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文第1篇

前几天,在我和一位同学身上发生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想知道就来听我讲吧。

有一天,我在讲台上玩游戏,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略名)不知道被谁推了一下,撞到了我,我很生气,不一会,我称他不注意,一下子推过去,把他推到了讲台下,他气得脸通红,大声说:“放学我在花园等你!”我一下子很后悔,想:“他不是故意要推我的,我为什么要故意推他呢?”我偷偷瞟了他一眼,看到他的脸通红,看样子很生气。

放学后,我站在花园里等他来,可是,没想到,他来到我身旁说:“刚才那件事就算了,我们还是做好朋友吧!”我一下呆住了,没想到他会说出这种话。许久,我才说:“好吧!我们做好朋友吧”就这样,我们一路说说笑笑,直到十字路口,我们才依依不舍的分手了。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储志新,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党委副书记、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薛峰,常州大学学生工作处;常愉,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183-02

信息时代,突发事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是司空见惯,频繁出现于各类新闻媒体。如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也日益增长,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社会各界很容易获取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信息以及扩散其引起的网络舆论,从而给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浅析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

(一)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地点主要是学校内或校园周边,其主要的对象则是学生,主要的危害则是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利以及财产安全权利带来实质性损害,进而从根本上严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一般来说,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公共管理类、公共安全灾难类、卫生类以及心理类四种。首先就公共管理类而言,主要是指学校的一些政治性事件或是由学校的管理引起的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包括一些游行、非法集会以及绝食等突发事件。其次就公共安全灾难类而言,主要是指学校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性事件,同学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又或者是不可预知的火灾或洪灾等事件。其次就学校的卫生类突发事件而言,着重是指学校出现的食物中毒以及出现一定规模的传染病。最后就心理类突发事件而言,则是由于心理疾病引发的一些自残以及自杀事件。但是就目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而言,主要以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居多,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主要是学校的一些不良风气,包括罢课、绝食、群殴、投毒以及自残自杀等情况。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就其实质性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甚至是交叉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征可以表现为: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急迫性、突发事件主体的特殊性以及群体性、事件过程的持久性和多变性、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威胁性、事件的公共性以及快捷的传播性。

(二)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界定及其特点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主要为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从自己的角度或立场出发,就学生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或立场,从而引起校内外网民对该事件的网络关注。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网络舆论主体有着一定的独特性,主要是高校的学生;网络舆论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也即事件信息间的交互传播;网络舆论的主体的相对自主性,即在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畅所欲言,从根本上表明自身的观点和立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由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性,以至于高校网络平台的某些看法和观点良莠不齐,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在网民们偏激的思想以及语言中爆发,形成负面的舆论。这又表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不仅有着快捷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爆发性。

二、 当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一般来说,当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高校管理者缺乏网络危机意识

一旦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部分高校忙于处理突发事件本身,缺乏网络舆论危机意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麻痹大意,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负面性影响并没有高度重视。就目前而言,往往有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学校更先想到的是如何的将消息进行封锁,并对突发性事件进行规避,一方面防止高校的公共形象被削减,另一方面则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刻意隐瞒事实的真相。

但是在网络舆论平台上,部分学生网名为了追求关注度,在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的同时并没有任何的顾忌,有时煽风点火,直接对高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由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又有着一定的爆发性、连带性以及关联性,以至于网络舆论在实际的引导中常常处于一种别有心裁的错误中,这种网络舆论的引导往往有着一定的盲目性,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从根本上造成一定的网络舆论恐慌。

总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由于高校缺乏一定的危机意识,以至于部分高校从根本上摒弃了网络舆论的引导。

(二)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相对不健全

高校不健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同样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往往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仅仅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安慰,并没有另外采取其他方法或措施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引导和帮助或解决实际问题。又由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有着相对复杂的关系和难以预测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决策处理带来了实质性的困难,尤其是现如今时代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其相对不明确的责任主体,严重影响着高校突发事件后续的善后解决工作。

