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所谓平凡人生

所谓平凡人生

所谓平凡人生范文第1篇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那是一所较著名的大学,我被邀做讲座。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话代表了不少学子的人生志向。

我明白那大一男生的话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往高处走”的愿望,但我觉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一直所呈现着的种种文化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国人还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人生的招贴画了。

而最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在如此这般的文化那儿,差不多又总是被归结到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着多少资产,于是社会给以怎样的敬意和地位,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样的女人……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盛行过同样性质的文化倾向,体现于男人,那时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一个男人如果都追求到了,似乎就摆脱平凡了。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一倾向仿佛渐成文化的主流。这一种文化理念的反复宣扬,折射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谁终于摆脱平凡了,谁理所当然是当代英雄;谁依然平凡着甚至注定一生平凡,谁是狗熊。

一点儿也不夸大其词地说,此种文化倾向,是一种文化的反动倾向。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最远三十五岁以前不能摆脱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中国古代,称平凡的人们亦即普通的人们为“元元”;佛教中形容为“芸芸众生”;在文人那儿叫“苍生”;在野史中叫“百姓”;在正史中叫“人民”,而相对于宪法叫“公民”。没有平凡的亦即普通的承认,“公民”一词将因失去了平民成分而成为荒诞可笑之词。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古代的思想家们,关注体恤“元元”们的记载举不胜举

比如《诗经·大雅·民劳》中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太辛苦了,应该努力使他们过上小康的生活。比如《尚书·五子之歌》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如果不解决好“元元”们的生存现状,国将不国。而孟子干脆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三国志·吴书》中进一步强调:“财经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民者——百姓也,“芸芸”也,“苍生”也,“元元”也,平凡而普通者们是也。

怎么到了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平民们的某些下一代那儿,不畏死,而畏“平凡”了呢?

由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另类”同行的交谈。我问他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的,答曰:“为了出人头地。哪怕只比平凡的人们不平凡那么一点点,而文学之路是我唯一的途径。”见我愣怔,又说:“在中国,当普通百姓实在太难。”于是,我又联想到曾与一位美国朋友的交谈。她问我:“近年到中国,一次更加比一次感觉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我说:“也许大家心里都在怕着一种平凡的东西。”她追问:“究竟是什么?”我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她惊讶地说:“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大多数美国人可倒是都挺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们中国人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么?”我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我告诉她,国情不同,故所谓平凡之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不能相提并论。我说你是出身于几代中产阶级的人,所以你所指的平凡的人,当然是中产阶级人士。中产阶级在你们那儿是多数,平民反而是少数。你们的平凡的生活,是有房有车的生活。而一个人只要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那样的生活并不特别难。而在我们中国,那是不平凡人生的象征。

当时想到了本文开篇那名学子的话,不禁替平凡着、普通着的中国人,心生出种种悲凉。想那学子,必也出身于寒门;其父其母,必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然,断不至于对平凡那么恐慌。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遍的平凡人的基本愿望时,文化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人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

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太多太多所谓“不平凡”的人士了,而且,最终对他们“不平凡”的评价总是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这是一种穷怕了的国家经历的文化方面的后遗症。

而文化如果不去关注和强调平凡者们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看上去很弱,似乎已不值得文化分心费神,那么,这样的文化,也就只有忙不迭地、不遗余力地去为“不平凡”的人们大唱赞歌了,并且在“较高级”的利益方面与他们联系在一起。于是眼睁睁不见他们之中某些人“不平凡”之可疑。

所谓平凡人生范文第2篇

朋友是多么地喜爱花草啊,我们都叫她“幸福快乐、美丽优雅的花仙子”。

我多少是熟悉些花草的,发现朋友所种植的花草没有一种是名贵的,都是些――风雨兰、日日春、太阳花、碰碰香、豆瓣绿、鸭拓草之类的,普通寻常,甚至细小到让人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朋友还习惯到野外采摘一些花草种子,试着将它们种植到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己的清晨和暮色当中,自己的喜悦和守望当中。

你种植的花草都太平凡细小了,怎么不种植几样名贵的,造成一种衬托和差异呢?

