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阅读

浅阅读

浅阅读

浅阅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深阅读 浅阅读 大学生 网络

什么是浅阅读和深阅读?广义地说,浅阅读是把文字快速读完或网上快速浏览,是一种浅层次的、简单轻松和娱乐性的阅读形式;深阅读是认真阅读,深入思考,是一种钻研学习的阅读形式。两者只有阅读方式的不同,没有绝对的矛盾,对读者的阅读喜好,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只有尊重和引导,读者有阅读的自由。

一、浅阅读之利弊

快餐化的生存方式、复制型的生产方式 以及即兴式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浅阅读的产生。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深入,样样通,样样松。时代进入信息膨胀的阶段,导致“浅阅读”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大而化之地通读,开卷有益,浅阅读并不等于不好,有阅读总比无阅读好,大学生学习紧张,读些轻松的文学作品看看新闻、读读报,了解国家乃至国际大事,了解社会身边事,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压力。因而,我们不必害怕“浅阅读”,读书可以用为休闲,但决不仅止于休闲,读书除能深化已知,了解未知外,还在于能助于人们深刻的灵魂拷问与反省。没有浅读就很难进一步深读,重要的是分清哪些可以浅读,哪些要深读,如何引导大学生深读。

二、浅阅读对大学生的影响

虽然浅阅读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在:浅阅读的泛滥剥夺了大学生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辨别、批判的意识,在缺乏思考的情况下,人们只会一味地接受、认同,丧失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浅阅读的肤浅、片面性使大学生受众呈现出浅显化、庸俗化倾向。与低谷同行,欣赏水平不高,知识的气氛显得越来越浮躁了; 浅阅读受网络阅读习惯的影响,信息量膨胀的同时,海量的信息会消耗大学生的注意力,过量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

三、把“浅阅读”引向“深阅读”

阅读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需要学习和引导,图书馆员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研究大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需求、阅读方向等,针对不同的读者进行分类指导,把浅显的快节奏阅读引向能给人启迪思维、发人深思的深层次阅读。

1.建立大学生阅读教育系统的研究和指导。台湾学者吴明德先生指出,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的重要因素包括:学生动机、教师的支持、指导的时机、指导的内容,以及学习的目标。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阅读教育,学校环境的支持和资源的配合,教师、学生、图书馆三者共同的研究和探索。

2.引导大学生进行传统阅读,阅读经典。据中国出版科研所2006年进行的全国国民阅读和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网络和媒体多元化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但是传统阅读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感受,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认知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

4.网上导读。互联网将改变年轻一代人的阅读习惯,以网络出版、网上互动交流、网游动漫代表的数字动漫产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①网络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青年的大学生而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这些影响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让大学生感受到网络阅读带来的正面影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网络阅读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②网上资源极其丰富,包罗万象,但良莠不齐,这就需要馆员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工作。网络传播具有强交互性的沟通,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③这是网上导读利用最多、最简单直接的导读方式。

对网络资源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在网上选择相应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电子报纸; 选择优秀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个人网页;选择内容准确、更新及时、检索方便的权威数据库和联机数据库服务商等。建立本馆的网络信息资源目录,为读者提供集成化本专业信息检索界面。提供本校读者常用的数据库地址,提供网络浏览导航,避免读者在网上盲目浏览,节省时间,这是一种使网络资源增值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浅阅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浅阅读;深阅读;电子媒介;报纸活力。

阅读是人类学习知识与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人类文明发展到20世纪末,阅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一变化是由电脑与互联网的兴起所带来的,它对传统的纸质读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给纸质媒体的发展与生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把阅读分为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三个层次。阅读中触及的层面不同,代表着阅读的不同深度。教育学者孙淑静认为目前在中学生中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浅阅读”现象,他们的阅读能力停留在知识性阅读水平上,而理解性阅读只是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有所涉及,至于探索性阅读更是少之又少。她认为“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不求甚解的,以消遣娱乐甚至感官刺激为目的的阅读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书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表面,不去深究其深刻价值;二是选择通俗易懂的浅文本,拒绝经典。[1]