(三) 高校自身的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

高校自身不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一。部分高校的信息沟通渠道相对较少,其有效信息获取的系统也是极其乏的,不健全的信息通联以及缺乏管理机制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某种程度上都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产生了实质性的困难,以至于高校在实际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很难从根本上对信息进行合理的搜集和分析处理,无法从根本上预防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真正把握突发事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高校信息间的沟通渠道的不通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校对突发性事件及时的进行解决,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突发事件的真正管理。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网络舆论引导中,仍然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网络舆论引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确保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有着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就要立足于当前,加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积极引导。

三、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举措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要构建健康的高校网络平台和舆论氛围,就要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持有正确的态度,充分的利用高校网络共享平台,合理的借助于网络舆论引导力量,主动加强网络舆论的导向性,尽可能将网络环境进行和谐构建,进而使得学校网络共享平台有着一定的沟通处理应对机制,从根本上保证学校的稳定发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正确引导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 高度重视高校内涵文化的发展

提高对内涵文化发展的重视,一方面就要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高校的管理服务水平,从源头上上为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学生采取包容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学生更加理性的思考。

(二) 增强网络危机意识,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要想从根本上加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就要增强高校危机意识,同时还要对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不断健全,一方面高校就要成立一些突发事件新闻处理组织,并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一定的预警机制,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进行一定的实时监测,加大网络舆论引导的调控力度,获取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对不好的网络舆论进行合理的规避,最大限度的对师生人身安全以及学校良好形象进行保证;另一方面则要保证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对良好的网络环境进行创造。

(三) 加强校园网络平台监管,及时主导网络舆论

高校对自身的网络平台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管,对每个网络发言者的言论进行严格的把关,监控信息的是否规范性,及时而又准确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主导意识,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舆论。

(四) 积极参与舆论引导,完善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加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就要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出发,合理的利用高校网络共享平台,调节学生突发事件中不满情绪,通过积极而又真挚的行动获得社会和学生的共同支持和谅解,并广纳意见,积极完善自身存在的管理或服务上的问题。

(五) 充分发挥辅导员“线上线下”的思想教育与引导作用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升华,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校园安全危机日益凸显,同时也给我国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当代的大学生们大都是有知识、有思想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关注社会发展,但同时又有着这个年龄特有的热情和冲动。高校内部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转化为社会性突发事件,甚至产生国际影响。因此,必须有效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提高高校治理能力,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而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建立和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突发事件和预警机制的定义及可行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将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主要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也应该属于这一范围。本文所说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学校内出现的给师生带来紧张、恐惧和压力,用惯常处事方法无法解决的危机事件,它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以及后果严重性的特点。所谓的突发性,就是指高校突发事件通常是突然爆发的,在高校管理者的意料之外,而且发展迅速,让人应接不暇,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同于常规事件的处理,一时无章可循,需要管理者马上对这非常规事件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预知性是指,高校突发事件的起因往往是某个偶然性因素引发的,而这个引发因素通常又是隐藏在众多的事件之中。伴随着现在网络和通讯的普及,潜在的信息能够迅速传播,令学校和老师很难及时掌握,并作出预判。后果严重性是指,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还会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和混乱,更有严重者还有可能带来人身伤害和年轻生命的消逝。

虽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的特点,但是很多事实表明多数高校突发事件事前是有前兆有苗头的,因此也是可防、可控的。高校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对身边潜在危险学生的交流和监控,了解潜在危险学生的思想波动和变化,依次可以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扼杀危险于萌芽之中。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目的就是提升应对效果及资源使用效率,从一开始就对危机进行识别判断,及时发现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做到有备无患。

