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未选之路

未选之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未选之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未选之路范文第1篇

[摘 要]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地融入自身的人生体验。要成为一个“体验丰富型”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人生,教师自身要多看书,多积淀;多关注周边的人和事,多关注国家乃至世界大事。要将自身的人生体验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文本,对文本进行“无中生有”;教学前重预设,教学中重生成。

[关键词]人生体验;融入;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01-02

《未选择的路》来自现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看似很简单,我以为花半节课时间就可以把这首诗教完,甚至教好。但教学时,远远没有当初想的这么简单,现把教学片断过程展示如下。

(一)初读整首诗

师: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学生思考后,马上得出了答案。)

生1: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之路,其实是指人生之路。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二)品读整首诗

请学生读第一小节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师:请圈出表示时间的词。

生1:久久、伫立(“伫立”表示长时间站立的意思)

生2:老师,句子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

生2:我认为最后一句也是。

师:你们找得很准确很完整。诗人面对两条路,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进行选择呢?

生3:由第三节得知,诗人一经选择就“难以再回返”所以很慎重。

师:你能联系下文读诗,真棒!诗人没有分身术“不能同时去涉足”两条路,此时诗人心情是怎样的?

生4:诗人肯定感到很尴尬、很无奈。

师:说得好!请同学们就刚才的分析概括本节诗的大意。

生5:第一节,写诗人站在岔路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因为一经选择便“难以再回返”。

师:对这节诗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就进入第二节。

(正当我要顺理成章进入下一节时,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

生6:老师,诗人说得也太夸张了。生活中,我们选择一样东西是很容易的。比如,我今天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只要看是否有体育课就行了;考试前,我选择哪一门功课作为复习重点,只要看各门功课的平时成绩就行了;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只要看那个人与自己的性格是否相似或互补就行了……

(这位学生滔滔不绝,大谈“选择”的容易。我分明看见一些学生在不断地点头——他们也感同身受地认可着。这一“说”,一“点头”,猛然提醒我:眼前的学生,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很简单的,更何况他们的生活过得一直很顺,可以说要什么就有什么,“选择”对他们来说就是很容易的。这时,我不谈实际的人生体验怕是说服不了他们了。)

师:同学们,汛桥造船业前几年办得红红火火,在全中国都很有名,吸引了无数外地民工子弟前来打工,你们总该有所耳闻吧?说不定你们的父母就是经营者,或是投资者、打工者(有学生点头)。而当初,造船的地方就是一片靠江的滩涂,种庄稼也怕会被洪水淹了。有的投资者在投与不投中艰难地选择:投资或许能迅速壮大实力,也很有可能就此倾家荡产。因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是最危险的,需要勇气,最终决定投资的人都赚了。昔日20来万的滩涂进行再投标时,一转眼就变成了150多万,许多人盲目跟风贷款入股,结果碰上了金融风暴,钱全部被套牢,至今抽不得身。将来你们会碰到人生的许多选择,比如读大学时的专业选择,会影响你今后将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长大后结婚伴侣的选择,会影响你一辈子的生活方式、质量等等,这些选择都需要慎重、理智,同样也是艰难的。

……

这节课,尽管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但我从学生严肃的表情中,看到他们对“选择”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课获得的效果让我激动,也让我反思: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就够了吗?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融入教师自身的人生体验不也很重要吗?

教师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只着重反映教材文本的客观特点——作者写什么,为什么要写,以怎样的方式写,等等。一句话,不能教的只是文本中的“有”,通俗地说就是“照本宣科”。尽管这类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感情,但只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感情的投入,或者是“带着感情讲”,诸如朗诵要有激情,教学评议要富有感染力等等,归根结底,在他们看来,文本不是语文教学的素材,而是知识与能力迁移的例子。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肯定是得不到乐趣的,学生所学的东西自然也是死的,转来转去还是在文本中,很难在心灵上有所触动、有所感应。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应让学生进行适度的人生体验。程少堂老师(语文味理论的创建者)这样说道:“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人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章国华老师还特地写了一本书《阅读的温度——课文因心读而温暖》。他们都在强调:语文课应该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一些东西,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一、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体验人生