其实,“浅阅读”并非只存在于学生中,社会上也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浅阅读”现象,可以说现在进入了浅阅读时代。不过,人们现在的阅读范围显然并非詹姆斯·默盖尔那个时代的书籍、杂志、报纸可以涵盖,在这三者之外还应包括网络、电视。与前三者相比,人们在网络和电视上的阅读所花的时间更多,只是阅读更加浅表。在后两种阅读媒介中,网络具有更加灵活的选择自由,既可回阅,还可搜索相关条目,比只有频道选择权的电视可有更深的阅读追求。这样,就人们的阅读深浅而言,由深而浅的顺序如下:书籍、杂志、报纸、网络、电视。

目前,前三种阅读媒介在电视与网络的冲击下,发行空间都在严重缩水。整年不读一本书者大有人在,不订杂志,或者订了杂志不进行完全阅读的读者也相当多;家里不订报纸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而对于办公室所订报纸的阅读也多只能用偶尔来形容;而与此同时,对于网络与电视,可以说人们已经一天都不可或离,一旦电视、电脑出了故障,许多人都会有索然无味甚至不知所措的感觉。这就是电视与网络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也就是这种变化决定书籍、杂志、报纸目前遭遇到了生存挑战。甚至,有的专家预测,这三种纸质媒介都将在不久的将来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在博物馆才能找到它们的存在。不过,笔者没有这样悲观,尽管在以后的竞争中会不断有报纸退出,但这个过程会相当漫长,纸质媒介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活力。人们从阅读中获得的收获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知识与娱乐。目前,电视与网络抢去的主要是娱乐收获,而知识收获主要还得从纸质媒介获取。从阅读深浅而言,浅阅读满足的多是人们的娱乐需求,而深阅读满足的多是人们的知识需求。荀子有言:“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2]人类有追求知识、探究本源的天性,只要人们具有了阅读能力,一般都不会满足于娱乐,而会自然而然的进行探索性追求,思考社会人生、人文历史、自然万物。不论科技如何更新,社会如何发展,人类永远都是追求知识的,都会以自己有知识而自尊和自豪,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深阅读存在的根本条件,也是纸质媒介不容易被取代的根本原因。

书籍、杂志、报纸、网络、电视等从传播手段来分是两类:纸质与电子。电子媒介虽有阅读功能,但它更多的是娱乐优势;纸质媒介虽也能从中得到娱乐,但传播知识才是它的优势。报纸在纸质媒介里,其阅读虽是最为浅表的,最有娱乐性的,但相对电子媒介而言,其提供的知识更准确、更深刻。报纸在与电子媒介的竞争中,一定不要放弃自己的深阅读优势,只要在深阅读方面确立好自己的对策,报纸还有相当大的作为空间。

一、挖掘“深”度潜力。现在,电视与网络已经发展。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几乎占据了受众的所有生活空间。