我曾经向朋友表达过这种疑问,我见过很多养花人,几乎都爱追求名贵花卉,有的还当做一种财富和投资,为了映衬名贵花草,他们才顺带养着朋友所习惯种植的这类平凡细小的花草。

朋友就说,其实植物并没有名贵与否的划分,这只是人们的傲慢和偏见,在大自然中,一株小草跟一棵大树的位置和意义是一样的,因此,你也不能用体形的高大来划分什么。

“越是所谓名贵的花卉,我越是不爱养,当然,这也是不公平的,既然都一样,我何必有选择?只是我不愿意将自己的花草变成别人议论和评判的对象,那些所谓的名贵花草,人们在上面加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我来养它们,我会觉得别扭、沉重,还是随心、随意、随性养着最好。名贵花卉,养的人确实越来越多了,谁来养那些细小、普通的花草呢?你看,我养的花草都是细小、平凡、实在、好活的小东西,它们都像我,都像我的生活,养着养着,它们甚至都成了我最亲切的人儿。”

我以前认为,朋友喜欢养这种普通、平凡的花草,也许是因为它们生命力顽强,种植起来省时省力,没想到这里面还有更多道理可讲。

朋友不但习惯种植这种细小、平凡的花草,而且有机会,还乐意向别人赠送这种花花草草。那次,有一个活动,要大家向农村的留守儿童献爱心,朋友既不捐钱,也不捐衣,她偏偏拿出自己挑选、收藏的花草种子,大包小包的,带到孩子们那里,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种植这些种子,又告诉他们,种子发芽后怎样养大这种细小却能带给人巨大快乐的花草。现在,我想,这是多么美好、多么温暖、多么耐人寻味的礼物!如果朋友送的都是那些所谓“名贵”的花卉,该是多么的“别扭、沉重”和没有“味道”啊!

所谓平凡人生范文第3篇

亲情友情爱情总是出人意料的真!

世俗的眼光,总是束缚了世俗的人们,而那挣脱世俗的人们,不会顾及这世俗的目光。有时,我们都在叹息这个世界太喧嚣,而喧嚣的世界我们是不能改变什么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你不改变,没人替你挣脱,你不挣脱,那你就无法和阳春,最终,庸碌一生。是的,我们是平凡的,但是,我们不能世俗,只有在平凡的人生中做出点不平凡的事,我们的人生才会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自豪的说,“我的一生,不后悔!”

人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在追寻幸福的脚步,而幸福是什么呢?也许正如作者所说:“你知道,幸福不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可是,有时当幸福真正向我们阔步走来时,我们却有点惊慌失措,并且还堂而皇之的去追寻我们自己所谓的幸福,我们在追寻自己所谓幸福的过程中,是不是有发自内心深处沉重的呐喊?我们不否认,有过,我们也想和世俗一决高下,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挣扎是徒劳的,因为这是有世俗的本身决定的,除了想挣扎时脸上泛起的红晕和瞬间心跳的加速之外,最终还得向世俗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我们却不知道,但我们歇斯底里毅然决然追寻我们所谓幸福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为了我们在深深的呼唤,她们日日想,夜夜盼,多么希望那焦急的眼光对峙在一起重生生活的希望!到头来却只换来流失的青春中留下满满的殇,没有人知道这是怎样的痛苦与悲凉,只有那两行晶莹剔透的泪光告诉我们,她们的内心承受了她们所不能承受的伤,还有更多的无奈与忧伤,只有黑夜与之为伴……

你也知道,平凡的世界还有那么一些不平凡的人,他们敢说敢做,敢做敢当,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身上有一股敢与世俗抗衡的力量。生命的长度,没有决定他们生命的深度,在不同的角色,他们踽踽而行,可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生活的热度。无论多远,他们的心却紧紧相依,他们彼此,是相互前进的动力,这动力源于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也源于这生活给以他们共同的启迪。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走在一起,永远相依。可是,无情的岁月给他们的生活留下了太多难以抹去的伤痕,坚强的人们,越多的伤痕更是鞭笞着他们不懈的前进,尽管他们之间的距离和泰戈尔所说的一样远,他们仍然把泪水留给自己那颗饱经沧桑的心,这不免使我想起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的点点滴滴,可是,我又更为他们身份的差距而上演这样纯真而温馨的爱情不知模糊了多少次自己的眼睛。爱,也许当如是吧,这,才是爱的真谛!