1.多看书,多积淀

“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看书,多积淀,书不是纯指“娱乐”小说、“快餐式”的文章,而是指中外名著,尤其是古典名著。教师有了一定的积淀,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仞有余、谈古论今。例如《伤仲永》一文,在末段引发议论时,王安石称自己为王子,学生就不理解了。语文教师通常都会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子”就是对男子的尊称。学生又有疑问了:古人不是以谦逊为美德吗?这个问题其实有两种不同的答案。第一种,它是古时文体的范例,特用在文章叙事后议论的开头,如《史记》中,议论的开头都用上“太史公曰”。第二种,这确实是王安石不谦虚的自称。可引导学生看王安石写于《伤仲永》同年但稍前的一首长诗《忆昨诗示诸外弟》的片断,这首诗详细记载了王安石在中进士之前借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激励兄弟们努力读书,考取功名。学生自然就懂得了才华过人的王安石在中进士之后那种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这两个知识点文本中没有,教参上也没有,如果教师古书看得多了,自然能圆满解答学生的疑惑。我想学生这样体验出的“子”字含义,将是终生难忘的。

2.多关注周边的人和事,多关注国家乃至世界大事

不要把教材看得如何神圣,教材也是人写的、人编的,这些作者就是通过写周边的人和事来启发、传递给读者某种思想,编者把这些文章放在一起,无非是让其系统化一些。当文本语言不是很明朗(比如采用了象征手法的篇章或诗),阐述不是很透彻,或者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些远时,教师不妨联系周边的人和事甚至当今时事,来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这样的例子我在教读《未选择的路》时有谈到,这里就不赘述。将生活当成语文学习的资源,你会发现学习语文的机会无时不有。

二、如何将“人生体验”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

1.要善于挖掘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无中生有”

文本中本身就存在的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一读、二读、三读,完全可以理解并能够应付考试。但真正好的文章,却是历久弥新、常读常新的,没有读出它的“味道”,能算读成了吗?比如,学术界一直公认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这样,学生由于资历浅薄,往往很难在一两个课时内体会得到。这就需要执教者通过自己由文本所生发的某种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来带动学生去体验。如我在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部分时,为了点出百草园是一个乐园,也为了把“课文还给童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觉得鲁迅先生没有把百草园好玩的都说出来。现在,假设你就是百草园的小主人,同学们都要到那里玩,你会带他们到百草园中的哪一处玩,你们将在那里玩些什么?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纷纷去找自己想要玩的地方,想各种有意思的玩法。这种“无中生有”的激发,让学生带着童心(真实情感)去体验了一回“百草园”,真是其乐融融!

2.教学前要重预设,教学中要重生成

未选之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路段能力限制ATIS交叉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 言

随着各国经济和人民生会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交通运输业空前繁荣,同时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荷。解决交通拥挤的直接办法是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但无论哪个城市都存在可供修建道路的空间有限,建设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因此要比较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不能单纯的依靠增加道路面积和长度,而要不断完善路网结构和加强交通现代化。许多研究人员发现公路网络的利用效率不高,现有的交通网络还有较大的能力提高空间,只要向用户及时提供信息,诱导好交通流,减少不必要行驶,就可以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在这种背景下智能运输系统应运而生。

信息作用下的动态交通配流问题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理论内容和关键技术。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已经提出了许多很有成效的理论。但之前的研究大都是在假定路段没有能力限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即任何路段都能承载分配给它的所有流量。事实上,这种非拥挤假设是不成立的。并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拥挤也变得更加恶化,如果仍然引用非拥挤条件下的模型来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就可想而知了。

