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二代粘虫

二代粘虫

二代粘虫范文第1篇

1发生规律

粘虫在正宁每年发生2代。因1月平均气温低于-3 ℃,无越冬虫源,一代成虫主要从江淮流域迁飞而来。始见期在5月上、中旬,蛾量高峰期在5月下旬。粘虫迁入后,需在小麦、苜蓿等植物上补充花蜜营养,然后产卵繁殖。成虫产卵有选择性。卵多产在小麦、谷子等禾本科植株的干枯叶片、枯心苗上。粘虫产卵盛期,小麦已接近成熟,植株底部叶片已干枯或半干枯,正好与粘虫的产卵习性相吻合,所以麦田是粘虫产卵的主要场所。卵期6d左右,孵化盛期过后,小麦进入收获期,幼虫渐向秋田转移为害,形成了麦田繁殖,秋田受害的特点。幼虫迁移扩散时,首先受害的是相邻的玉米、高粱地,且地边受害最重,形成了内轻外重的特点。小麦、玉米带状种植田受害状况尤为明显。

2影响因素

粘虫是一种间歇性猖獗危害的害虫,其田间变动动态除受虫源基数和本身生物学特性影响外,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2.1虫源基数与粘虫发生量的关系虫源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粘虫田间数量的变动动态。在迁入代成虫数量大的情况下,若环境条件适宜,则二代粘虫会大发生。如1993年正宁一代成虫迁入量很大,县植保站冯柳测报点一台黑光灯、两台诱蛾器峰期总诱蛾量1 040头,是常年诱蛾量的10倍左右。当年二代粘虫暴发为害,大部分玉米、高粱、谷子被啃食一光,损失惨重。

2.2湿度与粘虫发生量的关系粘虫属中温喜湿性害虫,高温低湿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各虫态适宜的温度范围在10~25 ℃之间,适宜湿度在85%以上。一般在适温范围内,湿度高粘虫卵孵化率高,发育快。一代粘虫迁入的5月上、中旬气温已达到15~21 ℃,比较适宜粘虫的生殖发育。因此,一代粘虫迁入量大时,若5~6月降雨偏多,则二代粘虫就会大发生。如1999年县植保站冯柳测报点,一台黑光灯、两台诱蛾器峰期总诱蛾247头,是常年的2倍,而同期降水219mm,比常年偏多8~9成,田间相对湿度大,当年二代粘虫偏重发生。

此外,栽培技术、天敌数量对粘虫发生消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天敌数量小,地势低洼、潮湿,小麦生长茂密、贪青晚熟的地块粘虫发生量大。

3预测数学模型

综上所述,迁入代粘虫峰期(5月下旬)诱蛾量的多少和5~6月降雨量是决定大秋作物二代粘虫发生量的主要因子。依据1999~2005年测报数据与气象资料,设5~6月降水量为X1,迁入代成虫峰期诱蛾量为X2,大秋作物二代粘虫发生量为y,发生程度为5级(从轻到重依次为1、2、3、4、5),建立二元回归方程式:y=-0.1935+0.0045 X1+0.009 X2。

预测式的标准误Sy.12=±0.57

对该式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X1和X2对y的总体相关系数Ry.12=0.978,R0.01=0.949(V1=2,V2=4)的极显著水平。说明X1和X2与y之间成正相关,相关关系极为密切。经F测验F=44.04,亦达到了F0.01=18.00(V1=2,V2=4)的极显著水平。说明X1和X2对y的回归关系真实可靠,检验准确率达到85.70%。

二代粘虫范文第2篇

一、发生情况

2012年沧州市夏玉米播种595万亩,三代粘虫发生145.62万亩,其中百株虫口密度20~50头的27.63万亩,占发生面积的12.1%;50~100头的96.21万亩,占发生面积的66.1%;100头以上的有4.71万亩,占发生面积的3.2%。

二、发生特点

1.面积大、范围广。全市发生面积为145.6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4.5%,虫情发生涉及我市17个县(市、区)共135个乡镇。

2.来势猛。外地二代粘虫成虫迁入我市时恰逢7月下旬阴雨连绵,湿、温度条件有利于粘虫的产卵孵化和幼虫的快速发育。到8月6日全市呈现出大面积发生趋势,其迅猛程度为历史罕见。