三、建立和健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措施

(一)宏观层面的一些措施和机制

1.颁布高校相关法律法规。发达国家政府部门非常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研究,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由各州立法建立了校园警察,后来联邦政府又制定了《校园安全法》,用以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管理。日本和加拿大等国也同样建立了一套以保护校园安全为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和健全了学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建设,使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也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而我国目前针对校园安全的法律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各大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无法做到到有法可依,有律可查,因此出台相关的高校突发事件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2.加强高校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驾驭能力。首先高校管理者自身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高校应该着力宣传并增加学校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严格履行相关领导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到底”的原则,切实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各项责任落实到实处。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要制定适合本校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这种应急预案应该是操作性强的方案,应该尽可能地把能想到的突发事件罗列其中,并设定好解决措施加以演练。最后,高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校级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以保卫处、学工部、后勤部门、医疗部门等为主,相关部门参与的积极有效的制度网络体系。

(二)微观层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机制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作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首要出发点。高校应该转变自身的管理方式,把“以教师和学校利益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安全为中心”。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关心学生的安危冷暖,面对学校出台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详细认真的解释给学生,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政策动向,尽量使学校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能惠及学生的利益。同时,还要转变管理角色,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新时期的大学生大都是个性极强、思维活跃的年轻学子。他们充分要求维护自身的平等性、主体性以及独立性,对于违背自己意志或者侵犯自身权益的事件比较敏感,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间要建立起不仅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更多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干部深入学生的作用。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应把在校大学生中的学生干部和党员纳入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主体范围。学生党员和干部是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骨干力量,他们来源于学生,整天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又是学生中表现积极的佼佼者,他们的思想言行对其他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学生管理者要重视学生党员和干部的地位和作用,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贯穿到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典范,同时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去发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带有突发性的征兆,使他们成为辅导员老师的得力助手。作为校园里的主人和高校突发事件参与者和被影响主体,大学生参与到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来,有助于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使渠道更加畅通,从而有效地使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人们无法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选择,同时也不能超越自己的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高校也是如此。高校应该通过宣传和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表扬先进批评后进等教育和管理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观念,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减少学生盲目冲动和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教育学生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来加强学生法制观念,通过制定完善的校规校纪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一种规范的空间中活动,使他们知道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结果,从而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减少学生盲目冲动的破坏性行动,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4.加强学生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学生快捷的信息网络。高校应该在学生入校时,建立学生的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主要成员、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等,同时应该继续完善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学年绩点、奖惩情况以及学习和学业情况。高校管理老师应该定期补充学生的在校记录和排除和排查学生突发事件隐含。同时,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非常规性和难预料性,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后,学校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缺乏与社会各界以及学生等相关利益方的信息联动机制,就会使自身陷入被动状态。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快速地恢复系统平衡,使系统回复到原始状态,没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则会使突发事件恶化和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加剧。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和良好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其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和应对套路仍没有根本改变。对此,高校必须建立灵敏高效、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从院系深入到专业、班级的情报情报信息监测网络。同时设立各个监测哨点,由专人随时监测网络上的各个环节,搜集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映的情况及时解决。

5.重视素质教育,构建个体的心理和谐。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当前,一些高校毫不考虑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一哄而上开设许多“热门专业”来迎合社会上的某些需求,而学校的人文环境、课程设置和管理水平上却跟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结果是课程专业增加了,相关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心理承受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是少之又少。每年的心理将康普查也流于形式,一些学生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疏导,长期积压对学校的工作和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高校管理主体要用爱心和责任感接纳学生的有关心理和学业方面的咨询,并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难题,保持健康的心理,提高应对挑战和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峰,黄德杰.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机制研究,科教导刊,2012(1)

[2]章清,金劲彪.新时期高校刍议,当代青年研究,2005(10)

[3]吕丹阳,刘堂灯.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建设,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4]马春娟.浅析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危机预警机制建设,高教研究,2012(1)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突发事件 风险认知 信息传播 行为调查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社会已进入突发事件的频发时期,高等学校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加之大学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得校园危机风险不断加剧。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社会现状,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浅,很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轻信各种流言,产生过激行为,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舆情事件。如“5.12”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各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和手机传播各种版本的余震信息,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权威信息和危机沟通,在学校师生和家长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高校学生在校园突发事件中,既是危机的受影响方,又可能成为危机信息的传播者。细致而深入地把握高校学生对校园风险的认知态度和偏好,以及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信息传播行为规律,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更好地化解危机,将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减到最低,迅速恢复学校正常的运行。