本文将出行者分为装备了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ATIS)的出行者和未装备的出行者两类。在智能交通系统中,ATIS提供历史数据和实时可供预测的交通信息,影响出行者的个人出行行为。显然,装备ATIS和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对出行费用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从而有不同的路径选择行为。装备和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存在于同一交通网络中,共同构成网络的种种交通状态。他们的路径选择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受自身条件的约束,另一方面还会受对方行为人的的影响,表现在能力限制上。装备和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密切联系,不能对他们进行单独的路径选择。本文构造了一个交叉规划模型来描述信息作用下的混合路径选择问题,并讨论了该模型的离散化求解算法。

2模型

考虑两类出行者:装备和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他们存在于同一交通网络中,共同构成网络中的种种交通状态。装备和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受自身条件的约束,另一方面还要受对方行为人所选取路径的影响,表现在路段能力的限制上。装备和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密切联系,不能对他们进行单独的路径选择。我们构造一个交叉规划模型来描述他们之间的路径选择行为。

对于装备了ATIS的出行者,由于ATIS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因此他们完全知道当时路网上的情况,可以作出完全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当时路网条件下最好的路径; 而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则只能根据经验作出随机判断,选择当时路网条件下他们认为最好的路径。下面就分别对这两类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进行讨论。

2.1确定性动态路径选择问题

装备ATIS的出行者能够得到ATIS提供的可靠的信息,完全知道当时路网的情况,因此他们进行确定性动态路径选择。下面给出信息作用下带有路段能力约束的DUO条件的定义[7]:

定义为时刻从节点出发到终点的最小瞬时阻抗。则带有路段能力约束的DUO模型的路径选择条件可写为:

(7)

(8)

与上述条件等价的VI问题如下:

定理1可行流集合上的动态流处于瞬时DUO路径选择状态,当且仅当它满足下面的VI问题:

,(9)

其中是对应于的从节点到终点的最小瞬时阻抗,是对应的瞬时路段阻抗。这里我们暂时固定与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相关的变量。

2.2随机动态路径选择

由于没有ATIS提供可靠的信息,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路网情况作出随机判断,进行随机动态路径选择。这里我们暂时固定与装备ATIS的出行者相关的变量。

我们采用Logit模型[5],则下面条件成立:

,,(10)

其中为在节点处,所有要到终点去的出行者中选择路段的出行者的概率,它由下面的式子来确定:

,,(11)

由于装备和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存在于同一交通网络中,因此,同时进入同一路段的出行者有相同路段阻抗和排队。即上式中均与确定性动态路径选择中相同。

这种动态路径选择问题可以由下面的VI问题来表述[3]:

, (12)

可以证明上述问题产生分配当切仅当对应于路段能力限制项的拉格朗日乘子等于。

2.3双模式动态路径选择问题

假定在时刻从节点到终点的需求率是已知的,那么应该有:

,, (13)

其中为ATIS市场占有率[6]。

建立双模式的动态路径选择问题的交叉规划模型如下:

(14)

(15)

2.4ATIS市场占有率

对于装备了ATIS的出行者来说,从节点到终点出行费用即最小瞬时阻抗,而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从节点到终点的平均出行费用我们用下面的式子来计算:

, (16)

这里记,是t时刻经过路段a到终点s的广义路径[7]上的瞬时阻抗。

那么,装备ATIS能够为出行者带来的出行费用的节省值为:

,(17)

一般情况下,使用ATIS的出行者由于能够获得准确的交通信息,可以节省其出行费用,因而有 。

在本文中,类似Yang[6],我们采用下面的指数函数形式来表示ATIS的市场占有率:

,(18)

其中表示出行者购买ATIS的费用,是校正参数,表示时间的价值。

3求解算法

对于交叉规划模型,虽然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类似的模型,但长期以来,关于其最优性条件和算法的结果比较少,特别是关于实用算法的研究则更少。由于交叉规划本身是一个均衡问题,可以看成是对策问题的推广,把它与抽象经济得Nash均衡联系起来得到其均衡解是一种思路。另外,由于人们对双层规划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因此可以把一类特殊的线叉规划转化成双层规划,利用双层规划模型现有的算法来求解。但是这些算法大多是理论性结果,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采用一些简便实用的算法来求解。本文采用松弛的方法来求解交叉规划数学模型。即在求解装备ATIS的出行者的路径选择问题(确定性动态路径选择问题)时暂时固定与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相关的变量;在求解未装备ATIS的出行者的路径选择问题(随机动态路径选择问题)时,暂时固定与装备ATIS的出行者相关的变量。将问题离散化,具体求解算法在此不再累述。