3.虫口密度高、群居性强。一般虫口密度百株50~100头,最高百株虫口密度达3000头,最高单株虫量达56头。

4.龄期不整。2012年8月初调查,田间幼虫1~6龄都有发生,主要是3~5龄。

5.暴食性强。幼虫4龄后,很短时间内就将玉米吃成光杆,吃光后群聚向邻近地块迁移危害。

6.危害重。受三代粘虫为害沧州市玉米田绝产面积达6400亩,危害较重的有献县、青县、河间、沧县4个县(市),其危害程度为三十年来最重。

三、发生原因

1.气象条件适宜。7月21日我国北方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和强降雨,多下沉气流。向南回迁的二代粘虫随下沉气流,降落在我市发生危害。沧州市7月21至8月7日有13d降雨,其中有4次较大强度的降雨,降水量达281.3mm,平均气温24~26℃,温暖高湿的气象条件适宜二代粘虫产卵及三代粘虫的幼虫孵化和危害。

2.食源鲜嫩充足。三代粘虫主要危害玉米,我市大田主栽作物玉米正处于灌浆期,田间食源充足;另外,夏季雨水充足,适宜杂草生长,大量的田间杂草也为三代粘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四、防治方法

①90%敌百虫晶体300倍液喷雾。

②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

③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喷雾。

二代粘虫范文第3篇

关键词:柳河县;黏虫;趋势;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4.028

通过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院区和通化市农业科学院区设置的测蛾器、草把等设施的监测结果以及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各地监测结果分析,对2017年吉林省局部地区二代粘虫发生情况及发生趋势进行预测:

1 监测情况

5月24日~6月1日,公主岭诱蛾器诱得粘虫成虫数量148头,相同处理条件下,数量为近年来同时期最高(2014年17头,2015年98头,2016年42头),5月26日~6月1日,公主岭草把诱卵164块,数量为近年来同期最高(2014年0块,2015年113块,2016年12块);5月26日~6月5日通化农科院梅河口诱蛾器诱到粘虫成虫71头,数量为近两年同时期最高(2015年14头,2016年0头),5月26日~6月5日通化农科院梅河口草把诱卵195块,数量为近两年同时期最高(2015年69块,2016年30块);柳河县粘虫蛾测报点设置在姜家店乡,设有糖醋酒诱蛾器一台,粘虫性诱剂诱蛾器一台。2017年,粘虫始蛾期为5月20日,开始蛾数量不大,6月7日,调查诱蛾数量大幅增加,糖醋酒日诱蛾量13头,性诱剂日诱蛾量11头,两台诱捕器合计诱蛾24头,为近三年同期最高值。

2 当前柳河县粘虫发生情况

根据柳河县监测点诱蛾数量,6月12日,柳河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成立粘虫调查小组,分乡包片对全县各乡镇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和杂草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部分乡镇玉米田、水田旁边的杂草地中已经发生粘虫幼虫,目前处在1~2龄期,百株虫量不足10头没有达到防治指标。

3 发生趋势概况

5月中下旬属粘虫迁入初期,高峰期一般为6月上中旬,粘x成虫均顺利迁入吉林省,可造成二代粘虫的较为严重的危害,预测今年二代粘虫在柳河县具有偏重发生的可能性。根据田间调查情况,现在已经产卵孵化的幼虫在2天(6月13日)后将进入3龄,5天后(6月16日)进入4龄暴食期,对作物的危害将会加剧;根据粘虫雌蛾卵巢解剖情况,目前迁入我省的粘虫已经进入产卵盛期,部分雌蛾已经产完卵,8~10天后(6月19~20日)将进入卵孵化盛期,13~15天(6月21日以后)将进入3龄盛期。根据我县及省站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以及全国农技中心的各省粘虫通报,一代粘虫成虫高峰期已基本结束。

4 防治措施

4.1加强监测,保持信息互通

4.1.1诱蛾器诱捕成虫 选择离村庄稍远、比较空旷容易遭受为害的作物田。一般设置2台诱蛾器间距应在500米以上,诱蛾器可以用木或铁器架架起,诱蛾器底部距地面1米。加入诱剂后,每日黄昏前将诱剂皿盖打开,搅拌诱剂后罩好筒盖,次日清晨将落在皿内和皿外死亡的粘虫蛾取出,携回检查并将诱剂皿盖盖好,减少诱剂蒸发,再罩好筒罩。诱剂每逢5(每月5日、15日、25日)增加半量,逢10(每月10日、20日、30日或31日)更换全量。当蛾量多、蒸发量大或发生意外事故时,应酌情增加或更换。

