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直英文

一直英文

一直英文

一直英文范文第1篇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经过反复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运用中养成的,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中小学生可塑性强,正是进行语感训练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他们初学英语这一良好的契机,一开始就摒弃从中文到英文的间接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要真正学会英语,就要深入体会用英语思维的特点,学会英语思维方式。

一、营造用英语直接思维的氛围

在教学中,假如教师能用一口比较流利的英语教学的话,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会深受其感染而学着参与到英语语言活动中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从而促使英语语感的初步形成。通过英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流来教授英语,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英语来介绍或解释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看景、听音、会意,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培养良好英语语感,提高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一开始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有些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时间久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管我们有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用英语上课。当我们在表达上出现困难的时候,可以借助一定的体态语,尽量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有效形成。 用英语教英语,可创良好的英语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英语思维方式。

二、培养用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

实践出真知,学习英语就像游泳一样,只懂理论不下深水是不行的,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想英语、用英语之外,还要注重课堂的实践,老师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精讲之后就该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让他们在练中学,学中练。要尽量利用英语释义。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要尽量避免让学生从“中文英文”的翻译过程中获取信息或语言知识,而要鼓励学生从“英文英文”的直接英语思维中提取语言信息,并在一定语境中通过强化、运用形成良好的语感。如在教单词“mother”时可用“Mum”一词解释,教“All right”可借助“Yes”等词表示,教“see you ”可借助“Good bye”一词来释义。通过用英语释义,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良好习惯,推动良好英语语感的有效形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体会和感悟,使学生初步的英语语感在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三、促进用英语直接思维的动机

一直英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汉习语 跨文化视角 翻译方法

英语中的习语(idoms)是英语文化经过长时间创造和积累的产物。习语表达意义简洁、准确,带有浓厚的文化意味。在跨文化视角下翻译英语习语,不仅应注重翻译的准确性,还应在准确的基础之上传达文化内涵。追溯英语习语文化来源,对英语习语进行类型划分,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是跨文化视角下英语习语翻译的有效途径。

一、英语习语的文化来源

英语习语的形成离不开英语文化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古希伯来文化是人类历史的宝藏,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是英语习语的最重要来源。

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神的故事与英雄传说为英语习语的形成提供了素材。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谱系及日常活动。神的形象多面,他们或贪婪自负,或任性自私,甚至有强烈的报复心和嫉妒心,如英语习语Narcissism就是自恋的意思。英雄传说是对于远古历史、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的回忆,英雄是神与人的后代,是智慧与力量的化身。关于Golden Fleece金羊毛,与Helen of Troy特洛伊的海伦,就是英雄传说习语的典型代表。

古希伯来文化与《圣经》是英语习语的又一来源,其中包含大量神话传说、历史记载和法律条文等。如《圣经》中的Eden伊甸园,Noah’s ark诺亚方舟,Babel巴别塔,都有深刻的内涵。

英语习语还得益于欧洲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反对神的权威,确立了人文主义思想,催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笔下的Hemlet哈姆雷特,成为英语习语中“犹豫不决”的代名词,Shylock夏洛克,是唯利是图的同义语。

二、英语习语的类型

根据来源,英语习语主要有以下六类,分别为神话、宗教、寓言、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及其他。神话类习语多依托于一个故事,如Hercules’labor(赫克利斯的工作,比喻艰巨的任务),Oedipus complex(俄狄浦斯情结,指恋母情结)等。宗教类的习语与宗教习俗有关,如Wash one’s hands(金盆洗手,表示不再做某事),Solomon(所罗门,指智慧的人)。寓言类的英语谚语有Snow White(白雪公主,指美丽的女子),Cinderalla(灰姑娘,指一直未被赏识而一朝走运的人),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杀鸡取卵)。历史故事类型的英语谚语有,Sword of De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喻随时会发生的危险),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喻惨遭失败),Watergate(水门事件,指政治丑闻)。文学作品类谚语,顾名思义,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人物或事件,如Caviar to the general引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意为阳春白雪,即不能被普通大众接受的事物。如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意为年纪虽轻却有头脑。又如Huckleberry friend出自于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作品《鲁滨孙漂流记》,指要好的老朋友。除了以上五类英语谚语,还有一部分谚语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总结,如Birds of a feather物以类聚。

三、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习语的翻译过程该秉承等值还是等效,是翻译界一直争论的问题。事实上,由于英语习语的来源广泛,类型划分众多,无论是等值或是等效理论,并不能完全涵盖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因此英语成语的翻译更提倡对两种理论兼收并蓄,采用直译与意译的策略。

