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写牧童

改写牧童

改写牧童范文第1篇

原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夏日的一天,一位牧童一如既往地牵着他家那条老黄牛,带着蓑衣和他最最喜欢的笛子,出门放牛去了。

他放了五六年的牛,日子虽苦,他却自得其乐。不一会儿,他就牵牛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地。这里的草很好,再加上正值盛夏,草更是长势喜人,几里之内,除了草还是草。知了在树枝间歌唱,鸟儿在天空中啼鸣,这可真是个好地方啊!在这时,牧童也吹起了笛子。鸟鸣、知了声、笛声混合在一起,仿佛是一场超级大合奏,可真是天籁之音啊!连老黄牛都似乎被这“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声音打动了,边咀嚼边微微抬起头,仿佛在聆听着这悠扬的音乐声。

干粮吃完了,黄昏这出好戏也随之拉开序幕。牧童牵着牛,摆弄着他的笛子,在夏天徐徐的晚风中,慢慢悠悠地往回赶,好不自在。夕阳将天边的云彩染成了一片红色,犹如火烧,随即便收敛起了最后一缕光线。夜幕降临了。路边的纺织娘开始了“个人演唱会”。虽然听不懂“大师”演唱的是哪一出,但牧童依然表现出十分享受的样子。

不知不觉就到了家。他的父母早已做好了饭菜在等他了。见他回家,他的爸妈可高兴极了,连忙把饭菜端上了桌,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坐在长椅上吃晚饭。虽说只有一些青菜豆腐,但他们还是谈笑风生,十分开心。

改写牧童范文第2篇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笼,无边无际。

一个小孩正躺在那厚厚的、软软的草地上,边歇息边放牛,牛的那一次次叫声就像金色的音符一样传到我们的耳边。牛走在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草原种上了一颗颗的黑豆。风一吹,草儿弯腰了,就像伸懒腰似的,舒展着她那细嫩的身躯。

轻轻的风吹来了笛子的声音,这声音传到了村里,传到了田野上,传向了远方,就像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这美妙的声音仿佛连那些吃草的牛儿也听懂了,似乎正在为牧童表示高兴呢!笛子的声音是那么悠扬,侧耳倾听,给人无限回味余地。

太阳已经偏西了,到了黄昏时分,牧童也要放牧回家了。吃过饭后,太阳已经落山了,天渐渐地黑了。牧童躺在草原上也不肯脱衣服,望着那蓝蓝的天空,不禁回想起了放牛时的景像和那些美丽的大山、小草,那山高得马上就要插入云层了;那绿草把整个大地都笼罩了;那树枝弯的像在人们面前跳舞似的。想着,想着,牧童伴着明月睡着了,周围有许多迷人的小花和小草围着他,好像在为牧童一天的劳累表示同情呢!

五年级:黄钰茜

改写牧童范文第3篇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是一块能工巧匠做的美丽地毯!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地在耳边回荡。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的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明亮的月亮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了原野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咦!怎么停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儿的催眠曲好好睡上一觉吧!

改写牧童范文第4篇

哇!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绿草如茵,一望无垠,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但有宛如无边的绿毯。

啊!太阳又露出半面脸来了,牧童拿着自己的短笛,上山去放羊了。我靠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哼小曲。老牛和我十分惬意,悠闲,无据无束,没有任何烦恼。

这事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但是听见了牧童悦耳的笛声,笛声逗弄晚风悠扬响亮,时断时续的从远处传来,这随风飘扬的笛声,让我们可以听出来牧童欢快的心情。仔细的听,牧童的笛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了。

牧童陪老牛在草地上玩了一下午,该回家吃饭了。

牧童回家吃了饭,肚子饱饱的,但已是黄昏过后了。

牧童向草地走去,他悠闲自在的躺在露天地里欣赏着那皎洁的明月,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神仙老人给他了一次上学的机会!上学,是牧童最大的心愿,他希望自己能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能够上学,会识字。对了这个小牧童还会背《三字经》呢!他想:我要是把《三字经》背给先生听,或许先生还会收下我呢!那多自豪呀!

牧童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亮下休息了,那是因为他不想错过如此美丽的月亮。

改写牧童范文第5篇

古诗词的画面有的恬淡自然,有的华美壮丽,有的安谧幽静,有的雄伟壮阔,怎样把诗词的画面美体会出来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些体会意境美的做法,现列举如下。

一、绘画体味法

绘画体味法就是在读熟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把诗描写的景物画出来,通过图画体现诗的意境美。此法适合于小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如果让他们在诵读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把诗词描写的景物画出来,这样体味诗的意境美就容易多了。

例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歌大意: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画面解析:从题目看,诗人用一首诗描绘了两幅画面,即“西湖初晴图”和“西湖后雨图”,“西湖初晴图”是“淡妆”,“西湖后雨图”是“浓抹”,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做到了恰到好处,如西施般婀娜妖娆。

绘图品味画面美:在充分朗读背诵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西湖初晴图”和“西湖后雨图”画出来,画完之后先自主将两幅图进行比较,体会诗作的画面美,再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绘图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想象力特别强,“西湖初晴图”有同学是这样画的:天幕拉开,白云片片,湖中荷花盛开,荷叶田田,一片碧绿,湖水荡漾,波光粼粼,湖边大堤杨柳依依,远处群山苍翠,画面清新迷人。“西湖后雨图”更是超乎了课前的预想,“小荷青翠,雨滴点点,一艘小船停在湖边,三两行人撑着花伞驻足赏景,远处群山连绵,笼罩在雨雾之中,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绘画鲜艳优美,令人陶醉。

二、文体转换体味法

“文体转换体味法”指的是在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基上进行再创造,即把诗改成词,把词改成诗,把古体诗词改成现代诗,或把古体诗词改成文笔优美的散文。这种做法适宜于中学生。

例如: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画面解析:这首诗写的是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诗人赶路在外,心中伤感悲愁,于是想借酒释解,便问路寻找酒家,恰好遇一牧童。牧童热心告诉:远处杏花似锦,酒旗飘飘的村落就是。诗的前两句,画面凄迷感伤,后两句,画面鲜明生动。

将唐诗改为元曲的小令:原诗主体变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把改后的诗与原诗比较发现,“纷纷”由修饰限制“雨”变为了修饰限制行人,突出了路上行人之多,进而让“欲断魂”这种悲愁的画面更加厚重。“有”由修饰限制“酒家”,变为了修饰限制“牧童”,“有牧童用甜美声音,热心指点酒家的所在”,增添了诗作画面的暖色。通过文体转换,让读者近一步体味到了诗作的画面美,获得了情感熏陶。

三、概括评价法

概括评价法指的是在诵读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分析景物描写进而概括出诗词的画面特点。

例如:(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问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相关期刊更多

东北之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黄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作家协会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