4.1.2草把诱卵 每点选具代表性寄主田2块,每块田插10把;选择较粗壮已变质的干稻草3根,剪成50厘米长,基部扎紧成一把;或未变质干谷草5根、50厘米长,从中间对折扎紧即为一把;将其绑在小木棍或细竹竿上,端部朝上,草把顶要高出作物20厘米左右。从插草把第一天起,每3天检查并更换一次草把,仔细清点卵块数;同时抽取10块卵,检查其卵粒数;如不足10块卵则全部检查。

4.1.3幼虫调查 粘虫初孵幼虫很小,不到2毫米长,很难发现,必须科学调查。每块田以棋盘式10点取样,条播、穴播的小麦、谷子、水稻每点1平方米,撒播的作物每点0.3米×0.3米;玉米、高粱每点10株,调查后均折算成平均每平方米虫数。调查条播麦田、谷田时,样点下铺一白布,拍打植株,如此重复数次,直至拍打后再不出现幼虫为止,然后扒开行间,检查布上或地表上的幼虫数量及其发育龄期;还应翻转根际松土,检查潜土的幼虫;谷叶心内常有低龄幼虫潜伏,除拍打外,对心叶及穗轴应仔细检查。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先检查心叶、叶腋、雌雄穗及干叶卷缝内的虫量、虫龄;再查地表及土内虫量、虫龄;如田中杂草较多,也要查清杂草上的虫量、虫龄。

4.2 突出重点,集中防控

4.2.1防治成虫产卵 利用粘虫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枯叶上产卵的习性,在玉米田每亩插60~100个稻草把或谷草把,5天换一次新草把,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4.2.2 建封锁带防治幼虫转移 在粘虫幼虫迁移危害时,撒30厘米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在小麦、玉米田亩用40%辛硫磷乳油75~100克加适量水,拌砂土30公斤制成毒土撒施进行隔离。

4.2.3生物防治 幼虫1~2龄期使用5%卡死克乳油4000倍液、灭幼脲1号、灭幼脲2号或灭幼脲3号5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粘虫幼虫效果好,且不杀伤天敌。也可选用印楝素、鱼藤酮、除虫菊素、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防治。

二代粘虫范文第4篇

水稻“两迁”害虫

稻飞虱在南方大部稻区大发生,发生面积4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华南、江南、西南东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8亿亩次。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2/2013年冬季,我国华南、西南南部和江南南部“两迁”害虫越冬稻区气温接近常年或稍偏高,降水正常或略偏少;境外虫源地中南半岛和泰缅北部降水明显偏多,气温偏高,境内外虫源地总体大气热量和水分条件对“两迁”害虫越冬存活和繁殖比上年有利;2013年春季,华南、西南大部地区气温偏高,西南南部降水偏多,将导致“两迁”害虫迁入期提前,华南南部、西南南部、江南稻区局部迁入量偏大。目前我国水稻主栽品种仍以粗秆大穗、优质高产型为主,生长量大、田间郁闭,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生境;同时,水稻栽插期和生育期不一,单、双季稻混栽,桥梁田多,有利于迁飞性害虫发生和辗转为害。

粘虫

一代粘虫在江淮、黄淮麦区发生程度明显加重;二、三代粘虫在东北、华北、黄淮中等以上程度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遇适宜气候条件,部分地区大发生的风险较高。全国累计发生面积可达1亿亩次。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网调查,2012年东北、华北三代粘虫大发生,防治后残留种群数量仍然较大,秋季北方多地和南方部分地区监测到明显蛾峰,为2013年的发生积累了较高的虫源基数。8月末至9月初,吉林公主岭和长岭、辽宁彰武、内蒙古通辽、河北栾城和北京延庆等地高峰日单灯诱蛾量达300~1448头;8月30日至9月6日,山东北隍城岛出现大量迁飞过境粘虫,日诱蛾量达万头以上;9月6日至23日,上海奉贤出现明显蛾峰,月累计诱蛾量为2185头,是2007~2011年平均值的35倍。2012/2013年冬季,华南、西南和江南南部气温偏高,对越冬代粘虫发生较为有利;2013年春季,江淮大部降水偏少,对一代粘虫发生有抑制作用,但黄淮北部、西南地区西部降水偏多,有利于当地一代粘虫发生为害。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为粘虫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食源。回顾我国历史上粘虫发生严重的1989年和1998年,翌年发生程度仍然较重,因此,2013年其维持较重发生态势的几率较高。如2013年夏季北方降水偏多,仍会造成粘虫偏重以上发生局面。