本文在对国内外风险认知理论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设计完成针对高等学生风险认知和信息传播行为偏好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北京、广州4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此分析了学生在校园突发事件中风险偏好、信息需求和信息传播特征。研究结果有利于校方更好地了解学生面对危机的心理特征,采取更行之有效地疏导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校园危机的不利影响。

2.调查设计

2.1调查目的和思路

本次问卷调查的核心目标在于了解并分析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突发事件风险的总体认知情况,以及其对危机信息的传播策略、渠道和对象的选择偏好对志愿服务的总体认知情况,

从宏观、普遍的层面掌握第一手数据。具体思路和步骤如图1所示:

由上可见,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的确定是整个调查过程的关键环节。

2.2调查问卷

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应由问卷标题、封面信、指导语、问卷主体、结语5个部分组成,而整个问卷的篇幅也要适中,过短的话掌握的信息不全面,而过长的话会令被调查者在填答过程中感到厌倦,调查的信息不准确。同时,问卷主体中问题的安排应该有浅入深,敏感或涉及被调查者隐私的问题宜在问卷的后半部分出现。

2.3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高等学校的各类在校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各年级的学生。考虑到各类样本的均衡性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策略,即分别选取上海、北京、广州3个目标城市,再分别随机抽样150名在校学生,样本总量可达到450人。

2.4调查实施

为保证所获取信息的全面和准确,在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选取来自上海海事大学大学二年级的15名学生,在说明调查目的后,要求学生当场填写问卷,并就学生意见对问题的表述进行修改。通过预调查,得到每个被调查者完成问卷的时间基本在10分钟以内,表明其可以较客观和细致地理解问卷意图,保证了问卷信息的准确性。

正式调查在2011年10月开始,持续至2012年3月份结束。主要采取网络调查和纸质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法,问卷的最终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表1问卷回收结果

由上可见,本次问卷的总体回收率和各目标城市的回收率均超过90%以上,说明调查正式实施的效果十分良好。

3.调查结果分析

3.1调查群体特征

被调查学生的性别和年龄构成,男女学生的比例分别为42.11%和57.89%,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其次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可以看出主要以21至25岁的在校学生为主,其次则是26至30岁的学生。再次从被调查者的所在年级可以看出主要以本科学生和在读研究生为主,比例高达85%。最后,被调查者校园突发事件的经历情况,69%以上的学生未经历过校园突发事件。

3.2风险认知调查

3.2.1风险关注程度。在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和他们对不同类型校园突发事件风险高低的排序,反映出学生对校园风险的关注程度。将近57.9%的在校学生会对校园突发事件有所关注,其中23.68的被调查者会经常关注校园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仅有2.63%的学生对其完全不关注。同时基于性别、年龄和就读年级特征的交叉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存在差异,男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要远高于女性学生,而研究生和博士生对突发事件的关注也高于本科学生。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风险的关注度则差异并不明显。

图2不同校园突发事件的风险排序

由图2可见,排在最高的是学校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其次是学生寝室火灾事件,再次是校园偷盗事件,排在最末的是学生参与政治游行,其次是学生外出旅游发生交通意外。可以发现,学生们认为发生在校园内,且可能造成学生伤亡的突发事件风险更高,而发生在校园外的意外或突发事件,尽管影响在校学生,但只要未有不利于学校的正常运行,学生便认为该事件风险并不高。

3.2.2风险信息获取的认知。一旦校园突发事件发生,会引起在校学生的高度关注,由此造成对信息的极大渴求,因此有必要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和获取渠道的偏好情况。首先给出在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突发事件信息需求调查结果