采用直译法翻译的英语成语能够真实地再现原文风貌,传递原文的人文精神。但更多的时候,直译并不能较完整和真实地反映原文的涵义。由于英汉民族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意义接近的成语在表达方法上不尽相同。这时翻译者就要把原文中的比喻形象转换成目标中的译文。如black sheep害群之马,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捉鳖。

大多数情况下,直译也被纳为异化的方法,意译被纳入归化这一类。英语习语Kill the goose that lay the golden eggs,直译就是“杀鹅取卵”,而在中国,鸡是更常见的家禽,在中国有“杀鸡取卵”的说法,故此习语就以归化的方法,译为“杀鸡取卵”。又如英文中有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的成语,直译就是流淌着牛奶和蜜汁的土地。事实上,这一成语的核心意思在于表达土地之丰饶,因此采用归化的方法,将其译为“鱼米之乡”。

综上所述,由于英语成语的来源广泛,分类繁多,因此采用灵活的直译与意译的方法,既可以真实地表达原文的涵义和文化背景,又可以兼顾目标语言的特点,有利于读者阅读与理解。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一直英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直观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本文将就直观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索。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国际语言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英语教育也成了我国教育的必修课。然而,尽管社会各界和学校、教师都极为重视英语教学,但是“英语难学”的问题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许多学生都发现在英语学习中,很难脱离汉语的影响,对英语的认识和运用存在较大的难度,以至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这对英语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要从教学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学生学习英语难的问题。而直观教学就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跨越语言障碍,理解英语,学好英语。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由捷克的爱国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得到了检验和论证,如今直接法外语教学已经得到了定型。一般来说,直观教学是利用实物、图片、表演、形象语言等一系列直观手段来组织的。其是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入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为英语概念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创设条件,让非英语母语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

一、形象直观教学的运用

形象直观教学的作用就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氛围中进入英语语境,让学生迅速的掌握英语知识,形成长久的记忆。而当前许多初中学生觉得英语难学主要是不能理解和不能形成有效的记忆。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运用形象直观教学,可以让学生跨越母语障碍,不要从含义的思维出发,不要把每一个英语单词和句子转换为汉语再进行理解,这样的方式是进行了思维的转换,是间接的学习行为,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效率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在“What color is it?“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形象直观教学,以“color”作为切入点,将各种颜色与对应的英文单词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掌握和理解相应的英语词汇。这样有利于教师集中学生的专注力,有助于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思维,对学生进行全程引导,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是初中英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形象直观教学的基本运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方法有点单调,也较为简单,特别是现在部分小学生已经开始接触英语学习,对基本的词汇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过程较为简单,则可能很难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对形象直观教学进行一定的加工,实现教学过程和内容的丰富化。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个铅笔盒,以“color”的学习为基础进行教学,过程如下:

Look at this,please. What is it in my hand? It’s a pencil-case .It is my pencil-case. Now ,I open the pencil-case.I see a pen and a pencil in it .what colour is the pencil-case?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化的教学,可以将形象直观教学丰富化,在让学生对“color”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再进行教学拓展,如可以继续延伸“Now,who wa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his own pencil-case?”在这样的问题拓展下,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形成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增加课堂活动,组织表演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一个常用形式之一,就是表演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调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组织课堂活动,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转换为行为或者肢体语言,或者对话情境等。一方面是增加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学与用之间实现完美转换和结合,另一方面是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融入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两方面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对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有着积极的帮助。在学习“near-sighted“这个单词中,教师可以自己利用表演直观教学法:一Boys and girls can you see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clearly? Ofcourse,you can.But lcan’t,see the black—boardclearly.Why?(眯着眼) Because I am near—sighted,and my sight Is rather weak.I am near—sighted.Ican't see faraway.Now I have to put On myglasses!(戴上眼镜)Oh,yes.I’m so glad now(作高兴状).I can see the blackboard learly now!d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学生的参与,组织由学生表演的课堂活动。 转贴于

三、结束语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要以教学的效果来衡量。因此,在直观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课堂活动的组织,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评价直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而不是进行教条主义式的运用。