玉米螟

全国总体为偏重发生,累计发生面积3.5亿亩次。其中,一代玉米螟在东北北部偏重发生,东北其他大部地区、黄淮海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6亿亩;二代玉米螟在东北中南部、华北北部偏重发生,黄淮海、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亿亩;三代玉米螟在黄淮海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000万亩。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网调查,2012年玉米螟冬前基数平均百秆活虫数,黑龙江124.9头、内蒙古33.3头,比2011年略偏高;安徽50.1头、湖北34.1头、陕西9.7头,比2011年明显偏高;其他地区一般偏低20%以上。据分析,近几年玉米主产区重视实施各项综合防治措施,玉米螟重发势头有所遏制,但由于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秸秆还田、密植等耕作措施的大面积推广,不仅有利于种群持续积累,也为害虫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生境。2013年春季,东北大部、黄淮海、西北地区局部降水偏多,其中东北东部地区降水偏多2~5成,黄淮海气温偏高,有利于以上地区玉米螟的化蛹和羽化。

二点委夜蛾

在黄淮海总体为中等发生,河北南部、山东中南部等地达偏重程度,发生面积约3000万亩。

据河北、山东、河南等6省2012年冬前调查,二点委夜蛾越冬基数普遍低于2011年,一般虫量每平方米不足0.2头,种群数量总体有所回落。但河北存在每平方米达9头的高密度区域,且2012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部分夏玉米区发生区域扩大,因此2013年一旦幼虫发生高峰期与玉米苗期吻合,且遇适宜降水,仍将对夏玉米生产造成一定威胁。

草地螟

一代幼虫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塔城等地区中等发生,西北其他地区、华北和东北大部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500万亩。但不排除境外虫源迁入造成局部严重发生的可能。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网调查,2012年全国越冬虫量高于2011年、低于2009~2010年,仍为2001年以来较低的年份,仅在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新疆5省(区)9个市(盟)16个县(市)查到越冬虫茧,累计虫源面积131万亩;平均每平方米活茧密度,河北为3.6头,其他4省为0.002~0.3头;黑龙江有4个县查见零星活虫。据从互联网获得信息,2012年俄罗斯西部的乌拉尔地区局部有一代草地螟发生的报道,但重发区域小,距离我国较远,为2013年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提供大量越冬虫源的可能性较小,但不排除一代成虫迁入造成二代幼虫重发的可能性。2013年春季,北方草地螟主发区气温较常年偏高,新疆北部、东北东部、华北大部降水偏多,其中黑龙江东部、吉林东北部偏多20%~50%。以上地区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草地螟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和迁入,也有利于其成虫蜜源植物和幼虫寄主作物的生长,对成虫的宿留、产卵和一代幼虫的发生为害均有利。

其他流行性病害

稻瘟病在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游和东北大部的常发区将中等至偏重流行。如遇适宜气候条件,部分感病品种存在暴发流行的可能,预计流行面积8000万亩次。马铃薯晚疫病在西南、西北等主产区有偏重流行可能,预计流行面积3500万亩。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存在流行风险,预计流行面积7000万亩。

二代粘虫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盲椿象;粘虫胶;化学防治;防治效果

绿盲椿象,俗名破叶疯,以若虫和成虫刺吸危害幼芽、叶片、花蕾和幼果。每年4~5代,以卵在病残枝、芽鳞等处越冬。该虫世代重叠,在本地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集中发生。成虫飞翔力较强,受惊时迁移迅速,较难防治。绿盲椿象是杂食性害虫,可危害多种林木、果树和作物。近年来,该虫在河北枣栽培区连续成灾,常造成枣树萌芽晚,甚至绝产。该虫抗药性很强,一般喷药效果较差,发生期常喷洒多次农药,防治效果仍不理想。经田间试验,采用树干涂抹粘虫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在其发生高峰期只需喷施1~2次农药即可控制其危害。