由上可见,学生最渴望了解的是受害者的情况、突发事件的原因以及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鉴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官方应在第一时间向学生传达这三个方面的信息。同时发现男女学生在信息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最关注的学校对危机的处理措施和隐患是否消除,而男性则更关注突发事件的原因和受害者的情况。

其次,给出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哪种渠道了解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见图4),以及对来自不同渠道的危机信息的可信程度(见图5)。

图4 风险信息获取渠道调查结果

图5渠道可信度调查结果

可以发现,来自朋友和同学的信息更易被接受,而且被认为可信度最高,而学校官方消息也被视为可靠性较高的信息来源。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已成为学生了解突发事件态势的重要渠道,特别是以微博、人人网和开心网等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媒介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普及度和可信度。

3.2.3校园安全认知。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使学生具备很好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意识,有助于在危机来临时,不产生无谓的恐慌情绪导致危机的蔓延。通过对学生校园安全知识的需求调进发现,92%以上的学生希望校方加强校园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同时在校园安全知识获取形式的调查上,发现,安全演习、书籍和报纸资料、主题班会和讲座教授的形式更易被学生接受。

3.3信息传播行为调查

3.3.1传播决策。学生在发生校园危机后是否会对外传播相关信息的调查,可以发现71%的学生选择了对外传播信息,因此一旦校园危机传播,学生由开始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是不可避免的。校方不可能要求学生封锁消息,而应该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传播危机信息。

3.3.2传播对象偏好。校园危机中,学生作为信源更倾向于向谁传播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调查结果显示(见图6),家长、同学和朋友是学生主要信息传播对象,比例高达81%,而同时9%的学生会将校园突发事件的信息告诉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公众。

图6风险信息传播对象

3.3.3渠道偏好。学生对外传播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偏好调查结果显示,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是主要的危机信息传播工具,其次则是电话,这与学生更倾向于和自已的家人、同学、朋友等熟人分享风险信息的调查结果较为吻合。同时有29%的学生会通过微博来传播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当代大学生对各类校园突发事件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而他们认为校园内部的源发性危机事件要比校园外部的输入型危机事件的风险高得多,同时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其风险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最关注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的原因、可能的负面影响以及学校对此采取的措施,而且比较倾向于通过同学、朋友等熟人处了解相关信息,校学官方的信息和来自微博和社交网站的信息被认为可信度较高。

第三,面对突发事件,在校学生成为风险信息的传播源是不可避免,而且学生更倾向于通过QQ、MSN等网络通讯工具将相关信息告知家长、朋友和同学,同时也很有可能选择通过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网络媒介向校外的社会公众传播危机信息。

参考文献:

[1]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J].Science,

1987(236):280-285.

[2] Yates J F,Stone E R.Risk-taking Behavior[M].John Wiley&Sons Ltd,1992.1-25.

[3] Wildavsky A.,Dake K.Theories of risk perception: Who fears what and why?[J].Risk Management, 2000, Vol.1:81-82.

[4] Kasperson J X,Kasperson R E,Pidgeon N,Slovic P.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assessing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 and theory[C].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Eds:N Pidgeon,R E Kasperson,P Slovi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46-80.

[5]刘金平,周广亚,黄宏强.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6 ,29(2) :370-372.

[6]于清源,谢晓非.环境中的风险认知特征[J].心理科学,2006 29(2):362-365.

[7]时勘,胡卫鹏.北京民众在SARS疫情中风险认知与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Vol.12(3):293-298.

[8]任轶群,魏玖长.公共危机事件公众关注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 67-70.

[9]王金平等.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度、风险的易了解性等客观因素法[J].心理科学,2006(2):370-372.

