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礼貌的名言

礼貌的名言

礼貌的名言

礼貌的名言范文第1篇

1、有两种和平的强大力量,那就是法律和礼貌。——德国

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3、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波伊斯

4、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有信与义。——唐张九龄

5、脾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6、彬彬有礼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爱迪生

7、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8、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陈毅

9、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10、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11、永不向权势低头,但要摘帽为礼。

12、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13、唯宽可以宽人,唯厚可以载物。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

14、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15、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朱熹

16、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17、所谓良好教养——切斯特菲尔德

18、你要看见朋友之间用得着不自然的礼貌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感情已经衰落。——莎士比亚

19、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20、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孟德斯鸠

21、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赫拉克利特

22、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

23、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24、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25、有礼貌不一定总是智慧的标志,可是不礼貌总使人怀疑其愚蠢。——兰道尔

26、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27、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

28、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王尔德

2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30、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儒贝尔

31、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卢梭

32、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歌德

33、礼貌像只气垫,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约翰逊

34、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35、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36、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叔本华

37、我深信,再也没有比人的外表(与其说是外表本身,不如说是对外表动人不动人的信念)对于人的发展会有这样惊人的影响。——列夫托尔斯泰

38、周到的礼貌用在那些你不喜欢的人身上,绝不比挑战书尾那句您恭顺的仆人更多一点真诚。当然,这是一种人们普遍赞同和理解的情况。——切斯特菲尔德

39、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孔子

40、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情感。——梅里美

41、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献生

42、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43、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44、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45、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高尔斯华绥

46、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47、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48、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

49、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50、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

51、良好的礼仪的功用或目的只在使得那些与我们交谈的人感到安适与满足,没有别的。要能做到通过恰如其分的普通的礼节与尊重,表明你对他人的尊敬、重视与善意。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能做到这种境地,而又不被人家疑心你谄媚、伪善或卑鄙,是一种很大的技巧。——洛克

52、仁之发处自是爱。——朱熹

5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54、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55、真正的礼貌就是克己,就是千方百计地使周围的人都像自己一样平心静气。——蒲柏

56、有礼貌的人,能走遍天下。——德国

57、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58、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59、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

60、没有礼貌的人,就像没有窗户的房屋。——维吾尔族谚语

61、尊人立莫坐,赐坐莫背人。蹲坐无方便,席上被人嗔。又尊人与酒吃,即把莫推辞。性少由方便,圆融莫遣之。——唐王梵志

62、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63、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64、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65、一切礼仪,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为,言不由衷的欢迎,出尔反尔的殷勤而设立的;如果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形式就该一律摈弃。——莎士比亚

66、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佚名

67、假如自负,虚荣心或愤怒使儿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听恐怖心的劝告,这种心理便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消除掉,应该使他稍稍考虑一下,降低火气,三思而后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险。——洛克

68、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69、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颜元

70、是否能对粗鲁者保持耐心,这是检验良好礼貌的标准。——所罗门伊本加比洛夫

71、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72、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

73、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74、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歌德

75、彬彬有礼并不破费钱财。——欧洲

76、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

77、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78、知耻近乎勇。——孔丘

79、讲礼貌对人并无损害。——意大利

80、在男人身上,智慧和教养最要紧,漂亮不漂亮,对他来说倒算不了什么!要是你头脑里没有教养和智慧,那你哪怕是美男子,也还是一钱不值。——契诃夫

81、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82、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达尔文

83、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孟德斯鸠

84、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85、礼貌比法律更强有力。——卡莱尔

86、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

87、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郭沫若

88、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歌德

89、人必知道而后知爱身,知爱身而后知爱人,知爱人而后知保天下。

90、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91、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92、教养中寄寓着极大的向往——阿诺德

礼貌的名言范文第2篇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礼貌的名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礼貌用语 中西文化 文化差异

礼貌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一直被视为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存在一种礼貌和广泛使用礼貌语言,清楚地表明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这一特定语言。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在这两种文化的社会功能相同,但它们在实际使用中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此文化是礼貌的语言行为,在彼文化中则是不礼貌的语言行为。研究礼貌用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差异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根源。本文将从以下四个部分讨论这些差异。

