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人的眼泪

诗人的眼泪

诗人的眼泪

诗人的眼泪范文第1篇

诗人的眼泪,是大江长河,浩浩荡荡,流过最痛心的地方。诗人的胸中,能纳湖泊海洋,却被眼泪,激起波澜万丈。

华夏大地上响起了铁骑的声音,脆弱的江山伤痕累累,不远处,却看到西湖歌舞升平,官僚寻欢作乐。长安东南的方向,一个消瘦的身影,满面苍茫。他望向长安的方向,叹了口气,一滴眼泪落入清江。清江可以承载一个人的眼泪,而它最多又能收容多少人的泪?秋去冬来,凋零的季节,冷清的村子里,一个老者孤独地卧在炕上;花白的胡须长过颈部,咳嗽声不绝于耳。凄凉的夜晚,他看到冷风吹冰雨,金人与宋军鏖战在黄河边。他猛然坐起身来,朝着南方卞京,流下了辛酸的泪。不知不觉,南望王师又一年。西湖人风流倜傥,消磨许多时光。看清明上河,依然熙熙攘攘。只是,已成异邦。

……

通宝十二年,安录山、史思明反唐。至德元年,长安失守。长安上空黑云片片,烽火连天,民生哀怨。只有草木依旧,花在决绝地生长。大牢中,一个男儿双手紧握木栏,铁链相互撞击,发出悲壮的声音。他不停地用头撞向木栏,眼泪滴在干草垛上;高高的牢墙外,是破碎的国家,壮美的山河。思故乡,秀成堆,四面八方春风吹,大雁向北飞。惟独,人空悲。

最豪迈的人,流下最伤心的泪;在最无助的时候,吟咏出最震撼的旋律。诗人的眼泪,史诗中最恢弘的记忆。

诗人的眼泪范文第2篇

摘要:约翰·多恩(John Donne),玄学派诗歌开山鼻祖。他擅长使用暗喻手法来诠释自己的爱情观和世界观。在他的作品中,暗喻的范围包罗万象,从宇宙到自然乃至科学。约翰·多恩的诗作饱含真挚情感和深刻哲理,与此同时,别具一格的意象类比带给读者罕见的情感体验。

在诗歌《赠别:论哭泣(A Valediction of Weeping)》中,作者将爱的眼泪比作了硬币、星球和洪水,可是在同一首诗中,他又如何能够给一个意象赋予多个定义呢?不仅如此,本诗中这些荒诞离奇的暗喻意象息息相关,巧妙地构建成了一个意象群。本文通过对诗歌中暗喻意象的分析,展现了约翰·多恩的诗歌中一体多喻和意象群的精妙结构和奇思妙想。

关键词:约翰·多恩;暗喻;意象群

当我的眼泪在你的面前落下,你的脸便映在了这滴泪水上,就好像在硬币上印上了你的肖像(For thy face coins them)。在全诗的开头,作者将承载着恋人倒影的眼泪比作硬币。硬币的比喻大胆直观,而且容易理解。不过此时作者笔锋一转,又说眼泪也是悲伤的果实——当它们落下来,你和我的倒影也都被摔碎了,我们又什么都不是了。爱情和价值的出现和消失仅仅只有几行诗的距离,在此,作者第一次抛出了自己的爱情观——爱的眼泪是具有两面性的,它即体现了爱情的价值也毁坏了这样的价值。不过最后一句“在不同的岸边休憩(on a diverse shore)”指的是什么?这里的“岸边”令人费解,不过答案就在下一节:

一个圆球,当工匠将地球的版图雕刻在其表面时变成为了地球的缩影。无论是欧洲、非洲还是亚洲,都跃然球上。工匠是促使普通圆球蜕变的主要原因。在约翰·多恩看来,眼泪即圆球,雕刻在眼泪上的并非世界的缩影而是恋人的形象。同理,恋人的形象则是眼泪上的世界所存在的原因和意义。然而,倘若恋人泪流成河,一滴滴的眼泪则汇聚在一起不能够再继续保持圆球的形状。最终,这个眼泪的世界洪水泛滥,最终被淹没,而恋人的形象也不复存在。作者哀叹,自己的天堂也就融化在了恋人的眼泪之中(This world;by waters sent from thee,my heaven dissolved so)。