4结束语

在本文中,我们构造了一个交叉规划模型来描述ATIS条件下,带有路段能力限制的动态路网上的交通分配问题。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同时考虑了装备和未装备ATIS两类出行者,前者可以得到准确的交通信息,从而选择适当的路径降低其出行费用,而后者只能根据经验随机地进行动态路径的选择。他们存在于同一网络中,相互影响,不能对他们进行单独的路径选择。本文构造了一个交叉规划模型来描述出行者的这种动态路径选择问题,并采用了松弛的方法来求解该模型。

参考文献

未选之路范文第3篇

真的是这样吗?有人说命运可有我们自己支配,而有人却说命运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到底怎样?所谓的定局就是人一生的终结吗?其实人生的结局并不重要,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重要的是过程,用我们的生命换来的过程,有我们的欢乐愁苦筑成的过程。

有时我会很茫然,因为失去了方向,我不知道是按原本计划的路一直走下去,还是中途转弯去另外。而那陌生的路上有别人说的美好,有我不确定的未来,还有不熟悉的一切。也害怕会迷路,因为那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迷路即是没有了未来。

原来的路也许一成不变,也许有我不喜欢的,但有我想要的未来,有我握在手中的势在必得……

到底哪条路属于我,也或说我到底属于哪条路?我该如何选择?我不想一个人在迷雾中不停的迷茫的穿梭——那样很孤独。有时很想有一位和我一样的朋友为我指路,即使是我自己的路我也不想孤独的去思考萦绕着我的问题。

也许选择一个棒棒糖很容易,选你喜欢吃的就好;也许选择一个洋娃娃和简单,选择最好看的就好;也许选择一个故事很简单,选择最快乐的就好。棒棒糖选错了可以再买,洋娃娃不喜欢了可以再选,故事听错了可以再换……这么东西都可以任你选择,直到满意。可是人生的路只能选择一次,错了,就不能回头了,无论是水深火热还是快乐美好都只有一次到底。

未选之路范文第4篇

(南华工商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

摘 要:本文从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生活哲理诗——《未选择的路》分析了人生路上我们无法避免选择,当人们面临选择时,往往会备受诱惑,也会感到孤独、迷茫和犹豫。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拿出勇气,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漫漫长路上,人们的身心会遭受生活的折磨与考验,但是我们不可能再后退了,人生的时针永远是向前走的,勇敢地接受挑战、克服考验才能迎接更美的风景,而人们自己做出的选择,自己迈出的步伐将会为自己铺上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关键词 :选择;路;人生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81-03

一、引言

《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叙述者在清晨时候独自散步,他漫步来到了林间的一个分岔路口,面前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一条小路显得十分僻静,应该鲜有人至,而另一条路则有纷杂的脚印,显然是行人平时多行走的道路。然而那天早晨,两条路上的小草挂着的露水都还未被行人破坏,这两条路都还未有人途经。面对着两条不一样的道路,叙述者踌躇片刻,经过思量,他选择了人迹稀少的一条路。当他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的时候,他好奇和怀疑,如果他当初选择了另外的一条路,现在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结尾他话锋一转,领悟到一念之差的选择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选择让我们的人生如此不同。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借助叙述者之口,看似叙述者在倾诉个人经历,实际上则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从而表达人们心中共同的感受。本诗中,罗伯特借用树林中一个岔路口这一具体意象,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该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写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眼前的道路,实质却是在暗示我们的人生之路。短短的一首诗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道路有千千万万,但我们不可能都去驻足,我们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去探索、去前进。所以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必须慎重思考,不可随波逐流,要勇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追随本心,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二、选择——人生中必答之题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诗中第一节诗人就向读者抛出了人生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选择。