但他们提供的主要是娱乐,或者说人们打开电视、电脑就是为了玩。但人们的生活不能只是玩,还得学习与工作,为了学习与工作,还得进行以获取知识、探讨问题为目的的阅读,这就为纸质媒介留下了空间。报纸在与电视、网络竞争时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深阅读优势。深阅读也可以称为慢阅读,它以边读边想为特征,有时甚至边读边做笔记。报纸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做足“深”的文章:其一,瞻前顾后做深度报道。电视与网络都可以现场直播,在快方面报纸没有办法比,但是可以利用迟一天出报的时间差做深度报道,报新闻的前因后果。这样,看过了电视、网络报道的受众还会再来看报纸,以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真相。其二,以评论引导受众思考。一个新闻尤其是重大新闻之后,人们都会对新闻事件进行反思甚至争议。这时报纸上高水平的评论会成为受众思考新闻的引导者。这种由新闻事件引起,再由评论推拥的讨论往往成为报纸扩大影响的契机。现在,一个新闻事件从发生到传遍全球各个角落,可能只在一个瞬间里完成,而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反思却可能持续数日甚至数月,在这种反思过程中报纸的评论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各大报纸都非常重视评论,许多报纸除了在新闻栏目里配发编者按、记者手记、短评,还会专门设立时事评论专版,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树立权威形象。现有报纸或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机关报或者是机关报下属的市场报,权威性是他们历来的定位与追求,在与网络、电视的竞争中,一定不要丢了自己的权威性优势。电视与网络因了它们的娱乐本质,都难免走上媚俗的路子。而报纸如果走媚俗的路子就是拿自己的弱势与人家的优势较量,是自寻短路。报纸必须走权威的路,走相对严肃、严谨的路。报纸的权威性不仅仅体现在传播党和政府权威的声音,更在于它提供的是权威信息,严谨、准确是它的基本要求。电视出了错可能受众还没有反应过来,它就过去了;网络出了错,网管可以马上修改,而报纸一旦出错,白纸黑字,会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还是历史性,因为史志修纂都是要查阅当时的报纸的。

三、锁定深读读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人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需要还按年龄、性别、工作、社会地位存在群体现象。因为报纸相对它的竞争对手电视、网络而言,提供的是深度阅读,笔者以为其读者就应定位在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与中老年人。党政干部群体对宣传最为重视,而报纸上的宣传资料性最强,他们用报最多。知识分子是深度阅读的基本群体,也不用多说;而中老年人走过了人生的大部分经历,成熟了,远离了时尚、时髦,也对娱乐色彩的生活与新闻多了些淡定与冷静,他们更愿意阅读有深度的读物,在获取新闻时他们不会满足于电视与网络所提供的浅表性报道,还会找来报纸进行研读。现在许多报纸通过加张加页,想迎合所有读者,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定位部分与自己风格切合的读者群,做深做透,满足好他们的需求才是做强做好的正确思路。

四、取长补短图强。现在电视能做的事网络都可以做,给电脑接一个大的显示屏就可以比电视做得更好。报纸的取长补短主要是针对网络而言。香港凤凰卫视有个“七个老头现象”,指他们通过评论员及时做时事评论和新闻内幕分析。他们的记者在第一时间从外面将新闻事实报道回来,这赢得的是第一报道权,而“七个老头”却为他们赢得了新闻解释权。解释权本是报纸之长,这里被凤凰卫视借了去,补了电视浅表传播之短。报纸的取长补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电视与网络借“快”。报纸的出版周期起码是一天,报纸到读者手里已经成了“旧闻”。报纸可以通过自办网站进行弥补。报社的记者从外面采写的稿件(文字、照片、视频、音频等)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上网站,然后再慢慢琢磨、推敲来写报纸的稿子。二是从网络借“海量”。网络的海量信息为受众提供了最充分的信息选择权,报纸可以通过办文摘版的方式进行弥补。网络上有趣的音频、视频可以转到自己的网站上,有趣的文章、照片可以放到报纸的文摘版里,既增加了报纸的趣味性,也为那些对网络游览不完全的读者提供一份网络文摘报。

---------------------------------------------------------------------

参考文献:

浅阅读范文第3篇

全球正式进入信息爆炸时代约在90年代末,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真“爆炸”了。阅读方式由单一的传统阅读方式转变为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并存,阅读资源随手可得。与此同时,极度膨胀的信息量,“数据过剩”的巨大压力,淹没了人们。因为,即使每天24小时不间断也阅读不完这些信息。另外,大量的无用,甚至不真实的信息也混杂其中。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年轻人已经很难再静下心来,回归到传统的阅读方式习惯中去了。[1]