在本诗之中,眼泪这个唯一固定的本体被作者赋予了非常丰富的暗喻。在第一节结尾和第二节开头,眼泪被比作恋人的形象休憩的岸边,而后眼泪又被比作融化星球的洪水。本诗的主题正如其题目所暗示,重在讨论哭泣和眼泪。由作者对眼泪进行比喻的两个意象看来,眼泪是具有两面性的。不得不说,作者并非全然反对哭泣。如果没有眼泪。恋人的形象又何来的倒影?因此,眼泪与恋人的形象是同等重要的,因为它是载体,是前提。作者在恋人的眼泪中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所。恋人的眼泪无可取代。但是,若恋人的眼泪失去控制,则会泛滥成灾。这些眼泪汇集在一起,就如同海水淹没了休憩在岸边的恋人。正如古老的哲学思想所言: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眼泪也不例外。泛滥的眼泪会摧毁恋人们的星球、天堂,甚至带走他们的生命。眼泪是悲伤的象征。一方面,眼泪述说了恋人之间的深情;另一反面,它也加大了悲伤的重量。眼泪可以证明爱情,但是泛滥成灾的眼泪却会给恋人们带来沉重的负担。

不得不说,这种一个本体多重比喻的手法为本诗增添了不少魅力。

在本诗的最后一节,作者不仅延续了前面部分的暗喻,又增添了新的意象。“哦,远胜明月一轮(O more than moon)”是最后一个诗节的开头。一如既往,作者又将读者推入了疑惑的迷雾中。此处的月亮指的是什么?月亮的运动引起大海的潮汐,正好与下一行所对应——“不是卷起波浪,把我淹没在你的圈子里(Draw not up seas to drown me in thy sphere)”。这是对于恋人的忠告——不要用眼泪卷起惊涛骇浪,不要淹没停留在这个星球上的另一半。因此,这里的月亮指的是恋人的眼睛。在作者看来,恋人的眼睛却有着比月亮更强大的力量。月亮虽然会引起潮汐,潮汐却很少伤害到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然而,恋人眼中的泪水却具有毁灭性和灾难性,它甚至可以夺取生命。作者再一次突出了哭泣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显然,作者是希望劝诫自己的恋人不要哭泣。对于两个相爱的人而言,一方的哭泣会将另一方推入绝望的谷底。在本诗中,作者也将绝望之感比作了死亡——还有什么比被自己的恋人亲手杀死更让人绝望的?当然,哭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告诉自己的恋人:不要哭泣的太久,因为这并非生离死别,正如“Weep me not dead(并不是哭我死了)”所言。

同理,“教波浪做它会太快地做了的事情(To teach the sea what it may do too soon)”,也就意味着不要哭泣,不要为大海推波助澜,不要让它淹没自己深爱的恋人。不仅如此,恋人也不要唉声叹气。哀叹是源自呼吸的风。恋人的哀叹也会兴风作浪。尽管叹息的风并非有意伤害,但它也有可能成为海的“帮凶”。在经过一系列精密的思考和讨论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Whoeer sighs most is cruellest,and hastes the others death(谁叹得最多就最残忍,加速对方的死)。作者用凶残来形容哀叹,其实是为了阻止恋人叹气。

将上下两个诗节合在一起观察,显然后面的部分是前面的延伸。基于前两诗节所提出的岸边、星球和大海三个比喻,作者又新增了两个新的意象——月亮和风。这四个意象紧密联系、相互呼应,非常巧妙地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意象群,即博喻。这一修辞手法在各个暗喻意象之间构建了桥梁,进而构成了一副完整的景象。这幅景象中的海岸,星球,海,月亮和风将置身读者于唯美的意象群中,为读者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体验和丰富的爱情内涵。

从本诗的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理解和欣赏约翰·多恩的诗歌至关重要的一步即是抓住暗喻中的意象。暗喻不仅赋予约翰·多恩的诗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更是解读约翰·多恩的诗歌的关键所在。(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Tomas N.Corns English Poetry Donne to Marvell[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常耀信.A Survey of English Literature英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诗人的眼泪范文第3篇

黛玉,一个用泪、用诗合成的尤物,令人欲语还休;红楼,一部旷世残卷,令人百看不厌!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巅峰,至今无法超越。《红楼梦》更是一部奇书,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嗟叹。

??红楼梦的万丈光辉离不开里面的那些风华美丽,各具灵秀的女儿们。“唇不点而朱红,眉不画而墨翠”的宝钗,“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豪爽可爱、憨卧青石凳的香云……十二金钗,囊进大观园中女子之灵秀,而十二金钗中最让我心灵震撼的却是“娴静如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