嬉笑怒骂,唱响人性的本真!嘘寒问暖,述说生活的意义!跌宕起伏,勾勒人事的玄机!悲欢离合,道尽人生的真谛!

所谓平凡人生范文第4篇

大学生:在路遥逝世23年后的今天,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和打磨出来的经典,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拥有十分广大的读者群。但路遥在动笔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他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没有得到当时文学界的认可,评论者指责路遥的创作方法“过于陈旧”。您可以谈谈当时的评论界是什么样的情况吗?

厚夫:在那个时期,文坛开始所谓的“新观念与新方法论”试验,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现代主义文学流行、现实主义文学自卑的时期。许多作家唯恐自己不新锐,唯恐自己不赶时髦,纷纷开始向“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等方向“突围”。许多作家强调创作的潜意识性、非理性,表现人的原始性,甚至到了不在形式上玩所谓的“花样”就不是好小说的地步。另外,许多作家也开始进行没有温度、没有同情的所谓“零度写作”与“新写实主义写作”,有意识地躲在象牙塔里,拒绝大众、忽视大众,在极度自我的空间里自我欣赏与自我陶醉。

大学生:那路遥又是怎么看待当时文坛开始所谓的“新观念与新方法论”的试验呢?有人说路遥当年固守传统现实主义阵地,是因为他不懂得现代主义,是这样吗?

厚夫: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路遥不仅懂,而且很懂,他曾在一些中短篇小说中,娴熟地运用过现代主义的创作技法。他在短篇小说《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以及中篇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中,娴熟地运用了这种创作的一些手法。路遥曾悲壮地告诉朋友:“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我不能拿这样规模的作品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去做某种新潮文学和手法的实验,那是不负责任的冒险。也许在以后的另外一部作品中再去试验。再则,我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普通读者看的。作品发表后可能受到冷遇,但没有关系。红火一时的不一定能耐久,我希望它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他还说:“我不是想去抗阻什么,或者反驳什么,我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也没有必要,我只是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自己的实际出发的。”他坚信,“只要广大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作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大学生:在遭受到不被看好的评价后,为什么路遥依然执拗地坚持自己的创作方法呢?

厚夫:《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写成后,勉强在《花城》杂志1986年第6期刊发。小说发表后,几乎是全盘否定。路遥激愤地说:“难道托尔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人一夜之间就变成这些小子的学生了吗?”事实上,路遥当时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创作的出路问题:是认真继承现实主义传统,还是像别人那样“唯洋是举”?是像“书记官”那样真实地再现历史,还是追求所谓的新语言、新形式?是尊重大众,还是故弄玄虚?

他最后的结论是:考察一种文学观点是否“过时”,目光应该投向读者大众。一般情况下,读者们接受和欢迎的东西,就说明有理由继续存在。“现代派”作品的读者群少,这在当前的中国是事实;这种文学样式应该存在和发展,这也勿容置疑;只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负责任地弃大多数读者不顾,只满足少数人。至于一定要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现代派创作方法之间分出优劣高下,实际上是一种批评的荒唐。

拥有这样深邃历史理性的路遥,他不会盲目跟风,而是决心继续为读者进行有温度有情感的写作。

大学生:您说路遥在为读者进行有温度有情感的写作,那之后的《平凡的世界》第二、第三部书出版后,书的出版条件、读者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呢?

