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簧表演台词

双簧表演台词

双簧表演台词

双簧表演台词范文第1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双簧的艺术形式,尝试参与表演。

2.体验双簧诙谐幽默的情趣,感受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会进行哑语表演。

2.双簧表演道具:屏风、醒木、桌椅、小辫、痱子粉。

3.已学会儿歌《蜜蜂做工》,并和配班老师进行合作表演训练。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双簧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个节目,在表演之前,我要化个妆。(戴小辫)我们的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请你看看,这个节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刚才我是怎么表演的?

(3)声音是我发出来的吗?你觉得是谁发出来的?

(4)藏在后面的人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后脸。

(5)老师在干什么?脸上有什么?

(6)后面的人叫后脸,前面的人叫什么?

(7)节目里还有什么东西在帮忙?(醒木)我们一起来敲一敲。

(8)醒木有什么用处?

(9)小结:像这种前脸光表演不发出声音,后脸专门配音不表演,这种节目也有个很特别的名字,叫双簧。双簧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艺术,大家都很喜欢它。

二、观看老师表演,体验双簧诙谐幽默的情趣。

1.老师还要表演一次,这次请你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主配班老师表演,速度有快有慢。)

2.你们为什么要笑呢?谁来讲讲。

3.你觉得哪里好玩?

4.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吗?

5.原来双簧可以变化它的速度,变得有快有慢;还可以一直说下去,没完没了;后脸控制前脸,捉弄前脸。这些都很有趣,很好笑。

三、尝试表演双簧,体验双簧表演的乐趣。

1.今天,老师不仅要和你们说说双簧,还要请你们表演双簧,你们有没有兴趣?

2.我们把《蜜蜂做工》这首儿歌作为台词,先集体的练习一遍。这次练习,既要有后脸的大声说词,又要有前脸的表情、动作。在表演之前,我们要干什么?(敲醒木)把手抬起,敲。(师幼共同表演)

3.老师想和你们分分工,这次我来做前脸,请所有的孩子做后脸,后脸藏在哪里,就藏在自己的椅子后面,蹲下。

4.你们不仅要表演,还要看看老师表演的好不好。

5.老师表演得怎样?

6.我表演的动作是很大的还是很小的?动作很夸张,让所有的人都看见。

7.这次,老师要和你们换一换,你们表演前脸,老师表演后脸,醒木不可能给每个人用,你们就用拍手来提醒我。

四、合作表演,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1.刚才是我们一起表演,现在,我邀请两个人来合作表演,哪两个小朋友愿意试一试?

2.商量一下,谁做前脸,谁做后脸?

3.老师们,他们的表演精彩吗?

4.现在老师请所有的小朋友一起来表演。老师已经将你们两个两个的分好组,请你们商量一下,谁做前脸,谁做后脸,请做后脸的孩子藏在椅子后面,做前脸的孩子起立。

5.如果要让这个节目变得很有趣,你会吗?(请一幼儿藏在屏风后做后脸)

6.如果把普通话变成家乡话来表演,会不会更有趣呢,我们请所有的老师做后脸配音,我们做前脸来试一试。

五、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的双簧表演给自己带来了快乐,给所有的老师带来了快乐,让我们把快乐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吧!

活动感悟:快乐赋予活动

1.体现“快乐中学习”。

这是一次集表演性、愉悦性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双簧表演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吸引幼儿关注的目光。幼儿有机会参与到双簧表演中,成为活动的主体,在自我表演中享受表演的快乐,也给同伴带来了乐趣。观看表演是享受快乐的过程,而参与表演是制造快乐的过程,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主动的,积极的,课堂的气氛是活跃的,融洽的,幼儿的心情是放松的,愉悦的,变“独乐为众乐”,幼儿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和表演能力得到了发展。