1 试材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生产的160 g管装粘虫胶,普通4~5 cm宽胶带纸。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设在宫村镇门村,该试验地为纯枣园,树龄10~15年生,株行距为3~4 m×5 m,历年绿盲椿象发生中等偏重。试验设粘虫胶防治试验区、精细管理的化学防治对照区、粗放管理的化学防治对照区。

粘虫胶防治区全部在树干涂粘胶环,部位在枣树主干中部偏上位置,涂胶时选择树干平滑处,刮除老皮,绕上胶带纸,在胶带纸上均匀涂一层粘虫胶,用胶量因树的粗细而异,平均2~3 g。第1次涂胶时间为3月19日,第2次为6月4日,发芽前(4月3日)喷4 °Be石硫合剂,6月17日喷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精细管理对照区采取早春(3月15日)刮除树干粗皮,发芽前(4月3日)喷4 °Be石硫合剂,发芽期(4月24日)喷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花前(5月26日)喷2.5 %溴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花后(6月17日)喷1 %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液,幼果期(7月3日)喷20 %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的措施。粗放管理的对照区早春不刮除树皮,发芽前不喷药,在发芽期(4月27日)喷洒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花前(5月30日)喷洒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花后(6月17日)喷1 %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液,幼果期(7月12日)喷20 %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精细管理区树下杂草少,能够及时浇水施肥,及时进行夏剪和冬剪,进行喷药时均匀周到。粗放管理区树下杂草多,树枝过密,喷药达不到均匀周到。

涂胶后选取20株标准树每7 d(天)调查1次。记录粘虫胶胶环上粘住的绿盲椿象数量。同时采用抽样方法,调查树上害虫数量,在每株标准树树冠上、中、下部,分别抽取15、20、15个二次枝进行调查,即每株标准树调查50个二次枝。为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每次调查时胶上粘的害虫能抹掉的尽量抹掉,不能抹掉的小虫子通过害虫的颜色判断死亡时间。

2 防治效果与分析

2.1 粘虫胶环上绿盲椿象数量调查

胶环粘虫数量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图1),在6月中旬到6月底,胶环粘绿盲椿象最多,据6月25日调查,20株树上的胶环粘绿盲椿象近4 600头,平均每株树230头,最多一株树上绿盲椿象达1 000余头。

2.2 树上绿盲椿象数量动态

树上绿盲椿象种群数量动态调查分粘虫胶防治区、精细管理区和粗放管理区3种类型,3个管理区同时调查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绿盲椿象种群数量有3个高峰期,主要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到7月底,正值枣树花期和幼果期,是第2~3生期,也是主要危害期;第2个高峰期为4月中下旬到5月底,其间主要危害枣芽和花蕾,是越冬代危害期;第 3个小高峰期为9月中旬到10月上中旬,为绿盲椿象又一危害期。

2.3 涂粘虫胶防治绿盲椿象对枣叶、花蕾、幼果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观察粘虫胶防治绿盲椿象的效果, 在3种管理类型的试验地中, 对枣叶(5月10日)、花蕾(5月30日)、枣果(7月10日)受绿盲椿象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表1),

涂粘虫胶防治绿盲椿象效果明显,降低了田间绿盲椿象的虫口密度,减轻了对枣树叶片、花蕾、幼果的危害。同时粗放管理和精细管理方式下绿盲椿象对枣树叶片、花蕾、幼果的危害程度明显较涂粘虫胶试验区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涂粘虫胶与精细管理和粗放管理相比,绿盲椿象对枣树叶片、花蕾、幼果的危害存在极显著差异。

3 结论

由于绿盲椿象若虫不能飞行,主要依靠爬行转移上树危害,树干上涂粘虫胶可有效阻杀上树的若虫和成虫。

绿盲椿象的抗药性强,喷药后落在地上的若虫和成虫,多呈假死状态,据调查,约有70 %~85 %的绿盲椿象在2~8 h(小时)能苏醒过来,但苏醒后的成虫短时间内无飞翔能力,只能靠爬行上树,采用树干涂抹粘虫胶与化学防治结合,可有效降低绿盲椿象的虫口密度。

粘虫胶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使用简便、有效期长等优点,同时也符合无公害果品生产的需要,应用无公害粘虫胶与化学防治结合防治绿盲椿象,可明显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轻环境污染,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在生产中应大力推广。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当代儿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共青团中央

数码设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经济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