参考文献

一直英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直播间 英语教学 空中英语教室 听力训练

直播,是近期网络中频频被人使用的一款软件,有海外代购的直播、女性护肤化妆技巧的直播、养生课堂的直播以及学生课堂的直播。有一些直播间人气火爆,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参与并聆听、在线提问、现场解答。从本人开始接触直播间这个新词,到自己亲身体验作为一名陌生人进入直播间进行聆听,然后开始反思:直播是否也可以用于英语教学?这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课堂中,我经常苦恼学生没有足够的听,缺乏大量的听力,导致对单词、句子意思的不理解,阻碍了上课的节奏。如果能够利用好直播,把教室学习英语变为空中英语,随处可听,随处可学,这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听力练习?使学生模拟在一个英语的环境中?带着这个反思,我把直播引入了自己的英语课堂。

一、直播模拟了语言的沉浸式教育

语言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自身的母语出发,作出反思:为什么我们并没有背单词、背句子、记语法,就可以脱口而出?为什么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母语说得那么好?反之,我们每天苦苦记单词、学语法,却一直学不好英语?

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生长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这,就是沉浸式教育。对于语言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沉浸式学习。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习英语的人能够长时间处于一个完全说英语的环境,那他对英语的理解,并不需要过多的刻意背诵单词或者学习语法,因为他已经把英语视为自己的母语,每天大量的聆听,积累到一定的量,必然可以脱口而出,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是国内的学生缺乏这个出国沉浸的优势,那么,直播可以帮助学生模拟自己在一个说英语的场景中,完全沉浸于一个English-speaking environment。

二、直播o英语教学中的听力带来了变革

直播最大的优点,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直播不同于一般的英语电台,它是教师利用的一个平台,编辑出一系列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听力材料,可以是课文、对话、场景模拟描述、产品描述、英文歌等,有针对性地听,回到课堂上加以讲解,无疑是模拟了一个强迫性让学生做了预习工作的动作,但是“直播”比“强迫”一词更具有趣味性。直播内容用于课前热身、课后复习、平日口语训练。课堂效果也比平日要强许多。我总结了利用直播练习学生听力的几个要点如下:

1.课前听:不求甚解地听。每天给学生布置的直播内容,不需要太多,最开始的听力内容时长控制在1分钟内,但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此内容听九次以上,反复听,不要求学生能够听懂所有的内容,旨在学生能够对英文的句式、句子分割以及说话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概括的了解。为了与一般的英语电台广播区别开来,直播内容的前后,可以插播几首课堂上学生学过的英文歌,用来调节气氛,只要听力的内容足够贴近学生的日常,学生会很愿意收听。

2.课堂中的听:理解场景后听、掌握关键词汇后听。第二阶段的听,是教师课堂上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精听。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两次这个1分钟的听力内容,学生会快速反应到是自己前一天反复听到的内容。此时,教师需要用英语加以描述听力内容中的场景,用到一些引导性的语句,例如:Where does the passage take place?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这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到场景中来;等学生熟悉了场景描述以后,教师可以挑出一些关键词汇加以解释,这里的解释,可以尽量多用英文去解释英文单词,配合一系列例句,可以是教师造句,也可以是教师说中文,学生用英文翻译,这个环节是测试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该单词的意思,考察学生对单词的运用能力。课堂上的这个主体,已经帮助学生解决了听力内容的理解困难,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3.课后听:有感情反复模仿的听。课后的听,是在课堂深度学习以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边听边跟读,用自己最大能力跟读、模仿,此时学生已经理解了场景,学过了单词,有了前面反复听的基础,带感情地模仿这段一分钟的听力内容,难度已经不会很大了。尽管学生不能一下子完全模仿出来,但是反复练习,进步是可以很快看得见。

三、英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沉浸式学习对于学外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善于利用直播间,给学生带来更多课后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还可以在直播间与老师同学们一起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变换着练习方法,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许多语言知识。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学生们面对英语笔试考卷不再觉得很困难。因为沉浸式英文学习,已经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语感。

一直英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henwetrytostudyitsculture.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视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is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gowiththe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beallat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otherfishto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a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cat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hide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方面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doginthe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isthesoul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happyfamiliesresembleoneanother,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isEast,andWestis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15]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2]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3]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第二版.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p.3。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

[5]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6]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p.92。

[7]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24。

[9]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0]沈超英.《圣经》与英语谚语[J].大学英语,2002年,第3期:p.45。

[11]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p.45。

[12]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3]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p.29。

[1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4。

[15]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年,第6期:p.36。

[16]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99。

[1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3。

[1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5。

[1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5。

相关期刊更多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

生殖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器官移植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