一、问候语

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普遍存在,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遇到别人,无论他或她,问候均被认为是礼貌的行为。它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道德修养准则。然而,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问候方式。越是传统型的社会,其成员似乎越不喜欢使用情境问候。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国家,那么中国的问候更不依赖于情境和公式化的问候,问话内容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而美国的问候往往有明确的模式化的套语和对方打招呼问候。在汉语中,大家平常打招呼就是“你吃了吗?”或者就是“你到哪儿去?”,表示对对方友好和关心。而这种问题对英美人来说就是一种冒犯。这些友好的寒暄语在西方人听来不仅感到奇怪而且感到不快。当你使用“Where are you going?”打招呼时,他们就会感到不高兴,以为你在打听他人的私事。而当你用“Have you had lunch?”向他们打招呼时,对于一些西方人,这个问题可能意味着“我也没有吃。让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或者“如果你没有,我想邀请你到我家并邀请你来吃晚饭。”。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谈论天气作为问候的手段,如“Is this not good weather?”,而不是对个人的事务性的问候。英美熟人之间碰面,互道声“Hi”或“Hello”就表示打招呼了。

在中国使用的一些问候不带任何信息,人们并不需要回答诸如“你去哪儿?”、“你吃饭了没有?”和“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汉语里询问他人行动去向或询问个人情况的问候语让英语国家的人无法接受甚至反感。这是因为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在西方这些问候语被认为是入侵他们的个人生活,而不是友好的祝福,所以应避免这种问候方式。在英美一般是这样的口头模式:“Good morning.”“Hi.”“Hello.”“What a good day!”等。中英文问候语言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语用功能是相似的。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方式向别人打招呼“你好”和“早上好”等。

二、恭维与应答

恭维语作为一种社会言语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恭维是称赞某人的价值,出于讨好对方的目的而去称赞、颂扬。中文和英文在恭维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英美国家人心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个概念在他们头脑中深深扎根,因此当他们赞美一个人通常是客观的。例如,当一个人称赞你做饭很好吃时,你应该回答:“Thank you!”他们的赞美通常是客观和真诚的。因此,英美国家的人会很高兴接收别人的恭维语。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接收到别人的赞美就立刻回答“过奖了”“惭愧”一类的自贬词语,以示礼貌。例如,当中国人邀请其他人在家里吃饭,吃完后主人经常说:“饭做得不够好,希望你能体谅一下。”中国人喜欢用这句话来贬低自己。但是,这会令西方人感到困惑甚至会怀疑你的真诚愿望。

在英美文化中,对一个人的外表和成就的赞美是最常见的赞美内容之一。比如:一名男子在公共场所赞美一名女人的外貌和着装。而女人会很高兴地接受恭维。但在中国被认为是不礼貌,那些恭维行为被认为是放荡不羁和不礼貌的。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在一辆巴士上,一名男子赞扬一位年轻女士的外貌。这位女士给了该名男子一记重重的耳光,而不是接受他的赞美。你可以想象当事人的尴尬。

据调查,英语恭维语除表示欣赏以外,其主要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西方人喜欢求新求异,因此常对某种“变化”、“新意”加以恭维。而中国人喜欢求同,因此“变化”和“新意”受恭维的程度远低于西方。

三、称呼语与礼貌

称呼语是用来指称自己和别人的词语。在语言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由于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和宗族的限制,在中国的称谓远比英美国家复杂。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交际者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汉语中的称呼语很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可以说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汉语中的“称呼”准则是一条重要的礼貌准则,而在英美文化中它不足以成为礼貌准则之一。

在中国,孩子不应该直接叫他们父母的名字,同样学生也不可以直接叫老师名字,下属对上级也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将被视为不礼貌。中国喜欢使用称谓,显示亲属关系,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冠以X爷爷、X阿姨、X姐姐、X哥哥等称谓。这使得西方人非常困惑,甚至使中国儿童感到模糊。在西方国家这是很常见的互相直呼其名,有时他们在之前的名字加上Mr.,Miss就可以了。