[10]周菲.决策认知偏差的认知心理学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 5:75-79.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文第5篇

1.高校辅导员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关系

处理突法事件的应变能力是每一位辅导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高校辅导员负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消除学生的各种顾虑,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预防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责任。

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在思想上和法制上展开教育,化解大学生危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防范意识,避免突发事件的产生,减少恐慌、混乱,或为正确处理突发事件赢得时间。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防治事件危害,对于整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行自我保护,并帮助尽快恢复受到冲击和影响的学生。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直接、最密切,相处时间最长,基本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和心理素质,在整体的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整体上了解学生所思所言所想。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预防突发事件等,辅导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2.高校突发事件频发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砍死教授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北大清华?厅爆炸案等就可见一斑,地方的高校作为聚集了大量年轻学生,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各种主客观因素所致。但整体上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高校突发事件:

(1)政治类突发事件。未能选择正确的表达大学生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而采取非法游行、集合、示威等聚众方法。

(2)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所导致的严重影响了有关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等时间,如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汉川特大地震、2009年玉树大地震等。

(3)校园安全类突发事件。高校大学城建立后高校为中心形成的商业圈给高校的治安管理压力,带给在校期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迫害。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如2008年东南大学动力楼失火事件、2010年河北大学校内车祸案、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溺水事件等。

(4)对学校管理不满类事件。指因为学生不满高校后勤管理、教学管理等,如学生不满学校食堂卫生状况或菜价过高等引发的罢餐、学生不满教学质量引发的罢课、学生不满学校管理诱发的罢餐、罢课、宿舍区闹事、罢浴、破坏公物等事件,引发的考题泄露、破坏公物引发的考试安全问题等。

(5)心理问题类突发事件。指学生由于不堪就业、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而诱发的自杀、出走、杀人、自残等突发事件。

(6)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指由于已知或未知的集体性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诱发的突发事件。

(7)学生个人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因学习、就业压力而导致的自杀,恋爱关系破裂所导致的伤人、自残、出走、报复等事件。

3.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

3.1学生因素

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当前应试教育的主要导向,自小教师和家长都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包括身体健康、思想健康、人格培养等,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市场上不良思想泛滥于网络平台,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深受影响,出现了一系列大学生感情问题,大学生思想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大学生生活问题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过激行为。

3.2学校因素

大学生人数随着当前高考的进一步扩招而成倍增长,与之相矛盾的是而学校的各类软件、硬件设施的发展却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给大学生教学与生活管理工作带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当前高校大多采用多校区综合办学的模式,高校的管理范围逐渐扩大,此举必然给管理带来不便,很多的管理区域覆盖不到,必然降低管理效率,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和弊端。

3.3社会因素

当今世界形式复杂多变,国内外敌对势力有抬头趋势,各种不良宗教组织活动活跃、各种民族分裂势力活动加剧,大学生比较年轻、思想活跃,往往受到这些势力的利用,煽动学生,歪曲事实,严重者变成了邪恶势力的传导者,引发大学生群体事件,出现大学生闹事、罢课、非法集会或破坏公物等系列事件发生。

4.提升高校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途径

4.1逐步完备高校辅导员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高校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的解决方案,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4.1.1建立高校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反馈系统

高校要畅通信息渠道、拓宽信息来源,建立高校辅导员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反馈系统,高校辅导员从多方面了解各类信息,及时化解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因素,在整体过程中进行预警和干预。如当国内外发生焦点、热点事件时,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已经建立的舆情调查制度,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出相应的预防工作,把突发事件遏制在萌芽阶段。

4.1.2鼓励高校辅导员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在学习各种危机理论、提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根据处理有关高校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多年来的体会或借鉴以往教师的经验,建立适合自身的高校辅导员实际的突发件应对机制。

4.1.3建立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交流制度

高校辅导员要建立高校突发事件交流制度的,经常举办高校辅导员之间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沙龙活动、经验交流座谈会,实现辅导员间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共享。高校各院、系间也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防范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4.2制定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高校突发事件做准备并提供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耍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概括地讲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具有突发性、危害性、扩散性、紧迫性、多样性、指向性、群体性等特点是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特殊性,也不同于日常管理工作,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指南的应急预案应该及早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