??我是忠实的《红》迷,尤爱黛玉。每到最悲恸之处,必是因她。黛玉葬花,黛玉焚诗,宝玉宝钗洞房花烛之时——黛玉气绝身亡之刻,无论已读了多少遍,仍是每读一回就伤心得不能自已,泪水长流,深深叹息,甚至夜不能寐。

??黛玉,泪与诗的结合,泪与诗的化身。

??几世几劫前的?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转世投胎为美若芙蓉气若香兰的女儿,得名黛玉。淡淡的笼烟眉,淡淡的含情目,淡淡的笑与愁,淡淡的衣衫衬着袅娜的身影,柔若水,轻似风,飘逸如仙子。

??又因住在潇湘馆,得名“潇湘妃子”,淡美,适她。

??潇湘馆前千竿竹。竹的清淡雅致,孤傲灵秀,和着主人的性情。

??要用尽自己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前世的恩情,而前世的恩人,却是今生今世至爱之人。因此黛玉是善感的,多泪的,真正水做的骨肉,她的泪就是她的情,从一遇到宝玉就要开始偿还,从刚进到贾府就因宝玉为她摔玉而开始流泪,直至气绝身亡。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枕上袖边唯指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黛玉的泪,滴透了落花,打湿了就帕,凄美了绝世的容颜,浸着诗稿,点点滴滴,融尽了相思、期盼和感伤。

??黛玉的泪,纯真、晶莹、剔透,滴滴都是为宝玉而流,为今世的知己,前世的恩人而流。

??黛玉冰雪聪明,才华横溢,每次结诗社,她的诗总是如一枝独秀,脱颖而出:“半掩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心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她的诗一如她的人,不似宝钗的浑厚方圆,却是清新飘逸,别有境地。

??黛玉自幼父母亡故,寄人篱下,因此性格有些孤僻内向,在她的诗中也有一种幽幽的哀愁,是宝钗那种富贵人家女儿所不能比拟的。

??黛玉表面上看“小性,爱恼人”却只因天真率直,不善迎合,而内心对待每个人都是真诚热情的,湘菱学做诗,宝钗敷衍推脱,她却认真指点。路遥知马力,日久才能见人心,最初嘀咕黛玉“小恼人”的湘云,终识得了她的真,从开始的生疏,冷嘲,到后来二人在凉如水的夜色中对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忘不了,黛玉洒泪葬花,感伤自己的生世,忧虑自己和宝玉的未来——美的让人心痛的《葬花吟》——“原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

??忘不了,当黛玉知道了宝玉宝钗即将成婚,知道了自己爱情的梦想全部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知道了自己和宝玉的心心相印到头来只是一场空捞牵挂,知道了“木石前盟”终究还是抵不过“金玉良缘”……晴天霹雳,断然焚诗!哪些诗凝结了她多少的爱、恨、哀、怨,是她常常半夜披衣而就,呕心沥血的成果,更是她与宝玉爱情的结晶,然而一切都将随风飘逝了。

??忘不了,黛玉香销玉殒前的最后一句话——“宝玉,你好……”没有说完就带着满腔的爱和怨呜呼身亡了。

??她,终是将一生的泪都还给了宝玉。潇湘妃子,终是“质本洁来还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人的眼泪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感;探究;喜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沉郁顿挫,而这首诗处处洋溢着“喜”气,可谓是喜气贯通,水到渠成。历史评价说,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在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以及郑、汴等州,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紧接标题,直接言明背景。既点明了闻喜讯时的地点,道出喜讯得来出乎意料,又揭示了写作此诗的缘由。“剑外”“蓟北”本相隔千里,却因诗人渴盼已久的喜讯把两地连接起来。一个“忽”字,流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全诗的喜兴便由此,随诗人心情,便顺势生发开来。

“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出一听到让年过半百的诗人不禁老泪纵横,百感交集。一个“满”字,让人想见了当时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涕泪满衣裳,“裳”古时指下身衣裙,“衣裳”是全身衣服;“涕”“泪”都意为眼泪,“满”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面对这一喜讯时,竟立刻眼泪夺眶而出,止不住地涌淌,连衣服都给浸透了,可见诗人激动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再看,当得知这一喜讯,诗人除了自身的喜极而泣,同时也迫不及待地与妻儿分享。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平日的愁容哪里去了呢?而他们早已愁云消散,喜气满面,沉浸在欢乐之中了。