四、致谢语

致谢在汉英文化中都普遍存在。致谢行为虽小,却是肯定性的、常规性的礼貌举动。正确地使用致谢语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营造友好和睦的社会氛围。而致谢语使用不当,就会伤害交际者之间的感情,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在英汉语中,表示感谢的方式有很多种。英语中的“thank you”和汉语中的“谢谢”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感谢词。在中国,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熟人之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不大言“谢”。而道谢的话一般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或者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才使用;而在英语国家,即使亲密无间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之间,在对方为自己做了些事情时也会真诚地致谢。

另外,当受到别人感谢时,中国人会回答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自己人,不必客气”之类的话。而英美人则会回答“You are welcome.”“I’m glad to be of help.”或“It’s my pleasure.”等。

礼貌语言在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其具有普遍性,但礼貌是一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特点,当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最好是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以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Samovar,Larry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敏.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3).

礼貌的名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礼貌原则;英语写作;语用含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之比较

礼貌原则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标准也各有差异。如leech根据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的言语习惯、会话的文化特点等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即:1、得体准则: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3、赞誉准则: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6、同情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顾日国结合其导师leech的理论,根据汉语的文化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称呼上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慑“礼貌”,“有教养”。4、求同准则:就是注意与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保持相称,说话双方要力求和谐一致。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把顾曰国“礼貌原则”的五条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在语用含义和文化价值上是有差异的。其中的“贬己尊人的准则”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如在指代自己时。中国人常用“鄙人”、“晚生”、“在下”等;而指代他人时。则常用“您”、“贤弟”、“贵公子”等。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特点。称呼方式与礼貌有关。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折射出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思想感情。如亲呢、喜爱、威胁、警告、讽刺、戏谑等。汉语的称呼一般需要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属、同事、师生:上下级之间要体现出职务、头衔。如“二叔”、“李局长”等。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称呼,遇到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称呼。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也用不同的称呼,这充分体现出汉语称呼的礼貌性。再称呼语上,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是“重名分,讲人伦”,所以在称呼上也要遵循“仁”与“礼”的法则。要遵循“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为本”,“名为用”,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提倡自我表现,个性解放,所以在称呼上也往往以“先生”、“女士”代替,一般都可以直呼其名。即使儿子称呼老子。下级称呼上级,学生称呼教授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同时也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并以此来提高跨文化的交际意识。

二、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重要性

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而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英语写作中不应该只了解语言写作的知识技巧,还应该学习语用知识。培养语用能力。即语育的得体表达能力。何自然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研究话语的得体性就必然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礼貌原则、幽默原则和克制原则。使用礼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wolfson对外语教学及其运用效果的研究发现。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本族语者比较能够容忍非本族语者(外国人)的语音和语法错误,但对违反说话原则的行为,即文化差异引起的非语言结构上的行为却难以容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那么什么是礼貌呢?根据汉语字典的解释。我们知道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是一种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但礼貌同时又具有其民族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礼貌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又有不同的礼貌规范。一个民族视为礼貌的,另一个民族也许就认为是不礼貌的。礼貌的原则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而为了尊重对方,说话人需要适应语境。采用一些适当的交际策略及礼貌。以求最佳效果。在实际语言交往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说话者所使用的词语、语法都没有错误,但由于没有适当地运用礼貌原则,结果使交际效果受到影响。打了折扣。有一个例子:一个中国学生和美国指导教授交谈学习情况后,说“我的英语不行,可能没有把观点说清楚”。教授说“yourenglish is very good,much better than my chinese。”这个学生觉得哭笑不得,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甚至是讽刺,因为他知道这位教授对汉语是一窍不通。其实他是在用汉语文化的观点来理解美国人所说的话,不清楚对方是在好心地鼓励他,用令人轻松的“比较”来鼓励。如果这名学生的英语真的不好,中国教授可能会用“暗示差距”来鼓励。说“还行,如再努力几点就更好了”。因此,在英语写作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学习礼貌原则。研究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提倡并遵守礼貌原则。