2.突出“难点巧处理”。

双簧表演的难点在于两位幼儿必须明确自己的表演任务,做到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我通过组织幼儿直观地观看双簧表演,在一步步的“引”和幼儿的自主观察发现之下将双簧中表演的技巧一一抖出来,将前脸、后脸、醒目、口型等关键词作一一介绍。表演要领从掌握到再现是一个过程,如果一下子就让幼儿自主表演,表演的成功就会大打折扣。我从互换角色练习表演入手,让幼儿与我,幼儿两两合作分前脸和后脸配合练习,从对口型,动作表演等环节跟进,让幼儿初次尝到了成功地喜悦和表演的乐趣。活动中注意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每一步抛出问题后不揭示答案和方法,而是让幼儿先尝试,再集体归纳提炼。强调表演的主体是幼儿,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双簧表演台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簧管;民族音乐遗产;继承;发扬

在我国,随着交响音乐的普及和人们对音乐认识的提高,双簧管业已进入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当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引子中双簧管奏出的甜美悒郁的旋律,优美而富于女性特质的音色,每每使中国的音乐听赏者动容。然而,除《梁祝》、《红旗颂》(交响诗)等中国现代管弦乐队作品中的双簧管领奏外,中国本土的双簧管独奏作品却寥寥无几。近年来,除赵季平的双簧管与乐队《陕南素描三首》外,演奏较多的也仅有陈其钢的《道情》、许林的《月宫》、辛沪光的《黄昏牧归》、王志伟、孙亦林的《农村就是俺的家》,王小寿、刘小山的《雪山雁歌》和王西麟的《思——“寄南国”之一》等少见的几首。今天,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上最和谐的时期,开放的社会、飞速发展的经济、政府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等因素,为我们音乐艺术的腾飞构筑了良好的平台。然而,为什么双簧管艺术的发展却如此缓慢?为什么这样一种乐器,却鲜有独奏作品问世呢?除我国作曲家因不太熟悉其演奏技法而不愿更多留意双簧管独奏作品的创作外,不重视对我国民族音乐精粹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今天,我们应怎样顺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借助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推动双簧管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呢?

一、传承民间音乐精粹,推动双簧管艺术创作

双簧管的现代形式是16世纪50年代在法国路易十四的宫廷里发明的。在西方,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它以其优美的、富于表现力的音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双簧管作为主要的高音木管乐器,已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常常担任领奏或独奏,同时,国外双簧管独奏作品也俯拾可见。现今,双簧管作为全球大众非常熟悉的西洋木管乐器,进入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也不过百年时间,而它独特的音色已令中国人耳熟能详。这充分说明,双簧管在某些方面已经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可并接受。

音乐历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发展史证明,包括双簧管艺术在内的西方管弦乐器已经溶入中华文化的大家庭,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外来文化只是嫁接在这“根”上的“枝叶”,如果“根”丢失(即丧失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身份认同),这个民族文化的显现便会像“无根草”,成为飘荡着的“浮萍”,难以深入人心,我国当前双簧管艺术的现状即如此。通过审视自己周边环境观察我们民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发现不同文化的发展都“殊途同源”——在本民族语言基础上通过寻求差异而进一步升华,舞剧《一把酸枣》的成功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此想到,通过山西民间音乐编创双簧管独奏作品,不失为一条推动我国双簧管艺术发展的路径。

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尝试将山西民歌改编为双簧管独奏曲。10多年来,已经改编、演奏并录制了10首山西民歌双簧管独奏曲②,改编过程中完全保留原民歌的风格色彩,将双簧管的各类演奏方法运用其中,甚至借鉴采用各类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尽可能的还原民歌原有的味道。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千百年来,蕴藏了丰富的民歌资源,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山西地处华北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山西境内多山,南有中条山,东有太行山,北有五台山、恒山,西有吕梁山,这些山脉将三晋大地分割为由5个盆地(晋中、晋南、上党、忻定和大同)为主土石山区。独特的地域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使山西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根据各地民歌音乐的不同特点,山西民歌大致可分为晋中、晋南、晋东南和晋北4个不同的色彩区。山西民歌在音调上的特点,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山西语言的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山西各地民歌是与山西各地语言的发音、语调(抑扬)、语气(重音),特别是声调(四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改编晋北的河曲、保德、偏关民歌(如《想亲亲》、《挂红灯》、《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时,注意保留其高亢辽阔的特点,着力体现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在改编晋南的民歌(如《眉户》、《走绛州》)时,注意保留其热烈的感情;而在改编晋中祁县、太谷、左权地区的民歌(如《开花调》、《看秧歌》、《土地还家》、《桃花红杏花白》)时,注意将其灵活自由、富于变化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我们将这些极具山西特色的民歌用西洋管乐器——双簧管来演绎。受到社会上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