厚夫:《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的发表也不容乐观。第二部没有在国内任何文学刊物上公开发表;第三部只是在更为边缘的《黄河》杂志上刊发。即使这样,路遥在给友人的通信中仍明确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事实上,路遥坚持用中国式方法做出的这盘菜,赢得了大众的好评。1988年3月27日,《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开始长达小半年的播出。小说乘着广播的翅膀,飞到千万读者的耳畔。这部完整地再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真实地反映社会底层奋斗者悲欢离合和心灵世界的现实主义力作,一下子征服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共鸣。小说的广播听众达三亿之多,听众来信居1980年代同类节目之最。路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等人的奋斗串联起中国社会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性变迁,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情感、奋斗与梦想。路遥最早给这部长篇小说取名为《走向大世界》,他决心要把这一礼物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路遥为何要把这部长篇小说设计在“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呢?他后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作了回答:“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期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又环环相扣,互为因果,这部企图用某种程度的编年史方式结构的作品不可能回避它们。”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或者说条件)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大学生:最后一个问题想问厚夫老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积数十年之功撰写《路遥传》,您想向广大的读者朋友传递什么呢?

厚夫:我肯定是想通过这部传记,还原路遥的写作时代,让读者朋友们学习他的文学精神。

所谓平凡人生范文第5篇

第二天,凡卡的精神十分的好,不论见到谁都会说一声“早上好”。伙计们都嘲笑他是不是得了“神经病”了,平时“苦”着一张脸没有一丝别的表情,今天……却……

伙计们的嘲笑对凡卡没有丝毫的影响。因为,他现在的脑子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爷爷要来把他接走了”。想着想着,嘴角不自觉的挂上一丝微笑。就在这时,一条冰冷的皮鞭无情的抽在了凡卡的身上。只见老板怒气冲冲的走过来,嘴里还不停的骂着“小兔崽子,不去干活还有时间在这里笑”顿时凡卡的身上出现了一道血红血红的痕迹,那条痕迹在别人的眼里是那么的狰狞!凡卡却好像感觉不到疼痛,没有流露出一点被打时该有的表情,一脸无所谓。因为,他相信爷爷看了信一定会来接他走的,他的苦日子就快没了!而凡卡脸上的无所谓在老板眼里就是藐视他,心中不由产生一股怒火。手中的皮鞭像雨点般不停的落在了凡卡的身上!

最后,凡卡是被别人抬着回去的。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爷爷那边还是没有消息。

凡卡告诉自己,爷爷可能已经在来的路上了。爷爷就快到了。

有一天,凡卡遇见了同乡的一个叔叔。凡卡激动的向那位叔叔询问爷爷的消息,结果,凡卡听到了一个他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爷爷,死了……

凡卡转身就跑,他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孤独无助是哭泣的样子!

一个一片漆黑的角落里,一位男孩在轻轻的抽噎着。他不敢相信,他不愿意相信,爷爷死了……

他一遍一遍的掐着自己……身体上的疼痛也一遍一遍无情的告诉他,爷爷死了!爷爷真的死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凡卡觉得自己的眼泪好像已经哭干了。

凡卡踉踉跄跄的站起来。现实是无情的,它告诉凡卡自己必须回到老板的家里去,否者他该怎样生存下去。

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回到了老板家。凡卡知道,面临自己的又是一场殴打。果不其然,老板娘怒气冲冲的拿着一根又细又长的竹竿冲着凡卡就是一顿暴打,把凡卡打的伤痕累累才肯罢休。

一秒钟的休息时间都没有给凡卡,就又让他去看孩子。凡卡觉得自己现在好像行尸走肉一样。

到了孩子的房间里,凡卡看着熟睡的孩子,突然间觉得好嫉妒。为什么自己和他的命运相差那么大?为什么他的命运怎么好?

凡卡越想越觉得不公平,两只手好像不听使唤一样的慢慢伸向了,宝宝的脖子。好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一样。凡卡感觉到孩子没有呼吸了。

凡卡的脑海中只剩下他和爷爷在一起是的情景,渐渐的他笑了。嘴里缓缓的说:“爷……爷……,我……来……陪……你……了!”

相关期刊更多

数字与缩微影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连环画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小学语文教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