三、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应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实现。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学习礼貌原则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礼貌有明显的民族性。因此,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了解英语文化的历史、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这样学习者才能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内容采用得体的礼貌交际手段。例如,在给美国籍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有“买东西”一课。教师讲完描述衬衫的颜色、质量、大小、长短后,让学生练习。要求是:“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在购物中心买东西,你的朋友正在选衬衫,请你给她提个建议买什么样的衬衫”。一看到这个题目,一个美国学生就说:“不用做这个练习,不实用,因为我们不可能向朋友提建议买这个,不买那个,买什么样的衬衫完全是她个人的私事儿,我们不会干涉。”这里就存在着文化差异。中国文化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的文化中也许就会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中国人帮朋友买东西,提建议完全是人之常情,也习惯选择“建议”的言语行为。但在西方他不但不会领情,甚至还会认为侵犯了他个人的自利。再比如对“恭维”和“间接恭维”的理解。聚会上我们会常听见类似的话:“your hair style is lovely”,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可能会回答:“thank you”。再问“did you do itin park mall?”答“yes”。这个对话说明我们是理解本族语“间接恭维”的言语行为的。所以会回答thank you。但我们也许不知道这种恭维也是表示愿意交谈的一种社交方式。而最后的简单回答yes,会使对方以为这个中国学生不愿意继续交谈。所以文化因素是影响语用理解的最复杂的因素,学习礼貌原则必须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礼貌的名言范文第5篇

“见人不施礼,多走二百里。”是一句很有用的古语。意思是:如果对人没有礼貌,问别人什么,别人都不回答,这样就很容易吃亏。所以对别人有礼貌,别人也会对你有礼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礼貌的当代故事,供大家参考。

礼貌的当代故事1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文明礼貌的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一天,两位客人来到一家商店。其中一位大汉还没踏进商店的门就朝里面大喊:“老板,快给俺拿两瓶冰啤来,快点!”可是老板见他态度粗暴,并没有做出反应。这时,另一位客人走进商店,他先走到服务台前,礼貌地问:“您好,请问放饮料的柜子在哪?”老板见这位客人彬彬有礼,也礼貌地回答:“放冰饮料的冰柜在门口那边,不冰的在前面的架子上。”旁边的大汉见了这一场景,默默地低下了头。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有礼貌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宽容的语言能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有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一所著名大学观察学生们的在校生活。当他经过食堂时,一位女同学因为紧张把酸奶洒到了奥巴马的鞋子上,她连忙说了声“对不起!”脸上的表情很尴尬。可奥巴马并没有因这种事而责怪她,还幽默地说了一句:“你差点就要因为把酸奶洒到总统身上而出名了。”这句宽容的话语不仅化解了当时尴尬的气氛,还体现出奥巴马的绅士风度。

这样的故事在19世纪中也并不少见。一天,当时的著名作家萧伯纳正在大街上散步,突然被一辆自行车撞倒在地上,骑自行车的小伙子连忙道歉。这一撞显然撞得不轻,但萧伯纳并没有过多地责怪小伙子,而是开玩笑似地对他说:“你差点就要因为撞死一位大作家而名垂青史了。”萧伯纳对小伙子笑了笑,化解了矛盾。通过这两个名人事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化解了矛盾,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礼貌的当代故事2中国有句民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意思是说,善意的话语即使在冬天也能让人心里暖暖的,恶毒的话语虽然在夏天却让人心里阵阵寒意。曾经就有这么一个故事,讲述了一句良言拯救了一个堕落沉沦的灵魂。

有一个犯人,他在服刑期间捡到一些钱,上交给狱官,但狱官却轻视他,认为犯人是为了讨好他好减刑,还恶毒地攻击犯人。犯人心灰意冷,当晚越狱出逃。逃亡途中他以抢劫放火来报复社会。一次他在街头游荡时,遇见一个孩子,孩子亲切地问候了他,并礼貌地向他问路。望着孩子天真无邪的面孔,犯人的心颤抖了,和孩子告别后他就去投案自首了。由此可见,一句礼貌的问候,往往能唤醒人们沉寂空洞的心灵,架起沟通的桥梁。正如温特所说:“礼貌是高贵的品格中最美丽的花朵。”

还有一次,我去上学的路上目睹了这一场景,那天刮大风,三楼上一户人家摆放在阳台上的一盆花掉了下来,差点砸中一位路人。主人知道后,赶忙跑下楼,向路人连连道歉。路人笑了一下,“没关系”。一次可能发生的争吵就这样化解了,可见相互理解,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宽容、谅解、礼貌铸就的是人们对你的敬爱!