二、依据民间旋律风格,推动双簧管演奏艺术创新

双簧管的音色神秘奇特、优美动人,除了具有木管乐器那种透明而柔和的质感外,同时又具有铜管乐器那种饱满有力的发音特点。良好的双重性使得它在音乐表演艺术中主要不是一种技巧性的乐器,而以柔美抒情的歌唱性见长,特别在演奏较为抒情的乐曲旋律时,那富于歌唱性的优美特质,会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把人从现实生活中拉到深远的意境中去。双簧管的音色很明显的区别于其它乐器,显得清新而淡雅,明快而温润。就音区而言:高音区部分在保持双簧管传统音色的情况下,显得尖锐而不刺耳;中音区部分则给人以明朗轻快之感;低音区部分也是清晰稳重。总的来说特别适用于独奏类乐曲或乐队中的独奏部分,同时也擅长演奏描绘自然风光的乐曲,例如苏格兰高地风格曲调。以上双簧管自身的几种音色特点,将既柔润温和又松弛集中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是双簧管音色、音质的共性特征。然而,演奏我国双簧管音乐作品,常常还有一些独特的要求。若干年以来,笔者在改编作品的过程中,对双簧管如何演奏中国民族风格作品做了一些探索。双簧管是旋律性演奏乐器,探索的主旨是:依据民间旋律的风格对双簧管演奏技法的改良与创新。

我国双簧管音乐作品旋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某些音的演奏上有上、下滑动的要求;某些较长的音要有颤吟(Vibrato)的要求;另外,演奏民族旋律时,为增强其装饰性,对循环呼吸与花舌音有特殊的要求。

(一)滑音(Glissando)

在山西地方特色的乐曲演奏中,滑音③是常常用到的技法。我把演奏中常用到的滑音归纳为气滑和指滑两种。

1.气滑④

首先采用《桃花红杏花白》这首山西民歌来解释气滑的演奏技巧和音响效果。

例1《桃花红杏花白》甄晓、建成改编

气滑主要是靠气息的支持,气速的变化,口腔压力和嘴型的控制以及自身情绪的调动完成。若想快速上滑至高音部分,需要迅速加大口腔内部压力,并加速口腔内部气流运动,同时利用上下嘴唇夹压哨片,缩小哨口的通气空间,方能达到;反之,则可运用出下滑音。无论是上滑音还是下滑音,气息与嘴型的配合都需保持同步、快速、协调并瞬间完成。

2.指滑⑤

指滑音(装饰滑音):或利用级进音阶(半音阶或全音阶)快速均匀的向上或向下行进。

例2《走绛州》甄晓、建成改编

相较于西方音乐“一个音符对一个音”,采用半音阶级进的方法,写意性更浓重的中国传统乐曲涉及更飘逸,更多拟声音,类似于等的滑音部分,因此我们在表演时可以采用“半音阶中的半音阶”的方法。具体来说,手指先放开孔的一半,然后逐渐放开音孔。嘴唇的变化对音高的变化会产生影响:只有气流加强,嘴不动,音高就不会变化,而嘴唇肌肉的紧张度则能起到调节音高的作用。在演奏实践中,笔者感受到,以气滑和指滑相配合而进行的滑音比较灵活、轻巧,滑动速度可控性强。

(二)颤吟

颤吟是双簧管演奏的重要手段,有唇颤和气颤两类⑥。颤音是利用音高上下波动产生出的特殊音效,是音乐表演中强有力的一种表现手段。音乐表演中弦鸣类乐器的揉弦行为以及歌唱者控制喉部发出的颤动声音都是颤音的最好体现。颤吟的效果会使音乐曲调,尤其是到高音点的拖长部分显得饱满而不空洞。