浅阅读――信息爆炸时代的求生法

信息爆炸时代,报纸厚度不断增加,内容杂乱繁多,但是其中真实可用的信息却日渐减少,信息如同浩瀚的海洋吞没阅读的人群,今天书籍市场的出版的超量图书是花穷极一生也不可能读完的。根据统计,一份厚报的文字量超过一个19世纪人一年的阅读量。而这样的厚报每天来一次,考验着我们眼球的耐力。一个上班族每次在路上已阅读成百上千次。成功开发无聊经济的分众媒体更见缝插针地将电梯用广告填满。如是,只要我们每天醒来,眼球已基本没有空白,分分秒秒都处于浏览状态。

信息爆炸时代对人信息获取行为提出更快捷的要求。电子技术使我们的感官膨胀,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每天刷新着人们的记忆。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卷起资讯的潮流和压力。通常,我们不会记得昨天的新闻头条,报纸头条只能吸引我们一天的注意力,什么都不会让注意力能够长久停留和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信息会消耗掉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过量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这实际上是为避免信息超载的自我保护。

与信息爆炸相伴而行的,是“浅阅读”的出现。当信息生产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时,人们就需要一种方式来大致把握这种海量变化的状态及信息,以求在庞大的信息海中生存。浅阅读可以迅速拓宽人的知识面,在海量在阅读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但拥有浅阅读习惯的读者在获得后又可能迅速将读过的东西弃置脑后。

浅阅读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浅阅读”是指有选择性的,浅层次或浅易的阅读,或者以快速和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就是“浅阅读”,是阅读不需要用脑深层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阅读。不容忽视的,传统青灯黄卷式的传统经典阅读正在被取代全球在线浏览,以快餐式、跳跃试,随意的,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而今,浅阅读在现代阅读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阅读过程中读者主观性很强选择阅读内容。而快速的阅读,是很短时间实现阅读,并获得读者想要阅读的信息。因此,能那些简洁的、直观的、图示的信息留住往往是读者视线的,浅阅读过程中阅读的内容则是跳跃性的,碎片式、片面的、指示性的。生活的每一天,人们在认真地浅阅读。无论阅览当代人物事,大到一件国际时事,小到一份网络邮件,从传单到博客日志,从偏远小镇到环球机场,浅阅读无处不在,是横跨东西全球信息世界里的一场阅览,浅阅读能够消费最大的信息量。

网络不仅加速信息知识的爆炸,搜索引擎也已经悄然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它的出现要求你用“关键词”式进行思考和检索,在个体关键词定制后阅读视界才能被打开。于是,“定制”成为阅读的新法则,定制的同时,“碎片化”的信息迷宫形成,事物的整体风貌被打破,而细节先于整体出现了,通过阅读提取信息之海变成了由一个点到一条线再到一个面的过程。[2]

浅阅读和深阅读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某个角度上,阅读量能反映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阅读对知识文化的传承和国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明显,浅薄和浮躁是民族发展的绊脚石。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阅读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众阅读在多样化的同时,也走向了浅表化。于是就有了关于'深阅读'与'浅阅读'的讨论。

深阅读与浅阅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可从阅读速度区分出浅阅读和深阅读的不同状态。有研究表明,读者在浅阅读状态时平均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250个字,而深阅读状态时,速度是100个左右。深阅读需要大脑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而浅阅读时大脑处于较松弛的状态。从对阅读的层次的划分来看,深阅读即深度阅读,它基于阅读的过程和结果,基于阅读中思维程度,基于阅读中读者对文本(作者)的意义的建构。这是浅阅读达不到的。

我们都知道,“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为最高追求的阅读。类似是快餐店,即到即吃。事实上,“浅阅读”并不是那般不堪,“深阅读”与“浅阅读”也并非水火不相容,

一方面,深阅读与浅阅读,浅阅读可以激发受众兴趣,让读者发现什么才值得深阅读,反过来深阅读培养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细和准确。选择“浅”未必就是绝对意义上的“浅”,凤凰卫视说:让李敖去思考,我们只需要读李敖,是因为把“深”的任务转嫁给了他,而人们只需要浅显地读李敖。假如说深阅读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而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品尝,吸收与理解、记忆与更新。浅阅读在人们知识结构上留下的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但却可能激发深阅读的兴奋点到来。因此深阅读与浅阅读之间泾渭分明但绝不相生相克,对阅读者而言,只是意味着宽泛的选择和不同的,“深浅”之间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互为补足。