面对一个人的恶言中伤,你是同样地出言不逊、愤怒斥责,还是付之一笑?要学会宽容,先要学会对自己的宽容。如果因为别人的傲慢无礼而大发雷霆,只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心平气和地礼貌待人,才是解决之良策,其实下至邻里之间争吵不休,上至各国之间武力冲突,都是因为缺乏谅解,没有采取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与涵养,礼貌谦和地为人处事,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和睦、和谐。

礼貌的当代故事3礼貌是什么?是路上相遇时的微微一笑,是见到师长时的深情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礼貌是尊重,是谦让,是宽容……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她犹如一泓清泉,滋润我们幼小的心田;她犹如阳光雨露,沐浴着我们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大家一定听说过“让地三尺”这个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老家的邻居造房,占了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张英主持公道,张英回书到:“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劝解家人,对人要宽容,主动谦让。张英的家人接到信后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让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邻居看到张家这样心胸宽广,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一时间,两家处理问题的做法传为佳话。

是啊!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尊重、宽容和谦让,是一种礼貌,令人间平添许多温情!古人尚且如此,那么作为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其实,文明礼貌,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吗?在家里,孝顺长辈,关爱兄弟姐妹,主动帮助父母亲分担家务,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在学校里,文明礼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当好老师最满意的小助手,做同学最好的朋友;在社会上,尊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公民。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文明礼貌之花,即能装扮我们心灵的春天,又能让我们感到无比快乐。让我们一起从小播下文明礼貌的美德种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争做一位名副其实的文明有礼好少年!

礼貌的当代故事420--年2月1日的下午,我和奶奶乘坐公交车去市政府观花展,而在公交车上,我再次加深了老师常教我们要“礼貌让座”的思想。

在公交车上,我和奶奶坐在座位上,舒舒坦坦地聊天,而这时却有一位头已经秃了顶,皱纹满面的老爷爷上了车,他站在我们旁边,提着袋子,拉着栏杆,透着窗户看着室外的风景。刚开始我还没察觉到这位老人,只看到车内人山人海的趋势。后来,当我张望了一下车内,却突然发现那位老爷爷站在我身旁,我心里犹豫道:要不要给老爷爷让座呢?我心里捉摸着这个问题。当我看到老爷爷满面的皱纹,和憔悴的眼神,我心软了,立马跟这位老爷爷说:“老爷爷,您坐吧!”说罢站起身。“不用不用,你坐,你坐。”老爷爷推辞道。我看这位老爷爷不愿意坐,就走到了奶奶座位的旁边,留下一个我坐过的空位子。过了一会儿,老爷爷扶着栏杆坐在了座位上,并哈哈大笑道:“这孩子真乖,好!”老爷爷浑厚的声音响彻云霄,车内的人都知道了,我开心的笑了笑。

让座**后,有两位老奶奶上了车,扶着栏杆在那谈笑风生。这时有两位小年轻,一男一女起身站在了他们原本坐的座位旁,请那两位老奶奶来坐,两位老奶奶也像刚才那位老爷爷一样,再三推辞,但最终还是坐了下去,我笑了笑。

“原来,这种让座的美德是可以传染的呀!”我在下车时想了想。

礼貌的当代故事5文明礼貌的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一天,两位客人来到一家商店。其中一位大汉还没踏进商店的门就朝里面大喊:“老板,快给俺拿两瓶冰啤来,快点!”可是老板见他态度粗暴,并没有做出反应。这时,另一位客人走进商店,他先走到服务台前,礼貌地问:“您好,请问放饮料的柜子在哪?”老板见这位客人彬彬有礼,也礼貌地回答:“放冰饮料的冰柜在门口那边,不冰的在前面的架子上。”旁边的大汉见了这一场景,默默地低下了头。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有礼貌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宽容的语言能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有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一所著名大学观察学生们的在校生活。当他经过食堂时,一位女同学因为紧张把酸奶洒到了奥巴马的鞋子上,她连忙说了声“对不起!”脸上的表情很尴尬。可奥巴马并没有因这种事而责怪她,还幽默地说了一句:“你差点就要因为把酸奶洒到总统身上而出名了。”这句宽容的话语不仅化解了当时尴尬的气氛,还体现出奥巴马的绅士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