例3《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甄晓、建成改编

在演奏第4小节的G音时,先将嘴唇松弛,然后再回到原来的紧张度(手指还在G上,但嘴唇放松使音下降1/4的音高)。

气颤是依靠腹肌和横隔肌的自然控制,使气流呈一种均匀而规则的波动,形成一条水纹般音波的音乐效果。

其可产生出自然放松,舒缓平静之感,也可使乐器的音质变得饱满圆润。因此,常用于节奏缓慢的抒情性旋律或乐曲之中。

例4《想亲亲》甄晓、建成改编

此曲是一首朴实、直白、大胆的情歌,它用直白真诚的地方语言道出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双簧管在演奏此曲时,借鉴了民族乐器管子的大量气颤的演奏方法将长音夸张地表现,利用大幅度的气颤表现出乐曲情绪的起伏和凄楚思念之情。

(三)花舌音⑦

演奏花舌时要注意:舌头像背部朝天的弯月,面部是像微笑时的嘴角。呼出的气要发自腹部,而不是发自胸腔或喉腔。

例5《想亲亲》甄晓、建成改编

综上所述,民族的旋律风格需要演奏技法的配合,尤其是像利用西方乐器演奏中国传统曲调的情况,两种文化态度下的衍生品(音乐)如何融合、创新,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既要尊重双簧管乐器表现的特有艺术魅力,也要根据民族风格作品的独特要求进行合理扬弃,否则,将会阻碍双簧管艺术的开发与利用,影响中国双簧管音乐的演奏走向“现代化”。实际上,国外现代双簧管表演艺术也在发展,乐器本身也有许多改良,使其获得更为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

三、继承民间音乐精粹,发扬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作为艺术与科学技术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音乐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科技含量来衡量一首音乐作品的优劣,否则我们就犯了“科学主义”的幼稚错误。然而,在过去的很长时间,我们恰恰是以科学技术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传统音乐的,所以,我们会觉得西洋乐器双簧管比中国乐器优秀,西方双簧管音乐作品比中国的管乐作品好听。出现这种判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我们只是看到了西方音乐作品中的科技含量,而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价值;其二,从审美接受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人会对陌生的东西产生更多的好奇。由于我们对西方文化是陌生的,对中国文化是熟悉的,所以我们会觉得西方音乐听起来更有“味道”,经过艰难的感知而获得的审美愉悦会更强烈一些。可是,当我们希望演奏出地道的双簧管音色时,却总是有着一定的差距,好像在刻意地追赶、模仿西方的双簧管演奏家,缺失了创造性。

那么,如何才能在双簧管艺术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创造性呢?通过开发和利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精粹,创造性地进行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合理传承是一条很好的路径。一来,我们可以用当代人的思维去理性地扬弃民间音乐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我们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地选择和利用,以保持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

具体到双簧管艺术,首先要进一步学习西方音乐,不仅要学习用来构成西方音乐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很好地理解西方人的审美取向;其次,要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优势。例如,在演奏山西民间音乐时,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由宫、商、角、徵、羽这些重要的支柱音所构成的音列结构,而且要在熟悉的基础上引入变徵、变宫、清角和闰等偏音所形成的音列结构,进而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五音”、“七音”、“九音”的运动变化所体现出来的阴阳五行的哲学意蕴;在演奏山西民间音乐时,要恢复中国传统音乐“一曲多变”⑧的特点,依照中国传统音乐的变奏方式更好地发挥“个人创造性”;在演奏上,依照地方方言的特点装饰民间音乐风格的曲调,大胆创新演奏技法⑨。

在这些作品的创编、演奏中,笔者感受到:我们要带着理性的目光、通过审视本土文化来探寻我们欣赏、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要思考其他民族是如何欣赏和解释世界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寻求差异而进一步升华音乐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意义。社会是发展的,文化是不断被扬弃的,目前留存在民间的音乐精粹,是当代人创造新生活意义的资源和资本,是以当代人的需求、好恶来评价和取舍的文化精华。

要以当代人的思维看世界。当代思维的优势在于,眼界开阔,具有普世的、全球的眼光,因而可以通过寻求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实现创造性。双簧管是西方文明、科学技术的产物,虽然科学技术不是衡量音乐审美价值的标准,但科学技术却有利于创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否则,我们在双簧管艺术中便很难实现创造性的发展。

双簧表演台词范文第3篇

讽刺双簧台词:双面人

人物:主持人(女),

双簧演员甲、乙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区国税局双簧表演艺术家**和**两位先生,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二位!