本首诗的开头诗人就给我们设置了一个场景:清晨,诗中的叙述者一个人漫游到林子里的一个分叉路口,在这里,他久久伫立着,眼前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显得无奈又无助,因为他不可能同时都去涉足,因此在这里他必须做出一个选择,选择其一舍弃另一条。他久久的凝望着其中一条渐渐模糊消失在林子中的小路,独自陷入了沉思。在这静默的沉思中,他心里已经暗暗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丛林深处的路很自然就使读者想到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们可以走的路有很多,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时光不会倒流,当你的脚步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时就如同那离弦之箭,无法收回。但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在所有人的生命中,除了自己出生的家庭无从选择,其他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拥有并且无可避免地需要选择。对待选择,泰戈尔也是这么认为的:人就是那小小的岛屿,危险和怀疑就像是广袤的海洋,它重重围绕着小小的岛屿。当人们面对着那无法逃避的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对着挥之不去的乌云密布的天空,我们只能做一件事情——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勇敢,化作一只矫健的海鸥,在大海上欢快地高歌,此时此刻,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丽;如果你畏惧了,选择了退缩、逃避!那么上天便会对你嗤之以鼻,嘲笑戏弄会,给你披上野鸡的外衣。那刺破长空的耀眼电光,会毫不留情地燃气你的外衣;当你打算逃之夭夭时,刺耳的雷声会吓破那胆小如鼠的你。因此有人是这么描绘人生的:综其所有,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这句短短的话囊括了人生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哲理。无独有偶,对此有深刻感悟的,除了罗伯特·弗罗斯特,还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则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古今中外,诗人学者往往把人的一生比成路,而对道路的选择也象征了人生不同的选择。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1]。

三、选择——要勇于追随本心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叙述者自己经过一会的思考和犹豫,最终决定选择向那条人迹稀少、幽深僻静道路的道路前进。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每天都有很多人走过并留下很多足迹的路。他选择这样的一条路走的人少,更鲜有人知,在他看来这样的道路更有挑战性也更具有探索的价值。人总是习惯于走自己熟悉的道路,人迹繁至的道路也许会更加平坦和安全,但也许更陌生的道路上,沿途的风景会更美丽。

奥巴马在《我父亲的梦想》说过,“外祖父总是不断在寻找新的开始,不断从熟悉的环境中逃开。”如果人们总是不敢挑战新鲜的事物,思维就会变得大众化。尝试少有人涉猎的地带会让我们看到很多不一样的新奇事物,也会为我们在生活中处理事物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国难当前,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他认为医治伤病除了他还有很多人可以做,但是用文字唤醒国人却很少人做,虽然这更危险,但是其意义却远远大于仅仅医治中国人的躯体。如果马云在他的网络帝国兴起之时听了朋友们的“规劝”,放弃当时在中国还鲜为人知的电子商务,今天我们的生活还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网络变化吗?比尔·盖茨每当在被问及成功的秘籍时,他总会说,“我的成功在于我的选择。如果说有什么秘籍的话,那么还是两个字——选择。”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强者与弱者并存,成功者与失败者并存,大人物与小人物同在,人们会好奇,会感叹,为何同样的条件下,总是会铸就不一样的人生?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体现在他们对人生之路的不同选择。前者愿意选择了荆棘遍布,充满挑战与风险的道路,但也承载了机遇,它能使人生绽放异彩异彩。而后者往往屈服于现实,他们不敢去涉险,也不愿意去付出,面对艰难险阻,他们更愿意通往则一条更加平坦,但同时也是更为平庸之路。如果你不想碌碌无为,而是期待在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那你就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前方也许会有你想象不到的挑战,但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这种种挑战之后,你收获的肯定那些得过且过的人收获的不一样。如同杨澜所说,“当你为了你独特的理想去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