再者,浅阅读是文化工业进化的一种必然。固然,文化工业化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真正的文化被湮没,只余下一堆文化泡沫,但不可忽视的是,浅阅读有时候更意味着“精准 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

从目前来看,浅阅读的群体正迅速膨胀,而这些“知道分子”、速读人群却恰恰多是知识阶层。深浅阅读辨别不出精英和文盲,两种阅读观的意义在于它们都能同时存在,并且让人各取所需,因此,“深浅”之间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互为补足。阅读的大环境已改变。海量资讯与兴趣分化同时展开。浅阅读或者深阅读,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信息知识爆炸的漩涡中学会游泳,在阅读中冲浪,享受阅读的乐趣。(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湖北;武汉;430000 )

参考文献

浅阅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生;阅读能力;浅阅读

浅阅读是指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种搜索式、标题式的阅读方式,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实用类、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上。具体而言,“浅阅读”的“浅”不仅体现在阅读方式上,也渗透在阅读对象和阅读内容中。

一、中职生“浅阅读”的特点

目前在校中职生绝大部分是90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接受新鲜事物快、自控能力差、独立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价值判断多元化、学习动力不足、人生定位模糊等特点。从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及阅读目的看,中职生阅读主要有以下特点:阅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微阅读代替了纸质阅读,使得中职生的阅读呈现数字化倾向。从对我校7个专业659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通过非平面媒介获取信息的中职生达63.2%,其中通过上网或者利用手机获取信息的比例高达73.4%。就阅读内容而言,可读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我校学生阅读内容中休闲类作品占72.5%,卡通动漫类占64.3%,名著类占30.1%。他们喜爱的期刊排名前三位的是:《读者》《故事会》《最小说》;喜爱的作者排名前三位的是:郭敬明、饶雪漫、南派三叔。总体说来,中职生的阅读变得越来越休闲和浅化。

笔者认为,在“浅阅读”背景下,中职生阅读兴趣单一,过于追求实用类、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容易养成了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的阅读习惯。对中职生而言,适当的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就其长远发展来说,应有更深层的精神追求。因此,合理引导中职生由“浅阅读”向“深阅读”转化,不仅能够提高中职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还能促进其心智的健康成长。

二、“浅阅读”背景下提高中职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培养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求知的倾向性。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地追求,并积极尝试和体验。中职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记忆力强,有一定理解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不高且略带叛逆心理的阶段。调查发现,与传统的平面媒体相比较,中职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以视频、音频等方式展开阅读,那么,在阅读中恰当地引入影视资源就可以“投其所好”,让学生欣赏文学名著之后阅读作品,或者在阅读作品后欣赏影视作品,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再结合阅读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阅读时间和进度,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阅读。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为学生展示读书交流与竞赛的舞台,如利用读书比赛、讲故事比赛、写读后感比赛等方式持续激发巩固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每次读书活动中都设置积分,每个月统计一次积分,积分最多者,获评本班读书之星,可以获得一本优秀书籍作为奖励。读书活动开展得好的班级,还可以邀请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活动,并邀请部分家长和教师作为评委,这样,既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在交流与研讨中进行反思,还能使他们的热情、才情和探究精神得到鼓励,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加强阅读指导。

教学实践证明,中职生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尤其缺乏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网络信息,中职生往往不加分辨就盲目接受,更无法将信息融入自身的学习实践中去。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中,首先必须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水平,训练并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教会他们如何甄别纷繁复杂的信息。要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教师还需要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指定必要的书目、影视作品及赏析文章。这些作品必须是经典的,但又必须是贴近中职生学习实际的,这样才能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获得审美愉悦,如何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目的。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的指导还应做到:普遍引导和因专业而异、因人而异相结合,一般性阅读和提高性阅读相结合,随机阅读和专题阅读相结合。

