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范文第1篇

四月八日,晴。我和先生带着心爱的相机出发了,来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湘江河畔。说它熟悉是因为我在离湘江河畔不远处的湖南大学整整生活了16余载,说它陌生是因为我每天忙于生活琐事,都快忘记大自然的存在了。

一路停停走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湘江河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床上随风扭着秧歌的油菜花,黄的是那样的美丽,仿佛是那一闪一闪的小星星。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恨不得拥抱整片油菜花,闻个够,看个够,亲个够……“来吧,给我和油菜花来个合影好吗?”“啊?留住青春的尾巴啊!”先生最会说话,说到我的心里去了。“咔嚓,咔嚓……”照了一张又一张。“快看,那里青草萋萋,好漂亮啊!“我指着不远处浓绿的野草,发现“新大陆”似的,暖阳高照,整个大地都苏醒了,活跃起来了。我不忍心踩着嫩绿的青草,只好蹲在旁边轻轻抚摸它那柔软的散发着清香味的”秀发,如醉如痴。“咔嚓,咔嚓……”先生很配合我的一举一动,相机里留下我和青草亲密接触的一幕幕。“嗨,看哪,一艘小船在湘江河里飘荡呢。”我又发现了“新大陆”,好不惊喜啊!我踩着高低不平有些许裂缝的河床,不经意间又发现有人在这垂钓。我悄悄地靠近钓竿,轻轻地扶着钓竿,生怕把鱼儿吓跑了。“咔嚓,咔嚓……”照相机一闪一闪的,河对岸的毛主席相也和我一起定格在这一瞬间,他在朝我微笑呢!

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湘江河畔曾经有多少风流人物留下靓影,为的就是感受这里的人文气息。今天的我很自然的感受了这一点,感受到了这里的春意盎然。

青青河畔草范文第2篇

穿过忽明忽暗的竹林,登上黄绿错综的长堤。清凉的河风,涌出山谷,拂过河滩,迎上脸庞,沁入心脾,思绪从尘世的烦燥中慢慢超然,在这幽静的江畔,随风飘逸。

踏着紫红的苔藓和随意铺撒的黄叶,展开江畔长长的画廊。

几头黄犊在草坪上悠闲的享用着青草。灰白和鹅卵石在绿地碧水间,齐展展的铺开。曾几何时,石缝间的几秆芦苇几蔓延开来,在河滩上星罗棋布。她们将根深深的插进石缝,汲取大地沉积的养料,顽强的生长,繁衍。那一簇簇,一枝枝,灰白的飘须,修长的茎杆,坚梃剑叶,潇洒神气,风度翩翩。在这里,扎根乱石滩,繁茂洪水后,飘絮金风里,历吏的沧桑在这留下了剪影。

两带青江坏抱沙洲,在山脚汇流,伴着一脉山南逝,时有几只苍鹭随风而起,逐波而去。

江畔到这看似完美了,可隐隐的又觉得还缺点什么。自然之神拿起画笔,不经意的一点,南边的草坪上亮出一湾镜湖。平湖如镜,青山倒映,绿树投影,还有那气定神闲的老渔翁。长长的鱼杆突然一扬,惊起凝神的翠鸟,拄起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鱼,皱纹里漾溢着盈盈笑意。

青青河畔草范文第3篇

黑马河:黑马河位于西宁以西约220公里处的青海湖边上,是青海湖环湖公路的起点;二郎剑游船:二郎剑游船位于青海湖的主景区二郎剑景区内,是游玩二郎剑景区的重点项目;青海湖骑行:围绕着青海湖一圈的环湖公路是中国最美的公路之一,路旁有蔚蓝的湖水、碧绿的草场、金黄的油菜花田;青海湖沙岛:沙岛位于青海湖东北部,是延伸进入青海湖中的一片巨大沙丘地带;青海湖洱海草原湖泊:洱海位于青海湖东侧,环湖东路约6公里处,紧邻湖畔,是一个长条状的淡水湖;青海湖泉湾:泉湾,那尕则滩涂沼泽地,位于青海湖西南边,主要生长有湿生植物苔草、扁穗草、杉叶藻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青青河畔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悲凉 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7-