四、选择——迷茫挣扎中成长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此节诗中,诗人描述叙述者自己独自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幽静、人烟罕至的小路,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艰难跋涉。一方面,虽然他已经做出自己独特的选择,但此时此刻,正在行走的他在内心里也悄悄对另一条路向往着,对另外那条自己没有选择的路也心怀好奇,他的心里仍在悄悄地嘀咕和想象着,假如当时自己不是选了如今这条幽静的小路,而是迈向另外的那条路,那么现在的他又会遇见什么不一样的风景呢?从这几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叙述者虽然已经做出了他心中的选择,但他也不能预知前方,他的心中也充满着怀疑和困惑还有踌躇,这里诗人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他不是勾勒出一个完美的英雄,没有顾虑,没有困惑,只有满满的梦想。力克?胡哲如此坚强的人都表示,“艰苦难熬的时光和困境会引发自我怀疑和绝望。”这样一个真真切切的主人公更加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而这也是我们凡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但是在他心中,他并没有打算要返回重新涉足另外一条路。他知道自己已经选择了一条路,已经不可能再回返。另外一条路他会憧憬和好奇,也是因为他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遇见了障碍和困难,但是他理智地意识到我们生命的时光有限,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全责。即使目前犹豫和怀疑,但是不可放弃,任何道路都是需要克服艰难险阻的,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路。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讨论人生问题时,跟他的弟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意思是,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此后经过十五年的人生磨练,他才有了丰富的经历,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如何为人处事的道理也通了,并由此认定了自己的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仍然有怀疑和动摇。因为人要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不怀疑,但是这些都仅仅只是针对为人处世而言。人还要等自己的岁月到了五十岁,才能对宇宙人生有自己较全面的体认。到了六十岁,人的为人处世以及学问修养才能有定性,可以接受自己任人评论,即使自己听到了也可以毫不动心,毫不动气。而人活到了七十岁,才能真正做到人生自由但又不逾矩。从这里,我们看到,伟大如孔子也不是从不怀疑,从不迷茫,但是他在挣扎和徘徊中并没有放弃,没有因为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而退却或返回,而是不断在挣扎和摸索中前进。这一切,既是帮助他自己实现了伟大的人生目标,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五、选择——塑造独特的人生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在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把思维放到了未来,他遥想着未来的某一天,他静静地回首往事:在一片幽静的小树林里出现了两条路,一条是大家经常途经的,而另外一条芳草萋萋,显得更加神秘,他驻足片刻,选择了其中那条幽寂的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道路。写到这里,我们并不知道叙述者沿着他选择的那条路走下去结果如何。也许这根本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交代清楚的,诗人这样写反而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自己去体会去想象各种情境。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他选择的是哪一条路,都会有艰难险阻和沿途美景,我们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当吴若增先生讲述起从事的文学事业时,他是这么说的,“我们都知道,文学是很讲究灵感的,我知道身边许多作家选择从事文学事业,乃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文学那股深沉的热爱和痴迷。坦率地说,我跟他们并不一样,我之所以从事了文学这份事业,乃是我当时一个理性的选择。而关于这个理性的选择,我付出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挑战,现在我可以对大家说,这是我对于自己人生的一次最最重要的选择。”吴若增先生对文学的选择决定了他自那以后三十几年的生活,他更加知道这样的一个选择将决定今后一生的成败。这样的选择就如同站在林间分岔路口的叙述者,树林很大,人生苦短,你选定了走下去也许就不能回头了。我们每个人的时光和能量都是有限的,人倾注一生之力能干好一件事情就很了不起了。在他的人生当中,也同样出现过让他犹豫的交叉口,他曾经在律师、作家和理论家这三者之中徘徊,经过反复的思考,他最终选择成为一个作家。如果说成为一个作家是很多人的个人愿望和理想,实现它并不容易。但吴若增先生对此的理解却有所不同,他不仅仅把写作当作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更把它当作是启蒙中国人的方法。而他不辞辛劳,无怨无悔,认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甚是荣幸。现在,三十几年过去了,他站在当下,回首过去自己的选择,他也感慨良多,他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得很久,走得很远。他不知道自己当初如果选择了另外的道路,现在又会怎样,但他说他觉得自己算不上失败,也算不上成功。只是他并不后悔,因为他一直行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虽然路途中布满荆棘,但是自己认为自己一直做得事情是有意义的。衡量成功至少有两个标准,除了公认的社会的标准,更重要的一个是自设的标准,我们应该在意的不是别人的评价和眼光,而是自设的标准。他说只要他还活着,就能继续思考,他的思想给了他写作的动力,这就是他永远的未来。是他曾经的选择,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可以感慨,可以回首,但他不后悔,不放弃,他将在这条改变他人生的轨迹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我们的选择最终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当你回首时,你会蓦然发现,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人,而他们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我们,我们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转变我们的人生轨迹。人的一生,长路漫漫,每一个踏上征程的人脚下都有自己那一条宽广的道路,这一条路会衍生出许许多多蜿蜒狭窄的小路,沿着这些小路走去,它们都延伸到独自承载的风景里,而每一种景色似乎都在昭示着涉足者的命运。

