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景诗

秋景诗

秋景诗范文第1篇

夜灯寒风里,天犹暗,地犹暗。梦里阮胡吟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暮然回首,早过天海。

千里寻笛,人却泪满衫;万里寻花,瓣却落满肩。落满肩,水波寒,灯影暗,微光缥缈,昏灯零丁里,何处天明。

2.西江月-诗意

寒柳易缥缈,冷花常稀零。遥望远处深秋景,乱红释然慷慨近。

风住尘香花无奈,秋风冷月叶悲哀。满地黄花堆凄凉,泪雨问花花不语。谁知花与叶共舞?一切只是泛起涟漪似空灵。

3.叹芙蓉

惯养娇生因春冷,芳气逼人为冬仁。

含情脉脉嫩如玉,丝丝白霜妆彩晕。

怅惘胭脂出阶影,惟恐冷雪招砌魂。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无妨不知吟。

4.西江月-映幻影

秋景诗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迁移运用精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借助诗歌描绘的景物进行想象,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初读诗文

1.导语: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都对秋天情有独钟,他们是怎样描绘秋天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诗歌的节奏。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分小节读诗。

(二)整体感知,交流“画面”

1.再读诗文,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汇报。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写了归巢的鸟、斜阳、江上、白色的芦苇。教师相机点拨:运用“多感官”创造性地想象画面,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写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与现实的抗争;把芦苇拟人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花牛歌》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写了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西山的青峰。教师相机点拨:运用“多感官”创造性地想象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的情景。这是一首写花牛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要注意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三)整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上册1《慧眼观天下》第21页《西

湖秋泛》和第23页《会说话的草》

1.《秋晚的江上》描绘了黄昏时美丽的景色,《花牛歌》描写了花牛在草地上自由自在的情景。下面,请自读《西湖秋泛》《会说话的草》这两首诗,想想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读诗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迁移运用精读课文多感观想象画面的方法,根据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鼓励学生个性表达。

3.课堂总结。

同学们,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有无数的梦想,也有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课后再把今天读的这4首诗歌熟读,挑你喜欢的诗歌背一背。注意运用精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借助诗歌描绘的景物进行想象,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的鸟

秋景诗范文第3篇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嘱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整首诗重点是作者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凸现了陶渊明敢于抗争、勇于奋斗的精神,内心追求高洁的品质;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情操、人格。自宋玉在《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后,“悲秋”便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不得志的文人作诗言秋必悲,很少有人能落在窠臼外。陶公此诗却另辟蹊径,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发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你看:露凝为霜,使得天地间没有一丝飘浮的水气,天空因此显得更高远,景色因此变得更清晰。这秋气不仅荡涤了大自然的阴霾,而且使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心境豁然开朗。他注意到了秋色的动人之处:草木凋落,山形变瘦,然而顶峰更高耸挺拔,令诗人“高山仰止”,叹为奇绝;在黯然失色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色斑,便欣喜若狂地猜到那蓬勃怒放的;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这些景物从整幅秋色的背景中浮现突出,固然得力于空气的清澄,使诗人的目力倍加,视物更为清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诗人的情感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

作此诗时,陶公未结束仕宦生活。为了实现早年的济世理想与解决现实的生计问题,他几次出外谋事。但官场的污浊与诈伪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真淳的天性相违拗,使他深感身心受拘束,有如“落尘网”、“在樊笼”,于是他要几次弃官回乡。有这一番出仕经历,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对陶公自然更增加了吸引力。从《归园田居》之一对于闲居之乐的愉快描述即可知。何况,在复归自然中,又包含着诗人对坚持节操、绝不同流合污这一美好品德的追求。正因如此,他才对卓而不群的陵岭、松菊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并见景生情、借物咏志。在赞赏具有“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松菊之中寄托了自己对其特立独行的仰慕之情。而“衔觞念幽人”,所怀之人未必是某个具体之人,而是千载以来具有像松菊与陵岑那样孤高自傲、清廉自律品格的高士。陶公渴望遵守这些高土的处世准则,自悔只是虚度了大好时光。最后两句诗恰好表现了仕宦往复时期陶公的思想矛盾。

古代诗评家认为,“远瞻陵岑之奇绝,近怀松菊之贞秀,皆与陶公触目会心……”陶渊明此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采取了一种“赋而比”的表现手法。就是说,陶诗中所表现的自然景物是现实实际存在的,但它们却又同时象征着、代表着诗人某种高尚的品德。

陶公诗中经常写到的具有现实与象征这双重意义的景物就是松与菊。以《饮酒》二十首中为例。其四:“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七:“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及奇。”而《归去来兮辞》写到归来所见,创有“三径就荒,松菊龙存”之景,归来所为,则有抚孤松而盘桓之举。可见陶公对松菊确有偏爱,且于家中园中栽种了松菊。陶公对松菊之特殊爱好,就是《和郭主薄》其二所说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即在松菊之形象上,寄寓了诗人自己超卓的德操。

以松比德的做法在中国由来已久,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为了说明君子于危难中见其节操的道理而使用松柏后凋的比喻,赞誉坚贞不屈的人格尊严。而陶公的“青松冠岩列”则是在“清凉素秋节”这一特定时间中的特定景象,青松是作为整个秋景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而这一整幅画又寓有众木摇落之际,独有青松傲立岩顶的“象外之象”,由此才生发以下见物思德的诗句来。如果说孔子谈到松柏还只是用松柏来比德,那么,陶公诗中的青松则首先是一个具体真实的存在,同时,诗人又把自己对坚贞品德的赞美之情转移到迎霜挺立的青松形象上,使这一形象成为赋比结合、统一的产物。