(甲上场,对观众作揖抱拳,乙在后台出声音)

乙: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在此,我代表我二人祝在座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国税事业万事如意!

主持人:哎?怎么就来了您一位啊?你的搭档**呢?

乙:他不就在这吗?(甲手指地面,指自己)

主持人(四处看看):没有啊?

乙:他不是一直在和你说话吗?

主持人:和我说话?没有吧?

(乙上场,边走边说)

乙:我不是一直在和你说话吗?

主持人:噢,敢情一直是你在和大家说话啊!

甲:哎,这所谓双簧呢,就是一个人在前面演,

乙:一个人在后面说,

甲:要表演得天衣无缝,

乙:就得跟一个人似的。

甲:我们合作这么长时间,都是我在前台出形象,

乙(跑到甲身后):我在后台出声音。

主持人:哦,那请问你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节目呢?

乙: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是,最新创作的双簧——《双面人》。在座的各位观众朋友们,给不给掌声大伙随意。

主持人:啊?还没开始就要掌声呀,来,大家给他们鼓励一下!(掌声)

好!接下来就请欣赏双簧《双面人》!(主持人下)

我是谁?就不用再介绍了,大伙不是叫我刘部长吗,哪个部,不就是没有找事部嘛。说来惭愧,一年到头也没有找到一件挂得上号的事,今年我准备表现表现。你们要想拍马屁,送礼就送人民币;想让上级乐开心,我就只有送美金,送美金!一千、两千、三四千、五千、六千、七八千、九千、十千、十一千、十二千……

甲:哎,你还有完没完,还有十千?有这种说法的吗?

乙:你不是喜欢数钱吗?那我就让你多数点。

甲:那也没有你那样数的呀!别瞎扯,继续。

问我哪里来这么多钱,都是平时别人孝敬我的,啊!问我拿这么多钱害不害怕,孔老夫子说的好哇:常在河边走怎么能不湿鞋,既然湿了鞋干脆洗个脚,既然洗了脚索性洗个澡。恩?不好!有动静!先把钱放进保险柜再说。(做个打开保险柜的动作,接着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这是我多年的积蓄,有金条、银条、铜条、还有——油条……

我做人那是有原则的,强龙是压不过我这地头蛇的;我是到哪个山头唱哪只歌,求我的人见到我是浑身发抖直哆嗦,我见到领导那是点头弓背带哈腰,变成宰相“刘罗锅”,这真是崔永元作节目——实话实说啊!我跟大家说,我跟我们领导打电话是特别的谦虚,我。。。。。。讲到这我还真有个电话要打,用什么借口呢?那我就随便问候一下我们领导的老娘吧!

喂!喂喂!吴总经理吗?吴总,听得出我是哪个啊?听不出啊!哎呀!哎呀呀呀!哎呀!哎呀!

甲:别哎呀!这是什么品种的鸟在叫唤!

吴总!那您真是贵人多忘事咧!我是“罗锅呀”就是没事找事部的小刘啊。总经理,今天我打电话也没什么别的事,就是问候一下老太君身体还好吗?啊?好啊!哦!恩!恩恩!恩恩恩恩…………

甲:你给我出来!好家伙!你在这拉嗡子(防空警报)?重来!

乙:好好!重来!

吴总!我今天没的事情,就是想给你提点意见!我希望你要注意身体,为了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莫把身体当儿戏。每当我看见你那张憔悴的面孔,我就愁在脸上痛在心里。你总是在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认认真真,一丝不“挂”。

甲:停停停,等会儿,你给我出来,,还一丝不“挂”呢?那叫一丝不苟。一点文化造旨(诣)也没有。

乙:谢谢!我虚心接受,我一定会多多读书,好好学习,保证下次再也不会露出那没有文化的“破定”!