六、总结

《未选择的路》一诗用了“未选择”来命题,实则描写了叙述者选择了其中一条人迹较稀少的道路,在这里,未选择其实就是一种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选择其一的同时你就放弃了另一种事物。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而这恰好呼应了《未选择的路》,第一节诗主人公独自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是两条他都想去涉足的道路,心中犹豫不决,充满了孤独迷惘。接下来两节诗则是描绘他最终选择了人烟稀少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沿途既有芳草,也充满了艰险挑战。他想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来走,但路程很长很长,他心中很明白自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要做的就是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积极坚定地走下去,不留遗憾地倾尽全力去描绘好自己的人生。最后描写他想象多年后回首往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感叹起“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们的人生充满着选择,我们无法逃避并且需要这些选择,当我们面临种种选择的难题时,应该拿出心底的勇气,结合自身的实际,智慧地做出独立的选择。选择过后,我们会遇到许多纷繁复杂的艰险与挑战,我们会犹豫徘徊和迷茫,但是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后退,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就要勇往直前,在历经磨难的洗礼之后,会绽放出不一样的美丽,而当一切都成为往事,我们也可以无憾地说,曾经的选择给了造就了不一样的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

〔1〕何国松.选择决定人生[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06.

〔2〕奥巴马.我父亲的梦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5.

〔3〕杨澜,朱冰.一问一世界[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2.

〔4〕力克·胡哲.人生不设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

未选之路范文第5篇

又一次温读《人生》,又一次热泪满眶,又一次领悟到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我情有独钟的地方,人生,确是人生。

读《人生》,让我对未来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同时又是一种希翼,所以对于现在,我有一种淡然,就像我知道每一次选择我都会坚定的走下去,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条人生路。

人生的一个特点在于它充满了无数的选择。每次选择之前我们不知道结果是什么,然而选择了就是选择了,再想完全回到从前是不可能。我一直在心里想着高加林和刘巧珍在一起,我估摸着作者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不是他们两人在一起了就是最好的结局,好像也未必,在选与不选之间总是是有着各种的可能,作者没想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只是让你我们每个人去思考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一生。《人生》中,在面对爱情时,高加林背信弃义,他抛弃了深爱他的刘巧珍,而选择黄亚萍。虽然黄亚萍也疯狂的爱上了高加林,但总觉得他们的爱情中或多或少的惨杂了世俗的东西。高加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选择了黄亚萍这个铺自己的路石。但他不知道爱情是美好的、纯洁的,容不得一点瑕疵。当你想利用爱情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爱情往往会拒你千里之外,所以对待爱情,我们千万别因抱什么非分之想而去破坏了它的纯洁和美好。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可逾越的差距。

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并且只有有了理想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激情和挑战,我们才会打拼出一片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地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挫折。这些压力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因为这就是生活。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也别千万不能抛开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我们,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认识。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的无私,她的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惨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 加林仍然在内心爱着她,为了让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嫁掉了自己。她虽不识字,但她勇于追求,一直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相关期刊更多

作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作家协会

新中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