“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已经着手收拾起诗书,似乎马上要收起行囊准备还乡。这里的“喜欲狂”不仅仅是喜悦的泪花飞溅,而是喜近乎于狂。颠沛流离,饱尝艰辛,使诗人忧国忧民,于是诗人急切渴盼战争结束,当突然听到官军收复中原的消息,怎不令人喜极而泣,喜极欲狂呢?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总给人感觉是在乱世中的现实哀伤的老人。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因听到喜讯而喜欲狂。高兴到竟让这位老人忍不住放声高歌,不加节制地喝酒。肆意地喝酒更像李白的风格,而这时的杜甫一洗平日的愁容,借酒助兴。诗人喝着酒唱着歌,不禁开始了美好的憧憬,晴朗的日子伴着一家人还乡,其喜洋洋。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后四句可以看作诗人情感发展的第二阶段。后两句中“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两两相对,非常工整。其间又以“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语串联,真是令人觉得犹如急流直下,只有在诗人急切的想象中才能做到。诗人恨不得一步跨上故土,喜悦的抒发也达到了高潮。

全诗只八句,只有首句叙事,其余皆抒情。炽热的感情如火山一般迸发出来,一泻千里,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喜近乎于狂的神态。

诗人的眼泪范文第5篇

一、借物写人,借物之行为含蓄表达人的感情

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尾联“挥手自兹去”,“挥手”是分离的动作,内心感觉怎样,诗人没有直说,而是通过“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来表现。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借马的行为表现人的无限深情。又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写诗人搬家时辞别最心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伸出无数条多情的手臂牵扯诗人的衣襟,不让诗人离去。黄莺跟诗人也是老相识了,在别离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这里采用拟人手法,用“系”“啼”两个动作,写物的痴情,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怀有如此深情——像宋人周邦彦的“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客,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以柳条写离情,一脉相承。

二、借物之无情、有情,衬人之无情、有情

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经过六国豪奢已经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默默退去。面对这荒凉景象,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又多情地从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已残破的古城。这里就用有情的明月反衬无情的人事,使人倍感心酸。又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的是吴、东晋、宋、齐、粱、陈。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也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称,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经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朝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面对六朝遗迹,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鸣叫,只有不管人间兴亡的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这里用柳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用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再如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的最后两句,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于是因泪而问花,但是花儿竟一旁缄默,无言以对。是不理解她的意思呢,还是不肯给予同情,殊令人纳闷。花儿不但不语,反而像故意抛舍她似的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对她报以冷漠,她怎能不伤心呢?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情感的写法,更能够深化人物感情。正所谓“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

三、“以物情写人情”的另一种表现是托物言志

即诗人不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例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前两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种“闲淡”的情致,而后两句平添了几分悲壮的色彩。春风吹起,洁白的花瓣飘洒在春水之上,就像飘飞的白雪,仍保有纯洁的芳魂,它宁愿这样,也不愿被来往的人迹车辆碾作污浊的尘土。“纵被”“绝胜”两词语气坚决肯定,表面写杏花风姿绰约,超凡脱俗,实际是写诗人自己,诗人曾推行过新法,晚年退居江宁,虽看似淡泊无为,实保持高尚情操。

四、比喻手法是常见的“以物情写人情”的重要手法

我们熟知的李商隐的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的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运用比喻手法来写情人之间那种刻骨铭心的柔情和坚贞不变的信念。首先,李商隐运用春蚕吐丝的形象,来比拟自己缠绵无尽的思恋之情。他把自己比作春蚕,说那些无穷无尽的蚕丝,就是自己心里无穷无尽的相思之情,蚕丝无尽,这相思也就无尽。除非春蚕僵死,这相思之情才算完结。其次,诗人拿蜡烛的自我煎熬来比喻自己心情的焦灼苦闷。“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仿佛看见诗人通宵达旦都在愁绪的煎熬中,眼看着桌子上的蜡烛一点一点地减少,乃至化成了灰烬。他注视着那些残脂一滴一滴的向下滴,多么像离人的眼泪啊!他想到这一回同情人分手,以后的生活该是多么难过,自己的眼泪便也像蜡烛的残脂一样,不自觉地流下来。于是诗人想的更加深沉:自己的身世难道不就像这一支残烛,只有到它化成灰烬之后,才可以宣称眼泪已经流干了吗!这里,诗人借春蚕的蚕丝无尽、蜡烛的泪滴成灰来极写自己对情人的绵绵思恋,真是让人柔肠寸断,百感交集。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组织人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女人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经济工业出版社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动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