总经理,我一定牢记你的“哼哼”的教诲,你说话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待人接“吻”总是那么。。。。。。什么?说错了,不是吻,是物,WU物物物物,待人接物,吴总你好搞默,哦!是幽默!幽默!吴总,你看今年年底评先进有我的份吗?我没别的意思啊!我最听吴总的话,最体谅吴总的难处,吴总让我得,我就得;吴总让我不得,我还是想得。啊!哎呀!谢谢吴总啊!吴总注意身体哟,列宁同志讲的好呀!不会休息就不会娱乐,不会娱乐就不会工作。吴总!苦不苦想想夺标交易舞,累不累想想麻将“七小对”;谢谢吴总的关心哟,再见哟,吴总先挂电话!啊啊啊!阿呸,什么领导,一点都不够意思。收了我的钱,转身就翻脸,上次借我那5块钱,去夜总会消费到现在还没还!我到是要看看他的表现,要是评了我先进,那就算了,要是不评我先进呢!我就让你尝尝我的厉害,我炸你个粉碎性骨折,我打你个小儿麻痹,我写匿名信告你:借下属5块钱去夜总会泡妞——未遂!我这个人说到做到,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勤勤垦恳,一丝不挂!

双簧表演台词范文第4篇

传达对生活的热诚

王|至今已经发行过十多张个人专辑,囊括了单簧管所有能演奏的领域,在王|看来,单簧管音色温暖明亮,莫扎特曾大力发掘单簧管的功用,将它放进交响乐队当中,度身定制了很多作品。但在内地相较其他热门乐器,单簧管并非最受追捧,其实在欧美,单簧管的使用程度很高,王|更想通过这张《一天》扩大听众的“耳界”。对于《Night&Day一天》这张专辑的制作过程,王|说以前发专辑自己就像进棚交作业,迫于成本常常三天完工,而北京的录音棚都很大,但总觉得很多时候缺了点人情味。而《一天》整张专辑大部分在台湾录制,在台一周的录音期间,每天可以录十几个小时。他至今对那个家庭式录音棚念念不忘,因为这次在那里录新专辑令他完全没有压力。

《一天》里的9首新曲都是原创,其中3首由王|作曲,6首交给了台湾制作人。音乐是最诚实的表达,王|以深厚的古典音乐底蕴,融合现代流行的思维与想法,以及对生活的期望,谱写出属于自己的音乐纪事。并将这些音乐理念和生活感触再与制作人Alen余佳伦先生与陈欣若先生充分交流,共同潜心创作出这张属于都会“一天”的单簧管流行演奏专辑。

王|认为音乐是人生最好的陪伴,这张《一天》是他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是每个人的,期望爱音乐的人关照自我的内心世界,他要让听众尽情想象自己在大都会里的某个十字路口,感受单簧管的音乐魅力。专辑《一天》不仅传达了王|对生活的热诚,同时也提供听众一个抒发的管道,不管一天的喜怒,心里的每一道风景就是生活构成的元素,总会有一段属于听众的音乐,去面对它,接受它,消化它,让生活变得有能量。

跨界都会音乐新领域

王|以往录制的大多唱片都是在海外发行,与环球唱片这样一个国际化唱片公司一起来做跨界音乐,无疑是如鱼得水。通过这段时间的进一步合作,更加发现双方在音乐上有着共同的信念。王|表示新的团队可以带自己走进一个从未探索过的领域,这一点很吸引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可以做自己没有做的东西,这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而且能够激发一个创作者的欲望和野心。这张新专辑在曲风上与往日大不相同,这次的音乐跨界更明显,多了一些都市的气息,不再仅仅停留在古典音乐的韵味上,而是多了一些时尚感,王|称之为都会音乐。他认为这种时尚化的都市音乐在内地很稀缺,需要听众对音乐有更深度的理解力。

双簧表演台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锡剧;滩簧;戏曲艺术;无锡;民间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26-01

