉,刘东玲,等.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90.

[15]吴建文,蔡茗叶,李学勤.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手术室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73.

[16]刘 伟,林 丽,黄良杰,等.新疆伊宁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的调查报告[J].中国性病爱滋病防治,1998,4(3):130.

[17]刘大华,李 征,邱 扬,等.北京市石景地区医务人员有关性病艾滋病知识的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4(3):220-221.

[18]尤飞龙.艾滋病的医源性感染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59.

[19]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31.

[20]陈平治,护士HIV职业的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国实用新医学,2005,2(9):77.

[21]侯美荣.临床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82.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C].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6.

[23]韩 晶,陈 征,田建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8.

[24]李秀云,徐 敏,赵体玉.双层手套在外科手术保护作用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6.

[25]Castel la A,Val lino A,Argentero PA,et al.Preventabi l ityofpercutaneousinjuriesinhealthcareworkers: ayear-longsurveyinItaly[J].JHospInfect.2003,55(4):290-294.

[26]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相关期刊更多

社会观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