秋景诗范文第4篇

安徽 鲍亚民

对于秋,文人们似乎情有独钟。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以秋景入诗,抒发自己无限的感慨,涌现出不少咏秋的佳作名篇。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结合,通俗清新。秋天的景色如作者笔下所写:明净洁白,有红有黄,给人一种干净清爽的感觉,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令人肃然起敬。诗人设想若登上高楼而望,便可觉清澈入骨,不会像繁华浓艳的春色那样让人轻浮若狂,作者最后用反衬手法来突出这一主旨。诗人在这首词中,用咏秋色来颂情操之清白。

秋夜喜遇王处士

(唐)王绩

北场芸藿罢,

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与他乡居的老朋友王处士在一天的田野劳作之后,在秋夜不期而遇。一轮圆圆的月亮高悬天空,清辉洒满大地,飞舞着的萤火虫发出的光闪来闪去。寂静的月夜和流动的萤火虫的光交织在一起,绘成了一幅独具魅力的秋夜图,衬托出此时此地诗人的心境,虽不着一“喜”字,而“喜遇”之情跃然纸上。全诗平淡质朴,色调清朗,景中藏情,意境优美,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隐居田园的生活情趣。

秋园

(唐)吴融

始怜春草细霏霏,

不觉秋来绿渐稀。

惆怅撷芳人散尽,

满园烟露蝶高飞。

这首诗开头的“霏霏”,本来多用以形容又细又密的小雨,诗人却在此用来形容初春刚生的嫩草,很有新意,表达了对新生的细绿小草的喜爱之情。第二句的“不觉”,正与起句的“始怜”相呼应,表示时间之短。不知不觉间就到了红销翠减的秋天,那可爱的绿色也渐渐稀少起来。季节如此,人何不然,岁月流逝,美人迟暮之感油然而生。第三句表面上看说的是采花、爱花的人都离散而去,深一层寓有即使有“鲜花”也不会有人采摘,何况自己已是迟暮之年,更不会有人赏识,只会像今年的秋园一样“满园烟露蝶高飞”了。全诗以春衬秋,借春秋季节的变化,抒发人生无常之感。

秋怀

(宋)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这首小令,首句写出了山的雄奇,船在湘江上行驶,极目远眺,只见那苍劲的枯松倒挂在悬岩峭壁间。次句写水的明丽。作者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用船帆的飞驶来表现自己欢愉的心情。尽管是秋风飒飒,整个天地充满了秋意,但湘江上的景物却在萧瑟中见雄奇,在惨淡中见明丽。前五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天的落日图。船移景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两句作者为我们推出了一幅湘江秋天的月夜图:在空旷寂静的江面上点缀着“云帆月影”。面对着这迷人的景色,作者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融进了这幅自我描绘的图景中去,他几乎惊奇地要叫起来。这首小令描绘的虽是湘江两个不同时空的景物,但透过这两幅画面,可以看到一个心胸豁达、洋溢着喜悦之情的仕宦者的形象。

[越调]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小令以极简洁的语言把秋天写得绚丽多彩。前两句仅十二字,便写了村、日、霞、烟、树、鸦六种秋天的景物,又用孤、落、残、轻、老、寒六字加以点染。乍看去,你会觉得这秋景确也肃杀,但第三句的“一点飞鸿”却以一个有力的动景打破了沉寂,使画面活了起来。紧接着的四五句,展现出秋景绚烂成熟的一面——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夏天的脚步还余音袅袅。尽管秋草罩上了一层白霜,但枫叶却如血如火,似日似金,生机勃发,使秋天增添了无限的生气。

秋景诗范文第5篇

一、分析意象法

读一首诗,要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是否有一般的联想和某些特殊的含义,再进行分析,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画面鲜活、明丽的,内在的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画面阴暗、色调低沉的,其内在形象情感色彩则是伤感的。例如:

琅?摇琊?摇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摇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写了“空山”“雪(消)”“溪(涨)”“游客”“古槎”“山花”等意象。描绘出冬去春来,雪融水涨,游客渡溪过桥的情景,表达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画面是由意象组成的,只有找到了诗中的意象,进行初步感知,才能够进一步鉴赏诗歌。

二、概括特点法

鉴赏诗歌要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明净绚丽、恬静幽美、雄浑壮阔、空旷辽远等。注意要能恰当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术语的使用要和相关的分析密切结合起来。

晚?摇秋?摇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解析】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情感,由此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这首诗描写了“碧空”“月华”“愁人”“残菊”“衰桐”“寒井”“塞鸿”“邻鸡”“白露”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诗人的愁情,都是诗歌的意象。其次体会意象内涵。首联写明月和明月下的诗人,诗人对月凝思,忧思萦怀。颔联写残菊和衰桐。该联中“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体现了晚秋萧瑟的景象。颈联写塞外飞鸿由北向南迁徙,邻家鸡鸣也推迟。该联中,“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觉秋尽”对“知夜永”,反衬晚秋夜的寒冷与漫长。尾联通过对诗人在瑟瑟秋风,清冷白露中孤独身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体味意境特点。意象体现的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意境特征。赏析意境,可以从分析意象的特征入手。比如意象“残菊”一方面表现了凋零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的凄清等。再如“夜永”表现夜之长,反衬诗人不能入眠的状态,表现环境的孤寂、凄冷等。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如水的月光、凋落的、飘零的落叶、疾飞的寒鸿、寂静的秋夜、袭人的冷风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

三、体悟感情法

即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悟诗中的感情,除了依靠分析诗句外,还应联系注释以及小序中的写作背景,甚至诗中运用的典故等。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摇②〔“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了杜甫的“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解析】诗的前两句主要写晚秋时节,自然景物凋落,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的场景,由注释和诗中自然景物凋落与蟋蟀声四起可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景物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属于借景抒情。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相关期刊更多

地球与环境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