一、审美影响

中国自商周以来就是一个深具忧患意识的民族,从文人的歌吟咏叹中处处可寻绎出感伤和悲慨的主旋律。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汉末纷繁动乱的社会现实使得文学艺术也带上了强烈的悲愁基调。作为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很敏锐的感受并自觉地接受了它,于将内心压抑下的心绪体验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作为心灵外化形式的诗歌就自然表现出以抒悲情为美的审美风尚。此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然在知识和经历上不可能只是那些带有悲愁色彩的东西,可他们诗歌的内容大体相同,美学风貌基本一致,原因还在于其生平遭遇和审美情感审美趣味相一致,所以他们不管选择哪种题材渲染的都是这种悲愁的气氛。

二、主题及哲理

在主题方面,《古诗十九首》的内容描写的多是倍受压抑的爱情苦闷。《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青年男女长期受压抑的爱情苦楚。此外,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有志之士长期的游宦飘零,使得身心憔悴,因此故园之思常常萦绕心头。《涉江采芙蓉》一首中,诗人欲采集芳草赠“同心而离居”的佳人,但“所思在远道”,山河漫漫万里迢迢,由此更加思念故园。这种“鸟倦飞而知还”的故园之思成了《古诗十九首》中典型的主题。《古诗十九首》的悲凉风格,还表现为生命无常的忧患主题。《东城高且长》中,诗人无法排遣胸中的愤懑,又不愿在声色中求得暂时的宁静,而岁月流逝,暮年不请自至,他仰天长叹:“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其不满与愤懑则多是“小我”的心灵苦楚和个体生命的价值关注,他们面对苦难无力支撑,于是只有坠入眼前的物质享乐。如《青青陵上柏》云:“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生年不满百》则更为直露:“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对死亡的恐惧,一方面产生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另一方面又能唤起诗人对生命的无限珍爱,尽情享受短暂人生所带来的生命。《古诗十九首》中处处弥漫着这种“梦醒了无处可走”的悲哀,体现了那个时代典型的悲剧特征。

《古诗十九首》中的多个主题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还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青青陵上柏》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充满寂寞悲凉之感。而在《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之中时时流露的芳华早逝之感使人不禁生出对青春易逝的惋惜。《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又写出意识到人生短暂苦乐参半后纵情享乐的普遍心态。这些哲理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认知,始终贯穿在《古诗十九首》中,使这组古诗蕴藉深沉,温丽悲远。

三、艺术手法

《古诗十九首》抒情时不径直言之,而是委婉曲折,借具体物象来阐明情思,含蓄蕴藉而又意味深长。如《青青河畔草》中开头两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以无人知道的河边小草和沉静的园中绿柳起兴,随后刻画出一个独居高楼、郁郁寡欢的弃妇形象,颇有寄托之致。在《古诗十九首》中,以具体物象起兴发端的诗篇,由物象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而以写景叙事发端的作品,则极其自然地转入到抒悲凉之情,水到渠成抑扬有致。它的意境常常弥漫着悲凉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那个动乱时代的精神气息。《明月何皎皎》以悲秋起兴,“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通过对秋天夜空和四周环境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满目萧森”的气氛,正好契合诗中主人公体味出世态炎凉后的悲苦心境。《古诗十九首》正是运用比兴、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创造出高远凄清又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在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上,令人回味无穷。

《古诗十九首》为表现悲凉的内容,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往往选择冷色调的物象,人的情绪通过意象具有的感彩展现出来,显得悲凉含蓄。这些诗人们尤其喜爱衰朽的景物,如白露衰草、秋月秋蝉等。种种冷色悲凉的事物,既是诗人内心苦闷的象征,又超越具体情感具有普遍意义,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衰朽之物抒哀情的文学传统,尤显悲蕴之美。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隐喻游子思乡之情,多被后人引用;“人生天地宽,忽如远行客”(《青青河畔草》)已成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的形象概括。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其悲凉蕴藉的诗风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青青河畔草范文第5篇

谷亭镇自春秋战国以前,就是赫赫有名的鲁僖公与齐侯、宋公等人会盟的地方。小镇老街东首,至今还有宁母街,我曾经在这个地方居住多年。所谓街道,其实只是逼仄的小胡同,同所有小城镇绕来转去的胡同,没有什么分别。小巷街口,还有清末民初的老屋遗存,是两间旧式青瓦层叠覆盖的东配房,有龟裂的木质梁柱,以及向外略微翻翘的屋檐,可以想见当时堂屋的规模,肯定是雕梁画栋,气势非凡。