一、锡剧的起源

锡剧前称“滩簧”,始于清代中期,是江浙一带极具特色及影响力的说唱艺术。它源于古老的吴歌,融以苏南的民歌小调等,经过劳动人民数年的传唱以及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加工,逐渐形成了锡剧最初的模样。无锡县东北乡羊尖镇严家桥一带,是锡剧最早出现的地方,后来也叫做“常锡文戏”。解放前在无锡城乡等地由先声、正风、首先、怡风、三友滩簧班进行演出,这些民间戏班子是锡剧团的雏形。解放以后,江苏省文化局将“常锡文戏”改为“常锡剧”。195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常锡剧”更名为“锡剧”。至此,锡剧的名称才被正式确定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追溯滩簧的源头,其实是吴语所唱的山歌小调,名为“无锡东乡调”。起初仅仅是农民在耕作劳动或是农闲时自娱自乐所唱的一种山歌、小调,它产生于太湖流域,口口相传,与吴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耘稻山歌、耥稻山歌、牵砻山歌以及船歌、渔歌,可独唱、对唱、合唱等,山歌又分为长山歌、短山歌、长篇叙事山歌等。

后来它又受到弹词宣卷、说因果、唱春、道情等说唱文学以及曲艺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既能坐唱,也能立唱;既能清唱,也能伴唱;既可以有人物出场,也可以无人物出场;既可化妆,也可不化妆的演绎形式。

再往后便出现了花鼓滩簧,随着雅部衰落而花部待兴,许多艺人们开始改唱滩簧,进一步促进了其发展,并以地域划分为锡滩、苏滩、常滩、申滩、杭滩等。同时,锡剧也不断吸收学习其他民歌小调来丰富原有的唱腔,在演出内容方面增加了一些简单的情节,演唱形式也更加灵活变化。经过不断改良,最终形成现在丰富多彩、层次鲜明,具有浓厚江南水乡特色的音乐声腔系统。

二、锡剧的演变

滩簧阶段。一般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来划分,即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

锡剧的萌芽阶段。清代中后期,此时吴语滩簧已在当地农村十分盛行。演出剧目通常反映百姓的一些日常生活,故事情节主要讲述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表现了朴实、真挚、浓厚的生活气息。其语言生动风趣,所有女性角色均由男子扮演,伴奏乐器为一把二胡。此时没有戏班子,也没有民间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娱自乐的活动。这时期即为“对子戏”阶段。

锡剧发展中期。清代末叶,由于“对子戏”发展迅速、内容增加,使锡剧突破了原有的形式。在同场戏的发展过程中,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扩大,又被分为“大”“小”两个阶段。“小同场”是指在农村进行表演,有三至五个演员同时出场。而“大同场”则是由农村进入城市,发展为多数演员同时登台,有甚至增加到十多个演员演出。此时“对子戏”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剧目也随之消失。城市圈的形成,影响到了农村,这一现象说明了锡剧正向城市冲击,并最终在城市生根发芽,不得不说这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锡剧发展后期。首先,在剧目方面,剧团废除了幕表制,建立剧本制,强化导演制,并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更新后的剧目和表演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各异,为剧种赢得了荣誉。经过不断整理改编剧目和创新戏曲音乐,一些典型的代表作如《红花曲》、《双推磨》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有效扩大了锡剧在全国的知名度,加快了传播速度和影响。

三、锡剧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地方戏曲遇到发展阻碍。锡剧也面临着在新时代中如何才能再创辉煌的难题,于是,无锡锡剧院利用原有优势开始寻找解决办法。最后,该院决定借鉴上海越剧院的成功经验――“老戏新唱”,编排一部新版《珍珠塔》,同时也产生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运作模式,进行大胆改革。

新版《珍珠塔》一经面世,好评如潮,首轮演出成绩不俗。与传统锡剧不同,全新的剧情及演员的生动表演,让广大戏迷眼前一亮,运用现代化的编排方式使得新锡剧更受欢迎。

正是因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锡剧才得到了振兴,锡剧艺术也走向了现代化、产业化的正确发展道路。新版《珍珠塔》的成功可以证明,开创新的发展模式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锡剧,而锡剧也重获新生,可谓是“双赢”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