3.开设校本阅读课程。

对于中职生的培养,不仅仅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创新能力等,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在中职学校开设校本阅读课程,则可以解决学生没有时间读书,无法选择阅读内容的问题。学校可每周开设两节专门的阅读课,在课前由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列出一些必读书目,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点评、补充等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并利用读书笔记或各种读书活动来进行阶段性的检查。此外,学校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资源学习,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还应引进各种视频、音频、图片。学校可建立学校专题阅读网站,构建虚拟阅读教学课堂,让学生在专题阅读网站上交流阅读心得,发帖讨论。学校图书馆除了进一步充实实体馆藏文献,还要进一步建设虚拟馆藏文献,并教会学生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努力促使学生由“浅阅读”向“深阅读”转变。

4.将阅读深入到生活中。

除充分利用各种阅读资源之外,学校还应多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并鼓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可以每年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和全民读书月(12月)等为契机,在学校展开阅读专题宣传,有针对性地介绍各种阅读方法,为中职生提供必读书目,让学生读到真正有益于他们成长、促使他们思考和进步的优秀书籍。学校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阵地,而家庭、社区、社会等环境因素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中职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有必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阅读网络体系。特别是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建立“农村书屋”“社区书屋”等,进一步改善社区的教育环境,积极倡导并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我市每年开展的“读书活动”“书香校园”建设活动、优秀图书展览等活动参与度广、社会影响大,为中职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

作为教育的主体,中职学校应充分发挥和利用教育资源,促进中职生的阅读由“浅阅读”向“深阅读”转变,在拓展学生阅读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语文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浅阅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浅阅读;传统阅读;大学生;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39-2

引言

阅读行为是人们从古至今特有的文明活动,每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将影响每个人未来的发展、成长以及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而国民的阅读能力还会影响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现象。

1 深阅读与浅阅读

1.1 深阅读

自从造纸术被发明以来,人们便开启了以纸质为主的阅读时代。传统意义上所说的“阅读”指的是看书或者报纸领会其中的内容,基于此,我们能够把深阅读概括为从书或报纸中获得主要的信息,而且对书里的内容有深刻见解的过程。1999年《中国读书大辞典》重新对“阅读”两字做了界定,J为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纵观以上可知,我们了解到深阅读即传统阅读,在互联网未兴起之时是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

1.2 浅阅读

浅阅读的方式是阅读的速度快,它不需要人的思考、深入认知而进行的跳跃式的阅读活动,这样的阅读形式只有短暂的。短暂的浏览式阅读逐渐替代了深阅读,尤其是大学生已经习惯这类浏览式、快速式的阅读,目前的网络阅读和数字阅读也是浅阅读。主要体现为:红色经典被“缩水”,时下流行书的炒作,制造大众的读点。所以,浅阅读俨然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产物。

1.3 深浅阅读的关系

深、浅阅读是阅读的习惯,这里的“浅”阅读没有绝对浅的意味,浅阅读也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了解浅阅读精准的特点以及什么值得深阅读。看似深浅阅读有明显的界限,但它们两个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读者来说,深、浅阅读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感受。就目前而言,深阅读和浅阅读的存在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阅读需求,所以传统阅读和浅阅读两者绝不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两者可以相得益彰。

2 浅阅读时代大学生课余阅读倾向

大学生是一个以阅读为主要目的的群体,他们有着专业的知识和心理需求的特点,他们的生活由入校适应到融入社会的方向发生了改变。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大学生阅读的方式和内容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的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从最开始的单一、保守逐渐呈现开放、多元化的格局,其中主要表现以下形式:

2.1 深阅读与电子阅读融合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1千万人,我国的微博用户注册人数也高达1600万人。通过这些数字表明,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快速地获得网络信息,大学生身处在大数据时代,他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用大量时间去思考阅读传统纸质图书遗留的问题,因为通过网络的快速操作,足以回答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难题以及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整体来看,大学生越来越喜欢网络阅读,并把网络阅读作为自己阅读的重要部分。尤其在课余时间,不少大学生花大量时间到网络中,从而呈现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融合的形式。

2.2 阅读的功利性增强

大学生的任务较重,学业繁忙,为了应对各种证书的考试,尤其是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的考试,大学生的主要阅读便集中在这些方面的书籍,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目的,却忽视了最经典作品的阅读。据资料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没有完整地看过中国四大名著,更不用说仔细地花时间去推敲和琢磨,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大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兴趣远不如外语和计算机高,俗话说:“兴趣是培养人阅读的最好的老师”所以许多大学生忽视经典名著的阅读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去阅读。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阅读的功利性较强。

2.3 浅阅读增多

浅阅读的增加意味着传统阅读的减少,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遭受巨大改变,智能手机的普及,致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看一部长篇之作,经典被翻拍成影视作品,通俗本、简易本的盛行,这些表明大学生把娱乐消遣型阅读放在首位,使得浅阅读的人数增多,传统阅读减少,浅阅读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

3 图书馆怎样引导大学生阅读

图书馆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组织机构,它除了有搜集和服务的职能外,还有引导大学生阅读的重要责任。浅阅读让人们深思,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深阅读成为图书馆的责任。

3.1 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会,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素质

大学生的成长中,读书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可以从读书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从中获得灵感,启迪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境界。大学生用自己必有的心理认知,把阅读图书上升为一种感性的认识。为了提高学生读书质量,图书馆需要学校的配合,积极开展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开展书评活动,达到图书阅读的最高境界。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应该对大学生的书评进行有效地指导,让学生熟悉书评的形式、要求和技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问题。

3.2 顺应时展,开展多元导读形式

图书馆传统的、单一的导读形式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阅读需要注重读者的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多种形式解决问题,所以为了顺应时展,要建立图书馆的多元化形式,重视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导读关系,全方面、多角度地指导学生阅读。

3.3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个性化阅读模式

最好的教育不是将所有人按照同一个模式去培养,而是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图书馆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阅读模式。小学生的知识面较小,不了解图书馆的特征,有的时候会盲目地进行阅读,此时图书馆可以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和书籍,耐心地介绍图书馆的特征,打开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而对于初中和高中生,学生的作业任务繁忙,并且面临升学的压力,图书馆可以面对他们的处境,有针对性地编纂各类书目索引,让他们在图书馆获得学习上的帮助,更好、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业要求。

3.4 改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的好与坏,对人们的阅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寂静、优美的阅读环境不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够促进读者的阅读质量。在一个环境寂静、优美的图书馆阅读和一个在破乱、嘈杂的图书馆阅读,其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许多艺术家、美术家大多选择在环境寂静、优美的地方进行创作,主要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能够心旷神怡,从而产生创作冲动。由此表明,不仅图书馆的环境会影响人们的阅读效果,连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对人们的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图书馆管理人员如果和蔼可亲、彬彬有礼,那么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人们会自觉遵守图书馆的纪律,所以图书馆不仅要营造寂静、优美的环境,管理人员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积极地引导读者阅读。

3.5 重建经典阅读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笔者认为阅读经典对于人的教化意义巨大,也有助于了解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思考。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朝花夕拾》等,他的文风客观犀利,那是对某种社会现象能够一语中的,毫不留情的揭示出其最真的本质,引导人们对人性的思考、理性和客观。

4 结束语

我们的浅阅读是伴随现代化出现的产物,而图书馆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就必须在浅阅读形势下,积极开展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工作。学生生活在浅阅读盛行的时代,图书馆配合学生进行导读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罗志尧,周群芳.高校图书馆应担负引导大学生“深阅读”的职责[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 米拉西・开孜木.图书馆面临“浅阅读”时代的冲击及对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