但我依然经常忆起,这不能抻直的小巷里,有我童年的影子,时而自南向北奔跑,时而触摸老屋立柱,或在青砖墙基的缝隙里,抠出几枚乾隆通宝制钱。

宁母街或许并不久远,像这幢流落于红尘凡世的百年孤独老屋,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枚瞬间绽开的红荷,被有幸参与修筑这个建筑物和进去做过客的人们欣赏着。

当初结盟所处的宁母亭,现在已经随着无尽岁月,湮灭于鲁西南漫天的黄尘与不断变化的画卷之中了。鲁僖公谷亭会盟时,微山湖还没有形成现在的庞大水系,可仍然是水资源丰沛的渔樵之乡。否则,鲁隐公也不会在这里惹出“公矢于鱼”的历史公案,导致春秋以降的礼崩乐坏。

五百多年前,这里才有如此宽阔的湖面,以及更为辽阔的湿地粮仓。

晋顾恺之所著《论画》,谓之“凡画,人最难,次山水。”这同记叙人物山水的散文写作差不多。只不过,“次山水”的纸上论画,挪移到散文的创作上,也的确有不易描述之处。微山湖畔的水乡秀丽风景,与我朝夕相伴,它是夹带在历史书籍里的一片藏书票,上面有哲学家诗人荷尔德林的梅斯基尔希镇和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康斯坦茨湖的影子,但终归是历史厚重的谷亭镇和土生土长的微山湖。

微山湖是乡土版画的美好典范,它用浑黄的水和绿色的草,打造一个属于我们的版画。它的文化底蕴,就是怀思故乡的情节,没有比这种情节再能打动人心的了。苍鹭在湖的上空盘旋,湖水与鸟群的中间,有棉团般洁白的云彩,它们与渔村上空孤直的白烟,停顿在一场丰盛的渔家婚宴之后。河滩上的天鹅和灰雁,是最雍容华贵的天地使者,也是撞进人类视线的神秘来客。它们来了,它们走了,关乎湖泊的自然环境和未来命运。

村庄是湖畔原始的遗存。如果走进宁静的村庄,轻松地完成对一个村庄的表象考察,就可以发现裹在冬季里的村庄,锅灶上开始升腾出稻米的浓浓香味。这是农家的味道。村庄是蜗居湖边的诗人和哲学家固守田园的精神归依,有了盘踞于绿色麦苗中间的村庄,这个小镇的历史才是完整的。

在清晨或者傍晚,我们还能有幸看到几朵白云,被出巢或者归巢的水鸟翅膀拍碎。我有点不相信,几朵云彩点亮乡村,让临近湖泽的乡村,能够散发出草青色的光芒。北方的冬天,乡村或许有点儿褪色,但是仍旧散发着麦草的气息,如同街头的那间老屋,还有昔日绕梁的鱼香。张开肺叶可以得到湖的丰盈之气,闭上眼睛可以听到湖泊的律动和喘息,盘腿打坐可以拥有整个湖泊,这是湿地的功用。如果是在中午,面对湖泊,还可以在自己微闭的眸子里,找到所有河流小溪的脉络。它在呼吸。它的呼吸,融合进我们的生命。

在这片土地上寻找,还能体察到它的别样美丽,这是一个慧眼识珠的过程,犹如从开始相恋到终生相伴的男女。在我四十多年的自然寻觅以及平淡无奇的乡间跋陟中,我能够触摸到具有清澈溪水般农民的眸子和心灵,清澈河水般动植物的语言和影像,清澈湖水般乡村的风俗和习惯。他们由溪及河,由河及湖,将人同这片神奇土地的感情聚汇起来。

湖畔都是以这样的状态存在着。有历经千年人脉旺盛的湖边古镇,有花红柳绿藏于一隅的农家小院,有贵族血缘渔樵打扮的殷姓耕读世家。这些活生生的屋宇、桥梁、山川、河流、野生动物、普通人物的画像,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讲述着微山湖畔由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缓慢过程。我知道,中国原滋原味的乡土风俗,都遗存在偏远的农村。

我已经揭开了湖畔的画卷,真是妙不可言。

相关期刊更多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教育委员会

重庆图情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图书馆

青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